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前,见到了导演、制片和Silverio一家四位演员。
制片被问到这次和导演首次合作的感受如何,她脱口而出:“太难了,比我的博士论文都难!
对他(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完成了很多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听的时候还在想,有这么夸张吗?
越看到后面越在感叹,天呐真的有!
暂且不说道具组如何准备一个铺满沙子的房间或者被水淹的地铁车厢,成百上千的人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是一种怎样的调度啊!
伊纳里图说到,希望大家观影时不要给电影套任何框架,它就是一部思绪和记忆的艺术汇总。
有时候记忆会随着时光流逝出现偏差,有时候思绪飘忽不定无法捉摸,但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放下预设和期待,尝试和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建立个人连接,让它变成你个人历史的一些影子。
导演伊纳里图、所有主演及制片人于伦敦电影节 2022/10/08看下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伊纳里图最私人却最集大成的一部!
相比之下,爱情是狗娘、美错、鸟人、荒野猎人、巴别塔都是在传统地讲述别人的故事去反应某种社会现实或理念,而Bardo不一样。
Bardo的中文是吟游诗人,全片也确实像一首头尾呼应的创意诗,字里行间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
它是个人的、漂浮的、零碎的,看似毫无章法,但所有思绪般的片段却又在最后一刻汇聚成一股极其强烈的情感表达,拍打着所有人的心扉。
真的是后劲好大的一部电影。
我从Silverio在party的洗手间见到父亲开始哭,期间断断续续,在街头看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倒地不起时、在海滩上送走夭折的Mateo时、在他回到美国被边境警察侮辱时、在他手里的鱼撒了一地时、在他离开所有人走向荒地深处时、在他翱翔在空中看到边境上偷渡者的衣服时,我都泪流不止。
最后滚动字幕结束灯光亮起,我知道该收起眼泪了,但还是在走出影院后又没缘由地哭起来。
到底怎么了?
按理来说我没那么了解墨西哥历史背景和移民问题,我不是一位有伤痛的父亲,更没有经历过导演想要探讨的成功人士老年危机,大部分场景我都不能共情,为何我却如此感动如此喜爱?
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导演对电影对生活对创作的饱满热情,更看到了他满溢的才气和智慧,满到深深打动了一个和他生活毫无交织的小观众。
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场景:一个是Silverio和父亲在洗手间里的对话,一个是一家人过美国海关时的队伍移动和关于home的探讨。
全片充斥着聪明绝顶的电影表现手法:想要在空中翱翔的影子、生出来又想回子宫的婴儿、拖在地上印出血迹的脐带、演员不动嘴但出声的心里话、在父亲面前突然变成孩子的身型、房间地上的水和沙子、被噤声的意见相左者、突然倒地看似死去却可以对话的的偷渡者……他太聪明了,以至于可以用镜头语言表达所有生活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出了影院和男朋友边走边聊几十分钟,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喜欢的片段,但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他想到了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我想到了毕赣的《路边野餐》。
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相互补充,拼凑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关于《诗人》的拼图。
但这幅拼图大概永远也拼不完,因为我相信我们每多看一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情绪和记忆会被牵引出来,这块拼图的版面也会随之扩张。
生命有多广,这块拼图就可以延伸到多广。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视觉语言的力量,也是记忆的力量。
2022/10/08 伦敦电影节 Headline Gala
伊纳里图在接收采访时曾表示:本片着重视觉和情感,是大量记忆,梦境和思绪的混合体。
伊纳里图认为电影是艺术,最初是去感受影像,后来叙事成为了主流,但电影这门艺术不止这一种可能,所以Bardo/中阴的创作原作之一就是摆脱传统叙事框架。
最终完成了这部思绪万千的影像(情绪如此饱满的影像居然说空洞?
文学录像看多了的书D是吧?
)自嘲也好,讽刺也罢,伊纳里图把一切都拿了出来了,真诚得让虚伪的他们心生怨恨
“评论家”
影评人门槛逐年下降,影评人们早已变成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
评论家们依旧还是老样子。
伊纳里图从通天塔开始转型摸索新的方向,美错确立道路,鸟人达到顶峰。
而评论家们用“自负”“自恋”一直概括转型之后的伊纳里图。。。
这些全是又懒又没营养的标签
标签
全mt是标签
为了把自己打扮成文化人,用这些懒惰又无趣的标签,看似理性地掩盖那“可爱”的情绪去年年度大惊喜绝对是《博.伯翰:隔离在家》
里面的一首《white women Instagram》就是对身处豆瓣或其他社交媒体的自负评论家最大的讽刺
评论家们在它们精致的小屋里放满音乐,电影,游戏,书籍,在小屋里长篇大论也好,破口大骂也罢,都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属于它们的事实。
你除了精致的小屋外什么都没有,也无才完成自己的作品,永远无法用作品发声正如伊纳里图预料一样,电影上映后还是懒惰的标签,而这些没有新意懒惰的标签也恰恰证明了这些无才又易被激怒的人是多么易懂。
鸟人和中阴深深刺痛了他们,我只希望下一次伊纳里图可以再狠一点
导演拍爽了,我也看舒服了,你们不爽就去看超级英雄,就去看特效爆米花,去看文学录像
如此率意而为的作品,有种误入童趣房间的惊喜和讶异,里面满是思想幻化的宝藏……我想,导演的状态肯定是自由的、舒展的、完全放开的,他知道无我的意义,知道记忆的影响,知道渴望的梦境,所以选择赤诚淋漓的证明:不为献媚逢迎,不求合乎章法,只为淡然跳出世俗眼光和规整框架,任凭灵感和情绪交织,稍加采撷,便铺陈开来。
因此,片中既有大胆新潮的魔幻主义,也有淡淡的忧伤敲击灵魂……可惜了,我只能瞥见一方天地,无法接通大脑的神秘,否则,必要流连一番……
1. 鸟人导演新作,开场就是个拉长的巨人,血腥的婴儿,幻想、臆想、异象,各种穿插。
什么是诗人,思想的疯子。
2. 美国和墨西哥,富人和穷人做邻居,这辈子就别想友好相处。
3. 导演到底还想不想在美国混?
怎么拿到美国投资的,看来奈飞也不怎么爱国。
4. 那段电视采访很绝,把资本主义艺术家的虚伪和空虚展现无疑,更把电视人的嘴脸撕扯的更丑恶。
5. 幻象丛生,无真无假。
这种意识流的内核其实没有什么支撑,只不过手法精致一点点。
6. 两代人的代沟:上一代想装逼自己的牛逼,而下一代早已看穿,也很是忍心的拆穿,因为他们看不惯高尚的虚伪。
7. 人生尽是虚无的感觉,政治、资本家、周围人,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8. 民族认可,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遇见都感觉像一种侵略。
9. 这部电影注定要两极评价,喜欢它的人奉若神明,不喜欢的觉得空无一物,只不过各种炫技。
10. 电影总体的完成度相当高,毕竟是顶级导演的作品,品质是有保证的,但是如果你观影数量不多,对文艺片还缺乏忍耐,建议你看看评论就走开。
某种影像风格,第一次能够惊艳众人,重复或者致敬的多了,就成了鸡肋。
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主角热爱墨西哥这个国家,但是他和这个国家的百姓一样想逃离这个国家。
就像是海外高华一样,爱中国,但是将美国视为他们的归属。
整部电影以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为核心,部分穿插了中年人遇到的困境--难产的孩子,想离开家乡的成年儿女,作为儿子如何面对年老的父母。
但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是屏幕前的观众一样旁观着电影里的世界,对着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自我和解。
电影末尾他“死”在了颁奖典礼上,他的灵魂回到他理想中的美墨边境沙漠里,在这里他真正的解决了身份认同,“我是墨西哥人,我的根在这里。
无论我在拉丁美洲、美国或者哪里。
这不重要,我终究来自墨西哥”。
“再也不用痛苦,圣母会将我们带回墨西哥”
开场便是飞行着的人在荒草地中起起伏伏的阴影,便如本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鸟人一般,之后的近三个小时里,无数的奇观镜头、无数的俯拍和仰拍,正和本片的视角和母题相照应。
本片充斥着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包括主角加玛对自己的身份怀疑,以及之后不许加玛称美国是自己的家的那位墨西哥长相的男子,还有带着玉米之神去往美国边境寻求庇护的难民,路易斯等人对加玛逃离自己家乡这一行为的鄙夷…墨西哥人认为加玛的作为是在拍马屁,美国人则对加玛的“拍马屁”行为欣然自得,并加以赞赏,片中曾有类似于这样一场对话,“当有人赞赏这个国家时,你用这个国家的种种不堪来反驳他,当有人唾弃这个国家时,你又用这个国家的文学、美食、文化来对抗”,无疑,加玛对这个国家爱的强烈,美国的家仍是他的家,也许他只是疑惑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家,也许他很生气他生活在这个国家近二十年为什么还没被认可,为什么还没有融入,我们用肤色看别人,别人也用肤色看我们,导演没有选白人、黑人、黄种人,而是选了一个典型的墨西哥长相的人来挑起这场对立,这当然是故意的,而最后却被加玛“杜撰”的“美国少年英雄”带走了,这何不是一场讽刺。
正如那场谈话,加玛时而抨击这个国家,又赞美这个国家,按理说该是矛盾的,但要我说这不奇怪,人是复杂的,何至于国家,这更又印证了加玛本身的矛盾性,所以这一切的奇观镜头无不都是他内心的放大,婴儿不选择出生,后又主动出来,轻轨里的池水,游戏的蝾螈,走过人尸占满的街道,爬上人尸堆成的塔,眼见满场人的鼓掌动作,却只听女儿一人的鼓掌声,在厕所间里见到死去的爸爸以及缩小的身体…不止奇观,还有梦境,与妻子的打闹转眼就进入了女儿的梦乡,然后醒来,然后剪下一缕头发再次睡去…经过这一切,又似乎与自己与过去和解了,他把“儿子的死婴”放归海中,又入下一场轮回,他听到儿子讲述自己的过去,握手后又加以弥补…而似乎已经不留遗憾了,所以加玛“逝去”了,即使是双脚被钉在舞台上他也不能发出一言一语,他还是有那样的想法,他正这样经历:我拼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到后又对其嗤之以鼻。
在切片的过程中又让我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华点,加玛的命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已经被交代,而那时他正将要被采访,说起照应这一点,你会发现,本片充斥着伏笔、前后照应这些表现手法,导演甚至照应了本身,这正是诗人这部影片众多表现手法的重要几个特征之一。
另外,本片的摄影也值得一夸,高明亮的色彩视觉和黑暗下的各种光影都很绝妙,还有完美的转场衔接,以及导演的抽象式的带有伍迪艾伦风格的小巧思,比如“麻烦张嘴说话”,起初我是这样理解的,不张嘴产生的声音意味着内心的想法,这内心的想法可以直接被妻子说出来,这正直接说明了妻子对加玛的深深了解,甚至是到了可以剖析的程度(无疑,这两人爱的很深),而到了母亲对加玛说出这句话时:麻烦张嘴说话。
我开始产生歧义了,加玛的不张嘴说话恰证明了外界对他的不可理解以及他本身人格的封闭性。
身份认同又扯出政治的许多,我相信在加码的那个作品里,那个犯人说的话也是本片复杂繁多的主题之一,那个片段我看的时候很是在意,那个犯人站在加玛的对立处,仿佛他们才是创造这场奇观的人(高层阶级的人总带有审视意味得瞧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本身是奇观,而这群“暴民”又将这些大人物看成笑话)。
再说俯拍及仰拍镜头,本片无外全是这样的视角,且是长镜头加之,足见导演功力之成熟,通常仰拍是突出人物或某种物体以使环境氛围变得严肃威严,但我认为这正是加玛自己对自己的审视,而俯拍则是表现了人物的无助感,正如“上帝的审视”(我认为在电影中这是客观的),两种审视一以贯之,最后加玛看着被妻子依偎众人照看的自己,然后来到了荒地、见到了父母、开始了飞翔……在荒草地上映出飞翔的阴影,这一镜头终会成为我最爱的几个镜头之一。
本文为耐观影记者发自威尼斯电影节的前线报道。
作为引领90年代墨西哥电影新浪潮的关键人物,伊纳里图始终坚持用他出色的调度描画着北美大陆上的种种爱恨情仇。
奥斯卡提名已是他每部电影的标配——这使得他早已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自如往返于美墨两国,随心所欲创作属于自己的任何电影。
实际上,即便在一些影像中,他的自恋让诸多影评人难以接受,也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出众才华。
本次威尼斯影展的《诗人》便是他参考伯格曼和费里尼,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由衷致敬。
曾为《七宗罪》以及伍迪艾伦多部电影担任过摄影的 Darius Khondji 配合着伊纳里图,以诸多亦真亦虚、打乱时间线的广角镜头和游刃有余的调度配合着导演完成了这部私人影像。
近年来,类似的西语影片其实不少:同为墨西哥人的阿方索卡龙拍出了《罗马》,将墨西哥城的现代史嵌刻于家庭黑白影像,打响了Netflix的招牌;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则更为细腻,以美轮美奂的色彩涂抹着更易引人共鸣的朴素情感。
而伊纳里图的《诗人》则更为贴近现实,确切来说,它的一切仅局限在精英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美墨百年纠葛、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与切实的家国情怀。
他人的感受在男主角的衬托下被刻意忽视,却并不令人感到不适——毕竟这早已被定义作一部私人编年史,你很难苛求过多——更何况,所有角色实际上都在影片中与导演的“自我”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和解。
从《巴别塔》开始,伊纳里图总是拍摄一些人与人之间无法互通的影片,可或许这次,他变得更通透了。
巧妙的调度与转场技巧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杰出才能。
《鸟人》中的伪“一镜到底”让舞台与现实交错融合,这并不是单纯的炫技,反而恰如其分地为片中角色加上了荒诞感,让其情感更易通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张力,突破荧幕的限制,直抵观众。
在《诗人》中,剪辑开始配合着一如既往的精妙转场,搭配着墨西哥许多经典却不俗套的歌曲,使得导演可以借男主角之口,兴之所至,丝毫不在意观众对于时间线的感知,恣意控诉殖民历史、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种种令他不快快的人和事件,抒发他对亲人和美好回忆的思念,喊出自诩为跨国精英的他于社会、家国的人生抱负。
自恋么?
十分自恋。
真诚吗?
或许诚意的份量比他的自恋还要多上许多。
即便加诸再多的天赋与机遇因素,我们很难想象导演的一生中,没有经历过许多远超常人的沮丧和艰难时刻。
童年时期的春心萌动、与不善言辞的父亲在渐行渐远后和解,与孩子们的破冰、与爱人携手面对丧失与死亡,我们咀嚼着男主角的一个个回忆胶囊,逐渐领会到那些潜藏在诸多社会身份下,私人影像中满藏的爱意和能量。
自认是社会精英的导演,在电影中喊出的那份政治抱负有些迂腐到可笑,他呼吁正视那些宏观历史下埋藏的罪恶,却也自嘲于自己富贵到不食人间烟火、拍摄普通民众而内心却从未与他们在一起——哪怕他们在同一片海边度假,也要保持社交距离。
如此种种的表达过于直白,让人感叹其天真,却也会为其赤诚落泪。
文化之间的冲突,往返两地拍摄二十余年的伊纳里图不可谓不了解。
在逆全球化的当代社会,这样的声音趋近于微弱,却丝毫不减损其应有价值。
虽不乏炫技,有不少戏谑与调侃成分,并且过于自恋,整部影片仍然真诚感人,许多足以被视作年度最佳镜头的场景让人动容——这令退场观众相比于其三小时的时长,实在少之又少。
影片末尾,在分割生与死、隔离美墨两国的边境旁,导演与生命中的片段作着和解。
他自负却真诚,愤世嫉俗却满腔热忱。
中风后的幻觉,一场归乡之旅,移民、准移民、非法移民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之间的纠缠,本质上是种族片。
全片采用广角镜头,在个别狭长的空间中增强了运动感和纵深感,但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除了强调非现实场景、非正常拍摄之外,当是极其失败的尝试,一句话:意图明显,却没有必要。
但好在本片存在着几个不可多得的设计:不愿出生的新生儿、似梦似幻的精神废墟、失准且失焦的历史记忆、撒骨灰、持O1工作签证的著名墨裔纪录片导演与持O3签证的家人入境美国时被告知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伴随迅速陨落的太阳,修士和将军对墨西哥城满街heng尸报以漠视……这不禁让我联想起马孔多广场Tu杀之后,从运尸车厢里爬出来的人,回到了转眼便寻不见任何Tu杀迹象的马孔多……拉美大陆果然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沃土啊。
总体而言,尽管某些意象处理得过于简单直白,但既然此片拍出了大师的排面和气质,也赋予了足够的诗意,那么我倾向于还是要给四星。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亚历桑德罗也到了可以拍八部半的位置吗?
他也配?
观感类似某些奢侈品,充满了大量精致但是难得其旨的细节,不过也正是这些细节成就其奢侈感。
没错,整个一个奢侈品广告的气质。
但是也很难说这种感觉有啥问题,他不一直是这样吗?
拉美文学的嫁接、思辨性争论、没有故事被构思出来的电影。
话说回来,看着比八部半好看。
陈思诚想象中的自己。
有时候如果你的自恋够茂盛,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也颇能让人敬畏。
1开篇跳跃起飞🛫降落🛬。
2狭长的医院过道,缩回子宫,长的像警戒线的脐带。
这部电影夸张的广角像是我有时候拍照取景直接旋到0.5x,一直保持着夸张的边缘畸变。
设计得不错,扣题了,怪异的游离感距离感。
而且机位常常架得很低。
3地铁扔鱼袋子,水漫。
莫名其妙的装置。
4返乡领奖。
说起来这个设计想起杰出公民,后面也有相似的地方。
5电视节目沉默。
6梦中看着故乡的人们像群兽一样下山。
7餐桌和孩子辩论。
这里父亲的城府太令人失望了。
有种迫不及待恼怒地意味,处理得格外不好。
工具人。
8派对发癫、厕所缩小父子对话、天台对喷。
父子一节是动人的。
“抑郁症是资产阶级的毛病,是太闲的结果。
”9城市尸山。
10母亲谈话。
11父女谈话。
12微缩婴儿放生。
13地铁中风。
幻觉。
首尾呼应。
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了属于是。
这就是一部关于自我因而十分无聊只能炫技的电影,好在这个自我确实有看头有本领,导演何必嘴硬,大大方方承认就好。
有趣的电影。
姜文、库斯图里卡、费里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都给你点赞的。
相当难看,非常自恋,贪多嚼不烂
My own private Mexico。自由。
有魔幻的味道。电影给了很多值得人去思考的问题。比如墨西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文化状态。还有小孩在饭桌质问父亲,你那么喜欢墨西哥,为什么不让小孩在墨西哥长大而是去了美国?不过,这是他们的伤痛,在我看来没有共鸣就特别无聊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名导获奖回故乡爽约采访,作品遭批判跪舔它国,弥补夭折儿子买蝾螈归途中风身亡。👶🏽📽️🦎🚇
其实男主脑梗以后就慢慢进入死亡了,也就是中阴身游历了。整部电影都是他的灵魂进入濒死体验,不断在活着时经历的场景里无缝切换,因为中阴身没有肉体所以想哪就去哪。这样证明了为什么整部电影这么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全是梦境啊!当然Bardo在西班牙语是吟游诗人的意思,一语双关了:正在中阴游历的吟游诗人。
冈导想说的太多,但是有没有说明白,比起来费里尼库斯图里卡这样的大师还是少了一些穿梭在迷幻和现实的叙事能力,扭曲的镜头边缘也很难接得住
图像、记忆、碎片组成了一个很长很长不愿醒来的梦
【5.0/10】倒不是很反感“广角暴政”,只是情景和桥段的编写设置太乱太无节制了,费里尼的东西传到现在只剩最表层的喧闹了
矫揉造作,白瞎了这么好的摄影
有喜欢的镜头和片段 但…还是不行
波拉尼奥式伪流亡者的内核也挡不住巨大投资下的油腻与自恋,私人影像和巨大编制有着天生的矛盾
9.3分 这样一部电影,我是看不出“油腻”的。它是极通透的。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的目光之短浅、生命之狭隘等等现实命题,而其本质却是极浪漫感性的。AGI并没有拿它评判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决计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并展望其预见的可能的未来。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作为私电影形式总觉得有点过度炫技了
单是分镜和调度就足够梦幻。大量台词。。。希望有了中文版之后能再看看,而且还需要理解一些墨西哥社会文化历史知识。 #威尼斯记
跟着情绪进入一个男人的意识和思维,只要跟着他就能感受到他的一生。
片中路易斯对西尔韦里奥纪录片的评价是导演对自己这部电影的自嘲吗?
3.5 太张牙舞爪了、还是喜欢平和的东西
看不进去,待以后有机会在大银幕再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人的位置”,安妮·埃尔诺也在讲,人家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生活日常,而这部电影端上来一盘豪横、自我陶醉、饱含大量抒情、试图致敬拉美文学的万柳书院大菜。可见伊纳里图有多矛盾,意识到问题存在又无法自我批评,黏黏糊糊的,还试图花心思抵赖一番。墨西哥三杰被抬得太高了,伊纳里图原本是三人里最好的一个,结果……呵呵。
5.5/10 #Paris 或许正如影片副标题所言,伊纳里图不断通过梦境与臆想来打破线性时间,但却鲜少通过其看到所谓“真理”或“真相”,他的野心当然成功地让角色与母题显出了一定程度的复杂(美墨冲突-资本-安全-阶级-文化),但最终只在不加掩饰的私人情绪和未被清晰诠释的乡土情怀间反复摇摆,以至于那些各色的情景既未能激起神秘感又无法相互构成语境,最后只沦为平淡无趣的猎奇。正如片中的自我批评般,影片的“姿态”太过于显眼:急于将自身比肩“艺术”的行为使其成为对“艺术”的模仿。无佳章,也少有佳句,仅有些许令人振奋的“瞬间”,但其动人也是脱离于电影本身的。此外,无论特写还是中景还是远景都摇着广角镜头拍摄,这种干瘪且讨巧省事儿的影像风格实在令人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