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从Steve Jobs的“less is more”到“断舍离”,关于极简主义的话题和生活方式近些年似乎越来越受追捧。
一本来自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出的一本书《断舍离》,前些年还总能被作为畅销书摆在任意一家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 乔布斯与他的生活空间断舍离,断:指断取购买生活不必要的商品,舍:大胆舍弃对你生活帮助不大的物品,离:远离对物质的迷恋。
这种生活方式说实在没什么不好,当消费主义越发盛行,清理不必要的物品,减少不必要的剁手,反而能给你带来理性审视物质欲望的机会。
但生活的沉淀,有一些物品反而成了时光沉积下的情感寄托,让你难以做出取舍。
人的许多行为,与其说是囤积物品,不如说是在囤积记忆,许多逝去时光总能被清晰地记录在每一件生活物件中。
今年年头上映的一部泰国电影《时光机》,就将这种关于取舍的心境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主角小琴是一名刚从瑞典回国的设计师,由于深受北欧极简居家理念影响,决定将物品囤积得满满当当的泰国家中,改造成斯德哥尔摩式的素练空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室。
这是一套商住两用的空间,一楼前身是乐器修理店兼音乐学校,二楼以上是居住空间。
在父亲离开这个家庭后,只剩她与母亲和哥哥生活在此。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决定依据断舍离指导理论对这个压满杂物的空间进行大动手术。
大号塑胶袋备好,大型生活化石挖掘现场即刻启动。
书籍、CD、影碟、娱乐产品,能以数字云端存储的一概不留。
家里不是古董店,与时代脱节的黑白屏手机甚至卡带录像机留着作甚?
而写满成长记忆的成绩单课本甚至同学录,千万别动心,扔掉!
假如你要留着到老忆青春,那就别干了。
关于如何断舍离,其实是有指导理论可以遵循的,这些理论分别被作为副标,用在电影里的不同章节。
它们步骤分别是:1、设定目标 寻找灵感2、不要怀念过去3、不要有太多感觉4、别动摇 要无情5、不要增加东西6、不要留恋不知道要如何断舍离的朋友,不妨参考以上几条步骤。
但拉回正题,表面上这是一部手把手教你如何断舍离的生活小电影,实际上导演是想通过一个个实操性很强的小贴士,来探讨关于断舍离之下,人与物,当下生活与感情记忆之间的取舍关系。
故事被真正打开的,是闺蜜阿萍在即将运往垃圾场的杂物中,找到一张曾经作为礼物送给小琴的CD开始。
在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与物品断舍离之间复杂的关系,才真正如此起彼伏的高潮被倾泻而出。
友情阿萍是小琴的闺蜜,也是工作室的合伙人,作为全力支持小琴走断舍离路线的阿萍,发现曾经的礼物被当成垃圾,内心多少会膈应。
假如物品承载了他人的情感记忆,你要怎么取舍?
毫不犹豫扔掉,还是继续保留?
这让小琴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瞬间。
当越来越多无法割舍的情感信物出现后,选择物归原主有点丢脸,但或许是一个止损最低的方式。
小到一幅耳钉,大到一个低音提琴,即使这件物品曾经让彼此关系破裂,也要硬着头皮让它物归原主。
但最难面对的,还是在一堆物品中,找到前男友安哥留下的胶片相机和一堆胶卷。
爱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小琴选择邮寄,哪怕安哥的地址就在邮局隔壁。
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有些主动放弃的感情,选择还回去也只能被拒收。
无法被接纳的物品,变成不得不亲自偿还的感情债。
而早有新欢的安哥,同样选择将小琴留在家中的物品打包退还。
本以为偿还掉物品的负担,却又戏剧性地徒增新的烦恼。
毕竟爱情的关系本不像友情,即使分手了,曾经印证彼此深刻情感的物品,还是会在回忆之下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让两人过去的感情纠葛被放到最大,大到无比复杂和尴尬。
形成两种不同对比的,是穿插在剧情中的另一幕。
大学同学里,一对分分合合的情侣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对于这对情侣来说,步入婚姻殿堂前,能在婚礼放上一张学生时代由小琴偶然拍下唯一一张的双人入镜照,对他们来说无比珍贵。
一边是急于清理干净寄托着沉重感情负担的物品,另一头却极力寻找恐怕丢失微不足道的珍贵瞬间。
亲情生活物品的魔力就在于,它投射出太多关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就像张扬的触角,链接起最深处的无数瞬间。
电影的开场预设,就将小琴的母亲设置成怀旧的角色。
父亲离开后堆满乐器的凌乱空间,反复循环唱个不停的过气老歌,以及莫名其妙的汽车保险杠。
所有旧物寄托的,都是母亲留不住放不下的逝去记忆。
极简主义的空间改造或许哥哥可以理解,但母亲不一定能接受。
小琴用尽办法说服母亲,但对母亲来说,在空荡的房间里生活就是脑子有病。
还有那台占足空间的三角钢琴,年久吃灰,略显破败。
既没人弹,留做装饰又显突兀多余。
直到哥哥在橱柜缝隙翻出一张颇有年岁的旧照片,才清晰道出这台钢琴对这一家人的意义。
三角钢琴曾经是这个四口之家的幸福见证,也承载着无数关于这个家庭的沉重回忆。
只是有些人选择努力遗忘,有些人选择用力留存。
对于小琴来说,她早已不记得这个家庭曾经这么有爱。
而对出走的父亲而言,这台钢琴跟这个家一样,内心早已没有足够承载的空间。
里面只有母亲一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通过物件牢牢捆绑回不去的记忆。
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父亲离开这个家的原因,但却能通过这一家人对待钢琴的不同态度中读出。
大家之所以对于这架钢琴争持不下,只不过因为它高度浓缩了一家人的幸福瞬间,也深刻记载了家庭破碎的不堪记忆。
在母亲眼中,小琴就是自私以及不顾他人感受的代表。
但小琴也提出同样反驳:坚持不肯放弃沉重记忆,有想过她的感受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同一屋檐下并没有谁的生活可以真正独立不被干涉,两种不同观念冲撞,自然形成相冲的悖论。
2019年12月29日这一天,三角钢琴终于被偷偷卖去。
一边是歇斯底里的母亲,一边是选择逃避的小琴。
想要不顾一切彻底放弃物品留下的记忆,小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勇敢,少数背负沉重记忆的物品留待哥哥帮忙清理。
在即将告别旧年这天,以逃避的方式躲进酒店,在烟火欢呼迎接新年的一刻,解除安哥的好友关系,撕毁唯一一张象征亲情记忆的照片。
希望重回这个家,能有新的勇气告别过去,直面未来。
最终,所有都跟小琴最初设想一般——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在电影结尾的小琴的面部特写中,复杂而深沉。
既有对告别过去时光的不舍,也有迎接全新未来的喜悦,但真正的感受,留待不同的观众,给出不同的解答。
“过去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最难断舍离的,如果已经没有用处,就想办法遗忘,然后全部割舍”。
这是电影中引用了一段关于断舍离纪录片的原话。
关于断舍离,电影没有给出一元化的观点论断。
无情斩断物品记忆的人不一定冷漠;放不下过去选择沉迷旧物也没什么过错。
舍与不舍都是生活常态,也都是人间真实瞬间。
《时光机》即便风格文艺小众,但或许也能称得上是泰国今年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电影,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曾经饰演过大热电影《天才枪手》中的小琳,国内的观众也都很熟悉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纳瓦珀·坦荣拉那迪,此前有过两部个人风格(文艺氛围)非常强烈的电影,分别是《死于明日》和《谢谢分享》,两部电影的主演,茱蒂蒙也都有参与主演。
▲ 电影《死于明日》纳瓦珀·坦荣拉那迪的电影风格一向以浓烈的日式文艺气氛为主。
《时光机》中,4:3胶片相机比例和质感,自然光加暗冷色调,强迫症似的极简构图,随便截一张图都是很好的ins风图片拍摄案例。
整体画面呈现,也都有着是枝裕和电影风格的特点。
▲ 导演纳瓦珀·坦荣拉那迪(左一)与电影众主创演员电影在叙事上通过生活化的宁静细腻,来突出人物的感情冲突,细节中不乏透露着泰式特有的幽默风格。
而纳瓦珀·坦荣拉那迪此前也是电影《下一站,我爱你》的主要编剧,如何通过朴实简单,且温馨幽默的生活细节来升华人物感情,不得不说他是个厉害的老手。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
真的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就会挺喜欢这种朴素淡淡的风格,同样是亚洲,可以看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泰国都可以拍出这种普通人生活的影片,还是我们的生活档次太过高大尚,不对,是因为我的生活太寒酸,无法对国内的影视剧奢华生活产生共鸣。
别的不说的,主题很简单,风格像一阵清风,我们很多割舍不了的,用任何形式去遮掩其实都是在自己骗自己,放下很难,其实努力割舍,我倒觉得不如把它压在大脑底层,有时可能会翻滚一下,但逐渐地也会习惯这样的艰难,克服过了其实想想也不是多么痛苦了,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用图片代表我对留个阶段的体会吧。
第一阶段,设定目标寻找灵感
第二极端 不要怀念过去
第三阶段 不要有太多感觉
第四阶段 别动摇 要无情
第五步 不要增加东西
第六步 不要留恋
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他讓我最臣服的地方在於他的劇本架構簡單,但他的格局卻可大可小;他大到可以涵蓋人生,包括人們對過去、對舊有記憶的尋覓、掛念還有放下,然而他也小到可以讓人探討人與人之間每一次的相處、每一句對話,以及這些抉擇背後的心理轉變。
而我之所以會那麼喜歡這部電影,大概是因為女主角Jean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的想法都與我很像,而這不禁讓我開始檢討,那些我一直以為毫無懸念的選擇是不是真的都是最好的選擇,或是其實那些選擇僅僅是因為我的不想負責而做出的決斷,而對他人來說那便清清楚楚地說明了我的自私自利。
於是這一切或許都可以用「你是怎麼清理家裡的呢?
」這個問題作為開頭,後續的問題釐清就相對簡單很多了。
所以,當家裡的東西多到要裝不下了,你是怎麼清理家裡的呢?
準備要把家裡改裝成簡約工作室的Jean,用了以下六個步驟把家裡陳年的舊物打包整理、放下丟棄:第一步:定下目標,尋找靈感第二步:別緬懷過去第三步:別感情用事第四步:不要動搖,不要有心第五步:別再增加東西第六部:決定了就別回頭
他在整理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毫不留念且極為果斷,用不到的就丟掉吧,留著也絲毫起不了任何作用。
小時候的聯絡簿、舊時代的CD、高中時期穿得都褪色的衣物、學生時期收到的卡片、前男友送的底片相機…,全部都一一放進黑色不透明垃圾袋吧,放進去就看不到了,看不到就不會再多想了,既然要丟就不用花費心力去緬懷過往,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最重要的不就是把這個堆滿「過去」的空間清理乾淨嗎?
很快的Jean就把整個房間清得乾乾淨淨的了,房間充滿了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等待著誰來把它們載走,這樣就不必再費心去道別。
這樣的Jean簡直和我如出一徹,我也是家裡出名的「丟東西最速者」,每當奉命要整理出一個空間、一個櫃子,我總很快的達成目標。
每一樣物品只要對”當下“的我沒有任何意義、不再怦然心動,他就對我無用,無論他曾承載多麼絢爛的回憶,都與現在的我無關,我只管將他們分類回收、放進他們該去的類別;我從不曾費心和他們道別,因為於我而言他們已經不再重要,而我的道別僅限於重要的人事物。
當Jean正在清理房間的勢頭上時,他的朋友對他說:「有些事只因為你自己遺忘了,不代表就會消失,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
」直至此刻,我才突然了解這些年來我都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而忘了共同持有回憶的另一方或許根本還沒有放下。
往往都是我迫切地想要遺忘、想要放下一切、想要沒有負擔的往前看向前行,便自顧自地清理腦中的記憶體,強勢地要自己忘掉一切愉快與不愉快,可是我終究還是只顧得了我自己,而我也只想顧好自己。
關於每一段回憶,我幾乎都是強勢的那一方,我以為我這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最佳典範,可這樣回過頭看,我或許只是自私的要自己好過一點,所以擅自整理那些回憶。
如果我沒有釋懷,你休想放下;如果我決定遺忘,也請你讓一切留在過往。
我也才忽然有機會換一種角度看待那些被我放下的過去,也終於了解或許我的道歉其實是一種卑鄙又自私的行為。
於是我想起幾天前和友人談起「道歉的心理狀態」的一些細節,套用在現在這樣的體悟或許是再適合不過了。
他說:「當我道歉表示我已經深刻檢討並希望你能諒解,可當我不斷地表示自己的歉意,但你卻像抓住我的把柄一般讓我死活不能得到原諒,我便會開始感到氣憤。
我道了歉,你怎麼能有不原諒我的理由?
於是,這件事將不再是我的問題,我道了歉你卻不接受,那這件事就是你的問題,你成了有罪的一方,從此刻起,換我等你的道歉。
」
這樣的想法他說得理直氣壯,我霎時竟無法反駁。
直至此刻我才好似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並且體悟:所謂道歉,本質上其實很像丟包袱的行為,道歉的目的或許就是想將那沈重的包袱從自己的肩上卸下,如果能從此放在地上最好,但如果不巧把包袱拋到了對方的肩上,也將與我無關。
於是,於觀影後的數日,我才終於能了解Jean的前男友安哥對他說的這句話:「如果你真的想承擔責任,就不要對我道歉,你就一輩子揹負著那樣的罪惡感。
」
所以,道歉是不是其實真的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呢?
最後,Jean望著空蕩蕩的房間,眼眶緩緩的泛出了淚水,我想他還是會繼續道歉的,就像我一樣;我還是會繼續道歉、還是可以快速的清理出一個空間、還是會繼續毫無懸念的放下過去,因為我真的想要往前走,可從此刻起,讓我猶豫著跨出步伐的不再是你,而是深刻了解正背負著罪惡感的自己。
这几年大热的极简主义在其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是对物品做极致的减法。
大片的空白,没有多余的用品,甚至可以说可见之处几乎没有可用之物。
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对物质欲望的一种反思。
小琴向往的极简空间 电影里女主小琴从斯德哥尔摩留学回来,非常迷恋这种风格,一心想要把家里改装成极简主义的工作室和居室。
但家里堆满旧物的现状,预示着她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革命。
在她看来,她与极简主义的距离在于家里所有的物品,所要做的就是打包丢弃这些物品。
她参考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得出了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打个响指全部消失的扔东西准则。
她异常坚定异常绝情,买下超市所有的垃圾袋,打包了所有的东西。
根据断舍离的步骤指导,一步步靠近着自己想要的极简风格。
但在计划推进的过程中,她渐渐遇到了阻碍,这些阻碍来自母亲不愿意丢弃父亲留下的钢琴,朋友送的物件随意丢弃让朋友很生气,归还前男友留下的物品同时也被前男友归还物品。
这些旧物不断超越物品本身的意义,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角度不断拷问着看似情感冷漠的小琴。
“垃圾”堆断舍离六部曲 虽然断舍离步骤的字幕将电影间隔成若干段,但剧情并没有跟着步骤的提示而推进。
第一步:设定目标,寻找灵感。
第二步:不要怀念过去。
第三步:不要有太多感觉。
到这里,小琴都还非常坚定着自己一定要把杂物全部扔掉的信念。
她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的东西打包。
她坚决不买纸质书,因为纸质书占空间不符合极简的理念。
哥哥说“丢掉生活物品很容易,私人物品却很难”因为私人物品里有太多私人的情感,小琴不以为然。
她不断给家人洗脑,”扔进垃圾袋的东西你根本记不得都有什么。
”“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
”第四步:别动摇要无情。
当好朋友阿萍发现送给小琴的CD也被打包准备丢掉时,被小琴的无情惹恼,非常生气。
小琴也因为亲自织的围巾被哥哥丢掉,而体会到了阿萍的感受。
接受了阿萍的意见,小琴开始逐一归还朋友们的东西。
在归还的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让人心累,但做到无情丢弃真的很难。
直到送还前男友安的东西被拒收,小琴不得不亲自上门归还。
原来小琴曾无情的抛弃了安,就像丢垃圾那样,甚至没有任何交代。
归还物件成为小琴道歉的第一步,她逐渐开始面对被自己有意忽略的往事。
断舍离第五步是:不要增加东西,讽刺的是安带着女友归还了小琴所有的东西,被归还物品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啊。
至此,小琴已经逐渐陷入了旧物带来的情感烦恼。
到了打出第六步:不要留恋的字幕时,小琴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爸爸留下的钢琴,小琴的全家带着被爸爸抛弃的伤痛度过了许多年,再打电话过去时,爸爸已经听不出她的声音了。
至于留下来的钢琴,也早已无所谓。
这让小琴下定决定卖掉钢琴,甚至不惜与妈妈对立。
小琴被这场清理革命折磨的心力交瘁。
钢琴始终是矛盾的焦点 断舍离六部曲,条理分明。
但执行起来却异常艰难,在内心与外力的双重作用下,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最后小琴不得不把清理工作交给哥哥的灭霸之手抛下这一切逃到宾馆独自跨年。
尽管她的极简主义工作室最终完美呈现,但过程中留下的内心伤痛只有她自己明白。
自私与逃离 小琴是个自私的人吗?
当然是的。
很显然她已经自我惯了,也许是被爸爸抛弃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了性格缺陷。
她私自决定重新装修家,并没有和妈妈哥哥商量,无视妈妈的反对卖掉爸爸的钢琴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离开安没有任何交代把所有的痛苦丢给安自己去消化。
但她自私的又不够彻底,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她不断面对过去,面对自私的自己,很多次她想直接丢掉所有垃圾袋但她还是狠不下心,她追着已经骑走的收旧物的三轮车,追回了所有的垃圾袋,然后坐在垃圾袋堆里被之前自己所戒备的“垃圾情感”淹没。
跨年日决定割舍的往事 自私的不彻底的人更擅长逃离,当她到达斯德哥尔摩,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与人,逃避感情变得轻而易举,她逃避了对安的所有交代。
当她卖掉了爸爸的钢琴,妈妈崩溃敲门,她戴上耳机打开主动式降噪功能屏蔽质问。
当她感觉已经无力面对这些情绪,便丢下烂摊子躲进了宾馆。
而她自己也是被爸爸抛弃又逃避的“旧物”,也最终成为安想要彻底摆脱的“旧物”。
反噬的记忆 极简主义究竟是什么?
乔舒亚·菲尔茨在他的《极简主义》一书中说:极简主义不是要你一无所有,而是要你穿越物质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而乔舒亚·贝克尔在《极简》中说:极简主义是关于给予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
它竭力倡导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并清除任何阻碍我们获得它的东西。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令我们充满了希望。
但究竟什么才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这其中充满了与生活的博弈。
一开始哥哥说分享整理术的近藤麻理惠是穿着天使衣服的恶魔,小琴不以为然,到了最后,她却说没必要全部丢掉,保留一些也可以啊。
过去是我们的敌人,是最难割舍的。
即便你扔掉了所有的东西,也无法释怀过去。
强行遗忘,最易受伤。
极简主义的清理革命,最终两败俱伤,物质消解,而革命者被记忆引发的情绪反噬。
也许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才是小琴追求极简的本质原因 所以说小琴对极简主义的执着追求到最后只能浮于表面。
到最后也无法释怀安对她的怨愤。
“极简生活的本质是刻意地扩展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并舍弃任何阻碍我们得到它们的东西。
有时候,与我们拥有的物品告别,意味着放弃自己想成为某种人的梦想。
有时候,将拥有物品极简化,意味着一个梦想必须破亡。
”她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极简空壳,或者说扔掉的越多,她的内心越繁杂,离她想要成为“某种人”的理想越远。
前男友
普通居所与极简风格 电影英文名叫《Happy old year》,旧物才是主角。
钢琴承载的亲情,相机承载的爱情,各种小物件承载的友情,是牢牢扎根在小琴生活里的记忆,丢弃记忆是对自己的背叛,当事人必然失魂落魄。
当我们越是加快脚步向前走,想追赶上新的自己,旧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随形。
这些正是极简主义里所包含的新与旧,空与满的哲学关系。
去两年曾经泰国电影有过一阵小火,上映了好几部影片,不过如同昙花一现。
前几日,一部叫做《就爱断离舍》的泰国电影上映了,算是泰国电影再一次走上中国的大荧幕。
广义上说,这是一部讲述情感的片子。
这里的情感,不限于亲情或者爱情,而是混合着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电影一开始,大约是从友情入手,然后切入亲情,中间有插入爱情,最后又用亲情收尾。
整部影片描写的是,女主在追求所谓“极简风格”的老屋装修过程中,面对一大堆所谓“无用的”,“没有感觉”的老物件,本想着一丢了事,却最后不得不一一去面对,去处理。
在此过程中,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思考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这是一部文艺性的电影,技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悬念。
不过就是在叩问心灵。
至于观众是否会被这样的叩问所感动,或者说是被触动,这就是个人的自己感觉了。
前几年的泰国电影热,主打的是悬疑。
这次换成了讲心灵鸡汤,改变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这部观众对这部电影并不买账。
我个人也认为这部电影评分大致不会超过7分。
俗话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确实,没有过去的自己,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过去是那么容易就断得了的吗?
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总是藕断丝连的。
《时光机》也叫《无痛断舍离》,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在2020年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入围了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完之后我不觉得本片中断舍离的过程是没有痛苦的,相反,我觉得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揭伤疤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依然觉得小琴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解脱。
片的基调是缓慢且悲伤的,通过诉说主人公小琴断舍离的过程,来展现小琴逃避情感维持的现实,一步步解脱,一步步成长。
1·友情·做一个好人阿萍是来帮助小琴设计改造工作室的好朋友,支持小琴的断舍离行为。
直到她发现小琴扔掉了她送的礼物,生气的对她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要,你可以鼓起勇气给我,我可能觉得难过,但我不会生气。
”当小琴如无其事的邀请阿萍去吃饭时,阿萍只要求小琴对她说声对不起,这是小琴说的第一声对不起。
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仿佛更深了一层;小琴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人,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总以为自己没有错,却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别人。
阿萍教会了小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说对不起。
后小琴学会了将朋友的东西物归原主,并且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她处理关系的第一步,也开始有了人情味。
2·爱情·说不清原因小琴与安哥的回忆从一部相机开始,这是三年前小琴去瑞典学习时安哥送给他的礼物,但她们分别之后小琴就与他断了联系。
但是小琴的理由却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里看来小琴的人设还是一种极端,极度自私到常人无法理解。
电影将人物性格极端化,来体现蜕变的过程。
相对于小琴自私的极端,安哥的表现却又让人心疼的不满。
一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知道安哥一直对小琴念念不忘时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相比于小琴的冷酷无情,安哥的善解人意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蜜的出场让人出乎意料,,安哥对小琴的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小蜜只是小琴的替代品,而安哥对小琴的情感也是超乎寻常的深情,相比于努力忘记过去的小琴,安哥对回忆的依恋程度真的很深。
然而,个人对小蜜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人的替代品往往是没有好的下场的,走进一个住着人的心里,就像是拼命挤进超重了的电梯,哪怕是踏进一只脚,最后也会被刺耳的叮叮声给挤出来。
但是现实中拼命试探的人倒真的不在少数啊!
3·亲情·要学会放弃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只出现在一张全家福当中,而钢琴成为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母亲对丈夫的情感是卑微的,即使被狠心抛弃,也始终对丈夫能回来抱有幻想,阻止小琴扔掉钢琴。
钢琴是母亲对丈夫的唯一念想,她不想扔掉,不想忘记,更怕忘记。
然后就是小琴和哥哥对父亲的情感,打完电话的小琴后悔自己把钢琴留到现在,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个人认为结果可以不用说出来,以最后卖掉钢琴来告诉观众结局,可能会更有悬念。
除了那些可以自己亲手丢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能丢的东西,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丢掉。
真正的断舍离实际上是和回忆的一场告别,那些承载着回忆的旧物,会占据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处理掉的感情更会纷扰你的思绪,逃避问题只会让心里更乱,不如理清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说抱歉,勇敢的说爱,勇敢的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我觉得就爱断舍离比时光机这个名字好,是同学推荐来看的。
因为名字比较酷。
看到中间以为是和解,没有想到最后是告别。
我很喜欢结局,非常酷。
💯可能是我没有理解结局的意思,我认可:解决不了的事就做到自己没压力就好。
比较喜欢女主的外形,非常简洁,只是看的时候总感觉很奇怪,扔的垃圾都很干净,让我觉得少了一点时间沉淀的感觉,不过整体完胜,我很喜欢。
情节的话,女主卖掉钢琴的行为很果断,非常不给自己和别人留余地,在很多情况下,我要是能这么果断就好了。
这部影片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痛苦回忆”。
发现自己内心的丑恶才是真正的痛苦,当你痛苦到反胃痉挛时,是什么话都说不出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背负着多少罪恶感,让这部电影告诉你……
打开这首片尾曲再看吧
看完的那一刻,回想起导演在影片开头开的巨大玩笑,诺大的讽刺。
如果你已经认真看完并想听听我对几个人物情感纠葛的分析,那请继续阅读下去吧。
⭐根据每个人经历不同,也许我们的看法会有很大出入,既然点进来了,只希望你能包容我的想法。
毕竟你眼中的可能是时光机,我眼中的却是拖拉机🚜,都没错啊都没错。
开头本篇必看: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部自私的女主经过旧物的救赎、好友的原谅而涅槃重生、放下一切的故事。
女主小琴一直都是一个自私的形象,结尾也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得到救赎,诸位不要把它看成一部教大家断舍离的电影,如果你真的这样断舍离了,和女主一样,那些痛苦的东西不会消失。
影片的本意是让那些自私、健忘的人承受她们该承受的痛苦。
有些人觉得影片把角色刻画的太真实了,没有魔幻,没有反省,没有升华。
但如果这部电影就如此云淡风轻地掀起你自己的回忆,没有旁白的滥情,没有歇斯底里的嘶吼(因为我们最后可以发现,女主痛哭的时候导演没有选择放出她的声音,但却比听到她的声音还让我们心痛),这部电影为什么算不上一部佳作?
没有人生来就是前来治愈你的,这部影片亦然,它只会席卷你的过去。
这里还有一点,它的确会让你陷入回忆,但有些人没有相似的回忆,导演可以说放弃了大众化,选择私人化处理,这一点就让我很欣赏!
绕回开头发现太多细节本片以收拾家里的旧物为线索,展现的是友情、亲情、爱情里的遗忘与记忆,自私与愧疚。
简概: 留学回国的学生小琴因工作需要,打算把自己家改造成极简主义办公室,她把属于别人的物件归还,其中也包括前男友安哥的相机……一段段回忆就此揭晓.女主小琴极简主义的外壳下其实是父亲不辞而别、自私自利的映射。
极简主义教会她把最有用的东西留下,其他的都是无用的、羁绊的,应该丢掉。
她把父亲的钢琴卖掉,嘴上的理由是没人弹、不想母亲继续拘泥于回忆,但最终还是为了抹掉自己的痛苦回忆、建成自己的办公室。
她一边想摆脱父亲的影响一边又快马加鞭地变成他,她丢弃那些“珍贵回忆”就像父亲丢弃她们那么果断,不顾及别人的感情。
小琴拆掉了母亲的客厅、卖掉了父亲的钢琴、归还了亏欠的人情,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洗白自己的过去。
她允许自己有过去,与前男友的过去让她能够名正言顺地再次出现,被父亲伤害的过去让她能够名正言顺例行极简主义。
但她不允许母亲有过去,母亲与父亲最后的回忆,最终殉葬于女儿的自私,殉葬于女儿的极简主义。
这本身就是一场轮回,受伤最深的往往是最深情的人。
母亲这个角色很出彩
小琴的软肋我这里不是说极简主义都是无情的,影片也不是针对这整个群体,既然把镜头全怼向了女主,我们就要从女主的行为出发,她明显是借着极简主义的幌子想方设法地逃避,就好像世界上美的丑的都有,她却因为有丑陋的东西选择永远闭上了眼睛。
不要较真于此,把目光放在影片本身最好。
断舍离六步走:
……
这也是我觉得设计非常巧妙的地方,小琴只坚持到第三条,后面的剧情完全是朝着与小字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极简主义不允许添加东西,小琴就马上拿回了自己的旧物,极简主义不允许她留恋,她打通了父亲的电话。
可是真的有人那么擅长遗忘🐴,也许他们只是过了眼睛这道坎,心里这道坎过不过得去,只有自己知道。
安哥有人说这条爱情线很碍眼,我觉得不然,通过安哥和小琴的故事,也是父亲在小琴身上产生射影的体现。
前半段女主去归还相机,宣泄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愧疚,她给安哥煮汤,和他的现任女友小密认识,她回来了,她想补救。
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如此合乎情理,我们真的以为他们重归于好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小琴曾像扔垃圾一样把安哥甩掉,拥抱自己的未来。
为了自己的利益,小琴主动上门认错,哪怕安哥让她不要说了。
为了自己的利益,消除愧疚,她劝安哥和小蜜复合两个小时下来,小琴总共说了不下十遍的抱歉,可是几声抱歉真的管用吗?
自我感动中
占据道德制高点
(发泄够了吗?
)
看似无事,其实非常生气安哥和小蜜分手时,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出现造成的,但她还天真地认为安哥已经被自己感动不计前嫌,甚至想要亲自劝安哥和小蜜复合。
这都是小琴的内疚在作祟,看到安哥幸福才能真正抚平自己的愧疚,自己给不了他真正的陪伴,只能希望别人给他。
但这些早就被安哥看穿了,当安哥质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承受罪恶感的时候,小琴开始手足无措,她的秘密被戳中了,她疯狂解释到自己是因为在乎他,反而质问安哥为什么不愿意释怀。
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自私……她认为自己和父亲不一样。
放P
不能还有一个很有心机的点是小蜜告别的最后一段话,她说“这件上衣是你留在他家的最后一件东西,他把所有东西都还给你了。
”看到这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想必安哥一定和小蜜讲过小琴的事,前面小蜜说自己拒签了快递,能看出她是真的在乎安哥。
这放在一个想要赎罪的人身上,无疑是最致命的伤害,所以如果你此时把自己想象成小琴,就很容易与角色取得共鸣。
小蜜微笑离开抛弃与被抛弃:其实我们换位思考过后会感觉更加深刻体会到两对抛弃与被抛弃者的心理。
母亲和安哥都是被抛弃的人,在母亲身上我们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她的感情:小琴给父亲打完电话后想要转告给母亲内容,但母亲是十分抗拒的,她已经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丈夫不告而别逼她要靠自己,这时候告诉他丈夫的消息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母亲疯狂尖叫,捶桌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最起码父亲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想方设法排解自己的罪恶感。
安哥再一次见到小琴也是相似的感觉,只不过小琴的目的是单纯的为了消除愧疚,重新在家乡站住脚根,她忘记了自己对安哥造成过多大的阴影,她出现在安哥身边,就像父亲出现在母亲身边一样。
是啊“有些事只是你自己忘记了凭什么要别人也忘记?
”尾声:说到头了这就是一个关于记忆的电影,那些记忆有些是有形状的,有些是有画面的,有些是记忆中飘忽不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管理自己记忆的权利。
你可以爱他,也可以恨他,可以选择单方面的忘记他,但是,就像小萍说的那样:“有些事只因为你自己遗忘了,不代表会就此消失,双方都要释怀才算真正结束。
”我们都做过错事,都有无法触及的历史,总有人会在当中受伤,承受那份痛苦。
所以不要逃避了,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不好的事情的,去过你的生活吧。
回忆是影子,只要明天还在,它就不会消失。
它永远都在哪里,那些记忆的存在可以让我更好地对待别人,不让悲剧重演,没人想再经历一遍那样的痛苦,我们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不是吗?
善待回忆,该缅怀的缅怀,该不过问的,就再也不要过问。
……
小琴说
好友说
意难平啊意难平。
(我的第一篇影评,如果你喜欢的话请帮帮忙点一下有用,这会成为我写下去的动力!
)——The End
〈Happy Old Year〉译为《就爱断舍离》,它讲了深受瑞典“极简主义”影响的女主角Jean,回到泰国家中后打算将家中杂物尽数清理,在扩展原本狭小住宅空间的同时,也能达到精神上的“极简主义”。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关于“保留旧物即一种逃避”的理论,Jean的母亲保留着其父亲当年离开时留下的钢琴,她无法执行扔掉这个决定,因为想留个父亲还会回来弹奏的念想,但可能包括她自己都知道,父亲可能不会回来了,而自己也没有勇气再联系他,手里也没有任何东西能留住他。
但为什么还要留着呢?
好像不做这个扔掉的决定,不把自己置于看着收旧货人拿走这台钢琴时所要面对的是拦下,还是鼓足勇气不看这样的情形,自己就永远可以情绪稳定,继续也不至于沉溺幻想,但还算过得去的生活。
好像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极端地沉溺幻想,但总会把自己放在那个安安全全地不用与残酷真相对峙的空间里,我们怕的不是在这场对峙中,输给残酷真相,我们怕的是决定是否参与对峙本身。
决定去做远比失败后的心理建设难。
Jean去面对了前男友,去面对了父亲,去面对了曾有矛盾的朋友,她把那些呆在安全角落的旧物拿了出来,贴上“已不用期待”的标签,也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了可能由他人摆布的桌上。
那也好过,未来是有一个貌似情绪稳定的自己,但身后却是堆积如山的,贴着“我好像可以期待一下”标签的旧物,而它们有一天多到你无处可躲,多到你被它们彻底吞噬。
1.对她性格的描述和来源用过去资料的方式展现也挺有意思,有说服力。
2.多愁善感只会增加麻烦。
3.清冷的色调,很合适。
4.会独自展示物品,以一个中近景,仿佛赋予它生命。
5.音乐的对比,扔别人的东西时美声交响乐,很宏大略欢快;但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比较悲伤的钢琴单音独奏。
6.情感爆发时的追拉走垃圾大叔的长镜头设计的太好了。
坐在钢琴边哭的长镜头也很有力量。
7.还礼物开始变得有趣了。
8.长镜头声画不同步。
9.放CD的那个天黑天亮的转场很高级。
10.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小琴和小蜜站在门外,全景,拍的太好看了。
这个片子拍的好像我,有很多感触,前几年的我就是很冷血无情,不会留恋任何人任何事,离开了某一区域过了某段时间就也会相应的离开那段记忆的人,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有很多以前感觉很复杂的感情,才明白真的爱一个人是不能放下的,也许永远也不能,以前的我确实没有真的爱过除我妈以外的人。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新意的一点,就是她与自己的对抗,自己带来的阻力很大,而不简单是外在压力的压迫,这样的话,很多的情绪就很有爆发力表现力很合理,很多的长镜头我都很喜欢,比如结尾。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空间的思考很吸引我,题材比较新颖,无论是居住空间还是心灵空间,这些思考我觉得能成为未来热门的话题和趋势。
而且音乐也是极简风格,主要以单音为主,这样整体就很和谐融合。
关于剧情设置有一点是我没想到的,我原本以为父亲是去世了,没想到竟然是抛下他们离开了,所以和妈妈对话那一段,我真的真的觉得写的太好了,拍的太好了。
衣服的设计也很好,就是当时小琴就知道小蜜的角色设定,而观众看到那儿才知道原来小蜜是替代品,她心里其实也明白,是不过爱情就是没办法控制的事情。
还有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角色,对于归还物品和道歉对我态度不同。
嗯……但是我觉得还是欠缺一些什么东西,就是想不到,总觉得解决妈妈对爸爸的情感的那一段还欠一个交代,是和外在压力有关的,应该是给一个结果的吧,起码外化的结果也该给一个。
对待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变成黄粱梦,不要再带入现实了。拍成纪录片更合适,演员的演绎太差了
女主只有一种情绪在表演,霸道独裁又自私,一点也不可爱。为了极简主义而极简主义,丝毫没有她的美学思考。而且她完全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她指责母亲自私的同时,何尝不是自己的自私?即便她带了降噪耳机,她的内心真的可以平静嘛?
感觉自己日记被偷了
有一种自私叫“伤害了对方过很久才道歉 ”
回忆过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为何你还来拨动我心跳。
双方都要忘怀才算真正结束。因为舍不得丢弃一些东西,打算还回去,引发的各种怀念和面对过去,涉及到女主与父母、朋友、前男友。不过这线索未免也太过简单了,还拍成了2个小时的电影。
6/10。相似故事日本拍了很多版,但都没有泰国这个独特的气质。演员选的好。真正该断舍离的是电影的时长,治愈和催眠混合在一起。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设计感很强,尤其是收旧货老板的出现。前男友线过重,反而弱化了亲情和友情。
3.5 补标,不算多见的院线泰国片,和以往清新可爱的泰式青春片截然不同,似乎更接近日式的风格——色调、打光、大光圈和琐屑的生活化的细节,一点点涓流汇成情感洪流方方面面都是,也许都不见得是非要将此作为青春片,因为搬家时或是装修前的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片中的经历,“冷酷无情”,一扔解千愁的人毕竟不多吧,多数人都深陷回忆漩涡,日常啥都舍不得扔掉的我真的很需要教程啊,片中的道理我都懂可是很难啊!找朋友第一次合影的照片最感动,当初随便瞎拍的傻傻的照片哪里知道日后会成为如此有纪念意义的宝物啊!弟弟多次灭霸吐槽莫名有趣,第一次想感谢漫威,好像因为复联,全世界的青春仿佛因此有了一个公约数
导演应该从日本电影里学习了很多。但在人性的透视上细节分不少,重拳一击却没有。
能丢掉的是旧物,丢不掉的是情感。原来断舍离,才是下定决心(狠心)遗忘的开始。(sunny叔没什么发挥,帅得稳稳的。该去重温《恋爱诊疗中》)
过去,现在,未来,我该如何自处?向过去告别,努力活在当下,尽可能筹划着美好的未来,这一系列“自私”的动作,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太爱导演的风格,恋爱诊疗中、死于明日,再到时光机,导演一直为我们呈现着泰国文艺的那一面,不是炎热,而是温暖。
堆砌,对不起看着那么多脸部特写我觉得好油腻…
断舍离物件容易,断舍离情绪难。不是简单粗暴的“扔掉”,而是从容释怀地“放下”。
原来叫《时光机》的,现在叫《就爱断舍离》,这名字很欠的。想来还是港名《无痛断舍离》更贴合电影一点儿。“当你不想遗忘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这样旁白道。“我们看见想看见的,记得想记得的,不过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放下过去的。向前生活很难,放下过去也不容易。只是,与过去好好告别,才能好好向前生活。三星半
难看。ins网红风,不仅仅是布景,摄影、配乐、故事、表演,全部都是网红风。看第一眼,清爽;第二眼,行吧;第三眼,累了;第四眼,被极简白光灼伤了眼;就没有第五眼了。
节奏差、主题烂、刻意的放缓、白平衡夸张的滤镜、以及局部大特写的摄影风格,整体太网红风了,刻意模仿一种日式清新的fake style,味同嚼蜡。这不是电影,这是剧情版拉长vlog。
每一次视线与器物的交汇如同翻捡着记忆河床的淤泥,唯有再次沉淀,生活的清流才重焕澄明。把时光碎片交还给他人来抵消掉切割的负罪感,其实是自欺的无奈之举。不痛不痒早已流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反观自己,偶尔清扫,定时抛弃,但周围承载美好回忆的旧物还是会越积越多。
女主的演技没能交卷,故事还是感人的
大部分运镜很高效,构图也有好多挺喜欢。打光、画幅和色调都做到最大程度的“冷”了,甚至不像泰国,倒挺像日本的。不过怼脸特写这么频繁真的有必要吗?映照断舍离的冷和记忆的浓,也许是一种解释;但是过分烘托,加上女主生硬的情绪把控,造成的结果就是这片到头来一点也不“日本”——那些本该引起大震颤的小情绪,让位于舞台剧式的情感宣泄。我是真挺喜欢这个故事,因此觉得有点可惜。
[死于明日]导演新作,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动人小品。1.以搬家清理旧物作引子,再用断舍离六步走(每个小标题都似反讽)的极简主义教程串场,实质上还是落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我能断舍离,对方却不舍;我至终挂念他者,殊不知早已被遗忘。2.照片成为牵系起过往回忆的关键,恍若时间的幽灵。3.对道歉行为中双方心理的洞析(宽恕、不原谅或遗忘),令人想及鲁迅[风筝],个体的自私与罪疚感相互交织。4.情感表达并未堕入滥情俗套,沉静克制中力道千钧,往事只存在于对话之中,无闪回,依靠观者的想象与共情来重构记忆。5.哀而不伤的点滴配乐一如前作,多以浅景深的近景或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稍带虚焦肩背的对切镜头则缔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略为飘渺的氛围。6.几次平移的匹配转场;在缓缓的移镜头中,往事并不如烟。(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