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怀念电影结尾马蒂厄和皮埃尔在机场回头告别的那一幕。
那属于我们不常看到的一种深情,故事大概也就说了三个星期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却觉得发生了很多很多事,你仿佛能感到时间的重量与质感。
可能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之处
电影中的马蒂厄,当见到了两个哥哥以后,并不喜欢。
本只是一个冲动爱喝酒的痞子,他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曾经是恋人关系当贝蒂娜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时候,他叫她打掉,自己就跑了。
然而他不喜欢的不仅不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可爱的女儿。
贝蒂娜怀的是个双胞胎,贝蒂娜离开了他搬到了其他地方去独自扶养两个小家伙,本也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两个女儿。
而山姆为了去湖里打捞父亲的尸体只是为了能够早日继承父亲的遗产,表面上说自己开了一个公司有20多个员工,实际上他快破产了。
他等不到7年的时间。
因为没有尸体的死亡证明,法律规定要七年以后才能继承遗产。
两兄弟为了一点小事就开始吵架,甚至还动手打架。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蒂厄在皮埃尔家过的很愉快,他开始喜欢上这个所谓父亲的好友以及他的家人们。
剧情慢慢推动着两个男人微妙的关系向前推进。
皮埃尔似乎完全了解母亲与父亲的一切。
“你知道吗,你并不是一夜情的产物,约翰的确喜欢泡姑娘,但他跟你母亲却是认真的,若他们能早一些遇到彼此,他们一定会相伴终生”皮埃尔递给马蒂厄一副听诊器。
“我和你母亲一起吃过晚饭,他看她的眼神就好像发现了新世界。
你父亲在他眼里简直就是罗伯特.雷德福”在湖边,皮埃尔安慰着马蒂厄。
“你还会写书吗?
”皮埃尔问“想写的但平时我太忙了,”
“你应该继续写下去,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算再工作十年,赚得足够多的钱。
到时候你仍旧是一个卖狗粮的,而对于写做却为时已晚,到时候你就会变成所谓的甘于舒适的平庸之辈”皮埃尔对于马蒂厄寄于希望的说。
皮埃尔在这趟旅途中更像是个相逢恨晚的朋友,马蒂厄喜欢他,这个看似冷漠倔强的老头对于他却充满温情与劝导,如同一个忘年之交。
或许在马蒂厄这三十四年以来在很多个日夜里都成想像过他的模样,他内心一直渴望着父爱,虽然他远在天边,但是他也像个小男孩一样渴望得到父爱,得到关怀与指导,得到鼓励与支持!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仿佛波澜不惊假。
假如你能细微的观察便会发现,原来他得到了,尽管不完全。
那些积累在漫长岁月里的情感像暗流一样拉动着两个男人的心,运用着成熟与理智将感情表现的深沉而又不动声色!
就像电影中的那个美丽的湖吧,它没有名字,它美丽的波浪却在恒古不变的阳光与月色的照耀下成为令人惊叹的美而父爱和这些动人景色又何尝不是一样,它们与生俱来,都是大自然伟大的造物
当它们像这部电影所表现那样自然和谐,我们便能发现其中令人惊异的美好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观影后再来食用口感更佳!
剧透分割线假如某天,已经年过30,娶妻生子的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说,在我还没出生就离开了我母亲的,而我至今从未见过的,我的亲生父亲,意外去世了。
电话里那头的人自称是我亲生父亲的朋友,苦苦寻求才联系到我,是要寄给我一些东西。
而这位自称我亲生父亲的好友,在我决定去参加我父亲的葬礼,并见见两位从未谋面的哥哥期间,还接待我见其家人并被热情款待。
到这里,比起知道我亲生父亲意外去世的消息,我可能更想知道这位我父亲的朋友的事!
而这种会存在于现实里的好奇感,在电影里,也同样成为我们男主角,马修,好奇的一个问题。
最后,他终于发现,皮埃尔,这位口中是他父亲的好友,其实,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
马修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怀疑皮埃尔的身份的?
影片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无意间看见之前皮埃尔给马修的一幅画,问他在哪里得到的,马修说这算是他死去父亲的遗物。
马修问贝蒂娜是在他死去的父亲哪里看到的么?
贝蒂娜说不是,自己是和父亲皮埃尔去一个画廊里看见的,当时皮埃尔还伫立着看了好久。
马修开始疑惑,之后找皮埃尔的妻子,安琪,要有死去的父亲的相册一看。
结果发现,一张照片上,皮埃尔先前给自己的,称是自己父亲遗物的听诊器,却戴在皮埃尔身上。
真相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皮埃尔看马修神情恍惚,询问其是不是不舒服。
马修说不舒服,现在呼吸困难。
皮埃尔便说给他看看,测量血压,还将耳朵贴在男主背上听其呼吸。
这时马修将听诊器递了过去,证实听诊器为皮埃尔所有,真相大白。
也正是在这一刻,电影的核心内容可以展现为,一位父亲以朋友突然去世的消息为由,给男主马修寄去所谓他去世父亲所谓的遗物,没想到男主前来探望,自己又心生念想的美丽谎言故事。
这么一说电影内容好像很俗套,可是看到结尾会发现,这是一部哪怕俗套却又俗套的适可而止的电影。
有影评人说这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番外篇,取名叫《湖边的蒙特利尔》。
两部电影都表达着人生的不美好,细腻,克制,却又暗潮汹涌。
但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丧到底,《约翰之子》,或者说这部《湖边的蒙特利尔》,却丧中带暖,仍有温情。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员加布里埃尔凭借在《约翰之子》中饰演皮埃尔这一角色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虽然相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而言,《约翰之子》要逊色许多,但如果说同样对于人生不美好的诠释,《约翰之子》里那带有温暖的部分,我相信它会是一种更加美好的表达。
电影里,马修曾对皮埃尔抱怨说,自己是去世的父亲一夜情的产物。
皮埃尔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你父亲也许浪得一生,但对你母亲,是真心喜欢爱过的。
真相之前,我曾以为这不过是皮埃尔对马修的一句安抚,对自己朋友的一句解释罢了。
后来明白,这其实是皮埃尔自己的心声啊!
我曾经抛弃了你和你母亲,而如今时隔多年面对你,那句对不起,我依然无法诉说。
电影里,皮埃尔的妻子安琪,知道了男主角是皮埃尔的孩子。
也许是皮埃尔告诉她的吧,也许是自己偶然的看出。
一家人送别男主角时,两人独自坐在车上,看着后视镜里的马修,再看看正在加油的皮埃尔,安琪次次眼神漂移,似乎明白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后来明白,恐怕安琪是早已知道真相,才鼓励男主角去劝说得癌症的皮埃尔去接受化疗吧。
因为她相信,如果是自己孩子的话,皮埃尔一定会听的!
没有知道真相后的愤怒,而是用爱去保持沉默。
电影里,在知道马修做卖狗粮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后,皮埃尔一度建议他,把去世父亲给他留的,价值过万的画卖了,以支持他的作家梦想,让他能在现在这种生活里解脱出来。
但马修也次次推脱,并一度不接受这样一份意外的遗产。
后来知道这幅画其实是皮埃尔所有,而当初马修眼里的这份意外之财,实际却是皮埃尔作为亲生父亲,能给自己孩子目前生活里最大的帮助和希望!
这一个个后知后觉,这一份份暗潮汹涌,带着冲击泪点的力量在电影最后的结尾里爆发出来。
在机场分别,马修或以拥抱,或以吻别的方式,和皮埃尔一家告别,却唯独没有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这位自己那所谓意外去世的父亲的好友拥抱。
而这期间皮埃尔表示,期望马修能继续创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马修安检后,皮埃尔要走却又转过身来,眼睛注视着同样回望的马修,再次招手说再见。
我曾想,影片里皮埃尔在给马修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故意不用听诊器。
也许真相即将揭晓,但此刻只想能够用耳朵贴着自己孩子的背,第一次认真的倾听他的呼吸声。
只是想以这么奇怪的方式,去靠近和抚摸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马修在和皮埃尔分别那一刻,都没有上前拥抱,是不是内心一直在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去化疗努力去把自己的病治好,好到你可以来你曾错过的,一直期盼的巴黎,也见见你的孙子好不好!
只是到最后,我们都未曾拥抱,我们都未曾说出,很久以前我们就开始不停想念,如今彼此都还深爱着对方这件事。
《约翰之子》是哈维尔·多兰继《我杀了我妈妈》、《假期》等作品之后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故事,四个孩子在一夜之间失去母亲,父亲决定放弃工作来照顾他们。
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荒诞与悲伤交织的氛围,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首先,电影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四个孩子突然失去了母亲,这让原本就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父亲约翰在悲痛之余,决定放弃工作来照顾四个孩子,这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这种困境并没有让家庭变得更加团结,反而加剧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约翰也在不断地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重建家庭的和谐。
其次,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功力不容小觑。
他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如镜子、玻璃等,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体验。
在演员方面,哈维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本片也是一大看点。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坚强又脆弱的父亲形象,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安娜·玛丽亚·西克拉克、卢卡斯·布莱克等演员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约翰之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会问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否能够像约翰一样坚强地承担起责任?
是否能够在冲突中找到和解的途径?
这部电影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总之,《约翰之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荒诞与悲伤交织的剧情,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功力、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以及音乐都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启示与感悟。
无比温馨感人的一部法语片,看到结尾的逆转有点责怪自己怎么那么粗心没留意细节。
虽然看到中间隐隐有些猜测,但是剧情流畅,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抓取,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细寻思,以至于看到结尾之后忍不住又掉过头重新看了一遍。
父亲这一角色演绎得真好,细腻自然,没有瑕疵。
机场送别一幕忍不住潸然泪下,无比感动!
其实在场的每个人都已经明白,但是谁也不说破,就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流动,已然是一家人的亲情温暖着彼此的内心,也温暖着观影的观众。
父与子之间,也许是人类最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情感表达,片中的父子虽30年未曾见面,但是血脉之间的善良和执着却刻在了基因里。
儿子执意要见两个哥哥~~父亲执意坚持中医治疗~~这些点滴细节需要第二遍的咀嚼才能品出导演的深长意味。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的原因。
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法语片有不少佳作,有一种浑然一体的自我气质,总是那么自然无痕,咋看琐碎日常,往往看到后面就能品味出导演的功底和人性的真实。
患前列腺癌症的医生皮埃尔以老友让的名义给自己的私生子马修打电话并寄了一幅昂贵的画,马修从法国飞到加拿大想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并看看自己的哥哥。
结果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让的两个儿子自己的哥哥。
通过皮埃尔的女儿,马修意识到皮埃尔才是自己的父亲,父亲讲述了与他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和一辈子受良心煎熬的情况,其实继母和皮埃尔女儿对马修都很友好,马修还受继母委托成功说服皮埃尔进行化疗。
所有都在不言中。
国外电影中家庭中夫妻和父子的关系充满着尊重,从小就有人权意识?
一个父亲对私生子的爱不被允许,但一生受折磨。
妻子和女儿更早发现了真相,很明显,他们都很爱皮埃尔,愿意让儿子亲近他。
通过自己父亲的遭遇,主人公更加珍惜自己对儿子的爱。
脑海中印象比较深的,关于父子的电影就是《入殓师》,也是从没得到父爱的男主最终选择去见死去的父亲,选择原谅他。
不同的是马蒂厄活在当下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中,没有活在没有父爱的痛苦中,只是某一天突然接到亲生父亲的死讯,自发的想去参加葬礼。
这个所谓父亲的标签其实只是不曾谋面的亲人,他本应占据马蒂厄的生活,然而只有死亡的消息才能成为通行证。
于是他告别妻子儿子,带着前半生的期许来到蒙特利尔。
接他的人是他父亲的好友皮埃尔,皮埃尔叫他守住秘密,不要与别人说,甚至是两个哥哥。
但是皮埃尔抱着一种久违的亲情想见两个哥哥,最后两个哥哥可憎的面孔让他失望至极。
只有皮埃尔一家让他感到温暖,临时决定提前离开,不参加葬礼。
但是和皮埃尔女儿闲谈才意识到,所谓的遗产(一幅画)是皮埃尔买的,真正的父亲皮埃尔难以启齿他的身世,只能通过好友的死来见到马蒂厄。
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父子关系,没有太多时间的沉淀,只是刚认识的父子。
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然后相拥而泣。
只有朋友间的闲谈和发自内心的闲谈。
知道彼此过的很好是最大的慰藉。
其实皮埃尔妻子知道马蒂厄是丈夫的私生子,最后开车送马蒂厄的时候有一段特写,妻子若有所思,皮埃尔问有事吗?
她说没事,这样的对话又重复了一次,私生子这件事她其实内心波澜不惊,但是作为女人还是会有点敏感,但是看着患癌症的皮埃尔,内心又更多的希望他能接受化疗,所有才会希望马蒂厄帮忙劝说。
机场送别其实蛮感人的,因为太多人会在机场分别,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情。
其次是最平常不过的目送,更为这对刚认识的父子增添一笔浓浓的色彩。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狗血的地方,例如山姆是酒鬼而且对皮埃尔的女儿关系混乱,然后对马蒂厄大打出手。
还有皮埃厄妻子隐瞒丈夫患癌症的事,然后告诉马蒂厄,让他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我只能说那只是一点残枝败叶,不影响这是一颗健康粗壮的大树。
影片的艺术特色就是节奏特别平缓,从一开始就娓娓道来,没有任何花哨的技法,就跟是枝裕和一样,把握最微妙的关系放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上,简单直白而且有力度。
摄影也很棒,构图和画风都很喜欢。
影片也有翻译《父亲的馈赠》,我觉得这个名字比《约翰之子》要好的多,因为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关于遗产—那幅画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具。
其次就是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贴近当下的时代,当下的价值观。
不是以前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所以看起来没有太多阻碍,所以能更有感触。
孤独含蓄内敛的故事与人一样,更具吸引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皮埃尔假借朋友之名将私生子约见唯一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故事。
一天,马蒂厄接到一个自称父亲朋友的人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约他前往加拿大参加葬礼。
三十五岁的马蒂厄从未见过父亲。
接到如此莫名的电话,放下工作、撇下生活,从巴黎赶赴加拿大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皮埃尔将马蒂厄接去酒店的路上,对他说,葬礼下周一才举行。
又说,如果想旅游的话,愿意陪他。
告别前,将一个包裹塞给了马蒂厄,说是他父亲出事前委托他转交的。
马蒂厄回到酒店,打开包裹后发现,这是一张名画。
他马上拨通了皮埃尔的电话,说,刚刚在网上查了这幅画很值钱,他来,并不是为了争遗产,请他将画退还回去。
一副名画想必,皮埃尔听了这话是有些震撼的。
之所以假借他人之名约儿子来但不相认,就是怕惹麻烦。
这是个心思缜密的男人,三十五年,从未找过儿子,得知自己去日无多,才想起了却心愿。
马蒂厄从没想过争抢遗产。
母亲八年前去世,儿子让他与世界有了联系,父亲,证明自己是有出处的。
即使从未见过以后也不会再见,至少他不是无根的飘萍。
所以,他想见见两个兄长。
皮埃尔真能沉得住气,也许他想趁此机会多观察一下儿子与他到底有几分相像。
带着他去见准备寻找父亲遗体的兄弟俩。
果不其然,那兄弟俩为了打不打捞父亲遗体而大打出手。
如此粗鲁的风格怎么会是一家人呢?
一老一少决定离开打捞现场,那是人家的私事,最好少掺和。
马蒂厄决定不参加葬礼,至此他仍以为自己是约翰的儿子,他强调,不要那幅画,将画留给那哥俩,他们至少有东西可争抢。
回来的路上,皮埃尔莫名的说:“其实我很想有个儿子。
”马蒂厄没听懂话外音,说:“是想有个儿子跟你一起钓鱼吗?
”从皮埃尔的眼神中,能看出他真喜欢马蒂厄,也希望他能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邀请他到家里住一晚再走。
来到皮埃尔家,两个外孙女正在弹钢琴,弹的不成样子,皮埃尔示范。
那一刻,从马蒂厄的眼神中,流露出歆羡之情,他的表情,给人一种无奈之感,似乎想说,皮埃尔是自己的父亲该多好。
镜头一转,皮埃尔的女儿要去与姐妹约会,约他一起去。
他们一起去一起回到家时,无意间看到马蒂厄的房间有一幅名画,那是她和父亲在一家画廊见过的。
她问:“这是你的吗?
”马蒂厄说:“这是我得到的遗产。
”她说,约翰的财产随随便便买这样一幅画,很轻松。
当时,父亲也看上了,但没买。
言外之意是,对自家而言,这幅画太贵了,但是皮埃尔所称的约翰留给他的遗产,也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也许,皮埃尔就是自己的父亲。
镜头再转,早上皮埃尔太太对马蒂厄说,皮埃尔得了前列腺癌,他拒绝化疗。
她求他帮忙劝劝固执的皮埃尔。
大家都是聪明人。
这一刻,皮埃尔太太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秘密,现在看来,与死亡相比,男人年轻时的背叛已毫无意义。
马蒂厄不置可否。
皮埃尔来到餐桌前,看到马蒂厄的鼻子有伤,问他还好吧。
他说不好,有些呼吸不畅。
皮埃尔建议到室内给他检查看看。
舐犊情深皮埃尔趴在马蒂厄的背上为他检查,这分明是舐犊情深啊。
马蒂厄的内心百味杂陈,在他的生命中,父亲缺席了三十五年,母亲从没说过关于父亲的任何话。
马蒂厄直接问:“为什么约我来?
”皮埃尔淡淡的回:“只能说到时间了。
”再多的话,也无法表达歉意和感情。
若说没歉意,为什么巨额购买名画?
分明是在赎罪。
若说有感情,为什么三十五年杳无音信?
再多钱,洒在三十五年的岁月长河里,又有多少呢?
成人的世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行不行,好不好。
他对马蒂厄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
从你母亲看我的眼神,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马蒂厄出生前,母亲曾经给皮埃尔打过一次电话,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对皮埃尔来说,求之不得。
他是个谨慎的男人,不愿成为背叛婚姻的罪人。
明面上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人之将死,尽可能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有了“赎罪”的这一切。
优雅的法国女人 送马蒂厄去机场的路上,皮埃尔太太看着后视镜中的马蒂厄,眼神很复杂,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皮埃尔。
她知道,最要紧的是让马蒂厄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她再次请求他帮忙劝劝皮埃尔,她说:“你说的他一定听,毕竟他欠你的。
”法国女人的优雅,当之无愧。
看似她求他,实际上,她已经知道了丈夫和马蒂厄之间的关系,并且默许了。
对法国女人的优雅,此处应该有掌声。
许多人误以为,所谓优雅是穿金戴钻、出入豪车、名牌服饰和箱包、鞋子。
其实不然,真正的优雅,不管多大的压力都能够不显山不露水的应对,是真正的云淡风轻。
相隔三十五年的父子,终于在送行时相认。
皮埃尔说,希望自己能去巴黎。
马蒂厄说,真诚欢迎你能来巴黎,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行,建议他接受化疗。
皮埃尔点头答应。
不可言说的父爱老父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马蒂厄转身微笑。
无法言说的父子情深,在相视中凝聚。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含蓄的叙事风格。
面对内心冲突,没有夸张的表达,让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温和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涌动与理性的克制。
在艺术表达上,内收比外放的难度更高。
片子悠悠的道出一个父与子的故事,不过度煽情,不渲染氛围,看着舒服容易被带入。
正片看下来的感觉让我想起李健,尤其是他翻唱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也是中年人式的淡然叙述,不刻意制造氛围,不炒情绪,就讲给你听,是那种经历过后,浮浮沉沉,几年甚至几十年沉淀,宽广的爱。
一对复刻版父与子。
最后一家人挤在一辆车上,各种承担着各自的角色责任,特别好。
女儿的婚姻和父亲的那段婚外情也是恰如其分的相似……
如果是你,35岁,母亲去世已为人父,从来都以为自己是一个意外的孩子,突然一通来自加拿大的电话通知你去参加父亲的葬礼,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接到电话的他前往了加拿大,父亲的朋友接了他,他想要接触他的兄弟想要了解更多,但这位叔叔处处阻挠时时提醒,不要捣乱不要画蛇添足不要过度接近父亲的家人。
他和兄弟和叔叔一起去了湖边想要再试试找到父亲的尸体,他见证了真正的家庭击破了幻想,决定还是不要参加葬礼,但这个时候他又发现好像这个叔叔才是自己真的爸爸。
法国电影简直是我所有观影大分类里最喜欢的,主要是因为它细腻的感情流动。
在一个家庭长大14岁才知道父亲是养父,成为了父亲似乎也不够称职,35岁要去完全陌生的国家城市了解陌生的家庭,而理由竟然是父亲的葬礼,这需要多大勇气呢?
男主几乎皱着眉在做每一件事,面对的尴尬质疑,这边的陌生人们欲言又止的样子和不知所措的亲近,都让人觉得他的到来已经足够勇敢。
而湖边像是一个转折点,让他意识到自己想象中的家庭并不存在而即使父亲不离开所谓的父慈子孝也不存在。
渐渐的,谜底揭开,那些情感终于浮出水面。
驾车的时候的对视,在家庭里面的闲聊,湖边的聊天船上的分享,一切都有了实际的意义和缘由,两个人最后的欲言又止和机场的再见,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是跟亚洲文化非常异曲同工的地方,有的事情需要留白需要一点点的隐晦。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他们都没人说出那句关于亲情的称呼,但也都在叮嘱彼此的未来。
他说让他卖了画坚持写作,他说保重身体才有更好的未来,他们都在说着关心,却都无比的克制。
也许这是一个小故事,但有饱含深情。
男人之间的沉默的情感就这样在画面里在眼神里交织。
送的礼物说不出口,就像是真相也说不出口,也许每句都是假的,但里面的情感又那么真实。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
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
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
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
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
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
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
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
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
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
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
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
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
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
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
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
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
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
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
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
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
三十年了。
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
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
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
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
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
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
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
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
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
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
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
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
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
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
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
(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将死之时见婚外情娃,年老了什么都淡然,只剩生命的余晖
@2024-06-01 14:06:31
私生子和老灯视角的温情片,妻子和女儿视角的恐怖片。不用猜就知道是老灯编剧。妻子视角请看《45周年》。
豆瓣分虚高,拍得挺流畅的,就是有点厌女(出轨男行为浪漫化、"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之类的台词)
理想主义的父爱如此平静
不错
相见不相识,相识相见不。相不相见,识相不相识,相不相识,见相相见不。
之前看过一点放弃了,豆瓣老给我推荐这电影我又捡起来看了。比较失望吧剧本精妙和情感细腻哪个都沾不上边,很没意思。
平淡又细腻,不错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一如眼前无名的湖面,冰冷,沉静。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含蓄, 温暖。
一个从未见过自己亲生父亲的中年男子有一天被自称其父好友的人告知他的父亲将要离世,于是男主不远千里去接触这个新家庭,但同胞兄弟确实充满敌意,无非就是为了老头的财产。男主后来洞悉了一切,那个友人就是生父,虽然自己当年是一夜情的产物,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生父没能再去找母亲,但爱却是真挚的。
能遇到这样扎实的剧本,是一位好演员的幸运
静默无声又丝丝入扣,总是这样的节奏最能侵入人心,这也许是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一点他妈没看进去,淦
3.5+1. 加给男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入境蒙特利尔,出境蒙特利尔。你想去巴黎吗?我们一起去看埃菲尔铁塔。一家人挤着坐上车关于巴黎的讨论是出人意料的泪点。很多地方的演员表演可以看到蒙村人“认祖归宗”的潜意识。这首肖邦“想烧掉”的忧郁思乡的B小调遗作也在影片结束后寓意渐渐明显起来
一直没敢信反转 毕竟利用朋友的死和儿子见面还把私生子栽赃给朋友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点魔幻了… 一半是为了Pierre Deladonchamps看的
没看完,几天的父子感情能多深。
①满大街跑的斯巴鲁,证明加拿大是斯巴鲁的天堂;②穿毛线衣和不会钓鱼,请感受来自淳朴加拿大人民的鄙视;③狗狗真是人类的忠诚好朋友;④约翰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只认识钱的律师(可能也相当无良),另一个只爱酗酒打人,死了连尸体都找不着,老约翰这都造了啥孽;⑤生活就是这么些琐碎,本来渐生情愫突然就成了兄妹还是挺遗憾的;⑥看到最后那句“你就不想见见你孙子吗”简直不能更扎心,本来一切静在不言中嘛;⑦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中医,真的自己都不能解释这个能治病是什么原理,早个把月还听说“中药静脉注射”这种天知道是啥玩意的疗法,如果这都不是忽悠人,我觉得地球上没有疑难杂症了;⑧名为《约翰之子》实为《皮埃尔之子》,但片名如果这么取的话,本身就剧透得丧心病狂了~⑨不知为何,看完这个片子,我莫名的想念起了罗宾阿姨嘤嘤嘤~
3.75
感人,却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