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很忙,她甚至会亲自给孩子买膏药。
她说,要把重要的事情留给别人。
2、永远不要隐藏你们脸上和眼神中的快乐,只要有基督徒的地方,就会充满欢笑3、笑容越是真诚越是珍贵。
笑容是爱的第一个特征。
4、如果拒绝接受这个世界的正常逻辑,那和完全接受同样的。
5、用暴力来对抗暴力是没有用的。
6、我们必须回到穷人里面去。
7、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即便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矛盾的时候。
8、上帝,请赐给我们世界和平,只要有仇恨的地方,就会有爱。
只要有宽恕的地方,就会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9、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
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快乐。
让我们给他人带去安慰,而不是被安慰,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
去爱,远远胜于被爱。
这是你的,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
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才会被宽容。
因为有死亡,所以才会有有生命的轮回。
曾经看了很多曾让我流泪的电影,也曾经以为当下的那部电影虽好但下一部一定会更好。
就象我们遇见的人,友情,或者爱情。
直到今天在上海去杭州的高铁上看完这部电影,我忍住眼泪,回到家,打开房门,放声痛哭。
多少的感动,难过,苦难,在这一刻,都渺小得如微尘,跟Mother Teresa的一生相比。
她的一生,充满苦难和斗争,哪怕在她的晚年多少人膜拜她,她还依然是那个只为成为穷人之中的穷人而存在的普通修女,从一个人抗争一个庞大的教会组织到人们心甘情愿帮助她,与她一起行善。
这与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一直喊着的去支教,去公益,那种一时的冲动,是让我们有多汗颜?
最近我的人生遭遇了很多坎,甚至想过停止抗争去做回主流社会要求的那个温顺乖巧的家庭主妇模样。
感谢Mother Teresa,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更慈悲,更宽容,多付出,不求回报。
在我不能离开职场以前,无论身边的世界如何纷繁复杂,我愿自己是那个真心对人好的简单真诚的人。
而到我可以离开朝九晚五的职场的那一天,我愿自己更自由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做起,从不求任何回报做起。
我将日日激励自己,in the name of Mother Teresa.
如果我有一间空置的房子,我不能让它空着,我可以把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请进家门;我可以问天桥上行乞的人你们愿不愿意到一个稳定的居所,然后开始新的人生;我可以让孤儿们住进来,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读书。
它可以成为救助站,可以成为私人学校,可以成为独立诊所。
它由一所空房子变成了爱之家。
一直在想,如果一个组织做大了,它的本源可以保留多少?
是组织扩大所谓的更有效的去帮助别人,还是从小做起,更实质化的去践行?
我迷茫,我无法衡量。
而她,只是默默的做就行,不会想多余,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一直贯行信念,执着的去爱,就可以了。
当她发现组织变大变味,果断终止回归本源,也许是难以避免的循环,但就这样下去,不也是片中所谓的指引吗?
不要思考这些外界所产生的变化,只要一直抱有那份信念,就能做正确的事。
付出就是收获。
有句话特别喜欢:“主最喜欢的是小的东西,特别是用爱做成的东西。
”我曾也抱有广泛影响的想法,去做有效的事。
也许我忽略了小的爱,而那,其实便是令我真切感动的,那便是让我真心佩服的,那是我应该去做的。
那是所指引出的方向。
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别人的。
不要让别人理解你,让别人去关注你所要保护的,也是爱的方式。
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
理解他人,甚于被理解。
爱他人,甚于被爱。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感谢你,前行的途中被爱感动,朴实无华,却普照世间。
不要迷失了方向。
单纯的去爱,单纯的,最初的。
不要忘记。
只要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可以永生。
不要害怕,因为它一直都在。
不要担忧,因为她一直都在。
寂寞、孤单、孤寂、无聊,每一个人都经历着。
走在人海的潮流中,看着不同的面孔上同样的表情。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寻求着幸福,可是却少有人获得。
身处潮流中,你会被一种强大的无力感束缚,你会觉得无力与这个世界抵抗,你会觉得照顾好自己就很不错了。
可是,在特蕾莎修女那,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她那样的。
付出关爱,付出关心,哪怕是一件小事。
重要的是去做,在做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在特蕾莎修女看来,那是天主的临在。
去爱,甚于被爱。
去理解,甚于被理解。
学会微笑,在你的每一个动作里都充满爱。
电影很好,但一开始不理解人物的行为,这可能是当下精神境界没到那个层次吧。
当亲眼目睹自己父亲因当时社会及宗教争执而被毒害致死时,特蕾莎立下决心要从人们的信仰上感化世界,改变世界;当看到印度加尔各答街头那些贫苦百姓与卧倒街头的将死之人,特蕾莎选择离开教会保护的高墙,走上街头去拯救穷人。
但是资金从哪里来?
“我只是接受了上帝的指令,一切都会有的。
",不解之一。
仁爱之心,以德报怨,消除偏见。
每个人的财富都是依靠自身劳动获得,但由于阶级隔阂,部分人被踩在了社会底端,从自然界生存法则来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然而特蕾莎扮演着上帝角色,施予大爱,完成着“共产主义”中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任务。
穷人数量数不清,但修女觉得能帮一个是一个,“然而这无法解决根本的社会矛盾”,这是西方记者的不解,也是我的不解之二。
慈善远离政治,但政治又独裁了社会体制。
凭借仁爱无法感化政客,但能滋养底层穷人的一生。
在其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下,建立了许多分支,加入慈善事业的人员壮大,但缺乏组织架构与高效的沟通媒介。
但特蕾莎拒绝一切繁琐程序,坚守最原始简单的初心,因为她觉得这些财力更应该花在穷人身上,去资助孩子上学。
不解之三。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坚守下无法使慈善事业长远地走下去,不过站在特蕾莎修女的角度上再细想,所服务对象当前最缺的是物资,这是马斯洛需求原理中最首要的温饱需求,所以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在影片中,不乏对现实世界丑陋一面的揭示。
宗教纷争,同生而为人,但就是因为信仰不同而水火不相容;媒体恶意揣度,别有用心,那个西方记者到最后都仍在“口吐芬芳”,称该慈善事业就是一个骗局;慈善反而受到排斥,当地政府不承认有“穷人”,竟觉得修女的到来是对本地的经济污名化。
这些都是我这个局外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方,只能感慨人心复杂。
最后,公益事业固然要有,但方式很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愿天下人皆有仁爱之心。
我们做的一切只是大海中的一滴,但是如果我们不做,将永远得失去这一滴水。
//后记:看罢电影,恰逢2019诺贝尔经济学公布,其中的一位得奖人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曾表示:我们能让所有的贫困成为历史吗?
我认为不能。
但是,我们可以消除其中一些极端和严重的贫困。
后续可结合其著作《贫穷的本质》加以理解。
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即使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矛盾的时候上帝,请赐给我们世界和平只要有仇恨的地方就会有爱只要有宽恕的地方就会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乐让我给他人安慰而不是被安慰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去爱,远远胜于被爱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才会被宽容所以才会有生命的轮回
影片很长花了近一周才看完多次被动容结尾神父去世哭的稀里哗啦也可能是借机释放了下许久以来的委屈最初听同事麻麻和阮老师说起过特蕾莎的能量值有700多而普通人只有200多这是一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无感的电影没有当做宗教影片去观看对基督教也不甚了解特蕾莎的一生只有一个发心一生都在保守初心特蕾莎做事永远不是靠逻辑靠意识我想她靠的是觉知 这一秒都过不好,为何还要期盼下一秒?
这也是最近老师一直让我体会去开启的东西正因如此觉知+正念,特蕾莎是得道者天助需要什么,什么就会及时出现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境随心转如此看来西方宗教的内核与东方的哲学是相通的人与人的差别,终究是能量的差别特地查了下全世界目前仍有80000万人吃不起饭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无论如何,试着计划做点什么~尝试“永远不要隐藏你眼神和心中的快乐去理解 远远胜于被理解去爱 远远胜于被爱”……
第一次听说这位修女,是在家乡堂区的神父所订购的信德报上。
上面记载着特蕾莎修女从污水沟里救起一位身患重病被人遗忘至快要长蛆的人,她救起这个人并像亲吻兄弟那样亲吻了他。
直到今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远深于任何以智识雄辩著称的对象。
她对这个十分贫困而匮乏的人的救助完全是不求己益的。
回到影片,特蕾莎修女身上那种对上主的信赖和无悔的决心令人震撼——我们并未生活在真空中,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不是焦虑不安的,但特蕾莎修女不是这样。
她目光纯洁而贞定,从她在亡父墓前祈祷之时,她的意志便矫如雄鹰。
有许多人问她:明天怎么办呢?
她总是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话语表达她的信心。
如果说现代性带来的是普遍的疏离、虚无、绝望及道德败坏。
那么特蕾莎则呈现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在世状态。
她像所有圣人那样满含信望爱。
从离开修道院到街头救助穷人再到向罗马提出创建仁爱修女传教会,她在祈祷中交托了一切,并以仁爱来感化他者。
在被别人逼迫的时候,她也不曾更改自己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整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伤害及受到伤害触发的自卫机制而来的攻击性驱力的报复和毁灭,无论朝向自我还是他人。
欲情与愤情,这两种低级嗜欲盘旋在人类的幽暗意识中,但特蕾莎在多年积极生活的炼净中已习得了德性的坚毅,这就是平静中的喜乐,意志朝向上主的不朽渴望。
后续在她与沙雷诺神父的交谈中,她吐露了对基督的神视,而这种保守圣婚之契的秘密的做法在许多圣人那里都存在,比如圣十字若望极少显露基督给他的恩宠。
影片中的大主教曾说他十年间都在思索上主的旨意——但上主的意旨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叙事中,神视已经说明了上主的在场,但神视并未被赐予每个人。
当然,各样特恩是依照上主对人的计划所赐予的。
隐修哲学及其伦理要求或许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但爱德之律本身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对于已分享基督意识的人,爱德之律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又该如何显化于人的日常生活?
特蕾莎的答案是这样。
主啊!
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在有忧伤的地方,散布喜乐。
神圣的主啊,请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因为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时,我们生于永恒。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Oh heavenly fath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To be loved as to love;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It is in dying (to self)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第一次听说这位修女,是在家乡堂区的神父所订购的信德报上。
上面记载着特蕾莎修女从污水沟里救起一位身患重病被人遗忘至快要长蛆的人,她救起这个人并像亲吻兄弟那样亲吻了他。
直到今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远深于任何以智识雄辩著称的对象。
她对这个十分贫困而匮乏的人的救助完全是不求己益的。
回到影片,特蕾莎修女身上那种对上主的信赖和无悔的决心令人震撼——我们并未生活在真空中,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不是焦虑不安的,但特蕾莎修女不是这样。
她目光纯洁而贞定,从她在亡父墓前祈祷之时,她的意志便矫如雄鹰。
有许多人问她:明天怎么办呢?
她总是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话语表达她的信心。
如果说现代性带来的是普遍的疏离、虚无、绝望及道德败坏。
那么特蕾莎则呈现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在世状态。
她像所有圣人那样满含信望爱。
从离开修道院到街头救助穷人再到向罗马提出创建仁爱修女传教会,她在祈祷中交托了一切,并以仁爱来感化他者。
在被别人逼迫的时候,她也不曾更改自己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整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伤害及受到伤害触发的自卫机制而来的攻击性驱力的报复和毁灭,无论朝向自我还是他人。
欲情与愤情,这两种低级嗜欲盘旋在人类的幽暗意识中,但特蕾莎在多年积极生活的炼净中已习得了德性的坚毅,这就是平静中的喜乐,意志朝向上主的不朽渴望。
后续在她与沙雷诺神父的交谈中,她吐露了对基督的神视,而这种保守圣婚之契的秘密的做法在许多圣人那里都存在,比如圣十字若望极少显露基督给他的恩宠。
影片中的大主教曾说他十年间都在思索上主的旨意——但上主的意旨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叙事中,神视已经说明了上主的在场,但神视并未被赐予每个人。
当然,各样特恩是依照上主对人的计划所赐予的。
隐修哲学及其伦理要求或许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但爱德之律本身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对于已分享基督意识的人,爱德之律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又该如何显化于人的日常生活?
特蕾莎的答案是这样。
主啊!
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在有忧伤的地方,散布喜乐。
神圣的主啊,请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因为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时,我们生于永恒。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Oh heavenly fath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To be loved as to love;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It is in dying (to self)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特蕾莎修女》是由根据特蕾莎改编的电影,电影讲述了特蕾莎修女的生平。
特蕾莎修女从12岁就立志为穷苦人工作。
但她从当了修女以后,她的工作只是教授那些立志当修女的女孩子,这似乎和自己的初心有所背离,校园虽然一片宁静,但一墙之隔的地方却是她和她的学生永远体会不到的穷苦的远方。
那里有受饥饿、病痛折磨的难民,有流离失所的孤儿,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揪心。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上帝交给她的一个新任务“拯救穷苦人”,她放弃了修道院里的安宁生活,在加尔各贫民区展开了自己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这个区域的人们瘦骨嶙峋,这里的孤儿满大街,她一直在尽力帮助他们,给病人做简单的护理,给儿童食物,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他们学习读书,命运才有转变的机会,所以她还教那些儿童学习字母。
后来,她发现大街上有很多生命垂危的人,无人照管,她又提议建立了一个垂死人收容所,给将死之人一些温暖吧,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死去。
这是一项怎样的工作呵!
常年在贫困地区毫无怨言地工作,她常说自己是上帝的仆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要求她做的,她只是上帝的工具。
其实当外界称赞她如何了不得的时候,她只是觉得这一切是应该的吧,因为她把这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了,就像妈妈爱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是这种思想,应该没人能坚持地住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吧!
这就是特蕾莎修女的伟大之处,所以在1979年时,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印度政府想为她接风时,她竟然要求把摆宴席的钱用来做慈善。
她在1950年创办的仁爱救济会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很多家驻点,培养了大批志愿者与工作人员,这真是一项创举,不管怎样,她是一个历史的高光。
虽然有说她的垂死人之家环境卫生很差,而且很顽固,不肯接收先进的医疗救治,但这就像毛爷爷一样,每个人都功过参半,这种方式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吧,我们无权利指责她,我们也不掩饰她的狭隘,但是我们更不能忘记她做的贡献。
特蕾莎修女也是幸运的吧,认定一个信念,并终生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她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在我们的社会中了。
社会需要这种力量,希望我们都不需要别人的救治,希望我们都能像她一样,找到毕生所爱。
白衣赤足走风尘。她为一个故去的灵魂跪倒在人来人的街市,祷。深深动容。真正的慈悲应如她所需要遵守的三个誓约:纯洁、贫穷和顺从。后来想想,竟是真的。
真的是一场盛宴,很好看哦,很有意义
你看了吗,非常好看,有多少人评论呢,强烈推荐!!hahaha
这些都还不够,我还要更多的了解你。
2+3模式
神父和特蕾莎修女之间的情谊,非常感人。两人从青春到年迈一生都侍奉于主。神父虽嘴上常对修女的提议表示拒绝或推辞,却总是暗暗帮助修女达成夙愿。而当他的老伙计——年老的修女病危被推入手术室后,神父又独自向天主祈祷,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修女的痊愈。(发现艺术作品中人物独自祈祷的情节总是很戳我,不管是Jesus在客西马尼的祈祷,让祂饮下这一杯;还是大悲中冉阿让祈祷,愿以自己的命换取马吕斯的平安;还是这部电影中神父的祈祷……都让我在他们的独自祷告中感受到一种天主临在、与神对话的神性美,以及人物内心全无遮拦,脆弱、圣洁,蛮有基督的悲悯的光芒)。很好的故事。很好的特蕾莎修女。这些都值得用更好的拍摄手法去表达。
女神老了555
这样的人注定是被歌颂的,因为他们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大家都做不到。
She's a pencil in the hands of god, he writes!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经得起流年的平淡,经得起流年的爱。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除了爱,一无所有!223-12-15二刷。
神的使者 她是能使两国停战的人 可见正能量是多么强大 可惜电影拍的不尽如人意(至少得按《甘地传》的规格拍嘛)特蕾莎修女:“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德蕾莎修女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要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但是,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中一次,一名政府官员回答德蕾莎修女说:中国“没有穷人”。
印度,成圣成神的国度。从媒体和机构的万花镜中看去,世界上或许仍有愿意帮助他人的赤诚之心。
拍得太矫情
拍的不好,演员也不成,但可以大致了解修女的一生
我们并不需要什么策略。(第二部)21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开设一家公司。但是我并不想成立一家公司。32“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简单的事情。”(特蕾莎院长依靠直觉,对于以现代的经济知识和专门化的机构来运营修道院抱着抵制的态度,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仅仅考虑事功,那他(她)是无法成为特蕾莎这样的人的。)
除了有多处显得过于宗教色彩,显露神迹(signs)。其余整体特别棒,这个演员天生的特蕾莎气质,虔诚,悲悯,对上门作恶者的宽容,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所谓圣人,就是这样了。
707---培训班一起看的----20100419
当慈善开始讲究策略的时候就变成了政治。对人付出爱心是不需要策略的,信就够了。德兰修女是我永远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