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汇聚的地方,就有思想。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汇聚的地方,就有思想。
”这是韩片《词典》中的一句台词。
这部豆瓣评分7.4的韩国主旋律电影《词典》,讲述的是朝鲜日据时期,1942年,日本通过扼杀朝鲜语来奴化朝鲜人民,民间组织朝鲜语协会为保护本国语言和文字不被国民遗忘、民族精神不被抛弃,发动民众一起完成周时经编撰朝鲜语词典的遂愿。
影片更是通过两个不同背景、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朝鲜语守护人将民族精神表达的动人心魄。
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些人会问:韩国的影片,为什么是拯救朝鲜语,和朝鲜有什么关系?
对于历史题材的影片,了解些历史又有助于观影的。
朝韩分裂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美苏各自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韩国和朝鲜。
而影片发生的背景是朝鲜日据时期,即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接受日本统治时期。
1910年大韩帝国(李氏朝鲜)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帝国成为日本领土。
为奴化朝鲜人民,实现军事统治,1938年日本政府改正朝鲜教育令,停止朝鲜语教学,学生学习日语。
1940年2月,开始实施创氏改名政策,这也就是影片中日本人斥责刘廷焕的父亲还未改名。
1940年夏,停刊日报。
1942年,逮捕朝鲜语学会主要成员,这一年便发生了拘留33人,被拷问致死2人的词典学会案件。
影片便以该时期和事件为故事背景。
一家人,一个民族未来的缩影影片中金畔守的家庭是朝鲜日剧时期的一个缩影,金畔守起初对待日本对朝鲜的军事化管理习以为常,毫无国难忧患意识;儿子德陈潜意识认同日语,并忘却朝鲜语,这是日本对殖民地教育改正的成果,而德陈也代表着一批和他有相同观念的下一代,这是军事化管理的产物;金畔守是善良的,有义气,也爱着他的家庭,然而起初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儿女担心他一不小心犯错坐牢,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对一个国家的失望。
一个民族忘掉自己的语言,忘掉自己的文化,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金畔守和刘廷焕来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想形态,然而在国破家亡时,金畔守思想觉醒了,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奉献了自己。
这是所有人,他们无论出身、无论阶级、无论教育程度,但凡在敌人面前,都会一致捍卫本民族的爱国精神。
韩国的类型化电影,及拍摄手法相当成熟,《词典》作为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没有狗血的催泪剧情、没有炮火连天的场景,将民族的对抗缩影至一本字典,并通过一本字典,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一件令世人敬畏并将被永世铭记的事。
先来科普一段朝鲜被日据的历史。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并对朝鲜半岛内的清势力进行了驱逐。
之后,朝鲜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俄日战争战败后,日韩两国陆续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直到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日本算是完全吞并了朝鲜,朝鲜王室成员也被陆续挟持到日本,直至王室消亡,朝鲜半岛正式成为日本殖民地,电影《德惠翁主》就是这段历史的回忆。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汇聚的地方,就有思想,众人的思想汇聚起来,才有独立精神,就可以开展独立运动,同时期的电影有《暗杀》、《密探》等。
《词典》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抹杀朝鲜民族精神,永久统治朝鲜,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朝鲜语教育,并禁止使用朝鲜语,全民尤其青少年儿童渐渐被同化。
当时唯一幸存的民间组织朝鲜语协会为了保护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不被国民遗忘、民族精神不被历史抛弃,遂以周时经先生没有完成的朝鲜语词典原稿为基础,发动全国民众一起参与,进行了完善和编撰,力求恢复本国语言和文字,将朝鲜民族的语言共同体精神保留下来。
在这一年,京城发生了拘留33人、被拷问致死2人的词典学会案件。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抵可分三种人,抗击型、依附型和中立型。
抗击者就是那些独立运动的先驱者,这部电影的代表人物是朝鲜语协会的全体成员和朝鲜语教师们,他们不畏侵略者的淫威和生命危险,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依附者有两类,一类是一副丑恶嘴脸的卖国贼,一类是无力抗争忍辱偷生的胆小者。
比如柳正焕的父亲京城第一中学的理事长柳顽泽,金判秀的儿子金德陈。
中立者是那些众多的路人,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只局限于今天能够吃饱穿暖就已知足。
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转身投靠侵略者,有的人的思想被启蒙后会变成抵抗者。
虽然他们没有那么深的文化知识和造诣,但却是力量最强大的一拨人。
金判秀无疑就属于最后一类人。
别人因为搞独立入狱,而他却因为偷东西打架被关起来,嘴皮子厉害,大字不识一个,为了两个孩子忍受各种屈辱,领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他不知道饭盒和便当的区别,只知道都是为了吃饭,他不知道语言和文字是蕴含民族精神的器皿,更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共同体精神”。
作为朝鲜语协会代表的柳正焕对金判秀成见很大,他不相信不识字没有文化的小偷可以保护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他不知道,对文字保护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也是每一个朝鲜人民的。
正是受到思想启蒙后的金判秀,领悟到了“比起一个人迈十步,十个人迈一步更大”话的含义,主动学识字,并像蒲公英那样承担起对收集文字的传播作用。
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转变,他的着装也从刚进书屋的小痞子混混才穿的皮夹克衬衣,渐渐改为和协会成员们穿的西装衬衣。
电影中,为了显示词典的权威性,以柳正焕为代表的朝鲜语协会成员们四处寻找教授朝鲜语的老师们对语言进行规范,好比从理论的高度对各地的方言进行归纳。
然而,有时候理论只是纸上谈兵,离开实践就是枯燥乏味让人不得要领。
而金判秀代表的恰恰是民间,是语言的实践者,在众人面对屁股腚的定义而分不清时,他用行为为大家进行了区分。
正式成为让柳正焕仰视和尊敬的那个人。
自1933年起,朝鲜语学会历经13年的时间,在全国民众的帮助下一起完成了词典原稿的补充完善出版了《词典》,也使韩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殖民地国家当中,唯一一个完整恢复了本国语言的国家。
由于个体的牺牲,成全了韩国语词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保留,这也是除了战争之外另一种守护国家的方式吧。
感触好深的一部电影,当国内不断产出《长津湖》《狙击手》这种大制作,大场景,大战争为主旋律红色电影时,隔壁国家居然用小成本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拍了这部爱国题材的电影。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的直观呈现,侵略者要求将这个历史抹去,引起一众爱国人士的语言保卫战,没有浓枪重炮,通过一堆方言的刻画,让观众自然代入了民族精神,虽然结尾有点仓促,但是不妨碍它的成功,至少是国内见不到的主旋律类型,感叹隔壁还是一个没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韩国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词典》,反映了在日本占领统治韩国时期,不甘屈服的青年对日伪政府的抗争和对语言的收集和保护。
2019年3月1日,恰逢韩国发起日本占领下的独立战争100周年。
这部主旋律电影,虽然仅聚焦一本《词典》的编著,却荡气回肠,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年对于国家独立的斗争和勇气。
1940年左右,日本人占领韩国后,禁止韩国人说韩语,在学校里要求学生说日语,妄图消灭韩国的语言,从精神上彻底统治韩国。
对于韩语运营的杂志社也严加禁止。
柳廷焕,父亲是一家亲日的校长,身为朝鲜语学会的代表,看到一些年轻人不说韩语改说日语,痛心疾首,下定决心收集各地方言,编著一本《朝鲜大词典》,保留住韩国的语言和文字。
金畔守,监狱惯犯,为了两个小孩的生活艰难挣扎,却误打误撞加入朝鲜语学会,成为保护词典草稿的勇士。
影片展现了年轻人如何抗争,如何受到日本政府的搜查和压迫。
也有同志的背叛和生活的艰难。
但这并不影响各个职业的人成为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兄弟。
日本对朝鲜的统治,是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柳海真的表演时不时的引人发笑,直到最后拼尽全力护住词典草稿,倒在血泊中。
《词典》是很简单的故事,却表现的非常具有悬念和吸引力,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有欢笑也有泪水。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历史,虽然很艰难,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不得不承认,韩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编剧和导演。
一部主旋律电影,拍的比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里面塞手榴弹好了不止几百倍。
更多的时候,抗日神剧,虽然打鬼子打的很爽,却显得很假很荒谬,这是对那些逝去的烈士极度不负责任。
只有真正接近历史真相的影片才能足够震撼人心。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衆號: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词典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虽然标榜的是喜剧 但是其实很沉重讲历史的片不太好拍 尤其是针对特定国家再加上限定的一件信物 词典 更不好拍度很难把握 让观众如何津津有味看下去但是这部片子有做到 起承转合 人物刻画故事剧情 镜头画面 配乐 都恰到好处很多镜头语言值得玩味 还有首尾呼应以一个小人物为主视角 他身上所经历产生的变化 他的情绪 去讲一件历史大事件饰演金判秀的这位演员 也算是实力派在《出租车司机》演一个小配角还蛮出色的在这电影里 他也通过细节展现了人物性格文盲 痞子 自尊心强 讲义气 善良 敢作敢当虽然最后结局牺牲了 还挺惨其他配角人物也都演的有血有肉 活灵活现就尹均相刚开始太讨厌了 还有那日本军官他们被殴打的时候真的太惨了 唉历史应该更残酷一些 毕竟侵略者们没有心汉字 普通话和其他民族语言 民族文字 方言能这么完美保留到现在 想必也是被很多人曾经 现在 未来 默默守护着希望能被永远传承下去 不要丢失
文/斯嘉丽说起抗日神剧这个话题,我国的拍摄经验从数量上看应该可以全球夺冠。
只是量变何时到达质变就不知道了,而韩国这几年也在这类题材上发力后,高下就立现了。
韩国的抗日神剧数量虽然不多,但每次出手都是大卡司大制作大导演以及,高品质。
比如2015年河正宇参演的《暗杀》,拿到青龙奖最佳电影。
说的是暗杀日本总督和除韩奸的故事。
我特么看了两遍。
尤其为里面大时代夹杂的小人物的若有若无的感情线唏嘘,这是韩国人最擅长的套路。
现在归入三刷库存。
再比如2016年宋康昊参与的《密探》,说的是炸日本警察局的事,里面策反和反策反的脚力非常精彩,宋康昊还凭此片获得百想影帝。
再比如今年的《词典》,讲的是日本奴役韩国使用日语之后,韩国人如何通过制作韩语词典来保留本民族文化灵魂的故事。
首周票房夺冠,虽然数字比不上《流浪地球》但是拍摄技巧之纯熟,充分彰显了韩国的电影水平。
所以你看,是不是角度各异,不落窠臼?
拍抗日片,韩国人是不是认真的?
说实话,这部电影时时处处展现的是一种技巧的胜利,到处都是套路,展现出韩国在电影技巧上自成一派的纯熟成就。
抗日的红色电影,绝对也是需要套路的。
但是人家的套路不是日本鬼子又傻又蠢,人民游击队永远打不死。
他们的套路用的让你极其舒坦。
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就很套路。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韩国被日本殖民三十多年,正面抵抗被打压过一次以后,就基本销声匿迹,抗日组织的总部都帮到我国上海了。
所以怎样的题材能展示韩国人的抗日精神呢?
当然是非正面抵抗。
以往选过暗杀,埋炸弹,潜伏,这次选的是文字。
当初日本占领我们东三省的时候也是搞的这一套,全面推进日语的学习,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
算了,不意淫了,看看韩国人怎么对抗日本的语言奴役。
他们私下里编辑韩国语词典,希望不管日本人死赖在韩国多久,多么处心积虑地从小孩子就开始暴力推广学习日语,韩国人都能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是民族的灵魂。
题材之外,是技巧的套路。
比如,对比的套路。
刚开始金先生与柳代表相遇,是因为金先生偷了柳代表装词典原稿的包产生的追跑,为了掩人耳目使了个抱着枕头代替包的障眼法。
两人不怼不相识之后,结尾也是用这个障眼法拯救了词典原稿。
只不过使用的人调换了。
变成柳代表用这个方法忽悠日本兵。
这种对称呼应的套路并不少见,TVB早年的连续剧就经常使用。
但是看着觉得挺顺理成章,因为用的很自然。
两个人在互怼中不打不相识,虽然学识文化阶层水平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爱国之心毫无二致。
当国之不存,两个彼此保留初心的人擦出了爱国的火花。
当初那个相信留学救国的文化人,也可以把国家语言文字保存的希望交给一个曾经做过小偷进过监狱当街吐痰上班迟到爱讲粗话的文盲。
当初那个为了儿女生存而做小偷的人,可以为了国家的语言文字而牺牲自己。
把商业电影的套路用到红色电影里,这种手法比普通蠢化日本兵更好用更煽情更容易引起共鸣。
强烈建议咱们好好学习。
你看咱们大国主义的科幻片都已经出来了,抗日神剧是时候更新换代了。
到目前为止,好看而又能让观众从艺术真实中相信是生活真实的,我就看见《风声》这么一部电影。
从那以后,咱们抗日神剧就两个套路,要么日本兵蠢死,要么全民皆卧底。
当然了,我也理解,电影的题材选择和角度选择,其实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
这跟我们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有关系。
大家根深蒂固单一的思考方式,又怎么可能拍出参差多态的电影呢?
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界不反省,这个时代的三百六十行都会展现出结果。
再比如,曲折的套路。
当柳时政饰演的金先生决定退出参与帮助编写词典时,我不禁在心里为这部韩国的抗日神剧点赞。
艰难时期的战争就是这样,必然会有曲折。
韩国被日本殖民了三十年几年,命短的估计从生到死一辈子都没见过韩国独立的样子。
这漫长的年月里,犹豫失望绝望屈服的情绪滋长是自然规律。
假日我们不是八年抗争而是三十年,你猜有多少信仰会坚持到绝望?
所以电影里面的怀疑失望绝望放弃,是可以理解的。
是人性的必然。
事实是这样,电影也这样拍才更有吸引力。
所以韩国这几年的抗日神剧都会给这种情绪展现的舞台。
虽然韩奸视不对的,但是韩奸们的绝望,也是正常的绝望。
韩国的抗日,心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而没有曲折的成功,便缺少成功时苦尽甘来的喜悦。
所以除了正面战场表现日本兵的愚蠢,生活中还有方方面面的抗日故事可以挖掘。
总之,说着说着,必然又会走到为中国电影编剧和导演,素材和角度瞎操心的路上了。
还有,煽情的套路。
不管韩国人拍的是什么题材的电影,总免不了给煽情一席之地。
你看它连拍个鬼片《与神同行》特效炫得人眼花缭乱时,还不忘指向煽情的目的,就知道这个民族不煽情活不下去。
其实呢,柳代表一坐下来,开口,我就知道要煽情了,韩国十年来煽情的套路都没变,但我还是愿意听,也知道这几句话里会有金句。
甘心情愿被套路,所以你说人家为什么就把套路用的那么炉火纯青呢?
这就是技巧啊。
“比起一个人走十步,十个人走一步迈出的力量更大”你确定你不是在致敬我们毛爷爷说的“人多力量大”?
自比蒲公英的生存能力和我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哎,为什么我可以理解你们,那不都是因为祖上曾经同仇敌忾过吗!
但是呢,影片里蛮夷饼这个桥段把我伤到了。
“别的国家的军队开到我们国家就叫蛮夷”“60年前中国的军队开到我们国家,带来了这个饼,就叫蛮夷饼,也叫胡饼。
”你这样说要负责啊,思密达!
朝鲜日据时代的前60年,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附属国啊。
朝鲜附属我国可不止60年,你这么说逻辑不通啊。
李氏朝鲜时日寇骚扰朝鲜,那还是明朝宗主国把军队开进来帮你赶跑的啊,那时就你们与水火啊,你看看你们现在的民族服装跟大明的相似率有多高啊。
那都是你们自己上书求来的啊。
你恨日本可以,如果你觉得清朝是蛮夷入关篡夺明朝我可以理解,那你说清楚,不要说中国蛮夷好吗?
你们一会说我们孔子是你们的,一会又说我们蛮夷,你确定儒家和蛮夷是一回事吗?
再但是呢,又有个桥段让我笑了。
金先生任职的剧场被老板改名成大东亚剧场。
这是被日奴役的结果,但是剧院名字的写法,竟然是汉字。
所以,说到底日本折腾来折腾去,老祖宗还是我们中国。
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经常在韩国罪案剧里刷存在感的演员,很开心他们能聚合在电影里,说真的,韩国电影人真实层出不穷,相比我们的流量世界,分量十足。
柳海镇我就不说了,忠勇路实力担当,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演技让你感谢他的长相,幸亏他其貌不扬,要不我们怎能全心全意欣赏他的演技呢?
最近他刷屏的影片是《完美的他人》,也是我强烈推荐2019必看韩剧。
还有在《坏家伙们》里面演过反派的金太勋,说实话我一看到他我都吓死了。
因为他之前塑造的反派太成功了,那种不寒而栗让我记住了他。
这次虽然只是配角,却是个挺好的开始。
至于跟刘海镇演对手戏的尹启相,其实他的演技比不上柳海镇,所以演员存在感没柳海镇那么强,但是,我们柳海镇就有那个本领,无论跟谁演双雄戏码,都可以带动对方入戏,这就是现实版带你飞啊。
还看到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里和玄彬组不离不弃cp的小秘书闵镇雄,虽然他拿到的是韩奸的角色,但是你也会觉得很不起来,毕竟他们只是自愿服务,而自己的老婆又在监狱里奄奄一息,你是要救一本还没有编好的书还是救你老婆?
他的挣扎和后悔都很真实,小秘书加油!
最后致敬一下韩国人对短跑的热爱,至少他们的电影是这样显示的,甭管什么题材,永远都马不停蹄。
加油,但愿我们早日追上你们。
2019年2月18日————————————影片信息:片名:词典导演:严宥娜主演:柳海镇 尹启相时长:135分钟类型:剧情/历史上映时间:2019年1月9日—————-———————————当你看电影时其实在看自己到不了的人生不如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聊聊人生的无数个可能
語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看到韓國,不免想起台灣。
在日本殖民時期,早期統治者為了便於統治,除了要求派駐台灣的日本官員學習台灣本土語言(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也同時對台灣人推行「國語教育」,此時的「國語」指的是日語。
但就在1937年, 台灣總督府一改過往四十多年的雙語政策,強力推行日語教育,廢止報紙、雜誌的漢文版,在各地設立「國語講習所」、「國語練習會」、「國語保育園」、「國語愛用會」,取消漢文課,要求老人也要學日語,同時又設立「皇民練成所」,公布「國語家庭認定規程」、「國語模範部落建設競進會要項」、「關於官公署國語使用要項」,展開正式的皇民化運動。
這段歷史曾聽阿嬤說過,不過,由於出生鄉下地方,倒是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但幾句日文還是記得的。
語言可以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可怕的就是思想的轉變,你會開始以為自己就是日本人,這也正是殖民者想要的效果。
也因為這段過去,到了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在台大力推行「說國語運動」,此時的「國語」是普通話,具體的舉措包括 「國語廣播教學」 、 推行《國語小報》(今國語日報),也著力加強學校、機關及公共場所須使用國語。
初期也並未限制人民說本土語言,但到了1951年,教育廳明令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嚴禁方言,教師和學生之間談話都必須用國語,聘請教員時,國語程度太差者,不予聘用。
此後又陸續出台更嚴格的措施,1973年, 教育部為「為普遍推行國語及注音識字運動」公布《國語推行辦法》,依照辦法第2條:「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得聘請專家及熱心人士,組成國語推行指導委員會,負責研究、設計、及指導事項。
」,所有教育單位需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
在「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國語期間,台灣各主要道路及在原住民部落較顯眼之處,皆會以大型標題「人人說國語」或「愛國說國語」及「請說國語」等看板宣傳,且在學校必須講國語,電影院禁播方言、外語電影。
作家侯文詠的小說《請說國語》生動描述了那段推行「說國語運動」的歲月:小學校長想出點子,硬紙板上寫著:「請說國語。
」一條尼龍繩綁的狗牌用來懲罰那些用方言交談的人;狗牌共有6面,每個年級各發一面,戴狗牌的人兼任糾察當「鬼」,在他發現另一個說方言的人時,就可以把狗牌交出去了。
這段提到的,是校園中對於說方言的學生,會祭以「掛狗牌」的方式侮辱。
媽媽也曾跟我分享,小時在學校說台語是要被罰錢的。
但在社會上,人民為了表達抗議及不滿情緒,也會以普遍敵視不會講方言者為回應。
這就造成了社會中的敵對仇視(譬如大家可能常聽到台灣有本省外省的衝突,現在偶爾還是會被政治人物拿來炒作)。
直到解嚴後,國語運動才廢除,改行推廣本土語言,但是國語取代母語的趨勢已無法停止,許多年輕人已不太會聽或說方言。
不過,還有政府及許多有志之士仍在努力,除了推行方言學習,在台灣也有客語認證、閩南語認證等措施。
學校也開闢課程,讓學生從小學習本土語言。
重視語言、重視文化,該是人的自覺。
想要從根本摧毀一個民族,打擊語言、湮滅文化是必要手段。
但是,這些可都是寶啊,在現代,保護都來不及了,想著打擊是怎麼樣地殘酷呢。
說完台灣,還是回到本片吧。
電影的題材沉重,雖然加入了諸多情節軟化了一些,但結局不免是以犧牲換成就。
就題材而言,該拍,不過還是有明顯的缺憾,節奏稍顯拖沓,許多情節甚至安排得太刻意,可以刪減,譬如警察長明知聽證會有鬼卻查不到,在手下匯報時,命令他們密切探查朝鮮語學會留有的後手,結果教堂外都沒人盤查,只去監視代表,這實在智商太低,不如不要安排這幕。
還有些演員的表演較為生硬,偶爾會讓人出戲。
幾個試圖意象化的元素,如童謠、蒲公英等,倒是不用多次點明。
唉,不知道中文辭典的編撰出版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挖掘,或是以那段歷史為主軸的再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最近一条“修订汉字读音”的热搜炸锅了!
事情源于几句古诗词…远上寒山石径斜(xia),被改成了(xie)一骑(ji)红尘妃子笑,被改成了(qi)乡音无改鬓毛衰(cui),被改成了(shuai)
某些语言专家提案,建议将古诗词这些多音、通假、韵脚字全部改成这些字原有的单一读音…真要是敢这么读!
乳酸君我的语文老师估计得罚我抄百十遍…
如此“暴力修改”的古诗读音也太尬了吧…一刀切的修改不仅没有尊重古人的创作,更让传统汉语和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大打折扣!
尽管举着汉语标准化的大旗,但网友依旧实力吐槽:“这是让文化给文盲让步…”
一个字、一个音怎么就激起了如此巨大的民意波澜?
韩国最新的一部电影道出了原因 ——词 典말모이
电影[词典]在今年1月份上映后登顶韩国票房冠军,影片讲述了朝鲜半岛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从编撰到问世的艰难历程…1942年,朝鲜半岛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中。
和日据时期的中国东三省那样,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推行奴化教育,所有学校必须用日语教学…就连人们说话、写字都禁止使用朝鲜语言!
占领土地、杀光人口、炸毁城市都无法消灭一个民族。
但毁掉语言、文化、历史便能斩草除根…一个字、一个音。
渺小之处却关系到了朝鲜半岛本民族的存亡。
就在民族语言即将被毁灭时…有一群人不顾性命的,努力编写着第一部朝鲜语词典。
山海破碎之时,唯有精神仍坚韧的活着!
故事的主角金判秀,一个不识字的草根儿。
为了供儿女读书生活而在街头偷抢拐骗,某次行窃时偷走了装着朝鲜语词典草稿的皮包…
这个皮包的主人叫,柳正焕出身书香世家的他是朝鲜语协会代表,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他依旧和语言专家们编撰着朝鲜语词典…
金判秀来到朝鲜语协会打杂赚钱。
他随地吐痰、说话粗俗、衣衫不整,浓浓的市井味儿…
因此在柳正焕的眼中,金判秀是只顾蝇头小利、不为国家生死的愚民典型,不可救药的那群人…那眼光 —— 就像是鲁迅看待国人劣根性!
而在金判秀看来,柳正焕他们的研究也没什么意义。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各种方言收集起来,又为什么非要从中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发音…(其实就是在指定朝鲜语的“普通话”)
尽管彼此都不理解对方的世界…但是金判秀和语言协会,却意外成为了最佳搭档!
1942年时,朝鲜半岛还没有标准语出现。
朝鲜各地的方言互不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读音、拼写、释义…而金判秀混迹街头、住过牢房和各地的人打过交道。
他的读音就像是“样本”被专家纪录,他甚至还召集五湖四海的“狐朋狗友”帮助专家收集方言…
而柳正焕也渐渐对他改观,甚至教他认字读书!
就在柳正焕主持召开朝鲜标准语大会,制定朝鲜标准语词典的关键时刻,日军也展开暗杀。
柳正焕和金判秀…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决定以生命保护词典!
而这本尚未成形的朝鲜语词典…也串联起知识分子、平头百姓以及一个民族的命运。
看到这里。
或许你也能猜到[词典]的套路了:常常被我们称为“隔壁电影”的韩国电影,非常善于把宏大严肃主题与微小生动视角做结合…大时代的大事件,往往从小人物的小人生讲起!
通过人物前后的心理变化,表达影片的主题…通常还会在影片高潮部分安排密集的煽情戏,所以也才会制造出“开始笑、最后哭”的观影体验。
[辩护人]、[国际市场]、[出租车司机]等韩国电影都是如此手法,就连国产片[我不是药神]也借鉴了这样的风格。
所以电影[词典]也没能逃脱如此套路…影片中的大时代,是上世纪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的高压殖民统治废止了朝鲜的语言和文字。
剧情中的大事件,是朝鲜的语言学家不畏迫害,坚持编撰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的事迹。
当年参与朝鲜语听证会的学者合影而在真实的历史上…1942年朝鲜京城因此有33人被拘,2人被拷打而死!
但因为表现“语言主题”的特殊性,[词典]也与往常的爱国主义电影那样的壮怀激励、义愤填膺不同。
它更加内秀和细腻!
语言、文字也比炮弹、鲜血显得温柔而隽永…因为语言更靠近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金判秀一把年纪才开始认字读书,闹出不少笑话,但当他看懂街头的招牌、路边的广告时…世界对他来说耳目一新。
那种喜悦 ——就像他重新活了一遍!
更动人的是他读了一篇名为《好运的一天》的小说。
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草包,他肯定不懂欣赏文学价值,但却更容易被小说本身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而这部小说,比喻了金判秀的人生。
《好运的一天》是韩国作家玄镇健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人公是个黄包车夫,为了挣钱在大雨天依旧出去工作,然而他却十分幸运的赚了不少钱…但是当他带着食物回家时,却发现生病的妻子已经死了,而好运的一天也被最后的厄运所颠覆。
渺小的幸运终究敌不过大时代的不幸!
影片虽然没有交代金判秀的妻子,但这个情节隐约透露了他和《好运的一天》里的车夫有着相似的人生。
那一刻,他哭得不能自已。
抛开那些为“词典”付出的大悲大喜,影片中这段从肉身的被压迫到精神的觉醒最为动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
有了语言就能汇聚思想,而思想才能让人独立自由…体验过情感、精神、意义才不虚此生!
小人物金判秀何尝不象征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他的觉醒也是这个民族不灭的希望…最终,他也成为了[词典]的无名英雄!
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精神魅力,也片中那些奋力保护民族语言不被摧毁的前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样,也正是我们反对修正古诗词发音的原因!
我们拥有更悠久、更丰富的语言文化!
在过去那个同样纷乱的年代里,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的传承也付出几代人的生命:在去年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文物石鼓大放异彩。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的历史,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被称为篆书之祖。
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了中国文物的奇迹!
而石鼓背后是梁金生一家三代人守护石鼓的人生,他的爷爷在日军侵华时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行动。
“这一路的文物南迁,历时十六年,辗转上万里”“途径大半个中国”“经历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而梁金生的叔叔与哥哥随着他的爷爷奶奶,在1949年共同护送文物到台湾,这一别就是一生。
“就以为和以前的这种转移是一样的”“没想到后来一家人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没有通信了”
而梁金生先生本人依旧致力于文物保护,用了7年的时间,将故宫南迁的186万件文物核对完毕。
那是个身体被压迫的时代,但精神的追求却格外清醒!
如今为了图方便、少歧义、容易教学乱改读音,这样懒政做派的弃中国古典文化于不顾…别说什么文化传承了,这简直就是文化阉割!
电影[词典]里最凄凉的一幕就是朝鲜族孩子在殖民教育下从小就只会说日语,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在看看我们的教育…如果连母语都说不好,哪还有文化自信?
其实道理再简单不过 ——说了一百遍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文化自毁…而是可贵的文化自知!
(发送词典有汁源)
这部电影的题材就很套路。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韩国被日本殖民三十多年,正面抵抗被打压过一次以后,就基本销声匿迹,抗日组织的总部都帮到我国上海了。
所以怎样的题材能展示韩国人的抗日精神呢?
当然是非正面抵抗。
以往选过暗杀,埋炸弹,潜伏,这次选的是文字。
当初日本占领我们东三省的时候也是搞的这一套,全面推进日语的学习,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
算了,不意淫了,看看韩国人怎么对抗日本的语言奴役。
他们私下里编辑韩国语词典,希望不管日本人死赖在韩国多久,多么处心积虑地从小孩子就开始暴力推广学习日语,韩国人都能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是民族的灵魂。
题材之外,是技巧的套路。
2019年第9篇 故事的情节是1940年左右朝鲜北日本占领,企图实行语言教化控制朝鲜,一群有识之士通过收集朝鲜全国各地的方言想要汇集成一本词典的故事。
故事背景分析 在历史中,日本曾多次侵占朝鲜,试图将朝鲜并入自己的版图。
中国政府曾多次派军队进行帮助。
故事的背景是中国积弱,内战纷乱,无暇顾及朝鲜等附属国。
日本借机明治维新中积攒的实力大举入侵朝鲜、台湾等地,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 一、人物的分析二、爱国信念三、历史的那些事情
多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有笑有泪还适时宣扬了本国的文化彰显了自身的爱国情怀,挺值得学习的。
选择题材很对,但是切入点有问题,字典这个东西过分追求方言了,文化殖民更多应该是语言权以及受教育权的事情,故事结构也很一般,典型韩国片的感觉
智闺浙坞寇头坯
UVA K-Movie night~一个伴随着炒年糕香气的晚间活动,三位教授好可爱,她们都是最优秀的那一波韩国女性吧。可恨如果住得近一点就不会匆匆走掉了(顺便纪念一下,在这里认识了天才少女叶,这一天或多或少的不顺利似乎都是为了指引我遇见她做铺垫的
那一代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比我们幸福~
婆婆妈妈 啰啰唆唆
挺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国家的生命。”
整个剧情都在围绕这个无赖在扯淡,偏离主题。为什么韩国片老是要安排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
拍摄还是现在韩国电影的主流路数: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死命煽情,小人物改变历史之类的,但问题是,就连韩国这种不入流的拼音语言都给拍了这样的片子,我们放着《新华字典》没人拍。
3.5星。套路都挺对的,不过说中国是蛮夷那句我就不太能忍了。日本人太凶残了,到处都看到了我们抗日剧的影子,但人家还是拍的比我们好。泪点和演技都在。
那么小的地方还能有那么多种方言。这电影煽情的倒是挺到位,但是看完就觉得很空洞,没啥意思
三星半,套路的韩国抗日电影,日占时期编撰朝鲜语词典的故事
盛螺遥鞍庚斋压
以见证小人物的成长为线,讲述平民英雄的历史。手法上传统了些,但也比较安全。东亚地区的爱国主义题材,看着都似一个套路。
看不下去
胡饼,因为当时清朝军队这么叫,朝鲜人也跟着叫而已。韩国这种受外来语种影响的国家,现在很多字读音都直接音译的语种。竟然还有人从此学历史。娱乐商业片而已。emmm。在抗日这一点还是可以一起坐下来聊聊的。
真大海的演技完全弥补了他的颜值。感谢历史上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贡献一切的人们。
于是乎,我发现,韩影韩剧真是隔几年一个套路,一窝蜂的三板斧。刚开始是车祸,失忆,绝症,后来是穿越,神鬼,回魂,现在成了夹杂着老路数,韩剧又开始僵尸,平权元素,韩影又开始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反正甭管咋地,同类型题材,我们要么是最后,要么就杳无音信。例如,一个有了《编舟记》,一个有了《词典》,我们的《新华字典》呢?
韩国的着电影真心不感觉怎么样,有点烂。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