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故事
Historias extraordinarias,Extraordinary Stories
导演:马里亚诺·利纳斯
主演:马里亚诺·利纳斯,沃尔特·雅各布,奥古斯丁·门迪拉哈苏,Raúl Agüero,Alberto Ajaka,Diego Alarcón,Rodolfo Andreani,Matías Arce,洛拉·阿里亚斯,Enrique Boess,Hector Bordoni,Fe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8
简介:本片讲述了三个以字母为代号的男人的神秘冒险经历,时长245分钟,共分为18章节,以魔幻现实的手法表现出阿根廷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叙事方法新颖独特,长镜头摄影精湛,尽管并不属于大制作,而是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但最后的结局却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是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阿根廷实验电影杰作。(08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In ..详细 >
通过旁白去讲故事,而不是通过影像和演员的表演,除去旁白之外的一切都被尽可能压缩,非常独特的一次观影体验
一场盛大的文学之旅,极富质感美妙的旁白单拎出来就出产一本高质量小书(编导能力太强大了),南美的艺术家们都有一种肆意庞博的想象力和对影像、文字直觉式的掌控力,四个多小时的沉浸过于美妙,如共同神游在阿根廷土地上,不问过去不问姓名,只在苍凉寥落的歌声中寻根寻己。清晰窥见诸多文学大咖的影子——波拉尼奥、博尔赫斯、卡夫卡、保罗·奥斯特纷繁的一千零一夜式人物群像仿佛能自由生长,枝丫直抵天空,这是一个被无限拉长的古典故事世界,也是具有开放性质的影像组合衔接,三个旅人的运行轨道最终并无流俗交叉,在各自的小宇宙中演绎着生命的无常、莫名、古怪,人间的悲喜,命运的种种莫测,苦涩而不失魔幻的人生底色,各种细节幽微处太动人(如临终的狮子,后窗的窥视,土地测量员K的附身,成为不存在的人)。
【阿根廷影展】并没有什么非凡的故事,也没有什么非凡的技巧。到底是回应道路的召唤,还是选择一种更稳妥的人生?动人时刻是奎瓦斯的独白,当我以为我赢得了人生这场游戏,我反而觉得我更可悲。假如人生的尽头,总是孤独而不幸,为何不选择去冒险?
沼泽寻找石碑还可
长片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非常考验导演能力的。看到中间部分我就已经失去了兴趣焦点。
# Solaris 2008【A】拥有区别于其他“叙事电影”最本质的特征,影像与旁白几乎构成了平行叠加的两个层面。“叙述”一直存在,而影像内人物对话的声音被尽可能覆盖,具体内容与意义被抽空(尤其当字幕无法兼顾此部分),剪辑点使其接近于有声书,但第三人称的使用又避免了亲近。因此,更像是文学与电影体裁上的融合,没有依托与利用,共同编织着迷宫。
用故事讲故事,故事里的人继续讲故事。是套娃,但不是萨拉戈萨手稿那种“讲>故事”的讲故事。三线有点让人想起Iñarritu的一些操作,但又并不追求工整。是睡着一些也不觉得遗憾的类型(positive)lol。最喜欢Lola Gallo一段!“他们看着她离去,像雨里的两条狗” 音乐也既摩登又exotic。@大光明
奇作无需多言
新年第一片,跟随利纳斯的镜头,用245分钟来感受导演富于野心的叙事铺陈、结构套嵌和角色命运沉浮奇观。创作者太有耐心来构建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涉及到政治、权力、阴谋、暴力、杀害、爱情、利用、奇遇、隐秘,种种问题,以阿根廷时代变迁、重点事件作为大背景,每一幕都在讲非凡的故事。在此片中,“窥视”、“探秘”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个人感受最深。导演邀请观者一起,用旁白分析和摄影机眼睛去揭秘历史、往事、隐私,揭示每一个人物背后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人生际遇的每次转折和偶然选择后的命运改变,感慨世事无常。长镜头、运动镜头、画面分屏的交替使用,下一个五分钟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的悬疑和期待感,让影像的吸引力新鲜而有挑战性。
一部四个小时的带动图的有声书,可以边打游戏游戏边看,边吃饭边看,边拉屎边看,边做爱边看,边举铁边看,包你都能跟上剧情
23.05.28 大光明 3.5siempre de viaje
「首次观影中途退场」铺得满满当当的旁白和中远景特写镜头,极度压缩画面信息转移到“文本”上,平铺直叙,影像的意义在哪里?一度怀疑自己不是来观影的,而是来“听小说”。以及四小时的时长太考验人的耐心了,我真的哒咩
很诡异的观影体验,理论上是让人思考声画关系的电影,但因为不懂西语所以只能全程盯着高速流动的字幕…这估计不是理想的观看方式吧。因此反而更喜欢那些静默的时刻;和垂死的狮子坐在一起。
叙述的坟墓。唇齿过于干裂,他人将表现哀悼的语调掐灭;何时何地触发的目光游戏?需要调整姿势,于灵魂重新补全关于人类的劣迹:因贪恋(视听?念白?)折返这无人的世界;身陷角色的泥沼——“我”到底还是臣服在叙事的傲慢当中。抱头痛哭,令视线再次沿着景别的路径:腐烂的身体以及丑陋的面容,穿过的任何画面都会沉重!酣睡也无妨,出了迷宫便扑进开阔的全景。
好长好长,而且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叙事,仿佛高兴了就随意扯出一段半个小时的支线,但文学性的电影确实在叙事上有优势,虽然三个故事看完也不明不白吧,但至少有了那么点随性而为的感觉。
电影诗…>_<…我的影史十佳。
首先,如果所有剧情都靠旁白那么演员的意义在于什么?我还不如去听有声书,催眠效果极佳。其次,节奏太差,故事浓浓的想到哪拍到哪的潦草即兴感,使得四个小时的时间变得更加漫长。最后,影像层面太薄弱,再次加深了观影的煎熬感。
like a novel
Hiroshima mon amour/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电影,无时无刻在邀请观众进入叙事漩涡,完成一种交互。“叙述”本身才是重点,倚仗念白,“叙述”本身构成一重空间(此时念白的内容反而退居其次),画面只是“叙述”这一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画面上才有所谓的无调度和无空间,喜不喜欢完全取决于观众能否从中获得乐趣。
去拍波拉尼奥吧!如果格局再大一点,那基本就是利纳斯的2666了。三个人物扯出一个小全景,各式各样的离题段落让整部影片变得极其自由散漫并充满意识流色彩。但是,正如波拉尼奥一样,这些故事是一个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小漩涡,不仅非凡,而且让人难以忽略。与此相对应的是失去了一切含义的影像,粘稠的画外音根本把影像本身具有的全部叙事功能粘走了。故事到底存在于哪里呢?故事存在于充满想象的非凡的画外音里,而影像给出的,是绝对发生过的、平凡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