在风行网上,搜印度电影的时候看到了《阿育王》,一看名字,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滋味。
加之,最近看了泰戈尔散文选和季羡林先生看的有关印度之旅的散文。
要说更远些,对"阿育王"这三个的印象,当属初中的历史教材,他是孔雀王朝的伟大统治者。
说到这里,也就直说了让我心动的是"孔雀"二字,直到今日,我所走过的不多的日子终未见得孔雀,但对其一直满怀想象。
但不知怎的,这时"阿育王"三个字像输了魔咒一样,滚入我的脑海。
当然我看的只是电影,可能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味的历史教材其实只是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和所谓的世界史,也仅仅只是从殖民者时期开始的世界史。
而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做过多的陈述。
这样编者的意图也很明显,是中国那句古话"经世致用",连历史也不例外。
就像"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样,我们或者世界都在某种意义上获取实在的东西,经济让世界变得更现实。
电影中的阿育王气度不凡,骁勇善战,在一众王子中属佼佼者,也被阿玛斯认为是威胁他王位的人,暗中杀害多次未遂。
阿育王不得已在母亲的逼迫下离开了故土,化名帕万开始流浪。
并与因国事变动而流落卡瓦公主相恋,这是他一生在最美好的时刻,而他的命运也正是在此刻向另一个方向延伸。
美丽事物的背后暗藏的危机,就像宿神论者眼中无法逃脱的命运。
帕万回国探母,暂时与卡瓦分开,不料再次相见已是兵戎相戈。
帕万这一回归,彻底改变了自己,在镇压地方叛乱中因以为卡瓦尼和其弟弟利亚已被杀害的悲痛心情而在战争中受伤。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阿育王被救了,也因意外而取了一位佛教女子戴维为妻。
然而,当戴维育有身孕时,阿玛斯的毒刀欲伸向了戴维,这一次于阿玛斯反而是弄巧成拙。
阿育王母亲因护卫戴维而死,为了复仇,阿育王杀了阿玛斯及一众王子。
或许,用“自卫”更适合些,生在帝王家,不是为王就是落寇甚至丧命。
阿育王是一步步被逼上王位的,对于感情诚挚热烈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做统治者的。
阿育王因这几重打击而性情大变,弑杀为快。
这仿佛印证了那句话:残暴的统治者都有一个不愉快的幼年或者少年经历。
阿育王最后向利亚讲完了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利亚也安心离开了。
阿育王也因此放弃了一贯的统治方式,定佛教为国教,并对宗教信仰不加以约束。
嗜血罪恶的阿育王决心洗清自己的罪孽,本人也皈依佛法,甚至成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的两次都是被逼的,同样是良知。
因爱而罪恶,也因爱而洗脱。
然而,后来去查资料,看到阿育王因治世而弘扬佛法,而反之又被佛教利用。
因而心里倒生出一丝郁郁寡欢之感。
2014.06.16
“如果你不和我说话的话,地狱之门将要被摧毁,我将要毁掉一切”这是阿育在母亲被杀害的时候一句独白。
片子里看他一生只爱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初恋——他的母亲。
另外一个就是他在游历的时候遇到的勇士——卡瓦。
对功名利禄不追求的阿育,或者我更愿意叫他帕王。
在自己两条防线都崩溃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了生存的欲望,恶魔由然而生,杀兄称王。
称霸战争杀缪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不分是非。
不由得想起了秦始王。
大概在那个时代他也生不由己,连母亲这唯一的依靠都没有了,觉得生死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吧。
一旦一个人到达了奔溃绝望的边缘,愤怒会使人毁掉一切。
片子中的帕王是由于意外发现卡瓦未死的真相从而去寻找卡瓦过程中看到自己造成的生灵涂炭,从而再见卡瓦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由于自己知识不足,特意又搜索了一下关于现实历史故事的阿育王。
历史故事记述是啊育终于看到自己最终赢得的“只有寡妇的眼泪,孤儿的哭声以及无数的尸体”,与佛教大家长谈多次终于归于佛门,从此将佛教宣扬海内外,宗教影响也是颇为巨大的。
1、剧情较曲折,融合了宫廷片、战争片、歌舞片、传记片、历史片等元素,但本质上属于爱情片。
2、是我所看过的印度片中歌舞场面最少的一部,但片中仅有的两段歌舞却是我看过的最漂亮的印度歌舞片段,尤其是第一段公主在瀑布下丛林中独舞的片段,真是太漂亮了,服装、演员、光线、摄影、风光都让人赞叹不已。
歌曲的旋律也非常好听。
3、虽然说质量上乘,但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离经典艺术片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剧情虽然曲折但还是俗套了些,细节也经不起推敲,片子虽然唯美但有失真实,阿育王的心理由单纯善良向残暴嗜杀的转变过程没有细腻信服的表演出来,演员的表演还浮于表面。
4、打假:好多宣传都说本片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事实上,本片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都没有。
不管怎样,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点拙见。
一、前期其实本片对于阿苏加王子的政治生活描写非常少,应该说本片是以阿育王的爱情生活为主题。
但是在这其中,也夹杂陈述了一些阿育王在国家与个人间的抉择与纠结。
包括最后在战场上,他不得不与自己的心爱之人兵戎相见。
也正是这一战,让阿育王明白了杀戮的真正意义。
至此,也是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的分界点。
虽然真实的黑阿育王远远不如流传的如此残暴不堪,但是在他的征服脚步下,丧命的无辜百姓数量确实难以估量。
但是在我看来,也正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深藏着一个帕万。
他从黑阿育王到白阿育王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
二、后期后期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印度次大陆上推崇佛法,也修筑了众多的阿育王石柱。
这可能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这会让我想到第一个完成了中华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嬴政。
年青的他是如此的朝气蓬勃,心怀大志,并且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老年,他也陷入了长生不老的梦想中难以自拔。
宗教、信念的力量需要我们正确的利用。
种种原因导致了秦王朝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如过眼云烟般迅速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
秦王朝是多么短暂啊。
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在稳定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
她是公主。
娇纵,美丽,高贵,不染凡尘。
她在绿色崖边穿着鲜红的纱舞蹈。
头发如乌木般漆黑,肌肤像月光那样皎洁,唇红齿白。
眼睛看到哪里,哪里便开出美丽的花。
王和母亲被杀害。
远离国家。
可她仍是公主。
他是王子。
每天被人暗杀,却没人能杀死他。
他离开母亲和国家,他说他将不再回来。
王子遇到了正在舞蹈的公主。
他的眼里再没有了别人,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他叫她,“我的战士。
”如果我可以亲手为你在眉间点上鲜红的色泽,可以在灯火前和你一同闭目祈祷,可以让你骑在我的白马上和我一起上路,那么我不要当国王。
和你相比,任何都不重要。
“那么美的手,怎么拿着剑呢…”“我要回到我的国家,为我的王和母亲报仇。
”王子终将要离开。
他给她讲故事,他说,王子会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接她的公主。
他不知她是公主。
她以为他是一个战士。
公主遇到追杀的人。
王子赶回来,他在远方听到了公主在呼喊。
王子只找到一片白色的灰烬。
“她走了,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他的心死了。
身体还活着。
直到母亲又被杀害。
他再没有了要珍爱的人。
他杀了他的兄弟,成了尊贵的王。
变成了魔鬼。
他娶了别的女子,却没有爱。
他要胜利,要得到一切。
杀戮,争夺,他战无不胜。
他并不知道,他亲爱的公主并没有死去。
并且,公主美丽的手,正因为他的侵略,拿起了冰冷的剑。
公主一直在找他,等他带着很多大象和马来娶她。
直到国家被攻打。
如今,她真的成了战士,带领士兵,用他教给她的剑术,杀着他带来士兵。
他毁了她的王国。
在一片废墟里,他看到了他的公主。
美丽的脸上沾满了鲜血和尘土,眼里满是绝望。
他美丽、高贵的公主。
这就是胜利带给他的全部。
废墟,尸体,血液,眼泪,诅咒,怨恨,绝望,以及死去的爱情。
人们互相厮杀,争斗,换来这些鲜血和眼泪,究竟为了什么…?
土地本不属于任何人。
印度电影的歌舞是一大特点,而且非常吸引人,有着他们独特的民族风味。
只是可惜这两个人,王子和公主终究错过,许是命运弄人。
不说家国情仇,只说爱情,如果两个人多点信任,多点沟通,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不过也不会有历史上的阿育王成就了,终归还是要结合历史,这个只能当传奇野史杜撰来看了。
什么是文明?
——观阿育王有感引言——观兴亡成败,学四圣谛,必看阿育王。
我没想到我能够在周末收获这么好的一部片子,豆瓣上的评论都让我不甚满意。
所以我决定自己写。
作为一部讲述英雄传奇的史诗般的大片,这部片子非常例外,把重心花在了写情上。
影片让我看到了阿育王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故事的重心也花在了阿育王和两个女主角的情感纠葛和他对母亲的感情上来。
其中的那个小王子确实是神来之笔。
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是后来非常重要的伏笔。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而不是一个英雄。
他也有喜怒哀乐。
他不过是比兄长们更有才能而已。
为何有才能就要经历这些波折?
他不晓得。
连他的父亲也不过是利用他去四方平定叛乱而已。
生在这个家中,他只能选择顺服。
母亲的宽容忍让时时温暖着他的心。
然而他毕竟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那种霸气,时不时的就会外露出来。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旅行,那是一个怎样的旅行呢!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从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追寻爱的人。
要知道这段时间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这段我都想去学武术和舞蹈了。
可以那么美,可以保护心爱的人。
这是一段可以忘怀所以的时光,让人甚至忘了这是史诗片。
但正因为在历史的背景下,才更让人充满憧憬。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他就是阿育王子,会是如何?
在我还在期待一个浪漫温馨的结局的时候,一个变故发生了。
我晓得这背后必然有伏笔,却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的悲。
和许多爱情故事一样,导演成功调动了观众的胃口,想见而不能见,明明近在咫尺,却又悄然错过,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最后由此酿成阿育王一生的最大悲剧。
他一步步走向残忍、独裁。
看到这里仍然不佩服导演。
怀孕是个小插曲。
其中那个和尚的形象,非常深刻,尽管他说的话不多,但是从中似乎看到了心灵皈依的希望。
是的,阿育变了,他变成了阿育王。
那些可以彪炳史册的功绩,但是有谁知其然呢?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他最大的快乐是看着别人被他打败,然后掳掠别人的财物,占有别人的妻儿。
但是,这恰恰说明了他很孤独,孤独得只能用这种野蛮的方式为乐。
还有拿破仑,他曾经威名赫赫,却对自己心爱的人说: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一天真正快乐过。
同样,战无不胜的阿育王并不快乐,他已经死了,是一个行尸走肉,支撑他活下去的,恐怕只有仇恨。
我想,阿育王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
论战争场面,亚历山大大帝更胜一筹。
但是,印度特色的音乐和舞蹈吸引了我。
甚至在阿育王与追杀小王子的刺客对战的时候,还有这种音乐。
音乐和电影很好的融为一体。
两个女主角又貌若天仙,男子又有侠客一般的武艺,这种故事情节,肯定很多人爱看。
不过本篇的好处,更在于历史与情感的交融。
如果仅是儿女私情,有可能变成还珠格格那种模式,美好但是肥皂。
但是影片通过一次次的情节错过,最后类似蝴蝶效应一样,堆叠成了一场不可收拾的杀戮,而且还是两个男女主角各在一方,这明显增强了影片的张力。
最后又在小王子的死去中戛然而止,并未讲王子和公主未来是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则影片不仅仅是在写某个人的儿女私情,哪怕他是阿育王,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感悟的高度。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
这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最大的思考。
所谓文明,应该是让人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方式。
野蛮,则是让人生不如死的生存状态。
这是我的定义。
春秋无义战。
是的,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兄弟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但是,那个时候打仗还是很讲礼节的,打倒主帅的车就可以了,鸣金也不可追击。
不像后代,为了打胜仗,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我们称春秋的打法比较“文明”。
这样,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不是很显然吗?
文明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而秩序体现了人类的自制。
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忍为之。
故而自己约束自己,创立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者。
可惜后来人轻信了一句“成王败寇”,文明遂走入误区。
因此,我不认为文明是一直向前的,我相信那些心灵平静的人那里,他们那里,有真正的平安,也就是真正的文明。
阿育王最后回来了。
可惜他不能推己及人。
如果不是他心爱的卡瓦公主触动了他的心弦,他是否会成为像成吉思汗那样的独夫?
不可否认,那些会打仗的人都很有才能,可以说雄才大略。
但是和一个文明人的素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阿育王,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联想到,他杀死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有着心中深深爱着的卡瓦?
他杀了别人的伴侣,杀死了别人心爱的人,难道命运还要再垂青于他吗?
一个人的不幸,只因为他是领袖,而放大到了上万人之上。
类似二战中的希特勒,据说学画画的时候被一个犹太人羞辱,因此后来一定要杀死犹太人。
这一杀,就是上百万的人。
难道人类不能想到更文明的解决办法?
阿育王这部片子里,战争场面一直没有特意渲染。
只有最后一战有史诗大片的感觉。
但正是在后来阿育王在战后的战场上寻找他的爱人的时候,我们才触到了佛教的要义。
我一直在想,佛教到底是诞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里?
它要解决人生的哪些问题?
在这样生生死死中,到底人生有什么意义?
佛教徒在当时还是可以结婚的,比我们后来传入中国后要合理很多。
中国也主要是因为梁武帝,才改变了佛教的很多传统。
其实佛教最初宣扬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种厌倦了杀戮,主张众生平等,顺其自然而生活,去爱身边的人的一种哲学。
这种哲学包含了深刻的自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戒律。
佛法为何讲因果?
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
通过因果劝人止戈为武。
伟大的乔达摩.悉达多啊!
他也曾经是个王子,他一定亲眼目睹那个年代无数的战争,无休止的杀戮,寡妇的眼泪,孤儿的哭声,人生的短暂,种姓制度的残酷,因此决心创立佛教,度化众生。
所以,当我看到阿育王在一群尸体中努力寻找他的爱人的时候,我不禁为之动容。
本来都是一样可怜的人类,何必自相残杀?
他要给一个人一碗水喝,那个人知道他是阿育王,恨他,宁可死去。
这时,他们相见了。
终于相见了,却是这个结局……而今天的我们,又活着怎样的世界呢?
虽没有杀戮,却充满争竞。
如同阿育王和他的兄弟争夺王位一样。
每当想到那个可爱的小王子,就会明白这些争夺是毫无意义的。
小王子说:阿育王夺走了他的土地,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是称呼阿育王为他敬爱的帕瓦,他不知道帕瓦就是阿育王。
是啊,不知道多好啊!
或者知道了,能够放得下这些利益?
那么普天之下,莫非兄弟了。
影片其实很深刻,要深深的融入才能体会。
舞蹈和歌曲都很棒。
有人以为拖沓,但是构成了特别的文化风景线,充满了异域的风情,只要耐心,是可以看得懂那些歌舞的象征意义的。
基本就是追寻,然后失落。
最后领悟四大皆空。
因此我觉得看来这部影片,我更了解佛教了。
也更了解了兴亡成败背后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让阿育王去选择,他是否宁愿还是那个云游四海,找到真爱的浪人?
我想我会选择是的。
2007-08-17 20:36:04 来自: 今日[关闭] 这部电影与传统印度电影的确有所不同。
一是音乐并不成为全片的主要内容,但仍然起到点化情节的作用。
而且音乐的场面更富自然魅力,更有艺术色彩,并没有剧情不够音乐凑的嫌疑。
二是有欧美大片的色彩。
整部电影本身题材概括了阿育王一生及其重要变化,虽然场面并不象现代战争片那样讲究大气,但情节与画面的结合仍然使人沉醉于心灵的旷远之中。
该片最大的看点是印度电影人艺术表现思想的变化。
当然,英雄与爱情这个传统的剧情也是颇为吸引力的地方。
2008-06-06 21:30:37 来自: 今日 相信有不少人一定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印度歌曲,比如我。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印度可能是个神秘奇特的南亚国度,不过如今这个佛教和瑜伽的发源地,已跻身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地。
而印度的商业化电影也尤有个性,常常有香艳美女加挺拔帅哥(爱情和女性在印度电影中总是受到特别赞美),或者狠毒的后父后母的兄弟姐妹,其间凄凄惨惨的爱恨情仇,曲曲折折的阴谋阳谋,再加上大宅人家诸如此类的故事。
当然,更个性的是印度电影独特的叙述形式,就是总少不了大段大段、热热闹闹、美仑美奂而又“千篇一律”的歌舞场面,这俨然就是印度商业电影的唯一标签,给人以“戏不够歌来凑”的嫌疑,你甚至怀疑他们的导演是不是搞混了电影和舞台剧。
的确,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电影进入中国内地后,《流浪者》、《大篷车》、《奴里》之类的名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
实际上,这是因为尽管这个世界电影大国也有文艺电影,但其本土尤以歌舞片最受欢迎的缘故。
印度有个著名的电影公司宝莱坞,据说是全球出品电影最多的公司,其歌舞片产量非常之巨。
不过,出品于2001年的《阿育王》却比较另类,被认为是印度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要说《阿育王》与传统印度电影相比有什么不同,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歌舞的新处理。
这部电影中的歌舞虽然也不少,但导演并没有浪费演员们的体力,它并非全片的最大亮点,而是减少到最合理的程度,不仅同样精彩,不生硬,更富于自然的叙事魅力,毫无注水的嫌疑。
它的歌舞被巧妙地嵌入情节的进程之中,尤其是艺术色彩更强,像欣赏顶尖制作的MTV。
而在传统印度电影中,歌舞表演经常是重头戏,有事没事来上一段,但好象除了烘托情境和表白人物情感之外,对于情节发展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二是有欧美大片的色彩。
整部电影从题材到制作上都有在印度商业电影中少有的史诗感。
《阿育王》讲述了印度广为人知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王子(又是同父异母的桥段)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但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在该片内容中并不重要,而是突出了英雄与美女、杀戮与爱情故事本身,情节因此起伏跌宕,从男女的柔情蜜意、情感纠葛,到战争的刀光剑影、小人物的插科打诨,外加悬念,现代商业电影元素可谓一应俱全,算是比较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了,似乎在迎合当代印度年轻人的国际化口味。
一般认为,作为宝莱坞公司当年的商业力作,这部影片的确有意推进印度电影迈向世界市场的步子,它不仅是印度电影史上投资和场面最大、上座率最高的一部战争巨片,并且非常重视发行环节,没上映之前就被热炒,最终擒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三是艺术表现力更新颖。
在《阿育王》中,虽然故事格局和传统电影并无本质不同(男女爱情、慈母、可爱的孩子、丑角和坏蛋),但导演追求史诗式的表现企图令人耳目一新。
其场面并不象北美战争片那样讲究极大铺排,但与传统歌舞片相比仍然显得奢侈许多。
从视觉效果看,其情节与画面的结合的确达到了眩目的效果,为歌舞片所不能,抒情、搞笑、悲壮、血腥齐备,顿觉大气而不失有趣细节,又令人沉醉于那种阴郁、神秘的旷远之中。
影片中王子的武打桥段设计特别讲究,不讲实用,非常唯美,倒有点舞蹈的错感。
此外,《阿育王》更加讲究人物精雕。
不仅主角阿育王的性格刻画较为丰满,在配角上,配置了美丽的阿育王妃、卡林加的护国将军和小王子、阿育王的父皇等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使得全片有了与其传统商业电影迥然有别的内涵。
从生产者看,电影文化的改变一定来自其创作群体的变化。
所说,当前印度新一代电影人中有一批都有留美研修的背景。
传统总在历史中演进,这或许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间交流的必然。
这种情形更多的可能是使当今印度电影创作加强向北美商业电影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印度人的传统口味。
也许,这个千年国度的电影人的艺术思想早已开始脱离保守与传统,而更趋于现代和开放的变化。
当然,《阿育王》欧美化的另一方面是票房明星。
男一号沙鲁克·罕是印度目前的一线超星,号称“印度的汤姆克鲁斯或刘德华”,肌肉发达,演技超群。
总的来说,《阿育王》是这些年来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印度新电影了。
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它算是相当老套:一个传奇的铁血君主从天真到暴力、再到觉醒(出家侍佛)的心路历程,一个关于“仁慈”主题的故事。
但看惯了载歌载舞,就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了不起。
另外,影片中如痴如醉的背景音乐,也是我耳朵享受的重要所在。
附: 本片中号称“史上最凄美的笛歌”:http://bbs.xbzh.com/blog/UploadFiles/2006-8/89320409.mp3 印度文艺电影也不少,推荐一部《午餐盒》: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388680/
出生在帝王世家的阿育王,注定生活在权利与欲望的争夺中。
智慧与武力并存用我们的话就是文武双全的翩翩王子怎么会甘于平庸?
第一次阿育王为了亲情,放下了自满与不羁,策马离开了“是非之地”。
当他醉入爱河,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心想随那如画的美人一同浪迹天涯时,亲情又召唤他了。
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儿女私情,踏上归途。
当他兑现承诺骑着大象来接公主的时候,公主却死在“噩耗”之中。
绝望的他站在悬崖上,想要结束这一切,却再次被命运作弄。
试图将自我麻痹在无情的战役里,蜷缩在死亡的边界上,即使遍体鳞伤也不能唤醒死亡的心,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种写照吧。
就在遍体鳞伤的时刻遇见了佛教的女儿,为了救命之恩娶了佛徒的女儿。
似乎他的命运齿轮被权利、亲情、爱情、友情、恩情推动着,无力反抗。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一切开始美好的时候,他的母亲又成了权利争夺的牺牲品。
此刻阿育王内心掩埋已久的愤怒、孤独、仇恨、通通喷涌而出,再也没用东西能阻止他那颗肆掠的心。
再一次用战争来麻痹自己失去的一起,试图用胜利来弥补内心的创伤。
当公主厮杀在战场上,终于寻觅到那个她日夜思念追逐的人居然是满手血腥的敌人时,那种寒栗绝望的眼神直戳心底。
阿育王发现挚爱没有死的时候,人性的恻隐之心又被召唤出来。
此刻他终于看到了杀戮带来的伤痛,看到了双手的血腥,看到了生命的可贵。
阿育王便开始反思自我,开始后悔··这时公主和王子终于重逢了,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眼神中透露的爱与恨、悲与喜,无以言表的爱和名族战争的恨都鞭策着他们的爱情,也预示着这样的爱情之火终究会被战争的鲜血浇灌至灭。
爱是战争的源头,也是尽头。
贯穿全文的依旧是佛,是欲望的尽头,是一颗平静的心的最好归宿。
最后阿育王领悟了佛教的真谛,战胜了内心,洗涤自我,皈依我佛。
女二号比电影好看
印度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充满了歌舞 2个半小时里最少有1个小时是在唱唱跳跳 阿育王里虽然也不能免俗地有许多这样的桥段 但丰满的剧情能让不喜欢这些歌舞的人也耐下性子来一一看完 最后的结局充满了命运捉弄的悲哀 是让我爱上沙鲁克汗的一部好片子
阿三们拍这样的片子已经油了。
CCTV看的 当时看完觉得很牛很牛。他是太阳,向着太阳走。
只记得一帮小阿三在跳舞了话说印度女人真是风情万种,是我喜欢
040424
“错过 上天都有过错 创造悲欢离合 要彼此承担结果 每一个人 是另一个的景色”,3.5星
听起来是历史,看起来是爱情,想想还是历史
这个不算是吧……
在CCTV6看的,第二天考试,结果当时看这片看到凌晨近1点
一星给美女 一星给歌舞
战争虽然拍的不好,但对战争的反思让人泪奔。不像现在的印度宫廷戏,片子没有绚烂的服装和美术,“蛮夷”风格的粗布和舞蹈非常好看。有趣的细节是,阿育王大悲的时候会流鼻血…
我想看的是阿育王弘扬佛法的过程,可惜创作者认为爱情更重要。
很难得CCTV放这么好的片子。当年不懂事,现在回想,相当DI悲!
对于他们一悲痛就会流鼻血这点,我感到无比地囧.....王很帅,里面的女人我更喜欢德维
不咋的
小时候看过,算我的第一部印度电影,被他们的歌舞陶醉
🤢
说着说着就唱起来才是印度电影的真谛
有点喜剧……我还是没法适应宝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