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的是百合,结果还是在讲人性(性格),开始不懂为什么她们俩互相喜欢(可能也不是真的喜欢),受不了女二作的性格,看到结局觉得她们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的性格是怎样把一个沉稳内敛的正常人逼疯的,另作的人性格也是有原因的,以作的人视角看女主也是难受。
不同世界的人真难相处,于是想到那个彻底闹崩的以前的朋友,闹崩后从来不怀念,看了这个片子突然想给她看。
“大花菟丝子,在法语里被叫做魔鬼的头发,东南亚的怪物。
它把天竺葵吸干,并长出根须。
最后,天竺葵会死去。
而菟丝子为了存活,又需要找到另一株附近的植物。
”爱情与友情,看似是无欲求的付出,实则哪一份从开始到结束不是充满不同程度的期待与情感索取。
将全部感情投注进去,依附于对方身上。
直至占有欲望无法把控,终将逼至自己与对方陷入万劫不复,双方筋疲力尽。
于是整装待发开始寻找自己感情可以依附的另一株天竺葵。
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c的缩小版:冷漠,自己生闷气什么也不说,别人问我,我就一幅我很生气然后说没有事情的样子,装作一个受害者。
全片以c为视角,虽然c明明也有想回应,可是她没有表现出来。
那在s看来,那就是冷漠与生闷气。
s跳出来了那么就去找其他朋友让她开心,“不要向我发泄你的坏情绪,我来这里只是开心一下。
”可是c越陷越深。
之后的跟踪s在我以c的视角看来也是出于关心s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恰恰就是s那么要面子的人的底线。
说到底就是自以为是。
如果那时候c知道了她的家庭如此,在聚会上不是说出来而是抱抱她亲亲她的脸是不是这段关系就可以回去了呢。
但是没有如果。
最后s的那一番话让我彻底跳出c视角,恍然大悟。
s也是c冷暴力的受害者。
我也曾经是冷暴力的施害者。
真心感谢导演最后的视角转换。
法国电影工业年年会如约而至地滚落些珠玉。
但鉴于法国电影本身有种“毁本不倦”的能力。
如果在巴黎孜孜不倦地“围剿”法国片,90%的观影体验是,从开头到结尾,分分秒秒等着求虐求high的情节,可惜就是等到黑幕,还是什么都没有。
这种感觉大概跟法国的语言一样,一句话说得严丝合缝,可就是没有高低抑扬的语调,如果结尾会有个小调子,也是用来突显下疑问或者愤怒。
即便如此,法国人天性的浪漫,却也能将冷硬的理性逻辑培养成了感性的发酵池。
更妙的是,配合法国电影爱走小格局路线,恰巧能把故事拍得情绪饱满,且让观众相信主角们的选择总是基于充分的感情逻辑。
如果在法国中青代导演里挑,欧容大概是最会拨弄这种法式感情逻辑的高手,多少社会版奇情故事均被他拍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让人看完,只能感叹,大概”存在即是合理“。
而梅拉尼.罗兰,这位才女,亦是深谙此道。
作为女导演的第二部长片,故事构建,人物背景铺排,主角的情绪递进可谓是手法成熟。
法国人在青春题材电影上,有着和日本人相仿的”狠劲“,它不会告诉你,风雨过后就会见彩虹,or,矛盾过后,咱们还是手拉手的好朋友,而是,”有些少年的青春是嘎然而止。
“ 这种狠,在美国人眼里近乎是”邪“,于是它只会允许被摆进魔女嘉莉的身体里,或者踏到边缘也仅仅以”处女之死“而告终。
回到电影上,respire在法语里意思是呼吸,对应着片中患有哮喘的女孩Charlie。
Charlie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她内向单纯被动,同学是玩伴也是好友。
正如许多法国家庭,她的父母也遭遇到了情感危机,父亲愤而离家,母亲暗自落泪,于是,她有些无措。
那年正好是高三,她的班上来了一个新的插班生。
突然降临的女孩,好像是所有美好结合体 : 性格活泼,风趣,幽默,大胆,还那么美。
这个叫Sarah的女生开始主动接近她。
短短的几个月,Sarah已然成为Charlie的生活重心,且登堂入室,和Charlie的妈妈也成为了好友。
她们开始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和她分享着一切好与坏,过快过热得友谊,让暧昧氤氲。
电影的前半段的所展现的妹子情谊让人几乎以为,是准备将月初上映的欧容新片”女朋友“的前十分钟进行扩展。
所幸的是,那层就弹指即破的暧昧,居然能急转直下,径直走向’’’美好’’的对立面 — 恶意。
两人之间的一时误会,Sarah的身世之谜,让故事向灰色靠拢。
Charlie渐渐地被孤立,学校里不断地传出她的疯言疯语,电话号码被恶意刻在课桌上,晚上总是被未知来电骚扰;而Sarah则已是学校最酷最流行的女孩。
Charlie哮喘突发,Sarah来乞求她的原谅,原来一切都是来自她的报复。
她原谅了她,却发现这仅仅是再次被玩弄了一把。
几乎都以邻家角色为主的Lou de Laâge ,这次饰演的Sarah是朵妖冶的罂粟,奔放迷人,当她跳起舞来时,真是把人都看醉了。
Joséphine Japy这位童星出身的姑娘,情绪把握控制的很赞,特别是最后一场大特写,从惊慌失措到委屈害怕,在不断地呼吸调整中,所有的情绪都得以层次性的展现。
而人物的命运,就如同那滴滚出眼眶却未及滑落脸庞的泪珠一样嘎然而止。
当然,想杀一个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因为人归根到底是一种很脆弱的动物。
也由于它的脆弱,让它往往有拼死一搏的爆发。
但,这种喷涌而出的能量又是需要多久的铺垫或沉寂?
简而言之,杀人的动机,并不是随手拈来的玩意。
当然,如果遇到反社会人格,那就不要较真了。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片名为《呼吸》的影片可真不少,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均有制造,可见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充满了人类所必须的东西,而这部由法国女演员、年轻的梅拉尼·罗兰执导的《呼吸(Respire)》,则将镜头聚焦在了高中女生身上,为观众奉献了一回“残酷青春”的法兰西版。
作为罗兰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呼吸》在剧情架构和叙事技巧上比上一部《收养》显得更为成熟,虽然故事以小格局的模式构建,但背景和人物情绪都呈现得更为丰满,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摹、推进也有着不小的进步,从而将整个故事表述得饱满了许多,虽然影片的部分段落有拖沓之嫌,手法有待精进,但在此仍为罗兰感到高兴,并为她有耐心和能力做到对情绪、情节的铺排堆积,表示赞赏。
片中的女孩charlie患有哮喘病,呼吸对她而言显得尤为重要,17岁的她在读高三的这一年里,不仅面临着很多这个年纪的女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还因家庭、性格、交友等诸多因素,而面临着更多不堪负荷的境况。
在很多时候,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当charlie遭到密友Sarah的疯狂攻击和报复的时候,一贯内敛沉静的她所做的只有忍耐,然而通常出人意表的事、出人意表的青春极端案例,都是由平日里看着安静规矩的人做出的,当事情触及底线时,爆发便来的猛烈且不可遏止。
和charlie不同,转学生Sarah以她的开朗热情活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主动和charlie做朋友,并很快融入charlie的生活,分享着charlie的秘密,甚至和charlie的妈妈也成了朋友。
然而一旦情感走得太快,友谊来得太猛烈,便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变数,外出郊游归来后的两人,因期间发生的一些微妙的事产生了隔阂,继而心照不宣的疏远了,即便在学校里,善于表现的Sarah还在笑脸相迎地面对charlie,但其中的内容已经变了。
接着真正的破裂来临,在青春的年纪,很容易将一件事看得特别重要,一旦破碎就无法复原,而且只可能由着性子任其变得更糟。
回头看这两个女孩家庭状况,就不难理解她们遇事的处理方式,Sarah的母亲常年酗酒暴力,Sarah为了给自己的家庭一个体面的形象和谈资,美化了母亲的职业,也让自己显得见多识广无所不知。
charlie的父母则刚刚闹分手,父亲的离家让一贯温顺的charlie内心产生了罅隙,健谈的Sarah的出现,似乎弥补了这个罅隙。
然而,没有被母亲好好对待过的Sarah,其内心世界是冰冷的,这点从两人闹掰后,Sarah各种不畏余力的攻击就可见一斑,特别当charlie在操场跑步因和Sarah斗气而突发哮喘时,周围围拢来了同学们关切的脸,终于Sarah的脸也出现了,但那是冷漠的,甚至在目睹了charlie的状况后,嘴角轻轻浮现出一抹若有似无的笑,然后离去。
故而当charlie以为能和Sarah和好如初的时候,她只能失望了,Sarah对于曾经“背叛”自己的人是冷酷无情,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的人的应激反应,Sarah的行为举止仿佛在嘲弄charlie的天真和一厢情愿,于是一颗脆弱纯真的心被另一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伤着了,导致了不堪回首的后果。
片中两位年轻的女演员表现不俗,一个演出了Sarah的迷人魅力和那股隐私被侵犯后的狠劲儿,另一个则胜任了内敛沉寂的charlie的心绪变化,特别在最后一场戏中,Joséphine Japy将情绪极端化的charlie拿捏得丝丝入扣,伴随着几乎窒息的喘息声将内心激烈变化的层次感再现分明。
Respire.呼吸让我想到张惠妹的一首歌‘人质’又来重温下面几个电影片段1片头中老师询问大家“你们认为激情是通向自由的途径还是障碍”卢卡回答“我们没有选择激情,我们感受它,感受这些激情违背自己的意愿”老师又说“柏拉图第一个定义了激情存在于肚子里不是心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胆量”夏利回答老师“尼采说向激情妥协比控制它更容易意味着如果我们过度关注它便会失去一种自由”老师说这便是过度的概念,过度的激情是有害的。
2夏利学会了抽烟,和莎拉一起纵情声色,年轻本应该张扬,青春的色彩啊(夏利美cry)3菟丝子,寄生植物,通过吸取其他植物的养分来存活。
第一夏利生活的家庭本就面临着严重的低气压,而我也曾经历过,那种感觉就像在高原,对的,呼吸困难。
第二夏利本身又患有哮喘,和莎拉之间充满激情时夏利从未犯病,而夏利和莎拉的友(爱)情产生裂口时 夏利也愈发难以呼吸,原因是莎拉,存在深厚友谊和懵懂爱情的女孩。
(私心更想把这部电影当成友谊片来看)这时候应了人质歌词“我和你呀存在一种危险关系,彼此挟持着另一部分自己”“相爱变成猜忌怀疑的烂游戏,规则是要憋着呼吸越靠越近”靠近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幸福(???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懵逼脸) 靠近本身就是需要代价的,可能会有彼此伤害的危险,憋了呼吸太久,就太累了第三《人权宣言》中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等原则。
第一个就是自由。
莎拉和夏利的靠近是充满激情的,过度的激情,那是有害的,它限制了夏利与莎拉的自由,在此我认为,夏利是菟丝子,夏利热爱莎拉的活泼的生命,那是她所渴望的生命力,她爱她的生命力,可是天竺葵想挣脱菟丝子,因为菟丝子伤害到了她的尊严最后,这部电影真是有趣,莎拉死于窒息,夏利创造的窒息,莎拉失去了生命,这个结果是应当的,宿主的结局理应死亡,而菟丝子呢?
夏利呢?
她难以呼吸,她毁灭了她的宿主,她热爱她的宿主那她又怎样呢?
找不到新宿主的她也是走向了毁灭歌词人质中的最后一句说“在我心上用力的开一枪,让一切归零在这声巨响,如果爱是说什么都不能放,我不挣扎,反正我也没差,人质在这一刻得到释放,相爱的纯粹落得如此下场,你满意吗,我们都别说谎”青春的声色张扬是过度的激情,要小心,别毁灭自我
看完到结尾,发现Sarah是天竺葵,Charlie才是菟丝子,有一点震撼。
在这里谈谈我对Charlie的理解。
首先,Charlie的性格本就如此,沉闷冷淡,生气时只会不说话。
在喜欢的人面前,被伤害而选择沉默。
你们说她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使Sarah显得可恶,让大家都同情Charlie而孤立Sarah。
情况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是Charlie有意为之。
她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性格本就淡漠,难道还要大吵大闹吗?
况且,她只是不想伤害自己喜欢的人,而并不是故意把自己弄成一个受害者。
在跑步的时候故意超过Sarah是被逼急了,喷雾没喷后来摔倒在地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Charlie的注意,得到Sarah的关心。
她没有其他办法了,不能伤害她,所以只能选择伤害自己。
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跟Sarah说和好呢。
我想这是自尊心的问题。
Charlie的自尊心很强,所以被拆破谎言后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性行为,但Sarah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所以Sarah给她台阶她没动脚,自己想下了又没脸去主动跟Sarah说,只好以这种自残式行为给Sarah铺一个台阶。
但是Sarah看穿了她的小把戏,并将其视为博取众人同情的伎俩,所以冷笑了一下走了。
我想在这里Charlie想要的其实是Sarah的关心,但是在这个多人场合里,她却把Sarah越推越远了。
Charlie有点死板,是典型的乖乖女。
所以在很多人面前她当众戳穿Sarah的谎言,因为她觉得说谎是不对的。
这种事搁我我不会干,但其实她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和秉公执法这种感觉差不多吧,就是那种,无论对方是谁,错了就是错了这种感觉。
她并没有把Sarah的秘密告诉过其他人,在Sarah打电话质问她,跟她说是自己说错话然后Charlie马上就道歉这点可以看出那天的行为Charlie并不是故意要Sarah难堪。
她在别人面前介绍Sarah用“同学”,对Sarah的示好无动于衷,在众人面前拆穿Sarah的谎言,跟踪Sarah发现她巨大的黑暗的秘密,闹别扭不分场合。
这是暗面。
但是,暗面不要延伸。
她说“我只恨我们没有在一起”的时候,她在被Sarah伤害保持沉默的时候,她在冷战间Sarah肿着脸来找她帮Sarah遮盖伤痕的时候,这些不是刻意要营造某种氛围,刻意强调自己受害者的身份,她只是想要Sarah回来而已。
但她毕竟是菟丝子。
所以最后,她的天竺葵要离开了,她自知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彻底爆发了。
隐忍的情绪在一瞬间炸裂,性格在这一刻走向极端,她杀死了她的天竺葵。
其实在这里,她的性格已经被扭曲了。
她竟然能够在杀死Sarah后安静地坐在下一层,在妈妈回来后开始哭,哭着哭着竟然又能自己慢慢冷静下来。
看得我毛骨悚然。
我想,从这里开始,她才真正蜕变成为菟丝子,把天竺葵榨干之后,寻找下一个猎物。
不过影片中不明白的一点是,她们的关系在Sarah吻过Charlie之后就开始产生裂痕。
Charlie对这个吻到底是怎么想的?
说是喜欢上Sarah了,影片再无后续,说是觉得Sarah做得过分了,也不至于那别扭那么长时间。
看了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评,觉得很对。
我自己就属于Charlie的性格,闺蜜比较像Sarah,她让我看这部电影,说觉得自己像Sarah,是个坏女人。
但愿她没有看豆瓣,不然我会以为她要告诉我不要装无辜了,你看,明明是你把我弄得要疯掉。
其实类似的话她之前也讲过,不过现在更容易理解了。
好吧,我确实敏感得要命。
以上这段本来是最前面打出来的,想了想放在后面免得影响整篇影评的基调。
但依旧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难免有种为自己辩解的味道。
不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看到的Charlie和Sarah应该都是不一样的吧。
我把我眼里的Charlie讲出来,只谈Charlie,希望能够看见谁眼里的Sarah,只有Sarah。
“我给了你我的全部,你却觉得你值得更好的。
”这是Sarah对Charlie说的话。
告诫自己。
“我过得不好,你也别想好”画面构图绝美,特别适合当做朋友圈的背景。
友情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那个从小和你一起长大的朋友到最后反而形同陌路了呢?
一个随时可以可任何人打得火热的朋友真的可以当好朋友吗?
女主的性格沉默内敛,或许她需要这样炽热外放的感情来满足一些灵魂里本能渴望的自由。
谎言是疼痛的,他同时刺痛了说得人和听得人的情感。
找不到治愈的方法,只好更用力的伤害对方。
但在这场伤害中,大家都更痛苦了。
其实大家都很缺爱,很希望可以不留空隙的得到对方。
女主希望好朋友可以说实话,好朋友希望女主可以给自己一点在外人跟前吹嘘自己的空间。
好像都没做错,但人的情感是细腻敏感不可控的,底线每次都到触碰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挽回不了。
Sarah第一天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调皮的男孩子站在黑板前正试图拖延时间,因为解答不了一个问题。
我们时常也会碰上这样的场景,被老师请上黑板,嬉皮笑脸地打打马虎,但其实心里清楚的很只是为了面子。
于是Sarah的到来缓解了原本的尴尬,趁着同学们的议论声,她偷偷告诉男孩子正确答案,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点江湖义气的女孩子拔刀相助的场面。
老师临时调整了座位,把她安排到了乖乖女Charlie的身边。
那是一个清秀腼腆的女孩,总是含蓄的笑,也不多话,但却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们毫无意外地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Sarah教她吸烟,帮她化妆,带领她去酒吧和朋友们跳舞,晚上睡在同一张床,甚至一起参加家庭聚会,这样的亲密无间,Charlie把自己父母破裂的婚姻真实分享给Sarah,甚至把自己最私密的情感历程也一并和她道来。
但是。。。
Sarah继续进行着她的江湖义气,尽力在最短时间里很越多的人打成一片,她说起在国际志愿者组织工作的母亲,其实只是一个喝醉酒就会乱打人的泼妇和精神异常的可怜人儿,而她极力想要掩盖的缺陷被Charlie无意中发现了。
这两个人就像黑暗与光明,恶魔和天使的对比,Sarah利用Charlie的单纯,肆意妄为地欺负她,当Charlie告诉她发现了她的母亲的秘密,根本没有所谓的出国旅游和支援,Sarah开始了仇恨之旅。
于是在学校的课桌、黑板上到处可以见到侮辱Charlie的话语,类似于婊子这样的词满目皆是充斥了十七岁的生命。
很多人为Charlie打抱不平,但是她选择一个人默默忍受,每天都用刻刀把这些字迹消除掉,我们发现她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仿佛无尽的黑夜永远不会有天亮的时刻到来。
她有着先天性的呼吸问题,随身带着一个呼吸小瓶,当她为了在体育课跑步时超越Sarah而呼吸停止摔倒在地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旁人的关怀和站立着的Sarah远远地冷漠地看了一眼后地离开。
终于,某一天在Sarah随意把Charlie母亲送给她的项链送出去后,Charlie触动了,掀起了教室内的一阵推搡挤压。
原本以为她们的关系就会到此为止了,可是某天被母亲打肿了脸的Sarah来找Charlie的时候,她还是善良地接待了她,为她敷药,希望可以重新恢复彼此的友情。
可是天生就是狐狸的流浪女又怎么会懂得珍惜,第二天她刻意保持和Charlie的距离,因为不希望让其他的朋友们看到她们在一起的场景。
青春到底是什么?
女生之间的友情又是什么?
那一天晴好一天阴雨的不定终于在某天达到最高点后落下帷幕,当Sarah继续嘲弄着Charlie的一切,而Charlie选择让她闭嘴的时候,我们看到晚间回来的母亲在楼上的尖叫。
唯有死亡才能终止一切,这是对可怜的自大的人们的有关青春的嘲笑。
许多人看过电影后都将情感的天平偏向Charlie,我却也同情Sarah。
我们多多少少都在青春之时经历过朋友的亲近,离散。
这部法国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不仅仅是法籍犹太裔导演梅拉妮精准的选角眼光,也在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情感体验。
Sarah是一位有着致命魅力的女孩,却有着不幸的家庭,她不惜一切去维护自己的脆弱,遮盖自己的不幸,她努力逃离自己的生活,藏住自己吸毒的母亲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而展现出最活力四射的一面,这样的魅力像致命的毒药,对一直生活在平平淡淡,枯燥中生活的Charlie产生巨大的吸引,而Charlie也何尝不是想获得勇气逃离她的生活?
纠缠不休的父母,与自身安静性格,闷闷的生活,都不是她想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透不过气,而Sarah就像照进黑暗的阳光,打破Charlie曾经逃避的一切。
短暂的熟识之后,Charlie将Sarah搬进自己的心,却依旧沉默。
但生活在现实中的Sarah需要Charlie的response。
她在度假家庭聚会的晚上,摸着Charlie的手,说需要她的关心。
Charlie正在玩的hung drum,让我想到了阿黛尔的生活,Adele与Emma的相遇,街边艺人同样的乐器,鼓声叮咚,节奏再欢快,清透中却透着忧伤与心碎。
Sarah需要看到答案来承认自己的一切,哪怕编织入谎言,她必需这样自我保护,这已成为她自尊,生命的一部分。
Charlie能看见这一切,她将Sarah据为己有,就像安抚一只受伤的猫咪,哪怕抚摸的是它的伤口,她心中是充满私欲的爱,她想告诉Sarah,我知道你的伤,我想对你好,我宽容你,可她忽视了她所爱的---Sarah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她要挣脱生活,因此这对Sarah来说是危险的,致命的。
Sarah越是挣扎,Charlie将她裹得越紧,哪怕这朵玫瑰已将她扎得鲜血淋漓。
女孩之间的“冷暴力”无非体现在言语上,对Charlie的心理攻击,家庭攻击,生活的嘲讽,是Sarah的挣扎,是她的反抗。
她们需要融为一体,却又相互毁灭,正如Cracks中的女老师对贵族女学生的感情,《我要吃掉你》中一位女孩对弹钢琴的女孩的渴望,占有与毁灭的背后,是脆弱,是恐惧,是内心深层的自卑与不安。
Charlie与Sarah,说不清孰对孰错,最后的悲剧,无论导演选择谁离开,都有原因,我们无法预知后来Charlie的生活,真正生活也远比这残酷的多。
爱一个人,就应该尊重对方,使她完整,使她成为自己,实现自己。
两个女孩,都想把对方变成自己。
生活中有太多的交错,碰撞。
私欲蒙蔽我们的双眼,爱不仅仅是使自己满足,我们需要看见表象背后的事实,并鼓足勇气完善自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便是这个道理。
呼吸,再呼吸。
这片子真不比阿黛尔差啊(当然除了肉),学生闺蜜版,我来拉点分。OMG原来是罗兰编导的
1. 法兰西的美丽精灵!2. 如小鹏、大冰的那些书一样 : )
Hmm. Pourquoi? A la vie, a la morte.
讲了点啥这是。。。。。
虐虐虐虐虐虐虐!!!
这电影有毒,我是站女一的。:-(
法国女神!
一看这类片子就知道又是法国的,文艺同性总是在一起,这些年这是怎么了。好在还是女同多些,要是都是男同,就该疯了。
太温吞
残酷青春。看完是不是要谢谢少时朋友不杀之恩?
抱歉只看出了青春期少女所特有的友情观,并没有感受到爱情的气息。虽说大概能成为密友都带着爱,但是不是什么爱都是百合的爱啊!
她在你低落之时拥抱你,带给你光明与欢笑,同样她也可以直接赐予你低潮;你以为她是雅典娜,其实她是美杜莎,是菟丝子,而你只是她其中之一的天竺葵。孰真孰假,亦真亦假,不过都是为了自己#佔友慾
性格真的决定命运,不光决定自己的还决定周围的人。女人的内心若是偏激起来真的比男人可怕太多了。
大概是我忘性太大了吧,对于青春期的友情爱情很淡
【24/008】原罪始终是原生家庭,家暴的父亲与忍耐的母亲,耳濡目染下分分离离的pua游戏。如果发生的都是错的,女主父母不该继续在一起,萨拉不该转学,女主不该和萨拉玩的太近,女主不该藏着什么都不说,萨拉就不该死。但是她该死,只是时间问题,碰巧撞上枪口的人是女主,不巧的是萨拉遇到的人是女主,识破她扯的慌只不过是像父亲一样的pua话术,但是她自己也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会忍这么久。女主那一段忧郁我居然有点共情,但是这故事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看到这种裱子的第一眼我就会将其在我的世界里抹去。当所有的忍耐都在妈妈的项链被她送给同学那一刻爆发,家人是最后的底线。最后房间萨拉那段话就是女主心声吧,在她们的相处模式下我看到了女主父母的影子,女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就不得不赞导演真的细腻了
百合不就,撕逼成功。要是阿妮也一起撕就痛快了
画面挺美的,就是剧情啊糖里有屎,甜不过三秒什么的,感谢油油的分享。
她是个小婊砸可是来不及了,你就是爱她到无可救药,任她平地翻起三层浪,将你拥有的一切缓缓吞噬。心里有个大洞无法填满,再多的爱也是枉费心机,你看着一头乱发的她跟随节拍舞动,新年的倒数来得这般猝不及防。你只想要简单地呼吸,她却连仅有的空气也不留下,宿主与寄生物的虐恋,除了原谅只剩死亡。
比较精确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