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度购物狂,消费观角度看,她的问题是,过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追求大牌,不考虑经济实力超前消费,又毫无理财能力,导致债台高筑陷入经济困境。
李是选择困难症,消费观角度看,他的问题是,太追求完美,考虑太多。
不管大小事物轻重缓急,在选择上做取舍,就会事无巨细的列举优缺点,再合理化选项,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何,毛病多不细说了,从消费观来看,就是盲从,利己主义。
自己不一定识货,又只想要好东西,不想吃亏,于是看到别人认为好的东西,自己就一定要得到,抢也要抢到,抢到了就后悔。
丁,毛病也多不说了,从消费观来看,就是价值观低下,只买便宜货。
爱买假大牌,大牌的打折品,满足虚荣心。
逛十元店买地摊货又是自卑心作祟,没钱就只想贪小便宜,爱囤货。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心情颇为不好,满屏幕的论文需要修改,神经已经极度被压抑。
原本不知道它是贺岁片,只把它当一个普通的喜剧调节紧张的神经,港片大多有此疗效。
慢慢的看进去,却发现这片子还是有点意思的,娱乐的手段虽然有点俗套,深度虽然也谈不上,但总能让你在笑中感悟点什么。
看了豆豆们的评论,有的对它赞赏有加,有的觉得一般般,有的甚至认为不值得一看。
我想一百个人看会有一百种评论,不单对这部片子,其他的也是。
除了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一些好片,例如雨人之类的,对于这样的小制作片子,我想大家判别的标准更多是能不能引起共鸣吧。
这部片子,能引起共鸣的大部分都是购物欲望强烈的“病人”,还有在爱情中沉沦不知所措的“病人”。
就象前面有个豆豆总结的四个主角四种病症,多多少少每个人都沾上了一点,电影是个放大镜,把生活中的点滴无限放大了而已,一来以此娱乐,二来凸显矛盾。
其实我们看闹剧大笑的同时,也会突然想到,如果把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放大的话,天生就是一出出闹剧了。
说了那么多,忘记交代我看此片的感受。
看完之后,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自己有重度的看见又好又便宜的东西眼睛就放光的毛病、中度的购物癖(当然是在自己钱包能及的范围)、中度的选择障碍,至于什么都想去争而不知道争什么,我想这个是凡人多少都有一点的毛病吧。
我欣赏影片结尾处那个混乱的婚礼部分,一边看脑子里一边飞速的运转,试图跟上心理医生给这四个茫然的年轻人开的妙方,到底什么样的逻辑可以解开这团麻绳。
这个时候我才突然醒悟,原来爱看这部片子只是因为我也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急于想找个解决之道啊,呵呵!
超级购物狂方芳芳遇上同她一样患有购物狂症状的香港大富豪何穷富、有选择恐惧症的精神科医生李简仁、还有患上失恋创伤后遗症的丁叮当。
方芳芳、何穷富、李简仁和丁叮当,正如我们一样,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心理弱势区域——购物狂、选择恐惧症、全选通吃、不选不吃。
当这样的一群人碰到一起,喜剧之下,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被物欲遮掩真心的病症,又该如何治愈?
在孤儿院长大的方芳芳,原生家庭缺失、缺失自我价值感,以至于对物质抱有过度的执念。
成为了一个“什么都想要”的重度购物狂。
方芳芳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失业三个月,刷爆十二张信用卡,还附带着一大推的私人贷款不要误会,她不吸毒,不酗酒,也不赌博不过,她是天生购物狂“出门挑穿什么衣服太麻烦了,不如新买一件吧。
”这是多少女人的心声,方芳芳把它变成了现实并不是因为有钱,而单纯是因为她无法抑制自己的购买欲望,购物对她而言就像是吃饭喝水上厕所一样,几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女人的衣柜中永远缺一件衣服,而方芳芳的购物欲望就像是这一件永远买不到的衣服永远停不下来,即便明知道不对,可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她才决定去看精神科的心理医生
头脑清楚、思维缜密的医生李简仁,过分理智,考虑问题,过于长远、全面,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最终成为“什么都买不了”的选择恐惧症。
方芳芳的心理医生,他到并不喜欢消费,不过,他是一个严重的选择困难症患者,永远不要让他去做选择,因为即便是二选一的局面,他都会纠结到死,餐厅的点菜环节,简直就是他每天的人生噩梦,或许,他患上的不是选择困难,而根本是无法做出选择
富家子弟何穷富,后天教育是非常压抑的,进攻性本能受到了抑制,长大成人有了能力的时候,就会放开手脚去争去抢,养成“既吝啬又什么都要”的“分裂人格”。
和方芳芳一样喜欢乱花钱,而且作为大富豪的他也完全不用担心会遇倒破产的危机,不过,除此之外,他还争强好胜,也可以说是盲从,只要是别人想要的东西,他都会想要,不管自己需不需要,不过,这两个问题,加上他富豪的身份,好像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也不一定,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吝啬,是不是很矛盾,甚至有一点人格分裂,何穷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有钱,却不舍得花,花了,也立即就会后悔
而丁叮当则代表的则是自卑的女性群体,因为失恋、失败,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匮乏的紧张感下疯狂购物、囤积,害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失恋创伤后遗症”严重。
她的问题倒并不是天生,而是失恋后的应激创伤,她也是个购物狂,但和方芳芳的喜爱名牌,高品味不同,就像是她的自卑,她只喜欢买便宜货和冒牌货,电影中对她的症状介绍是,低贱俗的购物狂
四人带着迷惘相遇,带着不确定对爱情、伴侣展开了啼笑皆非的“角逐”戏码。
婚礼当前,在资深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展开了一场看上去混乱无比,实则满是心理战术的“抢亲”闹剧,从而找出自己心中真爱的另一半。
“接新娘闹剧”实际上是在反反复复的得与失中,产生不同的心理落差之间,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但生活毕竟不如电影,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多机会,去试探出自己或是他人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当面临抉择的时分,请稍微慢下来一点,纵使生活自带戏剧化滤镜,但时间始终流逝不停。
故此每一个选择,都将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一场无可回头的风暴。
4个年轻人代表了4种不同的人格,因童年、工作、感情经历,一步步塑造成型,但生活要继续,购物狂不可能“什么都要”,选择恐惧症不能“什么都不拒绝”,最终他们的碰撞撕开了内心更深的情感体验,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这两天温习了好多遍。
对这部影片从一开始的轻松、搞笑到发现了许多深层心理机制,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在疗愈自己。
刘青云和张柏芝这一对其实早就明白自己的选择,但是由于本身“心里不正常”的原因,他们没有坚定地做出选择。
张柏芝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开头出生在商场的铺垫暗喻了当时香港的时代背景——消费主义。
去商场购物不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品位、爱好等个性标志,因此,各类国际大牌成了个人外露的标志。
在剧中并没有用剧情确切讲述方芳芳是如何变成购物狂的,但是从剧情串联可以猜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女孩子想要彰显个人标志、展现自身品位,就“需要”去购物,这是时代的催眠。
方芳芳确实也是一个十分有品位、有个人见解、喜好志趣明显的女孩子,她在购物的同时展现了自身生命的独特性。
对外过度物质泛滥,是她内在原生家庭缺失、自我价值感缺失的投射。
而刘青云饰演的李简仁是一位头脑清楚、思维缜密的医生,正是因为过分理智,导致他考虑问题过于长远、全面,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各方面因素都想面面俱到,最终没有办法做出选择。
在结婚这件事情上,即使他很清楚自己喜欢的女孩是方芳芳,也会害怕伤害已经患有“失恋创伤后遗症”的丁叮当,而不忍快刀斩乱麻。
这同样是一种自我的缺失——无法为自己做出选择,易愧疚、易同情。
而陈小春和官恩娜所饰演的另一对情侣,相对而言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有一个共同点:别人想要的、别人觉得好的,我也要。
因此,何穷富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生活中,都会和别人去争去抢,丝毫不顾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人。
他的“争抢”已经变成了一种应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他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猜测,他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有比较富裕的先天家庭,但是后天教育是非常压抑的,这导致他的进攻性本能受到了抑制,因此等到他长大成人有了能力的时候,才可以放开手脚去争去抢。
而丁叮当则代表了自卑的女性群体,因为失恋、失败,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匮乏的紧张感下疯狂购物、囤积,害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全然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最终花费的钱远远超过按需购买的金额。
在电影中似乎还看到了这样一个背后隐藏的玄机:丁叮当与何穷富都是对自我价值判断不明确的人,且都存在自卑心理,在感情生活中比较被动,虽然自己主动去追求,但是别人却比较无感。
而方芳芳和李简仁相对而言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舍弃、舍弃什么,自我价值感较高,因此生活中追求者较多。
这个原理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这也在告诉我们,自爱者人爱之。
当一个人足够爱自己的时候,身边才会出现追求者。
而所谓的爱自己,当然不是指单纯地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是和自己的内心有连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行动。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而且是06年贺岁片,可是按照我所学的戏剧理论,这却是一部经典的悲剧呢。
里面的四个人物:1)方芳芳 购物狂(冲动性控制失调行为)2)李简仁 选择强迫症3)何穷富 盲从,吝啬之中又乱花钱,人格分裂4)丁叮当 失恋创伤后遗症(低贱俗的购物狂)悲剧的“净化理论”,说剧中人的惨状与罪恶,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欣慰。
虽然这里没有希腊悲剧的“崇高”,可是看着他们病得那么严重,是不是观众都会为自己感到欣慰呢,我们都没有像芳芳那样失业三月刷爆二十张信用卡并欠若干私人贷款吧。
这里不但每个人都是有病的,而且说“在这样的都市里有点不正常是正常的。
”这样就给了观众以普遍的同情与欣慰之感。
并且尤奈斯库说过:“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
”对于每一个爱买东西的人(尤其女人)来说,购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物质令我们开心,可是——犹如爱情——吸引我们的东西,总令我们又怕又爱,怕失去了自己。
它们都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都在和我们的弱点做着不懈的斗争。
如果用悲剧来表达这些斗争,未免是沉重的。
(参考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项链》、赫本《蒂凡尼早餐》……等一干悲剧)所以用喜剧来表达,是有趣而愉悦的斗争噢。
芳芳面对商场时的欢畅、渴欲,仿佛一下子天地打开了,空气充足了,这种感觉,是女人最了解的噢嘻,喜欢!
小凤帮他们安排结婚的那场戏,也很好玩。
因为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是有病的,愿意接受小凤的安排。
观众也认为他们是有病的,觉得好笑而不会觉得神经病。
狂奔八百圈,终于搞清楚谁到底喜欢谁。
皆大欢喜。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地球每旋转一圈,每个女人的购物幻想就刷新一圈:明天去百盛,还是去太平洋?
还是先去百盛再去太平洋?
能从片子中的角色发现自己的影子,看的过程中,笑的时候,有点儿居高临下审视自己的感觉,呵呵。
自己以前对书呀、碟呀也有一种占有欲,呵呵:相信看帖子的豆友或多或少都有些"购[书|碟]狂"倾向。
笑过之后,引以为鉴,呵呵!
很轻松,看过后也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谈不上要不要去电影院看,用来打发时间,我觉得刚刚好。
大家有没发现小春在里面超帅啊?
形象好清爽,一开始我都没认出他呵呵!
所以虽然一开始就看出最终结果肯定是张柏芝和刘青云在一起,但还是喜欢小春哦!
很久没有看这么轻松搞笑的片子了,感觉故事情节较之以前的一些喜剧片多了些新颖,搞笑之余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这样的片子我们不必总拿挑剔的眼光来观看、透析,其实一部片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能让观众找到些许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切合点,这个片子就算成功了一半. 无论购物狂、选择恐惧症还是性格的分裂或者说是受伤后的严重自卑,这些病态无疑都是生活在都市压力下的每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会沾有的扭曲性格的放大,是可以让我们去深思的……
随便说说而已有趣幽默点到为止构思还是不错的但是执行的力度稍差不认为这是由粗制滥造的惯性诞生的电影巧妙的构思还是很讨巧的但是对于感情太过儿戏虽然片中给的理由是男女们都得了心理上的病但是在追求喜剧效果的过程中却忽略的平衡性还是值得一看得爆米花也该摘掉有色眼镜了
看看柏芝和小春就好了
不俗的搞笑。
不错看
一群人围着背景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投入,我还纳闷王晶怎么会沉浸于搞这些神经质的桥段,原来是韦家辉的。
面临选择有时真的让人很为难很痛苦。
太二了。。。居然还有徐小凤。。。瞎了→_→
我们总会因为种种压力而变得偏执不可理喻,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经历太少,尝试走出comfort zone,变得各种偏执之后,也就不再偏执,平静的创造每天的新鲜取代安静的乏味
你有个啥强迫症吗?
再看已是片中人
香港人人都有病
仲以為有靚人靚衫睇, idea幾好笑幾得意, 都市每個人都仲有個病, 病得開心,病得有自覺, 都ok丫
消磨时间
看这部电影足见香港女生对名牌包包的狂热。
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恩!
都市还真是人人有病。
不晓得为何韦生要刻意把这类戏写得浅薄的决心何在……
哈哈,简直疯了
"在香港这样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病..."
没见过拿心理做噱头做得这么土的
宫恩娜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