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最深刻的一幕“唱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唱梅陇镇”“怎么唱?
没法唱了”“永远都不唱了……”好像有类似的感触……
看完《梅兰芳》,怅然若失。
陈凯歌还是陈凯歌,不是《无极》里的陈凯歌了,但和《霸王别姬》相比还是差了三分功力。
重要的是黎明不是张国荣。
陈凯歌身边还是有陈红。
豆瓣的评论是世上已无张国荣。
这是真正的失。
不疯魔不成佛。
黎明是学疯扮魔,演的是戏,举手投足间还是缺少风韵,我们看着也觉得是戏,可唯有真实能打动人。
张国荣是真的疯魔成佛,让看者不动容都不行。
还有一个是气质,黎明是温柔,但不够力量,只能说他是个努力的演员而不是个天生的演员。
如果是哥哥来演,本身的气质就是绝配。
梅兰芳这样的人,就像邱如白说的,始终有份孤单在,这份孤单是无论谁的作伴都无法烟消云散的。
除了孤单,还有如前夜落了雪,第二天清晨推门而见的那一大幕雪白,无人涉足沁凉扑鼻的至纯气质。
孤单和至纯,张国荣都具备。
是幸,也是大不幸。
于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还有我们最深切的怀念如故。
倒是小梅兰芳是个亮点,那份不染尘埃的娇美,真情,纯洁,只让人惊叹觉得美为大。
如福柯说的,性别只是表演。
邱如白是最开始明白梅兰芳的人,也是因此梅兰芳一直依着他。
只可惜他对梅兰芳最大的爱在于他的期望,而不是对他的理解。
所以他要把梅打造成不朽的艺术家,扬名海外。
这是爱,更是迫害。
当然如果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大众认识的梅兰芳了。
因为有了他,梅兰芳不朽了,他也不朽了。
直到孟小冬的出现,她是真正完全明了梅兰芳的人。
不是说福芝兰不明了,她也明了。
就如她和孟小冬的那段对话里说的。
只是她们的职能不一样,或者说双方看重的事物不一样。
作为妻子,她认为她理应辅佐梅郎成就一代英明。
而孟小冬,是纯粹的从爱情和理解的门进入梅兰芳的。
一场游龙戏凤扯了线。
送花。
纸飞机。
许愿。
那场未看也永远看不成的电影。
最后大义离别。
是我喜欢的爱的桥段。
天地有大美而无声,大爱就是可以把占有和拥有置之度外。
只是为了成全完整的梅兰芳。
不希望他因了自己,折了艺术的翼。
只是让章子怡演,是个遗憾。
孙红雷演技算不错,让整部戏增色不少,就是有点孙红雷了。
陈红嘛,一如既往的陈。
全戏筹码分散,有点找不到重心,有几场让人记忆,但没有霸王别姬里的那么多场让人深刻了。
总体感觉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的前面大半,觉得好像《楚门的世界》,梅兰芳的情感他的前程都被邱如白福芝兰他们这些人规划算尽。
而戏里邱如白对梅兰芳说:真的好的人生是带着人打破人生的规矩。
我想这句话该是严歌苓写的。
这女人有这个精魄写这样的话。
还有一句是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里说:无论怎样的繁华过后都是虚空。
我当这是陈凯歌自己想说的话。
在经历霸王别姬的繁华和无极的虚空之后。
欢场只自增萧瑟,人海何由慰寂寥。
看喜欢的一个XDF老师的博客,她说:我实在是执着的女人,可什么样地梦想真的值得苍凉一生?
对XH说,也许我们的生活从此不同,好苦。
我给她的留言:我们不需要完美,完美只是一场戏。
真实才最生动。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we can't figure out right now or even in the rest of our lives,C'est La vieJust be yourself.That'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to someone.至于我自己,2008年,独自一人去了青藏,见过最美的风景。
2008年,和四川人民一起经历了地震,见过最惨的悲剧。
2008年,和全球人一起见识了经济萧条,见过最大的动荡。
昨天看到大一时颇喜欢的泛读老师,其实是大四的写作老师,只是我一学期没去上课。
隔了2年多再看,从当初的烟视媚行到眼前的长发披散,面色白如刚刷未干的石灰,当时心里闪过7个字,千山鸟飞绝。
朋友们中那些相爱的情侣,今年有的无缘,有的无份。
有些人因为接近反而疏远,有些人因为疏远而真的疏远了,只有很少人无论距离远近无论联系频疏,再见都可以把臂悲欢。
而我只交那些很少的朋友。
热闹都是假象,而我无比爱恋真相。
所有的一切,只有两个字,无常,是一切的王道。
人世的悲叹,就是有情落在无情中。
可是,往往都有个可是,无论怎样的尘埃怎样的动荡,永远要记住享有最朴素的生活,怀有最遥远的理想。
木心说: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年少时的立志,自以为练达,自以为精明,以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人。
所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面有温暖春风心有沁凉冰雪。
素认为陈凯歌就是个只能靠赶上一个别人的好本子拍一部好片的导演(这就是平庸导演与大师的根本区别),该片就是《霸王别妓》。
在众人推荐下去看了本片,基本上比较失望。
陈导在近年来拍了无数烂片,在各领域的尝试都很失败,故只好自炒冷饭,搞《霸》的那一套。
以图借此翻身。
本片仅有十三燕部分是个亮点。
从剧本到演员的演绎都不错,内容较紧凑、完整,角色个性刻画较好。
但可惜自黎明出场后就不行了。
黎明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黎明演绎的梅兰芳完全是一个迟钝、木纳、呆版、粗糙、没有任何一丝的艺术气质、缺乏自主思维,比人推一下动一下的傻大个,而且感觉起整个的智力水平都低于一般人,在诸多场景都是没几句台词的大花瓶。
加之国语不好,本来就不会演戏的黎明就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任何细腻的情感。
这个演出来的梅兰芳就是一个大煞笔。
黎明这个人完全不会演戏,到什么地方都出不来戏,在任何一个场景都被对手抢戏(他的戏连家的里看门大妈都不如),完全是一个可悲的大傻花瓶。
他又没有张国荣那两下子能上台舞两下,导致台上台下的梅兰芳形象全然脱节,判若二人。
《霸》所演绎的台上台下的人与世界的揉和这里当然完全没有半分。
黎明和章子怡演得唯一的一出素装京剧对手戏中,黎明穿着白色西装(更凸显其巨型而笨重的发福身材)简直让人不忍卒观,纯粹是糟蹋梅兰芳先生的一出闹剧。
另一方面章子怡大戏也好不了多少。
孙红雷很有戏,把戏全抢了,喧宾夺主成主角了。
后面的编导都比较一般了,内容缺乏重点,脱冗,很多东西交代不清楚。
全片1945年结束,也谈不上什么完整性。
再看看片中,能把前半部分那个聪颖、有锋芒锐气的年轻男梅兰芳和后来那个身材魁梧而迟钝的黎明联系起来么?
观众随便问问自己一个问题:看完戏后,觉得梅兰芳是个什么人?
那个木纳的没反应的傻大个黎明么?
有什么性格特点?
魅力在那里?
其毕生艺术成就的精华在哪里?
看完这个片子我们记住了什么?
电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其中,演员演绎是其中的灵魂部分之一。
对于人物传记电影来说,更是格外需要一个能传神的、有魅力的演员来承担主角,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给观众。
从这点上看我认为〈梅〉片得分为零。
黎明不但没传达出应有的东西,而且破坏了这个角色。
导演要付主要责任。
为什么要请一个基本完全不会演戏的香港歌星来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进而破坏艺术的完整性?
只能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而奇怪的是此人是老过气了,对票房恐怕不会有多大贡献。
导演能选择一个好的实力派演员,把角色演好,才是关键。
如请不到合适的名演员,有能力借此造就一个本土新人,也是本事。
中国的这些所谓大牌导演为了商业的原因一天到晚找些不会演戏的港台歌星来演主角,我看了都恶心,就这种运作,电影水平永远提高不了。
局:贺岁片扎堆扑克牌大赛规则:普通扑克牌玩法,4最小,摸到红心4可以先出牌,大王最大,小王其次,3管2,2炸A,A可以A老K,依次排序降下来。
对手:时代今典传媒《叶问》吉安永嘉《女人不坏》光线传媒《大搜查》死对头:华谊兄弟《非诚勿扰》中影集团手中有牌:章子怡(红心3)余少群(红心4)王学圻(红心5)英达(黑桃9)阿娇(红心7)孙红雷(黑桃J)黎明(梅花10)陈红(方片Q)梅葆玖(黑桃A)陈凯歌( 红心2)韩三平(小王)广电总局(大王)余少群(红心4)余少群是唱戏的,但在梅兰芳之前唱的是越剧,跟京剧没什么关系,陈凯歌到杭州选演员,余少群给陈凯歌撩下一句话,“导演,选我吧,没错的”,就这样,余少群进了《梅兰芳》的组。
从开拍到杀青,没人搭理这个青年时代的梅兰芳,可就在上映前的两周里,媒体场里挑刺儿的记者互相传,这人要红。
果真,《梅兰芳》一出来,余少群的戏是最惊艳的,拿黎明和张国荣比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陈凯歌把梨园里最绚烂的舞台给了青年版的梅兰芳,相似的调度,相似的拍法,其实跟《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比,余少群已经不差了,只是台下的他还没有哥哥的那个范儿。
红心4——最小的一张牌,乍一看没用,但谁拿到了红心4谁就拿到了先出牌的权力,用的不好,这是一张小牌,用的好,这就是一张王牌。
王学圻(红心5)也许没有余少群,这部戏的第一段会成就了王学圻,当然,退一步看,我我们也可以说是王学圻与余少群彼此温暖,共同升温。
《梅兰芳》成就了余少群和海润的姻缘,但却不能让王学圻翻了身。
为什么?
老了。
不是偶像派,也不能叫作实力派,能够给予的赞美,只是冲着《梅兰芳》里的十三燕。
争上游到了河北,有了一种改良的玩法,那就是红心5大过除大王和小王之外的所有的牌。
但出了河北,红心5就成了一钱不值的东西,这就是十三燕,年轻时,老佛爷送你黄马褂,这是你的玩法,可到了梅兰芳的时代,就得适应梅兰芳的玩法。
阿娇(红心7)在《梅兰芳》中,阿娇不是没戏的,只是没让你看见阿娇的脸。
梅兰芳成亲时未掀起的那个盖头后面,藏这的正是阿娇。
如今看票房,《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卖座的艺术片,阿娇这张luck seven绝对功不可莫。
自“艳照门”风波开始之后,《梅兰芳》中阿娇戏份保留与否的话题一跃成为了《梅兰芳》宣传中的最高旗帜。
虽然这面旗帜最后不能随着领导人进入会场,但他一直会屹立不到。
你可以说她是血染的旗帜也可以说她隐藏的旗帜,但你决不能否认她的地位,否认她在娱乐版图里所占的版面。
阿娇,luck seven,红心7,重要不是戏保留与否,重要的是这一段翻不过去的历史。
章子怡(红心3)2008年是小3当道的一年,本以为章子怡将会以《梅兰芳》里的孟小冬结束今年小3战场的收官之战,没想到在她之后还是杀出来了一个史上最牛的小3。
梅兰芳是可以盖棺论定,可是怎么论怎么定还要看看梅家人的脸色。
谈梅兰芳绕不过孟小冬,可怎么谈怎么演这里就有了技巧:杜月牲这个名字是一定不要的,而小冬离开梅兰芳这是一定要的,但走的原因一定要大气,借用邱如白的话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于是,我们看到的三个人张了一张脸,为了艺术而劝孟小冬离开梅兰芳的福芝芳,为了艺术而离开梅兰芳的孟小冬,为了艺术而明白了被孟小冬离开的梅兰芳。
所以,章子怡不是最牛小3,而是最冰清玉洁,为了人类理想和伟大艺术献身的小3。
陈红(方片Q)福芝芳,就是扶植梅兰芳,这是陈红在《梅兰芳》宣传时跟任何一家媒体都要强调的台词。
的确,福芝芳自嫁给梅兰芳之后,就离开了娱乐圈,转去幕后伺候梅园上下百人的起居生活。
她所散发出来的爱,不是男女之间的甜涩密爱,而是母子之间的哺乳之爱。
如果要给这段恋情贴上一个流行的标签,这就是一段姐弟之爱,姐姐需要的不是被爱,而是给予爱。
孙红雷(黑桃J)孙红雷说,邱如白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就是雌雄同体,他是梅兰芳的经纪人,更是梅兰芳的爱人。
邱如白在遇见梅兰芳时,好比今天的李银河,在遇见了梅兰芳,辞了工作,转身做了粉丝,只不过,李银河迷的是李宇春,且拒绝了邱如白的新职业——职业粉丝。
但粉丝要成长,粉丝也需要吃饭,当粉丝口袋里的钱不足以支持他追星时,他就做了经纪人。
粉丝之所以是粉丝,是因为粉丝见到的都是戏里的明星,所以当粉丝见到明星恋爱时,粉丝怒了,粉丝不但清除了路障,而且疯狂的给艺人安排演出。
这就是粉丝经纪人和职业经纪人之间的区别,一个活在梦里看他,一个是活在当下数钱。
英达(黑桃9)在《舞台生活40年》中,梅兰芳这样评价冯耿光: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14岁那年,就遇见了他。
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努力的。
他不断地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余年如一日的。
所以在我一生的事业当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
这大概是认识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的。
从这段话出不难看出梅兰芳与冯耿光的感情,可确实又看不出什么感情。
所以我们在看完《梅兰芳》之后触摸到了冯子光的质感,但又留不下什么。
黎明(梅花10)《梅兰芳》中的梅兰芳,是活在冯子光和孙红雷夹层中的梅兰芳,以为自己是块肉,实际上就是一个肉加馍,而且馍之外还有馍:福芝芳,孟小冬,陈凯歌,梅葆久,中影集团,广电总局,照此看来,他真是一个超级肉加馍。
是黎明这块肉不香么?
也是也不是,是因为他气若游丝的声音和白面书生的面庞里少了一份硬气,不是是因为肉身上的馍太厚,失去了肉本身的味道。
陈凯歌( 红心2)2不小,除了小王大王,扑克牌里大概救数2大了。
2大归大,可叫着难听,北京话里称脑袋不好使的人为2,可陈凯歌不2,他懂的艺术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个极致的点,也知道从观众到媒体如何才能买他的帐,所以他在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纸枷锁的情节。
干嘛要纸枷锁啊?
戴上水沙,缠好头直接开唱了得了,用了一个开头还惹来抄袭欧阳江河的一身骚。
可我看,陈凯歌这是在向观众告白呢——看见了,我头上戴了个纸枷锁,《梅兰芳》只能是这水平了。
所以陈凯歌不是真2,是装2。
梅葆玖(黑桃A)梅葆是《梅兰芳》的艺术顾问,梅兰芳幼子,梅家艺术传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
虽然我们没有在《梅兰芳》里看到他,但《梅兰芳》里,密密透着玖爷的世界观,在《梅兰芳》外,处处用着玖爷的方法论。
电影其实可以改名叫《我的父亲梅兰芳》,或者再直接点改成《梅葆玖》。
估计玖爷就更满意了。
韩三平(小王)即使《女人不坏》和《叶问》是第一天上线,可《梅兰芳》还是占着电影院的半壁江山又半壁江山,就像陈可辛《如果爱》上映时一样,之前一天8个厅里还能做满60%的观众,《无极》上映后就一个厅都没有了,以前总觉得电影好不好和票房没关系,因为艺术片没人看,其实还不全是,还要看看这个影片是谁拍的。
广电总局(大王)据媒体朋友们私下聊天,广电总局的同志们下了红头文件:《梅兰芳》是重点保护的电影,不许对其进行负面报道。
银幕上梅兰芳微肿的脸透着病态的苍白,他借着饮啜热汤的声音掩饰喉间的哽咽,但还是忍不住泪水滴滴坠落,他的妻子,福芝芳,放下手中的毛线活,慢慢坐在他对面,只说了一句“你别哭呀”,也在瞬间泪流满面。
那一刻,在我心目中,梅兰芳终于和黎明重合在了一起,而福芝芳也绽放出了她在全片中最诗意的寂寥。
那是在失去孟小冬之后,总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梅畹华这次似乎比爱情更多走了一步。
一直以来,纠结于大伯的惨痛经历,爷爷的临终遗言,加上对戏的痴迷,对人生的迷茫,他已分不出功夫顾及现实中的情感关系。
我们看到台上喜怒哀乐的梅兰芳,却看不见台下七情六欲的梅畹华。
邱如白总说:人活得真,戏才演得真。
这话是对的。
只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出神入化的梅兰芳,不得不对一生中唯一真爱的女人放手,是真的心痛、真的不舍,知道今生今世再无相见之期,才能让一个男人流下抑制不住恸哭的泪水。
要怎么表述我看完电影的心情呢,走出灯光骤亮的剧场,我甚至没有办法在渐起的片尾音乐里待到最后,其实我们都是入戏太深的人,在漫长的生命里,不仅自己演出一幕幕好戏让旁人哭笑,也心甘情愿为不相干的人嘻笑怒骂、柔肠百结。
你不是你而我不是我,跳出孤单地球芸芸众生,我们都只是命运的小小棋子,凭什么为了那万世盛名,就要我用一生寂寞相对:什么一入梨园行,终身就得戴着纸枷锁,什么梅兰芳是属于座儿的,什么梅兰芳要做世界第一人。。。
作为一个女人,我只听见孟小冬在虚空中反复低语:“畹华,别怕。
畹华,别怕。
”我只看见,大雪纷飞的纽约街头,梅兰芳寂寞踟躇前行的背影。
繁华落尽到头来不过是一片虚空,似海深情结局却教人恨不相逢无名时,抛开名伶绚丽的外衣,梅兰芳也只是个孤独的红尘梦里人。
大伯懂他,所以大伯在有生之年从不应他的呼喊,就怕一旦人不在没了回应心里会更难过;十三爷爷也懂他,因为知道做戏子是卑贱又艰辛的路,所以要他想法子提拔一下戏子的地位;小冬懂他,所以她选择离开,留下那句让我一听见就心酸无比的话:“畹华,别怕。
”就连那个非我族类的日本军官最终也懂了他固执坚守的信念,他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仇恨,他只是不想最爱的戏剧被卑劣的人性玷污。
孤独的人生孤独的戏剧,从这个男人出生起就注定他辉煌但浓重的宿命,老人用饱经世事的眼看见了未来,红颜与知己用各自的方式陪他走过一段人生成就他一瓣传奇,可惜他们余缕的温暖终不能翻天覆地、改沧海为桑田,梅兰芳是不朽的戏剧大师,但在个人的情感上,也许遗憾多于快乐。
“一抬腿,就算跨过了门槛;挥一下马鞭,就是在策马奔驰;佝偻了腰背,就代表时光流过了二十年。
在那方寸戏台之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仅是一个人从出生演到死亡,时间与空间就同他一起诞生一起消亡。
”这是程抱一在《天一言》中的一段话。
小小少年的眼中,京剧既不优雅也不华丽,只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忧伤,从此认定不管结局是好是坏,京剧都是悲哀的艺术。
因戏成名,为戏所苦,纵然情深,奈何缘浅。
后记:《梅兰芳》这部片子看时也许没太多感受,但观后细细咀嚼,还是能品出许多味道来。
只是由于我毕竟是个女人,我哭的最多是为情,想的、写的最多也是为情,时代的洪流、人性的挣扎、思想的闪光之处。。。
那些就让旁人去写吧,我写不出来,也不想写。
另:《梅兰芳》和《霸王别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片子,没有任何可比性。
本片的前一个小时是精华,或者说是王学圻这种老戏骨和余少群那种青涩的稚气,共同演活了一个少年的梅兰芳,一段尘封的梨园往事,一场浓墨重彩的老北京腔调,也许这些,才是陈凯歌所擅长的。
而台上惊鸿一瞥的黛玉,那天籁般的念白,宛若不愿醒来的梦一般的美好,不是现代任何一种新兴艺术可以替代的,这便是我们无可挑剔的传统戏剧。
想来,便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曲艺之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灭的遗产。
关于黎明的出演,多有争议。
在我看来,他的好处是干净,大方,眼神坦然而纯净。
但缺点便是他那张大脸,加之中年发福,怎么看,也不是旦角的料。
虽是北京人,普通话也算字正腔圆,但还是脱不了那一点点的港台腔。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点点的瑕疵,美玉虽美,也会蒙尘。
所以电影的后半段,实在是没有前半段来的惊艳。
说到这里,想起上次和肚皮吃饭,看到一个,实在是绝品,我看他看的发痴。
虽然人至中年,秃顶脱形,但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旦角的好材料,细看五官,细致入微。
这种人,用电影里的话说,就应该是为座儿而生,可惜明珠入世,虽有光芒,也是微逝了。
最后,鄙视一下一如既往的广电审片团成员,他们一如既往的革命的眼光,一如既往的粗陋的剪片手段,让我看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事情发生。
强烈期待本片的DVD版本。
《梅兰芳》戏不好,然而这戏不好要是怪陈凯歌或者严歌苓,都有点冤。
艺术创作一旦遇到了限制,被处处掣肘,要在限制中复活那曾经伟大光鲜的生命,似乎是不可能的。
言下之意,貌似我在怪罪梅家后人,但话说到这一层,陈凯歌承受这罪责,又变得不冤枉。
为什么你要找梅葆玖?
为什么要他来充当你的艺术顾问?
不管这是一个姿态,还是实质上想去寻求的保障,都会令创作束手束脚不再自由。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便描写过这样一个事例,那天性乖戾的画家在世俗眼光中是一生浪荡无情叫人难以理解,而他死后成名,他的儿子为有别于坊间流传的他爹的各种故事版本,自己出了一本爹爹的自传,在那本自传里,他父亲仿似一个圣人,对家庭、对责任、对艺术的追求都完成得无可挑剔。
但这个人真的是他父亲吗?
世人对这本自传又真的感兴趣吗?
并不。
这次的问题是同样的。
梅兰芳并不属于梅家,不属于梅葆玖也不属于福芝芳(电影中亦有同样明确的台词),戏里对白说:他是属于座儿的。
其实,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也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
陈凯歌理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判断不受干扰,拍出自己心中的梅兰芳,而不是梅葆玖心中的梅兰芳(我相信陈凯歌心中的梅兰芳定必比现在我们在成片中看到的更为饱满)。
一旦亲人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处处又流露出自己家庭的痕迹,要梅葆玖自己不处处小心是很难的。
人之常情,你的父母被人撰写,你会不想留下完美的印象吗?
但艺术恰恰不需要这些自我修补,因为那不是真的。
一旦放弃了创作底线,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灵魂。
放弃这点不说,这部电影的戏十分散,人物自传电影,理应抓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看看王蕙玲再现过的人物:徐志摩对灵魂伴侣的追求是主线,张爱玲终生不断地写作是主线,不管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人生风浪,一直在追求这目标不变。
梅兰芳一生的主线也清晰可辨,其实在电影一开始便已交代清楚:唱戏是纸枷锁,最好当个平凡人,不要这劳什子;然而梅兰芳却不能,与生俱来的命运让他宁愿选择与这纸枷锁共度一生,千忍万忍。
在人生的风刀霜剑中,在爱情的冲撞负心中,在国家的重创命运中,这应该是始终未曾改变的。
他理应一直在唱戏,一直在练戏,如同邱如白所说:别把戏荒了!
但大家都把这条主线给荒了。
戏一散,就断掉了。
梅兰芳展现出来的人生便不连贯了。
电影应该是容许某部分的虚构与重建的,哪怕是一个真实人物的人生,为了让它更好看,更出彩,是可以根据人物的真实性格去虚构一部分情节。
因为要照顾到梅家后人的情绪(事实上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小冬的戏被改掉了,然而这虚构不是为了让戏更好看,既然人人都知道孟小冬曾是梅兰芳的妻,这个事实难道因为在电影上化作纯情的恋爱就会改变吗?
不会。
又难道因为电影上这样去表现孟梅的爱情就会更显干净纯洁吗(对于梅兰芳来说),同样不会。
那这自欺欺人是为什么。
还放弃了对于梅兰芳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宁可舍弃掉这一部分也不去成全一个有血有肉的梅兰芳。
而真实,现实中的真实放到电影上力度又不够,在表现梅兰芳在日占领时代的崇高气节,却嫌枝杈太多而忽略梅兰芳的心境。
于是,虚构的虚无缥缈,真实的又旁逸斜出,这部电影就坏在始终未曾直接表达梅兰芳的心,通通只靠他人的反应去表现他,为什么记者会说与梅兰芳交戏的人都比梅兰芳精彩,因为他们可以被直接大胆地描写,没有任何后人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他们形象是否可以出街见人。
于是这个梅兰芳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因为观众从不曾看见过他的真心,不曾与他直接面对面,去倾听他的喜怒哀乐。
看完这部戏,我们与梅兰芳,仍然站在星河两岸,彼此陌生。
这是严歌苓的戏,我多么喜欢严歌苓,又多么期待自《天浴》后她的再次出手。
她说在美国完成了第一版剧本,回国见到陈凯歌,陈说这些得全部推倒,重新来过。
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事。
但她说自此之后,她慢慢摸到了感觉。
那是一份什么感觉,我很困惑。
事实上《梅兰芳》甚至不如她的一个短篇《魔旦》精彩,极漂亮的文字去描写美国唐人街中的一个男旦,不知道陈凯歌有无看过那个短篇,《梅兰芳》并未拍出此等况味,而严歌苓其实是可以写到那个程度的。
你明白我意思吗?
严歌苓所受到的限制有多大,大概可以猜中一二。
只有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可以辨认出来自严的手笔,而其他……如今写戏,制作人和统筹会要求你把台词尽量说清楚,话别藏着说,人物在想什么一定要说出来让观众明白。
《梅兰芳》通篇都做到了这点。
真遗憾。
如果你无法爱上戏里的梅兰芳,你是无法被打动的。
而如果你无法被打动,《梅兰芳》无疑有点失败。
这失败不是来源于创作团队的实力问题(这不可能),而是来源于他们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艺术的底线,没有保护自己的创作和判断不受外人干扰。
如同航天飞船在返航时发现居然减速失败,一查之下发现是在原始命令中有一个小数点计算错误,却为时已晚。
这样的错误一疏忽便看不到,但足以致命无法逆转。
好多人告诉过我《霸王别姬》里面最让他们难忘的镜头,却从来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一个水晶玻璃鼎,被一个前清的老太监摆在少年程蝶衣的面前,让他往里头撒尿,黑暗的卧房里,一束阳光打在玻璃鼎上,灿烂而精致,荒谬又颓废。
在 12月5日《梅兰芳》上映之后,我敢肯定网上的评论将会有很多恶搞和怒骂,但我也敢肯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同人女们没有因为看到这么多“有爱 ”的镜头而兴奋异常,如果激素过剩男们没有因为几个小小的瑕疵而大动肝火,如果陈凯歌没有拍出《无极》……可惜没有如果,可惜张国荣已死,但不可否认《梅兰芳》是一部好电影——不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的七个关键词:开头。
极好的开头,大师级的开头,满分的开头,青年梅兰芳俊美而又有少年人的朝气,几段京戏的穿插美轮美奂,王学圻的表演非常到位,每个动作都把老伶人的“爷”劲儿演了出来,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我一定会起立鼓掌,可惜下面这段来了……小三。
这一次陈凯歌没有向商业妥协,却向梅葆玖妥协了。
他自己说“不能通过炒作梅孟恋来抬高票房”,充分说明了他在孟小冬段落的处理上有着忌讳,而影片中的此段也确实给人畏手畏脚的感觉。
让章子怡饰演孟小冬毫无疑问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地位,可是我全片唯一一次看表就是在这个角色出现的部分。
这个部分的影片留下了多次生硬剪辑的痕迹,感情发展缺乏过度,孟小冬和梅兰芳的这段恋情让人完全没有看到“情”,似乎刚刚相见就同居,同居又马上分手,仓促又苍白,是全片一大败笔。
如果说陈凯歌想通过着重描写梅兰芳的这段婚外情而把他还原成一个“凡人”的话,那么这个剧本创作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在今年的语境里,“小三”只会让人产生充满戏谑的联想,这与此段情节处理的急促不明混合在一起,让观众昏昏欲睡。
精致。
一贯的陈凯歌风格的精致,镜头,用色,化妆,一切都精致非常。
如果说《霸王别姬》的华丽透出颓败,《刺秦》的古朴透出戾气,那么《梅兰芳》的精致是典雅而平和的:北平的小四合院,戏院里的桌桌椅椅,后台镜中的光与影……没有大红大紫,没有万人阵帐,但镜头中的一切都柔和而富有美感。
对于镜头语言的掌控是一种艺术,而陈凯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新意。
我一直觉得电影真正的新意在于剧本,在于立意。
陈凯歌抓住了刻画《梅兰芳》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被奉为伶人之王,却只想当个凡人。
而且这个主线,从影片一开始就穿插交代,梅兰芳大伯的那封信作为这条主线的要素,多次出现,这样的回忆和现实多次跳跃的手法,运用好了会很有沧桑感,非常大气;运用得不好就混乱不堪。
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多为平铺直叙的中国电影里鲜见。
配角。
主角们的表扬让人失望,黎明是个认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的表演缺乏生气,这个梅兰芳似乎没什么情绪波动,连表情也生硬不变,也许是剧本中这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本来就不够,总之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在电影的后段反而像是绿叶,衬托出孙红雷让人惊叹的表演。
孙红雷这次扮演邱如白,没有受到以往角色形象的影响,把邱如白对于梅兰芳的“痴”演到了极致,给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热爱:抛却国仇家恨,只要梅兰芳不朽。
他和王学圻在片中的表演夸张而表情丰富,台词丰满而直接,感染力非常强。
本片中的两位配角,孙红雷和王学圻,让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没有失分。
台词。
往年国产大片经常有让人笑场的台词,从去年《集结号》和《投名状》开始就好很多了,《梅兰芳》这点也过关,有些上口的老北京腔,又有点舞台剧式的夸张,幽默的地方也挺多,总体效果很不错。
有些台词气魄非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邱如白在对少年梅兰芳说的那一句“你的时代到了”,还有十三燕说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
遗憾。
六个关键词说完了,最后我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部有遗憾的好电影,它本来可以得到我10分的评价,现在却变成了8分,因为刚巧在12月1日我去小西天看试映之前的晚上,我苦苦等待的"The Dark Knight" 1080p版终于下载完毕,相对于这部电影一路High到家的高潮迭起,《梅兰芳》中段梅孟恋情处理的不完美就更加突出。
与少年梅兰芳、美国演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等三大段落落落大方的处理相比,尤其是与影片开始梅、燕对台戏的精彩相比,这与孟小冬的一段明显地有所收敛、有所顾忌,从剧本上就有含混不明的硬伤,让人遗憾。
看完这部电影,我拿到一张问卷,上面有一题是这样:你觉得这部电影符合你的期待吗?
我的答案是基本符合。
虽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梅兰芳》,但陈凯歌总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他不用和张艺谋去比谁的色彩更绚丽,也不用和吴宇森比谁的武打更花哨,他不用和冯小刚比谁更平民更卖座,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搭建起来的舞台,用人文精神和知识分子情怀塑造出来的人物,才是最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元素之一。
也许我们期待一部完美的《梅兰芳》还太早,也许会有人觉得已经太晚,但从这部电影中,我至少看到陈凯歌回到了认真做艺术的行列中来,全片从剧本台词到表演都踏踏实实,这样的回归,就已经足够,就已经让我充满对下一部的陈凯歌电影的期待——期待《赵氏孤儿》,能够没有遗憾。
欢迎光临我的BLOG:http://www.bullog.cn/blogs/masaiqu/
黄裳曾说:“梅兰芳和他生活的那个变化急遽的时代,是一个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人物是不世出的,时代也不愧为伟大的时代。
他是一个演员,生平经历、接触过的事态人物可谓丰富矣,如能好好地记录下来,是会成为一部社会文化史的大作的。
” 然而,以梅兰芳的个性,是不会写这样的文字的。
这无关才华、阅历、机遇,而确实是性格使然。
1950年,梅兰芳自传式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
这部“侧重于表演艺术推敲”的著作让人感到的缺憾就是空,时代与人毕竟不是梅兰芳这部回忆录的着眼点,因此对于后来人来说也会有很多的缺失。
但总算是成全了梅兰芳一代完人的盖棺定论。
梅兰芳最有血肉的文字仍然是抗战结束之后所写的几篇。
或可看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内心所思所想。
“对于一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
在过去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的生活着,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这战争使我衰老了许多。
” 这又涉及到一个蓄须明志的问题。
电影《梅兰芳》中最不如人意的或许就是抗战这一段落。
戏怎么编,一定是费了周遭很多气力,却仍然不够好。
这并不是编剧的责任。
其实抗战中梅兰芳所遭受的磨折更多是来自内心的,以梅的性格他不可能很外露的表现出来,他不是斗士,也不是革命者,他只是一个认真做京剧的人,并不想掺和过多的身外之事,而命运既把所有人推到战争的当口,梅就只可以顺势而行。
不演戏是当时所有有道义良心和爱国的人都会做出的抉择,但如果非要突出梅这一段的故事,实在却没有什么戏剧性的起伏,所以编者只好生造出一些假戏,透着不真也就无法动人了。
这也是一个人们的既定思路,似乎说梅就必须说抗战,但如果非要营造出一个英雄梅兰芳,是不是又违逆了呢?其实我是真喜欢看齐如山的文字的。
台湾曾出品齐如山的全集,只是很珍贵并不多见,国内所出的齐如山文集,是蛮不错,但致命的是删减的太多,看着看着就觉可笑。
猜想齐这一段最多也就是攻击一下时政和某些政党,大半个世纪前的文字却也要在今日遭受阉刑,让齐老在泉下或者也只有冷笑了。
读齐如山写的东西,有些是很让人感到可爱和温暖的。
拉拉杂杂,琐琐碎碎,老北京的口气用书面写出来,感觉像是在谈天儿,并且齐真是个记性超好的人。
过去年代的儿歌多亏他来收集,大栅栏的饭馆厨子讲究什么也全都一五一十记着。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而下面这一段文字,追忆了1949年齐如山与梅兰芳天各一方之前一些事项,或可弥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关于梅兰芳与齐如山之间的关系种种。
“他们都劝我留住上海,我说看情形上海跟北平差不了多少。
大家都说,上海与北平不能比,因为上海人另有办法,以往许多年的情形,无论什么样的人来了,上海人都有办法。
他们还说,听说大家要凑一千五百万美金,交予共产党,请使上海独立。
当时那一群人的情形都仿佛兴高采烈。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饭后梅送我回来,在家中又坐谈了许久,说起刚才大家的情形来,我同他说:刚才他们都相信上海人有办法,且似乎有点兴高采烈,所以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我有一句话告诉你,就是什么人也收拾不了上海人,唯独共产党可以收拾上海人……(这一句真是绝了,上海人请看好)他说,(指梅兰芳)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与政治无关,且到过苏联,共产党对他也一定另眼相看。
他还劝我住下说:‘你向来不管政治,只是从事戏剧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永远在一起,往苏联演戏,一切都是你筹备的,所有宣传品,都有你的名姓,我想到那时候,我们还在一起工作,一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也知道,我与政治无干,而且我离开北平之后,也有许多共产党员拉拢我,但我则不能留,因为我个性很强,我有我的主见,我有我的思想,你不要看我平常极随和,但到要紧的地方,我是不愿迁就的。
我自幼念的是圣门的书,所信奉的就是圣人说的那些道理,其余的虽不见得反对,但就不再信奉了……”关于梅兰芳留在大陆的前途,齐如山也说得极好:“但有一种情形,不可不注意,就是他们必要利用你。
(说得没错)……一种是,我想做的事被人利用;虽然被人利用,但根本我就想做,这种情形也可以说是彼此利用……二是感恩而被利用,因为受过人家的好处,想报答人家,所以他命我干什么事,我都乐意,所谓粉身碎骨,理所当然。
……五是图虚名被人利用,只给自己一个虚名,毫无实权,命你怎样做就得怎样做,所做的事情在当时似乎于己没什么损处,但是后患无穷,这种被人利用,是最冤的事情,凡人名气大,地位高,都容易被人利用……你的声名可也相当大,所以你要注意。
戏剧中有一句曰,再思啊再想!
”不久以后,齐如山举家迁往台湾,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没见过面。
{后记}摘自<又见梅兰芳>1949年7月,梅兰芳谢绝了离开大陆的劝说,乘火车回到北平。
他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有人回忆说,梅兰芳善唱戏,读演讲词可不太成。
或许,对于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鲜气息,梅兰芳还是感觉有些陌生的,但陌生之余,他也许还有着某种强烈的触动。
在这次会上,梅兰芳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毛泽东在会后接见代表时,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名声比我大。
梅兰芳真切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一个新的梅兰芳,开始了,还有人记得吗?
善生,跟我来。
看到孟小冬晶亮流动的眼波时,我脑海只能够浮现出这样的一句话。
灵魂相近的人,有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对话空间。
旁人无法侵入,也不能够懂得。
《梅兰芳》大大美化了这段尘封在梨园里的情事。
缘于对逝者的尊重也好,缘于艺术创作也好。
你要知道,现实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值得咀嚼回味的。
留在你脑海里的很多很多片段,其实都不自觉地经过了你自己的美化和再创作。
从这个角度而言,《梅兰芳》不过是一段往事以陈凯歌的方式借尸还魂。
寒风萧瑟的纽约街头,经济萧条的灰色布景,大雪纷飞。
奈何像极了当下的状况。
下一个镜头便来到有着柔和灯光色调的室内,穿着毛巾大睡袍的黎明看着手中的纽约时报。
真好,那个时候独立剧评人就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陈凯歌的眼里,梅兰芳不是梅畹华,梅兰芳是一群人的终极目标。
这正是梅畹华终其一生苦恼的地方:他始终不能跳脱自己的皮囊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俯仰之间,就有了百人的生计维系,怎能不小心翼翼带好纸枷锁。
整部电影里,亲近的人从不叫他“梅兰芳”,他们都“畹华畹华”地叫他。
他们都知道,梅兰芳是外头人眼里的角儿,畹华才是他们真是看到的这个人。
少年时期和十三燕打擂台的时候,他躲到了角落里,他害怕。
成名之后,他又一次躲到了角落里,他还是害怕。
所以,孟小冬才说:“畹华,不怕。
”我不知道陈凯歌有没有看过《莲花》。
自始至终,他镜头里的梅兰芳像极了安妮宝贝笔下的善生。
而孟小冬,毫无疑问就是牵扯了善生灵魂的那个苏内河。
她比他强大,她比他倔强,她比他更执着也更清醒更明白生命的本质。
他们的开始,是她主动打开了门,叫了一声“梅大爷”。
邱如白劝她离开梅兰芳时,她说:"可我偏不,我偏要天天等他,等来他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
"再之后是福芝芳上门,干净的白开水和茶。
中景镜头里,种满植物的园子里,两个女人分而坐之的背影,静默了太久。
他们的离开,还是她主动拥抱了他。
她什么都不怕,于是只有她才能够对梅畹华说不怕。
她眼里没有梅兰芳只有梅畹华,于是只有她才能够对梅畹华说不怕。
邱如白不能够,因为他想要将梅畹华塑造成一个完人。
福芝芳不能够,因为她只能在孟小冬离开之后坐在梅畹华对面陪着他落泪。
孟小冬和梅畹华的对话空间。
旁人进不去。
整部电影里,梅畹华唯一一次高声说话是对着孟小冬,对着收拾行李的孟小冬。
除此之外,他一直是平和淡定的,拒绝也不曾一句高声。
就算是在日军的囚室里,也只是潇洒淡定地转过头说一句“不演”。
畹华,不怕。
善生,跟我来。
皮囊和灵魂不能分而治之,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迁就我们臭皮囊生存的现实。
挑选一个不那么性灵契合的伴侣,浑噩地生活着。
是的,你可称之为幸福。
是的,梅畹华和福芝芳也携手白头。
但你我也清楚明白这份感情是岁月积淀出来的,而不是爱。
留不住最爱的人之后,还有什么可值得害怕的呢。
滚滚红尘里又有什么不能够泰然大度一笑置之呢。
现实里,孟小冬远嫁了杜月笙。
风烛之年的杜月笙依旧有勇气给孟小冬名分,或者说,孟小冬也有勇气担这个名分。
1950年她随着杜月笙移居香港。
一年后,杜月笙病逝香港。
1967年,孟小冬定居台湾,最终在台湾终此一生,葬在台湾。
墓碑是由杜月笙的大公子立的,上书:杜母孟太夫人墓 张大千敬题。
就是这样了。
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在镜头下和光影幻觉里被放大的,现实中一切都可以轻描淡写地拂过。
一般般
配角好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真没什么感觉。除了对孙红雷演的这个经纪人,让我引发了怎样当一个经纪人的思考以外,这个片子价值不是很高。。。
2008.1
陈凯歌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其实没有黎明才是五星。
断断续续看了
三星半。余少群的前半部分好,后半部分感觉有些断裂不自然。黎明章子怡只能说演的很一般,如果是张国荣再搭个林青霞什么的是不是会更好?!【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啦T T】倒是配角们演的不错!王学圻啊吴刚啊孙红雷啊
闷
梅兰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是座儿的。那也得爷乐意!
陈凯歌,谁毁了你的孤独?
到黎明出场以后,就不看了。前面的三星全部都是给余少群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京剧得了,梅派的华丽却是真真正正的。P.S.余少群的扮相也不错,甜美。怎么学了小生,如果是走乾旦也一定会很优秀
2008.12.9@华星。陈凯歌当真老了,啥都舍不得剪,本来很有潜力的电影最后变成了3个小时的传记片+爱情片+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古怪东西。高潮不够激烈,没用的情节太多,对白也不够干练。章子怡戏份太少,孙红雷戏份太多,黎明演得毫无生气,梅兰芳可以肥胖,可以拘谨,可以文静,但万不能无神。倒是王学圻真是出彩儿,民国艺人的范儿拿了个十足十,一句“轻狂”,把所有人都盖下去了。
福芝芳的红盖头一掀,《梅兰芳》这一整出戏也就结了。后半段基本可以全部忽略不计。十三爷爷撒手一走,气断了,神儿没了,味儿失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美术道具做得十足的好,演员们演得万二分的卖力。可惜太卖力了些,念词太像念词,以致于词虽写得处处出彩,串串夺目,但总归还是落得词是词,人是人。
五星是因为爱国
陈凯歌擅长的类型
黎明毁了这部电影,倒是章子怡和少年梅兰芳惊艳到我了。
有些人注定就是寂寞的,也许就是寂寞才能成就一些人,如果不是章子怡,我完全可能给五星
天下无敌的燕十三争了一辈子,纵然得了太后钦赐的黄马褂,也没能摘掉远在天边的纸枷锁。风华绝代的梅兰芳唱了大半生,就算收下商号联名的金牌匾,却还是错过近在咫尺的孟小冬。守住婉华心里的那份孤单,也就守住了满堂喝彩。记住爷爷死前的那份期待,京剧之花在异国盛开。这是陈凯歌对一个时代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