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成勋选择了河正宇扮演主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相信只要一个乐观的人甚至乐天派的人才可以在如此环境活下去。
相对于一般灾难片,极力刻画受难者的痛苦悲楚,河正宇在黑暗闭塞的环境里还保有那一丝幽默甚至有些傻气。
河正宇陪伴那个女孩一起度过漆黑时光,气愤与狗吃掉了食物,最后没有水时还品尝体会尿的味道。
妻子裴斗娜在超市里得知丈夫被困隧道时表情的变化非常耐人琢磨,给做援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做饭,到最后所有人都放弃时大声嘶吼求他们救救丈夫奔走相告。
救援队长吴达洙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不愿放弃河正宇,当追求政绩的政治家只在乎新闻热度的记者阻挡救援时,吴达洙大声的呵斥他们,吴达洙这个角色让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电影同时也讲了非常著名的三个问题——薛定谔的猫、蝴蝶效应、火车困局。
薛定谔的猫原本是物理学界的一个假设但当他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成为一个社会理论。
薛定谔的猫处在一个自相矛盾的位置,在盒子里的猫直到你打开盖子你都无法确定他的死活。
河正宇就是这只猫,外面的人政治家网民评论家记者当河正宇失联后认为他已经死了,可是不把他找到无法证明他是死是活。
人们甚至开始骂妻子裴斗娜浪费公共资源,政治家讨论自己的政绩,最后逼着裴斗娜签下放弃救援的名,在广播中念出给河正宇的告别信,让原本还保留希望的河正宇出离绝望。
绝地隧战——2018 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紧张时期,韩国民间军事企业(PMC)的领队Ahab(河正宇饰)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处接到一项绝密任务,目标是率领战斗小队在板门店地下30米深的隧道内,消灭朝鲜的领导人王。
此时他和他的12个伙伴都处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空袭轰炸的危险之中。
他别无选择,只得与朝鲜军医合作,小队在地下30米深的隧道内,展开了一场秘密而激烈的战斗。
最终他们赢得了战斗,保护王存活,获得支援,顺利地走出了地堡。
在运输机遇袭后,跳伞再一次营救王,医生。
电影一开始有点拖沓,后面还是非常紧张、激烈。
因为电影虚构的情节,豆瓣上都查不到。
河正宇的演技还是没得说,总是能让人代入进去,但是看多了也发现一个大多数演员的通病,就是表演化单一,电影的结局比小说结局要好很多,庆幸自己看到一半迫不及待搜索了一下这部电影结局,没想到在百度上看到的是小说版的结局,当看完电影结局的时候竟然感觉到一丝幸福,因为我本身不喜欢黑暗结局。
在小说里主角是没有救出来的,妻子也被人网暴导致自杀,而在电影版主角活了下来,但是也辛亏是有一个负责人的救援队长,如果放在现实中可能也没有机会了吧,狗狗也是关键,估计这只狗出去后身价飙升了吧?
本以为主角会在下面把他吃掉的,让人厌烦的就是部长们和媒体们,这种媒体因为给了一部分特殊权利后,从影片中也能看出来其实是阻碍了救援队的进度,比如一开始给主角打电话,以及和官方救援一起飞无人机,以及最后主角被救出来后的拥堵,但是我希望有这种媒体,因为有他们这种的存在,或许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被报道出来。
说一下部长们,简直就是蛀虫,其实他们并不关系这个人到底活没活,救还是救不出来,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在荧幕上树立的人设,所以去看他们好像是很努力在施救,但是心里漠不关心,救援队们也是这种,不顾那个把鸡蛋掉在地上吃的救援人员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好人。
最后主角被困在下面几十天,然后最后凭着最后的力量往前爬了一百米,我觉得这个有点过分了,饿了这么多天这也太离谱了,最后几天纯就是喝尿度过的,所以这里看得出来手机电量很重要,为什么救援队会选择放弃?
就是因为没电也联系不上主角,所以认定主角已经死亡,但是如果手机有电能联系的上外界,外界肯定也会继续救援。
但是又说回来,假如一开始手机就在下面打不通电话,是不是说他肯定就活不成了?
因为不知道下面有没有人,不知道具体位置。
主角最后竖起来了大拇指这个是赞扬救援队长的,最后却被报道感谢国家。
这一点挺讽刺的。
最后说一下蝴蝶效应,如果主角加油的时候,不上加满,或者就能开出隧道了对吧。
是一部灾难片,不过是人祸,因为施工工程的腐败。
全篇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性,男主是外界所知道唯一一个隧道中的幸存者,最开始外界全体都有救男主的想法,到后面19天后,男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很多人都不相信男主还活着觉得再进行救援就是浪费物力财力最后找到也只是骨灰罢了,在救援过程中还牺牲了一名救援队员,外界的人开始动摇,想放弃直接爆破重新修建隧道。
站在外界的角度来看,确实为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浪费物力财力确实不值得,人性这种东西,我们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
而如果站在男主的角度上来说,我苦苦挣扎了那么多就是为了等待你们的救援,而你们却要放弃我了,连我最爱的妻子都同意放弃,这内心能不是绝望。
怎么说人性这种东西是复杂的,是对立的,我们没办法去评价什么。
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看完这部片子,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秋夜的凉意和黑暗的莫名力量让我不能睡去。
我躺在床上摩挲着自己的皮肤,说不出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是因为冷气还是因为感到绝望。
虽然最后时刻,李正洙被成功救援出去,但是这小小的成功并不能掩饰整部电影传达出的绝望气息。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李正洙的存活是导演为了不使电影的丧气那么沉重而特意安排的。
若是同样的场景放在实际生活中,他真的能够存活下来吗?
隧道外面的问题已经展露的足够多,若是让主角死去,那这部电影岂不是太过于黑暗和压抑。
出于同样目的设置的,大概还有那只可有可无的狗狗。
虽然电影刚开始就有铺垫,并且坍塌的隧道中是狗狗让正洙发现了女孩。
但是若是没有这只狗狗,电影的情节也照样能够进行下去。
比起实际的意义,狗狗存在更大的价值大概是让观众们观影时候能够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展现故事时候所批判的东西是繁多的。
主角河正宇,人送外号“河小花”,可以说是一部电影质量的保证。
我知道他的时间比较短,看过的作品也大多是最近几年的。
不过除却一部《黄海》之外,我对他其他的作品评价都是颇高的。
尤其是《恐怖直播》中他精湛的表演,可以说为同为独角戏的《隧道》中困于隧道的片段打了保票。
而裴斗娜把正洙老婆世贤演绎的也很到位。
其实深情不必太过声嘶力竭,所有的情感都在那句努力压抑自己感情的、毫无效果的威胁里面了。
《云图》中的裴斗娜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位面瘫演员,但是她在《隧道》中的表现,无疑为她添彩不少。
吴达洙就不用细说了,千年的配角不是白演的。
他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给人希望的角色,就像浓重雾气中的一处明火,很温暖很安定。
还有就是饰演死去的救援队班长的演员很眼熟,但我真是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有知道的朋友麻烦评论告诉我,谢谢了。
说完演员,再来谈谈电影的剧情。
开篇不到五分钟便进入主题,这是导演自信表现,也预示了电影索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
这些内容几乎全部直指韩国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
拨打救援电话却被问无关紧要的问题这大概是说公务员办事太过于墨守成规,甚至不会考虑当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大家都只是当着工作一份谋生的手段,却并没有打算认真得负起责任。
隧道塌方得已经看不出原貌隧道塌方成这个样子,明确地告诉观众救援工作的难度很大,甚至有救不出人的可能性。
救援队还未打进电话来,无良记者却抢了先
记者们放飞的无人机们记着的机敏和救援队的迟钝成为了对比。
同时打来电话不是对受害者的关心,却是对其本身新闻的贪婪索取,甚至不顾及受害者的状况。
隧道外无人机蜂拥进入隧道中的那一段也真是好笑,这么多的眼睛,竟然只有一只是为了找寻受害者的,其他的眼中大概只有头条和利益。
用来探明情况的无人机却只能返回美国更换部件无人机坏掉之后,竟然还要去美国换部件。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告诉大家,即使人数众多,救援力量还是很薄弱的。
隧道第二次坍塌隧道第二次坍塌,更为救援增添了很大难度。
标准的领导慰问照受害者和家属的不幸却被官员用作作秀的道具,假情假意让人无奈。
这一段还出现一个细节,有两位官员想要抢先入境被阻止,可见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来关心受害者怎么样了。
他么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面子和位置,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唯一的食物被狗崽子吃掉了
唯一的伙伴死去 这两个镜头更显得绝望。
至此,李正洙是真正的弹尽粮绝(食物没了,水也洒了),孑然一人。
偷工减料竟然啊人尽皆知
连最根本的设计都都是错的不用多说,这是对建筑公司赤裸裸的讽刺。
而我们的豆腐渣工程也告我们,危楼之后,必定有更深的水。
《隧道》对这个问题浅尝辄止,有些不爽快。
不派铲雪车过来电车难题,城市里面也有人会因为铲雪车的不足而导致伤亡。
但是这里面的情况更加的复杂,隧道这一端虽然只有一条生命,却可以说是国民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派车,是不是可以说狠多人都已经对这起事故,对他人的生命感到漠然?
新闻也已经回归了统计学
公然讨论人命和经济的比较而隧道外面,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怎样营救,而是该不该营救。
生命的价值在经济的冲击下竟然被无限的稀释。
而这样的讨论能够诞生,也说明人民本身就已经对他人的生命及价值漠不关心。
意外事故,班长身亡
悲伤的班长母亲
签完同意书之后,工作人员看世贤的眼神班长的意外身亡挑起了大家对正洙和妻子世贤的不满。
人民内斗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谁真正地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起责任。
救援工作停止救援工作停下了,说明所谓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漠视真的碾压过了个人生命的价值。
隧道外面的人们大概庆幸自己没有被困在里面,但是谁又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国家和同胞们抛弃的人?
要等领导来过即使是救出来之后,还要等待领导的过目才能前往医院。
新闻中公然报道假消息这一次的讽刺已经不是局限于官员、媒体或是什么人了,而是扩及到了整个大韩民国。
“对整个国家表示感谢”其实韩国的豆腐渣工程远近闻名,复建崇礼门之时的新闻让人们笑掉了大牙。
可是电影想说的,绝对不仅仅是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坍塌的隧道只是一个小舞台,隧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但是导演涉及的面过于广,导致很多问题都没有深究,让人大呼不过瘾。
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未尝不是导演的设置的一种开放式结局,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问题之后的核心根本,这大概都是导演想要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内容。
毕竟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有说什么。
若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像是展现出来的那么简单,那可就太没意思了。
《隧道》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镜头,一系列晃动的镜头与人物的特写镜头巧妙的衔接,制造出了强烈的紧张感,压抑狭小的空间也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慌乱。
对于影片中和主角一同被困在隧道的女孩,在我看来,也许不是真实存在的,处在这样没有光亮,也难以看到希望的环境之下,没有满足生理需求的水和食物之下,人出现幻觉是合理存在的,导演对女孩的结局也是采取了开放式的讲述,在主角被救出来之后,并没有看到女孩的尸体。
也有种说法是主角把女孩吃了,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几十天没有食物想要存活是不大可能的,那支撑主角活下来的,也许就是女孩的血和肉,《饥饿站台》十分不避讳的讲述了在强烈饥饿之下人吃人的现象,而《隧道》也许是隐晦的想要引导人们去接受这个可能性,这个悬念也留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跟风看了《釜山行》《首尔站》和《隧道》。
相较于丧尸片,《隧道》的真实性高一点,据说原著是悲剧结尾,电影的结尾很让人欣慰了。
看到女主在广播里告知隧道里的李正洙放弃救援的时候我是震惊的,不敢相信,难道这个人对她来说不是全世界吗?
不敢想象如果真的放弃救援,李正洙就这样死去,女主之后的人生会怎么样。
与整个国家为敌?
怎么样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年纪尚小的孩子?
真的不敢想象。
怪不得原著的结局是都离开了世界,说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如果是这个国家的人逼迫她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政府不作为和豆腐渣工程是被吐槽烂了;然而,民众从新闻刚开始的关心到后续的抱怨及冷漠,看起来像极了当今中国。
就是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热搜”“热门话题”吸引着民众的眼球,不管是媒体还是商家的操纵,络绎不急的热门词汇和事件消耗着民众的时间,关心评论完这件事,然后遗忘,继而再去搜索下一个新鲜出炉的。
“乔任梁”这三个字恐怕是大多数人前几周都搜索过的,现在呢,我想大部分人早起转头其他热门事件了吧。
可以说民众冷漠,但这也是媒体操作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不是吗?
电影中的无良记者说了一句“再有一天就可以破纪录了”,真的好想扇他巴掌啊……因为李正洙对于这个记者来说只是一个或许可以产生头条的新闻源泉吧,甚至不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突然想到,如果隧道塌陷后隧道里只有一条狗呢?
大概会有更多的人以看戏的心态看待救援狗狗吧。
(前提是如果政府会救援狗狗)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话,不要随意评论你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任何事情。
如果媒体不要胡乱发表意见,如果民众不要以冷漠为前提给予受害者家人压力,或许女主可以再坚持救援。
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放到现实中,恐怕没那么多的好运气。
愿每个人多一点包容心,多一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
看完釜山行再看隧道,觉得隧道更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敢黑隧道这片黑起自家政府来是完全不留情面,官员们镜头前摆pose,试图给媒体留个好形象,开会的时候则收起伪善的面孔,严肃的讨论起施救方案的经济成本来,讽刺的是,尼玛这讨论出来的方案还是错的,因为图纸和实际施工不一样,洞都白挖了,最后为了节缩成本粗暴的采取了爆破模式……这我觉得有点黑过头了,就是在天朝这种情况也基本不可能发生——我指的是图纸的正确性。
虽然我们大量建造豆腐渣工程,并且爆破和掩埋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手段,但在档案留存上还是挺规矩的。
如果说以上只是泛泛而黑,那么结尾完全就是DNA锁定式的黑了,没错,朴槿惠,黑的就是你。
虽然我对这位女总统不甚了解,但就这黑劲来看,韩国人民很不待见她。
和蔡英文认姊妹去吧。
政府都这么敢黑,媒体就更不在话下了。
无良记者就等着施救队出糗,恨不得出人命,给自己的新闻下点猛料。
男主角被从隧道里挖出来以后,汹涌的记者把通往救护车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的,只差没鸣枪开道了。
这里要是来个主角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本片就神作了。
2、真实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男主角在地底下自救的手段也颇值得称道,比如喝尿——没水了你不得废物利用吗。
不过一狗一人饿了几十天还能相看两不厌,我觉得有点太善良,尤其这狗还吃了男主角买给女儿的生日蛋糕。
总体来看还是很真实的,没有乱来。
3、逗逼其实这故事挺残酷的,很考验人性,真想拍成催泪大片也不是不可能,但导演就是拍成了讽刺喜剧片。
韩国电影除了金基德这种24K纯大师级别的,一般都带点逗逼属性,本片这一重任交给了施救队队长,从他的长相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此君是专业的逗逼担当。
不过搞笑归搞笑,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靠他发挥重要作用。
逗逼的还有媒体的那帮人,因为害怕自己进去被活埋,这帮人就搞了很多大疆飞进隧道,结果好几架飞不起来,好几架还没进隧道一头撞在了墙上。
这有点黑色幽默。
总之,这类角色见多了,会发现纯粹的逗逼是无意义的,和剧情紧密结合的逗逼才是有水平的逗逼。
4、结尾结尾主角夫妻俩开车进隧道,音效和主角的脸部神情很让人揪心,生怕这隧道也塌下来。
不过这应该是前面塌方的那个隧道,要不然进个隧道男主角都紧张成那样,这就不是创伤后综合征,是玻璃心了,尤其大叔在地底下表现的还挺坚强乐观的。
这样一个结尾的功效在于,前面的情节是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但是随着男主角获救,一家人团圆,悲剧的成分在观众的心中变淡了,大家会觉得这片还是喜剧风格多一点,而结尾来这么一下,让观众又回到了紧张的氛围里,从而给了观众更多的回味空间。
PS,从这片也可以看出,真到了危急时刻,坚强乐观的心态,健康强壮的身体,和基本的自救技能,是多么重要。
这一点前阵子的长腿妹子战虎鲨(鲨滩)也展现了。
一个人被困在孤苦绝望的环境里,你的业务能力、人品、存款金额、不动产数量、容貌身材都没办法为你换得丝毫优势,但是你的体质、心态和知识能让你向死而生,重回人间!
当然你也不能受伤太严重,像本片那条狗的女主人就太惨了,就她和钢筋混凝土的紧密咬合程度来看,就算挖到了她也是狗带了。
总结一句话,本片够黑、够真、够乐,相当值得观看。
以上。
微信:野评人2016年09月14日
这个隧道挖的还不够深.......开端:加满油引起的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的巨大差别。
如果只加3万的油,加油时间会变少?
或许就直接通过隧道(或被压死)。
或者,不停车等老大爷给的两瓶水?
也可以直接通过隧道(或被压死)。
这里应该拍得更玄妙和有韵味,比如布拉德皮特的《返老还童》里女主角布兰切特被车撞的那段分析。
起因:一场隧道坍塌引起的韩国地震,从而产生涟漪效应。
民众对政府信任与自身自豪感的建立可能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
(比如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建伟大工程)。
而往往信任的倒塌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
这里可以把媒体的功力发挥到极致的地方没有把握好。
媒体如何分阵营,分派别去讨论这个事件,应该多为补充。
过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媒体政府狗咬狗,困者站在灰色地带智取利益。
狗是同类。
同类撕咬不致死。
但为了一块肉,会竭斯底里。
事件是肉,媒体和政府看到肉要上去抢夺。
媒体想要知道更多真相,政府想要掩盖更多真相。
而抢夺过程中,媒体无形中会起到监督作用,督促政府把事情办好把人救出来。
但媒体需要爆料吸引更多收视率不择手段的略根性也显露出来。
机构存在问题,但从中还是有良心的闪烁。
救援总队队长,以身作则,和受困者一起喝尿。
暗示着在平凡的岗位中,每个人其实都尽量做到最好,只是机构存在了问题。
以至于到最后,挖错了位置,再次耽误了救援。
队长的背景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可以深挖。
但队长或者说影片良心的映射也只能成为一个符号而已。
尾部:拯救瑞恩大兵的社会哲学问题。
需要救一个大兵而冒着牺牲整个团的危险吗?!
影片因为救被困者一人(不知生死),而让一位健康的施工者死去(工伤)。
在这么下去值得吗?
这个问题应该早些抛出并展开,影片会加分不少,但在影片里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平淡的人物:男主作为被困者始终没有出现人物心理弧度的变化,好的影片男主的内心或者世界观是需要发生重大变化,最后带动观众走向结束的。
而从始至终,男主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烂尾的结尾:貌似不是主旋律但其实就是主旋律的结尾。
男主奇迹生还。
所有的争论和拯救都没有白费。
让人松了一口气。
哪怕结局最后定格在救援人员看到男主倒在废墟中,生死未卜!
作为一个开放式结局!
影片也会离上乘之作更近一步!
本灾难电影看起来很简单,一起因隧道塌陷自救和他救的故事,电影场景更是只有一个隧道及周边100米。
但凭借着恐惧、未知、希望等关键词的戏剧冲突,不会让观众因场景和故事简单而感到乏味。
本片另外一条线,是对豆腐渣工程和政治表演秀的嘲笑和鞭挞,政治话题一直也是韩国人热衷的。
本片另外一条线,是对豆腐渣工程和政治表演秀的嘲笑和鞭挞,政治话题一直也是韩国人热衷的。
比《釜山行》好了一个裴斗娜。
“你们这些混蛋都给我滚开”
多好的题材,然而无论是对个人的求生本能和人性关怀,还是对国家机器的讽刺,都没有做好。影片一直处在high不起来的状态,最后主角获救的方法简直匪夷所思。论导演编剧的功力,同期的釜山行可以把隧道甩出去好几条街。
哇偶 17日待机的三星 哇唔 超长待机有活力的河欧巴 救援神马的哪里需要 明明欧巴是超人 自己可以钻出来。演技什么的 长项 细节处理的好丰富。
刚开始口号是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一再遇挫,反复遇挫后,就开始触碰到“一切代价”的上限了
三星给斗娜……片子到后半部分有些失控了……
拍的不错,就是后半段太拖沓了,电影可以剪到一个半小时。
立场正确,但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却有太多套路
那只狗演的不错。
在朴狗直播间看的,全场弹幕:恶心人是吧。从头到尾都很恶心就是了,剧情智障,尤其那个被困在隧道里的女的出现的所有场面,都让人疯狂想要快进。我唯一喜欢的情节是裴斗娜演的妻子在超市下自动扶梯的时候,在顶上的闭路电视听到被困者是她丈夫时候那段,她一直退着往扶梯反方向走,为了看到电视画面,确认是她老公。其他部分,完全不值一提,很多讽刺显得特别刻意,这是什么人性啊,是智障。
(6.2)三星手机,17天超长使用时间,你值得拥有!
一个突发事件反映周遭社会的百态,媒体不择手段,政府虚伪、大兴形象工程,部分群众是非不分,喝尿大叔身先士卒品质高贵、主人公夫妇可怜兮兮让人同情……讽刺社会上的不良主体和现象无可厚非,但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方法过于刻意,总有一种生怕观众看不懂的感觉,节奏拖沓,动辄就来的煽情丝毫不高明
韩影的分依然虚高。这么好的立意一定能有不错的故事啊,结果我看的是什么鬼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物的刻画非常苍白,尤其是心理部分浅尝辄止,反而充斥着各种浅显的讽刺梗,导致故事的主体几乎没有放在男主如何撑过53天,女主如何面对政府停止施救的心理刻画上。逼站洋洋洒洒的弹幕也可以看出本片思想性一般,话题是被五毛和皿煮粪子撕逼炒起来的。
韩国导演怎么老爱拍片黑自己政府啊哈哈哈,简直就是一部喜剧片。(类型里暂时没看过有哪部能超越「127小时」)
虽然情节老套,观众也能在下一秒猜到会怎样,但就是比釜山行强。嘻嘻。
只有河正宇和裴斗娜的演技可以看看了。剧情挺水的还硬拖2个小时。搞笑的是常年在韩剧里演家庭妇女的那位大妈这次来演政府首相
电影黑政府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结果又不够大胆——倒不如死去,来一场集体谋杀
官员想政绩,商人看利益,记者求猎奇,群众图热闹。大多数人,在自身利益无损的前提下,都扮演着冷漠的看客。如果危及自身,会将人性最自私和丑陋的一面尽显无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自私的生物啊。
国家的问题+失误+疏失,导致国民受困,国民在拯救国民的过程中去世,国家却归咎于受困的国民给不幸去世的国民带来了灾祸。哈?!我要是男主老婆我天天盯着你们救我老公!谁也别想道德绑架我!我老公的命不是所谓65%投票可以决定的!看得我好气!美娜已经很烦人了!官僚更烦人!!男主要是去世了一点都不奇怪,还能活下来就离了大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