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这几年看过最感触的战争片,如此正视历史,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能做到,与欧美的主流人性片简直是天然之别。
战争不过是个契机,民族间的恶魔之种癌变般扩散。
苏联鬼子借机清洗波兰民众,报几百年的世仇。
相比,德军只杀犹太人,其他破事不问,波兰人争先恐后加入协军逮犹太人上贡。
再到后来的乌克兰种族屠杀,这些所谓的游击队,一改往日影视剧里宣传的打击侵略者形象,全都是拦路抢劫烧杀劫掠的土匪。
当然后来波兰人的报复也毫不手软。
小队德军即使是溃败行军时,也是整齐列队,乌克兰疯狗看见也不敢近身。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不多的两次描写波兰军官时,深深体现出了民族自豪感。
第一位军官宣布就地解散后,立即掏枪自杀以身殉国,把生的希望传给士卒,把责任留给自己。
第二位波兰军官穿戴整齐,英勇面对乌克兰游击队谈判,即使惨死也没有丧失军人的尊严。
残忍至极,和平年代,深思什么东西控制了人群思想,悲哀民族无容身之所…好片看一部少一部,沃伦之后再无好片,压抑,又“压抑”,经典片,跨超时间,情节就是跟普通片不一样,干净利索,又不走马观花,如男友看到出生宝后就爆了,其中的感受,要我们脑补,高,这部片除写尽人性外,还加上赤裸裸残忍现实的写实勇敢,这是有别于其他一切反战片最大特点,它因稀缺而贵,沃伦,食人,启示之后无沃伦…好感叹啊
曾经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看得人痛苦不堪,又看了美丽人生、穿条纹服的男孩,惨得不是一般!
又看了活着、霸王别姬觉得就够惨的了!
看了沃伦……我的天哪,人连猪狗都不如!!!
惨绝人寰?
人间炼狱?
没有词汇可以形容啊!!
极端主义者真的该死啊!
什么塔利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跟他们比真是狗屁都不是!!
影片血腥暴力程度创历史之最啊!
观影会引起极度不适!
普通人慎看!
慎看!
这是首次看过后的:女孩和男孩在姐姐的婚礼当夜发生关系,父亲为土地和马,将女孩嫁给了一个鳏夫。
鳏夫参战战败后逃回。
苏联人来了。
女孩怀上了男孩的孩子。
鳏夫得知暴打女孩的当夜,打土豪分田地的赤裸裸抢劫开始了。
鳏夫一家被送上了流放的死亡专列。
男孩偷走苏联人从鳏夫家劫掠的一箱伏特加,用之贿赂押送专列的军官,救回了女孩和鳏夫的子女,在最后一刻鳏夫心里的恨恐怕早被子女活命的感激冲掉了。
这一切看似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但绝非如此。
女孩当夜产下男孩的儿子,男孩同时因那箱伏特加被苏联军官枪毙。
德国人来了,鳏夫逃回家园。
对犹太人的屠杀开始了,然后是更残酷的种族屠杀……开场那带着野蛮味的欢快亢奋的婚礼后,谁能想到继之而来的是这般让人应接不暇的世事无常,和残酷沧桑。
历史的天空复杂变幻,对背景缺乏了解,看的版本有删节,下完整版再看一遍。
这是五年后重看的:可打9分,既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打四星,就改为五星了。
时隔五年才鼓起勇气重看,这是种深度的自虐。
种族仇杀远比苏联、德国那种政权还要邪恶,用残酷残忍残暴不足以形容。
尤其故事竟以婚礼的狂欢始,又以类似的仪式终。
最恐怖的恐怖不是妖魔,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类文明史之间的互相杀伐,长平之战,扬州十日,蒙古入侵,十字军东征,纳粹犹太人,卢旺达屠杀,南京,纹革等等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人间地狱,他们能找出各种正当理由,资源土地,意识形态,阶级冲突,宗教信仰,民族仇恨,本片让我想到零九年乌鲁木齐,昨天还是一起吃饭喝茶唠嗑的邻居,今天就举起屠刀向你全家而来,只不过本片表达过于直白残忍,剥皮,肢解,屠杀孕妇婴儿,R级都别想过,诺不是真实历史真的会被介入禁片,看下来负能量爆棚,已经超过我的阙值,导致现在写影评都思维混乱。。
不吐不快,这部电影并不是如很多人说的因为是波兰人拍的就不客观公正。
其实电影拍的非常正常,非常人性,里面的乌克兰人并不是个个都十恶不赦,很多次乌克兰人也救了犹太人和波兰人,乌克兰女婿为了老婆也杀了兄弟。
其实在邪恶的裹挟下,许多并不坏的人也被迫加入了屠杀的队伍里,但有机会,都会做点善良的事。
还有讨论里大家都是在说乌克兰人坏,波兰人坏,应该分清一点,不是某个国家的人坏,或者某个种族坏,而是邪恶是不分国界的。
看得好累,对西方人脸盲加上对这段历史盲,所以真心看得迷迷糊糊,经过后期维基百科科普,才大概理顺,也基本没理解错,先是苏联怼波兰人,再德国怼犹太人,再乌克兰名族主义疯子怼波兰老百姓,这女主也是惨到极致,怎么就活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地区,最后那一晚真的人间地狱,什么样的仇恨和煽动可以让普通人变成野兽,完全丧失人性得对待一起生活的邻居呢。
我突然想起前两天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那档子事,某个纪录片说实话就充满浓浓的偏向性,我突然对这个名族充满了鸡皮疙瘩,对某些势力的明显偏向性舆论导向也默默擦汗。
电影在金属的尖锐摩擦声和呜咽的管乐中结束了,所有的字幕走完了,屏幕一片漆黑,心情也陷入无边的黑暗。
当我终于疲惫的走出影院后,决定稍稍做些功课,把这部影片介绍给大家:波兰2016年影片《沃伦》。
新闻回顾:波兰议会在2016年7月公开呼吁确认1939-1945年间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波兰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并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沃伦大屠杀纪念日。
奇怪的是没有一篇关于此事的中文报道。
历史回顾:二战以前沃伦属波兰第二共和国,而现在归属于属乌克兰境内,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
1941年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乌克兰起义军(极端民族主义者)协助德国纳粹屠杀了15万犹太人。
在1943-1944年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杀害了至少10万波兰侨民,其中在7月11-12号之间就杀害了1万多波兰人。
不管波兰男人和妇女儿童甚至婴儿,都惨遭多种恶毒的手段被蹂躏迫害致死。
波兰历史学家称,当时有4000多波兰人被乌克兰百姓救助,最少有400名乌克兰人为营救波兰人而死。
从归属的历史变迁,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一地区所经历的波折。
这让我想起哪位先哲的一句话:民族国家的边界是用血来划分的。
影片《沃伦》在16年10月上映,虽然没有赶上议会公开定性的日期,但绝对是第一时间了。
故事聚焦在一户普通波兰人家庭两个女儿的小女儿索菲娅身上。
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乌克兰小伙,影片开始于1939年大女儿充满民族情趣的幸福欢快又热闹的婚礼,同时透露索菲娅也和一个乌克兰小伙在热恋中。
不过婚礼后,父亲为了土地和金钱无情的将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富有的波兰鳏夫。
接下来沃伦进入了苦难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1939年-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娅的富农丈夫被流放,索菲娅被乌克兰男友救下,而男友却因此被红军军官一枪爆头。
索菲娅在男友家生下孩子。
第二时期:1941-1943年,德军占领全波兰,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本来反纳粹反苏联的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对抗苏联沦为纳粹帮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同时,也为解私恨杀了不少波兰人。
第三时期:1943-1944年,德军大撤退后,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东正教堂成为鼓动极端民族情绪的场所,昔日农田里嬉笑怒骂共同劳作的村民,也高举起镰刀斧头忽然变成杀人狂魔。
索菲娅目睹了身边所有人被各种变态手段残害致死:有砍头,剥皮,二马分尸,火烧……等等。
最终,索菲娅倒在逃亡路上。
影片充分还原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真实场景,开始的歌舞欢庆场面让人非常愉悦,后来的屠杀残忍血腥,极度恐怖,让人头皮发麻。
影片还运用了大批文学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隐喻,比如大女儿婚礼上将头放在门槛上,被人用斧头砍掉长辫表示她已为人妇,而最终她被人拖到门槛用斧头砍掉头颅;婚礼上人们玩弄燃烧的木桩取乐,后来波兰男孩被捆成木桩烧死:索菲娅男友在家门外被红军军官枪毙,而他的儿子却在屋内降生。
而最大的隐喻则是索菲娅的身体:开始于浪漫的献身,后来成了了金钱交易牺牲品,之后又经历了偷情,被暴打,被蹂躏,最终彻底倒下。
影片最后的镜头颇有诗意,索菲娅躺在马车上,赶车的是乌克兰男友,孩子依偎在男友的身边(指明孩子到底是谁的),马车伴随着撕心裂肺又呜咽动人的音乐渐渐走向天际。
影片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沃伦大屠杀和卡廷惨案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禁了半个多世纪。
所以影片引用波兰科学家简-扎勒斯基的一句话作为开篇字幕:东部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是用斧子砍杀,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更糟,超过第一次。
这是对七十多年来因为政治原因对历史真相的封锁和沉默的悲愤的控诉。
影片用惨叫和鲜血告诉我们: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多么脆弱,铭记历史对人类的每一步前行是多么重要。
因为政治原因埋没真相是多么卑鄙可耻,无异于第二次杀人,这种粗暴的禁言和歪曲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种族之间确实有太多的微妙: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信仰不同,甚至性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人性的背后都有着魔性,当人性有了缺口,即刻可能会被魔性吞没。
当人性泯灭,任何人哪怕是同宗同族兄弟手足都可能成为俎上鱼肉,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中华民族更有体会。
那么是什么释放了魔性?
也许是欲望,是贪婪,是嫉妒,是仇恨,总之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上帝不只是打乱了巴别塔建造者的语言,而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人性弱点;不是语言让人类停止了建造巴别塔,而是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只能专心于攫取,掠夺并提防被掠夺,泄恨和复仇。
“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我们见过接触过太多的民族主义,所以还是加上“极端”两字更准确吧。
仇恨最初从哪里来?
从少数的、个别的上位者心中来。
沃伦州这样残忍的清洗从哪里开始?
从一张照片开始,从一所学校开始,从一座教堂开始,从一块土地开始,从素未谋面的组织领导者、毫不相关的他国上位者开始,从自古以来必须被铭记的“历史”开始,从几百年前不知道该追溯到谁的心中那团燃起来的火苗开始。
从“You are one of us, but she is one of them”开始。
我们是什么呢?
是他人煽起来的烈火,是他人复仇的工具,是他人为得到利益必须要有的牺牲品,是被他人用名称划分出来、又必须进行站位的跟随者。
好像只要不是“极端”就无事?
可在沃伦发生过的惨剧也不是一来就如此极端的,也是从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教育、灌输和威胁演变而来。
好像只要不和宗教、民族沾边就无事?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谁知道哪一天人与人又会被以什么样的理由区别开来。
我们在谈论或回忆这些事的时候仿佛它永远不会发生在这里;或者仿佛即便发生了,我们也只会是施刑者,而非受刑者。
那作为上方就一定安全吗?
“你太太是个波兰人,你不杀了她,你也会死。
”我们在和平时期尽情开放、融合;可有一天火起、风来,谁都有可能被烧死。
谁有自信成为被钦定的绝对的幸存者?不是他人即地狱;是这世界本就是地狱,只看是谁来点火,这火又烧向谁罢了。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是看到了残暴血腥的历史,却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来充分代入,而这一次,不仅补了历史,也对照了现实,我不仅明白了乌克兰人在想什么,甚至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之后很快就一直统一下去,在那种残酷的生死存亡现实面前,主义重要吗,种族重要吗,语言重要吗,在生存面前,最硬的道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下来,其他的才有可能我们很早就放下了身段,虽然从此和战斗民族无缘,但我们成了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当看到砍头的那一幕,已经代入剧情的自己已经想好了回答,只要让我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这不丢人啊
好喜欢ruth小宝宝!真可爱!~
以为会闷,意外的没闷。。。老爸讲俩儿子车祸那段很扯,没有会更好,在那儿之前节奏极好,可惜连贯感到此戛然而止。。。必须再次强调,神作的要素之一是有神奇的结尾。。。可是,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
失去·存在·寂寞·生活.故事·
正像剧情简介所讲,影片阐述了爱的复杂性,青年的成长,成年的不成熟。
劳资终于看到未删减版,阿汤哥前妻全裸的片段!
金贝辛格太美了,这部电影一切恰到好处
只拍了第一部分,我一直认为这本书要从车祸开始,然后席卷露丝和埃迪的一生,最后还原到车祸影响到的马丽恩和特德,不想被听到声音的声音,无法逝去的愧疚和悔恨。剧情还原度挺高的,特德就是如我所想,露丝和埃迪更是惊喜,只是金贝辛格无法还原我脑海中的马丽恩,她应该是莫妮卡·贝鲁奇。
我们看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窥探我们的心理问题。
窃以为Kim Basinger 已经过了风姿绰约的年纪了,怎么也没法把她和小说女主角联系在一起。PS:片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竟然是达寇塔范宁的妹妹,真是天生的美人胚子啊···
寡居一年是我最爱的一本Irving. 虽然电影只截取了开头的三分之一,但是截得很好。现在回想也许是全书最好的三分之一了。拍得很好。演的也好。
不是很懂
喜欢他家的壁球室,喜欢他家的户外淋浴,喜欢女主角的柔软针织开衫和她的白色小内内。。。
奇妙的电影。艾丽范宁穿长长的睡衣好可爱。
和书相差甚多多多...
看不懂。晕。
A door for you to get away from the world.
太平了 拍成了流水账 毫无情绪
大概我就是喜欢这种题材的...
悲伤的气氛~
最爱的58summer被拍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