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呀

大手牽小手,Show Me Your Love

主演:鲍起静,黄浩然,王菀之,叶良财,尹汇雰,高志森,李枫,陈安莹,蔡子洋,卫诗雅,黄侯升,陈美娥,伍昭斌,张咏华,傅志坚,陈川珲,陈泽耀,周蕊丽,张文盈,谭育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语言:粤语年份:2016

《我的妈呀》剧照

我的妈呀 剧照 NO.1我的妈呀 剧照 NO.2我的妈呀 剧照 NO.3我的妈呀 剧照 NO.4我的妈呀 剧照 NO.5我的妈呀 剧照 NO.6我的妈呀 剧照 NO.13我的妈呀 剧照 NO.14我的妈呀 剧照 NO.15我的妈呀 剧照 NO.16我的妈呀 剧照 NO.17我的妈呀 剧照 NO.18我的妈呀 剧照 NO.19我的妈呀 剧照 NO.20

《我的妈呀》长篇影评

 1 ) 请给我五分钟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看到桃桃公众号推荐,我就火急火燎地跑到几公里外的影院来看,一个小影院,一部早场的准备飙泪的冷门电影,果然是包场,嗯嗯嗯嗯再适合不过在此之前,我最期待《天才枪手》,但想了想,还是这部更为难得,质量有保证,排片量少,不抓紧看就没啦。

说来也是有缘(pin)份(wei)😏,今年金像奖得奖的几部片子我都看了,《树大招风》、《一念无明》、《幸运是我》,还有这部《我的妈呀》,提名了最佳女主角。

电影开头,66号公交车驶来,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到乡下投靠外公,开始了他们一生的表演……故事并不复杂:在儿子心里,妈妈是个我行我素的骗子,一次不辞而别造成了他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多年后,儿子回到家乡,却发现妈妈时日无多,而她所有的任性其实都是用心良苦……😔相比《幸运是我》,这部其实并不那么悲情,老太太辛劳一生,但有儿子、儿媳、孙女陪伴,也算圆满。

尽管如此,我也有很多感动的点,比如喜宴时听到别人冷嘲热讽时小年握紧的拳头、舍不得妈妈时贴上胶布努力撑开的眼睛、看见妈妈怕鬼使劲浑身解数收妖的小道士……😂想来想去,其实我被儿子小年感动的更多,甚至觉得他老婆也特别棒(刚开始反感)……🤔为什么对妈妈反而没那么多泪点呢?

因为她爱骗人吗?

因为她不辞而别吗?

因为她总给人添麻烦吗?

不是的,都不是,其实是因为妈妈的“用心良苦”我基本都提前有猜到,除了许愿红包,诸如遗愿清单也好,离开的原因也好,牵手也好,唱歌也好,我都有猜到之后会呼应,成为泪点,所以再看到便不会那么感动。

所以,有评论说剧情有些程式化,我是同意的。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电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但却败给了《幸运是我》的女主角惠英红。

我觉得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故事本身的原因,让女主的表演片段有些零散,戏剧冲突不够,而惠英红在《幸运是我》的片段却能让人记忆犹新。

🤔仔细想想,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古怪老头老太太”的电影了,除了这两部,《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刺猬的优雅》其实都是,未来,我还会看《奥利芙基特里奇》、《0.5毫米》、《花落花开》。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多少都和父母有代沟,在我们看来,他们固执又不可理喻,好像以爱的名义做了许多无用功的事,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他们吗?

每个人都会老去,学会和他们相处,就是和未来的自己相处。

最后,电影散场,静静生活?

(ノ°ο°)ノ去你妈的,请给我五分钟,在片尾曲中暗自啜泣……

 2 ) 《我的妈呀》

忐忑不安,生怕领不到票,抓准了大部队,一切变得顺利。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

虽然姨妈待他亲如儿子,但他终归还是外人。

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

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

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

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

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

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

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PS:粤语版的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就习惯了,原汁原味,挺好)

 3 ) 我的媽啊

時間距離怎麼都斬不斷的親情,即使媽媽曾經不得已“拋棄”你,多年之後,孩子還是會想念媽媽的溫存,母愛便具備這麼神奇的力量。

被誤解也從來不解釋,那雙小時候隨口說出的要一輩子牽著媽媽的手的誓言終究是實現了還是帶有缺憾?

最後媽媽在馬來西亞的醫院裡去世,而媽媽最終的願望竟然是讓兒子扭轉頭去,因為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死亡的樣子,竟是這樣的願望,我的眼淚不止。

兒子覺得世界上沒有鬼,媽媽卻一直疑神疑鬼的時候,他還是穿上道士的衣服去驅鬼降魔,想必親情就是這樣的吧?

你明明不喜對方的想法,卻還是會以她喜歡的方式去回應對方。

由此,想起《請回答1988》裡面,狗煥的爸爸總有些奇奇怪怪的動作,全家人都不睬,冷漠置之,只有德善以他的方式回應還覺得有意思,爸爸覺得在家裡受到冷落不被重視,狗煥問過娃娃魚才知癥結所在,便也以爸爸喜歡的方式做出回應,爸爸心裡應樂開了花,想必這就是家人吧?

百般“嫌棄”,卻還是捨不得你受傷捨不得你不開心…雖然沒有陪媽媽去長城,心有遺憾,可是最後一程,兒子兒媳還有小女孩的陪伴,人生也便少了一些後悔吧?

就像姨媽說的,在還能珍惜的時候,為什麼要變成想念呢?

這應是導演給我們所有人上的一課。

我哭的稀里嘩啦,和我一起看劇的姑娘也止不住的擰鼻涕,也許是我們心裡都有不能好好陪陪家人愛人的遺憾吧?

龍應台的《目送》那句話真的是深刻:我慢慢地、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離家的時候,父母總是站在路口目送你走,他們的眼神不好,卻一直望著你知道再也望不見,卻還想再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走遠了,會不會回頭看看呢,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敢回頭,害怕眼淚真的掉下來…

 4 ) 平淡的爱,不容忽视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

虽然姨妈待小年视如己出,但他终归还是外人。

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

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

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

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

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

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5 ) 爱撒谎的妈妈

电影中的妈妈经常说谎,喜欢消失,让儿子一直耿耿于怀,总追要她说“对不起”。

疏离多年,直到妈妈寿命将尽,才了解她的一片苦心。

真的没什么委屈的啊,妈妈在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童话世界给你,在你看不到的背后,咬着牙流干最后一滴血。

妈妈最终没能登上万里长城,儿子抱憾终生,但搂着她的骨灰盒,牵着女儿的手,他终于不再负气,也充满魄力担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这就是妈妈送你的最后一份礼物。

千万别被这粗俗的片名吓退了脚步,虽然不知为何换掉了原名《大手牵小手》,但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值得静心一看。

目前各大视频网站皆已免费,国语配音略生硬出戏,最好看粤语原声版哦(^_^)。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6 ) 负分电影!骗人的喜剧!

本来单看片名就很无聊,电影标签又贴着喜剧,本以为又是一部乏味单调令人笑不起来的白痴喜剧,却不想,笑不起来是真的,全场是强忍着眼泪看下去。

此时,我倒宁愿它是一部没有内涵强行尬笑的喜剧电影了。

开头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终日奔波在繁琐的共作中,无暇为孩子做一顿晚餐的父母,以及分居多年患有轻度痴呆症的老母亲。

本以为这又是一部充满家长里短,用老人的重病来考验儿女孝心,几经波折最后以母爱感化儿子儿媳的老调重弹,顶多强行再加上一行即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好笑的笑料来硬凑合出一部勉勉强强的喜剧,谁知我错的离谱。

坚强的单身母亲,辛苦劳作赚钱连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那么的艰难那么少。

我想到了自已的妈妈,无数次的起早贪黑,无非是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那个先后寄养在外公家和姨母家的孩子就像小小的我,每一次分开都怕被抛弃,居无定所的生活导致心中深藏着惶惶不安。

看到剧中的小少年用绳子牢牢系住自已和妈妈的手用胶水粘着眼皮强撑着不睡时,我的眼泪险些流出来。

看着老母亲在养老院里扶着铁门凝望儿子远去的背影时,我也险些哭出来。

当儿子身披道袍,手拿桃木剑,假装给母亲驱鬼时我是笑中带泪。

最后母亲躺在病床上,对儿子说不去长城了,要换一个愿望,只让他背过身去时我再也忍不住泪。

可恨导演,为什么不能给命苦的母子一个完满的结局呢?

为什么一定要错过去北京的飞机?

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一家人安安稳稳的共享天伦之乐后,再安然的让母亲含笑而去呢?

生命的旅程总有终点,如果不能避免,那就让我们选一辆平稳的列车,带我们驶向远方的天国吧。

讨厌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生活已是如此苦难,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电影里享受一段轻松娱快的时光呢?

如果不能,请不要给悲情的电影强加上喜剧的标签,骗人眼泪很开心吗?

很想将所有的臭鸡蛋烂茄统统砸在剧组人员的脸上!

敢拍悲剧就不敢承认吗?

骗观众的眼泪不要脸!

怨不得电影没人看,整场电影就四个人在看,中途还走了两人。

活该你们骗人!

活该你们不赚钱!

我从来不看这种有些悲情的电影,看完了心里不好受,要好久才能恢复过来。

要不是电影介绍说的是喜剧我是一定不会看的,可恨!

 7 ) 写给人世间必然的爱和分离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

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

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8 ) 我们彼此望着对方的背影……

这部电影看完会变丑哦,而且能丑三天,真的,多人验证了。

该电影目前可以列入本人观影史眼泪最多的前Top3,全面密密麻麻的泪点,哭到要崩溃,超级难受,鼻涕眼泪,后来鼻子干脆完全堵死,留个嘴巴呼吸,可我嘴巴要忙着哭啊,所以看到身心疲惫。

隔天起来,依旧水肿,还头痛,大概是悲伤过度吧。

可不仅要忙着哭,还要忙着笑,以前很多电影打着“让你笑着哭、哭着笑”之类的宣传口号,感觉都上当受骗,但这部电影竟然做到了,多次让我破涕为笑,不,是边哭边笑,整张脸的表情管理完全失控,既要哭又要笑,心里又难过又被逗乐,大概也是过度投入了。

最经典的让人又哭又笑的场景,莫过于男主假扮道士以及媳妇假扮观音,还有男主错送送子观音,这些原本有可能拍成恶搞的片段,却让人既不是尴尬得笑不出来,又无法完全开怀大笑,最好的电影其实还是来源自生活,这些像是“愚孝”的行为,其实才是儿女真正的换位思考,击中要点。

我们都要深深地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我为你好”。

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哭”与“笑”,但不及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一下,用心看一看。

鲍起静69岁了,扮演剧中老年妈妈的角色可谓刚刚好,并再一次带来影后级的表演,该角色和《重返20岁》里的沈梦君属同一类人物性格,年轻时霸气,年老时粗蛮,但这都是生活磨难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要忘了她的经历和承受,没有谁天生如此。

女主的一生在剧中安排了两个角色,老年版是鲍起静,年轻版是卫诗雅,当下与回忆在故事发展中交叉呈现,切合得不错,以景换景,以情节推动情节。

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卫诗雅真的好漂亮,很舒服的那种漂亮,这么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妈妈,能用瘦弱的肩膀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实在不易。

更大的包袱是,她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她还得养儿子,最可怕的是,还因为别人负债累累,用她的芳华,一辈子都在拼命地干活挣钱,填补那巨大的深渊。

现实中其实很多女人确实就这么过来的,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体验,竟能一分一厘地堆出一座金山,被别人剥削的同时,得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下怎样的狠手啊,实在是难以想象。

就像那些没有债务,却能靠修鞋、做手工、卖早点,将几个孩子都送上高等学府的人,那是何其的牺牲自我。

关于男主,印象最深是那部一派胡言却不舍弃剧的电视剧《大太监》,黄浩然这个演员的脸天生很丧,双目无神,有种无情、靠不住的感觉。

但在片子里刚刚好地呈现了一种无情感、无力感。

对母亲的无情,是一种不经意的报复,其实也是母亲在他年少时离开多年导致的疏远隔阂;当重拾旧日情感,却发现对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病痛有了无力感,不演也自有几分落魄。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他总要母亲跟她说“对不起”,却没听到他要求别人说对不起,既是人物性格本身类似“口头禅”的设置,也是因为他对母亲确实心存抱怨和误解,带着一股较劲。

他不懂母亲的难,唯有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对不起,是他不曾讨要的,也是最不想要的。

可这一次,母亲主动给了,一声“对不起”,也是一生对不起。

同时还呼应了前面一生中,每次不得不离开时,就骗儿子“看那边,远处有大蛇”,然后赶紧跑掉。

但这一回,她让儿子转头,并看着儿子的背影离去,不再归来。

一个伟大的母亲,永远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为难的一面,曾经是生活的艰难,如今是生命的无奈。

有些人大概会说这片子不够档次,没有大片效果,没有多美的配色和布景。

可其中的情却是在很多大片里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低成本,大温情。

许多场景非常真实,那份真实不单单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而是真实到那些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做过的存在你心里的那份真正的真实。

除了上面提到的让人边哭边笑的片段,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儿子要远行了,妈妈不放手,可孩子已长大以前拴不住了,无可奈何,将自己的存款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当着儿子的面,小心翼翼放在桌上——按理说,这个时候,很多导演会安排妈妈说几句,孩子啊钱你拿着什么的,儿子也会说一些不需要啊之类的推辞——可妈妈什么也没说,这个安排超级赞,这种无言胜有言的表演令人浮想联翩,而且更体现一种内心的无措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常觉得,人老了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三岁看老,他们不过是变回三岁的样子。

你三岁的时候是如何折腾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的时候就会像三岁的孩子般折磨你,死亡之后有没有轮回我不知道,但活着就是一场轮回。

可就算成了孩子,他们却不是真的孩子那般任性,即便神志不清,他们的母性和父性却能依旧保留,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当我们小时候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当壮年;当他们变成“孩子”总想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当壮年。

可壮年们在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时候,却往往态度不同。

从某个角度看,非常好理解,但那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涉及的脱轨世界观。

正当壮年的我们,遇上了变成“孩子”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

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都与小时候颠倒了个儿。

他们成了需求方,我们是给予方。

走远的成了我们,当然,时代滚动太快了,他们远远地跟不上。

从数字电视变成网络电视,他们不会按了;微信上的程序和小广告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乱了;看到别人在拼多多上买到便宜东西,羡慕却不会用。

其实不发展的人是不对的,可如果他们已经身心跟不上了呢,错在他们吗?

前几年奶奶还用微信用得很顺,可不知不觉中,就像是从某天突然开始似的,她竟然不会用了,每天都说手机不好,说一百次“奇怪”,小心翼翼地来敲房门,问我有没有空,可不可以帮她看一下手机。

手机还是那个手机,软件还是那个软件,可是人怎么就突然间不会用了呢,那些她曾经熟悉的操作,如今在她看来都成了不解,讲一百次还是不理解,每次都是零,都得从头开始讲,而她不仅不理解,似乎还从来没听过的样子,只觉得是手机不好,更是自己变得没用。

我常在不耐烦中又感到无比哀伤,每次都对自己做得不好不够而懊恼。

不是她学会啊,是她真的身心疲惫了……最后,说说片名。

“我的妈呀”很好记,够口语,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不错的营销方式,也很港式,但从文学角度看,还是显俗了。

另一个名字《大手牵小手》很直观,也很贴合情景,但又有些低龄。

不如叫《对不起》吧,总觉得,成为亲人的这一生啊,我们都欠着对方各种大大小小的对不起。

 9 ) 与自己和解

《我的妈呀》(《大手牵小手》),名字不重要,我是冲着鲍起静进入影院的。

神级表演的静大大静大大贡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微表情,太有代入感了,我想家里有老人家的人都会有共鸣。

不说了,我想我奶奶了。

我想说的不是“妈妈”,而是“儿子”。

李好这个妈妈总是“欺骗”儿子,尤其是成长期的离开,虽说的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伤害已造成了隔膜。

之后的开展就是俗套的和解过程,但又是何其的真实,儿子性格固执、倔强,有童年那段经历的因素,更多的是像妈妈,这样性子的两个人相处必然是处处有摩擦,两败俱伤。

幸好的是有亲情的纽带,一切还有拐弯的余地,儿子尝试去理解妈妈、去包容妈妈(抓鬼那段尤其赞,不要尝试去跟老人家讲道理,要去接受、去理解,用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最后两人心结解开,自然而温情。

这是儿子跟母亲的和解,但又何尝不是儿子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他所有的固执、倔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刺,他拒绝了别人也拒绝了自己。

他在拥抱妈妈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那些伤人的刺,也放过了自己。

与过去的经历和解,拥抱曾经的自己,以和平的心态走人生的下半场。

 10 ) 这么蹩脚的煽情戏码,为何却赚足了我的眼泪

关于亲情类的电影,壹姐看过不少,经典的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励志的如父子篇《当幸福来敲门》,温暖的如战争电影《美丽人生》。

但即便阅电影无数,壹姐也始终无法用自己的言语来为亲情做总结。

好在,龙应台在《目送》中为我们做了解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壹姐最近看了一部亲情电影,就与龙应台向我们描绘的母子亲情极为相似,电影名称为《我的妈呀 大手牵小手》,豆瓣评分7.3。

这是一部十足赚人眼泪的电影,影片中母子之间那深沉的误会,总会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老的至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影片中饰演母亲李好的鲍起静,也因此片入围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网友更是给出了“鲍姐奉献影后级别表演,太动人”的评价。

比如,她会告诉姜思年,不远处有条大蛇,而当姜思年去寻找大蛇的时候,母亲便会趁机离开去上班。

这套路,很熟悉有木有?

是不是作为子女,你在年幼时分也经常被父母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呢?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欺骗也就算了,最让姜思年在内心里置起一道隔阂的事情是,母亲离开时所说的那句“妈妈很快就来接你”。

可是,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这一等,从孩童,便等到了成年。

成年后的姜思年,求学毕业,结婚生女,再也不需要对于母亲心存任何依赖。

可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颠倒了个儿。

原本将姜思年“丢弃”在姨妈家不闻不问的母亲李好,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位寻求儿子呵护,寻求亲子时光的孤独老人。

而姜思年呢,因对母亲心存怨怼,他执意将母亲丢在养老院中,不加理会。

直到,医院里给他的母亲下了寿命的最后通牒——母亲身患重疾,已然时日无多了。

怎么样?

虽然壹姐还未将剧情介绍完全,但是你应该都已经能够发现此片的“套路多多”了吧。

只是,剧情虽然套路,但那种令人动容的母子亲情却是真的。

毫不夸张的说,素来以铁石心肠著称的壹姐,还是被这部电影撩拨的涕泪横流了。

你能想象吗?

从孩童长到成年,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恨你,可当我真心想要尽孝的时候,才发现,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

少到,我跟你说不了几句“我爱你”;少到,我为你做不了几顿饭;少到,我带你去不了几次你想去的景区;少到,我能让你享受天伦之乐的时日,真的无多。

曾经,壹姐被网上的一篇帖子震惊了。

那是一篇教我们计算我们与父母还能相处多久的计算题——假设,你的父母还能活40年。

同一个城市,天天见的,365*40=14600天;一周一次的,4*12*40=1920天;一个月一次的,12*20=480天。

分隔两地的,一年回去两次的,2*40=80天;一年回去一次的,40天。

想想看,今年才二三十岁的我们,未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只有几十天。

所以,别再问壹姐为何看部电影都能哭成狗了,因为,你不看此片,就真的不知道剧情中的哪些情节,触动了壹姐的那颗泪腺!

《我的妈呀》短评

鲍起静演技已值满分 8/10

6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为了煽情而煽情,虽然克制了很多,但总感觉有些平庸。黄浩然王菀之等人和鲍姐的表演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某种程度上倒也像极了母子的差距。

7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背景在香港和马来西亚 很多感情点都深深打动着我 果真是天下母子情一般感人 剧情很生活化 没有设定特殊的情境和人物关系 没有刻意的煽情 结构方面采用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交叉叙事 用了很多转场的手法 使用的特别融洽 在情节上也巧妙缝合起来 在情感线做的很足 感情真挚而感人 天之大唯有爱是完美无瑕

11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剪看

1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可能是国语的配音太僵硬 王菀之的演绎太尴尬 着实搔不到我的点

13分钟前
  • C安
  • 较差

珍惜现在

17分钟前
  • bestbass
  • 力荐

在北大看的点映,有小孩时不时大声说话,家长也不管,体验较差。片子中规中矩,鲍起静影后级表现,其他几位也是演技在线。不知不觉桃姐已上映五年,再看同类型的作品,眼泪不知不觉流的更多,约摸是老了。

19分钟前
  • TomiOh
  • 推荐

3星半。1.珍爱生命远离国语配音。2.又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3.角色情绪转折逻辑上处理的不是特别好,剧本也略煽情,好在两位主演表演没问题。4.鲍起静预定金像奖提名。5.黄浩然为何没红?6.妈妈许的那些愿啊,全部都和你有关。7.本片排片少到你怀疑人生。

21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3.5星

22分钟前
  • 梁臻頤
  • 还行

之之连演正剧都要这么搞笑,怎么办?剧本对仗工整,不过就是匠气太重,鲍起静演技满分,导演引用了龙应台那段《背影》里面关于子女与父母的缘分,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后奔赴万里长城那段睇到眼湿湿,另外,叶良财真的很搞笑的。

24分钟前
  • 海生Liu
  • 还行

实在太煽情、实在太煽情、实在太煽情。。。片尾黄浩然一曲《每当变幻时》竟有些黎明的感觉+紧接着王菀之的《相牵》,堪称神助攻!粤语原版真心值得五星!不明白内地版为何改为《我的妈呀》,简直是白痴文盲脑壳灌满了中石油的感觉。

29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荐

唉!

33分钟前
  • 豆友183162
  • 较差

若还能珍惜,何必去挂念。鲍阿姨真的太催泪。

37分钟前
  • 南希
  • 力荐

像过家家………男主很面瘫诶,除了那首歌,配乐也是一塌糊涂。咳嗽吐血这么烂的梗还要拿出来用?真的没细节,强行煽情,真的嗯,就这样吧。

42分钟前
  • 林美丽
  • 较差

故事線弱的套路煽情戲。

46分钟前
  • 廢話打字員
  • 较差

剧情有点小小的尴尬,但是温情总是很容易打动人心~

50分钟前
  • Camellia
  • 推荐

母与子的故事。这么好的片子居然包场看了。细腻很细腻,本来还有看其他几部片子的打算看了这部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黯然失色。父母子女一场啊,不要讲孝不孝,只管爱不爱。小年没有看过姨妈真的说不过去,这个世界的艰难就是如此。

53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电影本身的问题都很明显,比如强行煽情,太套路以至于追看性不强。不过都比不上这个自作聪明的内地片商改的片名和海报,想更商业化?好心你自己去看一下到现在票房卖了多少钱。

5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小时候被丢到寄宿学校 追出去被送回来 追出去被送回来 差不多的心情吧

60分钟前
  • 阿堕
  • 还行

完全没有电影的节奏,主题方面自己给自己唱苦肉计,国人家庭问题都是祈祷容易相处难,观念上先败,两代人家庭的互文也做得不好。鲍起静的表演被拿来当了道具,老人的古怪刻意为之。反倒年仔和姨妈的感情让我很好奇。卫诗雅加油,有前途的。黄浩然这多年可能真的没有天份

1小时前
  • 山下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