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因为黄晓明的原因,对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结果在影片中,小明的演技的确有惊艳到我,当然刘青云的演技自然是完美无缺。
废话不多说,回归剧情。
故事里面有很多矛盾,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人的矛盾,小明饰演的医生与女朋友的矛盾,还有小明医生与自我的矛盾,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
当然,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转的剧情,从那个天台无意中被杀死的流浪汉,到小男孩的母亲说孩子有病实际上是自己有病,再到小明医生从一个理智优秀的心理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还有,虽然在很多国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反转,到了结尾蓦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裂斗争,例如《禁闭岛》,《致命ID》,《病院惊魂》,然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很优秀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做白痴,留下漏风的逻辑漏洞。
然而,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如果电影能够把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再多加刻画一点,多加深入剖析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话,我觉得影片的立意会更加高一点,特别是叶璇饰演的妻子的母亲在刘青云饰演的病人出院后的骚扰,觉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在影片结尾出现了她看见小孩子们笑得很平和,不是说要一直缠着他么,什么时候又放下仇恨了。
影片最后黄晓明抖的最后一个包袱,就是对刘青云说其实天台上的那个人是他杀死的时候,刘青云的反应让我觉得很奇怪,尽管他觉得对妻子有愧,尽管他觉得无法去反抗社会偏见,但是,从他配合治疗到自首都能够反映出他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和勇气的,但是最后,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真相是怎么样其实无所谓。
其实我希望的反而是主角的黑化,就是黄晓明彻底分裂,将天台的事全部推给刘青云,院长的死也是与他有关,但是因为他特别狡猾,所以成功地把黑锅推到刘青云身上,而刘青云因为社会偏见,尽管想要解释,然而社会把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推到刘青云身上,黄晓明则作为刘青云的主治医生诚恳地召开记者会反省自己不该放刘青云出院的,而影片的结尾把画面定格到黄晓明冷笑的脸庞上。
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觉得比起幸福平和的结局,更喜欢像《黑天鹅》,《爆裂鼓手》那样无结局的黑化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值得去电影院看光凭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再说一下确实看得出小明演技的提升,看的时候,听见朋友激动地说小明好帅啊的时候矢口否认,内心却有点动摇,越来越感觉有黑转粉的趋势了。
首先,我不是什么资深或者专业的影评师,看电影也没有地域区分和演员区分的选择性,只是随着性子看到有什么新上映的电影就会去看两眼。
我曾经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后来治愈出院,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很细腻的刻画描述了我们患者挣扎痛楚的内心世界,我感同身受。
药不能停很好笑吗?
你们理解那种承认自己有病之后唯恐自己不正常的药物依赖吗?
你们能理解被医生被家人怀疑,怀疑自己病没好逼着自己吃药的感受吗?
你们没有患过精神病,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为什么仅仅凭着自己的喜好就断章取义,你们不懂,真的。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主治医师和我的家人朋友,如果不是他们对我积极的治疗,信任,理解,支持和鼓励,恐怕我现在还被困在那个阴冷悲凉的“囚牢”。
虽然我的病已经好了两年了,但是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所以,我想为这部电影不平,想为教主不平,可能是我掺杂了个人情感来写这篇影评,可能我说的并不客观,但是我真的真的想说,这部片子真的真的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烂那么不堪!
因为,至少我和我都觉得挺好的。
意外收获:《暴疯语》:刘青云:【在跑步机上跑步】周医生,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你总说我有病,但医院的人都说我已经好了。
黄晓明:【一旁观察】你的世界不只是医院。
刘青云: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我正常到全世界的人都疯了。
我又变回不正常了。
黄晓明:【加速】刘青云:有没有病我没的选择。
但为什么我已经好了,别人还硬说我有病。
这是不是歧视?
黄晓明:【加速】刘青云:那我是不是该做一个隐藏着的病人,也不做一个公开身份的康复者?
【咆哮】是不是该这样选?
黄晓明:【愤怒,停止了跑步机】01:29:50刘青云: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在你的幻想里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黄晓明:也许我跟所有人都没区别,对你有偏见。
刘青云:从我杀了我老婆那时候开始,我的人生已经完了。
事实是怎样已经不重要,没有人会相信我们的。
周医生,你现在看着我的时候,还觉得我有病吗?
黄晓明:没有。
刘青云:谢谢。
谢谢你周医生。
黄教主的电影看的不多。
记得曾经看过也是由黄教主和一群香港演员一起演的一部片子《神枪手》,对,没错,这部电影如果不是陈大师东窗事发,也能在电影院和大家见面。
总的来说,那部电影除了耍帅,几乎没有任何看点。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黄教主不怎么会演戏,无论是《新上海滩》《鹿鼎记》《神雕侠侣》,还是《白发魔女传》《神枪手》以及这部《暴疯语》,黄教主的演技似乎一成不变。
笑的还是那么假,演技还是那么拙作。
也许会有人说《中国合伙人》呢?
黄晓明可是演得不错吧!
嗯,是不错。
应该说是剧本不错。
如果黄晓明的那个角色换成其他演员演,我想口碑也会像现在一样好。
这么说吧,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成就一部电影,一个好的电影也可以成就一个演员。
这样说明白了吗?
是《中国合伙人》成就了黄晓明,而不是黄晓明成就了《中国合伙人》。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代宗师》换成黄晓明来演会如何?
你觉得会有梁朝伟这种效果吗?
当黄晓明和章子怡对打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有出戏的感觉?
还有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香港电影一旦有内地演员的参演,我就觉得就好像变了味似得,怎么看怎么别扭。
我看的是国语版,香港演员都是配音,只有黄教主是本人声音,其实这已经让观众有点出戏了。
其实黄教主演技烂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就是声音不怎么样。
其实,台词、声音都是演员演技的一部分。
比如优秀的演员无论是台词、还是声音都是非常优质的,比如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这些人的特征除了演技好之外,还有就是声音都很有质地,台词功底也非常牛逼。
即使他们在镜头前什么表情都不做,只是让他们念念台词,你也会看的津津有味,这就是一个演员张力的表现。
刘青云就是一位很有张力的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导演切换多个镜头来展现,这就是张力,而黄教主似乎差了很多。
我相信那句话,有人天生就会演戏,而有人需经过后期无数次的磨炼,才会有所成就。
刘青云属于后者。
记得早年,刘青云还在成龙大哥的电影里打酱油的时候,你看看那时他的演技,再看看现在,你就知道《影帝是如何炼成的》了。
娱乐圈里有那么一句话:男演员越老越值钱,女演员越老越便宜。
但愿黄教主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演技愈发成熟吧。
扯得有点远,还是来说说《暴疯语》这部电影吧。
这部电影去掉黄教主的演技部分不说,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本还是不错的。
我想如果让古天乐来演周杰明的角色,这部电影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暴疯语》这部电影可以视为一部心理学、精神病科学的一部教育片。
其中剧中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科学的理论。
如精神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精神病,如周杰明回忆小时候他的妈妈那样,以及后来他遗传了他妈妈的精神病基因,自己也成为了精神病(人格分裂)。
其实很多精神病都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这种压力有来自环境、他人,其实更多的是来自自己,无论是周杰明还是范国生都是如此。
范国生因为丧子之痛,丢了工作,对妻子疑神疑鬼,在街上随便看见一个男人就以为与自己的妻子有一腿,这一切都是来自自己的幻想,猜疑,而这些幻想、猜疑都是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
周杰明同样,周杰明从学生时代就完美要求自己,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也就因为这样,他才接替了恩师院长的位置。
而这个院长位置也间接毁掉了他,为此,他开始怀疑同事(方中信扮演的雷医生)觊觎他的院长之位,其实还有一个细节能体现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
周杰明在进入自己恩师遗赠给他的房子后,他看到雷医生也有钥匙,并且看到他对这里很熟悉,似乎不止一次地来过这儿。
心理开始对他产生敌意,雷医生反而没有介意这些,并笑着对他说,我最爱来这里喝院长的茶。
而周杰明直接对他说,你要是喜欢可以拿走回家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雷医生,这里是院长送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来我这儿。
然后雷医生听出话外音,然后笑着拿出钥匙,很坦然的告诉周杰明,这钥匙物归原主,证明了自己的立场。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以及小人之心。
这也为后来他和雷医生在餐厅争吵埋下了伏笔。
最后周杰明给范国生治病的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
另外就是最后的剧情反转确实把电影的提升了档次。
如果没有最后的反转,我想这部电影确实平平无奇,不值一看。
精神病人恢复正常,而精神病医生却成了精神病,这不仅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至于电影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可言。
不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薛凯琪是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最后我给这部电影的分数是:5.5分。
《暴疯语》正式开始前 阿生杀死老婆前后电影拍摄还是有伏笔,正式打出片名之前,这段情节算是小高潮。
这类型家庭悲剧,我可能接触过一些程度比较轻的案例。
这开头仍然算触目惊心。
阿生闷闷不乐坐家里,打手机问“老婆,你与别的男人野去了哪里?
找工作,妈的,我不能养活你啊?
给我滚回来!
”阿生自己又行尸走肉般去了游戏厅,点了一杯奶茶,自己坐那里痴痴乱想,收银员盯着他,阿生回过神,怒吼“你盯着我,干嘛?
”收银员吓一跳,“奶茶,四十八元,谢谢。
”阿生掏出纸币、硬币一大捧,砰地一声掼向桌上,几个硬币还在颤抖原地转动。
收银员瑟瑟离开后,才敢小声说:神经病。
这些情节中间不时穿插一个男孩的相片,一些儿童玩具。
阿生小声自言自语:哦,我发脾气就是神经病。
你们发脾气就没有问题。
好,都是你们对。
是你们对。
【自言自语之时,眼睛蒙了一层雾障】回到家里,误以为楼下司机是来接老婆,恶狠狠盯着他。
吓得那男子都身形后倾,眼神转移。
上楼,老婆恰恰收拾东西要走。
阿生堵在门口不准走。
阿生猜疑不断升级。
老婆哭着说:我只想一个人住。
阿生:一个人?
分明是跟其他男人跑?
老婆:我没有。
阿生:谁说没有,我都看到啦。
你不是说好要陪我一起熬吗?
为什么要离开我?
为什么要跟其他男人?
老婆:是不是我有其他男人,你就(放过我?
)……老婆话还没有说完,阿生就推搡并且拳打迎上去。
阿生自己也委屈哭起来:儿子回来见不到你怎么办?
他说了要考大学,要考飞行员。
老婆:儿子已经去世三年了。
我知道你心里难过。
可是我已经接受这个现实啦。
【边哭边撕碎儿子相片】,他已经回不来啦。
你为什么不接受现实?
阿生:我说过要给你过好日子的。
老婆:好日子?
你自己不去工作,又不准我去工作,怕我在外面找男人。
家里没有钱,就去借高利贷,三天两头有人上门讨债,成天担惊受怕。
这房子是我妈的,被你抵押借贷,马上就没有地方住了。
我受够啦。
求你放过我吧。
阿生。
呜呜呜呜 。
老婆还是拎着行李要走,阿生还是推搡回来。
老婆手机突然响起,阿生把手机打到地上。
老婆爬到地上,捡起手机。
是岳母打来,老婆尽力保持镇定,不呼唤妈妈名称,压抑自己平静下来答复妈妈:我收拾差不多了,马上下来,不要担心。
阿生却怒不可遏,以为是老婆找了情人。
楼下那个疑似情人却是接另外的女士,两个人言笑晏晏。
阿生把老婆推到窗子边,努力扼住脖子往下压。
老婆本能抓住铝合金窗户上框。
阿生力气太粗暴,两人在挣扎之际,窗框整体脱裂,窗户先落地砸碎,老婆仰面朝天坠落下去,手足如溺水者乱蹬,沉闷一响,死不瞑目。
岳母恰恰乘坐出租车赶到,目睹女儿惨死,凄厉大叫,路人皆恻然。
阿生愣愣看到这结局。
警方也很快赶来现场。
阿生平静扯开煤气管,管口喷出无色气体,劲力充足。
一个警员赶到阿生门口,门还未锁死。
警察大叫:住手阿生不耐烦地低声吼叫:走啊…走啊。
煤气罐爆炸。
新闻报道插入“幸亏门窗打开通风,天然气爆炸未引发重大伤亡。
但是疑犯与一名警员在事故中重度烧伤抢救。
”丧事,岳母凄凉哭泣,呼唤女儿回来。
“法院推迟开庭,应辩护人申请对疑犯精神状况进行鉴定”“疑犯三年前儿子丧生,导致躁郁型人格障碍,一直为进行心理治疗,导致急性精神分裂,法院判处无限期入院治疗。
”岳母面对媒体,哭诉判决不公。
【正式打出片名《暴疯语》】涂书心得开篇十分钟的影像,我大约一小时字斟句酌才写完。
真正做到全程悬浮均等注意地观察 患者的言谈内容,可能更加耗费精力。
我看电影一般是做笔记的,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对于主角周医生有过大致框架分析,的确能够引发我很深共情。
虽然我做了笔记,但是写作上述开篇十分钟片花,我仅仅凭借记忆拼凑,已经是意识在运作。
下周二,我会陪一位前辈再看这电影,再看看这前辈点拨下,能够看出什么新内容。
看的是3.30上海影城的首映关于电影本身片中的镜面效果,窗户幻影,巴士雨景,剪接幻觉,让我眼前一亮。
整个故事表述完整,详略得当。
过去和现实之间无痕迹的视觉衔接,情节饱满且可辨度高。
片中有一段闹鬼效果的片段,悬疑音效与演员入戏演绎,两者叠加。
也着实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两位主演范国生(刘青云 饰)周明杰(黄晓明 饰)一张一弛的医患关系逆转,拍案叫绝!
关于片中演员不过多着墨评价演员,影片还未上映,资历颇深的刘青云和鲍起静已被香港金像奖提名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业内权威评委认可,用演技说明实力。
叶璇在《暴疯语》中的惊鸿一瞥,具有冲击力的情感演绎更肯定了我对她的欣赏。
此外,看完这部电影,改观了我对黄晓明过往的认知,他在片中具有爆发力的角色塑造,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一位较真的慢热型好演员。
个人看法不剧透。
我通过《暴疯语》领悟到的是:关注内心,洞悉情感细节;不可逃避内心的失控,需放下执念,接受不完美。
由陈医生献唱的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暴风雨》可谓是片尾的一贴治愈良药。
“再委屈,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再无情的风雨有一天都会过去......”风雨过后,定会见柳暗花明。
看好本片导演李光耀拿下3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
祝愿《暴疯语》口碑票房双赢!
2015年4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影片结尾处,两位主角一个锒铛入狱、另一个被软禁在医院,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聊聊往昔的美好时光了。
命运总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医生治好了病人自己却得了不治之症,如果能再一次回到那段你有病我帮你治的过去该有多好啊,如果真的能有时光机器,我们可不可以就那样一直一直在一起。
想到这里,黄晓明的眼睛湿润了,那么努力的想要给一个人幸福,到头来却逼疯了自己,怎能不叫人伤感。
《暴疯语》在悬疑惊悚的外表下有一个伤感的内核,到底谁是病人,谁是正常人,只有病人才能懂得病人,你没病过又怎么能知道得病的苦。
两个病人惺惺相惜,电影演到了最后才发现,竟然是个爱情故事。
我爱你,我真心爱你,我疯狂地爱你,我向你献媚,我向你许诺,我海誓山盟,我能怎么办。
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是如何的爱你?
我默默忍受,饮泣而眠?
我高声喊叫,声嘶力竭?
我对着镜子痛骂自己?
我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推倒在地?
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
我为你自暴自弃,从此被人怜悯?
我走入精神病院,我爱你爱崩溃了?
爱疯了?
还是我在你窗下自杀?
告诉我该怎么办?
你是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引自恋爱的犀牛),上面这段台词完美贴合《暴疯语》的故事内核,完全可以用来当做是剧情简介,主演是黄晓明和刘青云,真叫人无法拒绝,是不是?
影片的漏洞的不少,剧情架构基本上经不起任何仔细推敲,谁让它是个爱情故事呢?
爱情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
当它个悬疑、惊悚片,确实不太好看,但你把它当成是个爱情片动作片,仔细回味,回想影片中铺陈的种种细节确实有很多巧妙之处。
我想导演也是把这电影当成是爱情片拍的。
整整三年的时光,他们朝夕相处,心底早已滋生出绵绵的情义,碍于医生和病人的尴尬身份,他们都不愿意向前一步,于是他们决定给彼此自由。
于是病人出院,医生留守,虽然他们在肉体上分开了,但精神上却无法割舍彼此。
于是找到各种借口和理由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不自觉的拿起电话拨给对方,无论是开心、低落,他们习惯性的彼此分享。
这是爱情啊,可有的时候爱情是危险的啊,当他们就要抑制不住情感的迸发向彼此狂奔而去的时候,刘青云却失手伤人,为了保全他的名誉,黄晓明决定杀人灭口帮其逃离凶案现场。
于是在命运的推动下,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
在雨夜的大巴车上,黄晓明劝刘青云去自首,他的内心如此纠结,一方面不忍爱人锒铛入狱,另一方面却把自己逼入了无路可走的绝境,于是他“疯了”,在体内隐藏了20多年的遗传性精神分裂基因终于爆发了。
黄晓明疯了,为爱而疯,他把自己和那个幻想出来的情人一起关在了密闭空间里,他和他聊天、给他治病、给他做饭、看他睡觉,而那个人却终是想跑,他怎么也无法控制他,无论他怎么努力,刘青云就是不爱他,于是他大开杀戒……影片结尾处,黄晓明眼含热泪的看着刘青云,我心里突然觉得有那么点儿感动,这一份多么癫狂而又美好的爱情啊!
影片里的病人不少,神经病、精神分裂、岳母癌、低情商癌、结婚生子癌,人人都有病到是挺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
这样的电影其实难为晓明同学了,连正常人都演的十分吃力,却要塑造这么复杂的角色,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刘青云依然是影帝范儿!
没啥优点,也没啥大的缺点,摄影音乐都不错,偶有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剧本过于无聊,能不看就别看了吧!
这个导演还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期待后续佳作!
华语影片甚少有制作纯良的悬疑类作品。
许多影片,要么逻辑上纰漏百出,要么误入歧途,最后成了恐怖片。
《暴疯语》无论从故事的繁复,还是演员的投入,都可算作是同类型题材的上乘之作。
影片讲述的是范国生(刘青云饰)患有精神疾患。
因病发作,他杀了妻子。
后经医生周明杰(黄晓明饰)的治疗,他痊愈并重返社会。
不料事情很快再度失控,有个老汉在范国生家的顶层被人杀害。
范国生被警方锁定。
周明杰医生主动为他开诊。
经历一系列事变,最终,真正的病人一一那个凶手一一从幕后现身。
看这类电影,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病情,也就变成观察故事的过程。
病人的精神分裂越严重,故事往往也就越扑朔迷离也就越精彩。
《暴疯语》建立在多个病人之上。
这种设定让故事有了足够多的线索与迷离状态,而其结局出人意料,让观众获得豁然开朗的欣喜。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是李光耀导演的处女作。
多年来,他跟随徐克、刘伟强、尔冬升等知名导演做副导演,他已经在电影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拍摄时自然会有很强的把控能力。
此次倾力打造一部以精神分裂为主题的影片,即是证明。
而选择刘青云和黄晓明这对“青黄”组合,则可见导演的独道和远见。
黄晓明在影片中饰演精神病医生。
当他的精神世界开始一点点崩溃,由紧张到惊慌,由愠怒到躁狂,由崩溃到绝望,由挣扎到自伤⋯⋯作为观众,我们由此看到了故事的清晰走向。
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暴疯语》里是个疯狂世界。
在那里,即使慈眉善目者背后,也有着面目狰狞的真相。
导演正是用这一系列貌似匪夷所思,实则合乎情理的故事与人物,映射出这个世界的荒谬。
对观众而言,视觉与心理正遭受双重刺激,这种奇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刘青云的表演实在精彩。
我正是因为他,坐下来观看此片。
果然,不虚此行。
(2020-4-25于宁波)
暴疯语:“小语种”的敬业朱古力1.宣传打的是双雄对决的悬疑路线,观众期待必然在两位主角的对决,题材接近《催眠大师》,不及她惊艳,但视野更大,你我都懂的理由,不期待在大陆院线看到意外的结局,这个层面完成度还不错。
2.没有扎实的内涵和筹备,跟刘青云搭戏,最容易暴露短板,这方面导演没有帮忙,反而让黄晓明自生自灭,没有结局的那些剧情推动,我认为选角是失败的。
他不堪这种复杂层次的表达,把他用得最好的是陈可辛。
由于导演也是新人,重心全部放在剧情又是对的。
如果换个人演真的会好,这个角色倒的确适合大陆演员来演,只要不是黄晓明。
3.题材是关于人格分裂制造悬疑效果产生娱乐效应,内核有关心人性温情的追求,以及顺势推出的对关怀精神病患的呼吁,商业在先,始终只是一个强附的主题。
这种类型《枪王之王》更透明一点,都是做精英压力,《暴疯语》借用了《催眠大师》式的奇观,但又很老实,其实是不够娱乐的。
你很难怪他,他从开头拔高了那么深的基于关怀的人性温情与情感压力,这个做法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片子的无措,是有在努力突破的。
导演是编剧的缘故,虽然本身刻意,但是料真的给的很足——丧子压力,杀妻,岳母逼迫,二十多年的为母隐忍,情感的负荷足够,你很难反驳。
当然参与感也由此变得“小语种”,对负疚有敏感的观众会秒懂,对广大寻求娱乐的观众来说,我觉得有点沉,而这种人性的沉,目的是为了商业片,挑不出毛病,但很难说自然。
4.这种题材做得最牛逼的是《神探》,当然我们不可能在院线看到。
5.把《暴疯语》故事分为三段,前半段的流畅真是一气呵成,永恒的刘青云,不让他诠释复杂角色简直就是浪费,而整个故事拿他的角色只是为了完成剧情型的装置,也很遗憾,也更映衬出主角黄晓明力道不够,因为配角是刘青云啊!
6.第二段关于臆想的刘青云和黄晓明反客为主的处置,影院中的确是引发了笑容,导演在采访中不理解,我觉得这是观众对观影很自然的认同,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够了非人性的命令,即便在一个悬疑片里,突然被代表表达出那种宣泄的声音,依旧很有趣。
这个可能是香港导演非常难理解的大陆观众特色,我们很爱看解气的角色。
类似《失恋三十三天》里面其实挺没道理的黄小贱婚礼骂娘难一段。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言只能骂朋友圈最后再删掉的窝囊气大家都有,在一个需要第二部分打开脑洞而和观众建立奇特联系的段落,真是错觉产生亲密!
7.大陆电影常因为混乱欠缺认真,香港的精神敬业在《暴疯语》展露无遗,但始终少点狂野的生命力。
目前题材的成立都基于人物简单的类似偏执和无法建立信任,不再往更深的丰富的深处挖掘,虽然逻辑已是无法挑剔,所以看过也就看过了。
这个神奇的国土大陆,正在以飞速的方式诡异地发展,倒退和突飞猛进都丰富到让你瞠目结舌,香港式的契约和都市角度除了认真好像真的很难诠释清楚人性,难以提供更丰富的娱乐。
8.但我们自己,缺的最多就是认真和规范。
所以心情很复杂。
9.说回到类型来说,编剧出身的导演,一定会贡献拿得出手的故事,《暴疯语》这方面是合格的,有刘青云又有了基本的保证,影像呈现上又足够凌厉清晰,其他演员都挺到位,所以算不错,但总觉得,悬疑类型不挖人性深处是可惜的。
涉及审察我们会做《大追捕》式的温情,但观众真正要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再不济《白日焰火》也行,《暴疯语》这个题材,也许是有潜力做到这一步的,这个只是我的遐想。
10.关于宣传中提及要关心环境,关心精神病患的世界。
我想这块,这个电影说服力不够,应该只是善意的宣传。
毕竟她是商业片,而靠近这个题材的《桃姐》,看完的时候,很难不去想如何更善待生命和时光。
这些也是遐想和苛责,但如果不是悬疑片处理,我不觉得不可以引发这些思考。
因为开场的处理,就是在认真地关注到一个人的困境,那是真实的,二很快它就被我们利用去商业了,好吧,也许这就是生活本身。
以上,所以我认为她是一个“小语种”很认真的香港电影,在类型世界有所探索,也很尽力。
看完说不清楚。
我就不推荐给朋友们啦,你有心热爱这种悬疑题材,你大概会看到同好的认真,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真正做更好的电影。
ENDe
刚看好过来评价一下。
之前看了一丢丢简介,看到黄晓明最后变成精神病,我就果断关评论了。
我瞬间明白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各种反转。
这样的剧情决定了观影前绝对不能先看剧透,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立刻购票进影院看片。
总体说来,刘青云、方中信的演技可圈可点,无奈方中信的发挥空间太少了,强烈要求编剧其实可以给“雷医生”多加戏份,其实这里面他真的“可有可无”啊,原本以为老院长一句“你要多帮助他。
”会为后面小明哥深陷精神困扰,雷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伏笔,哪料到根本没有。
另外,有点不明白,既然老院长知道小明哥是有精神病的,那怎么能在他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把医院交给他呢?
这不是儿戏么?
之前还猜想,这里头是不是伏笔?
或者说其实老院长的去世乃至他承接医院都是精神臆想,哪知道根本不是。
唉,这个BUG留的真不应该啊。
ANYWAY,影片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小明哥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分推荐,值得一看。
精神病和催眠术题材的换位反转原本是很高端的梗,但是现在已经被用烂了、拍烂了,完全没有意外和惊喜,可惜了这样的演员阵容。
完全是靠鲍姐刘青云顶起身的戏
和这么多戏精对戏晓明同学怎么也不长进的
飞机上看的吓得我想开窗户跳下去
黄晓明是帅,但演戏真的很僵,石膏像,机器人。让他演这样内心复杂的角色真是为难他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他演技的问题了。比催眠大师还差一点,挺有趣的故事没弄好,浪费了刘青云方中信。结尾竟然能说出无所谓真相的话,一条人命,反正你杀也好,我杀也好,我坐牢我赎罪就好?搞什么嘛!!
有病就治
这故事拍过一万遍了啊大哥
看不到晓明哥的演技。
比较有突破,虽然有些不温不火,但总比矫情做作的骗钱片好很多。
开头太烂,拉低了观赏意愿,后半段悬念揭开,算是正常发挥,只有偶然几个镜头有亮点,镜子中的倒影世界,关注精神病人的片尾字幕,当然还有陈医生的歌配合香港上空乌云翻涌的镜头确实很美,挽回了一些尊严
想搞一个搏击俱乐部一样的悬念 结果只是神经病的低俗手段而已。不够悬疑不够惊悚 可以说定位失败。
2016年1月12日,北京-法兰克福飞机上,自己。精神极端,就是疯子。
0-0我们都有病~我们都该吃药~
本来觉得四颗星吧,该解释的都解释了,结局也圆了回来,基本也算是国产悬疑里不可多得的没有烂尾的电影了。但是大家对黄晓明偏见也太大了吧?怒加一颗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般港片,后来发现好像是悬疑片,再后来觉得原来是惊悚片,最后字幕出来了才知道是科教片。@众圆
烂
结局很出乎意料,精神病人不应该被另眼相待!
真是烂到令人不敢相信,这都是些什么胡搅蛮缠的剧情啊,要知道现在内地处理起这种题材的片子都比较有水平了,看看去年的催眠大师,人家是怎么拍的,人家是怎么想的,真是比这个强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物比比皆是,黄教主极其艰难的演技,发现他只适合无台词的表演,也只能看个刘青云了!
音效不错、很瘆人,演员表演也很不错,但故事情节发展得太莫名其妙。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 鲍起静和刘青云都因为此片被提名(刘青云得奖在窃听3)故此提前对本片有了些期待 确实 直到片名出来之前拍得都不错 黄晓明一出现剧情线也跟着完蛋了 并不是演员的错 拍得太糟 黄的线披露过早 鲍的线莫名其妙掐了 高潮部分毫无力度 结局像个笑话 还不如魔警 起码张家辉够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