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使中国文明倒退30年的荒蛮时代,一个人如静秋其名的女子向我们走来,她背负着父辈的冤屈,卑微而又谨慎的努力生活着,在她的引领下,老三,一个儒雅飘逸,善良俊秀的男子,伴着《山楂树》的悠扬风琴声,穿越纷扰清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那样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她与他一见如故,那么懵懂,却又那么美好。
她因为父亲被划成地主,只能从城市来到乡下,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而他因有着军区司令地位的父亲,总是穿着白色的衬衫,与这环境格格不入却又相处甚欢;她因为成份不好而处处低调,不敢轻涉情池,而他为了反抗高官家庭的政治联姻,从大省城来到穷乡僻壤以求清静;是山楂树的故事让她对这里充满好感,是《山楂树》之歌带领她来到他面前,情愫就这样悄悄的萌生,一段如童话般美丽的爱情就这样慢慢展开......想必,真正的爱情都是这样。
他为了她天天找各种借口到她生活的地方来,他总是默默的抢着替她工作,完成了好多本与他无关的事;他总在她身边围绕,一旦出现困境,他就有如天兵一般降临;他总能猜到她喜欢吃什么,最缺什么;他为了逼她到医院去看病拿刀在自己胳膊上就是一刀。
他知道不能陪她到老,就骗她,他已变心,让他另寻幸福,而事实却自始至终围绕在她身边,看她生活的一点一滴,直到弥留之际才见她一面,而后泣血而终。
她虽也喜他但总无勇气承认,一直在试啊试啊;她虽贫穷却骄傲无比,不肯接受他的惠泽;她虽是个弱女子却坚强无比,各种吃苦受累的活她都做,让他心疼不已;她的生活是因为老三的出现才有了色彩;那么多美好的场景,都是与老三渡过的,苦也成了甘甜。
随着静秋的回忆,我能感觉到,老三已经渗透到她生命的角角落落,已经渗透到她的骨髓,她已经习惯于在老三的注视下生活,就算老三不在身边,她也总觉得老三是在一个角落里关注自己。
而最让我心痛的,则是他们的分离,根本没有挽救的可能,老三就那么多情而眷恋的去了,他恨不能化作她身边的空气!是的,我读到了,最让我心痛的,这不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故事,而是发生在过去的一段真实!老三是怎么度过最后的人生?静秋是怎么度过没有老三的余生?这些我已不敢去想……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句话,我已无法忘记……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部最不张艺谋的张艺谋电影,全然没有当年同类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所热衷的形式感,,即使是同样质朴的《千里走单骑》,我们也能看到千里搭长棚这样的民俗奇观,这里只有简约的色彩,拙朴的叙事,陈规的调度。
其中很有意思的出现了三个母亲形象,分别由萨日娜、奚美娟和吕丽萍扮演,其实这种类型化和功能化的演员配置在张艺谋以前的电影中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用已经定型的认知度很高的演员,其实际效果就是在人物身上贴标签,能够有效降低观众对人物的认知和代入难度,从而将人物开掘力度都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
包括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取舍目的也很明确,游离于主线爱情边缘的枝蔓情节全部砍掉,于是就成了一个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纯爱故事。
不过一个很张艺谋的标签是始终贯穿影片的音乐,让我总有一种忍不住跟着轻唱的欲望:“我和你……”张艺谋的电影水平有起伏,口碑有高下,但他始终是个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清醒状态的人,他知道自己最终要的是什么东西,对于《山楂树之恋》来说,只有一个灵魂,那就是静秋,静秋成了,这电影也就成了。
那么到底成没成呢?
首先,我觉得从表演层面上说是成了,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无疑将成为影片最大的受益者,在她的身上能看到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绝对的纯净和平和。
张艺谋对女演员的挖掘和调教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冬雨也是继巩俐和章子怡之后我最看好的一位谋女郎,前途不可限量。
由于是首次触电,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她在影片进程中逐渐摆脱青涩和拘谨的过程,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了剧中人的性格发展轨迹,到最后病房的洒泪而别,那被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隐忍中的爆发力,让周冬雨在一部影片中完成了其演技质的飞跃,当时我听到了身边观众的啜泣声。
相比之下,老三的扮演者窦骁的表演则略显生硬,表演痕迹过重,用力过猛,在周冬雨面前完全处于下风。
但是,如果从剧作层面上来说,也可以说没成。
《山楂树之恋》对原作的改编是采取最简单最生硬的方式,按时间和事件顺序罗列了男女主角相识相知相恋相别的全过程,时间过场都无法用电影化的方法来实现,只得用黑场加字幕的方式来硬性过度。
还有就是对大时代背景的回避和淡化,让影片失去了原著中对非常时期病态的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对人感情世界的摧残和异化的价值探讨,从而让影片在立意和视野上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毕竟这是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张艺谋作品,观众理应期待得到更有力道的精神愉悦。
其实以张艺谋的功力,他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他也尽量在这个框架内作出了努力,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老三给静秋受伤的脚换绷带,而静秋的母亲在旁边用很大的声音切信封,这种现实的残酷和爱情的美好之间的反差才是这部影片叙事内在的推动力,但这样的东西在影片中太少,不足以形成悲剧力量。
剩下的一条勇往直前的爱情线,其实仔细想一下也是件挺有趣的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但两情相悦的方式还是大抵有传承的,老三最初吸引静秋靠的是唱《山楂树》,后来笼络静秋靠的是送东西(从钢笔到食物到金钱),进一步占据静秋的心靠的是时间和耐心,可以看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
有人说静秋和老三相爱的理由不充分,我倒不这么认为,静秋聪明漂亮,老三有钱有闲还能玩小资情调,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毋庸置疑。
当然这段爱情最打动人的还是结局,老三用仅余的生命去呵护这份爱的承诺与期许,爱得越深,痛得越彻骨。
新世纪影城。
看过原著小说的同学请降低期待,没看过原著的同学请以看韩剧的心态看此片。
说的哗众取宠一点,就是一个90后富二代情圣在70年代泡妞的故事。
据x总介绍,原著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健康丰满,充满着某种气息的女性,不然怎么会是排球健将呢?
看看张艺谋选的女主角,过于娇小单薄,似乎还未完全发育,可以说女主角的形象符合了张艺谋的一贯口味,但不符合原著精神。
奚美娟也不适合饰演她母亲,据说其母是一个漂亮气质女性,才会在那个年代受尽打压折磨。
男主角,总觉得他的声音怪怪的,不过在片中表现为标准的富二代情圣。
在那个年代啊,能说出21世纪都有人说不出口的话,还不及李雪健家的老二清纯。
如果我是女主角,我会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个富二代随时随地都能出现,无时不刻的在偷窥你...照理,表现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情故事的电影应该着墨于残酷的现实环境下的性压抑,而本片的两位90后主角显然把70年代的爱情故事当做韩剧来演了,居然搞出了池塘戏水这么一出,在当代这么开放的女孩也不占多数吧。
总之本片在表现性压抑这方面很匮乏,这一点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表现的很好,话说其女主角宁静也更适合此类角色。
女主的小弟小妹也是早熟的典范,哇塞,八九岁的小孩,便知风月,心领神会,什么都懂的,汗颜。
不过小孩子蛮可爱的,体现了00后的时代精神。
再有就是令人崩溃的背景音乐,这音乐是奥运的那个陈其纲搞的么?
拜托能不能稍微有点诚意啊,从头至尾我耳边就萦绕着“我和你,心连心,相聚在北京...”情节呢?
可以看出电影把小说里所有不和谐的成分都和谐了,但是能不能不要再得白血病了啊?
算了,小说里也得了白血病。
但是知道为什么日韩爱情片都爱搞白血病吗?
因为白血病是最干净、最纯洁、最凄美的绝症,甚至带有病态的浪漫气息,流鼻血,无故晕倒,优雅的吐血而亡,完全是此类电影的标准需求。
但是张导演您为何把男主临死前搞的跟得了梅毒似的?
照这样说本片就一文不值咯?
不是的,这么多苛求是建立在原著的水准和张艺谋的知名度之上的,有这么多的问题是难以容忍的。
但是刨除这些背景,就抛给你这样一部韩剧或者穿越剧,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不妥的。
不去理会原著的形象,这个女主角还是相当清纯的。
用黑屏字幕做情节推动是比较懒,但也没给我带来特别的不适。
总体情节还是流畅的,有人说没有高潮,没有高潮的电影多了,而且很多感情也是没有高潮的,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部容易让人带着挑刺的心态去看,却实际上没什么特色的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山楂树之恋》,有些睡不着写了这些,呃...算是感慨吧。
自我感觉这部电影平平淡淡,但也就是在这平平淡淡的剧情里描写出了当时那个年代青涩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在那个年代,爱的小心翼翼,细枝末节里面体现的净是老三对静秋的爱。
可终究人算不如天算,或许这便是有缘无分。
山楂树的约定。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纯粹的爱情故事。
关于影片的情节我也不再赘述,就简单的聊聊老三吧,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
在影片中,老三几乎是完美的。
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不仅聪明,阳光英俊,还他对人热情,是一个活“雷锋”,免费帮助别人修钢笔、手表。
更可贵的是,在他喜欢上静秋之后,为静秋做了很多事,一直等着她。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可以等你一辈子。
"这是老三对静秋的承诺。
老三对于静秋的爱,无疑是厚重的。
在他患白血病后,更体现出这点。
他悄悄的离开静秋,并在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照片等都交给他的弟弟保管,对他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老三说的: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
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
那该是种怎样的深重感情啊,有时想起,却总也想不出什么词语、文字来形容了。
抱着挑剔的眼光去看了这部电影。
书里的记叙太过平淡,总觉得它搬上银幕不是明智之举。
电影好在没有过多的改编小说,基本沿着小说的架构一路下来,可惜电影时间太短,很多细节没有拍出来,而用字幕代替,估计没看过小说的人看这部电影会感觉他们的爱情来的太快。
这部电影,演员选的不错,周冬雨演技很好,老三这个男演员,很干净。
为电影加了不少分。
故事情节,建议看电影没看书的 人可以去看看书。
最后想说,不论这本书还是这部电影,都被人为的抬得过高。
这样的剧情和爱情,其实很多很多。
今时今日,很多改变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我曾经说过电影创作也是一种"inception",是为人们创造梦境进而缔造观念的工程,其实电影宣传更是一种"inception”——必须以最迅捷的动作臆造出人们头脑中原本没有的观念:这是一部好电影,虽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出它是一部好电影为了让这种观念最有效地传播开来,在梦境中杀一些人是十分必要的,而我所幸成为第一批被谋杀的目标。
没办法,谁让我叫“绿脚趾”呢(以上请参考The Big Lebowski谋杀绿脚趾)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一个人的声音真的不算什么,但是我始终认为,这件事情就像“水位线”一样,如果让步了,水就涨上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时,可能洪流浩荡,一切都将被淹没······以下是和谐版正文,顺利地通过敏感词过滤,希望不要再遭河蟹:————————·我的内心是一个怯懦的小丢丢潜藏在一个早已不再纯洁的躯壳里,每日希翼着419却终日只能DIY,人生的悲剧性莫过于此。
老三也经历过类似的痛苦——这厮是个YY高手,看见那个时代的泳衣竟然也能勃起,病入膏肓了还总想着和静秋炒饭。
就这样一个猥琐的家伙也能做“史上最纯洁爱情故事”的男猪脚?
而且还获得那么多的拥趸,实在令小丢丢我有些汗颜······ 您别说,艾米这熟女扮起纯情来还真有一套,嘿咻叫“和你一起飞”,大XX叫“又热又硬的地方”,JY叫“做小娃娃的东西”,实在让老夫我汗如雨下。
你说斯蒂芬妮·梅尔那本《暮色》,同样是一本熟女扮纯情的YY之作,不过人家注入了最流行的魔幻元素,再加上西方悠久的吸血鬼传统,妙趣横生的情节,鲜明凛冽的人物性格,远播全球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你说这《山楂树之恋》:文笔平庸,情节狗血,人物苍白,竟然也能成影视剧争相追捧的香饽饽,你说这到底是中国人弱智还是书商高明?
同样是描写知青爱情,张贤亮的《绿化树》明显要高出N个段位。
章永璘和马缨花那段跨越二十年的纠葛令人感叹万千唏嘘不已,虽然不借白血病之类的狗血来煽情,但情爱的真挚与无奈却在最后的结局中彰显无遗。
看完这本书再对照《山楂树》,我只能说:女人写字确实不比男人大气。
同样揣摩一段感情,女人只看到良好身家英年早逝的帅哥;男人却得以看透整个时代。
畅销书嘛,生意场上的东西谁都说不准,不过老谋子(或者更确切说是张伟平)的商业战略眼光一向是毋庸置疑的。
《山楂树》卖的火,而且导起戏来也不费劲,演员不用请大牌,又是一个凭空“造星”的好机会。
但也许是老谋子觉出艾姑的字太装B,表面“纯情”内里透着淫荡,所以将能删的戏全都删了,剩下的,也没有什么引人遐思的地方了。
所以老夫我日思夜想的“做小娃娃的东西”没有出现,而河滩上的勃起也同样被无情抹去,唉,这才是艾姑的创作精髓所在,倒真不是常石磊所唱的那首《山楂树》,老谋子,看来你对熟女的心境完全没有捕捉准确啊!
也许谋子执意要做出一个真正“纯情”的东西,在他的字典里“纯情”二字非常简单:“纯”就代表“贞操”,“情”则代表“专情”——整一个中世纪的修道士逻辑。
所以想知道《山楂树之恋》是什么样子,看过《我的父亲母亲》便已知道。
就像扛把子成在《霸王很牛B》节目中所说的那样: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拍《山楂树》时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拍,我就马上去拍,第一我要改一下剧本,因为我不愿意拍完了以后有人认为老谋子很色,这样观众出来一定会骂我,就像上次《黄金甲》那样。
后来我经过证实,发现拍儿童剧的手段真的很合适,我随便拍了五分钟,感觉还不错,后来我在拍的时候也要求他们尽量装成小丢丢,怎么低龄怎么来,因为我要让观众看到,我的初恋就是这个土鳖样子,你们看完之后也同样是灰头土脸的!
唉,谋子,不是我说话不给面儿,您对“纯情”二字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学生程度。
像您这样拍出来的“纯情电影”,日后必被人耻笑。
纯情不代表低龄和无知,在这一点上,老谋子和艾姑半斤八两。
没有历经诱惑的“纯情”只是一枚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时刻等待着滑向“纵情”的深渊,相比之下,阅人无数却浪子回头的典型更可能造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刻骨铭心。
正如通常女子选择伴侣,总以为丑男比帅哥更加可靠,须不知帅哥早早承受莺歌燕舞的历练,而丑男却无半点防备之力更无半点防备之心,一旦有机会左右逢源,必无所不用其极,其安全阈值之低 实乃 惊天地 泣鬼神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原著小说改编的。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我没看过原著,而是直接看的电影。
因此,不管原著如何曲折动人,我下面要谈到的所有直观感受都是来自影片。
对于我来说,《山楂树之恋》是一部非常乏味的电影。
所谓“乏味”,就是整个片子让我感觉像蒸馏水一样。
之前本片宣传一直在刻意强调这是“史上最清纯(或最干净)的爱情电影”,但是如果把甘甜的山泉换成实验室里的蒸馏水,这种所谓的“纯”也就成了乏味。
我相信有许多观众看了本片后都会被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所感动,但是我想这种感动其实和电影本身无关。
所有的感动都是因为你被你自己感动了,这部电影只是一个渠道或者媒介,顺利地让你完成了有关纯洁爱情的一切想像与升华。
而这种功能性的感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小说而非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本片在电影的视觉节奏上相对缓慢,但对故事节奏的处理上却有些慌张。
男女主角的爱情关系中,大段可能关系到情感铺垫的非必要剧情被直接省略,以字幕的方式简单交代给观众。
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对一般观众的观影不会造成困扰,但对部分影迷观众来说,这种用字幕交代剧情的方式实在是令人惊讶──这等于是导演彻底放弃了对于电影化叙事的掌控和追求。
也许是导演出于控制电影时长的考虑而采取了这种处理方式,但从我个人的腹诽来说,导演这份工作的最重要职责不就是把文字变成影像吗?
作为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在电影技巧上相当地克制,几乎完全依赖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电影的情感推动。
因此,本片男女主角的人选就对这部电影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两位演员人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尤其是女主角周冬雨,虽然原著小说的粉丝可能会对这个演员的外形和气质存有一定的争议,但从整部电影的气质和需求来说,周冬雨应该是完成了导演心目中的静秋这个角色的塑造。
如果《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导演私人化叙事为主要诉求点的电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艺片儿”),那么本片随便拍成什么样子其实都无所谓,因为这是导演个人的艺术选择,作为观众可以用天然拥有的权利──手里的钱包──去表达自己的态度。
但是现在的《山楂树之恋》被打扮成了一部号称票房要过亿的商业片,同时还号称是“史上最清纯的爱情电影”,那么当各种不明真相的观众和它在电影院里遭遇后,收到各种观众的不同非议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静秋或者周冬雨的这种“清纯”,应该只是导演张艺谋个人的趣味。
作为电影导演,张艺谋天然拥有这项按照自己个人趣味来塑造女主角的权利。
清纯没有问题,但你的清纯不等于我的或其他人的清纯。
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影片由于商业目的而开始以“清纯”作为卖点进行推广时,就等于把全体观众给逼到了一个必须要琢磨“清纯”到底是什么的地步。
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口味纷杂、价值观迥异的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不可能得出相对主流和大众的答案的。
无论观众是不是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其实所有的感动都只是观众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银幕上的映射。
电影演员或角色是否清纯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你拥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你自然会认定什么样的情感是清纯。
其他人的标准,甚至是导演的标准其实都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的体会。
如果有人试图从《山楂树之恋》或其他电影里寻找世界上最清纯的爱情,那不是电影太美好,而是生活太残酷。
你还真以为你看了个所谓的纯爱电影你就变清纯了?
山楂树,在苏联歌曲里经常出现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词一出现便弥漫了一种如烟似雾的忧伤......在那个使中国文明倒退30年的荒蛮时代,一个人如静秋其名的女子向我们走来,她背负着父辈的冤屈,卑微而又谨慎的努力生活着,在她的引领下,老三,一个儒雅飘逸,善良俊秀的男子,伴着《山楂树》的悠扬风琴声,穿越纷扰清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那样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她与他一见如故,那么懵懂,却又那么美好。
她因为父亲被划成地主,只能从城市来到乡下,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而他因有着军区司令地位的父亲,总是穿着白色的衬衫,与这环境格格不入却又相处甚欢;她因为成份不好而处处低调,不敢轻涉情池,而他为了反抗高官家庭的政治联姻,从大省城来到穷乡僻壤以求清静;是山楂树的故事让她对这里充满好感,是《山楂树》之歌带领她来到他面前,情愫就这样悄悄的萌生,一段如童话般美丽的爱情就这样慢慢展开......
十大纯情:1、 偷偷把少女带到僻静的小河边,然后纯情地扔去一条泳衣说你现场换吧,特别是还挥舞着手臂湿着身纯情地大喊“你脱吖,你快脱吖”(¥@%¥#%……)2、 光天化日之下纯情地被圈在男人怀里坐在自行车前轴从街上大笑大叫地呼啸而过……(好招摇的纯情……红小兵怎么没有来抓你们?
连70年代的路人都完全没有侧目!
惊!
这在那个年代不是属于伤风败俗的事情么?
)3、 在不知夏天还是冬天的时候,少男少女(短袖)纯情地坐在林中亭子里。
少男:“你好像有点凉。
”少女(纯情地):“嗯,凉。
”少男(拿出棉袄!!
):“确实凉。
你披着。
”少女:“我不——你也要一起。
”摆弄一阵,两人终于纯情地在大衣里搂成一团……(用大衣裹住女方的桥段本来多稀松平常啊,这一纯情起来!
真是!!
特别的…不一般)4、 跟男人第一次见面,纯情的少女就抿着嘴低着头看似娇羞实际眼神狂发出勾搭并且异常期待的电波。。。
(拜托这是初次见面,不是跟情人久别重逢。。
好吧,演技问题。
)5、 偷偷又把少女带到护士的小房间,纯情地说:“你看,不然我今晚就不回去了好不好?”6、 少男少女们纯情地言语铺垫和点明主题。
男:“我睡椅子嘛你睡床。
”女:“不要,我睡椅子你睡床嘛。
”男(纯情状):“不然我们今晚都不要睡椅子好不好?”(………………)7、 纯情地挥舞着小刀,恶魔附体般“捅”着自己,鲜血喷涌后纯情且坚定地说:“你不去医院,我就也不包扎了!
”……(鲜血哗啦啦……) 8、 在家长面前,纯情地请求:“让我再一次为她包扎伤口。
”然后就脱下少女的小鞋握住少女的小脚……然后,纯情地流泪了……9、 少女纯情地赤脚踩在水泥堆里用脚去和石灰……(你是纯情,你不是没有生活常识好吧……)10、 深夜,少女裹着被单躺在男人身边,(纯情地):“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哦……”……其它各种吐槽:1、 两主角就是:一口白牙的公子哥和“技咋”的初中女生,尤其那女生讲话还像背书……2、 老三一笑起来为毛那么多牙!
牙膏厂商快去找他拍广告!
3、 简直就是一蓄谋已久勾引未成年少女的二世祖!
可惜不小心痴心了,就情深不寿了。
4、 拿男人的钱绝不手软的纯情坚强的MM,!
现金、胶鞋、脸盆…约等于票子、车子、房子,(纯情地假假推拒一下也行啊?70年代不是毛主席不是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么,不劳而获什么的,最可耻了!
)5、 MM太小了,只有纯情了,完全没有恋爱的感觉……画面一在男女间切换的时候,就一种,男人到结婚年纪了,女娃还在上初中……就给人一种哥哥跟小妹的FEEL……(乱伦?!
天打雷劈!
)6、 冷不丁就冒出些十分向文艺靠拢的类似爱情哲理的,但是!
让人起一身鸡皮的句子……7、 故事其实还挺好的。
就是这两主角太不给力了,各种不入戏,比如隔着河拥抱和临终前的哭(虽然不喜欢韩剧但是韩国女确实会哭),应该算是泪点的煽情桥段被弄的傻逼逼的。。。
囧(怪我冷血麻木么?
)8、 那个欢欢,小女孩干嘛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一笑起来假得跟个怪兽变脸似的五官都皱一起。
一点天真的感觉都没用。
好的方面:1、 长林挺好的,憨厚又帅气的小伙子。
不是这种才应该是70年代的人么?
2、 魏红挺好的,该朝气蓬勃的时候朝气蓬勃(跳舞时),该令人生厌的时候令人生厌(对妈妈不孝时)。
这才叫演技吧?
3、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那歌舞怎一个喜庆了得,看得我激情澎湃老泪纵横的……里面的姑娘当时都多有爱啊,可惜后来都成那样了……4、男女主定格不讲话的某些画面,还是惊艳的……例如最后的合影。
估计这片就拍成MV式的两人就定格出现一下然后加上字幕旁白会更感动人。
不是没有身体“接触”的爱情就可以称得上是电影史上最纯洁的爱情!人家《飞屋环游记》中短短十分钟左右的爱情段落的纯洁度是你《山楂树之恋》的不知多少倍!!
干净
小学语文老师总是在作文课上发飙,,因为辛勤的园丁总tmd不能善终,不是出车祸,就是得癌症;后来上高中上大学,,发现棒子总是让他们的家人得白血病-癌症的一种;后来看港片,,两大最高死亡系数的原因,一个是在医院得癌症,一个在茶餐厅。有点受不了这些情节,加个浪荡的画面吧,艾滋也是个出口
无聊到爆的水片。无论导演、编剧、表演、内涵,均为北影大学生水平,或者不如。煽情烂俗,镜头语言拙劣,很奇怪会有人为之感动。
哭过,但心中的第一仍是我的父亲母亲……
幸好没去电影院看,下了高清版看完我浑身上下都小清新了,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纯净,其实就是装纯,要换个导演俩人在小车儿后面就早干上了。PS:女主角很萌,男主角长的很像我的初中同学= =
我妈说不给力啊!
在这个包夜等于两次快餐的年代,拍一部纯情的电影颇有意义。同时,还揭露了不要与富二代官二代拼感情的道理。音乐和节奏都掌握得不错。张艺谋等人处理这种传统抒情类题材还是得心应手的。
没看明白,纯个妹.
宣传说是“最纯洁的爱情”。然而,我通篇并没有看到爱情。男女主不来电,故事的进行极其无聊,对话也很无聊。两人每skinship都把我尴尬得不要不要的。大家一边看一边吐糟一边感慨“这么看来纯爱片其实很不容易拍啊”。
张艺谋你的深度哪去了?
很喜欢静秋和老三这种纯纯的爱情故事,张艺谋的确厉害。
这剪辑。。。你当你在做ppt啊
确实很干净 太轻口味了~·
老谋子强玩小清新,搞得一身鸡皮疙瘩。
第四颗星是给老三的
周冬雨笑起来真好看
初恋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整体有点差,没有想象的好,画面还可以。感觉张艺谋还是很会挑人的,男女主角比较给力,很符合角色,不过想在这种体制下拍出经典制作比较难。。。还是去导演开幕式吧,只是大场面还是搞的不错的。还是知道要自己几斤几两,不要觉得自己多厉害,低调点好。
看在第一篇影评的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