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 但最终 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偏爱剧情强的电影,所以刚开始看时不觉得有多喜欢,但这部电影奇妙在让你觉得时间交错,时间可以很慢,慢到日复一日察觉不到任何变化,也可以很快,以至于几个小时再来看一场横跨12年的变化,时间它不说话,却把痕迹刻在了少年的蜕变里。
一部真诚的作品,一部认真的看了三个小时,几乎没有笑点和泪点,迷之震撼的文艺片。
喜欢插曲《hero》
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回想时间的匆匆流逝,让人赞叹不已!
我们应把握时间,而不是时间把握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
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
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
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
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
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
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
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
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
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
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
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
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本片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它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
《少年时代 》是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 埃拉·科尔特兰、帕特丽夏·阿奎特等主演的一部 剧情类型的电影。
该片于2014年1月19日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 ,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的故事。
2015年,帕特丽夏·阿奎特 Patricia Arquette 凭借该片在第87 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奖。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说《少年时代》的制作过程与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同。
我们不得不同意,只要时间一长,数不尽的电影都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一部像《少年时代》一样能彻底改变我们对电影制作的看法。
历经12年且每年只有几天的拍摄时间,影片表现出了“时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对我们的改变,令人感动的同时还充满诗意。
自从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之后,林克莱特的这部心血之作几乎满世界都是好评。
加上之前反响极好的《伯尼》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这次可谓是三连冠。
以下是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对他这部最新作品的解读。
没有剧本和12个剧本“电影叫‘少年时代’,但也完全可以称为‘家长时代‘。
虽然影片视角是反射孩子这个中心人物,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看得出来,这也是有关于他们的电影。
孩子可能注意不到,但是我们都看得到影片中家长的变化。
他们也是随着孩子长大的。
有人问我,‘这个电影的主意是哪里来的?
’我想大概是99年开始构思的。
那个时候我做家长已经六年多了,看到孩子在我面前慢慢长大,让我想到童年的一些事情,就有了想法拍一部关于童年和成长的电影。
但是我又没法想到一个让我满意的故事,加上演员本身渐渐的变化也让我头疼,所以整个概念多少成了一种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法——一种纵向递增式的表现方式。
我从来就没想过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因为它和我们要做的东西有冲突。
这个电影应该是一年一年来的,如果有了剧本,我就没法边做边想。
电影制作中一般都不会给你边做边想的余地,但现在我有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更像是有12个不同的剧本,一年一个。
时间真是个奢侈品。
每一年我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那一年的拍摄成果来设想下一年的部分。
比如到了第四年,我们已经可以根据剪辑好了的前三年的材料,来想象接下来(第五年)的内容会是什么。
电影大体框架不会变,但有很多装饰细节还是经过了很多改变和添加的,因为我喜欢给自己和演员留下一些可以创作的空间。
这就是我做电影的风格——大体严谨,细节多变。
”时间,记忆与个体“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人们自己的生活,就像人一出生是感觉不到界限的,只是单纯的在活着。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他就会慢慢产生对事物的印象,他的世界也会因此慢慢变大,他也会越来越有‘自我’这个意识。
在有些物种中,个体只是部落的一部分,它不是自我的。
但对我来说,一个个体应该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我认知,通过对家长、兄弟姐妹、文化、学校等身边的事物对比,得出的一种感官上的意识形态。
当一个人是孩子的时候,一开始他只能对周边的事情产生一种单纯的反应,直到大了意志更强了,他就会开始表达,开始有判断力。
我就是这么看我自己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人也会被他周围的事物所塑造,换句话说,‘我是我’是因为我不是他。
虽然出生有一种共性,但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一个人就会被一切‘不是他’的事物所塑造成他自己。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
我的意思是,看的时候它应该给人一种非常当下和现实的感觉。
但看完后我想让它成为一种儿时的回忆,让它成为孩子时对生活的印象。
即视感和回忆非常难同时表现出来,尤其当时间总是往一个方向流逝时,很难不让电影有线性叙事的感觉。
所以有些地方我故意省略了,比如时间性的提示。
我想让人有一种回到儿时的记忆,那是一种很随意的流动。
就像儿时有些事情记不住日期,但印象总是在。
我特别想捕捉到一种……听起来可能有点浮夸,一种‘时光在眼前飞逝’或是‘一个人怎么长大’的感觉。
我故意跳过了很多别人看来重要的事件,比如梅森(片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一开始就已经离婚了,而不是作为影片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那是因为很多我们记得的瞬间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
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大部分都是由那些细微的无法解释的瞬间组成:为什么有些事物记得特别深?
我想穿过比较浅显的事件挖掘更深层的精华。
每一年我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别去做不该做的事。
比起我想让它成为的电影,它更不应该是我不想让它成为的电影。
”特定和普遍的共存“视角的不同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很多情况下,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偶然的,比如当梅森的父亲把答应留给他的车卖了。
这对他打击很大,但他父亲却都不记得他们有过这样的约定。
一个人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别人真的会记得而且把它当真。
我们不知道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有多么大,尤其是当了家长以后,哪天心不在焉,结果孩子问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问题,一切就都变了。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对德克萨斯州(导演老家)的描写,会有小学生对着国旗和州旗宣誓这样的场景,因为我想要的就是特定性与普遍性共存的效果。
故事本身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区和个人身上,因为人与人还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都不会差的太多。
但故事能产生出的共鸣应该是由它本身的一些特定因素造成的。
德州生活中有点奇怪的地方,这时候就变得非常吸引人了。
”从十二年到两个半小时“在投资的问题上,我这次真的是非常走运。
IFC给了我足够的信任,给我钱去让我每年去做——付演员工资,拍几天的胶卷洗出来,再剪一剪。
成本是超级超级的低,大家都是白干活,但花在这里面的时间可是让人崩溃的多。
如果都加起来,光是前期准备就会花费两年的时间。
因为每一年我们都在拍一部微电影,一共十二部!
每年就拍大概三天,我们就要找拍摄地点,布置场景,租赁器材和车子,然后把人都叫来。
每一年都是这样,就为了三天的戏。
后期也做了大概二年。
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低成本根本没法做这么长时间的后期,但这部片子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性质。
整个制片过程特别地疯狂,在纸上看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
我每年都剪辑一次,把它和之前拍的放在一起,如果时间多的话就一起再剪第二遍。
之后我可能就会和它培养培养感情,边看边构思怎么为我‘渐渐老去’的演员们编之后的戏——这简直就是像在规划我的人生一样。
一般电影的话,你必须提前规划好一切,拍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出了错只能绕着走,最后试着在剪辑室里完成当初的想法。
这次的顺序完全不一样。
我完全可以构思、写作、拍摄、剪辑同时进行,可以说和所有电影都不一样。
关于电影的长度,我基本没有觉得过‘哦它应该是这么长’的概念,然后根据时间来剪辑。
制作尾声我剪掉了一些场景,不过电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我从来没有拍过这么有整体性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每年都在剪吧。
有时候我会想到了这个程度,也只能说要不你喜欢,要不你不喜欢,所以这里加二十秒那里加一分钟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
之前幻想过很多次这部片子要怎么拍,在如今花十二年去做一件事情太难得。
想到最里所应当的就是像翻日历一样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导演在剧情中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的交代,一切都自然过渡,看开头时还觉得不知不觉中就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就像人的回忆一样,没人会记得那件事究竟在哪年,只会记得几年级时有什么事发生。
所以与其把这部当作成长的纪录片,更不如把他当作一个十八岁少年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用很平静的心态去表达生活的片子,因为如今的电影哪怕是都市电影也免不了浮夸,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少年时代这样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独特的自己。
这个家庭中,mason,姐姐Samantha,加上父母四人,在这十二年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十二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成长。
Mason这十二年就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印象非常深刻的十二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偷看美女画册;从偷看母亲吵架,到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和一个老师那么亲密;从第一次搬家时天真地问现在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到第二次搬家时茫然地看着骑车追上来的好朋友,从被剪长发的默默哭泣,到后来打耳钉涂指甲油扮酷,从相互吹嘘自己不是处男,到和女朋友去姐姐的宿舍过夜,从小时候喜欢玩涂鸦,到长大后喜欢摄影……这些就像是每个男孩成长的片段,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其中的几件事,看似平淡却能永远留在回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把自己的旧车卖掉换了新车之后mason的表情,正处叛逆期装酷的他那时也能看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从小就记在心里而大人早就忘光了的承诺,那种承诺没有被兑现时的失落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终将摆脱青春期青涩的爱情,拜托掉之前种种的稚气,用更美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Samantha姐姐是电影中的配角,但她也有自己完整的成长故事。
从小时候的小公主,第一次搬家时把管理童子军的重任交付给好朋友,到第二次搬家时很认真得和妈妈讨论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听爸爸给自己做性教育时的害羞到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经常换男友的女生,从小时候和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打闹到长大后给弟弟毕业派对上祝词时竟语塞只说出一句good luck……这些细节同样抓住人的内心,从天真的小女孩到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生,在她身上的种种细节变化同样令人唏嘘。
爸爸年轻时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但仍爱他们,竭尽全力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带着孩子玩耍,教孩子橄榄球运动,给孩子性教育,尽量让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成长以指导……人也从年轻时追求自由的无所事事到后来开始精算考试进入保险行业,再往后等自己准备好了便开始认真组建家庭,人也渐渐收敛起锋芒稳重起来,年轻时和儿子东扯西扯的父亲到儿子毕业派对上竟然也腼腆了起来,鬓角上也开始有了白发,不禁让人感慨。
不过他终究是幸福的,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最近越来越觉得时间和人这两点缺一不可。
妈妈结婚离婚再结再离,人生似乎太过坎坷,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也确实不易,十分能理解妈妈最后说出“下件事就是自己的葬礼”时的心情,女人内心中总是希望有依靠的,有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希望有依靠还是希望被爱,这或许就是一次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又失望后她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生活,把两个孩子带大是她这些年来的全部动力,而两个孩子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就会倍感空虚,其实她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接下来需要的是真正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爸爸一样。
160分钟小桥流水般划过,仿佛真的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以至于看到结尾时好像自己也记不清开头讲了些什么,就好像对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角无疑是幸运的,从六岁起便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不知道他最终看到这部影片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最神奇的是男主角最后在眉宇间竟然有些伊桑霍克的模样,不可思议。
虽然现在大家还在用输给白日焰火的这个梗调侃这部片子,但无疑它对生活表述的细腻是悄然无声的,最难的莫过于抓住了成长过程中很小却非常动人的一个个细节,看似琐碎,但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留意这些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到电影中。
在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最后我用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后记的后记。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就好像爸爸刚出场时就说没想到你们已经这么大了,到高中毕业派对上还是会和妈妈发出同样的感慨,而影片最后两个人有关时间的讨论更是说出了电影的主题,这十二年只是一段生活,接下来还有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所以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一段生活的结束本身就是下一段生活的开始。
最喜歡的一段是爸爸送給小孩自己錄的beatles black album。
這段台詞也是ethan Hawke自己寫的。
歌單是,Disc 1:1. Paul McCartney & Wings, “Band on the Run”2. George Harrison, “My Sweet Lord”3. John Lennon feat. The Flux Fiddlers & the Plastic Ono Band, “Jealous Guy”4. Ringo Starr, “Photograph”5. John Lennon, “How?”6. Paul McCartney, “Every Night”7. George Harrison, “Blow Away”8.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9. John Lennon, “Woman”10.Paul McCartney & Wings, “Jet”11. John Lennon, “Stand by Me”12. Ringo Starr, “No No Song”13. Paul McCartney, “Junk”14. John Lennon, “Love”15.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The Back Seat of My Car”16. John Lennon, “Watching the Wheels”17. John Lennon, “Mind Games”18. Paul McCartney & Wings, “Bluebird”19. John Lennon,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20. George Harrison, “What Is Life”Disc 2:1. John Lennon, “God”2. Wings,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3. John Lennon, “Crippled Inside”4. Ringo Starr, “You’re Sixteen You’re Beautiful (And You’re Mine)”5. Paul McCartney & Wings, “Let Me Roll It”6.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Power to the People”7. Paul McCartney, “Another Day”8. George Harrison, “If Not For You (2001 Digital Remaster)”9. John Lennon, “(Just Like) Starting Over”10. Wings, “Let ‘Em In”11. John Lennon, “Mother”12. Paul McCartney & Wings, “Helen Wheels”13. John Lennon, “I Found Out”14.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Uncle Albert / Admiral Halsey”15. John Lennon, Yoko Ono & The Plastic Ono Band,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15. George Harrison, “Not Guilty (2004 Digital Remaster)”16.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Heart of the Country”17. John Lennon, “Oh Yoko!”18. Wings, “Mull of Kintyre”19. Ringo Starr, “It Don’t Come Easy”Disc 3:1. John Lennon, “Grow Old With Me (2010 Remaster)”2. Wings, “Silly Love Songs”3. The Beatles, “Real Love”4. Paul McCartney & Wings, “My Love”5. John Lennon, “Oh My Love”6. George Harrison, “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7. Paul McCartney, “Pipes of Peace”8. John Lennon, “Imagine”9. Paul McCartney, “Here Today”10. George Harrison, “All Things Must Pass”11. Paul McCartney, “And I Love Her (Live on MTV Unplugged)”全文 http://www.buzzfeed.com/ethanhawke/boyhood-the-black-album
用导演Richard Linklater自己的话说,这部片子的拍摄好像是制作一个Period Piece(时代追溯电影),但却是在每个时代的同期进行记录。
没有固定的本子,没有演员演技的100%保障,没有特别丰富的“故事”,但本片却饱含欢笑和泪水,配合上与之非常平衡的遭遇与纠结,并附赠了很多的惊喜。
乍看一下没有什么事发生,总体来看意义却很宽广。
《男孩期》讲述了主角从7岁到离家去大学这中间的经历——与众多其他成长类电影(其中不乏我喜爱的,如The Way Way Back)最大的不同很明显——它不局限于一个暑假,不局限于一个主题,也没有其他跨年度电影里同一角色要不同演员饰演的限制。
男主Ellar Coltrane被选中时6岁,开拍7岁,如今19岁,整整12 年的制作期,我们看得到他自我意识伴随着演技的成型。
但更多的,这部电影仍有其他方面不同于别的青春期电影——它不需要着重谈爱情,就不怎么刻画爱情,但却由此真正的体现了那个年纪爱情的样貌;它没有侧重刻画已经被拍烂了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苦恼,而是具体表现了单亲家庭孩子难免的苦恼之外其他的一切方方面面;它没有费精力去重讲老套的“青春期”,却可以轻松的、不占篇幅的让我们看到其他角色的身心发展,因为年龄、皱纹、身材是自然的,并不需要导演编剧额外花功夫去刻画。
在今年出的新电影里,看到刚刚拍完Training Day、还没有拍Before Sunset的Ethan Hawke,这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本片延续了Linklater 片子对话的特点——真实性和自然性。
我很后悔没有带个笔记本把自己突然流泪或破涕为笑时的情节或对话内容记录下来,不过本来就不想剧透,所以这只会影响我影评的说服力。
笼统地讲:孩子的天真、大人的臭屁、以及孩子和大人的互动——这并不局限于个别大人,基本上满屏幕的大部分人——都包含至少让人微笑的言语;而有几个节骨眼,我突然被提醒到“孩子们这么大了”时,总会感动得有些狼狈。
电影让你看到真实自然的成长——小演员的发型都是自己的发型、耳洞都是自己的耳洞、脸上的青春痘也毫不遮掩。
他很聪明,又很特别,他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对未来的苦恼。
但他的所思所想里,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是说教一样的、或者过分逼人的。
我想特别提一下演孩子们妈妈的Patricia Arquette,我觉得她的人物曲线比孩子的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一上来就是闹分手,做着一份没多少工资、但是手忙脚乱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决定搬回娘家,重新上大学充电。
2002年开拍时的她身材还很好,金发过肩,但已经有了年纪轻轻就当了妈妈才会有的那种骨气和燥劲。
一直到电影最后,她身材早已走形,发型也剪短了,但也大学毕业换了职业换了追求换了生活圈,变了一个人。
再联想到这个期间带大两个孩子、保护他们,有多么的不易,这个人物让我喜爱的程度马上升高。
演员的表演非常棒,还是那个词——自然,在有泪的地方也够轰动够适当。
另外就是Ethan Hawke,他在片中分量不轻——之前我真的担心他是打酱油的,或者是演一个平面二元的配角,但是看了之后真心被打动——这个角色给了人很大的惊喜,我觉得再多说都没劲,若你在苦等蓝光期间,自己看看预告片猜吧,真正发掘的过程很美好。
发掘——这部电影需要你小心发掘,因为人都是会变的,你不知道某个角色会突然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周围的其他人会如何反应,所以有些时候当你喜欢上某个角色时,电影会叮你一下,让你不要太舒服了,到后半段,我都不敢太舒服,生怕哪段感情会变质,而这种心理准备既避免了我的一些失望,也让我禁不住会感慨。
说到看预告片,我就又暂停打字去看了一下,对我来说这个预告片现在就相当于是总结片,已经花了3个小时眼看着这些人渡过12年,再花一分半看下这12年一晃而过,感到的是比12年还要庞大、厚重很多的意义,这意义里有对青春的回忆和领悟、有对责任的认知和恐惧、有对存在的感恩和珍惜、有对依旧未知的未来的期许和烦躁,我不能代表你们,不能告诉你们每个人肯定能获得怎样的理解,但是你肯定会有想法,所以还是去看吧,看完了再看一下预告片,告诉我你怎么想的。
说到不足,后半段确实有些重复虚无,让人觉得不知道电影要往哪走,但是就像我说的,整部电影没什么“故事”,但总体上看却承载着很强大的精神和灵魂。
这样看来,那点不足或许是导演故意的。
很遗憾,就像看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时可以理解但缺乏对pop culture的共鸣一样,由于成长环境的大相径庭,我没办法对影片里孩子看的节目、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共鸣,这一定减少了我观影的乐趣。
不过除此之外,我觉得整部影片已经足够让人享受的了。
此文标题依旧借自导演之口,他在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上讲到了"th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known," 我在此加上个“完美”,因为在那么多的未知下,整部电影情节不乱、节奏顺畅、还能加入当时的实事、甚至对政治、风土有些评论,真的很难能可贵。
Linklater一直拒绝长居好莱坞,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坚持之下结的又一果实。
电影就应该有这个态度。
【来源于2015年1月8日的WTF播客对Richard Linklater的访谈,时长88分钟,全翻完12500字。
音频地址:http://www.wtfpod.com/podcast/episodes/episode_566_-_richard_linklater内容主要关于今年奥斯卡最大热门影片《少年时代》,导演个人经历、家庭状况、处世哲学,之前他拍过的电影,摇滚乐,15年要上映的新片等等。
最后关于摇滚乐那段名词太多,有的听不清,欢迎挑错、补充。
以下所有方括号里的内容都是我的补充。
——dormant】问:你不是成长在奥斯丁【德克萨斯州首府】吧?
【采访者是Marc Maron,生于1963年,美国喜剧演员、电台主持、作家、演员】答:没有,没有人成长在那儿,奥斯丁是那种你会后搬去的地方。
我成长在休斯顿大区,在德州东部的一个小镇叫Huntsville,那里有个大型监狱,是用来处决犯人的地方。
父母在我6、7岁时就离婚了。
我爸爸生活在休斯顿,妈妈在Huntsville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教学。
妈妈是老师,总是要随着她搬家,很像
问:片中的父母,还那么年轻,他们的情感其实也很脆弱,意识到这点是很困难的。
答:他们并没有答案,作为孩子其实很难意识到这点。
当你有了孩子后,不但会让你回想起童年,还会想起和自己父母的关系。
我喜欢这种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对话,比如直到20年以后,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才明白一些事情。
问:你的孩子多大了?
答:我有一个21岁的女儿【Lorelei Linklater,片中演姐姐的演员】,还有两个10岁大的女儿。
问:现实中你和妈妈的关系会像这部电影里那么紧张么?
答:差不多。
问:所以你妈妈也和酗酒、暴力的男人一起生活过?
答:片中只是孩子的视角,电影强化了这个视角。
他当然也有优点,有自己的烦恼。
他并没有动手打人,只是摔东西。
很多人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
小时候我也总被打,在学校就算是很轻微的违纪,都会被打手板。
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更加温和了,这是好事。
当然有的人还是会说“我小时候也挨打,看我现在也没问题,所以我也这么对待孩子。
”问:所以你从来没打过孩子。
答: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了!
我会在精神上折磨她们,哈哈。
问:你爸爸在大城市里【休斯顿】,他在做什么?
答:像电影里一样,他从事保险业,他有自己的家要养。
问:所以这其实还是一个自传式的电影。
答:大部分是,我不害怕被叫做自传式电影,我大多数的电影都有这种色彩。
起初的想法是这样,但是拍到最后已经不能这么说了,演妈妈的帕特丽夏【Patricia Arquette】,演爸爸的Ethan【Ethan Hawke】,等等,大家的想法都融进去了。
问:你和这些演员的交流有多开放?
12年的时间是怎么拍摄的?
答:能够花12年的时间去塑造角色,真的是很难得。
大概每年拍1次,1次只拍几天。
我写好剧本后,事先会花大量时间和演员彩排,但不是那种表演彩排,更像是剧情彩排,边演边谈,过程中大家有好的想法都会融进去。
问:这种电影让我很震撼,连续拍摄12年。
就像另外有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看着片中的人在逐渐变老,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受了!
答:这部电影就是关于时间的。
12年过去了,孩子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个家庭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就是我当初产生冲动想拍这部片子时的想法。
问:你是怎么让这些演员能坚持12年的?
这些演员也有自己的生活,比如Ethan,期间已经演过很多电影了,甚至是和你拍的。
答:是啊,我们俩一起也拍过其他电影,这期间我俩各自又生了5个孩子。
拍完这部片子之后,现在我能告诉你为什么没有人会这么拍片。
一是太不切实际了,花这么多时间,筹钱也很困难;另外在心里层面上,大多数的电影创作者都是控制狂,而拍这部片子很多事情都要交给未来去掌控,你能确定自己12年后是什么样么?
不能。
我事前只有一个故事框架,包括最终的镜头是我想好的,但其间的细节需要丰富,剧本都是边拍边写。
问:男主角这个演员【Ellar Coltrane】有没有想去当演员?
答:是的。
在刚开始选角的时候,他才6岁,之前他就拍过一些大头照、短片、广告,我认为他的家庭能支持他从事这个行业是很必要的,因为要拍这么多年。
所以要找一个自己喜欢表演,家庭又支持的男孩儿。
问:这12年的过程中,你要根据文化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变化逐步写剧本?
答:是的,这个过程很有趣。
正常的电影拍摄过程是写好剧本、选演员、拍摄、剪辑成片。
而这部片子是,每年都写一部分、拍摄、剪辑,然后也许是在架子上等5个月回来后,再想想周围发生了什么,明年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分成12段的过程。
随着自己年龄增长,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想法,包括自己当父母的感悟、回想起的童年片段都会融进去。
问:我不知道如果事先完全不了解这部电影,直接看会感觉怎样?
答:我与看片之前完全不了解状况的人也聊过天,他们的看片过程很纠结。
刚开始看时还以为是年代片,“哦,那时候的电脑、游戏是这样的,找的旧道具”,“哦,又找了另一个男孩儿接着演,长得还真像”,看了一个小时才发觉“哦,这是同一群人”,能有这样的初始体验我觉得会很美妙。
问:你喜欢表现这种随着时间变化的情感,比如
以下影片注释中未提及人名的,均为其本人导演】,虽然没有紧凑的故事,但有冲突、有变化,看的时候你会关心里面的人物,但到结尾人就消失了。
答:是的,
这么讲故事的想法来源于我20岁出头刚刚进入电影业时,那时我觉得电影业就应该是“狂野的西部”,有着全新广阔的施展空间,我真心地认为应该有新颖的故事讲述方式,电影与时间的关系应该是独特的。
问:你拍
上过电影学校么?
答:我在看电影,拍了很多短片。
在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学习,中途休学,之后搬到奥斯丁,在奥斯丁社区大学旁听过一些电影课程。
没得到过学位,“活到老、学到老”嘛。
问:比如
答:世上有无数的故事可讲,问题是用什么方式去讲,我对新的方式总是很有激情。
我的想法是,故事能不能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上,中间又有关联,我想捕捉的是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在
但是有的观众,就能够仅仅依据这3、5分钟的情节,对这个人盖棺定论,让我很难认同。
其实我们总是这样判断别人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问:
答:是啊,当时感觉很突然、很疯狂。
问:在Huntsville,你的童年是怎样的?
你对艺术感兴趣么?
答:我有2个姐姐,家里很有学术氛围,虽然不富裕,没有夏令营、度假什么的,但是教育和艺术很受重视。
我妈妈画画,外公外婆也从事艺术工作。
我们会去博物馆、电影院这种廉价的文化场所。
爸爸周末会过来,带我去博物馆、动物园。
他们重视我的内心成长。
我从小就爱写东西,愿意讲述故事、展现角色。
小学时就写剧本,有时会在学校表演。
我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天分,很小时就赢过一些短故事比赛。
同时我也擅长体育运动,是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带着棒球奖学金进入的大学。
在17岁时,我的愿望是能在大联盟打棒球,同时还能成为严肃的小说家,可惜2个愿望都失败了。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电影感兴趣的?
答:在20来岁的时候,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德州东部,拍电影太困难、太昂贵了,不像现在用手机都能拍片,那时我还是在写故事、写剧本,花了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电影这种视觉媒体才是我的最爱,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拍电影,再也没回过头。
问:还记不记得是哪部电影让你有这种感觉?
答:不是哪一部特定的电影,而是我爱上了电影。
有两种层次的电影,一种是能让你热爱上电影的电影,但那不是你有能力能拍出来的。
在80年代早期我看过一些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比如John Sayles【约翰•塞尔斯,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的电影,比如
问:你开车到奥斯丁去看这些电影?
答:不是,那时我已经搬到休斯顿了。
大学还没毕业时,我就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当了2年半的海上采油工人,在钻井平台上工作攒钱,那是很棒的经历。
问:你会去海里采油?
答:是啊,乘坐直升飞机到钻井平台上,工作一、两个礼拜再回到岸上。
问:所以你可能一边想着特吕弗,另一边就在海上钻井。
答:回到岸上我工作时,我会去读书馆读书,读到中午就去看电影,慢慢就爱上了电影。
问:作为一个海上采油工人,你都做什么?
答:我负责处理井下安全阀【subsurface safety valve】。
问:会在水下?
答:不会,在平台上,把工具放到井下,井很深,但井口就在平台上。
我是负责保证采油安全的,所以当我看到Deepwater Horizon【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时,我很震惊。
你知道得犯多少错误才能发生那种规模的爆炸么?
我的工作是维护安全阀,即使台风把平台吹倒,安全阀都会关上,确保不会爆炸。
问:这个工作很棒啊!
答:是啊,有人会问“这个工作危险么?
”,我会说“不觉得啊,2年里只有一个新手送命,哈哈”。
问:他是怎么死的?
答:火灾。
很可惜,他还是我认识的,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他。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我上了2年大学),他是社会学专业毕业,这个专业你能干什么,也只能像我一样先去采油,攒钱再考虑今后做什么。
一开始我们不在一个钻井平台,然后我到了他的平台,他就讲起“你知道Jimmy么?
火灾烧死了”,让我觉得很突然,就是那种大家都经历过的“你还活着、他却突然死了”的瞬间。
问:所以你在探索一个讲故事的新方式,在
年轻人们开车到山上开派对。
答:是啊,70年代,摇滚年代。
年轻人都能干些什么啊,当然是开车到处晃,扮酷,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周末没人会在家。
问:McConaughey!
【马修•麦康纳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在这里演个配角】是你发现了他。
答:人们喜欢Wooderson【马修•麦康纳片中的角色】这种角色,因为每个镇里都有这种人。
Matthew演得非常好。
在试镜时,他就说“我不是这种人,但我了解这种人。
”他完全融入了角色,大概22、23岁,装酷,瞎混,也许已经有工作了,但仍然和高中女生约会,因为他约不到同龄的女生,大学新生也许还会觉得你很酷,因为你有车,但你只能对年轻女生下手,一旦等到25岁这种人就没戏了。
问:这个片子是在哪儿选角的?
答:那时我生活在奥斯丁,麦康纳就是奥斯丁人,他是在德州大学学电影。
问:所以,可以说是你发现了他。
答:呃,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我只是恰巧在他刚起步时碰到他。
问:你们是朋友么?
答:是的,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问:是因为都是德州人的关系么?
答:不知道啊,反正就是两个来自德州东部的人。
从小并不认识,只是来自类似的小镇。
你知道么?
直到我们认识5年后,我和我爸聊天时才发现,我爸和他爸当年在同一个橄榄球队,打同一个位置,是在50年代初为休斯顿大学美洲狮队打防守后场【defensive end】,太有意思了。
他爸爸在拍
我爸爸现在还在德州。
我妈妈已经82岁了,还生活在Huntsville,我很幸运【父母健在】、很感激。
问:你说过拍电影改变了你的家庭人际关系,比如让自己的女儿来演你的电影。
你和妈妈的情感关系后来怎么变化的?
是原谅么?
答:是理解。
你希望你能继承到父母最好的品质。
我妈妈是个很有激情、有能力的人,也喜欢做掌控者。
我爸爸是个很理性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但是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10年,有了3个孩子。
我喜欢爸爸的理性,我想也继承了一些。
问:他们之间相处得怎样?
答:还好,有一些疏离,但彼此从来没有恶意。
在我20多岁时,他们大体上也算支持我,可能不太理解我在做什么,我中途退学去工作、看电影,其他朋友都变成律师、博士了,他们觉得我浪费了天分。
直到我29岁第一部电影上映时,看到我的照片在报纸上,有影评评论这部电影时,他们才理解。
我经历过那种不确定的阶段,所以我也同情那些20多岁的人,父母虽然对你有点儿失望,但是还是很支持,他们爱我这点我从来都不怀疑。
问:他们也无能为力。
答:当然,我也从来没向他们要过钱。
所以,他们也控制不了我。
只是鼓励我,爸爸会给些建议,比如“考虑考虑回学校上学啊”,妈妈会说“只要你不管我要钱,就算你不工作、不上学,你自己开心就行”,我妈妈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有些激进。
问:
】是2001年的事情了。
答:关于
事实上,如果你把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我在
直到真正醒来,浑身大汗,实际时间只过去了5分钟。
这个梦我一直记得,后来我想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看了一些科学研究,关于轻度梦境,甚至和这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交流过,学了很多关于脑科学的知识。
对于我这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故事载体。
问:而拍成动画,让你达到了目的。
答:没错,拍成真人片会觉得很无聊、很做作。
当我看到一些在奥斯丁的朋友正在研究的动画技术,这么多年我想拍但没法拍成的想法,要是能拍成动画,就可行了。
因为感觉上是真的,但很明显又是人为的,因为是画的嘛,这就是梦的感觉。
在梦里,你会觉得是在现实,直到你醒来才意识到,“刚才怎么经历一战了”,或者“他不是10年前就死了么”,怎么在梦里就没意识到呢?
问:这么拍确实管用,你也要为此改剧本吧。
答:关于电影有一种观点我一直坚信,那就是——只要你的意图明确,观众会愿意跟着剧情走,只要你前后连贯、剧情清楚。
事实上,虽然我的一些电影故事讲述方式也许比较特别,但我一直希望讲述一个清晰的故事,要直接表达,并不想拐弯抹角。
我喜欢清晰的故事,我不喜欢刻意的复杂化,现实已经很复杂了,有话能不能直说?
那种小聪明当然也可以很“高明”,但我不喜欢被人耍弄,仅仅是因为他们“能”。
问:再说一下,你拍的
第一部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美国男生、法国女生)在欧洲旅行时偶遇,相处了一天后分开;第二部、第三部分别又相隔9年】。
我觉得你好像对时间流逝有着“变态”的执着,在你拍第一部
答:没有。
我大概比伊森和朱莉【男女主角Ethan Hawk和Julie Delpy】大十岁。
我想拍一部关于两个年轻人心灵相通、彼此吸引的电影,确实是自传式的。
问:看上去有点儿像外国电影,你提到过特吕弗。
答:是啊,因为是在外国拍的。
很欧洲式,像法国片,比如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两个人一直在交谈,没有什么事发生,爱情在空气中蔓延。
问:这就足够了!
答:是啊。
作为一个电影人,这就是我的“诅咒”【什么都想拍成电影的职业病】。
20多岁时,我在费城碰到一个女生,我们整晚在街上闲逛,一直聊天,甚至接吻了。
思想碰撞,感觉很投机。
谁知道是不是荷尔蒙在作祟,无所谓。
就在当时我就告诉她,我要拍一部关于这段经历的电影。
5年以后,我就真的拍了。
【关于导演的这段亲身经历,请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98941/】问:你当时说你想拍电影,是不是要亲她之前的台词,哈哈。
答:没有。
我更像是Woody Allen导演的
问:作为导演,你能拍你想拍的电影,甚至一些投资比较大的电影,比如< The School of Rock>【摇滚校园,2003年上映,讲述一个不成功的摇滚音乐人,阴错阳差来到中学教音乐,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
投资3500万美元,全球票房1.31亿美元】,赚了很多钱。
答:是啊,是挺赚钱。
拍这部片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很赚钱,我是想拍一部很酷的电影,和Jack Black【美国著名喜剧演员】、Mike White【该片编剧兼配角】一起。
问:是谁的主意?
答:是Mike White的想法,他认识Jack。
他有个关于一帮孩子玩儿音乐的想法,剧本写完了需要导演,我就来了,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当时片子的剧情被制片厂改得过于刻意。
我来了之后觉得基础已经有了,但是要往酷了拍,结局不一定非要比赛获胜,那就太刻意了,我要拍成自己觉得讲得通的电影。
有很多片子,甚至不理解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情节设计过度,比如“为什么你应该关心这个角色呢?
因为他的狗刚刚死了”,其实观众早就明白了,这叫做身份认同,你只要把一个人放到银幕上5分钟,大家就知道这是我们的英雄。
你甚至可以塑造疯狂的主角,比如
因为我很了解他,我看到他一直在夜间开出租车,感觉他心里很脆弱,是一个越战老兵,在写日记,但到后来你会觉得“这个人是疯子,他去枪击总统候选人,还杀了其他人”,下了旧约式的评判。
他并不是一个好市民,对不对,但我们喜欢他。
还有Tony Perkins在
我们都站在了坏人这边,电影在身份认同方面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背景交代,不用什么都解释清楚。
有很多剧本的前二、三十页,都在解释、介绍,制片厂的要求都写明了“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他”、“重要性在哪儿”,其实就应该直奔主题。
问:有很多烂片就是停不下来地不断解释。
答:是啊,因为它们只能这样。
因此,我总是避免以情节设计为主,我会用与时间有关的结构去替代情节设计。
因为这也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方式。
我会拍一部85分钟实时进行的、在巴黎走来走去的电影【指的是
问:我刚想起来,关于
答:是啊,感觉很有趣,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直到影片首映,是在圣丹斯电影节,有1200名观众,片中演到儿童露营旅行的情节,孩子们在胡闹,往墙上扔刀、小火箭,我当时就能感觉到观众们很紧张,以为有人要出事了,其实才演了80分钟,刚到一半。
这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过这种设计,感觉很有趣。
就是因为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你才愿意看电影。
当你比编剧还聪明时,才是最不爽的,比如一些恐怖片,当你看着他们做蠢事时,就寻思“你就不能不开门么?
” 问:我喜欢妈妈这个角色,她义无反顾地向前看,一直照顾着孩子,虽然自己有很多烦恼。
她是个好母亲,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答:是啊,和我家里很像,我妈妈就很少“回头看”,很少有自我反省。
问:那你有没有问过她,“当初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我很怕这么问,我不喜欢正面冲突。
我的姐姐们问过,她们都哭作一团。
直到当我们都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会用不同的标准去评判父母,她们俩才意识到“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迟到了一代人时间的理解。
问:你怎么理解你与母亲的关系?
她对孙子辈会更友善么?
答:事情都自然而然地过去了。
现实就是这样,这是我一贯的人生态度。
你手上就这些牌,尽力而为,不要回头。
问:但你可是为此拍了2个多小时的电影,来宣泄那种情感。
答:是啊,是有一些儿时的伤痛,但我想所有人在现实世界中都会受伤。
问:片中的妈妈嫁给过的那个男人【酗酒、有暴力倾向的教授】,现实中你面对过这种人?
答:是的。
问:处在一种暴力的、吓人的生活环境中,当时你才10岁左右,会觉得很无助,因为另一边是你的亲生父亲,而这边却是一个陌生人。
答:就像灰姑娘与继母。
突然间,有一个陌生的成年人走入你的生活,控制你,你会想“我没请你来,你也不是我爸爸,但是你却在我家”。
问: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理解到这种痛苦。
答:你只能去适应父母的生活。
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你能读到关于街头流浪孩子的报道,“我们生活在高速公路下面的纸壳箱子里,杂货店那边有些纸壳箱子,等雨停之后我们就去拿”。
就是努力地撑过去。
问:但很明显,你的父母还是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来抚养你们,你看你现在也事有所成。
她也许很固执,也做过错误的选择,但她肯定也会保护你们。
答:是啊,我的姐姐们现在也不错。
最终我们都熬过去了,不然又能怎样。
问:下面说
一定很难处理,把这本书编成故事片。
答:是啊,我和Eric Schlosser【书作者】商量,这本书怎么拍成电影呢?
是不是该拍成纪录片?
事实上,后来真的有别人拍了一部纪录片,就是
而我喜欢讲述故事、塑造角色,我想找演员,在非虚构的环境中让故事更加戏剧化,通过多个视角(比如管理层人员、移民工人、童工)去了解快餐业,这很有趣。
问:你自己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答:很有挑战性,我喜欢。
【黑暗扫描仪,2006年上映,和
讲述不久的未来,毒品泛滥,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卧底探员也染上毒瘾,逐渐模糊了现实与虚幻间的界线】也几乎是同时上映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两部都是那种黑暗、奇怪的片子,我想这与我当时的思想经历有关,那时正处在布什、切尼的时期。
【21世纪】是一个很艰难的世纪,起码开端是,我为孩子们感到抱歉,还好我是成年人了。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去奥斯丁的?
答: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去那儿拜访朋友。
到俱乐部听音乐,在酒吧里能看到半裸女生到处跑,我就觉得生活在这儿也不错啊。
当时奥斯丁的音乐圈很繁荣,但电影圈还很边缘化,虽然有一个电影学校。
当我到那儿之后,引以为傲的是能伴随着那里的电影圈一起成长。
问:奥斯丁的电影圈子,是不是你创立的?
答:是啊,大概30年前。
从1985年开始,我们放映一些平时看不到的电影,在营地或其他任何地方。
我去和影院经理谈,“我想放这些片,咱们来分成”。
我对电影充满激情,虽然当时也在筹拍自己的电影,但我觉得应该担负更高的使命,现在也仍在出力,提供补助金,主持观影活动,虽然现在再去不做底层工作了,比如写宣传、预定电影、搬东西什么的。
在我20多岁时没拍出多少片子,但我确实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持续运作到现在,还有一个200多个座位的影院,每天晚上都放电影,已经发放了大概150万美元的补助金给德州的电影人,我很自豪。
问:你们是如何发放补助金的?
答:我们有一个小组,他们会审查申请、作品。
人是需要激励的,现在的文化环境不关心艺术,通常艺术家们(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很少能得到家庭资助,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得到了26000美元的补助金,才拍成
甚至比钱更重要的是,这表明家庭以外的世界在乎你,想要支持艺术家。
因为现实对艺术家很残酷,我总觉得我们对此缺乏同情,比如在学校【艺术类专业】总是第一个被裁减的,就像是一个花边。
但我一直认为,艺术、创造力能拯救我们,对人类灵魂、对文化很重要,我们现在太轻视艺术的价值了,仅仅是因为它在市场上无法盈利。
这个世界现在是赢者通吃,资本家们甚至没有底线、颠倒黑白,一帮所谓的“精英分子”。
问:这种电影越来越少,所以才特别需要你这种人,激励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15岁大在外面闲逛时看到你拍的片,会说“这很酷啊,我也想这样。
”答:有些很年轻的观众看完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不错的,有我的一席之地。
问:你拍片的底线是什么?
你有没有为钱拍过电影?
答:没有,没必要。
我会尽量保持低成本。
我拍的每一部电影,当时我都会觉得我才是拍这部片子最合适的人,甚至是
问: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这部片没意见。
我想说的是
讲述一个已经自甘堕落的职业棒球手,带领一支惨不忍睹的孩子球队的励志故事。
】答:就像
这就是电影业的现状【拉郎配】,无论我来不来,这两部片都会被拍出来,但我自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我熟悉这种题材,在
其实只要有其他人更适合,我就不回去拍。
这些年我推掉过很多拍片邀约,因为觉得其他导演拍会更好。
电影业里有很多的“拉郎配”,原创剧本、改编剧本、重拍等等,聪明的制作人、制片厂头头才能找对人选。
但当时我害怕,因为大家都听说过很多好莱坞悲剧故事。
这两部电影对制片厂来说算是低成本片,但对我来说都是大片,成本3000万左右。
当然,能享有这些资源确实很爽,我有50天的拍摄时间,而不是15天。
问:会有压力么?
答:没觉得,作为曾经的运动员,我从来不接受“压力”的说法。
不会影响我,压力来自于个人选择,我把它看成是机会。
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带到制片厂级别电影的层面,坦率的说,拍摄制片厂级别喜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看过很多喜剧,看上去有趣,但很表面化,我觉得喜剧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要不断钻研、不断排练才会奏效。
这两部的拍片过程当时都是很棒的经历,当然如果是现在,这两部片放到我面前我都不会去接,因为我在做别的。
问:“压力来自于个人选择”,这是你中学当运动员时学到的么?
答:是教练说的,一个聪明的教练。
我最近才听说的,并不是当初我需要听到时听到的,呵呵。
我拍了一个纪录片,关于Augie Garrido,他是德州大学的棒球队教练,是他说的,这部片叫
答:是啊,电影导演和球队教练很有共通点,都是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努力将让他们的技艺更精湛,比如演员、作曲家、美术指导、服装设计指导等等,导演就像一个集权者,集合所有的创作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导演可能不如演员戏演得好,但要足够了解表演,对于其他电影元素也同理。
问:你在奥斯丁的电影项目里,有没有人脱颖而出的?
答:很多啊,每年的圣丹斯电影节都会有很多来自奥斯丁的独立长片,其中有不少都得到过补助金。
问:我喜欢你的新电影,这是全新的观影经历,也很高兴和你聊天。
【暗示结束】答:谢谢。
可惜我们没有时间谈到Phil Lynott【巴西黑人与爱尔兰人混血,他于1969年在爱尔兰创建了Thin Lizzy摇滚乐队,是乐队主唱、词曲作者、贝司手】和Thin Lizzy乐队了。
问:当然有时间!
【后面两个人聊摇滚乐才真正达到高潮,狂甩人名。
完全脱离一问一答,主持人插话太过频繁,只能用{}表示插话】答:他真是一个神奇的人,是个爱尔兰黑人,留个大蓬蓬头,哪个嗓音太独特了,{和任何人都不一样!
},他写过的最好的一首歌之一叫
问:中学时你都喜欢哪些乐队?
答:刚上中学时听FM top40,喜欢主流的Lynyrd Skynyrd、Led Zeppelin、Aerosmith,到后来就是Zappa、Captain Beefheart。
问:我也是这样,刚开始会听主流shit【shit使用次数过多,不好翻,也不翻了,就是很爽、很屌的语气】,然后我碰到在唱片店工作的哥们儿,接触到David Bowie、The Residents。
答:你听没听说过Brian Eno?
他的实验音乐。
{那个时代得有人能拿出来这些shit啊!
}是啊,谁能拥有
在德州这个叫Huntsville的保守派小镇,能有一张叫
Spoon乐队的主唱},他不是,他在来自一个叫Taylor的类似的小镇。
就是朋友之间私下交流,“你听没听过这个、那个”,这种感觉很棒。
现在的人都是在网上进行了,对不对?
问:现在你能在网上找到任何东西。
但当时,你可能站在一个比你大的哥们儿面前,他们知道shit,很酷。
答:他们有品位,比你大十岁,他们经历过shit,他们有私藏的shit,{Beefheart那可是私藏shit,还有Zappa!
}哦,你喜欢Zappa?!
你听没听过XXX【没听出来】?
是Zappa制作的唱片,产生了全新的摇滚分支,{OMG!我才刚刚开始听那个分支,到去年我才听了2年,你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听Zappa了?
},是啊,{你是不是很沉迷?
}是啊,一旦喜欢上就沉迷进去了,我就是那种怪胎,呵呵。
我小的时候,都听Beatles、Rolling Stones,{就像圣诞颂歌,到处都是,但一进到大学,有人给你听Brain Eno、The Residents,那些艺术摇滚,你会觉得WTF!}后来就演变到New Wave和Punky。
{我是看着演变发生的,当时你已经不在高中了,我还在,你是什么时候高中毕业的?
}79年,{我是81年,就是那几年,shit开始变化}。
你知道么?
我刚刚拍完一部电影,大概夏天或秋天上映,讲的是80年代,一群大学新生,听着Van Halen进入大学,然后去Disco舞厅追女孩儿,又去朋克俱乐部、乡村酒吧,最后去艺术派对听Talking Heads,{听上去很棒!
哥们儿!
}所有元素都摆在那儿,我会想,我到底喜欢什么?
是朋克?
是重金属?
是新浪潮?
{你知道Disco已经死亡了,对吧?
}Disco逊毙了,但暗地里我对它的演变很惊讶,我试着向这些演员们解释,因为Disco流行时,他们这帮年轻人还没出生呢,我说“私下里,我喜欢Disco的一些节奏,但是作为摇滚死忠,绝不能公开承认,只能说它逊毙了”。
{你现在可以承认啦,我现在也听Donna Summer}是啊,我现在也爱听这些,就像是重新发现,{我刚刚就下载了
【说的不就是现在的种种神曲么?
】问:还是再讲讲这部新片吧,我很感兴趣,听上去讲的正好是我们这代人。
我们不是80年代生人,也不是老的婴儿潮一代,当我们中学时,60年代末的风潮渐渐离去,Zeppelin崛起,但当我们到高中时,他们都已经过时了,突然间New Wave诞生了,Punk接踵而至。
当我在高中时
后来我在新墨西哥州的大学工作,认识了一些艺术家,了解到艺术摇滚。
我自己也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哥们儿Dave,他有一台Firebird汽车,我带他参加大学派对,有个乐队在进行演奏艺术【performance art】,我已经见过世面了,但Dave当时肯定是开眼了。
答:大开眼界!
这才是大学的真谛。
{你新片的背景是不是类似?
}只是想搞清楚自己是谁,还是有自传性质。
当年我也是刚入大学,满是想法,与演员交流,参加戏剧社团,碰到同性恋(那之前我从来不认识同性恋,哇哦),但他们挺酷的啊,聪明、有创造力,全新的世界在展开,我无比兴奋,他们根本不关心赛前动员会【pep rally】、体育运动这种在中学占统治地位的话题,而是关心想法、艺术、活力、创造力,大家都18、9岁。
问:这部电影片名叫什么?
答:暂时叫
已经拍完了,现在刚开始剪辑,去年秋天刚好有空,拍了33天,有个很棒的演员群体,一群年轻人,可能你都不认识。
问:镜头拍得怎么样?
答:很棒。
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朋克俱乐部拍的,我在奥斯丁本地找了一个很棒的朋克乐队叫Riverboat Gamblers,我问他们,能不能把Gilligan's Island【1964年的美国电视喜剧】的主题曲演奏成朋克摇滚?
因为我记得80年代时有乐队这么演奏过,他们也照做了,刚开始还是情歌,然后节奏加快,最后非常棒!
They nailed it!问:我还记得自己大学毕业时,大概1986、87年,去奥斯丁看到一个乐队,被震撼到了!
他们演奏了朋克摇滚版的
答:哦,这首歌可是有原版的,{不!
已经不存在了!
开玩笑,其实Bob Wills唱的原版我也有},把过去的文化产品进行再利用,这种想法棒极了!
你能把各种艺术形式捏合在一起,做出自己的东西。
问:我很期待这部片子!
答:我也是,这部片有点像是
问:是同一个男孩儿演的么?
答:不是,
有一群男孩儿,他们一方面是好胜的混球,另一方面也很有趣、聪明。
问:很期待!
哥们!
谈得很爽!
答:是啊!
很爽!
问:而且我们谈了Thin Lizzy!
答:是啊!
Thin Lizzy!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What will I be?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悲伤。
相对于洪荒宇宙,人类的存在显得那么渺小。
而个人的存在,相对于整个人类,恰恰像投入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这个世界的规则早已制定,我们的人生,美其名曰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其实人生的轨迹早已确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很多时候容不得你反抗。
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养孩子,一步一步老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就是如此。
正如电影结束的时候那位女生说的台词:“把握时间?我不知道,我在想,恰恰相反,就像……时间把握了我们。
”对,一直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十二年的时间拍了这部《少年时代》,先不论电影的好坏,仅仅就他用十几年的时间专注于拍一部电影这件事,他就值得我们的尊敬。
事实上,他正是我所敬仰的那一类人。
这一类人,总能在世界的大潮中,坚持做自己的事,保持自己的本色。
作为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作品不算多,但多是佳作,特别是这部他称之为《年少轻狂》“精神上的续集”的《少年时代》。
导演用这部时长一百六十多分钟的电影,切切实实地展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从六岁到十八岁,导演真的用了整整十二年,从剧中人物慢慢长大或是逐渐老去的面容中,我们可以窥见岁月的痕迹。
主演艾拉·萨尔蒙(Ellar Salmon)在电影杀青时,亦从当年的六岁,踏入十八岁的成人之列。
剧中男孩的成长轨迹,多多少少也有他自个儿的影子吧。
当然,我不是指家庭破碎方面的,而是童年的无辜、少年的叛逆,青春期的懵懂与成熟。
对于艾拉·萨尔蒙饰演的小男孩来说,童年一定是最难熬的一段经历,父母离异,母亲一而再地结婚,然后离婚。
搬家,搬家,每一次母亲婚姻的破裂都意味着搬家,这似乎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朋友,重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内向的孩子。
不过这里我不是指责男孩的妈妈,事实上她很勇敢,也很努力地好她的生活。
要不是她当机立断地离开酗酒家暴的第二任丈夫,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会更惨,这一切,怪只能怪她遇人不淑。
家庭坏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但我们不能规定我也不能赞同为了一个虚伪的好的环境而委曲求全,我们也不能说,好的家庭坏境就一定能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对于父母来说,这一切是他们的选择,而这一切,都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
有时候父母的错,会降临到孩子身上,但往往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很欣赏影片中的这位母亲,即使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最后成为大学的教授。
她一直在尽力地为孩子好,但也从没忘了为自己着想,这是一位有主见的酷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酷妈,在自己的儿子终于要去上大学的时候,却忍不住哭了出来,不甘心自己的人生怎么就这样了呢。
小男孩子一步一步成长,渐渐地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爱好,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曾喝酒、嗑药,撒谎、叛逆,这些都像是成长的必修课,经历过,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坏孩子。
惨淡的童年并不意味着惨淡的人生。
每一次男孩的亲生父亲带他们出去的时候,我就感觉异常的轻松,就像一次度假。
不管怎样,他们依然有爱他们的父母呵。
“生活不会给你护栏”,当他们终于长大成人,过往的一切又算什么呢。
片末的时候,男孩与新结识的室友去登山,阳光正好风华正茂的感觉,真好。
这就像是,他的人生经过多重高潮,大门终于打开了。
他的人生不再是他所说的“中间状态”,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可以真正体验到很多东西——艺术、爱情、理想,等等,他的未来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我们别忘了,我们并不是人生真正的操盘手,真正的操盘手是时间,它牢牢地把握着我们。
有一天,当我们偶然觉醒的时候,才会惊觉时间是怎样爬过了我们的皮肤。
时间“是恒定的,它就是……就像它一直是现在”,但是,多年后你说的现在,早已不是现在了。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电影会有不同的音乐,不得不说,每一段音乐都那么美,那么恰当。
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男孩的父亲亲自弹唱的歌曲,其中一首是在向他的儿女表达自己的爱,另一首则是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中与众人合唱,我还记得那两句歌词——你爱得太多,就会变成恨。
你永远不离开家,你就永远不会晚。
原文首发:http://review.51oscar.com/detail/3428
用12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想法够大胆。
放在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里,却是游刃有余:每年暑假,他召集主创们碰头,聊一聊过去一年的故事,弄出剧本,然后拍上几天。
如此年复一年,看光阴如何在每个人的身上流过。
他显然有着某种奇特的“恋时癖”,酷爱玩弄“时间”这个概念,在那个跨越18年完成的、著名的“Before”三部曲里面,他就玩过这个花招——不仅用日出、日落来对应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还巧妙把每个故事都压缩到24小时之内。
佛说“刹那即永恒”,参透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就洞察了人生的千滋百味。
用电影描绘成长并非易事。
人物传记这个类型本来就不容易讨好,如果主角是名人,尚有一些丰功伟绩可供挖掘,换成平凡人物的寻常生活,一堆琐碎和鸡毛蒜皮,实在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
回答就是《Boyhood》在Facebook宣传页面上写的那句话:“The story of us”。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和电影绝缘已经很久。
但是某天,我发现他们把DVD放进机器,端坐在电视机前看认认真真地看起了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24城记》。
中国的文艺片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节奏缓慢且缺乏戏剧性,但是,他们居然看完了。
他们看的是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看到在网上有网友评论:“把我的少年时代拍出来,不比这个差”。
是的,12年的光阴,一段平淡的流水账。
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时间与叙事的关系”,而影片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温暖。
离婚、失恋,然后还会有下一段婚姻和另一个女孩出现,在每一个迷惘的路口,总有一个老师或者餐厅经理会给出鼓励
给浮躁生活的人。
林克莱特电影永远都是文艺青年试金石。我不是文青,本片像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跳跃比较厉害,故事戛然而止,按说代入感不会强。但是毕竟12年人生故事还是会讲出一些哲理,并且导演那么可爱的千金担纲女主,不勉强给到4星于心不忍。可爱的女孩都不该化浓妆。
太長太無趣了,我不想看一個白白可愛的小正太變成一個髒兮兮瘦巴巴頭髮油膩膩鬍子拉渣的男的。 真實的紀錄片都比這個強。今年看過最失望的電影。
失望极了
没有多少感慨和共鸣。貌似看到了龙珠。虽然拍摄前后历时十二年,虽然小孩长大,大人变老,依旧没有多少触动。开头的歌不错,yellow
一部过誉的电影,类似于美国版的致青春或者同桌的你,但是更加真实不做作。令人感动的是导演花12年时间讲述梅森12年间的成长,很用心,大概就是老罗的,情怀?整部电影叙述平实,真实感很足,偶有专门为下文做的铺垫。腾讯好莱坞影院看的正版。165分钟略长啊
本片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并获最佳影片、导演、男配角、原创剧本和剪辑提名。导演用12年的时间拍出了一组家庭录影集锦。没有主题,没有重点,没有起承转合,一篇流水账,一堆的碎片,每个人都是配角,人物关系只能靠猜。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否则,我们只要翻看自己的照片即可,何必去影院看你的?
童年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 更何况是美国小男生 注定没有同感 但是同意&#34;the moment seizes us&#34;
不能再困了
多即是少。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我太俗……看睡着了
成长在卢卡奇看来是一种个体在时间中和外界讲和的过程,而讲成长本身的[少年时代]最终也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在丰饶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时间如何推动所有人生活在改变。这实在不是个新鲜的点子,而且的确过长。我们最终得以目睹的是时间之美,是宏大时间流里那些瞬间的美,以及它们之于人生的意义。
其实我是骨子里反感这类电影的,没剧情没手法就遛情怀。然后一大堆文艺小清新自我催眠看懂了并且唾弃其他人“没有童年”“不经历XXX当然没共鸣”,反正无论如何都有情怀背锅,抱歉我凡夫俗子实在无法把看电影上升成看情怀。
最后60分钟只能快进了= =
berlinale2014.Day8.人人都爱Linklater,历史12年拍摄的超级诚意之作。不过在擒熊上,我还是更偏爱《十字车站》。
这样的人生,虽然难免有些忧伤,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虽然永远不能成为你的英雄,站在世界之巅,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这样一个安安静静的自己,也许懦弱,也许渺小,微不足道,但是这样也没关系。懦弱的人,是内心慈悲的人。我喜欢那个温柔的你。
看到剩个尾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无聊的美式生活流水账。全片唯一喜欢的是妈,因为太不容易加上进宽忍,却带出俩完全不懂事的白眼狼娃,尤其姐姐,你不懂事不怕,你这么丑还这么不懂事真是分分钟想抽大嘴巴。弟弟永远油腻长头发一脸格格不入世界与他无关的穷酸样儿,从生活细节到周围人无一亮点,弃。
林克莱特对时间和时代的理解有比写《解忧杂货店》的东野圭吾强到哪去吗。
SIFF2015 四刷终于刷出新高度 每个角落都闪烁着光芒,每个缝隙都穿插着相近的灵魂的记忆,引发着共融的回音。那些夏天像青春一样回不来,所谓成长,时间一下就过去了。没有刻意去追求时间感,也放弃了戏剧冲突的积累,而是顺其自然。太多唏嘘,是瞬间控制我们。/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