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

Experimenter,The Experimenter: The Milgam Project,人性实验室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薇诺娜·瑞德,爱德华多·巴莱里尼,吉姆·加菲根,安东尼·爱德华兹,约翰·帕拉迪诺,塔恩·曼宁,凯南·鲁兹,安东·叶利钦,约翰·雷吉扎莫,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5

《实验者》剧照

实验者 剧照 NO.1实验者 剧照 NO.2实验者 剧照 NO.3实验者 剧照 NO.4实验者 剧照 NO.5实验者 剧照 NO.6实验者 剧照 NO.13实验者 剧照 NO.14实验者 剧照 NO.15实验者 剧照 NO.16实验者 剧照 NO.17实验者 剧照 NO.18实验者 剧照 NO.19实验者 剧照 NO.20

《实验者》长篇影评

 1 ) 实验出人性

影片说是传记片也不怎么准确,因为片子有一半时间是在很严肃的讨论实验结果和人性丑恶的角力,结尾米尔格伦还来了一大段独白,大意是说,人性总有一天会打破规则,解放天性。

还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另一半时间,《实验者》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伦个人生涯的琐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辑和运镜。

剪辑上,打破时间线的穿插剪辑,给这个平淡到没有高潮的无聊故事,嫁接进了一点儿叙述上的新意。

这是加分项。

 2 ) 既谈人性,也是人生

在看电影之前,已对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耳熟能详,本以为是个类似《死亡实验》一般的加工剧情片,未曾想一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台一模一样的电击发生器,之后连主试的同伙都和当年实验中的那位长得如出一辙,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

而当导演用超级还原的笔触在前半个小时讲完了服从实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其实是一部传记电影。

《实验者》,重要的不是实验,而是人。

永远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衷于钻研人心,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致力于破除似是而非的假象,不遗余力地揭开掩蔽在隐匿真相上的重重屏障,他们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人们叫他们疯狂的科学家。

他们承受着质疑和压力,对抗着圣母小清新,还要照顾人们不想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玻璃心,着实辛苦。

然而,真理和科学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在于对习惯、常识和各种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挑战,一如房间里的大象,沉默并不会让它消失,而提醒它的存在一定会遭人非议,所以多数人噤若寒蝉,但总有些人勇于坚守使命,一如这些可敬的学者。

米尔格拉姆的同胞及同行,另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

”《实验者》是对这段话的最好阐释。

 3 ) 在权威面前,我们是否需要自我意识?

电影以一种自传的形式,展示了米尔格拉姆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的几个实验,在电击实验中,充当“老师”的实验者一次次将电击伏数加大。

当然在他们加大的过程中有着挣扎,不安,但当他们提出停止实验的时候,当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知实验要继续做下去的时候,他们大多还是继续了下去。

尽管听到里面的人的痛苦的喊叫,但他们的电击没有停止,就是因为实验室的人告诉他们这样的电击并不会造成组织的永久伤害,也就是没有危险。

因为这是实验室的人们所说的,所以他们就会相信这样的实验真的不会对受到电击的人造成伤害,即使那人的惨叫声就响彻耳边。

这是对权威的盲目认可,盲目服从。

电影中有多次出现一个经典的镜头。

就是米尔格拉姆走过实验室的走廊时,他的后面跟着一只大象,大象呆板的跟着他。

即使没有绳子牵着大象,可大象丝毫没有要离开米尔格拉姆的意思。

对于权威所说的话,我们盲目认可崇拜,米尔格拉姆对于纳粹集中营发生了惨无人道的行为不解,纳粹集中营的建造者在法庭上也对自己的罪一概不认,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服从上面的意思。

他们在服从上面的命令,权威的意思,在服从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思考。

纳粹党并非都是冷血残酷的人,但他们对他们的元首希特勒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这种崇拜让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了权威的工具。

在中国的教育界,学生对老师有着过度的崇拜,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

对于老师的命令很少拒绝,这一酿成了不少惨剧。

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给明星打卡应援的视频,这样的权威命令已经开始将磨爪伸向小孩子了。

然而家长们对老师也是一味的服从,在各种家长群里,家长对于老师的各项命令也是盲目执行。

整个社会对于权威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权威的服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伪权威相继而出的原因,权威的出现人们都已经不会去怀疑,想必大家都知道经常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卖药的权威人士,有许多已经曝光是完全做假的骗子。

他们假扮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对他们信任,会去买权威推荐的产品。

在权威面前,整个社会集体呈现出一种丧失了自我意识的趋势。

自我意识丧失,社会的发展何去何从,权威不代表不会犯错,而当人们一味的相信权威,权威犯的错将会无限放大,影响整个社会。

伪权威的不断出现,也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去质疑权威。

这是可怕的。

当我们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意识,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4 ) 实验者

近似冷酷的观察、毫无感情的记录,人性的懦弱与盲从,让人不止一次想起热血贲张的《浪潮》和匪夷所思的《服从》。

有时我们无从解释人性中这些软弱、阴暗的部分,即便很多人之后会陷入自责和悔恨之中,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待宰的羔羊。

所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来在我们内心懦弱的DNA上留有密码,无数次的实验,没有强权的威慑和暴力的胁迫,为何只有那个电气工程师会say no?

就如我们对被无比低劣骗术诈骗的受害者嗤之以鼻一样,我不知道实验最终是在追求些什么,这一切周而复始的争论、探讨、发现,最终都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基因中隐藏的一些东西,就如在片中电梯里莫名跟着所有人站立的方向不自觉的调节一样,只是有时我们盲从做了琐碎无聊的举动,有时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创伤,一如将数百万犹太人送入毒气室的艾希曼。

这种近乎“低能”的“愚笨”事件,往往通过现实的报导告知我们所言非虚,无论纳粹抑或文革的狂热,还是快餐店里对店员的凌辱,难道一切都只是偶然事件,他们不过是被上帝之手选中的不幸者?

回到电影的本身,沉闷、枯燥、欠缺高潮与冲击,也没有纪录片的写实感,导演竭力想制造冷静客观的视角去描绘当时轰动一时的实验,却反倒剥削了人物应有的灵气、挣扎甚至疯狂, 薇诺娜·瑞德除了不断显示老去的红颜,连微笑都如此格格不入,或许电影里,所有演员都在展示自己是如何不“服从”导演。

电击与惨叫令人如坐针毡,明日过后,或许我们依旧无法改变自身的弱点。

或许太想把一切都变成近乎纪录片的真实,反而失去对人物立体的塑造,一切如此单薄,形同花瓶的云露娜赖得,躲藏在胡须面具后的彼得·萨斯加德,反高潮被压抑的情感里,我们看不见他们真实的内心,或许在知晓人性黑暗之前,他们已经坚硬如石了。

 5 ) 写完了,懒得检查了

4.5。

正好前段时间bbc对前色情明星mia khalifa有个采访,里面mia就说当时片方的人给了她无形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继续拍片,其实这和本片的实验是一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你其实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拒绝,只是好多人从小就被教育成了那样,听话和服从,被潜意识想象出来的恐惧所支配,而驯化我们的人往往还是父母和师长。

除了实验电影兼谈了一下作者的人生,与其说是人生,其实不如说是服从实验对于他整个人生的影响吧,连死前都要点评一下护士的代理人模式,苦笑。

其实蛮感动的,尤其当你是干完了一件 “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能充分表达你当时发自灵魂想表达的” 事,有人发自内心感谢你带来这样一件作品,而你觉得这一切已经和自己现在没什么关系,但是时不时又会回想一下的时候。

看到最后他在实验室挥手告别的场景,有点想哭,以至于看完过后,我蔫了半天。

电影中途有点无聊,那些舞台剧式的表达方式有点用错地方的感觉,所以打不到5星,遗憾。

关于实验的道德问题,我也很矛盾,问题好像集中在,1、用无形的压力迫使受试者去做某事,2、以及让受试者伤害他人继而否定自己这,两个问题上。

实验虽说从结果上并没有对让受试者对客体造成伤害,但是受试者本身的心理活动是完整体验的,而受试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 “好人” 这个问题,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很能接受。

完全理解,我完全理解,虽说这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但是那真的是一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受试者是成年人甚至中年人,没有过这种心理变化的人就更难接受了。

所以米尔格拉姆的做法,1、肯定没有照顾到所有人的心理水平,如上所述这是事实,他就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冷冰冰的,没有爱的,做了一个实验。

2、以自由主义的道德来看,他也没有任何实际的伤害他人,受试者本就是随时可以拒绝的,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权利以及实力,最后对于自身恶的不接受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他真的没有实际的伤害他人吗?

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近些年的一些职场骚扰案,不管是被强迫加班,或者性骚扰,其实真要是按自由主义的标准来看,一有苗头你拒绝就好了,对方有暴力迫使加班或者进一步接触行为犯法了自然会走法律程序。

但是实际上我印象中有些发达国家把凶狠的威慑强迫加班,或者没有被拒绝的性骚扰算是犯法的,我有点不解说实话,虽然我也很讨厌职场非暴力,非语言攻击的霸凌行为,就像利用职务之便给你穿小鞋,对你工作完成度而不是人身进行攻击这些事,但是你还是要清楚,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大不了就离开。

之前就mia这个问题在墙外和人讨论,结果基本上也还是,片方并不犯法,没有顾及她的感受这也是事实(本身也不是亲友),mia的父母需要检讨自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对于这些心理,法律,自由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严重不足,导致一出社会就像一群羊入虎口一样,悲剧就是这么一年年上演的。

题外话就是,当时的讨论是,关于教育问题,应该让学生更自由的选择自身想学的科目,除了基本的语文数学外,应当加入法律,心理学,健康护理,经济学等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学科,让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生物这些都分成更基础的知识,和进阶内容,对于想要考入的专业,你只需学习相应科目的进阶内容并参加联考就行了,比如你要学建筑设计,那你就要学语文123456,数学12345678,物理12,实用物理13,化学1,地理123,法律12,心理学12,其余的你可以完全不碰。

当然,这是一次自由主义的胜利。

服从实验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在学校进行模拟和讨论,这个实验对于法律,心理学,自由主义都有很深的探讨空间,这样至少对于学校霸凌事件,尤其是受压迫者和帮凶,有很大帮助,这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保证孩子们学的津津有味。

《对于权威的服从》书本身也很不错,十分推荐,保证你看的全程背脊发麻,尤其是那些实验条件改一改,数据就走一点点的感觉,或者对于某些个体的描述,我几年前对这书最大的印象反倒是 “刺激” 二字,不摆了。

 6 ) 关于电影实验者

电影台词:你可以说我们都是傀儡,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差不多片长90多分钟的电影叙述的像记录片,但是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特别是喜欢心理方面的朋友,这电影值得看,更值得思考,追求宣传的国产爆米花永远达不到这个层次。

人性是善良的,无人生来从恶,只不过有时候会被大环境影响,从众心理从淘宝卖家花钱雇水军刷单都可以看出,人人都喜欢选择大家选择的因为觉得那样更有安全感毕竟他人已经体验过并且从众不会显得自己不合群,这就是国人几千年的中庸理论。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人不是笨蛋,别人选择的肯定是经过思考不会存在问题和风险,为什么做刻意自己却去选他人不选择的事情而让自己冒险。

每个人生而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而不是整个社会都追求名利,但我想造成这样的恐怕也难脱离我们活的大背景,大中国,大统一,唯官论,无民主。

评论想说电影说着又远了,毕竟看完电影让我思考很多。

活着就该乐观,指不定哪一天,活在天朝下的我们也能有民主,自由的那一天,百花齐放,扬我中华威。

总之这部电影适合打发时间看,内容不比好莱坞科幻或者动作片,但是想静下来和思考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没有谁有权利剥夺他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权利,因为喜欢不喜欢都是自己的事,不关别人别人也管不着

 7 ) 实验者

门铃响了。

门开了,你首先进入这个房间里。

和陌生人对视。

正在进行着一个问卷调查顺便为某件产品做做宣传。

对方会发现你的一根笔,一张夹在塑料板上的纸张,或许还有一个挂在脖子上的证件。

他们会猜的。

你是推销员还是过来走访的。

“砰”门关上了,他们选择在你还没开口的时候做出这个动作。

是相信了自己的揣测。

因为,他们平时接到了太多的骚扰电话,看到了太多一些背着双肩包,拿着一沓宣传单的人。

更有甚的,是他们从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怕被受骗的老人家,买菜的大妈和低头看手机的人那里得到一种反馈——大家普遍地忽略这种行为。

就像,你在一个网站底部看到的,人们对于一本书,一个人过激行为的评价一样。

事实是,你不会去花很大的时间成本,眉头紧锁着,用食指捏着嘴唇,久坐在一张椅子或半躺在床上去了解抨击中心的那个观点。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场合。

穿着和背后啤酒墙一样亮色服装的美女,拿着话筒在购物广场中心喊着:“机会难得,我们的抽奖活动即将举行,只要大家用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我们,就能免费进行抽奖,兑换我们在APP上推出的礼品。

”他们并不需要很蹩脚地游说人们。

仅仅安排一些内部人员做为来往的路人。

就会吸引跟风者。

这期间,有人会开始摸一摸鼻子,抬一抬眉毛,看一看手表。

他们中,在想着现在走还是过半个小时后再走,回家吃饭或者等下在商场吃饭。

一旦,他们在这种“伺服机制”中卷进去,必然的会发生滚雪球的效应。

半个小时过去。

“何不再等一等呢?

活动马上就开始了”他们在想。

这里面,在损失递增的因素下,还有的是来自环境的压力。

它做为参考行为,不会拿着枪指着你,不会大声威逼你。

但你往往敌不过。

根本问题不是你能够预见到这件事情好不好。

相反的,你永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就像《围城》里讲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只有在两个地方同时居住过的人,才有资格掌管话语权。

这个环境,我们不要错误的认识到,取决于数量。

它在一两个人中也能得到效果。

关键是坚持。

比如现在,我在饭点写这篇影评的同时,我的另外一个同事问我要不要出去吃饭。

我在不确定还要多久的情况下,坚持写完再出去。

这之间,他可以自己出去,也可以等我。

但在之前大多数下的模式中,他选择了后者。

这个方式成为他自己的“代理”。

考验的同时也是我,因为我也受到同等的压力。

而我制胜的法则是在他问我确定还要多久写完时回答:“嗯,不确定耶!!!

应该快了吧!!!

马上就好了!!!

 8 ) 服从

不知为何就想起了《服从》( Compliance)。

有时我们无从解释人性中这些软弱、阴暗的部分,即便很多人之后会陷入自责和悔恨之中,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待宰的羔羊。

或者会奇怪,为何只有那个电气工程师会say no?

就如我们对被无比低劣骗术诈骗的受害者嗤之以鼻一样,我不知道实验最终是在追求些什么,这一切周而复始的争论、探讨、发现,最终都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基因中隐藏的一些东西,就如在片中电梯里莫名跟着所有人站立的方向不自觉的调节一样,只是有时我们盲从做了琐碎无聊的举动,有时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创伤,一如将数百万犹太人送入毒气室的艾希曼。

回到电影的本身,沉闷、枯燥、欠缺高潮与冲击,也没有纪录片的写实感,导演竭力想制造冷静客观的视角去描绘当时轰动一时的实验,却反倒剥削了人物应有的灵气、挣扎甚至疯狂, 薇诺娜·瑞德除了不断显示老去的红颜,连微笑都如此格格不入,或许电影里,所有演员都在展示自己是如何不“服从”导演。

电击与惨叫令人如坐针毡,明日过后,或许我们依旧无法改变自身的弱点。

 9 ) 服从性的实验---《实验者》影评记录

“这种变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我们受权威影响,并且服从权威,因为人性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这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实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赖于让别人做决定、负责任的。

事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虽然内心很拒绝,但你还是照做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刽子手”,对自己,或是别人。

这个实验是1961年做的,如果现今的实验不是电压而是别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更会参考别人的意见,遵守权威让人觉得“安全”,实验中电压过量后,每个人都会回头看一下设定实验的人,但并未太改变什么,反应比较大的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但其实电压的伏数是一种常识。

不只是权威,还有团体的服从性影响,电影中还有线条长短的实验。

电影中并不反对服从性,只是反对无节制的服从性带来的惨剧。

拍摄手法也很独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旁白式的手法,布景配色和氛围的渲染很有种虚无的感觉。

“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按到了最后一级,并且没有人到隔壁房间去看一看,尽管并没有人强力的禁止,只是口头上说,你必须继续,尽管我是错的,我是过分的,我是违背人性的,你也要继续,没有原因,这是实验”。

人是会被驯化的,规律可以正过来用也可以反过来用。

“没有人受到逼迫!

”考验的是人们会不会经过思考,而做出行为上的决定。

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懂得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很多人心里都会怀疑,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还是那么做了,这是为什么,这让我很自责。

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让人越来越不用思考,越来越变成机器,以及越来越渐行渐远,孤独无伴,因为不靠合作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

谁也为你承担不了责任,即便他这样说,即便他是权威。

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视的。

实验的教授写的书叫做《对权利的服从》,教授是:史丹利.米尔格莱姆。

65%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最高),“人们没有智谋抵抗权威,这是实验告诉我的。

”35%的人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很自责。

这个数据到现今可能会很有变化。

我们所信仰的,其实我们并不相信,我们所谴责的,其实自己也改不掉。

多人望着天空看这个实验电影中也有,就是“多元无知效应”。

现今仍然适用。

影片中提到过两次卡夫卡。

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实验饱受争议,也获得过获奖提名。

剧中细节服装很参考那个年代的。

权利与良知产生对抗。

“曾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世界接受,但现在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见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的一举一动不得不站在高处,审视全局,我把这称之为代理状态。

”(意思就是让别人代理你)一个人可以选择你是否成为代理,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很难出去。

(原话为想出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种权威的错误引导。

不尊重事实,听而不闻,更不根据事实加以思考。

“我们选择另一半时,也就选择了现在的处境。

”电影的最后说了近些年重做的实验结果并未差很多甚至还更严重了。

自我意识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都是看电影过程中瞎记的,就记录一下,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前后逻辑,仅做记录。

 10 ) 乌合之众

严肃的传记电影,讲述了服从实验的创始者米格拉姆一生。

严谨、平实的叙事风格,穿插生活片段、试验挫折、旁人评价。

实验很有意思,招募志愿者,对被试者提问,错了电击,按照错误次数逐渐加大电量,最后达到人体无法承受的450伏。

志愿者都是良善公民,被试者是安排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并无电击,只是大喊大叫或装昏厥。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都犹疑、提出停止、痛苦、出汗,但最终都在未胁迫的情况下执行了指令,对被试者用了最大电量,哪怕是已经知道了被试者已经发不出声音,无法答题。

只有一个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勃然大怒,断然拒绝继续进行电击。

(这百分之0.1的比例我认为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进而得出结论:人类的天性中有服从的本能,哪怕没有暴力威胁,人们在从事工作中,会把我和我的工作分开来,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参与其中,他们在私德方面没有问题(《朗读者》中有也有涉及),那个把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刽子手艾希曼,他在被审判时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指令。

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伤害别人,可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片子当中有另外一则实验。

六个人,其中五个是工作人员,只有一名是志愿者。

给出线条图,只需要指出两条一样长度的线条。

那五个人给出错误答案,志愿者也跟着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从众心理。

服从心理加上从众心理,导致集体无意识状态,著名的《乌合之众》、《1984》阐述的也是类似问题。

然而实验广受争议,在实验中的欺骗(如果这实验不欺骗,直接告诉被试者人家不会被电击的,那还怎么进行啊)和得出的结论(人类无法接受自己丑陋面目是导致愈加丑陋的根源)让实验者以及广大民众备受伤害,米格拉姆因此未能获得哈佛的终身席位。

(原来热爱正能量并非我们独有)由此我想到一件小事,今年夏天去德国之前,闺蜜问我带不带阳伞,我说带啊,不然要晒黑啊!

闺蜜说,可是外国人都不撑伞的,他们不在乎晒不晒黑。

我说: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系统深以为傲的准军事化管理,服从和统一就是精髓,可是在非战时期,我们有没有质疑和反思过,牺牲独立意志和自我判断,究竟是幸是哀?

人性中的黑暗和懦弱很难探究,男主角在片中一直都眉头紧锁,难展笑容,以他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愿我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靠自由更近一点,勇敢多一点。

#人间是剧场#

《实验者》短评

做学问

3分钟前
  • *`WQW.!
  • 推荐

匠气很重啊

4分钟前
  • ly330
  • 推荐

真的有点无聊薇诺娜的角色好鸡肋啊→_→

9分钟前
  • 马夫
  • 较差

不知道算是记录片还是传记片。

11分钟前
  • 垃圾侠
  • 较差

相当不喜欢这种

15分钟前
  • in2tool
  • 较差

人性经不起考验

19分钟前
  • 小茉莉以梦为马
  • 还行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2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看的都困了 好深刻的探讨 能探讨那么长 一生。

25分钟前
  • 年画儿
  • 还行

因为有薇诺娜瑞德看的,分四次以上开完。电影让我知道了仰头看天的实验是who发明的

29分钟前
  • pp281973
  • 很差

打破第四面墙不太适合传记片吧 说教感太强了so annoying 实验本身倒是很有意思 拍成纪录片会好一点?

32分钟前
  • 经年
  • 较差

很学术的骗子,拍摄手法也很另类。

34分钟前
  • 聚羽成翼
  • 推荐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38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这个实验倒是听说过,这么详细的了解来龙去脉感觉社会学家这职业也是很有趣的

42分钟前
  • 七叶明
  • 推荐

研究人性的人 终被人性吞噬。科学研究者的切身之痛。

44分钟前
  • 米子
  • 力荐

略枯燥。不要盲目,要有独立思考。

47分钟前
  • 何求美人折
  • 推荐

人太容易被环境和周边的人影响了,就是这样。。。

51分钟前
  • Valk
  • 还行

突然觉得我的人性好强大 我在第一个demonstration结束之前就说“你要中断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54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房间里的大象

58分钟前
  • 日暮倚修竹
  • 还行

真正触动我的反而是与剧情无多大关联的这句话:当我们选择另一个人做婚姻伴侣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以后的生活。所以相亲绝逼不能将就👊🏻

59分钟前
  • 倔强的小胖
  • 还行

excuse me?

1小时前
  • stelll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