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枪声俱乐部》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角Greg Marinovich和Joao Silva的回忆录改编,讲述图片编辑Silva与她的四位战地摄影师,包括主角Greg ,他们组成枪声俱乐部,深入南非镜头记录和揭示了这里的秘密和罪恶。
这活在天朝那是干不了。
影片背景设置在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时期,电影精彩故事沉重,看电影时无端地揣测那张秃鹫盯女孩的照片,查资料,没想到凯文就是作者。
愿帝哥保佑善良的人。
真相太沉重了。
现在习惯电影后查查资料,不充一下不无裨益,但时而被震撼。
天朝记者被全面保护,于专业那是一种去势,但人生是平坦的,所以其眼里老百姓“情绪稳定”到能压倒一切。
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纪实传记片。
以纪录片的真实反映出战地记者的危险从业状况,为了一张震撼人心,反应真相的照片不惜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顾危险,高举相机,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内部与发生冲突的人们直面,了解冲突的真相,不禁让人崇敬起这帮为了扬名立万,实现自我价值而奋力前行,不管不顾的人们。
当然影片也从上帝或是旁观者者的身份去看待非洲战事的混乱,人们的困苦无奈,只能在眼泪中接受一切的现实,就是因为肤色就要身陷冲突之中,没有选择,也没有逃避的可能,要么死,要么战斗,粗鲁而可悲。
当然影片也对战地记者的从业现实进行了人性的拷问,当你高举相机,面对一切的残酷和悲悯时,你是应该伸出援手,匡扶正义,还是冷眼旁观,只为了一张照片而选择沉默。
我觉得很多战地记者,包括枪声俱乐部里的五位记者,他们虽然也有血性,也想为这些困苦的人们做些什么,但是真的当事件发生时,他们还是本能地拿起相机,以拍摄为主,并没有冲上前去,全力救助,或是大声疾呼,谁对谁错。
其实这些战地记者和那个拍《秃鹫和女孩》的战地记者并没有什么记者。
很喜欢战地记者们在危险面前试炼自己运气的洒脱和豪迈,我并不惧怕危险,就算死去,也不过是一次运气不好的经历而已,蛮喜欢这样的心境的,觉得蛮爽的!
男主一开始是个跑来拍摄非洲战乱的愣头青,因为比较勇猛,被当地几个资深的战地记者看中,并成为了一个拍摄当地战乱的记者小组,一起为报社工作。
与这些资深记者一起工作,男主学到了很多,慢慢成长,很快成为这个小组的骨干成员,还赢得了报社女编辑的芳心,好在了一起。
因为男主胆子大,常常深入战乱的村子,直面战乱的人们,并与他们结交,所以他常常可以得到很及时的情况,然后拍到很多一线的实况照片,所以他很快声名鹊起,并成为了各大报纸争相用照片的记者,并通过一张黑人被当场烧死的照片赢得了普利策奖,从此这个拍摄小组也越来越有名气,被人们爱称为“枪声俱乐部”。
于是有很多人想加入俱乐部,甚至有人会跟踪他们进行拍摄。
虽然他们一直喝止,也劝慰他们不要参与,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其中有人就因为参与进来,经验不足,中枪身亡了。
这时小组也开始不稳定起来,有人因为吸毒被开除出这个小组,但是这个人跑去了一个地方,拍出了有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秃鹫与女孩》,但是他获得殊荣的同时,也被人拷问,有没有去救这个被秃鹫窥视随时准备被扑食的女孩?
这让这个记者受到了内心的谴责,最后自杀了,另一个主力也因为被枪击死去了,这个小组剩下的人也命运多舛,可见战地记者的生存环境还是很恶劣的,让人嘘吁,但是这些在刀尖上起舞,在枪林弹雨中冲杀的记者们,必将因为他们不朽的照片让世人铭记和敬仰,我觉得是值得的。
从男主角度反映战地记者的日常和工作质态,蛮真实的。
为了新闻照片,随叫随到,抛家弃子,真心很辛苦,但是与痴迷的心态相比,真心不算什么。
很喜欢抢去买可乐那一段,但是也因为太过自信,身受重伤,甚至撒手人寰,真是让人哀叹,让人永远铭记的小组,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着的,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着的被遗忘的一群人。
20世纪90年代初,在曼德拉掌权以后,南非发生英卡塔党内乱,几个南非籍白人摄影师组建了“枪声俱乐部”,以拍摄写实的暴力与战争场面为生,本片的故事即由此展开。
战地摄影师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技术变的不再那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距离,你只有靠的近才会拍出完美的照片。
而他们也常常由此身处险境。
枪声俱乐部的四人中,有一人在南非街头中枪身亡,后来曼德拉公开悼念这位摄影师肯·奥斯布鲁克(图2第3位)。
本片用相当纪实客观的手法描述了这几位知名摄影师的工作经历,并由此折射他们的心路历程。
四名摄影师中有两人获得过普利策奖,凯文·卡特和格雷格·马里诺维奇(图2第1和第2位),导演以比较高明的手法,不经意间还原了两人获奖照片的拍摄场景,这两张著名的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
(特意附上原图)大概在两张照片成为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南非和苏丹的困难处境,人们同情照片中的人,却往往忽视相机后面的人。
两位得奖者后来结局都有点惨,格雷格在南非中枪受伤,凯文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或者正如电影中所讲,经历了太多战争,脑海里只留下杀戮的死亡的幻象,再也无法承受了),自杀了。
通过凯文的死,导演表达出了他的疑问。
摄影师的任务是向人们传达真实客观的景象,拍下他们的照片(凯文如是说:“看着人们死去”)。
然而,摄影师是否应该对自己拍摄的事物带有情感,他们的职责是拍下照片,那么他们是否又有责任与照片中的人与事物发生联系?
凯文拍下《饥饿的苏丹》之后,铺天盖地却全是恶评,所有人都在问:“你为什么不把秃鹫赶走?
你为什么不把小女孩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凯文自己也开始自责,他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
他曾试图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解释--这个主持人问他什么使一张照片伟大,凯文答道:“照片不止要拍的好看,它其中表达的问题更为重要。
人们常常问摄影师有没有作出什么让局势变的更好的努力,我想说,我们拍下这张照片就是让局势更好的努力。
”然而主持人不理解,继续逼问小女孩儿的事。
因为这个,没有报社愿意再雇他,他没有钱,没有家,朋友在南非身亡再次打击了他,他只能自我了结。
《枪声俱乐部》总体比较平淡,但它的结尾还是悲情的。
导演自己也想让观众客观地体会摄影师的人生,消除他们普遍的误解。
有两个细节:一是枪声俱乐部的成员们并不喜欢别人称呼这个俱乐部,二是俱乐部最终解散。
这表明俱乐部成员们并不冷血,他们的心灵始终遭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冲击。
这篇影评有点冗长了,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每个新传的同仁看一看。
我们传达客观真实的讯息,但从未对世界失去感情。
四个战地记者在南非拍摄的故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们有上帝之眼,但是没有上帝之手,既然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传递。
看到了那个普利斯什么的一个摄影奖,那个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饥饿的秃鹫,在前面还有一个饿得站不起来小女孩那一张。
我看他这事情是中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谴责记者不去帮助那些小女孩,而且按下了快门。
想主要先谈谈Kevin,那张照片是看过了很多次的,摄影师因此而举世闻名之后却因为救没有救那个女孩而又成为万夫所指,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救别人的命是一项美德,而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义务,并且,记者在拜访摄影师过程中的质问反而让我觉得是想在推卸自己在女孩的死亡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摄影师如果赶走那只鹰,那那只鹰肯定会盘旋着归来,如果她带着那个女孩走,把她带回她的家里或者任何远离鹰的地方,大概率她还是无法摆脱饥饿致死的命运,如果他一直带着她,首先他是一个摄影师,战地摄影师,他如何照顾她,更何况他自己也是穷困潦倒,更何况这个女孩只不过是被他看见的一个,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难道都要Kevin来承担吗?
他抛出了一张足够震撼的照片,足够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认识都打破的照片,所以他们自然会要追责,但这责任肯定不能指向自己,尽管整个一大块地方的饥荒必然会有他们自己的责任,然而避重就轻却是更简单的事,所以反问Kevin为什么不救那个女孩。
多么好的能够自洽的逻辑啊,既声明了自己的正义和博爱,又把自己本该有的反思和羞愧抛给对面的人。
有人说主人公是走运,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么勇敢没有那么果决,怎么会有那样的幸运,连幸运其实也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
有些人确实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成功,会受到更少的阻碍,黑人记者就需要更多担心一些自身安危的问题。
群体狂热中建立的道德观确实是可怕的。
《黑镜头-世界的血》里说,战争产生了一种对图片的可怖需求。
《血钻石》里麦迪正在写难民营的稿件,面对阿彻那一句有意的讽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剥削他的悲痛?
你是对的,它就是,就像那些婴儿的大头照一样,那些大肚子的黑人婴儿,眼睛里飞着苍蝇。
那么我这里有死去的母亲,断掉的四肢,但是毫无新意,而这(麦迪写的很煽情的稿件)足够让某些人读过以后流泪,甚至开张支票,但不足以停止这一切。
我早厌倦了写这些受害者,但我他妈的只能做这个。
“战地记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位置,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人们冒着子弹拍到震撼人心的照片,然后观众们却说,你为什么要在那里,你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记者们不停地质问凯文一样。
在大众眼中,战地摄影师们看起来好像要通过自己大无畏的冒险改变周遭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除了拍摄照片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他们只是“take" 一些影像而已。
很早以前,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关于战地影像的讨论,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战地摄影师通过努力向大众展示了更为直观的战地景象,从而让战争不在是新闻中伤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些照片让人们反思,审视内心,产生难以具体观察的效果。
可是我不喜欢bang bang club的那种嬉皮风格,这一点凯文表现的最为明显。
虽然我知道在死亡面前谁都可能很现实,但我认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而且这些场合不会给你时间思考,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但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我以前看过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在Ken和Greg中枪的时候,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并且录下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个摄影师是谁,只是提到有一个人死亡,由此感叹这项工作离死亡到底是有多么近。
电影里面还原了这一段情节,非常写实,基本上与纪录片吻合。
这部电影最让我激动的一点,是它还原了一些经典照片的拍摄环境和场面,我印象中的那些黑白图像由此更加清晰了。
刚才又略看了一遍战地摄影师,我发现the bang bang club的成员更偏爱现场的照片,也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而詹姆斯更偏向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像。
这两种偏好,其实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们在思考。
导演的态度不够坚定,总是在探讨和表达之间挣扎徘徊,那种拍不出现实感也玩不好文艺范的矛盾心理让整部戏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毫无章法的剪辑把叙事的节奏拉扯得游离不定,使得情感张力尽失。
全片除了写实的冲突场面能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之外基本上都是零零散散,拖拖拉拉的平庸片段。
其实导演有如此之好的题材着实应该在编剧上多下些功夫,少一些血腥画面多一些戏剧冲突,少一些经典解密多一些情感投入,让电影本身更配得上那些美好动听的插曲吧.
我想是因为我对这出戏有了太高的期望,因为各种原因,因此不可避免的,看了戏,觉得有些失望。
一出2个小时的电影又怎么可能把这一段繁复,血腥的历史说明白。
首先,我觉得Kevin Carter和Ken O的两个演员应该调换。
一直以来我以为Ken会是主角,在原作中,Ken确实是这个团队的领袖。
Ken是四个人当中成名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个。
而在Ken去世后,团员们或多或少将他和他的死浪漫化了,可是,这更延续了Ken精神领袖的位置。
第二,现实中的Kevin比电影里塑造的要糟糕地多。
他脾气不好,酗酒,嗜毒。
他的一团糟的生活有很多方面造成,比如他的童年,他一心想要取悦却总是弄巧成拙的父亲,他的感情生活,等等。
当他那张著名的照片得到了普利策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的更多的争议和烦恼,甚至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
Bang Bang Club里的每个成员,其实有很多时候并不止他们四个,都被常年的战乱,杀戮的阴影所围绕。
我经常想,如果我在那时那地,我会用我的爱去安抚Ken的心,可是,我不会想要靠近Kevin。
关于那张被诅咒了的照片,和照片中小女孩的命运,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我的好朋友,也是Bang Bang Club的朋友,对我说,他相信,以他认识的Kevin,他不会在不确保这个女孩生命安全之前离开那里的。
我朋友的估计是,应该在那附近就有救助站,而Kevin一定是已经意识到有救援组织的人来赶走那只鹰而救下那个小女孩,他才会离开。
Ken中枪的时候,我的好友正在他们的身边拍摄;之后,他在医院的走廊尽头安抚Ken当时濒临分手边缘的女友。
我其实很想很想问他很多的问题,关于那一天,关于Ken,可是我知道,这些记忆对于他来说一定非常辛苦。
我并不是不好奇,而是我太在乎他而不愿意让他有一点点的伤心。
曾经,我会走进我当时老板的办公室,看着忙碌的他问他:你去过那么多的战场,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时刻,30年前,你会不会想到30年后你会在北京,然后有我当你的下属?
他通常会看看我,然后装出无奈状说:是啊,我也不明白,我怎么就落在你的手里。
我经常想,人生真的很奇妙,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Ken还活着,他也会有一天来到中国,常驻北京。
他会遇到我,我们会相爱,然后幸福地在一起,好像童话故事一样。
虽然他离开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南非这样一个地方。
可是,这么多年后,我却爱上了他,这个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男人,他是我心中的完美男友。
有一天,不会很远,我会去到约翰内斯堡,我会约上Greg,带上Joao,去看Ken,让他知道,即便是那么多年后,他魅力依旧。
PS:Joao在戏里几乎是个大配角,也许是在拍摄期间他就不希望太高调吧。
Joao一直活跃在战地摄影的舞台上,直到去年,他在阿富汗工作的时候踩到地雷,炸掉了一双脚。
可是,他真是个奇迹般的坚强男人,经过短短8个来月的复建,他已经用安装上的一对义肢开始工作,拍的照片还上了《纽约时报》的PAGE 1。
昨天是Joao的生日,他之后在facebook上说很快要接受另一个手术,之后如果康复顺利就会回到南非的家里继续努力。
Greg有为Joao设立一个网站,我们一起来为他加油,帮助他度过难关!
在导演史蒂文·西尔文的调配下,呈现出一种“仿纪录片”式的真实和冷寂。
在自然行进中,还原了《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这两幅作品的拍摄过程。
加上运用大量镜头,再现了当时的嘈杂混乱,恐怖与绝望。
影片虽然是一部故事片,但它用一种近乎漂流的记录方式,波澜不惊地再现了摄影师们的人生截片。
说不上煽情,也没有悲歌,一切笔触都是淡淡的味道。
影片依据真人真事改编。曼德拉上台之前的南非确实混乱不堪。当地祖鲁族和白人的武装冲突层出不穷。而男女主角几人便是负责记录这些血腥暴力瞬间的战地记者。其中还有一位因为拍摄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拿到普利策奖。无法洞悉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到底是为了追求什么,恍惚间在职业态度和人性中迷失自我。
伪纪录的拍摄手法竟然让我看出了话剧的感觉,所有人物都像是在背诵无脑的台词,所有的感情戏都是废戏,人物关系描述得一团糟,或者说整部电影根本没有人物关系。一个好的主题不代表一部好的电影。妥妥的大烂片。
三星半吧,前半段不错,后面就不咋了,对于讲摄影的片我都非常喜欢
2011收尾好片
小女孩与秃鹰那张照片应该很多人都见到过,包括当时引发的争议,但却是第一次了解到较为完整的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东西”,这是种致命的傲慢。
真实的力量固然震撼,但这种借用伪纪录片的手持质感来无病呻吟的实在爱不动,以相机为武器的战地记者反思历史本该后劲很足才对,但空有道德拷问反映现实,细品起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作为尼康相机广告来说绝对够看,360度激起购买欲。
四位战地摄影师的故事~原来《秃鹰与饥饿的孩子》就是Kevin Carter拍摄的~
商业电影涉猎如此庞杂繁复的题材是必然会翻车的,追问社会毕竟不是它的责任。就好像这些摄影记者,只管拍摄暴力并将暴力展示为像框中的奇观,至于非洲的战争与混乱的缘起,是一个怎样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造就的必然,苏东解体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坍塌以及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又是如何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混乱程度,则不是这些白皮肤“影像赏金猎人”会关心的了。身处极度残忍与混乱的社会暴力之中,我丝毫看不到他们内心价值受到冲击与震荡,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白人殖民者一般的好日子,夜夜笙歌谈情说爱,似乎一墙之隔的暴力完全不曾入侵他们的生活。六十年代越战对欧美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与激发的反思和追问力量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只有“搞一个大的”“得奖成名赚大钱”的犬儒与伪善。当资本主义逻辑成为普世唯一的逻辑,媒体/人的堕落就是必然。
很多镜头太纪实,胆小勿看
4.3 以这种方式呈现,实在是太可惜了
南非当年的独立运动回顾,同时讨论摄影伦理
能感觉到那股真诚与悲悯,把南非这一无法之地的武装动乱与混沌秩序不加丝毫修饰地呈现了出来。更对摄影师这一职业的“存在合理性”做出了追本溯源式地探寻—即“救”与“拍”之间的博弈,而在不同立场下人们观点也肯定不尽相同,这本就是无解的悖论,斯蒂文·西尔弗也没有在往深处探究。而凯文的死就象征着他对摄影师这一职业背后宿命般道德选择的迷茫。PS:人物群像做得很一般,俱乐部另外两名成员几乎没有人物弧光。
2*+,战地摄影师
其实这个题材真的很好。
Bang Bang太沉重
战火里的几个摄影师一个比一个帅气。
过几天大概就忘记了。 大概就是说一个行业的心酸的同时他人的不理解。 拍的很普通。
导演不行
一个大厦清洁工和一个战地摄影师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呢?没有子弹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射向你,没有人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用道德拷问你的灵魂。我们生来平等,但等死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
浅尝辄止......btw曼德拉是个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