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特蕾莎修女

Madre Teresa,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主演:奥丽维娅·赫西,塞巴斯蒂亚诺·索马,英格丽德·鲁维奥,米歇尔·门德尔,内尔·斯杜克,瓦莱里亚·卡瓦利,Carlo Cartier,菲利普·杰克森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英国,意大利语言:英语年份:2003

《特蕾莎修女》剧照

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2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3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4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5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6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3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4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5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6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7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8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19特蕾莎修女 剧照 NO.20

《特蕾莎修女》剧情介绍

特蕾莎修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的记述了德蕾莎修女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 希望与尊严慈悲的恻隐之心,无怨无悔的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著他们,她抚慰了苦难人的心,发扬了信、望、爱的至高精神,为那些弃婴、麻疯病人以及比穷人还穷的人们默默付出,鞠躬尽瘁。 德蕾莎修女生平记事: 德蕾莎修女生于一九一Ο年八月二十六日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 一九二八年派调印度加尔各答洛瑞图修道院。 一九四八年因深感受印度贫民的苦况,而走出修道院济世救人。 一九五Ο年获教宗特准,成立了 仁爱传教修女会。 一九九七年六月在华府接受美国政府颁赠国会自由奖章。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于加尔各答,享年八十七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山村老尸3:恶灵缠身玉兰面屋美国寓言太极先锋神枪少女穿越国境老婆就一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枪神赵子龙万岁老妈狙击时刻不可告人税金马车十字路口3:群众的正义法国缉毒风云我们的故事欧罗巴部落春潮给点阳光就灿烂真爱遇到他松树谷喜丧勇探实录篮球兄弟第四季战马一号迪士尼展廊:曼达洛人第一季录取通知土豚生死环线飞往爱的最后登机广播

《特蕾莎修女》长篇影评

 1 ) 工廠不能製造藝術品。

他的朋友說你其實每一天都可以是一齣電影。

剛巧跟我早前看到的新聞一樣,Jamie(http://onlytheblogknowsbrooklyn.typepad.com/only_the_blog_knows_brook/jamie_livingston/index.html)就是那個每天都做出一件藝術品的藝術家。

而藝術品也是要經過實驗和草稿,但一般人都認識的叫藝術品,都會令人驚嘆,不過藝術家的手稿可叫人產生漠大的好奇心。

就像明星與他們的私生活,多姿多采。

眾人都會花更多時間金錢來找這些草稿,何況那成品名叫「愛情」,工廠不能製造叫「愛情」這藝術品。

誰料到這件藝術品帶來的副作用太大了,而Edie醒來的時侯她已被下一個商標取代了也不知,因為那工廠的生產力太快了,她大概連自己也認不清自己。

噢!

我記錯了,她是明白自己的,她明明是清楚自己定位在哪裡的,跟Warhol第一次見面談電影時不就說了嗎?

“Just be yourself.”“Which one?”錄像中的她叫人可憐。

「草稿」比起「產品」是更寶貴的。

http://www.factorygirlmovie.net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html

 2 ) 自卑者的刀鋒

觀影隨記:Factory Girl.本文中包含同性戀、性、性格扭曲的內容,容易引人反感,請慎入。

并且请注意:文中所写的是纯粹针对电影中的三个角色,请完全独立于真實人物之外来看待。

他無可救藥的自卑同時也肆無忌憚的,傷害著週圍的人。

抛卻歷史,抛卻那些icon們的形象,這是一部關於三個人的電影。

女主角Edie,男主角Andy,他們中間的第三者,billy。

在我眼中,這只是一部關於Andy的電影。

關於一個自卑者如何傷害他身邊的人。

(第一眼看到取下墨鏡的Andy我就忘記了這是一部有歷史背景的電影。

這個演員太出彩了,以至於我無法把他當成一個“Andy Warhol”的架子。

)一、Edie的美 和 Andy的醜。

這無疑是個悲劇。

Edie的悲劇是屬於她自己的。

Andy和Edie的悲劇則是源自Andy的自卑。

關於Andy的醜。

Andy在電影中的形象,就是一個蒼白孱弱的同性戀男青年。

他無時無刻不在煩惱著自身的醜陋——甚至於在教堂懺悔。

兩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一、電影開頭Andy試戴假髮;二、Andy的母親說兒子皮膚上都是斑點,此時Andy正拿粉底試圖掩蓋牠們。

直到電影結尾都沒有嚮觀衆展示拿下假髮的Andy會是何種模樣。

很難解釋這是一種仁慈或是更加的殘忍。

關於Edie的美。

Andy被Edie的美吸引,只在一瞬間。

隨後他便讓Edie作了電影的女主角。

Andy有句臺詞:“Edie太美了不能作藝術傢(too beautiful to be an artist),藝術傢須是醜的。

Edie是超級明星(SUPER STAR)。

”這句臺詞中隱藏著兩點:1. 自卑者對美的敵意。

在承認和愛慕著Edie的美的同時,抹殺了她的思想,她是個空殼明星。

這也爲以後Edie被輿論打入“庸俗”的囚牢埋下伏筆。

Andy的心中藏著對Edie的強烈嫉妒,這種嫉妒,又是他無法說出口的。

2.自卑者對自己的敵意。

“藝術傢須是醜的”Andy在無路可退的自嘲著,鞭打著自己的自尊心。

Andy與Edie在公園閑遊時也有類似的臺詞:“我太醜了,所以幹不了別的事”(Edie稱贊Andy是個藝術傢)。

此時再回溯到電影開頭,Andy的初登場:他在教堂忏悔,說著自己沒有一件粉紅色的外套一段。

便可知相對於成爲一個“藝術傢”,Andy的內心更想成爲一個“因爲迷人而被世界銘記(他稱贊Edie的話)”的美人。

在一個年輕人心中,肉體的“美”是高於一切的。

二、美 和 性年輕人愛美,也希望自己是美的。

因爲美是關於性的。

關於性,有兩個場景直擊這個話題:一、Andy和Edie在天臺,爲billy的事情發生爭論。

Andy說:“性對我而言只是太抽象了(too abstract)”。

二、Andy獨自對著猛男的裸照自慰。

(BGM是Velvet Underground的音樂,配得好!)第一個場景中,Andy一句話便將自己與性撇清了關係;第二個場景中,他卻從行爲上膠著其中。

這一幕直接揭示了兩點:1、Andy並非沒有性需求;2、Andy只對男體有性慾。

自慰是自卑者唯一解放性欲的途徑。

“自慰行爲”也包含了Andy拍攝的那些色情意味電影。

(和《鋼琴教師》中女教師的偸窺癖和自殘下體本質上是相通的。

)Andy和Edie,如果沒有“性”這個敏感的因素間入其中,也許他們將是一對相處愉快的好朋友,甚至靈魂伴侶。

“性”是Edie引人註目的關鍵,也是Andy自卑、自閉的緣由。

Andy嫉妒著擁有美貌的Edie,隨時能獲得性滿足、隨時能擄獲美男的心。

而直接引爆這個因素的人正是billy。

搖滾明星,美男子,週身圍繞著性感的氣場。

他是Andy和Edie兩次關係惡化的關鍵。

他的出現暴露了Andy對Edie的妒嫉,也凸顯了Edie的幼稚無知,和Andy在自卑中的煎熬。

Edie以爲Andy的妒嫉是指嚮billy的,卻不知道自己的年輕美貌才是兩人關係破裂的最終原因。

Edie和Andy兩次關係惡化:1.Edie和billy初見,他們的照片被登載在報紙上。

Andy怒形於色。

2.Edie請billy來和Andy合作拍電影,billy大肆羞辱了Andy。

Andy並沒有當場發作,但緊接著就與Edie決裂了。

寫到這裏已經很長了,不是我習慣的篇幅,先休息一下吧。

 3 ) 一不小心写多了一点点

挺喜欢的 看andy Warhol的资料时 就会回想起影片里的情节 例如andy有个说法是15分钟人人可成名 还有的就是可以制造偶像 用自己的录像去窥看别人的 窥视癖例如他的一部长达8小时的的影片,就是拍一个男的在睡觉,如此boring的一件事,BBC的记录片的旁白却说他andy Warhol有种神奇的力量把如此无聊的一件事显得有趣。

 4 ) Edie Sedgwick

她只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像她一样真诚 她只是天真的认为越堕落越快乐 她放肆的大笑 一根接一根的抽烟 她爱上每一个为她的美丽倾倒的天才们 Andy Warhol,Bob Dylan,Mick Jagger,Jim Morrison 尽管他们当时都还只是默默无闻的青年 尽管他们后来都成了呼风唤雨的人物 成名后她的一颦一笑都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 而在她身后三十年之后 风涌袭来的复古风再次复制了她当年一次次随意搭配的穿着 她轻轻的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 我知道我活不过三十岁 她叫Edie Sedgwick,六十年代的时尚女王 纽约地下电影界的超级明星 是看那部叫工厂女孩的传记电影才知道她的 严格说这部电影并未拍出她的神韵 只是将重点放在她,Andy和Dylan的三角恋上 虽然演员尽职尽责 也让我嗅到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气息 但直到最后放出了她的本人的照片 我才惊为天人 明白不会有任何演员做到与她的神似 于是狂热的在网上找她的照片她的视频 却只有寥寥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的访谈 确实 那个年代离我们太久远了 她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和童年可怕家庭留下的阴影只身前往了纽约 在画廊打工 兼职做一些模特 直到她在一个宴会上遇到了她一直欣赏的Andy Warhol Andy那时候还是个刚刚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波普艺术还没有流行 他也只是个戴着墨镜说话娘娘腔的青年 Andy瞬间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倾倒 并邀请她去拍一部她的电影 于是她带着好奇和羞涩走进了Andy那个臭名昭著的艺术工厂 看着那些成天无所事事 吸毒 滥交 拍一些只有一个镜头互相交谈的实验电影的艺术家 她微笑着跟每个人打招呼 随着Andy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她步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 她将名贵的大衣随意扔下 她豪放的给每一次宴会买单 奢侈的买许多没用的小东西 画浓浓的眼影 影院里也开始上映一部部她的电影 她还是个天真的孩子 以为生活可以永远那样下去 不用想明天 今朝有酒今朝醉 然后她遇到了Bob Dylan Bob Dylan那时候也只是刚成名的歌手 帅气 不羁 写有深意的歌词 用他嘶哑的嗓音在每一次演出时随意的唱出 他可以潇洒的把昂贵的摩托驶入湖中 可以给她温柔和爱情 于是 她爱上了Bob Dylan 电影中两个人的缠绵 温暖而美好 和之前的颓靡荒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呵呵爱情 也许那的确是爱情 尽管那都短暂的可怜 随后她作出了一个也许令她后悔终生的决定 她带Bob Dylan去了Andy的工作室 Bob Dylan 在镜头下尽情的讥笑嘲讽Andy的艺术和扮腔 最后愤然离去 在电梯上 Bob Dylan说要带她走 她看着这个改变了她一生的工作室 再看着Bob Dylan渴望的眼神 最后轻轻的摇了摇头 我们无从设想 如果当时Bob Dylan带走了她 也许Edie现在还会快乐的活着 做一个摇滚明星的妻子 可惜历史已成枉然 如果真的是那样 Edie也不会像烟花一般 绚丽而短暂 之后 Andy和她彻底闹僵 而Bob Dylan也离开了她 专心去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她继续大手大脚的生活 终于开始入不敷出 当她大学时的同学找到她时 Edie赤裸的躺在床上 颤抖着给自己注入镇定剂 而几个给她提供药物的小混混 正肆无忌惮的拿走屋里一切值钱的衣服 家具 甚至餐具 随后就是电影里最悲伤的画面 Jane当时看的时候也不可抑制的流下了眼泪 她的大学同学拿出她的旧照 问:“Do you remember that girl?Huh?” Eide顿时语塞 轻轻的说:“That s....What was I thinking?” “That only reason I ever went to that class was because of you.It s true.Do you remember her?” Edie的眼泪流了下来 她摇了摇头 “No.” 电影是通过Edie Sedgwick于1968年在她家乡的一所医疗戒毒所的述说开始的 镜头下的她 不是那个化着夸张黑色眼线 戴着大耳环 穿着时尚古怪衣服 生活放荡的女孩 而是一个正在努力戒毒 衣着素雅素面朝天的普通少女 在记者面前 曾经的波普女神 谈到过去那奢靡颓废的生活时 已然没有了太多的痛苦 而只是一脸淡泊的表情 随后 二十八岁那年 Edie Sedgwick死于吸毒过量 我不敢说我真正了解了她 红颜薄命的人何止千万 何况我所知道的也未必都是事实 只是这个如此美貌又如此单纯的女子 她的一切一切仍然如此让人唏嘘 再往后 我们都知道了 Andy发现了赫赫有名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和那个冷若冰霜的Nico 借此完成了对整个六十年代的致敬和回忆 而很多年后记者采访他时提起Edie 我清楚的看到 这个从来只爱他自己的人的眼角渗出了冰凉的泪水

 5 ) 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座谈会纪要

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5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潘嘉来、陈杏生、杨越辉、蔡玲、何吉、朱锡林、黄方悦、王淑金、宋先歙、张小平、赵如莺、田瑛、何如明、朱剑云、牛玉竹(观影者:高月建、朱英、何天华、张征辉、黄钢、朱松法、李兵东、王海燕、章毓苏、章毓光、范大茵、翁锡良、王月芳、任在京、王肆、栾秋瑶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黄方悦影片采用倒叙手法,通过伊迪生前在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范达明:《工厂女孩》写了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一个走入演艺圈的美国女孩从走红到染上毒瘾,最后在不到30岁就结束了自己一生的悲惨故事。

影片是通过女主人公伊迪生前(1970年)在圣巴巴拉•考特基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的,采用的是回忆往事的倒叙手法。

其中涉及了美国后来红极一时的波普(POP)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著名乡村民谣吉他手鲍勃的从艺情况。

片中写到安迪•沃霍尔看中了伊迪而给她拍摄电影,而这些电影并非美国主流的好莱坞电影——所谓“院线”电影或票房电影,而属于独立制片的地下电影,没有大的规模与大的投资,常常是纪录或纪实性的短片(譬如拍摄《马》的电影),其中多数还正是我们现在说的“三级片”(譬如伊迪为角色的电影)。

伊迪进入这样的艺术圈或娱乐圈,确实命运堪忧。

而从安迪•沃霍尔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都知道,他当时主要是通过他复制、复印性的印刷品式样的“波普”艺术,即所谓“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譬如那件四方连续的有玛丽莲•梦露像的作品等——让他在美国新潮艺坛风靡一时并一领风骚,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安迪也是通过捧红他的“工厂女孩”伊迪而让他自己加速名扬四方的。

影片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金爱武:这部影片是一个悲剧。

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她很善良,却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尽管她有才华,却再也无可施展发挥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现实社会中,像她这样的人也蛮多,他(她)们堕落、吸毒,我行我素,最终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的结局当然是多方面造成的,我们见到有艺术界的无情,也有社会恶势力对她的欺负,特别在她身不由己时,但主要还是她没有把握好自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这方面的教益。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潘嘉来:影片描写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经济发达下的文艺状态。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

我们现在也有吸毒、嫖娼等丑恶现象,一些文艺作品显得浮夸,没有价值,不能触动人的心灵。

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要纠正这样的现状。

日前看《小时代》的续集,我就不想看下去,因为有太虚假的东西在里面,所反映的现实、所表达的人的生活态度,都不是良性或正能量的东西。

但是现在的80后、90后喜欢,这些作品有很多所谓“粉丝”,所以票房很可观,但这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它犹如毒品,发展下去就是像今天影片主人公那样的结局。

这部影片的拍摄,说明了西方对那一年代与那种混乱状态的立场与态度,他们敢于通过电影作品把它们都展现出来,应该说是有反思与批判的力度的。

人性的脆弱,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陈杏生:女主人公伊迪学了美术却不去画画,而去拍摄电影。

从性格上说,她又太自负、太虚荣。

通过她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以及一个吉他歌手的交往,表现出她的人性的脆弱,最后她当然是悲剧结局。

人性的脆弱等人的弱点,这些问题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

人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从事戏剧与电影的演艺界,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偏,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接受的就是显示社会正能量的东西。

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蔡玲:开始看影片,以为是写安迪的,说到他用美国的方式来对付美国;看到后来,才明白主角是伊迪。

影片写了安迪在他自己成名之前,是如何利用伊迪的美丽与性格的单纯来拍摄他的电影的;他觉得伊迪合乎他艺术方式的口味。

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

中国现在也是嫖娼、吸毒多,但是艺术界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比率并不高。

只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影响就大,尤其现在传媒发达,传播力大,似乎到处是他们在犯案。

其实以前中国就有这种情况。

而要做这样的事情,普通人根本也没有能力、更没有经济条件去做它,譬如去碰毒品等。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

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何吉:影片反映了美国50年前一圈艺术人的工作和生活。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

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

你搞负能量的东西,大家觉得不好,你就没有市场,你再搞,中央也会来批评。

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杨越辉:我从影片看下来,伊迪先后有5个男人影响到了她。

一个是她父亲,他有地位,却如同禽兽一般在她8岁时就占有了她。

她的父母应该都是能人,她当然也继承父母的才情。

但她没有父爱,没有正常家庭的温暖;第二个是暗恋他的剑桥艺术学校的男同学,第三个是与他一同来到东部纽约的查克;第四个是艺术家安迪,给她拍摄电影,让她成了名的人。

第五个是吉他乐手鲍勃。

他与鲍勃一见钟情,影响到她和安迪的关系。

影片表现她的艺术经历也就三年时间。

她对于艺术与人生分不清楚,就凭自己的激情,随性处置。

她的吸毒是在安迪“工厂”受女性朋友的影响染上的,后来戒不掉了。

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

生活提供了多种方式,选择则是由自己来决定。

伊迪成年后的堕落主要是她自己造成的,是她没能把握生活基本目标的结果。

作为传记片它有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也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范达明:从影片中安迪一边给她拍摄电影一边问她的“第一次”情况中我们知道,她在家庭内不仅是父亲法西占有过她,他的两个哥哥明蒂与鲍比(均有精神病史而进了精神疗养院,明蒂后来死去了)也都与她有过关系。

有介绍说,她父亲本来也要把她送精神疗养院的,她却机敏地逃离家庭来到东部纽约发展了。

所以影片中开始就有她那样的陈述,说对于家里的“全家福”照片,她甚至连瞥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知道照片中的他们笑容背后还藏着些什么。

《生活》杂志摄影师来她家里采访,要拍摄一张体现“完美美国家庭”的照片,显示他们中产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伊迪坦承,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

这里既介绍或暗示了她那体面家庭背后的阴暗与肮脏的一面,也无形中抨击了美国媒体报道存在的片面与营造虚假繁荣的一面,这对自有其虚伪与虚假性一面的所谓“美国文明”,也算有一种反讽吧。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作为传记片有它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与家庭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包括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艺术圈,当然也包括对于女主人公;但很显然,编导对于这个不幸的女孩还是寄予了很大的惋惜与同情之心的。

关于影片的导演乔治•海肯卢珀,我们确实很陌生,后来网上一查资料,原来他拍完本片不久,就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了。

他生于1963年,死于2010年,只活了47岁。

2014年10月28-29日整理,10月31日补充

 6 ) 《Factory girl》:我活不过三十岁

你相信命运吗?

这部片是08年夏天开始的时候看的,并不出名,网络上关于它的评论也寥寥无几,甚至很少有人说它好。

“一代前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谣大师鲍勃•迪伦之间的三角恋情”,各个频道转载的故事梗概大致若此吧。

由于对波普艺术一窍不通,鲍勃•迪伦也只是略有耳闻,因而无法像某些影评人那样“专业”地从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上进行分析——我面对的只是一个叫做伊迪的美丽女人的生命往事。

影片开场,妆容憔悴的女主角在熙攘的街头逆行奔跑,夜晚,镜头跟着她穿过一辆辆因交通拥堵而停滞的车辆。

旁白响起:“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聚会,那儿有个看手相的,当她看着我的手的时候,她只是……呆住了。

然后我跟她说,我知道,我的生命线是破碎的。

我活不过三十岁。

”就是这个开场,这段话,一下子吸引了我。

伊迪来自美国传统的富裕家庭,家里拥有自己的农场和油田。

然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并没有享受到一个富家女应有的快乐,与之相反,她的家族有精神病史,两个哥哥的意外死亡(自杀和车祸)以及父亲的性骚扰都令她一心只想脱离开这个家庭。

她说:“我真的很怕看那些全家福,因为照片上的每个人都那么幸福,有谁知道他们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

”在一个小型艺术沙龙上,安迪看到了初到纽约的伊迪。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那天她穿着长款的白色镂花针织衫,扎一条墨绿色发带,在人群中如此显眼,仿佛堕入凡间的精灵。

安迪就这样立在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忍不住对身边人轻声赞叹:“真美,噢,她真美,我要让她拍电影。

”不久伊迪跟着安迪来到他的“工厂”——很大的一间艺术工作室,有人拍照,有人聊天,有人在吸毒,有人在健身。

这是伊迪从未见过的一群人,他们颓废、放纵、无所事事又玩世不恭。

安迪是这里的主人,他领导着整个工作室创作标新立异的作品,有时拍摄成本低廉的地下电影。

这种电影甚至无需任何演技,作为主角的伊迪只要对着镜头摆出随意姿势,然后,与摄像机后的安迪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

我们看到屏幕上的黑白影像:年轻的伊迪,轮廓分明的脸庞美得无可挑剔,神情却永远那么慵懒。

她戴着超大的金属耳环,一边说话一边皱眉或者耸肩,漫不经心又特别真诚,其间不时点燃一支女士烟。

整部片子里,伊迪一直在频繁地吸烟,无论开心或是悲伤,而导演似乎想以此暗示伊迪内心不为人知的痛楚……只用了极短的时间,伊迪迅速成为工厂熠熠生辉的明星,她跟随安迪出席各式各样的宴会沙龙,接受媒体们的追捧和赞美。

此时此刻,聚光灯下的伊迪已经与那个在剑桥画室里安静作画的乖顺女孩截然不同,她穿着风格夸张的皮草,裸露出修长小腿,剪短了头发,描黑眼线,配戴繁复厚重的首饰,一切一切,如同窜入夜空的烟花般璀璨。

这光太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令人不安的真相,其中包括安迪的同性恋倾向、伊迪逐渐透支的银行帐户以及那些挥之不去的童年疮疤……歌舞升平的生活结束在鲍勃•迪伦出现的刹那,已然成名的英俊男人盯住伊迪的眼睛说,“你快乐吗?

这骗不了人”——对,就是在那一瞬间,伊迪忽闪明亮的双眼突然蒙上阴霾。

我不知道为什么伊迪最终没有追随鲍勃而去,尽管他们在一起时的夕阳是那么美。

也许在伊迪心中,把安迪•沃霍当作了遗失的“父”,他领着她,她便义无反顾地跟着他。

只是现实太残酷,安迪率先抛弃了伊迪,工厂很快找到的新的super star。

无所依傍的伊迪错愕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只能转身离开。

而此时,她已经染上毒瘾。

曾经有人这样评论伊迪•塞奇威克:“她是我见过的集所有悲剧于一生的女人。

”影片最后,严寒的纽约街头,形容萧瑟的伊迪只穿一件短袖单衣,她的脚下丢满了烟头。

银行帐户里已经没有一分钱,父亲拒绝再给她汇款。

她在等家族的律师,靠说出内心耻辱换得怜悯和金钱。

之前租下的房子因为拖欠租金已经无法再待,搬到阴暗简陋的公寓,变卖首饰和衣物度日。

她还要吸毒,浑身赤裸地趴在床上,臀部满是扎针后的淤青……这样潦倒的女子,已经与美丽无关。

可我们这样清楚地记得,在与安迪相遇的沙龙上,正是她的光芒让整个世界黯然失色。

伊迪最终死于吸毒过量,而当年她所引领的时尚风潮却影响至今。

那一年,她二十八岁。

喜欢西耶娜•米勒的表演,自然而不造作。

两位男主角也很棒。

这部片自己看了三遍,推荐给多个朋友。

总以为,人世间一些哀伤是不能为外人道的,而冥冥中自有注定。

伊迪身上与美貌一同被记住的,还有她的纯真善良。

而恰恰是这种真挚,使得她所遭遇的不幸更加令人酸楚。

 7 ) 《工作室女孩》

之前听过安迪·沃霍的大名,却不知道伊迪·塞奇威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后者流星般的生命,中间还加插了个鲍勃·迪伦式的海登·克里斯滕森。

当然,戏分最多还是前面两位,各自也让人觉得比较到位,不知道是天行者给我的印象太深,还是那小子演得太张狂的原因,反正就不能让我把其跟民谣之父联系起来。

影片最后还加上了一段1971年安迪·沃霍真人的访谈,颇有点任人评说的意思。

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2736574.html

 8 ) 强烈抗议演NICO的女人

如题。

太丑了!

一个劲翻白眼,太装了。

以及演Edie的,有Edie一半美就不错了,完全没有伊的神韵,完全不得伊的精髓。

不过演童年edie的小女孩倒是惊鸿一瞥,美得撩人。

 9 ) 若你也愿意用漫长而重复的生命去换取一场奢华的梦

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不要脸。

如果把每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挖掘出来再扩大看,都是一个独特的样本、就是一股潮流、甚至成为一个明星。

执着于自身理想或者幸运的人可以自己找到那个点,去成功、去毁灭。

但还有更多的美丽是借助别人来发掘。

edie是幸运的,她拥有异于大众女子的美貌与灵性,于是一出场便赢得了潮流制造大师的倾心。

后来她们都红了。

后来她被抛弃了。

后来剧情急转直下。

到底是她太过慷慨?

不懂算计?

还是混错了圈子?

影片末尾时候有一个镜头是edie刚离开艺术学校时候sid为她拍的照片。

那时的edie完全是一副踏实未开化的样子,她就是那种一心想要变坏的好女孩,身上有着生涩的努力,眼神里有令人担心的火苗。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见到andy而细心准备的妆容,这场悲剧到底是无意识的蝴蝶效应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飞蛾扑火?

命运被把握在别人手里,而且是一个也不是很能把握自己方向的、不够男人的男人的手里,那么,从她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陷入迷失自我的深渊。

如果她从一开始只是安心地画画,或者后来随某个摇滚歌手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那些流行的、虚伪的、吞噬时间生命乃至美丽的毒又会怎样。

但是她没能及时清醒,于是她成为了一个每个年轻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标志。

像红白相间批量生产的可口可乐易拉罐、梦露或者其他人五颜六色大幅版画海报、一代又一代供人娱乐、崇拜、窥探的神奇偶像。

但是如果不去疯狂的挥霍,我也想不出edie那样明耀的美丽又该如何消耗才能老得其所。

美丽的好像天生就该毁灭,在最美的时候作为一道无法挽回的伤被封藏起来,再加以时间的酝酿就拥有了传奇的沉香。

话说,看了太多美丽人儿香消玉殒的故事,让我一度以为奥黛丽赫本也理所应当是死于非命的。。。

电影毕竟就是电影,比如真实的edie与某个摇滚歌手的爱情并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纯真无暇。

真实的她经历的或许更多,再想了很久才终于觉得已经没有可能再挽回什么了。

不喜欢女主角脸上自带的悲苦的表情,很多人觉得她缺乏edie的灵和洒脱,但这也已经不重要了。

电影里讲述的除了女人的故事,还有令人兴奋的美国梦,当然还有美国梦的阴暗面。

反正,但当字幕映出,电影落幕的时候,我听见我的心对我说:梦醒了。

 10 ) Enjoy Your Applesauce by Yourself

好几天没干点正经事了,大概因为写了一堆杀时间杀脑细胞的稿子,太辛苦。

前天晚上把Fatory Girl塞进电脑,还没看到3分钟就关掉。

其实是有点叫我失望,一开头。

女演员和Edie差太远了。

整个过程里我一直在想,能演Edie的,大概只有Amor Perjudica Seriamente la Salud, El里的Ana Belén,但也只谈得上和Edie有些神似——正好,也是六十年代,也是富家女。

对Beatles迷得要死。

黑色长发从正中分开,黑刷刷的长睫毛,浓眉。

恩,还有Bob Dylan的早期女友,后来特别能“作”的那个Joan Baez。

Bob Dylan真可怜——这里再次引用戴锦华女士极为八卦的名言(她本性八卦,否则当不了大众文化专家)“对于名人来说,比有一个作家遗孀更可怕的,就是有两个。

”这话虽然是说给著名的死名人王小波的,而且还十分八卦地暴了王名人的隐秘八卦,而且还多少流露出对该死名人的未免有情(虽然未能成为第三个遗孀),但仍然是鞭辟入里啊。

对于Bob Dylan来说,早在这部似乎影射他对其死亡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Edie传记片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利用他的若干绯闻女友来作文章的例子。

比如Joan Baez的名歌,Diamonds and Rust。

Bob Dylan不虚此生啊,即使还没到他死!

虽然Edie绝对不是因他而死,但人们出于八卦的本性,在无法拿上世纪最出名的男同性恋之一的Andy Warhol作文章时,就瞄上了他。

没办法啊,女明星都像Janis Joplin说的那样,虽然表演结束仍是回家、仍是一个人睡,可她主要的生命是在台上度过的。

在那里她和几万人做爱。

几十年来,Factory的Super Star,悲剧性的美人Edie红了又红,红了又红,成为时尚界不老的旗帜;这就摆明了,即便死了,她仍然要和大众做爱。

而且,正如坊间名言,“重要的不是和谁睡,而是和谁睡过的人睡”,那么这部Factory Girl正是在告诉那些热中于和Edie做爱、至少是精神做爱的大众们,一些关于Edie的事情,一些关于他们在和谁睡过的人睡的事情。

没错,就这么简单。

这可不是一部悲剧。

这可不是对Edie悲惨一生的眷顾。

就连Andy Warhol与Edie父母见面餐会上,父亲在她小臂上那不伦的一摸,也不过是要附会坊间关于她自小被父亲性侵犯的传言,就连她破产后找经纪人借钱时,提及她自8岁起就夜夜担心父亲上她的床这一说法,也被她往经纪人肥胖的身躯上那色情十足、毒瘾十足地一靠,而消解了大半。

对于Edie的一生来说,与Andy找到Nico后,再也不肯多抛洒一寸目光给她相比,8岁那年的夜里,父亲摸上床的那一瞬,要可怕得多。

与Billy站在铁笼电梯外冷漠的指责和虚伪的邀请相比,Mindy把自己挂上农仓房梁的景象,要可怕得多。

“女性只有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游击队女孩的疑问再次有了答案。

虽然,作为一个美国西部富裕实业家的小女儿,进入剑桥艺术学院实在不算什么;就算不富裕,进剑桥艺术学院也不算什么。

何况,60年代的剑桥艺术学院并不是世界艺术的中心,那时候连Jackson Pollock都开始过时,酒后追尾死得十分难看。

在那个古典派闭门自大的学院的宿舍里,Edie墙上贴着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和当时新兴起的Pop Art海报——要知道,这两个艺术流派可是水火不容啊,这位剑桥艺术学院的女才子,她在想什么,要做融合两派的女革命家?

还是仅仅是一个爱赶时髦、不务正业的文艺女青年(而不是女艺术家苗子,注意)?

哦,没关系,我没说女人一定要当艺术家,也没说当文艺女青年有什么不对。

只是在陈述一条貌似仍旧成立的真理(真理永远不会在所有范围都有效,此条真理的有效范围参见前一分句):女性只有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

Bob Dylan是个艺术家?

貌似是。

而且他还言之凿凿地向Edie揭发Andy是个吸血鬼。

可是,艺术家谁不是吸血鬼?

就连伟大如歌德,也不过是从若干次爱情中汲取能量,简直是乐此不疲地多情善变。

一旦爱情威胁到了他的创造性,他立刻会采取行动。

Bob Dylan难道真爱过Edie,眼看着她要毁灭了,也没有认真拉她一把。

怪谁哪?

自己的事情自己当心,要当艺术家,而且是女艺术家,就要付代价。

Andy一早就说了,Edie不是艺术家,而是超级明星。

谁都知道Andy的超级明星是什么意思,Edie把这明星光环当了真,只说明她不懂艺术,她的剑桥艺术学院是白念了,没关系,她有钱。

Andy当然也受不了她有钱,Andy也说过这样有钱而不在乎的人很可爱,虽然这不说明他爱。

Edie,当然了,有钱,有貌,她会在地下艺术圈里受欢迎。

艺术家也是人。

人不爱财天诛地灭。

难道她以为自己受欢迎了,就成了艺术家?

这也太蠢了。

而且她还嗑药。

Andy成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但他可没嗑药。

他拍了那么多狗屁不通的电影,印了那么多无聊的丝网版画,可他家里只收藏古典油画。

谁说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要真诚?

他只需要拿出作品;拿出真诚来当宝贝、且再无其他宝可献的,那是社会新闻记实节目里最受安享饱食终日碌碌生活的正常人欢迎的苦情戏主人公。

完善,要完善地生活,这是第一步,过上非正常生活并不是成为伟大艺术家的第一步,而是走上悲惨人生的第一步。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有多残酷。

啊,顺便说一句,这电影是用的假冒记录片的形式,真虚伪。

编剧才华不够,剧情说明不了的,就叫主人公原形出来诈尸,很不好。

也不是所谓的前卫电影,而是好来坞大片,虽然涉及了当代艺术,可是大家都知道,当代艺术就是Pop Art。

从可口可乐到康宝浓汤。

从地下丝绒到染色梦露。

最好的艺术不在博物馆,而是在百货商店。

Pop Art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完成了对世界的复制,而是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就像勃拉姆斯的遗言,“如果有下辈子,我要……不,我不会再做音乐,我要成为音乐本身。

”总之,我不想说这是部好电影,但是我实在太饭Andy,不容他人借Edie之名给他抹黑,所以我要证明Edie实在是咎由自取。

虽然好象也证明不了。

最后,应该提一下Andy和Edie初相遇时,说You Are the Boss, Applesauce。

Edie应邀去Andy家时(那时她刚遇到Billy,Andy终于承认爱上了她,于是请她去家宴),Andy母亲跟Edie说了同一句话。

最后,在被弃边缘的Edie对Andy又说了一遍。

但是,她显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再来说说Andy吧,他是个冷漠的人吗?

没错。

想想吧,一个人说:最好的是我,而大家是有才华的。

一个人说:每个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出名(他隐瞒了下半句,也可以在5分钟内消亡,这是关于Edie的谶语,可惜她没有明白)。

一个人说: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没有更好的可口可乐。

这就是美国。

这就是现代。

这也就是Pop-Art的真实含义。

在这里,任何温情(不论虚伪的还是真诚的——不过,真诚存在吗?

或者说,存在一个真诚的概念?

)都应该和Bloomingdale的商品一样贵重、易碎,但决非无价,也决非不可复制。

这就是现代的意义,也就是说,智力的发展及发现。

所以,Edie死不足惜,而且,因为她的美,她的悲剧性,她的与名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死了几十年还陪着大众睡。

没办法,她是她自己的boss。

生活嘛,人家跟你说You Are the Boss,并不等于说You Are My Boss;人家叫你作Applesauce,其实意思是Enjoy Your Own Applesauce。

《特蕾莎修女》短评

so cool

8分钟前
  • Nikitaa
  • 力荐

妈呀 这电影里演员对安迪沃霍和nico的模仿简直就是在讽刺加污蔑 而且这拍的是个啥 完全摸不着头绪

11分钟前
  • slash
  • 很差

海报一点也不美。实际上她很美。

14分钟前
  • M。
  • 推荐

女孩挺性感的

17分钟前
  • Cao
  • 推荐

女神

22分钟前
  • 滋滋滋
  • 推荐

那个演Bob Dylan还没《Tracy Fragments》里的小孩神似,电影还被Bob Dylan告上了法庭

23分钟前
  • 张狼
  • 还行

原来是混圈果儿成为电影明星又迅速堕落的故事。不过我是打算来看安迪沃霍尔传记的,电影展示了一些他在“工厂”工作室里进行作画与拍电影的场景。但是,显然那个女孩才是主角,所以观影过程就蛮无聊的。

27分钟前
  • Zzzezzezez
  • 还行

演andy的人太丑了,我不能忍

29分钟前
  • 防沉迷
  • 很差

唠唠叨叨不感兴趣

30分钟前
  • oudanny
  • 较差

u remember...that girl?

32分钟前
  • supersheep
  • 还行

为毛要把Dylan演得跟傻逼似的 就那小白脸╮(╯_╰)╭

37分钟前
  • Summer V
  • 还行

西耶纳米勒那个眯眼笑真的是……我能感觉得到她有很努力地在模仿edie。

41分钟前
  • 卜卜
  • 较差

不来电= =

44分钟前
  • 叉烧豆
  • 还行

其实本片也不像某人说的那么没有亮点。至少我还是能辨认出来GP在演andy warhol,至于bob dylan真的够扯淡了,不谈也罢。either miller同学气场不够or编剧太差,像sedgwick这种世间难有的女人不应该是后悔的要痛改前非地死去的。至少我一直以为波普女王是生如夏花那种

48分钟前
  • jo
  • 还行

是因为女主演Sienna Miller才看的这部片子。记住的只有她在剧中的经典扮相以及她的笑容。喜欢她的演出。。。

51分钟前
  • 猫歪先生
  • 还行

beautiful

54分钟前
  • GOGO Dr.Gore
  • 推荐

so cruel

59分钟前
  • 嗯嗯嗯嗯yuki
  • 推荐

很喜欢波普艺术,也喜欢Edie的黑色中性风格的美。 但这美丽背后绝不是放纵、堕落和迷失。

1小时前
  • 小米
  • 较差

拍的各种美。。内容就弱些~~还有HC演的bob dylan很出戏啊!

1小时前
  • 果子
  • 还行

西耶娜米勒很漂亮,真实的女主更动人

1小时前
  • wit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