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爱情片,音乐片,歌舞片,反正不是谍战片。
男女主角互看一眼就爱上了,十分钟前还爱着徐静蕾,老徐刚咬舌自尽,孙红雷立马转移视线在小鲜肉桂纶镁身上,女人永远可以守寡,男人连个葬礼都等不了。
男女主角只要身体距离达到10厘米,马上抱在一起跳舞,就像上了弦,不论室内室外,晴天下雪,有放唱机用机器,没有尼玛居然吹口哨,干嘛不掏出手机用酷我音乐盒。
桂纶镁穿的旗袍岔都要开到旮脊窝了,孙红雷一顿乱摸后抱着桂深情的说,给我生十个孩子,我擦,母猪还是母狗啊,十个,你是看着他们打篮球,还是加入他们踢足球,莫非中国男足都是你的后代,不是所有男足都叫“特能输”。
最狗血的剧情之一就是孙红雷刺杀日本人的时候,一屋子的日本人和舞女们不是被乱枪射死,纯粹是玻璃茬子扎死的。
孙红雷一到关键时刻就失聪,一共三次,搞不清为嘛,开始以为是装聋,聋多了,发现是真聋,贝多芬是瞎能弹琴,你是聋能跳舞,节奏感逆天啊。
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就是结局,以为孙红雷会战死沙场结果却能活到白发苍苍,桂纶镁都已经在革命同志的护送下上船了,非得作死的往回跑,一个炮弹就给炸上天了,而且还是直线的,翻个跟头好不好啊,演员的职业素养哪去了?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
为什么叫触不可及呢?
站在桂纶镁的角度应该叫《楚楚可怜》,本片也不是没有值得赞许的地方,那就是天后王菲的片尾曲。
为什么齐刷刷地都是贬低这部电影的人呢?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闻香识女人》,但我喜欢阿尔·帕西诺,他在《教父》中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当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演员,得知《教父》系列他顶多只是提名而没有获奖,我还很为他惋惜。
有人说,《触不可及》在毁《闻香识女人》,在毁阿尔·帕西诺,我能想象到心爱的作品被毁的心情,也能想象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观影体验。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不伦不类,谍战的感觉从徐静蕾关窗挡住了孙红雷那一刻就结束了,后面都是一些完全不合常理,不合战争背景的爱情片,甚至这段感情都来得莫名其妙,他们说出了很多电影处理不好的地方,他们说得都很对。
但是,我不能理解这些人那种尖酸刻薄充满戾气的嘲笑语言。
我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出自男性的角度,我对孙红雷的遭遇和感情抉择比较关注。
工作了5年多的女同志(徐静蕾)为了保护他,牺牲了自己。
徐死前曾经问孙,“你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
”,孙答道“寂寞,……”,徐说“是感情”。
这5年多的潜伏中,孙红雷是主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的,他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可能会面临内心的孤独,但是他时刻主动地在克服这种孤独,即便有一起战斗的那种情谊,即便这种情谊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相守的男女暧昧,但是孙还是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战斗状态,不揭开这层暧昧关系的面纱。
等到徐为了他牺牲时,他带了枪去了医院,他这个行为不是理智的,但却是出自内心情感,这足以说明徐在他心上是有分量的。
在监听桂纶镁的时候,孙红雷喜欢上了桂纶镁,我不知道他刚开始喜欢的时候是不是将徐静蕾的那份爱转移了,但是,当孙红雷听着监听器里面的乐曲跳起舞时,这份喜欢已经真实存在了,那种感觉就像当你开始不由自已地关注一个人的爱好、习惯的时候,可以肯定你已经喜欢上她了。
孙红雷下一个性情的片段就是枪杀芳贺元藏的那一段,为了保护桂的安全,他想擅自改变行动方案,那样,桂可以活下来,他一定会被打死。
很鲁莽不是吗?
甚至有些刚愎自用,而且对某个人犯了过度责任心,不够聪明,没有carry全场,完全是在犯二,可是这个行为有没有唤起一点儿小共鸣?
反正我是有的。
后来抗日胜利了,不错的机会,跟桂重逢,辞掉两边的职务,把房子好好装修一番,生几个孩子,过上幸福相守的日子,这一切多美,可是国共又要打仗了,他几乎出自本能地去送出了一个情报,然后选择放弃相守的日子,担起使命,继续自己的事业,呵呵,这种抉择难道不是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的吗?
“明明我已昼夜无间踏尽面前路,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当你马不停蹄地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难道内心没有一个召唤你停下来的声音吗,你每次却又不得不继续赶路。
孙选择继续他的使命,桂选择等待,桂说“仗总会打完吧”。
就这样,两个人各自生活到49年,桂来到重庆寻找孙。
又是一次卸甲归田的机会摆在眼前。
这时候使命又一次向孙招手:继续工作吧,等到来年在北京庆功。
有完没完?
有完没完!
使命感再次促使孙选择继续工作,桂等怕了,但孙还是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不得不苦笑自己,高考完了,又要考研,考研完了,还要努力工作,每一步我都奋力在做,但从没有人宣布过哪一次之后我就可以一劳永逸,当下一次的挑战来临时,我还是斗志满满地往前冲。
刚开始,我知道总有人在等我,我的爸爸妈妈在等着享受我的成功,所以我义无反顾;可是到后来,或许他们会看不到我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但我还得义无反顾。
孙老了,终于功成名就了,他回到北京,寻找桂,想要补上当年的那个遗憾,想要为当年内心的呼喊画上句号。
可是,桂早已经去世了,就在他最后一次接受新任务的那个晚上。
多少年的努力难道不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吗?
可凄风苦雨多少年之后,结果却是那个梦早已经在你努力的时候悄悄破碎了,这种遗憾谁来赔偿?
都说 理性看待事物的目光应该带有批判性和辩证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看到太多人 用一贯的批评来表现自己的“理性” 这部电影下也充斥着许多想当然的人 很多人把这部作品说的一无是处 那是他们没有get到这部作品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东西 或者是理解的太简单与肤浅 这部电影是注入了导演的诚意的 只要是能够感受到诚意的电影 在我心里就是部好电影总得来说 时代的动荡 男主的身份 让两个人厮守的愿望一次次落空 “相爱容易相守难” 这样的无奈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暗杀日本中将的行动中 傅经年心里想象要发生的场景紧挨着实际剧情 没有任何提示也没有任何处理的画面 让看的人下意识认为这些也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傅经年害怕着什么(宁待惨死) 决定了什么(以身犯险) 一目了然 看的人体会到了和傅一样的恐惧、焦灼和决心 这样的写实手法值得称好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一开始显得很克制 很隐忍 因此当两人想要向对方靠近时 伴随音乐相拥而舞成了唯一合理又能传达亲密的方式 指尖的温度 呼吸的交汇 交缠的两幅身体 两人舞的缠绵而夹杂着痛意 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只是总在言不由衷 甚至疏远 这让他们在初期 几次错失 即使没有播放器 轻轻的几声口哨就自然的勾起了节奏 两个人伴随着脑海中的旋律默契的在大雪纷飞的街道上舞蹈 凄冷的寒夜好像也并不凄冷了 能看出这次的舞相比前几次 宁待的独舞更多也更动人 这让后来宁待死 美好被战火摧毁 更加令人痛惜两人共舞的音乐实际上是非常配两个人的爱情的 旋律先是悠扬浪漫 后节奏变得铿锵 而紧密 充满了一种被压抑许久想要释放的感觉 正像永远不能酣畅淋漓爱一场的两个人 主题曲《爱不可及》由王菲所唱 好听抛开细节不谈 个人不满意的地方 就是傅经年一次一次为了职责选择牺牲爱情 甚至在党已经同意他的离职 他已经没有义务再为组织效力 他跟宁待的感情已经看得见美好的将来时 他再次牺牲宁待 回去履行他的职责 他没有做错 但对于等了他十几年一直无依无靠的宁待来说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仅一己之见 写下这篇观后感 纪念我喜欢的这部电影 我从写的一开始就觉得 那些骂这部电影哪哪不好并如数家珍一样说明的人 是不是因为只擅长做这些
谈到为何要拍《触不可及》赵宝刚导演说“我一直想怕一部电影,是那种戳人心窝子的,让人看完特别有感触的。
”其实对于“戳心窝子”和让人“有感触”这两件事儿而言,赵宝刚导演实在是太拿手了,从当年的《渴望》(挂名导播)、《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到海岩三部曲《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再到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一部比一部戳心窝子,一部比一部让人有感触。
你可能会忘记《渴望》中宋大成和刘慧芳之间的旷世纯爱,你可能记不得《过把瘾》中杜梅和方言爱到何等缠绵爆裂,你也可能想不起《编辑部的故事中》李东宝对戈玲是多么一往情深,但你一定会记得肖童和欧庆春,更会时不时想起陆涛、夏琳和米莱,甚至常常把那些任性“作女”直接统称为杨晓芸,“重走青春路”这句口号甚至改变过你对人生的想法和态度。
如果某人说他的人生观、爱情观的形成,基本仰仗于赵宝刚的电视剧,我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惊讶,应该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路看着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一路长大的,剧中那些那男女女的爱情故事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或青春洋溢、反应时代潮流,无数人在剧中找到共鸣、获益良多。
耳顺之年,赵宝刚导演终于拍出导演处女作《触不可及》,乍一看,这电影格局很大,时间跨越近70年,历史背景庞大,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开始一直写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故事内容丰富包含谍战、反特、动作、悬系、爱情、舞蹈等诸多元素。
赵宝刚导演第一次出手,手里摆出的这幅牌面就是一部国产主旋律谍战爱情悬疑大片,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副牌可谓是华丽至极,按常理来讲,有这幅好牌在手就应该打出霸气,打出气势。
谍战要反复铺陈,要多悬疑有多悬疑;正面人物智勇双全,始终游走在刀锋边缘,即使没有力敌千钧的豪迈,也要风流倜傥,足智多谋;反派要狡猾凶恶,要对正面人物形成巨大威慑,几近不可战胜;爱情要纠结缠绵,要多腻歪有多捏握;当然最重要的,鬼子的出现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死的凄惨,死的离奇。
如果真如如上所诉,那么《触不可及》就是只是一部看上去华丽的电影而已,却不是赵宝刚的电影,正如导演所说他要拍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电影,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调配各种元素所占的,突出重点,弱化细枝末节,把看似庞大而杂乱的故事线索变得清晰明了而又不失味道。
与其贪多求全,不如抓住重点。
虽然“谍战“戏码吸引眼球,动作枪战痛快过瘾,家国情仇让人热血沸腾,但唯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才会让所有观众刻骨铭心,爱情的美好、爱情的伟大、爱情的坚贞、爱情的历久铭心,才是赵宝刚导演要在这部电影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怀,那些庞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过是爱情故事的陪衬而已,即使一个人能够在双重身份和家国大义之间游刃有余吗,但当其面对爱情时依然会不知所措,纵使你得救了整个国家,对得起整个民族,但在爱情面前你依然是一个失败者,那一步之遥的爱情故事是所有人挥之不去的遗憾。
一个男人就这样爱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虽然他们从不曾生活在一起,但这爱在男人心里存了一辈子,那些信仰和主义也许会在某一瞬间坍塌,但这爱情却永远不会,这是人类之间情感的精华所在,所谓的海枯石烂,也许就是铭记一个人一辈子吧。
中国人的爱情观里,一直有着这种从一而终的传统,《触不可及》这种对爱情单纯的坚守是符合这种传统的。
这也许就是赵宝刚对待爱情的独特情怀,如果说在电视剧中他一直在讲述别人的爱情故事,那么《触不可及》给了他一次最自由的表达自己爱情观的机会。
一个60岁的人,还能对爱情有如此执着和单纯的观感,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让人感动的事情。
《触不可及》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其考究的镜头设计、动听的背景音乐、考究的布景道具、而在于导演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态度的贯穿始终的坚持,一起编排和铺陈都是为了突出爱情的真挚和美好,以及命运弄人所带来的一步之遥的遗憾。
一首曲子婉转动人,乐曲背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片中男女主角几次共舞,情绪都有所递进,舞蹈成为了两个人示爱的仪式,虽不及《色戒》中的仪式那般赤裸,但在叙事上的作用几乎是相同的。
舞曲串起了整个故事,见证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是多么婉转动人。
遥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一件艺术品,远远观赏已经让人激动不已,更别说能在性命攸关的环境下与自己心爱的人共舞一曲,这种浪漫需要何等的气度,而这种险境中的唯美和浪漫正是赵宝刚导演所要呈现的。
把残酷的时代背景弱化,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展现时代、歌颂爱情。
一想到战争,你的第一反应是血腥、杀戮和伤痛,那么那些被战争摧毁的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残酷。
与其用暴力的方式展现特殊年代的故事,倒不如演一出那个时代的浪漫爱情,战死沙场并不可怕,怕只怕战争让相爱的人永远都触不可及,这无法触及的爱情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残酷。
赵宝刚导演通过《触不可及》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故事里有他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情怀不是来自于家国大义,而是道尽了为何爱情如此凄婉却始终不曾泯灭。
(我知道,这样说会招来很多骂声,可是不犯法,我敢说。
)不管以前获过什么奖,这次的角色诠释,简直好糟糕... 表情是没有表情... 声音是僵硬和造作... 好好的一个角色,不得不在后半程看着字幕脑补一个女主演上去..相比之下,戏份并没有很多的蔡少芬和蒋勤勤,演得抑扬顿挫得多...在蓝色港湾看的首映... 又要下载注册某APP,又要关注某微博,还要转发若干条围脖艾特好友三个三个三个... 好一通折腾,然后得到了名额... 第一场放映结束之后,影院工作人员说还有二三场放映。
外面的红毯已经搭好,可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 于是钻进放映厅,又看了第二场...然后有了三分钟的见面会.. 若干“小镁脑残粉”举着大牌子四处蹿... 痴心绝对!
导演看上去人很好,问“好看吗?
” 大家答“好看!
”导演说“哎哟哟,放心了放心了...多嚷嚷嚷嚷...(抱拳)”导演看上去人很好啊!
怎么就选了这么个演员阵容...印象最深的是孙红雷给桂纶镁脱丝袜的时候...嗯,就是她假装用他的话说“半个中国脚丫一步步从上海走来重庆”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我地理不好么.. 上海到重庆都是半个中国了,那东西向横穿一下黑龙江省,是不是能算“横穿了整个中国”。
跑题... 重点是,镜头里出人之前,先出的是声... “啊啊啊”好像叫床声啊.. 原来是皮肤破了,血凝在了丝袜上,脱丝袜的时候疼得桂纶镁在叫... 笑喷啦!
那个疼是那个叫法儿么?
然后电影院里就有人模仿起了刚才的“啊啊啊”,我忽然觉得,这是一部喜剧!
绝对是喜剧!
还有那张大黑胶片... 桂纶镁把它给了孙红雷,期间他们在孙红雷的小房间又见过一次它,然后是她夹着它走回舞蹈教室,然后是片尾它回到他手里... 多次出现和回忆的那句她说给他的“xxx给你xxx”,怎么说成了那个调调和腔腔... 频繁露脸的演员没选好... 全片受拖累... 看过片子回来就翻了豆瓣,忍住没写。
回了个帖子,这几天还能看到楼主被喷的回复... 决定还是说一说... 还是挺喜欢赵宝刚的... 这么大岁数,还能再尝试没做过的事儿,令人敬佩!
一部戏没搞好,不代表实力全无... 期待以后的作品,无论是什么形式。
这电影第一次让我感觉两星以上就是水军,绝对的浪费时间!
1、孙红雷这长相去演杰克苏真的好吗?
就算不请吴彦祖,用来客串的黄磊也比这好啊,旁边的方中信比他帅了好几条街,角色互换一下不行吗?
2、孙作为我党卧底,为了获取有用情报,一夕之间就甩了刚刚装修好婚房的桂纶镁,追身去向国防部部部长的女儿蒋勤勤求婚。
这也太渣男了吧。
关键两个女人还都不恨他。
3、跳个舞就爱上了,桂纶镁一直在那里“啊啊啊”我还以为有什么不和谐的情节发生了,镜头一转原来还真的只是跳舞啊,跳舞也能跳到GC吗?
4、渡江小分队听着好酷的样子,结果就是两三个人加一条摇桨船。
5、这一星给蒋勤勤,眼睛真的美,答应求婚时的那一声干脆的“好”让人难忘。
别笑场,严肃一点。
另一个我,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反映出……这体现了……她这一生……他这一生……是呢是呢。
当时在影院看这部电影,也是忍不住笑出声,现在回想,仍觉得好好笑。
有那么一点冷笑,对对对,就是典型的摩羯座冷笑了。
用力过猛就会像假的。
红雷哥有没有爱过小镁?
我认为没有。
甭解释什么狗P环境所致。
我只是说我认为。
他是为了国家为了小美才做出那些选择?
不,他是为自己。
那么艰难,萧军都可以跟萧红在一起,红雷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
不说对错,不说格局,他就是不爱她。
这部电影是一个党员的一生,不是爱情故事。
他俩在一起跳舞,表情很是GC样,热烈的亢奋的,想要融入对方,分分钟燃烧,却每每及时刹车,令人看的极不痛快。
红雷不碰小镁,是不想吗?
我不认为。
那为什么控制住了?
因为太麻烦啊。
会有内疚感啊。
会不利于做决定啊。
不碰,就可以做任何选择,冠冕堂皇。
碰了,总像粘住一块口香糖,即使扒拉下来,也总有不清净感觉。
红雷哥是自私的,洁癖的,爱自己到极限的。
小镁就像现在最流行的“暖男”,在需要时,是熊熊燃烧的炉火,我只是手冷了取取暖,如此而已,还能怎样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
如今许多女人其实像红雷哥一样自私,也是自爱。
没看错,上一段每个字都没错,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遥不可及》观后晚上CCTV-6播的,还算可圈可点。
虽然立场史观必然乏善可陈,能公映的就不可能突破,不必期待,但故事的讲述,高潮迭起,转折起伏,人物、道具、场景,都很美,虽然有的地方显得不太写实,但舞台效果很好,一首曲子,一支舞,串起了几个阶段,有效,且美。
有豆评吐槽,宁待为什么会在付经年短短几句话通知她下周要和别的女人结婚后还一往而深地等他三年。
其实,宁待的名字本身就是个谶语,宁愿等待(付经年也是个谶语,经年的辜负你……编剧导演应该喜欢红楼梦)。
她从小孤苦,不会轻易动心,但遇上这种过命的交情,在他说她姐姐也是他最亲的人时爱上他,她脾性刚烈,在那种马上又打起仗的大背景下,很容易意识到他的真实意思,要等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从人物性格上分析,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也有人说宁待死的那段情节没意义,马上就要成功渡河了就要安全了,却自己冲向炮火炸死了,太不值得。
其实她之前在街头跟付经年分手的时候已经绝望了,她最后一句话说的是,我不等你了可以吗?
我不等你了可以吗?
是的,她绝望,所以宁肯冲向炮火,死就死吧,的那种心情。
上了船,不知去向何方,不知要等多久,这种了无着落的等待,比死更可怕。
就像付太太说过的,等一个人,太煎熬。
尤其是,宁待的行为变化是渐进的。
头几年,她在老房子安静等待,不知道付经年是生是死,第二阶段的三年,等得就会更加辛苦纠结,所以到了1949,她是一路走去重庆的(艺术处理,基本不可能做到)。
一个女人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或者说,执念,才能从上海一路走到重庆?
不通车船,一多半路是靠脚。
这一方面可以说她在努力追求幸福,一方面也可以说,她在上海实在已经呆不住了,宁肯死在路上,也要出发去寻找。
别忘记,她本是孤女,要不是“姐姐”救了她,十岁就死了,所以真也没什么牵挂,可以任性,可以用性命堵上一把。
而且她在姐姐出事后,受电刑也不可说出付经年,当时不是经由局长的嘴铺垫了吗,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深不可测。
但其实,就是本性异常坚强,简直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所以当她满怀希望要跟付经年一起奔赴幸福,她已经没有办法再压抑情绪,就像她最后一段舞蹈,生命已经激动,不能再像小龙女一样不食人间烟火般静静等待,却在这时再一次被打击,遭遇决绝,她简直必死无疑。
是很可惜,但是是合乎叙事逻辑的,画面也处理得很美。
宁待必须死,就像林黛玉必须夭亡一样。
她的名字,就是一个谶语,她的一生,就是等待,不能等待时,就失去了生命。
等待与生命不可或缺。
如果她活着去了后方,继续等待吗?
杳无音信,生不如死。
后面历次的运动,她都会受苦。
嫁人还是不嫁?
等还是不等?
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个,生不如死。
而付经年在耄耋之年等到她的确切死讯时,说的是什么?
是“真好”。
对的,是“真好”。
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反应?
他一定设想了许多的可能性,如果她还活着,是否已经是别人的祖母?
如果她等了一生,他何以为报?
他在台湾,可是必然会跟付太太会和,生儿育女的。
如果她后来在后方凄惨而死,他又情何以堪?
而既然宁待就死在分手之夜,就死在对他的一腔激情之下,他内心,真的是圆满了。
无论是对她,还是对他,都是最好的结局,干净,太干净了。
情感停留在最炽烈的一刻,得到永恒。
付太太也是个女中豪杰。
亮相不多,但也出彩。
明智,理性,勇烈。
前夫殉国,她悲痛流产,孀居七年,也是在一个人的煎熬中打磨出的平静。
再爱上一个人,她爽脆。
一个“好”字,豪气干云。
去台湾前,她坦承,知道自己并不是他的心上人,却感谢他给她的三年,她竟然称之为“最好的三年”。
这是个成熟理性的女人,她知道对方的内心感受,理解对方的苦,感谢对方的付出,不像有些女孩子把所谓的爱情与所有的一切混在一起。
你对我好的部分,我感谢你;你不爱我,我清楚明白,但不妨碍我爱你。
这女人,独立,美好,坚强,所以她也可以驾驭那支象征意义的舞,也很美,多了一份冷冽,一份自持。
配角们也都用了熟脸,真舍得花钱,但也都表现不错,没有哪个有什么明显问题。
方中信那个角色也不错,情绪变化不大,但还能分辨得出。
他不是没有怀疑,但他选择了相信,当然,信错了呗。
把他的工作模糊,主要指向暗杀日本鬼子,也是技巧。
至于从现实的角度讲,这片子的很多情节都不太成立,女人的等待,男人的钟情,间谍的一帆风顺善始善终(晚年居然还能回国!
),日本人的收押(关了付经年好几年,为什么不杀,到最后怎么也没赶着投降前处决?
),等等,都是不太站得住。
但是你看舞台剧的时候,会欣赏那扮相,唱腔,动作等等,对故事情节,则只要求故事好看,而不是写实,对吗?
电影借鉴舞台艺术,也无可厚非。
我们现在这个大环境,能拍出这种艺术、技巧的片子,颇有可取之处。
PS:孙红雷那小眼睛一眯一眯的真讨厌。
周六陪爸妈去看的,说实话,本来还是挺期待的,毕竟这几个演员的演技我觉得还是无可厚非的。
老徐一出场那一幕我觉得还是挺惊艳的,雨中那段拍得让我觉得至少画面感还是很不错,再之后黄磊的出场我就瞬间出戏,满脑子都是他们家黄多多和他嬉笑的爸爸去哪儿。。。
o(╯□╰)o然后背叛了,这种事情还是挺好想象的,再然后老徐挂啦。
桂纶镁被抓,被电击,缅怀姐姐,一直到日本人学跳舞哪里我都觉得这部电影还凑合,一些角色的各种脑洞除了让我觉得有点囧以外,我对电影的是否观念都没什么纠结。
好了,抗战胜利了,孙红雷被放出来了,俩人又相遇了,然后剧情的三观就开始不断的让我刷新。
孙红雷想退休,国不批,共批了,好了,孙本以为可以和桂相守,结果打起来了。
好吧这里我要安利一下谭凯,虽然只有几秒钟,但是大叔一出现我在电影院里就惊叫了,还好坐在边上人不多,老妈很无奈的撇了我一眼。
继续剧情走,孙决定不退休了,继续情报工作,然后他升官了,然后就去求婚了,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觉得三观很有问题就是这里,你明明爱桂,但是为了祖国的情报事业,欺骗一个无辜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前面也说,如果我不是你的佳人,就不要给我希望。
就好像之前有总结,说金盆洗手的,最后一定会死,孙和桂说换个双人床,结果床换了,你过去和人家说,我要结婚了,和别人。
妈蛋,真想分分钟砍死你啊。
有人要说了,这是为了国仇家恨,这是为了什么什么的,我觉得就算是大时代背景下,很多东西身不由己,但是我觉得欺骗一个女人,真的很下作,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你不和这个女人结婚,就不行么?
理所当然,我们赢了,国要去台湾,正房太太走的时候说,你真的会来台湾么,她说我知道我不是那个人,谢谢你给我最好的三年。
我只想说,男主这会儿你心里就不觉得愧疚么?
然后,孙桂相遇了,然后孙这次又说好了和桂走,结果当然没走成。
我想说,大哥,你丫说我们一起走的时候想过你丫已经结婚了么?
想过你太太,不管你爱不爱那个女人,那个作为你太太的女人在台湾也在等你好么?
然后,桂知道孙又不能和她走的时候崩溃的说我不再等你了好么?
我突然就囧了,大姐,就算我们都知道你们好相爱,好可怜,都是这个时代导致的你们不能在一起,可是你们能不能考虑一下,你爱的这个男人结婚了,他的正牌太太在台湾等他。
然后,桂被炸死了,孙去了台湾,然后几十年后回来,组织关系都恢复了,然后知道了桂死了,然后就是墓地前跳个舞,最后一张相握在一起的手。
好吧,反正看完了我各种憋的慌,我实在无法理解这种特定背景下的爱情怎么就这么让我心塞,明明应该是很凄美的不是么?
我想了想,也许就是因为孙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和蒋结婚了,利用了一个无辜的女人,然后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另一个女人无情无义。
老徐开头那句话说的对,男主一辈子就坏在感情上了。
反正这种利用家国情仇为小三洗白的电影我真心无语。
当然,这个小三你怎么理解都行,你可以说是桂,也可以说是蒋,毕竟,桂是先来的,不过就是一直没得到应有的名分。
但这种利用两个无辜女人的渣男,我真想呵呵他一脸。
电影打两分,一分给女主角们,另一分给我的谭凯大叔。
《触不可及》若非孙红雷,故事苍白茫。
唉,用尽各类手法诠释、臆造那些年代的生生死死,应该已经不能引发任何有效回音了,除非比神剧还神!
《触“电”可及》导演,赵宝刚,大名鼎鼎。
从《编辑部的故事》到《过把瘾》,从《永不瞑目》到《奋斗》,再到《北京青年》,赵宝刚的履历表华丽得让人高山仰止。
那些年与这些年的收视率、影响力、造星数,累加起来的长度,不知要绕北京六环多少圈。
内地偶像剧教父的脚一哆嗦,华语圈娱乐史恐怕就要重新书写。
在六十耳顺之年,赵宝刚干了一件从心所欲之事,从小荧屏跨到大银幕,执导了一部电影
【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总之,这是一部爱情片,音乐片,歌舞片,建国65周年献礼片,但一定不是一部谍战片。想找回《潜伏》或《风声》感觉的观众要慎重。
26671___触不可及__20160421
实在没什么智商
会跳舞的装逼青年,整部片子全部时间都在意淫,这二百年前的剧本,想再让人入戏,除非导演换成王家卫。好好的桂纶镁,今天被你糟蹋平庸成什么样子了。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时间距离于我,咫尺天涯 遥不可及。
给桂纶镁的星星
编剧跟孙红雷什么怨什么仇,这么来回来去的耍人玩儿,即使是陈永仁也要翻脸了吧。。。
不知所云
这么多年了,感觉桂纶镁还是像个拉拉。
歌很好听
挺不错哦,为什么分这么低
一段感情在觸不可及的特技下跟我們的感情觸不可及......
用三句歌词概括一下这部电影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我知道那并不是因为爱…”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
天了噜 这是电影还是翔 宝肛还是乖乖拍电视剧去吧…也真是可惜了菲天后的片尾曲。买票的时候显示孙红雷和绿茶婊会来,结果去了现场发现是孙红雷和导演…
脆弱的爱情
嘴都骂歪了。
虽然我是个镁粉,但这片子还真就如友邻说的,只有蒋勤勤那声干脆的“好”能记得住
谍战啥的扯淡 就是赵宝刚对桂纶镁的一通意淫
浪漫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