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CCTV6看到在放《康定情歌》,貌似这部片子已经出来很久了。
印象中在什么什么娱乐节目里看过报道,大意是女主角拍片时吃了多少苦云云。
看了下主演:苏有朋、居文沛。
姑娘不认识,但是还是决定看一下。
片子结束后我决定坐在这写篇观后感,除了闲的蛋疼以外还有就是我真的是被感动到了。
康定,印象里除了康定情歌以外,我这个地理盲在地图上恐怕都点不出具体位置。
从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康定是跟四川衔接的藏区甘孜州首府,著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从成都开始经过康定。
由于是纪念甘孜自治州成立60周年,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这部影片不免被渲染得过于主旋律,政治味较浓,多次我被苏有朋同志扮演的李苏杰说出的热爱GCD的真诚话语而森森雷倒,毕竟我们伟大的国家还是需要这些和谐的声音出现在电影里的。
这是一部爱情片,时间应该是1950年前后,解放军进藏修建川藏公路,李苏杰作为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前往部队共同修建公路,途中解放军解救了落水的头人并要求解放随行的两名农奴,看着她们走路时带着厚厚的脚镣,腿上除了泥土以为就是磨出的血迹,我终于回想起在娱乐新闻里的那一幕,于是看到了女主角居文沛。
她有着很大的眼睛,虽然脸上的妆画得脏兮兮的,有着明显的高原红,但是还是能看出妆下那一张纯净的脸蛋和清澈的眼神,让我记住了这位美丽的姑娘。
剧情采用两条主线,分别跨越了六十年的现实与回忆。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男女主角都以为对方过得很好,却又苦苦的等了对方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一般看这样的电影,观众都会深深的为男女主角不平,为什么相爱的人往往走不到一起。
可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让他们的人生多了更多的期待。
扎西说,达娃临死前还觉得李苏杰会带她去苏州。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你,达娃;扎西还说,达娃死后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小溪里,她俩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从小溪一直流下去,可以流进长江,这样她俩就可以见面了。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苏州就在长江的东面,长江是从你们藏区流出的;李苏杰穿着穿了一辈子的棉衣,他说,达娃如果知道我到现在还穿着她洗了无数次的这件棉衣,她会高兴的。
寥寥数语,却让人甚为感动,我随着电影中李苏杰的每一次恸哭而默默流泪。
六十年后他回来找她了,而她却在十天前去世了。
这样的结局很残忍,想必电影中的他也倍感遗憾,总是说,为什么不早来一点呢?
是啊。
也许早来一点就能见到了,可是见到了又如何呢,六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除了那份深情记忆,其他都变了,一切的话语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过于苍白,不如不见。
所以,等待的结果必然就是错过与遗憾。
总感觉这类歌颂爱情的事迹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让等待变成一种习惯。
不知是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不再书信,有时候连发短信都觉得慢,不如一个电话打过去方便,一切都变得过于心急。
于是,爱情也变得迅速起来。
有人很直接,你爱不爱?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
现在的爱,像泼出去的水,太容易说出口,又如水蒸气,一蒸发连分子都没了。
速食爱情下的我们已经不再记得曾经的承诺,更不会为承诺而耗费时间,我们也只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为别人那忠贞的爱情奉献几滴感动的泪水。
本来今年计划跟一姑娘去西藏,由于各种原因作罢,令别人独自前往。
本来就很期待,看到电影里的风光更是燃起了我对去西藏的渴望,让我认识了像彩旗一般飘扬的经幡,上面写满经文,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诵了一遍经。
让我看到了那湛蓝的天空,似乎云朵触手可及。
让我发现藏族人淳朴民风,藏族姑娘的纯真与善良 。
应该还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电影里多次播放康定情歌,悠扬的音乐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
一场跨越六十多年的爱情,如此漫长而缠绵的爱意让人惊叹和感动。
李苏杰和达娃相识于康定解放之时,最开始达娃还是位手脚带镣铐的奴隶,是李苏杰身为筑路队的解放军,让达娃翻身成为了自由人。
五十年代两人的感情就已经让不少人羡慕了,一些细节也在片中被非常细腻地展现了出来。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虽然达娃和苏杰后来没能一直坚守在对方的身边,但是时隔六十年,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一直没断。
刚开始作为达娃扶养长大的孙子孙女因为苏杰之前的失信非常不待见苏杰和养外孙女,直到后来一切误会解开,几位晚辈才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爷辈的感情如此真挚。
而苏杰外孙女和达娃外孙之间的恋爱似乎有点突然,没有递进的过程,晚辈之间的三角恋也显得有些奇妙。
不管怎么说,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完美谱写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康定情歌。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早上看到《康定情歌》的预告片,一看上映时间竟就是今天,满腔的热情,于是一下班就直奔电影院。
进场才发现,这部片子是如此的冷门。
偌大的放映厅,空荡荡的坐着我一个人。
因为我这张票,电影院肯定怨念死了。
也好,我乐得享受难得的一个人包场。
当画面渐渐亮起,我终于又看到了泸定桥,看到了海螺沟,看到了甲居的碉楼和康定的街道,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以及我没到达的跑马山和木格措。
老人追寻着六十年前的踪迹回到这块土地,而年少时候的爱人却已离开人世,六十年的阴差阳错,终不得眷属。
故事固然令人动容,更触动我心的,依然是那蔚蓝色的天空,棉絮般的朵朵白云,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巍巍的雪山,茫茫的草原,熟悉而亲切的四川话,和粗糙质朴的高原红。
看预告片时我在Q上对yidong说,我对那片土地始终充满热情。
从甘孜回来已经四个月了,刚上班时,我天天听关于高原关于雪山的歌曲,从永远的香巴拉到梦中的唐古拉,从天上西藏到陪你一起看草原,从高原蓝到套马杆,每当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面朝高原和雪山的日子。
我本来想好好地把甘孜之行写出来,可是刚开了个头,就被其他的各种琐碎占据了时间。
毕竟已再也不是自由自在的学生时代,我可以拿出一年的时间去写一系列游记。
电影中有句台词,“如果是雄鹰,就离不开翱翔的天空。
”和我说我们都像竹子遇到一个结的yaosan,和我说手里拿着球却不知道掷向何处的Maggie,折腾着却也纠结着的桔子,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在家无聊又N刷了,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厌,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落泪的故事。
开篇的“谨以此片献给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个主旋律的故事,而事实上,也确实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原本平凡甚至有些俗套的剧情才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无数次的跟着剧情潸然泪下。
电影一开始,艺术学院研究生婷婷因为毕业作品钢琴曲《康定情歌》被老师批评没有感情,婷婷很是不忿,她觉得自己是因为弹了不喜欢的曲子,妈妈让她陪着外公一同去康定寻找一位六十年前的故人,并希望康定之行能给她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引出一段慷慨悲壮的康定情歌。
初到康定,因为报出是苏州人士而莫名其妙的被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排斥,然后得知故人已于10天前去世,镜头倒回到六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随军去修川藏公路的大学生,机缘巧合解放了一个藏族农奴小姑娘,随后小姑娘被驻军收留,跟着一起修建公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扎根,一个跨越长江,穿过万里许下的诺言牢牢锁住了他们一辈子,经过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人为的破坏,却历久弥坚,整整坚守了六十年。
饱满深情的插曲《康定情歌》,荡气回肠的插曲《祥瑞山谷》和慷慨激昂的插曲《洗衣歌》,以及优美的藏区风光构建了那段特殊时期美好爱情以及革命情谊的主旋律,两代人穿插的感情纠葛和现实的考验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在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条农奴的脚链和一堆永远无法到达的信跟随时光跨越了六十年,最终随着达娃的骨灰撒在了康定的小溪里,随着长江一路流到苏州,见证着这段旷世绝恋。
甘孜之行也给了婷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的心像六十年前的外公一样,永远留在了康定。
机场送别,《康定情歌》的旋律在机场大厅响起,它见证了两代人的爱情,也许还见证了无数像当年的达娃和李苏杰,像今天的婷婷,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一样纯洁无私伟大的友情和爱情。
婷婷终于弹奏出了饱含深情真正具有灵魂的《康定情歌》,这段经典而优美的旋律,没有因为时光而褪色,反而像它曾经见证的爱情那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定格在了永恒。
《康定情歌》讲述了两代人发生在康定的爱情。
电影前部分讲的是一个刚毕业不久、满怀为人民服务壮志理想的热血青年李苏杰,在跟随解放军进藏的途中,因缘际会解救了一个藏族奴隶达娃。
就是在朝夕相对中,他们暗生情愫。
可惜最后种种的原因,使他们分离的六十年,最终也没有在一起。
达娃爱上李苏杰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从五岁开始就戴上锁链的奴隶娃儿,突然从天而降来了有学识有理想的英俊小伙,把她脚上的锁链砍断,解除了禁锢她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枷锁。
就在那时,某些微妙的情愫也就悄然的释放了。
在后来的唱歌表演中,大伙儿们唱的那句“藏家溜溜的大姐,看上溜溜的的他哟。
”让达娃的的心思藏也藏不住了。
重来都没有试过甜滋味的达娃,第一次尝试枣蓉麻饼时,却因为甜味而热泪盈眶。
这份甜来的实在是太久了,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能拥有而把第一口给吐出来。
对于达娃来说,这也是一份来自幸福的甜,因太过于难忘,而甘心整整六十年苦涩的等待。
“这是我家乡苏州的味道”,这甜来自于苏州,对于达娃来说,苏州除了是一个地名,也是她用一生的目光眺望的地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不断的思念随滔滔江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从藏区流向苏州。
苏州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甘孜也是一个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地方。
养育着朴素真挚的人民,又怎么能不让李苏杰也爱上秀气灵动、善良美丽的达娃。
在河畔洗衣的达娃,冒险去采药的达娃,歌声美妙动听的达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面对自己被判为右派,李苏杰除了愤懑剩下的也只有沉默了,但接到刘二的来信被告知达娃已成婚时,发疯似的把东西往地上砸去。
(1950年初修建川藏公路,修了4年,也就是大概1955左右回到苏州,李苏杰给达娃写了6年的信,那个时候他被判为右派,是1961年。
而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
从1955年到1957年差不多两年,他都没有去接达娃。
有点想不通,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吗?
那邮递员是怎么送信的?
)李苏杰和达娃之间定情之物其中一个是钢笔羊毛套,这是达娃在修建川藏公路的时候送给李苏杰的。
可以看出达娃对拥有知识的人的敬佩。
她让李苏杰在枣蓉麻饼的圆桶上写下她的名字。
达娃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和康定城跑马山上的弯弯的月亮一样,圣洁美丽。
电影后半部分讲的是婷婷,扎西,卓玛之间纠缠的爱情。
从婷婷不知道怎么把康定情歌弹好,到后来他们三人的相遇,以及后来机场挥泪送别,婷婷把自己对爱情的新体会弹进康定情歌中。
两代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不悔和坚守忠诚。
电影的结局,在达娃骨灰被洒下的小溪里,一封封写给达娃却来不及读的信顺水而流,带着歉意与爱意飘向远方。
整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达娃钟情于李苏杰到可以理解,但是李苏杰对达娃在甘孜州就没有表现的很强烈,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接达娃到苏州,究竟是对达娃怜惜还是真喜欢上她,当然知道后来李苏杰接到刘二的来信感情大爆发,也是确定了他喜欢上达娃的,之前就缺乏更多的描写。
还有婷婷对扎西的爱来得也是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我想用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做结尾: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再相逢已是60年后。
Dawa应该能熬过10天就好了,待到李苏杰的到来。
真相尚未明了,Dawa带着李苏杰曾许下的承诺,带着爱与恨走了。
骨灰随水而逝,逝向一个心中期待许久的地方。
60年前,被解救的Dawa投身革命,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川藏公路建设队伍中,开始了两人从初遇到最后60年漫长的守候。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她变得刚强干练,受人尊敬,她始终都视是苏杰为自己的归宿,向往着苏州。
河边打水的Dawa,与修路工地回头相见的苏杰目光相遇之时,彼此间目光柔情与呵护,全然一种女子在水乡旁初遇恋人的浪漫的幻觉。
若不是刘二从中作梗二人兴许能顺其自然,白头到老。
这样一出从开始就注定回忆的故事,显然是悲情的,即使结局导演安排梅朵和扎西给婷婷敬献哈达,三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老人宽心,让孩子们又有了生气和希望。
康定情歌,回环复沓。
悲情的浪漫亦是萦绕。
影片中,居文沛一改往日都市女孩现代时尚的形象,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农奴中被解放的藏族女孩。
苏有朋先天的书生气质很适合李苏杰这个角色定位。
导演角色选的也很成功。
好片,给个五星支持一下.
这是第二次看了,依旧感动的稀里糊涂的。
只因那份纯真的爱情,一生的坚守与等待。
没有太多的场景,有的是那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还是在初中即使课堂。
历史老师为了给我们缓解考试压力,特地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影片以李苏杰的回忆形式,展开了自己对甘孜,对恋人的追忆。
六十年后再走这条当年与战友与爱人共同修的川藏公路时,早已物是人非,留下的也只有自己了。
那阅尽沧桑的历史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李苏杰用斧头劈开了达娃脚上象征奴隶身份的铁链,帮助达娃留在军中,然后一起修公路。
后来,他给她苏州的饼干,她亲手为他缝制了钢笔贷,他给她挑水砍柴,她为他缝洗衣服。
再后来,他说要带她去苏州,请最好的老师教她唱歌;她说惟愿此生不相负。
可是,所谓的邮递员暗中搞鬼,致使恋人之间六十年来只收到过对方的一封信。
从此,即使他一年写十几封信,写了六十年,她再也没收到过;即使她上了扫盲班写了那么多的信,也收不到他的回信。
所谓造化弄人,所以,他和她,今生未婚未嫁,就这样苦苦等了一辈子。
就这样,她在村口望了六十年,也不曾在望见他;他努力奋斗六十年想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也没有实现。
最终,在她去世十天之后,他找到了她的家,十天,就十天,他和她还是没能相见。
收养的孙子遵从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散在了和他初见的溪水里,他嘱咐过继的孙女,当他死后,也将他的骨灰撒在这条与她初遇溪水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悠扬了六十年的康定情歌缠绕着六十年来每一日的等待与想念。
溪水中骨灰与一封封信笺相融,你啊,终于能看到这些信了…今日故人归来,而你却不在了。。。
生不能同寝,死不能同穴,那么,就让李苏杰的骨灰顺着这条溪水,寻着你的足迹,追上你的脚步,达娃,忘川河畔奈何桥边,你,千万不要走得太急太快,一定要等我,等我追上你,那时,我们相守,那时,我们相望,那时,我们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车子陷坑里了。
来了个拖拉机。
唱着康定情歌过来。
这段太假了。
背景音乐是康定情歌还可以。
怎么能唱康定情歌。
这剧情。
没的说了。
就是败笔。
不唱康定情歌。
是不知道是康定情歌吗!
故意为之反而不好。
对付看完。
怎么拍成这样。
不知道电视剧版是什么样的。
我只能给五分。
大家肯定骂我。
骂就骂吧。
我就这样。
蒲巴甲很像王立宏阿
跑马溜溜的山上
烂片,生硬弘扬主旋律,情节不紧凑,对话莫名其妙
红色成分多了点!不过对康定完全无抵抗力!称为我心中最想去的地方,绝对无争议!啊!没想到居文沛的眼睛那么漂亮!
很感人的电影,国产电影这样的好片不多啊
时光穿梭的叙事手法还是很讨巧的,虽然又点用烂了,问题是剪辑不太好,两段时光交错得不够好。另外,故事不够到位,两段爱情都唐突了点。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但是我不喜欢现代的那个女的,超不喜欢。难道不能多放点苏有朋么。。。
居然把我给看哭了哦
我觉的挺不错的
很纯的爱情 那个《山楂树之恋》太作,只配看TS枪版
主旋律类电影是一个宝库,但是得有心人挖掘。
主旋律片好么!要不要拍成这个样子啊!老子看得从头哭到尾啊!国产剧的常见狗血桥段居然能出现大逆转!这不科学好么!
题材是好的,导演不行
感情爆发的都比较突然……
剧情假感情真。
不错的主旋律片z!
比王力宏的好多了T_T
热泪盈眶。
这种大烂片也叫感人?笑死了!1星给打酱油的平江路,1星给一闪而过的大儒巷。
藏族汉子不错,挺催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