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哺乳期的女人

哺乳期的女人,Feed Me

主演:余男,陶泽如,林浩,邬君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哺乳期的女人》剧照

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2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3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4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5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6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3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4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5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6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7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8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19哺乳期的女人 剧照 NO.20

《哺乳期的女人》剧情介绍

哺乳期的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为母亲外出打工,旺旺(林浩 饰)自幼就与爷爷(陶泽如 饰)在断桥镇上相依为命。每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旺爷都要带着旺旺接妈妈,但始终没有接到。这一年,一个临产的女人(余男 饰)意想不到地上了旺爷的船。看着女人给婴儿哺乳,从来没吃过母乳的旺旺萌发出对母爱深深的渴望,他狠狠咬了女人的乳房,而这在民风淳朴的小镇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三个处于特殊生理周期的人,因此演绎出一段旷世真情。 电影改编自作家毕飞宇的同名短篇小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抹布男孩分岔口钱之所在告别摩门暧昧时代飞哥大英雄2之飞哥战队城下町的蒲公英只是离婚的关系阿喜哈利·波特与密室我让最想被拥抱的男人给威胁了替身忠臣藏苍狼之绝命行动太阳伞太阳深处恐惧之灵日落七次香蜜沉沉烬如霜无限接近监狱疑云阴错阳差第三季相思蛊丛林怪物张震讲故事得州巡警第四季夺魄勾魂地球百子第四季三嫁惹君心以吻之名和平使命

《哺乳期的女人》长篇影评

 1 ) 建国后不让成精,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

《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名字的迷惑性太强,如果片名算是一部电影的颜值,而且你又是一个看颜值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导演手法极其老辣,剧本也相当干净,绝不拖泥带水,余男跟陶泽如的表演好到只能用成精来形容。

但鉴于建国后能喘气的不让成精的规定,只好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是如何成精的。

拍好一部电影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尤其在这个看视频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俗物拉低审美标准。

被刺中心脏还要捂着胸说一句,啊,我死了。

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手法,如果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还玩几百年前的这一套,如果不是致敬就是审美过于恶俗。

偏偏这是一个俗物横行的年代,无数演员在各种非舞台的地方捂着胸口学《哈姆雷特》里的波洛涅斯说,啊,我死了。

就怕观众看不懂心脏因为受到外力伤害,导致胸口喷出一大堆红色液体是表示人死了,非得说出来才甘心。

拍电视剧的杨亚洲也做过这种事,但他分的很清楚,电视剧跟电影观众不同,至少跟《哺乳期的女人》观众不同。

《哺乳期的女人》里做的最好的便是对对白的把握,绝对女一的余男在前半段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但略显含蓄的表演加上导演的调度,让观众很容易明白这个角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必像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虽然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祥林嫂。

或者说文艺女青年跟祥林嫂之间只隔着几十页的台词。

女一台词少的后果是其他角色需要承担帮她说明角色的功能,汶川小英雄演的那个男孩子承担了部分解释的任务,更多解释剧情的人物在陶泽如身上。

人老话多是必然的,角色设置也必须要陶泽如的角色带点八面玲珑。

这在他给邬君梅送戒指给某个只有一场戏的人物送MP4可以表现出来。

不过陶泽如并没有把这种社会属性带回家中,在家里只是一遍遍的喊“月子地”来显示其父爱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里,“家”这个封闭空间的矛盾就以余男初入陌生且有些凶险的环境跟小男孩渴望母爱且不会表达为主。

陶泽如在这组矛盾里反倒成为一种调和剂。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这个名字实在很不吸引观众,但又很贴合剧情。

在原小说里,小男孩旺旺吃了一口母乳成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但在电影里,这个矛盾被推迟到很靠后的地方,有了前面各种闷骚的铺垫,故事到那里不仅水到渠成,而且矛盾爆发的相当自然。

在母亲缺失的人物关系里,陶泽如试图扮演爷爷,父亲,母亲三个角色,然后余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小男孩旺旺发现原来爷爷并不是母亲,但更可气的是余男不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旺旺试图通过抢鸡蛋这种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的旺旺略有赫拉克利斯的感觉,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过他跟“母亲”关系的结局也是赫拉克利斯式的,赫拉克利斯钻进赫拉裙子里跟旺旺吃上一口余男的奶殊途同归……。

写了一大堆,而且看起来有各种剧透。

但偏偏《哺乳期的女人》真不是一部害怕剧透的片子,不是那种一句“他们打起来了”或者“他们壁咚了”就能讲明白的故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何苦用文本分析来帮助观影呢。

 2 ) 只能说这个电影的选题很好

1、这是一个关于三留问题的电影,也就是留守儿童,留守父女,留守老人,选择这个题材,很好,真的很好。

在中国,三留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现象就尤其普遍。

怎么样去化解这个矛盾或者叫问题,应该是大家都需要去关注,去解决的。

我只能说,这个电影的选题很好,仅此而已。

2、尽管选题很好,但电影演得并不好,余男还是坚持她的那种演法,玩深沉,玩慢节奏,但这也限制了故事所能够选取的题材。

电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情节推进的又这么缓慢,所能够容纳的东西就有限。

当然慢也有慢的好处,慢可以把细节放大了,但到底能放多大,而且这些放大的细节是否能够让大家都吸收了,明白了,这就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所以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演技,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速,等等,就得都跟上去。

3、也许影片是为了展现一种真实吧,调子定得很低,确实比较低,很灰色,这种灰色当中,出现的那个哺乳期的女人,增添了另外的一种颜色,也就调动了灰色当中的人的欲望。

是的,欲望,对母爱的渴望,是孩子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望,是女人的欲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男人的欲望。

大家都有欲望,大家一下子就陷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一个女人嘴里出来的“咬我”,让男人或者男孩的内心充满了骚动,处于女性缺失的家庭,处于女性关怀缺失的环境,这样的词汇充满了诱惑。

这是一种真实么?

一种普遍的真实么?

需要拷问。

 3 ) 发力很大,感触不多

油菜花地很美,是小船到集镇的距离,可是你永远迷失其中,逃不出去。

那里是小船的生活空间,也是流言蜚语的聚集地,带着红头巾的村妇充斥其中,声浪起伏,瞬间将你淹没……余男也真的很美,是那种性感别致的美,满满的孕味荷尔蒙,让人贪恋,欲罢不能……光影流连里,是所有渴望的汇聚,影影约约里,是爱与被爱的纠缠,我觉得小男孩和爷爷的反应是正常的,毕竟一个是从小缺乏母爱的小孩,一个又是渴望爱情的孤寡老者。

小男孩手中的鸡,我感觉就是他对母爱的守护。

不管怎样,手中的鸡是第一位的,必须万无一失,甚至是拿它一个鸡蛋都不可以……但是电影舞台剧化,感觉是一幕幕的,情节也不是很连贯,有点跳跃,感觉用来表达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未婚孕者不幸遭遇的同情,有点多余,发力很大,感触不多……

 4 ) 中国版《乳房与月亮》

尽管有着一个禁片的片名,但这部叫做《哺乳期的女人》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但整体效果乃是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

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公映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票房成绩,又有多少人会单纯的冲着这个片名去怀着另一种目的去进电影院,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

五月暑期档的开端,历来是进口大片的天下,国产电影在五月其实大动作并没有多少,或者多为一些偏文艺的小众电影。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都说三月档是是文艺片的天下,实则五月乃是偏文艺、小成本类作品更加密集的地方。

比如历年来的《大太阳》、《飞越老人院》、《我十一》、《归来》,今年也有四月末的《闯入者》,不久前的《十二公民》还有那部跳票的《一个勺子》,这些作品因主创的不同而受关注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那种在商业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类型片。

在国内这种“文艺片”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小众片”,并不是大众所偏爱的那种,但也会因为有了刘德华(《桃姐》)、张艺谋(《归来》)这些顶级大咖的加盟而受到相应的关注。

当然很多观众是冲着明星并不是冲着这个题材而去。

相比之下,《哺乳期的女人》量级就要小很多了,余男虽然参演过《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大片名声在外,但自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太多的认证,就是没有独立撑起过一部商业作品,而陶泽如就更不用说了,当年无论《晚钟》《一个和八个还是电视剧《黑洞》都是很久远的事情,难以对青年观众产生吸引力。

但这二位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演技著称,一个是实力派女星,一个是老戏骨,决定了该片最大的看点当然是表演。

同时本片的导演杨亚洲,当年从黄建新的御用副导演转正一直到今日,向来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而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又是一位善于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比如电视剧《嘿,老头》《大浴女》,电影《雪花那个飘》等都是小人物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外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是一样。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原著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

这样的故事其实拍出来也八成被禁,因此本片换了一种角度,电影实际上是讲述了关爱。

一条破旧的船,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一个孤儿一个寡佬,孤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因一个单身产妇的到来而改变,世俗的目光,对家庭的渴望,三代人的共同遭遇成为电影主线,原著中那种性暗示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而变得晦涩。

其实电影拍得也很晦涩,晃动的镜头,阴暗的话,明暗对比下角色的面孔,乃至朦胧镜头下的哺乳情节都显得十分节制,电影很压抑,处处是那种极为现实的无奈。

比起原著,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绘孩子的恋母取向,也并没有无端臆造孩子的内心历程。

尽管电影选择尽可能多的孩子主观视角,洞悉非善非恶的世态与游走腾挪的人类。

就像孩子的宠物那只母鸡一样,处处隐喻出对对母性的依恋。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出于天性,而在现实中对天性的禁锢和归属感的剥离使得孩子陷入了惶惶不安与举足无措的境地,这也暗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抑让释放变得疯狂,变得歇斯底里。

而爷爷更像一个旁观者,他的情感被现实压抑到了极深的心底,以焦虑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乃至他挤压在心底的情感在老年痴呆之后才爆发出来,那枚戒指就是象征。

当结尾之处,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小人物电影的一个通用现象,就是孜然一身的个体对家的渴望,原著中的隐喻到了这里变成了家庭与亲情,电影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

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

而《哺乳期的女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那部《《乳房与月亮》,本片终究是一部通过隐喻的暗示和人类天生的母性依赖来深化主题的电影,留守儿童、被遗弃的产妇、空巢老人,电影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换来的是结尾温暖、感人的边缘人物群像。

 5 ) 《哺乳期的女人》:用恋乳窥视留守孤寂

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中,有那么一批人,看似成熟,其实满怀寂寞,看似成长,其实内心孤独。

他们的父母,可能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精彩的青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他们所亏欠给亲人的,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弥补的创伤。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的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

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还未上映,就已经囊获了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的大奖。

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用最温情的方式解读现代农村所被遗忘的孤独。

在影片里,有一段简短的字幕,大慨意思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突破6100万。

这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们的成长牵动着全国亿万家庭的生活。

而《哺乳期的女人》恰恰就是用一个名叫旺旺的小男孩撕开了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现实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这部电影用了一个最独特的方式来解读,旺旺在电影里的所有镜头几乎都是把外套上的帽子套在头上,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个背影,他的每一次奔跑,呐喊,就是在引起他人的关注。

他看上去比同龄人成熟很多,但内心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所以当他在床上看到爷爷为陌生女人接生孩子的时候,瞬间勾起了自己的恋母情节,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母爱的伟大从这一刻才真正的从梦幻带回现实。

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去理解这样的孤独。

当乳汁喷溅出来,陌生女儿隐约间洗澡时的身材摆动,都让这个本来看似过着平淡日子的男孩从内心里更渴望得到母爱的滋润,所以才会有了拥抱,有了咬乳,有了更多所被人忽视掉的又看似很简单平凡着的感动。

同样,在留守儿童的背后,还有一批留守老人。

老人和儿童,一个特别奇妙的组合,这绝非我们微博上搞笑的图片对比,什么老人带孩子和父母带孩子的区别。

要知道,在当下社会,很多农村的老人带着孩子的孩子是一份什么样的孤独,他们再爱也无法代替父母。

而当他们老去的时候,是不是也更需要有一份爱在身边。

当旺旺爷爷老年痴呆后在敬老院被陌生女儿拥抱的那一刻,又有多少心醉涌上心头。

杨亚洲的作品向来都是以情打动人的,很多作品都是笑中带泪,透露着朴实的情感,又充满着人文情怀。

这一次,《哺乳期的女人》也没有例外,那些每每被放慢的动作,被定格的镜头,被疯狂音乐覆盖的寂寞,被狂风暴雨淋漓的孤独,都时时处处体现着这种意味深长的期待。

余男没有太多的台词,她更像是一个孤独的替身,生活的大城市里,但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她知道孩子是谁的,但又不知道该去把孩子送给谁!

她的出现,是另一种孤独的表现,是那些的大城市里生活着的年青人,和他们的梦想一样,剩下的除了钱,只有孤独。

余男的性感就在于她的一言不发,她的眼神,她的怒吼,她所不被了解也不可能被人知道的内心。

用恋乳窥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寂寞,宣泄出来的全是人情味,温情,感人,在这个繁华浮躁和充满欲望的年代,还能否换醒我们最本真该有的爱。

 6 ) 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感觉不到那份感动吧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

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

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

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

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

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

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

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

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

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

爷爷,我爱你❤

 7 ) 肉体是一部圣经

只能说,这部电影是聚焦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但没那么简单。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片子,也许很多人觉得,隐隐绰绰的表现方式,有点过于文艺,过于含混不清,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极好的电影这个事实。

影片光影效果用的非常好,大多数时间是晚上,白天主要镜头就是诗一般的油菜花。

大多数时间,船上是暗的,昏黄的灯,并不清晰的玻璃,在哺乳或者在洗澡的女人。

这一切,以偷窥般的镜头呈现,展现出了旺旺内心对母亲,对女人的好奇、痴迷和渴望。

跟母亲的亲情,是距离爱情最近的感情,和其他亲情都不一样。

肉体是一部圣经,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对女人好奇。

也许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对母亲,或者身边的其他女人的乳房,甚至那永远被裤子包裹着的私处充满好奇。

如果不小心看到用过的姨妈巾,他们也许更好奇。

这是人性,不是变态,也不是流氓。

所以当戴着红头巾的女人们像魔鬼一样,在成熟了的麦地里,追赶着、嘲笑着、戏谑着爷孙俩,她们自以为是道德的审判者,清清白白,实际上她们是最远离人性的行尸走肉。

他们是会往圣母身上扔鸡蛋的畜生,但这不怪她们。

小主人公旺旺手里一直抱着一只母鸡。

我觉得那只母鸡相当于《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盆盆栽。

那只鸡不会陪他说话,但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除了跟爷爷的二人世界之外,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面的精神寄托。

所以为了鸡他可以对爷爷吼“是我的!”可以跟学校里面的同学打架。

影片最后,旺旺跑着跑着,不小心被一个稻草人撞倒了。

那个稻草人就像他一样,穿着深色的衣服,一直戴着帽子,在麦田里守望着。

旺旺就是这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这稻草人,他只有跟爷爷相依为命,他的铠甲就是能裹住整个脑袋的帽子,他必须把自己遮起来才觉得安全。

就像稻草人一样,不管风吹雨打,他也只有那一顶帽子。

所以他对稻草人笑了,他很少笑。

余男跟陶泽如的演技炉火纯青自不必说,林浩的演技也可以说是大放异彩。

所以我只想说,没有留守过的孩子,不知道那种孤独的感觉。

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8 ) 儿子与情人

断桥村是很少发生事情的,人们被挤在忙碌的生活里,越来越难以相信那些需要长久等待的东西。

旺旺在等自己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油菜花再开的时候妈妈就会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回来。

旺旺爷爷急于和村里医疗所里的贝贝医生确定一段关系,老年痴呆症是他生命里提前的截点,旺旺还没长大,需要成年人的照顾。

可是就在旺旺爷爷开着船去上海帮医疗所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一个临产的女人的意外闯入,打破了旺旺爷爷所有的计划,断桥村的油菜花在那一年开得极好。

就在一切发生转折的那一夜,女人诞下了一个孩子。

生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是矛盾痛苦的,女人反复拉上铁门却又不住地叫喊着“帮帮我”,她恐惧又无助,想要生育又欲逃离。

女人与母亲的角色好像是在一瞬间之内完成的,女人面对着即将进入的角色不知所措。

在旺旺和旺爷的反复阻挠下,女人渐渐接受了“母亲”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

然而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对于旺旺而言,成了儿童眼前的一团迷雾。

他渴求着母亲乳汁的滋润,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亲近且亲密的不同性别,旺旺迷茫了自己。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确证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可是,这个母亲的突然到访又让旺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

旺旺的执拗成全了他母亲的存在,他守护着自己身边的母鸡,他守护者母鸡下的蛋,他欲保护一段母子的关系,即使自己不能得到。

他拒绝穿上与“孝服”同音的“校服”,母亲的存在成了他强烈的渴望。

如果说父亲的存在已经被旺爷所替代,那么“母亲”这样一个抽象的词汇保有了旺旺全部的希望。

一个女人的突然闯入,对于旺旺而言,他先看到了一个母亲,而后发现了一个女人。

早先迟迟未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皮箱的存在,意识到口红的存在,意识到情人的存在。

乳汁成了他全部欲望的开始,他隔着玻璃看着他一直所渴望哺育他的人儿,所有的情感被克制在玻璃的另一边。

他观察着这个距离她最近的女人,他想起了爷爷将女人比作酒,他欲罢不能,儿童还未建立起对于社会角色、性别关系的认可,他在这样尬尴的关系里漂浮着,任由着自己的欲望发展。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的隐喻。

比如在田野上飞奔的旺旺却被稻草人拦住,显然电影开头导演留下了一个问题,却在电影结尾解开了这个谜题,旺旺冲着稻草人会心一笑。

他们其实都在“留守”,稻草人留在田野中守望田野,而旺旺被父母抛弃在断桥村,等待着一个母亲的到来。

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像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

女人所诞下的那个女孩儿,两年后坐在母亲的皮箱上,留着和母亲相似的发型,多像是命运的暗示。

旺爷为了赢得贝贝的心在上海买下的那一枚钻戒,成了旺爷生命里永远的遗憾,患病之后,旺爷只有看着带在手上的钻戒才能够安心吃饭。

而断桥村的人们在田野里戏谑爷孙俩,将他们的衣服扒光,爷孙俩在田野上奔跑逃离着,但不久之后他们又穿上了原先的衣服。

我想,也许是他们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认可。

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扒去了衣服,可是他们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中。

这里也不难看出弱势群体在面对整个庞大社会时的无力感,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有太多敏感的触角,也许作为弱势群体其所要面对的更多,而这些强烈、克制却又私密的情绪,成了弱势群体的难以发声的一种无奈。

电影以毕飞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背景,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大社会问题。

在一批又一批的城乡中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工作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童面对着无人照顾的问题。

上一部毕飞宇先生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推拿》——也关注着弱势群体。

电影将我们先前一直存在的盲区照亮,也许在我们试图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只是一昧简单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可是面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和其内心的关怀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就像电影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个生育后的母亲,但更深层次的是在对性别关系的一次探讨。

包括电影名本身《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更多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本身,而非母亲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当每个人脱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进入到的是性别所带来的内心体验。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身又赋予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演对于个体关怀的一次尝试,试图打破长时期以来宏观的叙述模式,而将碎片化的生活拼贴到银幕之上,把那些曾经被我们遗漏的问题的纹路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

整部的电影高潮,因为“咬我”这个两个字而将之前的情绪推到了最大化。

性别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错位因此而无比明显,在那个惊慌的夜晚里,旺旺面临着长久迷茫里最大的一次冲击。

旺旺面临着“情人”和“儿子”的角色转换时不知所措,可他又无法掩盖内心一直以来呼喊着的欲望。

而这,或多或少带有的悲剧色彩,像礼花一般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炸开。

这种急转直下的故事发展,却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

当我看到余男所扮演的女人在电影最后拥抱着旺爷与旺旺时,不禁觉得这是导演在凛冽的寒风中给观众们递上的一口热汤,哪怕这口汤之于每一个观众都不是最满意的,可是这样善意的温情却缓和了我的情绪。

温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才能有最透彻的体验。

母乳,对于初生的孩子的而言,是生命里最初的一眼泉。

 9 ) 哺乳期的女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杨亚洲导演的新片《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一个没有成年男人的货船上,爷孙俩面对一位不请自来的产妇,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产生的微妙变化。

三个人在一段相“乳”以沫的日子里,感受着彼此莫名的吸引,久违的生命热力,欲念的滋长,并由此发出对老龄化现实社会的忧思。

杨亚洲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导演,每每拍电视剧都能红遍大江南北,把具有现实关怀的通俗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就像《家有九凤》《浪漫的事》《八兄弟》和《嘿,老头》,也曾有电影版“贫嘴张大民”《没事偷着乐》这样效果不俗的市井喜剧,电影作品《泥鳅也是鱼》《美丽的大脚》《埋伏》虽然是煽情之作,其中也不乏很多接地气有生活的笑点笑料。

这几年,他的前两部电影作品《大太阳》《最长的拥抱》都是带有强烈公益性质,前者立足抚慰512汶川地震的心理伤害,点起一颗代表生命信念的太阳,后者则关注残疾青年的尊严与梦想。

而到了这部改编于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则把镜头指向了一并指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哺乳期女性这三大群体,这样的三角人物关系,无异是要揭一揭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失衡问题,劳动力都漂往大城市,老、妇、孺被留在原地,他们的生存处境,心理处境,都需要全社会来认真对待了。

原著小说篇幅不长,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少妇之间的意识暧昧,彼此之间莫名的那种吸引,文字有点意识流,并不是特别直白,读起来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尊重人性。

从小说到电影,导演把故事换了一个节构,男孩吃奶的情节被保留,对妇人的渴望情绪也全盘保留,但改造成了一种因为缺失母爱而产生的吃奶欲,七八岁的男孩,从来没有在母体上亲口吸过奶,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相信换成任何一个少妇,也愿意成全这个孩子。

和原著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孩子的爷爷也被少妇的到来改变了,老人原本有一个可以促使老树开新芽的追求对象,但是少妇的到来,搅乱了他对生活的控制力,急切希望旺旺长大成人可以继承货船,犹豫是否向饰演敬老院阿姨的邬君梅老师表白,把对旺旺妈的怀念和痛恨转嫁给少妇,多重心理和前期老年痴呆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老戏骨陶泽如把这个人物演绎得如痴如醉。

很简单的人物结构,老妇孺三个核心角色,加邬君梅一共四个主要角色,但他们遇在一起,却产生了掀起整个现实世界的惊涛骇浪。

老人,就和他的货船一样,破旧不堪,行将退役,仿佛随时就能倒在那遍野的油菜花里,而孩子,奔跑如风,无所畏惧,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缺少母爱的他,对女人的乳房和婴儿,对老母亲和鸡蛋,有着一种别致的理解,而这份心灵的缺憾,正是这一代留守儿童的整体缩影。

少妇则喻意更加神秘,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观众可以有无限种联想,私奔,逃亡,流浪,自暴自弃,在这里,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用丰乳红唇,以及沉默和顽固,满足爷孙俩对一个年轻女性的所有想象。

《哺乳期的女人》意在关怀青壮年流失后的老、妇、孺,其核心参照物其实还是女性,对余男饰演的少妇,影片用一种唯美、朦胧、疏离的画面,表现出油画般的圣洁的感觉,由此表达对母性的向往和尊崇。

老人终究要老去,男孩终究要长大,在每个人不可停驻的人生中,吃过很多食物,唯有乳汁的滋味是不可替代的。

古人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存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多敞开一点胸怀,给那些老人和孩子多一点关爱,吃过的乳,养过的人,怎能相忘于江湖。

 10 ) 《哺乳期的女人》:不忍触碰的现实

影片有一个足以令一部分人想入非非的名字,但不要误会,这是一部拿到龙标,且已公映的电影,影片的镜头,也远没有达到分级片的程度。

故事改编自毕飞宇早期同名短篇小说,原著试图通过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探索某种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生态潜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打开男孩心房,同时又以少妇特有的母性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故事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美,且始终未被作者的笔尖点破。

文字本就是抽象表达,到了杨亚洲的镜像下,却是具体可视的。

看得出导演对毕飞宇的心灵叙事有着某种共频,所以改造影像多有这种表达的印记。

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角色面孔明暗对比分明,涉及哺乳和性意识的镜头又极具朦胧感。

在原著小说中,七岁男孩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渴望得到母爱,对面喂奶的惠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起了他对母爱的冲动,竟然趁惠嫂不注意咬了她的乳房,此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旺旺的怜爱,惠嫂让旺旺来吃奶,却遭到了旺旺的拒绝。

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当我们以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已经很幸福时,其实忽视了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原著毕竟是个短篇,体量有限,且发表于90年代,留守问题也不像现在这般尖锐。

故事到了杨亚洲手里,手术在所难免。

电影中,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原先一直在一条船上平静生活,由于一个临盆女人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船只,像是一个孤岛,意在更加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产妇的到来,一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块。

影片由演技派的余男、陶泽如和邬君梅领衔,为影片的表演和艺术追求夯实基础。

相比原著,电影并未一位追求孩子的恋母情结,只是尽可能多地借着孩子的视角,洞悉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世态,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因天性的禁锢和母子亲情剥离而陷入的惶恐与不安。

如果没有少妇的出现,真不敢想象当老人阿尔兹海默症爆发,爷孙的生活会沉入怎样的深渊。

导演虽善良地让萍水相逢的妇人与爷孙抱团取暖,但对亲情割裂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投下的茫然与未知的阴影,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我们的大多数一样,都看不到出路与未来,所不同的是,杨亚洲选择了以电影的方式聚焦我们现实的困惑,而我们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毕宇飞的原著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杨亚洲的电影也斩获了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创新奖,然与奖状对应的却是当下人对现实的冷漠与逃遁。

同样是毕宇飞原著改编的《推拿》去年拿奖拿到手软,各路好评和力挺如潮,却最终未兑换出对等的市场回报。

前阵子王小帅的《闯入者》更惨,首映日仅获得0.8%的排片,后在各路好评和呼吁的推动下才勉强增至3个点。

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无视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触碰柔软的现实,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选择更加轻松的商业大片来逃离现实的困惑。

不敢面对现实,是现代人普遍的心态,但麻醉和逃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当我们正视现实,勇于像杨亚洲、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导演作品那样去解析现实,现实的阴郁才可能被光芒照耀,现实才可能变得阳光和美好。

《哺乳期的女人》短评

典型的让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6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还行

3.5 主竞赛目前看到最好的一部,谎言和阴谋论遍布媒体和网络的当下,宗教与科学的价值荡然无存。由始至终都在暗示某种超现实的存在(UFO、外星人、圣灵、鬼魂、通灵…),但胶片影像和固定镜头又弥漫着绝望、痛苦却又神秘的现实氛围,把观众置于不断自我怀疑的观影体验之中,这形式上的矛盾冲突和影片内核完全契合。#2021洛迦诺主竞赛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西班牙白噪音

14分钟前
  • 紫铜
  • 推荐

邪恶右派系列,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相反之处在于前者用怀旧的眼光追寻幽灵学,后者回归地缘政治的噱头——渲染恐慌气氛的宣传。

15分钟前
  • 哥特豆渣
  • 推荐

#2022台北電影節

16分钟前
  • 陈好康
  • 较差

胶片质感令人怀念,故事和表演非常一般

21分钟前
  • 杜夫特
  • 还行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caine addict and coke addict? Cocaine addict is more relaxed, the coke addicts are always looking for something, they are jumpy. / 挺有意思的

22分钟前
  • berateit
  • 推荐

#Locarno2021# 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如何看待世上的“灵”,或者异化空间中的黑暗,本片的叙述是以带有喜剧(杜蒙式?)的方式看似轻松地将这些缝合进日常的。

26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以一个女孩的失踪开端,展现了一个充满迷信的西班牙小镇的日常生活,荒诞又现实。叙事流畅自如,风格平实明亮。结局十分残酷,但某种程度上也保留了一丝善意和希望吧。

28分钟前
  • 咕申克
  • 推荐

充满着冷幽默气质的邪教片,最后竟然讲的是社会现实,导演一定非常爱这个世界

29分钟前
  • Josephine
  • 推荐

SIFF #4 无法connect的那一类洛迦诺艺术片,真的有点像走近科学。最神奇的镜头都剪在了trailer里面,正片这一个拖啊。。。

33分钟前
  • Zaggy 🇵🇸
  • 还行

【3.0】

38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NewHorizonsIFF22nd# 7+

43分钟前
  • SH3056
  • 推荐

3.4

46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游走于荒诞与现实之间的叙事。丧失信仰、抛弃科学知识的民众,却坚信各种神秘学说、阴谋论、迷信行为。在不知不觉遭受媒体洗脑的过程中,自然也成为了别有用心之人的“猎物”。人物塑造有点像科恩兄弟影片的愚蠢无知,却没有沦为批判或讽刺的对象。导演始终在荒诞与现实两者之间拿捏得颇有分寸,留给观众空间做出判断。与其说情节不断颠覆期望,倒不如说验证了观众对谎言邪说的认同程度。看起来既是西班牙南方小镇版的“走近科学”宣传片,又像是疫情时代下无政府主义状态的速写。

50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很喜欢!

52分钟前
  • nanako啾
  • 力荐

老头带着小女孩单独进房间里时就开始让我焦虑不安了。《sacred spirit》加星,悲伤荒诞。

53分钟前
  • SELF-EFFICACY
  • 推荐

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邪教犯罪

57分钟前
  • 武略
  • 还行

#Locarno74

58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推荐

我想我们都能看见那些寄生于现实与超幻边界之上的色调,起初只是模糊的,当不幸降临,我们的意志力退缩,然后它向前侵入,侵入视网膜当中,侵入黑夜里。有人称它为宗教,有人称它为更大的不幸

59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