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港),永生树(台),家谱,Tree of Life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生命之树》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生命之树》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六季听见你的心声夜行者律师本色第八季沸腾吧沉沙池美丽的灾难宜家:组装帝国神秘人质君主:假面之王哪吒之魔童降世灰姑娘的魔法衣橱正念谋杀无处地下室竖笛与双肩背包小可爱娜斯佳兄弟陷阱艾薇和豆豆:芭蕾必修课该死的歌德3孽欲凶杀与魔鬼同行纳米布宽恕盒子怪格格的女儿强迫症联欢会芒多传张震讲故事之洗脸女生的传说妈妈别哭绝密档案

《生命之树》长篇影评

 1 ) 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片子是生命的礼赞。

这影片有深度、有主题、有想法。

这影片有奇幻的色彩、绝佳的构图和天籁般的音乐。

导演构建一副宏大的天地人的画卷。

然后导演试图从仙女座星云、上岸的蛇颈龙、婴儿的脚丫子和老帅哥布拉德皮特中找出关联,并理出一条线索。

让人相信生命的主题。

毫无疑问,他成功了。

他成功地让人观影了2个多小时后有莫名强烈地谷歌此片导演人名的欲望。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布拉德皮特对于奥斯卡竟然有如此的号召力让人暗叹。

此时我看到了“有关键情节透露”的选项。

我笑了,我真的笑了,因为我从未觉得这个选项如此可笑。

因为这导演既不知道什么是“关键”更不知道什么是“情节”,害我这个观众生生失去了“透露”的权力。

综上,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人在“快进”和“播放”中有一丝犹豫和挣扎。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片尾的字幕和工作人员名录如此有吸引力。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我有限的观影时段内就开始构思吐槽的措辞。

如果你有幸在如厕时候看到了一侧的屏幕正在展示着此片的宣传片,那么恭喜你,你直接可以提包回家而毫无遗憾了。

如果你在如厕的时候看到本片的海报仍然完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其独自尽情揉烂撕碎,因为在电影结束后这项服务可能需要排队。

如果你全程呆在荧幕前,那么你可能错过了人生中机会成本最低的出恭的时机。

正所谓,有的电影“全片无尿点”,有的电影“无片全尿点”。

是的,本片就是如此的充满关怀,如果何时进出,完全可以衔上,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怀疑。

谨以此片,推荐给所有重症失眠患者。

相信我,这就是生命的礼赞。

 2 )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包罗万象(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qfmeng.blogcn.com/10176.html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今年很有名的电影,获得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通过一个男人的回忆讲述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成长过程。

本片没有太具体的情节,用画面与简单的对白描绘出男主角的出生、成长,以及与母亲、父亲的关系,还有家庭的变故——兄弟之死——给父母带来的伤痛。

此外,片中还插入了很多抽象的画面,如宇宙、海洋、恐龙时代的场景等等。

以上就是电影全部内容。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电影,至少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的。

对于本片,我可以很坦白的讲,我没有看懂,不过我也不打算看懂。

因为电影没有情节的故事、绚丽而抽象的画面、晃动的镜头,以及晦涩的旁白,都使得本片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

本片这样的电影,已经超越了常人所欣赏的“电影”,它是了导演Terrence Malick自我陶醉的产物。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给常人观看的,我没有必要消耗精力去理解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

换句话说,《第七封印》、《假面》之类的电影还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它们至少还有情节。

本片就算了吧,我没有那么高的审美能力!

当然,对于本片我还是有些感受的,即本片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电影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描绘了生命的诞生、成长,家庭的亲情,母爱与父爱的体现以及它们的不同,罪恶的产生以及救赎,痛苦、欢乐、悲伤、迷茫等等等。

这些都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理解到的,此外电影肯定还有我很多理解不到之处。

总之,说这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且包含一切的电影是没错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Terrence Malick果然是一位哲学导演。

电影的拍摄方式是本片最让我接受不了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它晃来晃去的画面。

本片如果只是抽象的画面我还可以理解,可是没有必要画面这么晃吧!

左右摇摆、上下窜动的镜头看得我都有些恶心了,有没有搞错!

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Terrence Malick为什么这样拍摄。

在我来看,这完全是Terrence Malick在卖弄技巧,普通的画面非要拍得不正常!

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Terrence Malick的与众不同?

本片演员表演都比较真实。

Brad Pitt扮演的严父、Jessica Chastain扮演的慈母、Sean Penn扮演的儿子都很投入,全都与角色融为一体。

看来Terrence Malick调教演员还是有一手的。

此外,Jessica Chastain要额外提一下,她堪称2011年的年度劳模——她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电影。

而且,她的演技精湛,最明显的是她在本片中的角色与《帮助》中的白人女判若两人,很难相信是同一个人扮演的。

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我欣赏不了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史上最难懂得电影。

Stanley Kubrick、Ingmar Bergman的电影与本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太容易看懂了!

如此深奥的电影,还是留给喜欢的人欣赏吧。

Jessica ChastainJessica Chastain序列:0708The.Tree.of.Life.2011.BluRay.1080p.x264.DTS.MySilu2012-02-03

 3 ) 天人感通、终极关怀――《生命树》

起初,创世。

有光有暗,水有上下,有海有地,造男造女,乐园里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前者带来永恒的生命,后者带来道德与罪恶的知识;前者是神的恩典(Grace),后者是人的本性(Nature)――只不过有时罪恶的声音,盖过了良心的脆弱呢喃……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树》(Tree of Life,2011)是当代的经典电影,老实说,最近几年我已看了不少新片佳作,能够比它更好的,恕我一时三刻想不到。

《生命树》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如果说是为影片带来荣誉,不如说是影片获奖为康城影展增光。

要赞赏《生命树》,不难;要探讨它为甚么好(我所认识的影评人都在讨论中),至少是需要从神学、哲学、音乐、电影研究多个角度评赏,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说不尽的话题性。

《生命树》深奥吗?

也许吧,因为影片并不单讲剧情,而是以动人的影像、对上帝的轻声说话、长长的回忆段落,再加上超乎现实的情节,直接打入观众灵魂的窗口。

那象征上帝的神秘火光不时出现,上帝在哪?

在火光中?

在火光背后?

在另一个世界?

无处不在?

无言也无话。

而其实,片初引述的《約伯记》文句,正是上帝在旋风中对人的诘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如果要说情节,《生命树》是由从军的弟弟死亡开始,Jack(Sean Penn饰演)的一家就面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透过一个惊人的Flashback(回到创世之初!

),再聚焦于O’Brien一家,我们看到父亲(Brad Pitt饰演)的控制欲、狂暴、自我中心,以及母亲的爱心、美善与简单,Jack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下成长,他产生恐惧,也感受到爱与接纳;他不得不服从,也心生反叛;他有快乐的时刻,也感到内心的丑恶在慢慢滋长(说谎、破坏、欲望、滥用了弟弟对自己的单纯信任……)。

Jack长大成人,从乡镇到了城市,他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工作,成为一个建筑师,不错――上帝的创造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创造之一,是建筑。

影片中的自然世界唤起生机和奥妙,而现代建筑却是精确而冰冷,甚至令人从自然世界中区隔分开,现代人从传统、自然和家庭中走出来,好像得到更大的独立自由,但Jack却感到人心难测与人的迷失,他与别人也好像甚少沟通了。

孤独的他仍受到邻家孩子和自己弟弟死亡带来的神义论(Theodicy,正是《約伯记》的核心)问题困扰――为甚么好人要受苦受难呢?

――最终影片给予了终极的回答。

Jack走过(现代人心灵的)荒原,穿越(步向永生的)窄门,来到河岸,和他的家人一起得到永恒的生命。

《生命树》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其中一样是古典音乐,如创世一段用了Zbigniew Preisner写给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给友人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童年一段用了史密塔纳(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摩尔道河》(My Country –The Moldau),永生一段用了白辽士(Hector Berlioz)的《安魂曲》,这三首最为出色,教人印象深刻。

其他还有一直想成为音乐家的父亲弹奏巴哈(J.S. Bach)管风琴作品《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一家人听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四交响乐》等等,以上多首乐曲中,《我的祖国:摩尔道河》最饶有深意,河流是泰伦斯马力克的常用意象,那代表了生命、洗涤与时间,而在《创世记》中,乐园除了有两种树,还有四道河流;在《启示录》中,圣城中有生命树,也有一道生命水的河。

直至目前,泰伦斯马力克只执导过五部影片――《穷山恶水》(Badlands,1973)、《情来自有方》(又译《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狂林战曲》(The Thin Red Line,1998)、《美丽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和《生命树》――可谓作品虽少但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大多设定在过去的岁月,节奏比较平缓,喜用画外独白,兼具历史感与反省性。

《情来自有方》的画面像田园风光油画般流丽,对比电影中的杀人事件、虚假婚姻和破坏巨大的一场大火,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对人类罪恶本性的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蛰伏二十年后拍成的《狂林战曲》,层次大为上升,在更大的战争片幅度中思考人生、人性与正义等问题。

《生命树》在艺术高度方面更上一个层次,而在内涵上则是一部宗教电影,别具神学探索的意味,但我们不必自我囿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眼光(如基督形象在影片不大突出),影片彻彻底底是终极关怀的影像天问,以回忆寻找个人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出路,教人由衷感动,可以媲美苏俄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作品。

《生命树》接续了过去失落纯真的作者命题(对照人被逐出乐园,打开历史,最终需要解脱与拯救),而在影片的结尾,泰伦斯马力克写下了崇高的终曲――上帝的接纳,人类的和解――人应当重回乐园。

这就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明报》2011.7.10]

 4 ) 卡巴拉,有一棵逆生的树

对于这样一个片子,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吧,不需要逻辑,不需要顺序你有一组神奇俄罗斯套娃,他的名字叫做奇迹(混沌理论偶然事件什么的最讨厌了),最大的名叫宇宙,宇宙里装着地球,地球里装着生命,生命里装着人,人里装着爸爸和妈妈,打开妈妈的子宫,里面装着“我”,很特别的是,如果你要打开这个最小的“我”,你会发现,嘭!

里面装着宇宙曾经看过一组图片,将你的视野放大再放大,放大到宇宙的极限,将你的视野缩小再缩小,缩小到细胞中的粒子,最后得到了两幅完全一样的图画你文艺吗?

你喜欢歌德(妈妈的形象好浮士德啊)吗?

你喜欢塞林格吗?

你喜欢古典音乐吗?

你喜欢漂亮的画面吗?

你有信仰吗?

你热爱生命吗?

你曾经思考或者质疑自己的存在吗?

喜欢,那就好,虽然你不信上帝,你也没有兄弟,他还是不会成为一部一星片了。

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马勒的第一交响曲?

听到了莫扎特的K545?

听到了勃拉姆斯四?

听到了巴赫的D小调托克塔与赋格?

听到了沃尔塔瓦河?

听到了库普林的在神秘之壅?

听到了Zbigniew的Lacrimosa?嗯,有一点感动吧?

有一棵逆生的树,他叫卡巴拉,也叫“方向”,他就是宇宙,他也是生命,他还是我们生活的轨迹。

我们出生在顶端,一个叫做王冠的球里,然后慢慢的往下走,直到走到最下端一个叫做王国的球里,连接这十个球的每条路,每个门,都有魔鬼和天使在把守,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每次踏出新的一步,你都需要抵抗魔鬼的诱惑,还要变得比一个天使更强大,只不过,我们的选择,决定了谁是魔鬼,谁是天使。

犹太教觉得给大多数小笨孩找个人来作上帝,他们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有一个符号,叫做十字架。

而为少数聪明小孩准备的犹太密教,却告诉大家,其实上帝不是拟人化的,上帝甚至不是一道光,他们也有一个符号,叫做卡巴拉-生命之树。

有一个妈妈,叫宇宙,他孕育了万物,选择妈妈的路,你会变得柔弱而善良,他教导我们要克服欲望,要一心向善,有一个爸爸,叫社会,他怀抱每个人,选择了爸爸的路,你会变得坚强而冷血,他教导我们成功就是踩着同类的尸体攀上顶峰,要追求成功。

你的一生也许是辉煌成功的一生,也许是纯洁善良的一生,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就是我们一生的轨迹。

其实片子前后呼应的很好,各种符号化得比喻用的也很好,他给我们画了这棵树,画了细胞,也画了宇宙,画了从光明到黑暗的行动,也画了从黑暗到光明的选择,有太阳,就有日食,有日食,就还能再见到太阳。

事物和真理本身就不能以对错的简单二分,有的,只是人的选择。

连向日葵都看见了那上帝,你还没看见吗?

上帝存在吗?

不存在吗?

你看见了吗?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你相信的就存在吗?

但是,对不起,我信仰科技,信仰学习,信仰科学就是信仰人的力量,虽然一个人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历史之所以生命不过是渺小的一个瞬间,生命之所以宇宙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呼吸,但是我做出选择,我不再质疑自己的存在,我信仰自己的渺小力量。

或许我选择了爸爸的路,但我没有忘记妈妈,我的目光始终看着妈妈,现在我还太年轻,总有有一天,我会回头奔向妈妈的怀抱。

 5 ) 真理之光

我雖一直認爲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裏觀看,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了投影儀、電視、電腦、甚至MP4等途徑看完了一部又一部電影。

對於某些不是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我可能會認爲,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必定要再看一次。

但對於《生命之樹》,我卻認爲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

我無法想象對着電腦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麽感覺,任何非電影院觀看的途徑都是對這部電影的一個褻瀆。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黑房子裏面,望着面前巨大的屏幕,安靜地面對這那些影像,細聼那些聲音,你才會進入這個電影的敍事空間,迸發出各種屬於自己的思考綫條。

觀影前受到大量聲音影響,以爲這是部敍事綫條極度散亂的電影。

但實際上,該電影的敍事雖較爲飄逸,我們不能簡單稱之爲倒敍或是順敍,但故事的綫條仍較爲單一,只要不推敲細節,理解故事完全不成問題。

事實上,在第一次觀影中,你亦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在琢磨故事細節上,相反,只要你把握住了故事,你便可以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導演製造出的影像和聲音感染。

你會不自覺被這些感性感官影響,從而激發出内心潛在的思考。

這類電影,可以被稱之爲感官電影。

電影關於尋找,對真理的尋找。

雖然導演是天主教徒,而電影的開篇亦是引用了《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但我想,這並非一部關於天主教的宗教電影。

電影中作爲分節出現的那團無法言表如幻如電的光,以及戲中大量出現的太陽鏡頭,都並非單一地表示上帝或者耶穌,而是象徵了這個大世界這個宇宙的一個未知真理。

一個需要被尋找的真理。

而攝影中大量運用的如風般急速推鏡頭,亦是追尋這個過程的象徵。

真理的尋找,這本是件極度朦朧極難觸摸的東西,而感官的強烈感受迸發出的個人内心思考,亦並非說要做到便能做到。

但本片最出彩之處,便是使有效地通過神乎其技的剪輯敍事編排,把這種尋找真理之光的主題展現給觀衆,並成功把觀衆帶入一個導演設置的思考空間。

故事一開始便敍述了死亡,然後迅速跳到數十年后,當年的小童現在長大成人,離開壓抑的城市到大自然進行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尋找。

此時,電影開始出現了很多看上去與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的鏡頭:宇宙誕生、火山爆發、生命出現。

這是一系列華麗的鏡頭是電影極爲重要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把觀衆引進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但若非此前的剪接編排,在你腦海中种入了思考的種子,這些鏡頭便會變得突兀無比。

無論你對生命是否敏感,你看到死亡后,必定會想,生命爲何這麽脆弱。

無論你對存在是否敏感,看到壓抑的城市和廣闊的自然,你必定會感嘆世界的廣闊。

正是由於這些鋪墊,讓你看到之後那系列看似與電影無關的鏡頭后,才能不僅僅停止在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神奇,而是會開始深入地對這個世界進行的廣闊思考。

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

我去往哪裏?

此後,你的思考已被激發,再看回主角童年時的故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把你帶進了各種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甚至仍未經歷的追尋思考過程。

電影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關於電影最後廣闊城市鏡頭的意義等亮點在此亦不贅述,對於這種電影,只看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下等好電影,會滿足你的感官刺激;中等好電影,讓你找到你内心的共鳴;上等好電影,激發你最深沉的内在思考。

我相信《生命之樹》會是你的上等好電影。

 6 ) 马力克的生命哲学

马力克在拍电影前学的是哲学,他曾翻译了海德格尔的短篇著作《论证据的意义》,并为维特根斯坦撰写过文章。

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当人们专注于用日夜、钟表来度量时间时,时间本身其实已经消隐,存在便毫无意义了。

   现代社会,生命与时间被捆绑在一起,生/死往往以时间为坐标,钟表时间的不可逆和等间距也强加于生命,生命觉得自己是时间(流变)维度中的某种存在。

于是打破钟表时间的格栅即是在实现生命的自由。

影片中,生命的流淌不再是线性的,它有跳跃,有分岔,也有回溯,记忆碎片、幻想场景交错出现;上亿年的进化史被浓缩在十几分钟,而孩子的成长史却有两小时。

马力克告诉我们,时间可逆,也非匀质流动,实际上是说,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浩瀚飘渺得多。

   马力克还将牵挂和迷思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生命打破时间牢笼的方式(西美尔,《生命直观》)。

影片中,正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引出了那段“生命简史”,也正是杰克对小弟弟的牵挂将人物带入海滩相聚的场景(《细细的红线》中频繁的记忆闪回/闪前也是如此),人类记忆的复杂性就是对线性时间的否定;马力克经常将镜头对准遥不可及的天空,像是在对上帝细语,他又经常引用宗教文本,如《细细的红线》里满是《博伽梵哥》和《伊利亚特》的文本,《生命之树》则更多的引渡了《圣经》,都是要通过宗教迷思来还原生命的神秘性。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树”这个意向,马力克经常用仰拍镜头对准大树,也正是看重“树”对生命的象征意义。

它有分岔的枝叶、分岔的根茎,它站在地平面向上延伸,又向下探索,用它来比喻生命,生命便获得了既面向未来又回溯过去的可能,而分岔的过去和分岔的未来同样也是钟表时间所缺失的,它赋予了生命多义性,也赋予生命无限延伸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之树》最波澜壮阔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用影像让生命具备了某种超越性,让生命从时间这个相对静滞的界限中完美溢出。

 7 ) 跟随着爱的光芒探索真理

1、宇宙真理是本来的存在,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宗教赋予,人人都可以寻得到。

爱都是天然的,是被造物主种植在人的基因中的。

我们本能的就会有很多爱,如流水般存在。

什么才是有意义呢?

只要投入到时光中,感知到爱,感知到自然,感知到生命,就是有意义。

人为什么总想赋予自己的行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意义,在不同的阶段随着阅历的不同,那些所谓的被赋予的意义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可笑。

若它脱离了自然,那是多么的愚蠢。

比如一味的追求比别人努力,比别人财富,掺和着原本不应存在的比较中。

好像在对宇宙说,妈妈,我好不好?

勇敢吗?

那蕴育万物的世界。

流光婉转,这部影片太美了。

2、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向真理。

就好像一首歌用不同的方式歌唱会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但把所有的爱置于歌声中所传替出的那种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一种的,将爱付诸散发出的的就是爱。

所以为何要排斥宗教呢?

没有什么对与错。

没有非此即彼,你对我就不对。

真理不是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

它蕴藏在万物中。

3、因何会有严厉的父亲,因何充满爱心的女人会与被世俗迷惑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好像我们面临的一切难题都是对自己灵魂的考验。

母亲会因一句:“你对他唯命事从”而放弃自己的孩子任他自己去完成道路吗?

会不再爱他吗?

上苍赋予女性的温柔,无法道明她们的举动。

内心本来就是爱。

为何抱怨命运的不公呢?

“都是因果”是何时用因果来解释自己的 灵魂道路?

什么支持我相信?

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声音告诉我相信,那仅仅是我在探索的道路上一个假定成立的条件。

然而人生不是证明题。

这些都无需去辩别,无需深入追索它的道理。

真理不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的。

好像是一种意象,你体会到了,就是那样了。

感受到爱,比追问爱与恨何为世界本源这种问题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精密存在岂是光凭逻辑能理清的呢。

所以,思考为何我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或者直接把它归于(因果),倒不如直接去用爱去感染人,唤醒人。

相信灵魂是可塑的!不然,你为何是现在这样呢?

迷途的孩子多么可怕,又多可怜。

会把蛤蟆绑在“导弹”上发射出去,会把蟋蟀倒吊在门檐。

会让弟弟将手放在枪口开枪看他反应...但你看,灵魂还是可以因为爱而变得谦逊:)因为天然的联系是父子,是兄弟。

跟随着音乐回归吧,回到爱的怀抱中。

 8 ) 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世间万物,其中一种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

影片中的原始地球

《生命之树》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水”,而水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是什么?

最明显的一点: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生命迹象首先发生于原始海洋。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人需要喝水。

万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电影中,导演又是如何从多个角度描写水的呢?

瀑布冲下,生命之源Jack的母亲在他临产时,Jack从一个满是水的屋子中游出来,屋门外散发着刺眼的白光,然后jack出生了。

这里可以把屋子理解为子宫,水理解为母亲的羊水。

生命已经不甘寂寞,期望冲出木屋。

还有孩子们在小河的玩耍代表了水给予了他们快乐,给予了他们玩乐的自由,证明了他们仍活着的灵魂。

Jack的家庭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而这个主题也是最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

影片的抽象表达,冲向世界影片通过2001太空漫游式的动画来展现宏大的宇宙和不断演化的地球后,之后影片的侧重点放在了Jack一家的生活上。

Jack出生,在父亲的胯下学会走路,不准越线跑到邻居的草地上……泰伦斯马力克独有的生活碎片化的镜头在这个桥段显得格外真实且美好。

这种类似的手法也在电影《降临》中短暂的出现过,后者可能在一段戏上借鉴了前者的剪辑风格。

而个人都很喜欢这两部电影,而且觉得他们的中心思想是可以进行联系的。

Jack的弟弟诞生了,Jack从未见过婴儿,所以感到好奇,尝试用手去触碰婴儿。

好奇是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影片在这里与之前在恐龙世纪一只恐龙对趴在小溪旁的同类感到好奇并触碰对方形成了对应,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

当然也可以把恐龙的行为归于“征服感”与“怜悯,但如果是这样,生命这个定义也许就不那么浪漫了。

(也许这场戏还可能是为了诠释捕食者与猎物的起源?

第三个兄弟降临了,接下来就是属于三个孩子的玩乐时光了,以Jack为首的三兄弟逐渐长大,他们还养了一条狗。

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小河里游泳,在浅水滩奔跑,扬起水花,深黄的阳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时刻,永远属于三兄弟愉快欢快玩耍的时刻。

Jack一家还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种了一棵小树苗,把土挖开,树放进去,盖土浇水,等候着它慢慢生长,而母亲说:“等树长高,你早就长大了。

”而树沐浴在圣光下,伴着教堂的圣歌。

这里的树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树在长大,人也在成长,树沐浴在阳光下,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但父亲爱的方式不太能让他的孩子们接受,父亲不懂如何去正确地爱,这在Jack还在襁褓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哭闹他抱在怀里,他不懂如何让孩子舒服,只能像个毫无技巧的业余保姆一样慌忙地,不停地调整抱的姿势。

这样不仅没用,孩子反而更加哭闹了,而Jack长大后父亲的这种笨拙的爱体现在他身上的感觉则更加明显了。

这也从潜移默化导致了成年后的Jack生活上的不如意。

关于爱与信仰,父亲是一个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才是成功的正途。

Jack在小时侯就对父亲的爱产生过抗议,他觉得他太粗暴,他本不应这样对待他们。

他想让父亲走得远远的,而且最好去死。

父亲因为弟弟在饭桌上说了句:“Be Quiet”就对弟弟大打出手,在与父亲对话时必须称其为sir或者Father…… 这些都说明了父亲的严苛,而这也是Jack抗拒父亲的爱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杰克已经步入青春期。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幸灾乐祸的孩子们他开始和一群伙伴到处游荡,去砸别人的门窗,偷采还未成熟果子,把它们踩烂。

Jack开始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来的正常现象。

他偷偷溜进了邻居家,无意中从衣柜找到了一条白裙子。

接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感到羞愧又紧张,跑到小溪边,把那条白裙子扔进了河中。

在对Jack进入青春期的描写特别到位,当然很多镜头都有些许隐晦,而这种隐晦也很好的展现了青春期的私密性。

而在此期间Jack的弟弟去世,给Jack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温柔不为,目睹了饥饿,痛病以及死亡之后,Jack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迷失自己。

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开始质问上帝: “让我不和父母顶嘴,不让我说谎,让我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处,你在看我吗?

我想知道你在哪,我想见你所见。

” 该去治愈的伤口,上帝却往上撒盐。

万物皆有一死,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成不变的 。

爱他的母亲这样说:“扪心自问,生命之路有两条:一是顺从天性,随性而为,二是信仰神之恩典,严于律己。

但若要信仰神的意志就无法事事顺心,而你要选择自己的路”

《降临》也在某一层面上表达了这一意思,而这层意思似乎因为《降临》本身是服务于另一个中心主题而被冲淡了。

但“爱”与“生命”这个主题依旧在《降临》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

Louise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于是Louise做了同样的选择,因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

关于她女儿的命运,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爱自己的女儿。

当她告诉Ian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女儿的不治之症,Ian选择与她分手。

这关乎选择与承受,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没有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Louise坦然接受命运《降临》的最后,Louise问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Ian回答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生命之树》要表达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让所有人意识到我还活着。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开头便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随性而为,还是风度高雅,严于律己。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若要有风度,就无法事事顺心。

孩子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疯玩,在街道上捣乱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严于律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难,重蹈他们的覆辙。

但这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否背离了成长的自然节奏,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重压呢?

爱没错,但爱的方式错了。

爱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连爱都做不到,那生命还拥有什么呢?

爱让生命完整。

爱构建生物,爱让生命繁衍,爱让生命成长 成年后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里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

Jack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社会乱撞,他期望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是空想一场。

他开始思考小时牧师在教堂说的话:在宇宙的宏图中,是否存在者尔虞我诈;是否存在着长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

小时候的Jack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钱与权力更重要的东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点。

Jack的心里一定想过“自己相信上帝吗”诸如此类的拷问,而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约伯也离上帝很近,困扰无孔不入,无所不及。

无人知晓悲伤何时到来,约伯也不知道。

在那刻约伯被剥夺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剥夺了这一切。

所以即使一无所有,他也没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现,他能看到上帝那给予的双手,可他没意识到那双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终Jack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

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

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与过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后,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生命之树》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与信仰的意义,泰伦斯马利克宏观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贯穿全片。

Jack的成长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质疑过信仰的存在。

在成长中他被家庭所伤害,成年后Jack经历了一段失魂的时期,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学会去爱才是解脱的办法,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于是最后Jack选择信仰爱。

《降临》的最后,路易斯问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伊恩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 最后,不管怎样,请享受生命,享受这份礼物,享受爱与被爱

 9 ) 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和《白丝带》可以被夸赞而《生命之树》不可以?

看生命之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两个片,宇宙观的部分对应《2001太空漫游》,家庭观的部分则是《白丝带》。

以至于这两部被公认为佳作的电影几乎成为了《生命之树》在任何部分都不可逾越的鸿沟。

显而易见《生命之树》的主题,如这两部电影一样相当宏大,马利克自然希望把他的《生命之树》制造成一部“厚重”的,可以被“讨论”的影片。

但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导致了《生命之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观众一边觉得它优雅而高深莫测,一边觉得它带来了几乎是折磨的观影感受。

同样,在对这个“庞大”主题的渴求之下,马利克将《生命之树》推向了极端的个人化,而这也必将是它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首先,《生命之树》的主题是明显的。

就像另一个中文译名“家谱”一样,它有着很明显的“family tree”的意思。

马利克希望以小见大,主人公一家就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生命的提喻。

这其中包括了田园诗歌般的优美,也包括了人们之间的正常矛盾(夫妻、长幼甚至阶级)。

人类,人类中的这小小平常一家,都是宇宙发展的“tree”的一支,就和譬如影片中的恐龙一样。

马力克想表达的,无非是证明在浩瀚宇宙人类这一支的平常(卑微?

)和渺小:我们看见父亲的角色一直在尝试支配,但这样的支配只能带来痛苦,“上帝啊让他死掉吧”。

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的琐碎和无力,“要坏一点才可以活得更好”……相比于自然:混沌初开的壮丽,“太阳”这个意向无处不在的支配地位……人类太自以为是,人类以为“太阳便是上帝的存在”但万能、万知、无处不在的“上帝却不帮助我们”。

等等。

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生活中,以及生活的各种境遇中乞求,哈,可怜的生物。

西恩潘的角色在影片后段跨过那扇“门”的时候,似乎混沌顿开。

这就像在《2001太空漫游》中当“我们”面对黑石,我们面对的,想要了解的,都是某些“更高的存在”,这些“更高的存在”联系着“生命”二字,跨过去,也许才可以窥见“生命”的真相。

这就是我眼中的《生命之树》。

先不说这个主题已经被探讨过多次,如果就主题本身来说,《生命之树》是可以被算作一部“有深度”的电影的。

但现在要回到“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马力克没有做好。

许多“电影大师”在向更高峰攀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抛弃叙事,将作品极端的个人化。

而这也是我最反感的。

《生命之树》的玄乎之处,其实是在它当中大量的意向以及这些意向多带来的巨大的被解释的空间。

“树”是意向;“太阳”是意向;“父子”是意向;“门”是意向;“水”,“家庭”,“少年”,甚至“秋千”,“动物”……这些全部都是意向。

一部好的作品,“意向”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意向”会带给作品更大的空间,“意向”往往等于“深度”,比如一部《罪与罚》里到处都是“意向”。

但拥有“意向”这种“高级的,知识形的”事物,不代表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影视作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蔑视,甚至去放弃它最最基本的东西——叙事。

《2001太空漫游》做得好的,在于它“故事”的完整性。

在这样的完整性中再展开一个巨大的主题,从而让观众跟随“故事”的时候去进入主题。

《白丝带》的剧作则更加完整和严谨,其中有几乎相同的家庭环境,而这样的家庭环境设置透过它的叙述告诉了我们,它与影片的大主题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我不要求一个作品一定要按“起承转合”的套路“正经”地讲一个故事,但至少,它的主题不可以和它的,譬如镜头语言,画面,剧作等等脱节。

在《生命之树》里,许许多多的“联系”,几乎都要靠观众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随意建立。

导演当然可以说,比如那些恐龙的场景是和其主题紧密相关的,那作为观众的我要说,“随你怎么解释好了。

你给自己留了这么多解释的空间,你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咯。

”所以,在我看来,这便是导演极端个人中心主义的体现。

他说他的电影不同寻常,它不是电影而是散文,是诗歌,是兰波是波德莱尔……这些都可以。

但同时,他也不可以否认,类似于《生命之树》,说到底,就是一个一秒24格,被一个一个“画面”拼接起来的,极其具象的产物。

再自恋的电影导演都不可以拿“文学”来为自己的“电影”辩护,这根本就是两种事物,因为文字的空间是画面不可企及的。

如果你选择了用画面来表达,就应该认识到画面的局限性,再在这个局限性中发挥它最大的功能。

我们看见在《生命之树》中,那些绚丽的宇宙画面,配以勃拉姆斯的交响乐,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但同时,它也承认了,这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方法之一。

“震撼”,“伟大”这些“所指和能指结合的文字符号”,在“电影”中,只能通过一张又一张精雕细琢的画面来阐释。

所以《生命之树》便是在一方面赤裸裸地依靠着画面,一方面又拒绝着画面转而去追寻零碎的所谓“文学性”,“散文感”。

结果便是,电影中“人”与“非人”的部分在观感上的严重脱节。

我们当然可以在观影后死撑着做一个“知识分子”,不管牵强与否,逻辑与否,去费劲地把这些主题联系起来算是对自己智商的一个安慰,却殊不知,这些“思考着”的观众导演并不关心,他只关心怎样现一个高深的自己罢了。

综上所述,这一切导致了《生命之树》明显的做作。

也必然要导致那些在看完电影后笑话别人看不懂此片,说“不懂圣经就不要看此片”,“此片就是诗歌,是要依靠大量知识修养去欣赏的作品”的观众的做作。

说到底,这部电影明明这么简单直白,又明明这么难看,好不好。

 10 ) 还不如看bbc之类的生命起源与成长

昏昏欲睡啊,我以为看的是纪录片类似生命起源成长之类的,导演整个卖弄,西恩潘不知所云,布拉特皮特可惜了卖力演出奶爸不好当啊

《生命之树》短评

重看。我从未如此探索过自己的意识海。长久地失语。

10分钟前
  • Welp
  • 力荐

憋憋憋憋憋憋憋死我了。。。。。。其实我想问的是,导演!!你在拍《海洋》嘛?!!!

12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是的,画面美到每一帧剪下来都可以堪称艺术品;是的,每一声响的音乐都丝丝入扣无比配合着美轮美奂画面;是的,精致的光影将人与自然生命起源临摹得圣洁之极;是的,演员们的演技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可是,在没有完整故事的剧本前上述都显得极其矫揉造作,空洞,且不让人入戏,两星画面一星音乐就这样。

14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我沒能堅持到最後,我的確缺乏耐心。

17分钟前
  • NUAN暖
  • 还行

做作的很,并且不知所云。。。布拉德皮特一得儿魅力都没有

18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还行

不可思议的感官冲击,但诗样的电影语言过于实验性

21分钟前
  • KOlO物 质
  • 推荐

前半個小時就想離場,但是覺得太粗魯了。終於他媽的看完了,太他媽難看了。

24分钟前
  • Zòng
  • 很差

极致绝美的影像杰作,无须赘言。

2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恐龙用脚踩另一只恐龙 谁来给我解释解释是咋回事!!??

33分钟前
  • 如喵
  • 还行

真不知道這麽部電影能在嘎納得獎。至少可刪掉一半。很沉悶大段的旁白大段的古典配樂大段的自然風景。表達意思不明瞭演員沒份量即便有Pitt。孩子小時候很可愛。

35分钟前
  • vivien
  • 较差

太意识流了。。。此外,画面美的没话说~

39分钟前
  • 王十万万万万万
  • 还行

深奥严肃,把它当做纪录片来看就觉得还不错,可是当成电影只能说一般,因为故事性不强。

41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摄影很美,通片镜头焦段都广于标头。其实我不断在假想,如果影像风格更Derek Jarman就好了,那样的仪式感和宗教感,就现在的表现我就觉得是悬在半空,有些尴尬。 题外话是,哈哈,他家客厅的绿墙和我家好像,但颜色更暗些也更得我心~ 大半夜的,跟段段,尤嘉,Even一起看完,人有点儿恍惚。

46分钟前
  • shu
  • 推荐

从剧作的角度出发,这项命题难度太大了,这几乎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电影,所有的情节设置都附有寓意,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的思考,加上仪式化的华丽摄影和古典情怀的优美配乐,影片几乎将诗意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到了最后我也没看明白人与宇宙两部分有什么所谓的联系。★★★★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部文艺记录剧情片描述了一场成长戏后突然变老成为一部回忆史

52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又一次被海报骗了!片子有点偏实验片的感觉,看得好想打瞌睡,不过摄影和配乐真的很赞!

55分钟前
  • Never-land
  • 还行

过于矫揉造作 问询和探索的过程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但确实符合戛纳的口味

60分钟前
  • 电影小米猪
  • 还行

不喜欢这样繁琐的电影

1小时前
  • 张敦厚
  • 较差

在里面看到童年,青春,梦幻

1小时前
  • Mr.D
  • 还行

实验电影?

1小时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