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套路大概就是“戏中人终成局中人”这部电影涉及几个问题。
首先是一个节目底线的问题,节目制作人为了节目收视率坑自己的女友,如果是我真的想把男朋友一巴掌拍死。
现在许多电视界面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想要“娱乐大众”,但效果只是低级趣味。
其次是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面具怪胎是孩子,艾比是孩子,“孩子”并不是一个人是非不分为所欲为的理由。
很多外国的影视剧中都会因为某个人曾经伤害孩子而让他落到十分凄惨的地步,企图宣扬他们文化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观念,但是也应该要面对现实,现实中的未成年人并不像人们观念中的那样纯良。
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律与道德的考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三个反转大家都能看出来,分别是女主被耍,面具人加入,艾比是面具人内应。
就说最后吧,关于艾比虽然是内应,但是她真的知情面具人杀人吗?
因为在杀和她一起的胖子之前她已经被提前拖走了,所以她可能不知道面具人真杀人了。
我认为艾比虽然是作为面具人的内应,但她知不知道面具人参与了杀人,其实我们真的不能确定(具体分析在下文)。
再分析一下女主,不管艾比是不知情还是知情,女主可能最后瞥摄像头是偶然,然后才促成她思考艾比是内应,但又有可能是全程女主才是那个一直演戏的人,结尾两人在车上就是开始着手和面具人一起整艾比的新开始,那到底是那种情况呢?
(看下文分析)关于男主,他肯定是完全不知情的,最后肯定被火烧死,这个我不想过多分析(台词可以分析出)好了再回头解决之前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
关于女主是全程演戏的人,其实是我们多想了,因为最开始她就说了要辞职,说明她是真的厌恶这种整人方式,其实剧情介绍里也说了这一点……所以这里我们是过度分析了,若导演可以再穿插一些镜头改变成我们所脑补的剧情,这片子绝对值8分以上,可惜导演没有观众"聪明"。
再关于结尾,在已经分析出男女主都是不知情的前提下,最后在车上的女主和艾比两个人其实都已经摆脱了面具人的束缚,而且排除了女主知情,那么她看到摄像头就是纯属偶然的发现,可是艾比是否知情面具人参与杀人不得而知,以下分三个结局讨论。
情况一:"女主偶然的发现摄像头"不在面具人的掌控和计划中,只是用来录像用的,假设艾比是知情的,因此可以推测面具人和艾比串通安排在车上杀掉女主,但是女主却偶然地发现了摄像头,则两人的战争就已经没有按照面具人的剧本了,但这场拼又何尝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场面呢?
情况二:艾比不知情,这么大个摄像头装在这么显眼的位置就是面具人故意安装在那让女主看到的,这时候,艾比显然成为了牺牲品,女主会将艾比杀死,且在面具人的剧本之内。
情况三:艾比知情,摄像头同"情况二"一样,故意让女主看到好让女主和艾比互相厮杀,这时候显然艾比也一样被面具人出卖了,但是结局和"情况一"是一样的的,相互厮杀,不同的是这种厮杀是在面具人的剧本之内的。
(这里需要排除一种情况,女主偶然发现摄像头,并且艾比不知情面具人杀了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话两个人都不在面具人的掌控之内,无法确保两人动手,则摄像头无意义)情况二和情况三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面具人是故意让女主看到摄像头的话并且就能确定女主可以发现摄像头,艾比就一定被出卖了,并且是在面具人的剧本内。
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两人上车后,艾比全程是往窗户外面看的,即使是女主发现了摄像头后,其实这个镜头导演或许就是想告诉观众艾比可能压根不知情面具人参与了杀人,但关于这一点导演没有通过其他细节更加细化地告知观众这一点,因此这也只能成为一种猜测。
总之导演的细节功底还不太成熟,但剧情的构思非常巧妙,狗血的剧情就不讨论了,这种环环相扣的剧情一般都较为狗血。
如果真要使剧情更加复杂和反转,其实就可以从女主下手,应该去掉最开始女主说她厌烦这种吓人手段和辞职的提出,并且有一些镜头说明艾比是通过女主请来的,这样女主就能够变成压轴大戏。
唯一有个不合理的情节,女主在开始被耍的时候,以为被请来的人杀了人,她还拿一个没用的螺丝刀状武器过去了又逃走有点傻逼。
在吐槽一下,这面具人估计十有八九就是致敬电锯惊魂,特别是让女主二选一那里,那说话的方式和语气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地模仿竖锯。
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
我发现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出来的作品都挺走极端,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差。
不过就算是特别差的,也会差得有个人特色,辨识度很高。
《恐吓运动》属于特别好的,有特色的一部片子,但是有些细节挺粗糙。
完成度不算特别高。
这部的戏中戏反转桥段,很像《豺狼计划》。
这样的片子都挺好玩的,不过《豺狼计划》更跳脱。
另外,其实这部片可以挖的地方非常多,但是都挖得不深,所以才说完成度不高。
比如:1.男主。
他最后的结局很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拍恐怖片的正确方式,简直有点置生死于度外的感觉了。
这个人物接近灰色,但是有股痴气,事实上好好塑造、认真表演的话,会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角色。
但是演员和剧本细节都把他塑造得面目模糊。
这是一种极端浪费。
2.女主。
太像白莲花了,这个角色塑造太面谱化,明明她身上可以挖的东西也有很多。
3.观众低级趣味,媒体一味附和,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这一点拿出来说也挺有魅力的,《夜行者》就接近这个主题。
但是本片完全没展开。
不需要增加很多篇幅,把细节填充上就可以了。
这部澳大利亚恐怖片算是今年恐怖电影中的一个小惊喜,前十分钟的停尸房暖场秀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后面的精神病院大屠杀更是套中有套,剧情也一再反转,不到最后一分钟,不知道结局如何。
当然作为恐怖片“老司机”的在下还是猜出了片中不少的“陷阱”,但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本片的连环套肯定能让你深陷其中。
影片也加入了流行的直播元素,算是批判了一些播主为了获取关注度和点击率完全没有任何下限,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当然恐怖片中的法律基本都是摆设,片中更是连一个警察都没出现。
不过本片在不断翻新花样杀人泼血浆的同时,也不忘加入喜剧元素,比如那个拿电锯的“鬼脸”刚打开电锯,锯片就掉在地上的一段直接让我笑喷。
总体来说,本片是一部既泼了血浆又不怎么恐怖,还有点现实批判元素的好玩的电影。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2016年,恐怖电影《恐吓运动 | Scare Campaign》意外的不错,毕竟剧情反转多,比较用心,演技虽然生硬点。。
反而看不出来谁再装了。。。
小吐槽一下:1、我上来就怂了呢。。。
开头真的不错。。
感觉这样的灵异事件,比杀人狂更有感觉呢。。
(个人倾向而已)。
2、总有种干得漂亮的感觉。。
3、3层套路。
4、实力送人头。。
5、内奸应该不难猜到的说。。
结尾眼神不错。。
--我是反转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意外的挺好看,不落俗套,不过偏离了我喜爱的类型。。
不是幽灵不是鬼怪,只是熊孩子。。
而这部影片的灵感,同之前的《关灯后》一样,也是来源于一段短视频。
即Youtube上的《Ghost girl: Scary elevator prankin Brazil》。
这是一个巴西的整蛊段子,让路人进入有玄机的电梯,制作方制造出灯光闪烁的效果,趁机出现一个像鬼一样的小女孩。
视频点击量超高,channel的订阅量也超大。
以此为出发点,诞生了《恐吓运动》。
一部短短不到80分钟的恐怖电影,情节却环环相扣,惊悚点一个接一个,节奏从头带到尾。
反转跳脱不停歇。
开头一个停尸房“诈尸”现场,把人带入了主角们的这期“恐怖直播秀”。
一个团队,一档恐怖娱乐节目,制作了五季后却面临网络直播浪潮的威胁。
假的活人祭节目在网上风靡一时,一群带着丑陋面具的怪胎成为了追捧对象。
他们的视频从最初的羞辱流浪汉变成了现场虐杀。
随着点击量的越来越高,他们的每个新视频必须要比上一个视频更加残忍才行。
变态血腥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点击量和源源不断的钞票。
女boss为了获利,竟然想找这些怪胎来做新节目。
她认为团队要迎合大众,接受新的挑战。
她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再拍一集来证明自己的机会。
她要求节目要更逼真、更暗黑、并带上些危险性。
为了不让自己的节目pass掉,男主马库斯发誓一定要做出一期最经典最恐怖的节目。
他说过:最好的故事往往是有点脱离剧本的。
no zuo no die。
他布置了忽明忽暗的灯光,立体环绕的鬼声,以及小萝莉浓重的尸妆。
当天晚上,长刀穿脑,头颅劈开,电锯钻肠,一个都不能少。
甚至还有关进棺材活埋,以及剁尸体。
这期节目当真是要经典到“绝版”了。
然而获益的却并非他们。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一场主角们以为把控在掌心的“整蛊直播”早已经偏离了航道。
男女主想要逃之夭夭,却发现早已无处可逃。
这场局中局,小C要是透露太多可就没有惊喜了。
只告诉你每一幕都让你意想不到。
最后上场的面具怪胎,在仅剩三人幸存的时候,说他们的boss不想杀艾玛,并允许她在剩下的两人中带一个走。
看到最后,影片似乎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
只留了女主一个瞟向摄像头的眼神。
它给了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究竟是现实还是又一场盛大的真人秀?
《恐吓运动》在经典美式虐杀的画面上,同时也暗讽了真人秀的粗劣与无良的娱乐者和大众。
这部影片的导演Colin与Cameron是兄弟俩,对于反转效果的运用十分得心应手,在拍这部片之前他们同样还拍过一部小成本影片《尸骨化肥》。
烂番茄新鲜度83%。
它在北美的评价很不错,观众表示“反转很成功”“不管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都很棒的一部电影。
”《尸骨化肥》是带着黑色幽默的恐怖片,而这部《恐吓运动》却是纯粹恐怖片。
导演认为:“人们对于幽默和惊悚的混合电影总是比较谨慎,所以我们在《尸骨化肥》之后想做一部纯类型片。
”对于之后的计划,两兄弟说:“虽然树立个人风格很重要,但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电影都很喜欢,我们已经做了喜剧和恐怖结合的,恐怖和惊悚结合的,如果之后还能继续拍片的话,当然想尝试更多可能。
”
(以下内容全是个人见解,二刷,截图)终极主谋我感觉应该是那个中途来应聘的女孩:艾比。
①首先她来面试的时候,感觉就是那种“老司机”,处变不惊。
一副正有此意的样子②在第二次恐吓秀开场前……
在看某个视频
女主疑惑发问
……
定格
定格这些其实暗示了艾比是“面具怪胎”的脑残粉。
③表演要开始了。
艾比急忙给某个人发了信息“我得走了,就要开始了”
这些暗示了艾比和“面具怪胎”是一伙的。
她是“面具怪胎”的粉丝,给他们出主意,里应外合做内奸,来面试“恐吓秀”的节目。
④最后,所有人都死了,男主要进焚化炉了。
车里,女主惊魂未定,以为自己逃出生天了,一切都结束了。
却发现艾比反而冷静得很。
又注意到车内摄像头,明白了一切:“面具怪胎”的节目还在继续……
这个镜头停留了3秒。
大家应该懂了
如果片子就拍前面拿女主开玩笑那段,故事拍短点,会更精辟,或者干脆随大流点,把故事再塞满点,拍个90分钟,不拍面具人的部分,恶搞女主的串通部分不让观众看,那也算还行。
加了面具人出现,磨蹭半天的意外,不过就是幕后是谁主使而已。
还不如前一个反转好玩。
有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我觉得如果这么拍比较好,面具组织其实也是开玩笑的恶搞,但是不解密,所以大家都以为是真的。
而本身女主对男主的“剧本以外的意外”嗤之以鼻,她的身份就是面具组织一员,她本来的目的是以为恶搞了那个罗汉之后,让面具组织出场再来恶搞他们,让他们尝尝“剧本以外的意外”是怎么个惊吓,所以其实她的嗤之以鼻不是不屑他的理论,而是觉得他的意外理论并不够意外。
当然,这些真相不告诉观众,继续让观众看她被恶搞的那一段。
虽然让她没想到自己被恶搞,但这不影响接下来的计划,面具组织照样出场,出场后杀人,因为不设定那小姑娘是幕后主谋,所以也一起安排被“杀”,但是,跟罗汉杀人一样,都是假的,通过摄像机让男主女主看到不完整的画面,“尸体”再藏好移出现场,因为男主的同事并不是面具组织的,所以要带离现场。
现场留下些残破躯体,不要让男主怀疑尸体全不见了是什么阴谋就行。
总之让男主认为本就被认为是真杀人的面具组织杀了很多人。
男主和原片一样,牺牲自己,救了女友,男主被抬进火炉时,依旧是原片中那样大义凛然,认为自己用自己的命救了自己女朋友,然后让他看电视,假反转一次,其实女友是面具组织的,奸笑着说,这让你意外没?
他心如死灰,嚎叫着不想死。
然后女主出现,告诉他其实是恶搞,再把那些以为是真实杀人的镜头放给男主和观众看一遍。
再谢谢他肯牺牲自己救他,吻一个。
(如果男主选择了救自己,还是找个借口就抬他进火炉,只不过女友反转后就是臭骂加分手了)结局,男女主经历了这次,爱情得到了考验,也受够了所谓的意外,于是回到了舞台剧表演落叶归根。
再来一点点小小反转,男主来句对观众说的心里话,他其实不是受够了,而是这次自己被恶搞,虽然不是自己主导,但是造就了自己认为的意外巅峰之作,再无遗憾。
这样,恶搞,发现恶搞对象是女主,面具组织出来,这几件事就真正一环套一环,而不是黄雀在后的一群变态而已。
个人感觉这样好玩的多。
也更有“意外论”的内涵。
而原片这样,感觉本身还挺好玩的一个吓人的玩笑,反而碰上了真的一伙杀人狂,好玩的碰上了不好玩的,没意思了。
就成了个作茧自缚的故事
本片除了开头有惊悚,其余都是恐怖。
它们的区别在于惊悚是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多靠一惊一乍来达到生理性刺激心率突变,而恐怖则是大致能猜到结尾,就看过程是否新颖又值得推敲,保持观者的神经紧张。
譬如经典的电锯惊魂系列的恐怖在于不仅隐约能想到结局,但是每种杀人方式又新颖独特,尤其是中间的衔接简直安排到极致;而它的惊悚则是当事人的选择是未知的,而这种选择矛盾又有着道德和伦理的现实背景,以至于二者没有选择上的优劣之分,可以使人感同身受并回味思考。
回到本片,在综合得分上自然不能和电锯惊魂相比,但是在一些剧情设计上仍然可圈可点。
譬如影评中都会提到的几点:1.电影讽刺了网络上的低年龄无脑血腥片。
电影本身表现的讽刺有几处:唯一被杀的面具杀手使用的劣质电锯、人手一个的摄像机的近中景拍摄方式、简单粗暴的杀人画风。
除了这些,在涉及面具组的地方其实也应该符合他们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譬如出场方式与时机、推动动机与表现方式。
譬如第一个被杀的约翰完全符合落单即被群杀的方式,还有当他们围住男女主的时候竟然又退去,只因为还要拍后面救活埋萝莉的情节,而拍摄现场竟是直接架起多个摄像机围在高出地面人工摆设的“活埋”现场。
所以有影评提出面具的出现不符合惊悚片猜不到后面剧情的败笔,而我认为正好相反,这恰恰体现了网络面具杀手的简单粗暴,就像女主都是直接被要求去挖萝莉、被要求选一个人带走一样,就是要观众知道后面肯定会出现面具杀手、萝莉就是那个内奸,但却无可奈何2.女主的圣母剧情。
看人物选择不应该从上帝视角,而是从人物性格分析,女主的选择不仅符合她自己的人物设定,而且也符合了面具组的推测,所以才能达到剧情的推动。
另外,我相信面具组那么多人,如果女主不按要求去做,也会被强制修正的譬如如果最后选了男主一起逃离,那么也许车上会有安装在副座的杀人装置启动而直接杀死他
其实前面大部分都很不错,情节很顺畅,尤其是设计那个多级反转,看似是恶搞前来应聘的保安,实则是恶搞女主那一段设置的蛮精彩的,但是通过女主求救时候跟大家对话时暧昧拖延的态度,还有一个又一个同事死的过于轻易猜出来可能是恶搞女主的,然后女主一改锥扎穿保安手的时候,是彻底猜出来了。
后面面具人的加入确实增加了精彩程度,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的结局,正常人迫不得已二选一,男友和同事,肯定是选对象啊,为什么会选一个跟他毫无关系的同事小女孩?
而且之前女主和男主深陷危机的时候,女主还奋不顾身,反复强调要回去找小女孩,但是关键之前的剧情并没有显示出他们有什么深厚情,最多就是同事关系而已,这里怎么也说不通?
最后在车上,女主他们逃走的时候,对于小女孩冷漠的态度看出来,可能她确实不简单。
其实可以拍成一个系列,下一部看小女孩怎么作妖?
但感觉面具人们反复无常,估计一个不痛快,把她杀了也很正常。
所以是男女主的公司雇佣面具人们来对他们进行屠杀吗?
那这也太离谱了,就为了拍了一个片子,要杀那么多人,才能挣多少钱?
警察都是干啥吃的?
娱乐至死的最好诠释。
这他妈喜剧片吧,节奏太快了,压根没有恐怖氛围。逻辑解释的不够清楚。
三星半
现在看16年的片子 太古早了 恐怖片真的是(烂)梗用完一年是一年啊!
没劲
意想不到的精彩,提心吊胆全程,片名scary campaign 应该翻译成《恐吓竞赛》更好吧
马库斯虽然挺烂人,但还是有种。这片算是在吐槽青少年保护法么?我怀疑面具人都是一群孩子。
赞!气氛和紧张节奏把握的太好了!
很惊喜的一部恐怖片,这节奏太好太快了,还没过瘾就结束了,无限反转再反转,有意思。
反讽“娱乐至死”的俄罗斯套娃恐怖片
套中套,戏中戏,一波又一波。
编剧很精巧,很完整。反转的几次都不错,好评~
开篇很有鬼片感觉,中部反转成为恶搞人的节目,后面又反转来了个精神病杀人魔,又反转结果是剧组请来恶搞女主的,又反转,面具怪们加入成了真人杀,脑残的地方,男女主拿着手机就不造先报警...总体挺不错.
60/100 吓人吗?no。烧脑吗?no。但是看够了千篇一律的驱魔类和逃生类恐怖片后,观众拿这部换换胃口也不错。影片立意可能在于对追求收视率而不顾职业道德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林中小屋般的酸爽
死到最后的肯定是内奸,内奸的态度开始就不正常。本片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剧情的多次反转,也不是不同于一般三流恐怖片冗长乏味的背景介绍,切入简短直接有趣,而是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进行了一次思辨:电视被移动媒体分流了受众,应该如何吸引观众,节目内容应该如何选择。隐晦的设计了青少年犯罪,精彩。
wtf 虎头蛇尾
感觉最后又反转了一层?
看着还是挺刺激的。
怀念八九十年代那一波把人吓得一愣一愣的恐怖连环杀手电影,并不是现在的恐怖片不好看了,而是我们失去了对死亡和恐惧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