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聪明人

Smart People,畸才家族,爱情智囊团

主演:丹尼斯·奎德,莎拉·杰茜卡·帕克,托马斯·哈登·丘奇,艾利奥特·佩吉,艾什顿·霍尔姆斯,克里斯汀·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8

《聪明人》剧照

聪明人 剧照 NO.1聪明人 剧照 NO.2聪明人 剧照 NO.3聪明人 剧照 NO.4聪明人 剧照 NO.5聪明人 剧照 NO.6聪明人 剧照 NO.13聪明人 剧照 NO.14聪明人 剧照 NO.15聪明人 剧照 NO.16聪明人 剧照 NO.17聪明人 剧照 NO.18聪明人 剧照 NO.19聪明人 剧照 NO.20

《聪明人》剧情介绍

聪明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劳伦斯(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饰)是一名要求严苛的中年教授,虽然心地善良,但他拒人千里的气质使得学生对其厌烦,儿子和女儿也日渐对其冷淡。自从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他就变得更加烦躁和无奈。一天,劳伦斯意外从栅栏上摔下来,被送进了医院,并得知负责他康复的女医生珍妮特(莎拉·杰茜卡·帕克 Sarah Jessica Parker 饰)原来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不过他已经记不清楚了。在频频约会后,劳伦斯发现自己似乎爱上了珍妮特,然而却深知自己仍在妻子逝世的阴影之下徘徊。面对眼前他不舍放弃的女子,似乎是爱情让这个老男人又开始尝试改变,尝试敞开心扉,尝试一个新的自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滑头鬼之孙我们这种叛徒影城大亨欢天喜地俏冤家去有风的地方骑士杰克特工强档新天师斗僵尸2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夺粮剿匪记星光继承者:公主反叛联盟抗倭侠侣第一季超能少年第五季他们最好的一夫四妻奇婚记速度与激情酒店实习生第二季亡国的阿基德第2章:翼龙折翅流氓读书会欲罪难逃相见恨早陈赓大将男团秘事相棒第13季青春草莓蛋异家人同舟公寓我为你牺牲宿命怪胎

《聪明人》长篇影评

 1 ) 文豪多逃兵,村妇真烈士。

1 电影第一部分,一群文化人和大学者,在香港当地游击队的帮助下,逃出了沦陷区。

电影的最后,一个“自私自利“,为了房租连两块糕点都舍不得给人吃的姨太太,为了革命情报牺牲了。

在我看来,《明月几时有》和《色戒》其实没有巨大分裂。

方姑娘只是王佳芝的变身,她的革命热情没有送掉自己的命,送掉的是她娘的命。

王佳芝投身“革命”,是因为那次舞台演出后的掌声,是邝裕民台下的一声呼喊,她乱世飘萍的身份需要抓住一丝存在感,用生命演出弄假成真的戏码。

方姑娘在营救茅盾的过程中被李二黑看中,入了坑。

一部分是她文艺女青年的家国情怀,一部分是营救行动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

被霍建华拉入坑的春夏呢,一半是家恨,一半大概是霍建华的美色吧。

王佳芝的女性意识战胜了一切,爱也好欲也好,她用肉身和革命的洪流撞击,丢了命。

温柔的男导演李安没有张爱玲那么cynic,结尾他让易先生流了泪。

许鞍华是女人。

看《明月几时有》,脑子里一直翻出《千言万语》里李丽珍的阿凤,为了爱情参加民运,最后逃不过被骗被玩弄。

她从情人的车猛地跳下来。

女人没有文人温柔,女人不怕死。

2李丽珍那年33岁,演少女还藏得住。

可是周迅已经43了。

革命者需要年轻人来演,电影散场一直在脑补,这个角色是不是该找周冬雨(小周迅),又或者马思纯,更适合头脑发热的女文青形象?

年轻人有热情有热血,说好听是理想主义,说难听是冲动任性没脑子。

方姑的妈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豪杰,哪是你这样子的?

她说对了,真正的英雄豪杰,不是她女儿,是她自己。

叶德娴那句台词,不疼,没有第一胎疼,太催泪了。

每个母亲都是英雄豪杰,为女儿都不怕死。

母女两同提女主角的话,肯定叶德娴赢面大。

3霍建华和彭于晏。

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个搞特务一个打游击。

未必彭于晏演技好得多,两个人都恰到好处。

霍建华不露声色脸(面瘫脸)也很符合角色的,并不出戏。

但彭于晏太占便宜了。

李二黑就是武侠小说里的绿林好汉吧,空空儿精精儿,打不死星人,太浪漫太动人,简直是对“革命“的彻底洗白。

我们脑海里的“革命”不是早就被李安颠覆了吗,被王力宏和庹宗华们幻灭了么?

许鞍华又把最初那个浪漫英雄找回来了。

所以,招募周迅入队伍那场戏,看起来一点不让人讨厌。

拉人家下水陪自己去做不要命的活,罪过啊罪过。

可是他来做,随便换个姑娘大概也会同意吧。

不是为情为爱,不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那点小心思。

就是傻乎乎的那点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有用吗?

英雄情结有用吗?

亲娘都被自己连累死了。

死掉的又何止是叶德娴和春夏们。

抗战里的一个个游击队员,他们的生命是否真的在改变历史洪流?

那些成千上万的可歌可泣浪漫故事,对战争的大趋势到底有没有一丝作用?

和美军两颗原子弹相比,烈士的人命算什么?

看完《色戒》觉得,一切皆虚妄 。

可是这电影又在说,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命其实不重要,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才重要。

这个才是中国文人情怀吧,虽然这种情怀好像只在书里见过。

所以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彭于晏埋完汉奸的尸体说了句,很快会见面的。

生死置之度外,文人最爱写的武侠风骨,都给李二黑一人了。

4梁家辉的说书人,可以对应《千言万语》里的说书人。

《明月几时有》是《千言万语》的姐妹。

想起了有趣的周边:内地出《千言万语》盗版DVD,居然自行把开篇那段讲香港民运的说书人戏减掉了。

盗版商真TM有觉悟...5有说结构烂的观众。

蛮想问下,看不看卷轴画?

一边铺开一边观赏,看完前面看后面,前面的又卷起来了。

这电影就是卷轴画。

大文豪开篇,老出租车司机结束。

香港沦陷了,文豪逃得最快。

留下小百姓们抗日。

不想做英雄的母亲,为了想做英雄的女儿,成了烈士。

到最后,抗日英雄还在开着出租车。

 2 ) 胜利的明月

很早就听说过东江纵队,但得知擅长文艺片的许鞍华导演要拍这个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故事,而且是关于东江纵队护送滞留在港的爱国文人返回内地的故事,我很好奇会有怎样的呈现。

如果以为这部名为《明月几时有》的电影里会有护送途中的惊心动魄和枪林弹雨,那真是天大的误会,因为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护送就结束了,而且显得波澜不惊,但只要看下去就会发现,许鞍华不愧是许鞍华。

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5个大奖都颁给这部电影,的确实至名归。

虽然和许鞍华过往的电影相似,《明月几时有》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但故事主线其实很清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讲的是方兰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

除了方兰,电影里还有刘黑仔、方兰母亲方伯母等其他许多人物,但这并非岔题,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方兰回应刘黑仔的称赞时说--「环境会改变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这些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引领和见证了方兰的成长。

最能说明一个人成长的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在自己最心爱的人或事上作取舍的事情。

因为这往往关乎切肤之痛,比经历枪林弹雨要沉重得多。

当方伯母因为递送情报而被日本宪兵队关押后,方兰和刘黑仔一起去刺探情况,最后方兰主动放弃营救。

有评论说这是「反高潮」,似乎营救或者不营救都可以,导演选择不营救是刻意为之。

但伤感和伤痛绝不是一回事,故事的发展也有其自身逻辑。

宪兵队总部是日本人驻扎的核心区,守卫森严,方兰母亲身上的情报是极为重要的地图,日本人更不会轻易放过。

一旦要营救,必然是一场硬仗,而且绝对没有把握。

更严重的是,正如方兰所说,「万一出事了,市区中队和短枪队,就都没有了」。

从得知母亲被抓到设法营救再到主动放弃营救,饰演方兰的周迅,每一个表情都丝丝入扣,直抓人心,这种成长带来的痛苦也是痛彻心扉。

这种痛苦之所以成立,也建立在对「特别自私,爱面子,顾自己,可是心肠好」的方伯母的出色刻画上。

影片一开始,她试图用两块糕点说服茅盾夫妇续租,结果并不成功,直接就把糕点拿回来了,其实她珍藏的糕点总共也就三块而已。

方伯母最后死都不说自己认识一同被抓的阿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母性,二是不连累别人的性格。

对于第二点,电影里有一处看似闲笔,但我认为对方伯母的选择起到了助推作用。

那就是她代替阿四去伍记药店取东西,药店老板让她到后面去等,那里躺着好几位受伤待医治的革命者。

因为正视过淋漓的鲜血,方伯母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时代,哪怕是寻常百姓,在渺小中都可以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类似的闲笔还有很多。

比如电影里关于搜查的戏有三场,方兰一场,方伯母两场,方伯母就是因为第二次搜查不过关而被日本人抓了。

前两场是中国人查中国人,最后一场则是印度人查中国人。

这也为方兰所说「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脚注--乱世里有些中国人选择了委曲求全,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他们仍会照顾同胞,这是异国人做不到的。

这些点滴,并不意在「歌颂」,但的确创造出了一种「认可」,并让人看到希望。

影片最后,刘黑仔向方兰告别说:「我告诉你,打从我第一天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虽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电影哪怕再惊心动魄,主角都不会死,如何让主角一路活下来,又能让观众体会到这种生死不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就说到了刘黑仔和战友为运送枪火、乔装成送父亲回乡下下葬的一场戏。

战友们一时放松警惕互相说笑,让路边的汉奸产生了怀疑。

前脚才杀了汉奸,后脚日本兵的队伍就到了。

恰恰也正是有了汉奸做了替死鬼,原本藏在草蓆卷里的枪火才没有被日本兵发现。

这场戏画面明快,甚至还有些幽默,但其实是命悬一线。

刘黑仔把汉奸的尸体抬到路边草丛后说了一句:很快就见面了。

谁和谁见面,在哪见面?

「从没有想过活着出来」,绝不是说说而已。

方兰和刘黑仔约定胜利后见,但就好像方兰没能和方伯母「胜利后见」,方兰和刘黑仔的这一别也是永别。

根据资料,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5月1日,刘黑仔在南雄县界址圩调解民事纠纷时,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突围时不幸大腿中弹,后染上破伤风而牺牲,年仅27岁。

方兰先后在香港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回到广东工作,并于1998年去世。

这是后话。

电影里,随着刘黑仔的行船远去,远去的山影逐渐清晰,忽地,太平山下现代灯光亮了起来,海上生明月。

 3 ) 明月里的复杂滋味

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阅兵式大肆炫耀武力的2017年7月1号上映,本身就有了足够咀嚼的味道。

电影把诸位人物性格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复杂性,日本宪兵队少佐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形象,也给人带来哲学的思考:对于东亚列国来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如师如父,而在明治维新后迅速成长的日本,与古老衰落的中国之间角色迅速转换。

而对于喜爱中国古诗词的少佐来说,执行命令侵略中国,内心的复杂几乎可以比拟为弑父。

再加上最后他以类似父亲的角色,刀砍李锦荣为他完成成人仪式,这又是一个轮回:我们完蛋了,你们的明月就在天边。

而在情节上,计划袭击宪兵队那一场,刘黑仔买通喂狗人、把墙壁炸开的莽撞理想主义,还有最终放弃时的颤抖感,设置这些对推动剧情没有太大帮助的细微情节,放在这种需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可贵了。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看年轻男孩耍流氓打架很过瘾,不过还是要承认,彭于晏演戏真的用力过猛。

但是谁让人家长得可爱呢,所以看见他咬牙憋气时候,你不会生气,只会在心里高呼:老公加油!

 4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平淡如水。

这是在我看完电影后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131分钟的电影,在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以为高潮终于要来了,终于要和日本人开战了,然而并没有,为了保全短枪队和中城队,方兰决定牺牲她母亲的性命,打道回府。

理性又绝望的一个决定。

周迅可能真是到了年纪了,少女感几乎消失殆尽,片头放生兔子那一段和霍建华两个人搭戏只是尴尬以及莫名其妙,没有青涩感和火花。

(虽然我怀疑片头的方兰已经过了少女的岁数,但是扮相确实很幼稚……)但灵气还是一直在,做出放弃母亲生命的选择那一段哭戏演技爆表,反应真实又哀婉。

霍建华的李锦荣,戏份又散又少,没想到单人预告片里他的镜头基本上就是全部了。

他的发挥一般,没有热评里说得那么差。

普通话感觉好了很多,台湾腔比彭于晏轻不少。

(多说一句,彭于晏真是被吹捧过头,他只能说发挥中规中矩,全片亮点high点完全谈不上,演技自然但并没有多突出,并且他的角色讨巧太多了,三个主角里人设最好的)他还是帅的,这次比之前好点,至少我记住了他和周迅那个很用力的拥抱,不像之前那几部完全记不住他的表演,就是他的笑容太奇怪太生硬了,该好好练练。

还有不得不吐槽一下的主角光环。

彭于晏,大写的杰克苏,送走沈先生以一敌十,嘣嘣开枪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日本人反应过来,和三四个兄弟一起可以干掉五六桌的持枪汉奸。

周迅,也是大难不死带有结界,箱子里的传单被值班士兵发现竟然因为怕有埋伏于是就把她放走了,和彭于晏从日军包围圈各种流弹中滚下山毫发无伤……这主角光环可以说是不得不服了如果要说全片亮点的话,大概是梁家辉老师的叙述和叶德娴的表演。

观影的时候情绪是跟着方母走的。

她在女儿远行之前塞给女儿伞和戒指会让我想到我妈,她好几次送情报送传单都会担心她被日本人发现,反反复复,一直到她真的被捕被处决,又开始替她揪心难过。

叶德娴的表演自然、完全没有痕迹。

还有梁家辉老师的旁白,虽然只是很碎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演得很精彩,俨然就是纪录片里的当事人,回忆时的语气、说到动情之处的哽咽擦拭眼泪都拿捏的非常精准。

另外,我没有想到最后的点题是日本人说出口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日本人念出这句诗为李锦荣“送别”,只知其中意向,不知内涵。

值得称赞的是结局的牺牲和留白。

没有不切实际的大团圆,也没有正面镜头表现地区抗日胜利。

全国还没有解放,勇敢的游击队员们又匆忙奔赴下一个战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惜,人未团圆。

 5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为何,一看到这个片名就不知不觉背出了这一句,不过这部电影可不是这样的诗情画意。

这部电影是一部历史战争片,不过也许是对这类电影不感兴趣,所以没看懂,也许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那般的杂乱,毕竟有些剧情的存在我是真的没看明白……第一,电影在宣传的时候说游击队解救香港知识分子,然而在电影中一共也就耗时20分钟,而且是很平淡的就解救完成了。

然后最无语的是这部分戏份和后面没半点关系,所以不太明白这部电影为何要找蒋雯丽和黄志忠来客串。

第二,在解救完香港知识分子之后,彭于晏所饰演的角色游说周迅所饰演的角色加入地下党并负责送情报,在周迅所饰演的角色送情报被其母发现后,其母也偶尔帮忙送情报,我只想说当年的地下党要是这样子的,估计对于敌人来说也不是个障碍了,话说这类情报人员那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好吧……第三,就是整个剧情就像是一片湖泊,没有半点浪花,一个基调,从头到尾,有好几个节点以为要来个大的了,结果呢,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就比如周迅所饰演的角色的母亲被抓以后,霍建华所饰演的角色因为在日本方面卧底,得知了消息以后前来给周迅报信,周迅去找彭于晏救母亲,然后在就出母亲前,母亲就牺牲了,并且上线春夏也牺牲了,按常理来说不管是源自于亲情还是信仰他们都应该还有一番行动了,然而什么也没有……

 6 ) 没有标题

很多人说许鞍华导演这样的电影很无趣,可看性不高,情节点也不多,没有他们眼中的高潮戏。

但是我认为这是她电影的优点,也是我喜欢像《黄金时代》那种风格的原因。

里面梁家辉饰演的老年彬仔,旁白式的采访性对话,曾经的身临其境却又仿佛置身于事外,如一个观者一般讲述出那个小群体下的战争年代。

三条主线展开的旁枝错节下,每一个演员的出场都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方母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则更是一个典型:自私却又爱助人,偶尔还透露出一些傲娇的女人形象,而最终她也是一名母亲,和一个战争下的中国人。

 7 ) 武戏文唱

武戏文唱。

像墨镜王裁掉故事性,留下有限的日常衣边。

短章速写。

人物性格挥笔已成轮廓,兔起鹘落生死隙间游荡。

音乐克制。

胜利的铙钹轻响,进行曲节奏才滚动就熄灭。

香港沦陷的三年八个月,听杜国威借笔下的香港三女性在大屋里夜谈过几番,今天看许鞍华用影像投上银屏。

他/她两位是1946/47生人,战后第一代。

故事里的是兄长叔伯辈,本地英雄,市井好汉。

意难平,南国旧事应传。

翠盖石板蕉叶渡,苍苔屐齿四季花。

薄被一幅红白事,明月千里太平山。

总结日本戏剧经验,不接受“香港文化已逝”,看不到锵锵的“七一”。

一记。

哦,导演许鞍华。

编剧何冀平。

音乐久石让。

hugo吴,冯淬帆,熊七七等

 8 ) 告别即永别

请不要哭尽管别离相见没期昏天黑地请不要哭此生紧记这个传奇是我跟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下载的电影,这几天翻出来看着电影名,觉得应该还不错。

我打开之前,没有网络,所以看不到任何关于电影的介绍,就连图片也没有。

演员不知道,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知道,一无所知。

不过,真是凑巧得很,恰好这些日子在看如懿传,而故事里也有他们俩,真好。

这次,一人一心。

一个富有特色的声音,缓缓道来,彷佛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又或者惊心动魄,让人浮想联翩。

上帝视角的镜头,满眼苍山茫茫,空荡荡的屋舍。

当镜头切换,彩色变成黑白,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说着些遥远的事,音乐混着人声。

明月几时有,海报的下面是“our time will come”。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希望又何在呢?

下面的这句英文作了很好的诠释。

镜头切换到一个小家庭,女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些糕点,先是放了三块,之后又舍不得,收起来一块,剩下的包好,出去的时候不忘照下镜子理理头发。

这是个殷勤的房东,要去见租客。

楼上住着文化人,矛盾先生和他的夫人。

女人为了挽留她的租客,拿出了糕点,只是再三劝说后,发现留不住了,又把糕点端走了。

米缸里没剩多少米,数着过日子。

煮上一锅粥能吃上一天。

尽管日子捉襟见肘,从方兰的打扮来看,母亲把她照料得不错,一个生在战乱年代的女孩,能吃饱已经万幸,而她还有文化,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方母的不一般。

为她后面的牺牲作了铺垫。

那时候,是沦陷以前,天空灰蒙,而你向往湛蓝宇宙,我想我不阻碍你的旅行。

如果此刻,你将要离去,我不需要什么承诺或者婚姻,你要走,那便离去。

李锦荣看起来是个文弱的书生,他浪漫,懂得法式的优雅。

我以为他这次的离去将是永别,战乱中,谁还顾得了谁。

他想娶她,他怕以后没这个机会,他又不能娶她,也许明天就是死期。

随时都有人死去,或饿死或被日本人打死。

人命如草芥微尘,死后随便找个地儿,埋了。

可能下一个,就轮到了自己。

风吹着窗帘,也不是什么窗帘,只是一块可以遮光的布,条纹状的,是微风,帘子动得不太厉害。

桌上堆了一摞书,纸上搁着一副有了岁月了眼镜,就算风大些,纸也不会被吹走。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融化了似的……”方兰念完了诗,一脸少女的娇羞。

而这个文弱的少女,即将卷入一场混乱,从此不复返。

路边的尸体,吓坏了方母。

看起来平静的香港,,其实暗藏汹涌。

人去楼空,桌上的茶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彷佛还等着它的主人归来。

明月当空,人们却不敢出门赏月,稍有动静,家里的灯都不敢亮,每个人提醒吊胆,因为战乱连连,明月照不亮这个时代。

真正的明月何时升起,驱散黑暗?

想对酒当歌,奈何人生无几何。

茂密的丛林里,响起了慷慨激昂的歌声,胜利彷佛就在前方,翻过那个山头,光明不远。

这次的营救行动,算是成功了。

方兰也将开启另一段人生。

没想到的是,李锦荣去了日本人的阵营,一身西装,依然风度翩翩。

我以为,他成了汉奸。

在院子里,给大佐烤肉。

他们,在讨论中国的古诗词。

几与何,有时相同,有时却不同,正像中国之文化千变万化,大左以为了解了身边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却不曾想,其实,他一点儿也不了解,李锦荣隐藏着什么。

大佐,是一个什么样的日本人呢?

他是一个复杂的,一个矛盾的人物。

可能从小就心里扭曲。

看着他腿上结痂的伤口,一道道,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经历过这锥心的疼痛。

镜头切换到方兰家里,湖昏暗的煤油灯,母女对坐,吃着晚饭。

母亲絮絮叨叨说着天台的蔬菜,够他们吃上一阵子。

战战兢兢的夜晚,天要好久才会亮吧。

而在日本人阵营的李锦荣,和日本人喝着酒,酒吧里的人们,纸醉金迷,没有一丝恐惧的气息,这里像是天堂,一个日本人营造的天堂,不过这看起来的平静里,其实早埋伏了,一股力量,默默蓄势,等待薄发。

刘黑仔看人很准,于是,方兰就这样加入了地下工作组织。

有志之士,不需要言语相劝,一拍即合。

革命艰苦,可她不害怕。

楼下的方母,还以为女儿有了新的对象,在一旁偷笑着她不知道,从这一夜开始,她们的命运都开始不一样。

方兰的表姐结婚,结婚的时候总要找个好命的人主持,可是战乱的年代,到哪里找个好命的媒婆。

好不容易有一个,还得两家婚礼赶场子。

不过这媒婆面熟得很,你们看了就知道了,勾起不少年少回忆。

“今天不知明日事”“轰……”一声巨响,战火随时拉响,飞机飞过,战火烧了一片,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死去了。

故事过去一半,到这时,我才知道,李锦荣是潜伏在敌营里的自己人。

每当夜幕降临,方兰便开始行动,到了白天回家。

母亲说,平常连只兔子都不敢杀,现在要去杀日本人。

母亲说,给日本人抓到了那个才叫疼。

母亲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个个都有气有力,你看你,瘦巴巴,笨手笨脚。

母亲说,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

“我们以后,和平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了……”她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再见,而每一次的再见都预示着永别。

“风里飘散的头发,门里空荡荡的家。

”地下的火,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方兰走的那一天,母亲很难过,母亲说,等胜利再回来,回来收尸。

母亲说这样的狠话,多是担心女儿。

没有办法,必须分离。

母亲拿着一把伞追了出去,方兰强忍着眼泪,接过伞,母亲扭头便离开了,她害怕多一刻就不愿意放女儿走。

母亲唯一值钱的便是一枚金戒指,她给了女儿。

街上空荡荡的,没有旁人。

不再是白衬衫和长裙,方兰成了方姑,一声藏蓝色的俭朴的衣服,满脸倦态和愁容。

只是,这个根据地里阿四,看起来傻乎乎的,唉!

开头的满脸沧桑的男人,便是彬仔,方姑的学生。

破旧的房子,可以听见呼呼的风声。

镜头在彩色和黑白间切换。

彬仔回忆起过去,很想念他们。

在家里的母亲,每天盼啊盼啊,希望女儿平安回来,她手托着下巴,两眼无光,外面淅淅沥沥下着雨。

方姑回来了,带着一袋子米,还有要传递的情报。

从那开始,母亲帮着传递情报。

母亲知道什么是英雄,只是她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她早已成了英雄。

让人头疼的阿四就不提了。

这一次,可没那么幸运,母亲和阿四在床上被日本人抓走了。

她叮嘱阿四,千万别说认识我!

等待阿四的方姑,等来了李锦荣。

母亲,被捕了。

夜幕里,方姑说,锦荣你自己要小心,锦荣微微一笑,道,我怕有人跟踪我,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锦荣走了,他们也许不会再相见。

营救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刘黑仔愿意一试,方姑知道,这样很可能会葬送市区中队和短枪队,在大义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前者,她知道他们根本攻不进去,只是白白牺牲。

她沉默了一下,“我妈她特别自私,爱面子,顾自己,可是她心肠好。

”母亲,不用担心自己,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活着。

(周迅在这里演技很好,她的悲伤,她的无奈,复杂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们,走吧。

”走着走着,难过得蹲下身,人在悲伤的时候,总哭不出多大的声音,撕心裂肺的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她们都没有逃过搜查,宪兵队里的卧底,一个个被揪了出来。

方母知道自己逃不过的,她要保护阿四,她要阿四告诉自己的女儿,她没有连累大家,连累英雄。

一枪射入脑门,方母应声倒下,那么大的岁数,她是个无比可爱的人。

她走的那一天,阳光很好,照亮了大地,阳台上的瓜果蔬菜依然还在,只是主人再也不会回来给它们浇水施肥,等待它们的唯有死亡,或早或晚。

屋顶上有一处洞,外面的光亮抢着照了进来。

阿四回来了,只是母亲,母亲再也回不来了,她死都没说认识阿四。

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照亮了漆黑的夜晚,让更多的远行的路,不再孤单寂寞。

私心以为大佐会放过锦荣,后来我知道,是我想多了,大佐只是自己没有动手。

方姑望着远去的刘黑仔,望着黑茫茫的大海,音乐又再次响起,是充满希望的声音。

青山寂静转眼高楼林立,沧海桑田都在无言中。

旧日香港转变到今日香港,繁华深处,曾是多少革命义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啊,值得铭记与致敬。

小人物在大时代里,时光滚滚向前,他们都会被遗忘。

经历过腥风血雨后人,依然为着生活在城市里开着出租车。

但没关系,至少他们都曾真正活过。

我记得,方姑那时候还是个文青,她背诵着矛盾的诗,“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那时候,真好。

导演:许鞍华。

音乐:久石让。

 9 ) 许鞍华的质感,叶德娴的演技

豆瓣上对《明月几时有》褒贬不一,贬大多是觉得没有明显主线格局不够大,褒则是许鞍华在所谓“主旋律片”中依旧没有放弃克制和细腻。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介乎于《黄金时代》和《桃姐》的质感,乱世中的普通人,你你我我都是影片中的他和她。

想想其实也只有许鞍华能拍得出这样的片子了,没有过于激烈的枪战动作场面,没有故意煽情的生离死别,有的是叶德娴絮絮叨叨的叮嘱。

虽然周迅是第一女主,但这部片最出彩的是叶德娴,形象立体浓烈,演技教科书神级。

周迅送郭涛饰演的茅盾去码头离开香港后,回到家,饰演周迅妈妈的叶德娴假装埋怨:“沈先生他们就走了,招呼都不打一声。

”周迅连忙解释:“他们交了一个月的租,只住了五天。

而且沈太太说米和罐头都给我们...”然后叶德娴一个眼神过去,母女相视而笑,这种默契,男导演们拍不出来。

后来知道女儿地下工作后,叶德娴说的那一番话是第一个泪点:“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但你看你这么瘦,怎么杀啊,你不要连累队友啊。

” 再到后来,周迅要离家到乡下进行工作,叶德娴先是生气:“抗日工作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为什么要去啊!

”然后追下楼,把雨伞和唯一值钱的金戒指塞给周迅,第二个泪点。

地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叶德娴也开始帮忙送情报,许鞍华不是大陆导演,这部剧也不是大陆神剧,人是会死的。

在一次和王菀之送情报的过程中,被发现了缝在衣角的地图,王菀之已经吓到从早到晚一个大惊失色(谷阿莫上身),叶德娴沉静地嘱咐:“你千万不要说认识我!

”关到宪兵队里被日本军打时,王菀之问:“痛不痛啊。

”叶德娴还能开玩笑说:“不痛,没有第一胎时候痛。

你如果出去,记得和阿芳(周迅)说,我不会说的。

”最后,王菀之被放了出去,偷情报的春夏和叶德娴被处决前,叶德娴对春夏说:“对不起啊,连累你了。

”其实叶德娴被抓后,周迅和彭于晏曾经打算营救,在听完彭于晏的计划知道胜算非常小且会导致全军覆没后周迅放弃救母:“其实我妈妈很自私的,又爱面子,但心地真的很好。

她在知道我加入地下党时,好久都没睡好觉,我应该多安慰她的。

”随后假装没事走了几步蹲下大哭,可惜只拍了背影,如果是正面周迅应该也能完成得好,虽然按照许鞍华的克制,说完这段话也够了。

如果真的要挑不好,那肯定是霍建华那条莫名其妙的线以及非常灾难的演技,无论是和周迅的前(?

)情侣设定,还是安排在日本高管旁边的情报人员角色设定,都非常生硬。

本来以为彭于晏会是槽点,对他个人没偏见,除了鼻子太短,就是一个台湾腔浓重的地下党有点出戏,霍建华的衬托下,彭于晏的表演也近乎合格了。

除此之外,片中有各种惊喜,每一个龙套都是熟面孔,都是久别重逢:周迅表姨鲍起静,恨嫁的表姐唐宁(太久没见过她了,上一次还是两年前hktv的剧,香港最少女感的演员,没有异议吧?

),惊鸿一瞥的春夏,一闪而过的苑琼丹、张兆辉、冯淬帆、李灿森、卢巧音,还有作为故事阐述者戏中男性演技巅峰的梁家辉,都很港味。

对了,这部片另外一个诚意在于,国语版的配音都由演员本身完成(是的,典型香港普通话)。

最后的镜头,是故事阐述者梁家辉挥别众人回到谋生的出租车上,这个收尾满分。

 10 ) 谈明月几时有的散点叙事

原载于文慧园路三号2017年迄今最好的国片出现了 文 | 落木君,纽约大学电影系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算起来,是她第四次讲民国的电影了。

这部片子虽未正式上映,但在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的点映与影迷见面后,已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观众的反应褒贬不一,有人感动得落泪,有人则觉得有些淡而无味。

看豆瓣上的评价,很多人觉得,故事讲得有点散了,有点不知道说的啥。

落木君去看了北京的点映,个人觉得,片子质量让人十分惊喜,可以算得上2017年华语电影年度最佳了。

很多豆瓣网友所说的“叙事散漫”,其实恰恰是这部片子的精华之处,是很高级的东方文人叙述方式。

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处处是闲笔,但仔细一品,无一处是闲笔。

看似东拉西扯,絮絮而谈儿女情长,百姓琐事,看完全片,你会发现许鞍华的野心,她勾勒的,是整个香港抗战时期的风俗长卷,她描绘的,是整个民族的韧性和旷达。

形散神不散 电影讲的是40年代的香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抗战往事。

以港九大营救中,营救郭涛和蒋雯丽扮演的茅盾夫妇为引子,以点带面,引出了三支主线:以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为代表的,正面抗敌的短枪队,以周迅饰演的方姑为代表的,传输情报的情报人员,和以霍建华饰演的锦荣为代表的,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

而方姑作为主线人物,她与锦荣的情愫,与刘黑仔的惺惺相惜,与母亲和童子军郑家彬姐弟等其他情报人员的感情,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三支主线相互交错,网罗了香港抗战往事的各个阶层,但导演笔墨有浓淡,人物却全是立体的:战时笔耕不辍,却不得不颠沛流离的文化名人,精打细算勉强维持体面婚礼的普通市民,有春夏饰演的富家千金这种看似奢靡,实则心怀信仰的名媛交际花,还有喜爱中国文化,但永远也无法理解中国的日本军官。

甚至连港口负责搜查的普通老百姓,许鞍华也精雕细琢,将其犹疑又怕事自保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细腻的对世情的群像描写,恰是导演想让电影呈现的状态:国难当头,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在拯救自己,拯救这个民族。

细究下来,每一处似乎旁枝斜逸的细节,都有情节的勾连。

譬如春夏饰演的富家千金,与日本上层的女子纵情歌舞,似乎沉沦于乱世中短暂的欢愉,一度让人疑惑,这与电影中的主线故事有何关联,但随着叙述展开,参与情报工作的方姑母亲被捕后,春夏也同时被捕,我们才恍然大悟,她原来也是心怀大义的抗战人士。

霍建华饰演的锦荣,是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员方姑的男友,他突然的求婚,和求婚不成后的告辞,一度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电影最后,观众才理解,在向女友求婚的时候,锦荣已有了为国赴死之心。

再比如作为日方中文教师的锦荣与日本军官的几场对手戏,更是寥寥几笔,却画龙点睛,含蓄表达出导演对抗战的态度。

两人的微妙关系几乎成为抗战时中日关系的隐喻。

日本军官倾心于中华诗词的精妙,但永远参不透其中精髓。

剧中借用七步诗的典故,显出了日本军官对大国文化的掌控欲,不尊重和傲慢,锦荣情急之下随口做对的诗却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这些细节都在故事最后严丝合缝地对隼了。

这种看似散漫,其实草蛇灰线的叙事方式,其实是从古至今,汉民族特有的古典叙事。

任何一个在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的浸淫下成长的中国观众,都应该会觉察到一丝久违的舒适感。

散点叙事 最让人击节的,是梁家辉饰演的童子军彬仔的伪纪录片采访式的旁白插叙设置。

在此片中,梁家辉饰演老年的郑家彬,昔日的童子军,曾与方姑等东江纵队成员并肩作战,传递情报。

方姑,刘黑仔,锦荣等人的故事,是由他的碎片式回忆,勾连在一起的。

这样的形式,乍一看有点像关锦鹏的《阮玲玉》,或许鞍华的上一部电影,同样以个人的沉浮描写整个民国文坛的《黄金时代》,细究起来却全然不同。

梁家辉彬仔的采访,是戏中戏,梁家辉虽直接向观众叙述,但他扮演的仍是戏中的角色,而非梁家辉本人。

采访本身也是戏中的情节,剧情因此用彬仔的采访作套子,以插叙形式出现,结尾又回到彬仔的开车离去。

更妙的是,戏中的情节虽由他的采访引入,但视角却是全知视角,超出了他在东江纵队时,作为孩子的视角。

剧中对于刘黑仔,方姑母女和锦荣的描写深度,远远超出了彬仔所知。

这种叙事手法足以看出许鞍华导演的文人气质,民族美学!

落木君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奇爱葛格在北影节做的“文人电影”特别单元。

其中的《小城之春》,女主角玉纹那种超出了全知视角的旁白,也一度让中外学者既着迷又疑惑。

君君一直觉得,恰恰是这种全然自由的,游离于内心和客观世界的旁白描述,掌握了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写意表述之精髓!

君君先班门弄斧,举个绘画的例子吧,在毕加索立体主义之前的西方绘画中,老外们一般使用单点透视,比如下面这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透视点在正中,画出的是事件发生的一瞬间。

而东方的绘画思维是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透视点有很多,使得一幅画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一时一地一个人的感知,可以自由穿梭千里江山,移步换景。

这种放飞自我的自由表现到了古典小说里,照北师大郭英德老师的总结,变成了一种“散点叙事”。

比如说,水浒传里写武松对付孙二娘,是这样写的:先全知叙述武松的动态: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

这时就开始说武松的听感:只听得笑道:“……”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听得飞奔出两个盛汉来,听他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一只听得他大笑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得若千东西。

”听得他把包裹缠带提入去了,随听他出来。

然后突然又转到旁观者的视角:看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哪里扛得动?直挺挺在地下,却似有千百斤重的。

又回到武松的听觉:只听得妇人喝道……古典小说这种“散点叙事”的手法,随处可见。

这种描述已经跟电影分镜头脚本似的了。

而到了戏曲里,这种散点叙事的思路,成了戏曲的代言体,变得更加放飞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自由穿梭毫无障碍。

主角上来先念个定场诗,跟观众讲自己的身世,一会儿在剧情里,一会儿又背着剧中人跟观众讲两句心里话,甚至直接作者附体评价一番。

角色知道的事情可以大于剧情,也可以小于剧情,还可以等于剧情,而不会精神错乱,偶尔各怀心思的两人同时跟观众讲话,剧中人还可以选择性耳聋,互相听不见,最后下场还仿佛未卜先知似的,预告了自己身世。

对于精通京剧之精髓的费穆导演, 《小城之春》中玉纹的旁白,自然而然就是这种操作,这足以让洋人震惊了,但是对于放飞自我的中国人,咱是见怪不怪。

而《明月几时有》中,梁家辉饰演的彬仔在散点叙事之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人物”。

他就像《桃花扇》中的老赞礼,《长生殿》中的李龟年,《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作为一个群戏中的“纬星”。

彬仔的采访,让导演可以自然地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自由表述。

他既是场外之人,评点戏中人事;又是场内之人,展现当年世事。

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不仅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可以“细参离合之场”,而且在抒情中承担着抒发“兴亡之感”的重要任务。

而梁家辉教科书般的演技,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他的表演无比真实,连脖子上的皱纹都特别有戏。

如果不是知道他是梁家辉,观众简直要误以为这是真的人物采访。

彬仔的设置,hold住了整个故事的“形散”,而且拉开了时间的跨度,让细腻的,细节上精雕细琢的故事,一下子有了沧海桑田的宏大感。

借离合之情,抒旷达之感 和孔尚任,曹雪芹一样,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电影叙事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

通过方姑的成长,与两个男人的情愫,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兴亡之感。

这种家庭伦理的故事内核,写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其实一方面延续了许鞍华从《客途秋恨》到《黄金时代》一以贯之的细腻又客观的描述,另一方面,又沿袭了民国文人电影传承不息的民族美学传统。

《明月几时有》让我想起,郑君里和蔡楚生两位影坛巨匠联合执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也是用诗句作题,同样讲抗战,同样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叙事手法,也同样有望月场景,每当江上月圆时分,忠良月下“永远团聚”的誓言,成了发妻素芬生活下去的信念。

“明月”作为一个民族希望的象征,也成为两个电影共同出现的意向。

但不同于《一江春水》表现出李煜式的沉郁,《明月几时有》就像它所引用的苏轼的词句,全片有一种港人特有的从容旷达之感。

没有悲悲戚戚,只有为国的奋不顾身和乐观向上。

从影片开头被营救离港的一句“胜利再见”,“胜利见”成了所有抗战时港人心中的明月,从侠客般神勇的刘黑仔,到娇小瘦弱的方姑,到方姑年迈的母亲,所有港人,怀着希望与乐观的心态,积极抗日。

虽然刘黑仔也有“入了短枪队,就没想着活着回来。

”,方姑母亲也有“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

”但每个人说到生死,都有一种旷达和乐观,甚至有种幽默。

这种幽默的背后,是香港人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自信。

胜利后见没见,影片悲悯地在此处留白,我们每个人也心知肚明,苏轼的水调歌头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本片的旷达洒脱正如苏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体现在影片末尾,惊艳的长镜头,明月照耀下的香江边,香港,东江纵队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保卫的地方,已是高楼林立的大都会。

许鞍华的民族认同感和港人的自豪感,在一个镜头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如《客途秋恨》中她借爷爷之口说出的“不要对这个国家失望。

”,本片中也洋溢着一种极其旷达的民族自豪感。

明月,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坚强不屈的希望。

我想,这也是许导演为什么要把本片的英文名起为:Our Time Will Come的原因吧,不管当下有多糟心,香港人总相信,我们的时代会到来。

这部片子也让我对17年的中国电影有了希望,在商业化IP化的大潮下,我们仍有这样的导演,坚持民族美学,文人风格,坚持讲述本民族的故事。

有人担心这部明星云集的文艺片会不卖座,我却是比较乐观的。

在上海电影节,曾经有导演怒喷中国观众是“垃圾观众”。

但我想,曾经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史诗长卷,能够在上海引起巨大轰动,每七个人就有一个看过《一江春水》,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连***败退到台湾时,甚至觉得《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乌鸦与麻雀》,让国军失了民心和江山。

那时的观众欣赏得了《一江春水》,现在往返于京沪两地,在电影节受到各种高级片子洗礼的观众,就欣赏不了《明月几时有》了吗?

观众都不傻,好内容,观众都会懂的。

《聪明人》短评

7.5。港陆一众演员荟萃令人惊喜。节奏非战争片而仍然是文艺片节奏。女主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不是口号激昂、洗脑式的,而是自然而然,包括其母的牺牲。导演挖掘出香港被人忽视的另一面,用伪纪录片的镜头描画出港人根骨。这是我爱香港的理由,繁华落尽见真淳,青山依旧,明月会有。

9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希望霍建华不要拍电影了,在一群老戏骨中间真的非常尴尬

19分钟前
  • 想不到名字
  • 很差

跟黄金时代一个毛病,故事松散,节奏混乱,演员方面周迅不功不过,彭于晏和霍建华像是走错片场,缺乏亮点。

24分钟前
  • 夜空中最亮的星
  • 很差

为了周公子去贡献的票房,结果略感失望。反倒是方伯母和黑仔在整部剧里人物形象要鲜活和特色的多!我怀疑是献给Hk回归20年的一部商业片,明星大腕多,剧情却无看点,频频有人离场!

26分钟前
  • 纯洁的妖气
  • 较差

没报希望,结果不错

29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允许你拍意识形态,也要允许我鄙视你的意识形态

3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细细想了想,觉得还是不错。

34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觉得一般,许鞍华还是更适合跟老女人交相辉映,像肖芳芳、鲍起静、叶德娴什么的。当红明星跟她气场不合。

36分钟前
  • 🐖
  • 还行

套用了战争的大体框架,却未见其深刻主旨,许鞍华善用人物表达主题,用人物推进剧情,在这部片子我却看得稍显散落的人物志,串不起来,稍显遗憾,但是许鞍华对于单人物的刻画足见其力度。

37分钟前
  • 愿赌服输
  • 还行

周迅一点也不少女了。

40分钟前
  • 天生是明星
  • 还行

不知道该作何评价。结合背景考虑,导演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总让人有一点“怪”的感觉,但是总会在一些意识不到的时刻,想起来些什么,所谓“回味”吧。春夏的少女感以及,每看一次叶德娴就想起外婆。

43分钟前
  • 暖聲
  • 还行

周迅是来搞笑的吧?演任何电影完全不会考虑当下的氛围,按着自己的路子来。年轻的时候还能靠着一些角色吹一下,快50了,也不长见。这部电影中,短板暴露无遗,中国当代最被高估的女演员,没有之一。

48分钟前
  • 飞翔的鲸鱼
  • 很差

原来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

49分钟前
  • 罗夏夏
  • 还行

充满了过时艺术片的俗套和许鞍华太刻意文艺腔的老毛病……

52分钟前
  • 拐了
  • 较差

不愧是我最爱的华语导演之一,依然是悠扬沉静克制,却又于无声处雷惊起。

56分钟前
  • Y小姐
  • 力荐

松松垮垮,节奏稀烂,十分令人遗憾

57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很差

差到不可思议。。

1小时前
  • 翠西 。o 0 O
  • 较差

原以为是讲救“文化人”的故事,结果并不是主体。又以为是抗日特殊时期的爱情故事,结果好像也不是。那么,可能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儿女悲歌吧,好像也欠火候…两个多小时,情节太散了,中间还要穿插回忆。王小姐那个送信女生是灾难啊。不过,我太喜欢彭于晏了。

1小时前
  • Catherine
  • 还行

久石让的配乐真是廉价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