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很偶然的是到Oslo Gay&Lesbian Film Festival已然行进到一半之后才发现这等好事,毕竟来这北边只有一个月,习惯了悉尼的各种大张旗鼓,这样半调子的活动更显得弥足珍贵。
片子放完之后我回想起来到现在还没有去电影院看过一部根正苗红的同类电影。
有了这片子排在前面,这以后也不要看好了。
满满96分钟会因为两个人的对话显得更加漫长.....%(#$#&)@$*0*($不行了。。。
小清新挤不出来了。
这一字一字憋得难受。
唉。
还是老实点,倚老卖老地写点感受就洗洗睡吧。
所以呢,Russell是个孤儿,泳池里做救生员,hes fine with that, at least so he said。
他去到夜店全醉地被一个他自以为钓不上的男人钓上了。
That is Glen。
他们圈圈叉叉到了第2天早上。
咖啡过后。
Glen拿出录音机就让Russell谈感受了。
Glen就像是每个好的爱情电影里必须有的那种灵气男/灵气女。
比如summer里的zoey。
这样的角色总是会给电影添色。
weird but just for the right amount of it。
然后再搭配上外貌上稍微逊色于他/她但是脾气好得不得了的另外一半。
The chemistry is natural.此段里傲娇攻想重温下昨晚要看男人受的夹肢窝。
他不肯。
然后他百般央求。
"Alright then, but just see, dont touch" "What is this? the fucking museum!?" 其实笑话一般。
可是一放在那桥段里效果就很不一般了。
亲密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Russell是个和大部分同志一样,就算已经出了柜,但是还是被主流思想所引导,像每个gay片里都有的那个在公共场合里不习惯把自己的sexuality表现出来的角色。
例子有走廊里的握手(和邻居couple的吻别是很好的对比), 还有在电车上听着旁边一群傻X青春期嘲笑同志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帽子摘了下来(come on! that beret thingy is not even that gay!)。
接下来,两人再次见面。
整个自行车回家从一开始尴尬预热到最后两个踩在单车上回到Russell家中又重新回到了早上的亲密状态。
我特别喜欢的是之后两人在厨房里扭扭捏捏那整段。
Russell想避开Glen的攻势以免这又变成没意义的booty call, 然后Glen不停暧昧得坏坏笑趁机蹭上去!
要不要这么有爱啊!
所以说这也算是个转折点吧。
在一起吃了东西之后的对话就是真的对话下去了。
sex and food really is an alternative for one another. 手活之后Glen邀请Russell去到晚上的一个party。
因为小男人第2天就要去伟大而富饶的美利坚了, Portland to be precise。
可惜感情已经建立。
poor russell不知道该是继续酝酿下去到一个没有结果的地步还是get it out before its too late。
Go to Portland, typical! 那地就像是Gus Van Sant的邪教总部, 小gay想回老家一般。
他之后辩解说,是要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因为现在的所有朋友都期望着你用他们所熟悉的那个方式生活而不能接受你大范围的改变自己。
Go to a new place, Live a new life。
其实也有道理的哈。
只是放在他身上就是深深的逃避感了。
尽管他是这么主见的一个人。
在聚会上Russell被告知Glen被前男友伤害了神马的。
same old story。
Glen这堆所谓的朋友也是守着一边等你败下阵来的主。
酒吧里的“you look like you wanna kiss me" "I do" "Go on then"。
之后他们在游乐场卖萌,回家k粉,争吵做爱。
床戏在这里面拍得是很大胆和自然的。
这些英国演员很可怕啊!
全篇下来你可以看到两次Russell在浴缸里的基本全裸和一次Glen着装时候的全裸。
激情起来的时候感情那个充足动作那个爆满啊!
临近最后的那场看得就像有演技的gv一般。
戏剧感充足呢!
片子最好的部分就在最后了。
虽然相当cliche可是站台的送别让人看得心里暖到不行。
Russell很合事宜地放开一切顾忌把抽泣的Glen拉到怀里然后拥吻。
i make it sound so sissy,可是看得却是一片美好。
旁边有人在吹口哨也有人在鄙夷。
Russell瞪着好管闲事人士Glen说了句dont mind them。
到后来连句proper good bye都没有。
然后当你想着导演会怎么结束这故事的时候,录音机里的声音出来。
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weekend变成week end。
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我乱写了些什么。
两个人在Russell家的两次谈话都没讲出来。
而且都还没找到言语来盛赞他们的演技,尤其是饰演Glen的Chris New。
片子细节甚多,而且每个都有很好的作用。
到现在我也记不起来很大一部分了。
但是你去看了的话不会失望的。
最后要说的呢,也是胡乱说了这么一大堆的原因,就是,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在电影院看这片子,那明年的某个时候,等下载好了,也许正好碰着大姨父拜访,没心情看下去。
那很可能就是快进地找裸镜和床戏就这么忽略了整个电影了吧。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就去买张票支持下吧。
its a good movie after all.
一直很喜欢这种靠对话推进剧情的小成本文艺爱情电影。
同类的爱在三部曲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看下来轻松惬意,同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而《周末时光》,看得我非常疲惫,就像在照镜子,不断地审视自己。
我在两个主角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身影,作为同性恋的两种挣扎,畏惧和抗争。
Russell和Glenn从相遇到相处、直到最后的分别的整个过程仅仅只有一个周末。
这是非常典型的当代男同性恋的社交现状。
Russell和Glenn就像磁铁的两极,虽然都是男同性恋,但在气质上迥然不同,可也因此相互吸引。
Russell像大多数异性恋一样生活着,除了最亲近的朋友知道他是gay,别人都不知道,甚至他和最亲近的朋友也不会谈起他作为gay那一部分的生活。
但与此同时,他又不能抑制自身对同性的欲望,也渴望着一份稳定的感情,会在和异性恋朋友的聚会结束后去gay bar交友。
Glenn是普世认知中比较典型的同性恋形象,从事艺术类工作,大胆公开自身的性取向。
Glenn反复重申自己不需要谈恋爱,因为他被人劈腿,受过感情上的伤害。
这只是他的掩饰,实际上,他一样渴望爱,不然不会在离开英国前还一次次地去接触Russell。
和所有爱情电影一样,荷尔蒙是一切的开端,在电影里就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从温馨的亲友聚会,转到冰冷的大街,再到情欲弥漫的Gay bar。
看对眼后的一夜情在这一切的渲染下再正常不过了。
一杯热咖啡,为了留下一段录音的交流,也就是在这时候,从性的吸引已经升华为爱了。
他们讨论的内容很有趣:对彼此的感觉,过去的性生活,在升华到异性恋和同性恋在性表达上的权力异同。
(未完待续,太懒了,但是不想不标记,sorry。
)
刚在一个三零年代建成的半地下小影院里看了weekend。
现在我排它是继春光乍泄后第二位的同志电影。
其实也不必区分是不是同志电影,所谓爱情,那些欲念纠缠都是人类共通的,只是当下对于同志来说,性更简单一点,爱更难一点。
不过目前直人之爱也是这个趋势,所以同不同的,区别不大了。
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Glen: Well, you know what it's like when you first sleep with someone you don't know? Russell: Yes. Glen: It's... you, like, become this blank canvas and it gives you an opportunity to project onto that canvas who you want to be. That's what's interesting because everybody does that. Russell: So do you think that I did it? Glen: 'Cause you did. Well, what happens is while you're projecting who you want to be... this gap opens up between who you want to be and who you really are. And in that gap, it shows you what's stopping you becoming who you want to be.在你充分了解一个人之前促使你产生想要亲近欲望的必定是这个人在你眼中最闪光炫目的地方,是你渴望已久但却未曾拥有的东西,对不同的人,这可能是明眸,皓齿,无邪笑颜,财富,智慧或六块腹肌,etc。
而在Russell眼里,那个他想成为的自己,就是那个嵌在Glen身体里的张扬,勇气和无所畏惧。
我很喜欢Glen这样的思考方式和他的art project。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直到你遇到另一个人,才恍然在那片空白的帆布上投射出你想到达的彼岸和横亘在你面前那很难逾越的鸿沟。
最喜欢的场景是Glen离开又敲门回来告诉Ruseell他要去美国那一段。
两位帅哥的表演都很精彩。
Russell表现的很轻松很无所谓很轻描淡写,关上门以后开始心往下沉。
不是装没事儿,只是当事情在你意料之外发生的时候有种自然的反应叫措手不及。
还没来得及慌张,没来得及抓狂,已经本能的留下了门关上前依旧谈笑风生的脸。
后来两个人在沙发上的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听了Glen对于婚姻的看法以后 Russell说‘I know you think I m an idiot because I want a relationship... but I can see it in your eyes, you want it too’。
谁都经过相信爱的年纪,只不过有极少数幸福的人还一直信着,有多数的人不再信了,更多的人不断说服自己不应该再信了,因为现实的经历告诉我们:If something is too good to be true, probably it is. 可是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说不信了不是因为觉得它不好,而是何必为了不存在的东西费神。
结尾让我想到那句著名的话,我爱你不只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跟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无论受过多少的伤,忍过怎样的痛,好的爱情是会成就彼此,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虽然Glen在Russell的生命中出现,两天的时间,命运就一覆手让他离开,但这依然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故事的结尾,站台上的亲吻,在那块不再空白的帆布上,投射出了一个离那个想成为的自己更近一步的Russell.p.s.几句后话,本来还怀疑在这样的周一晚上这个偏门的小影院放映厅会不会只有我一个观众,结果竟然能一共有5个观众买票进场。
我很感叹也很欣慰在这个小城里这个只放映小众电影的小影院会一直开了这么多年还没倒闭。
希望大家都有像保护濒危物种的热情来保护这样的影院。
我们有一样的爱好、有一样的性取向、有聊不完的话题、有1001种在一起的理由,只是那时我不认识你。
2013年6月,美国最大的反同性恋团体“出埃及记”主席钱伯斯公开承认自已是同性恋,他在“出埃及记”网上以《对不起》为题“:今天,我欣然接受我的性取向,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将会陪伴我一生。
我的妻子、家人都接受我的改变……我为当有人谩骂你们时,没有站出来指责他们的错误,而是选择和他们站在一起而道歉。
”2015年6月26日,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这些看似鼓舞人心的举动让我们一时间有了错觉,似乎“同性恋”这个词也莫名柔和起来了,加在现在的影视体裁也逐渐偏爱起了这个群体,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我们已经不再恐同了,我们能够平等的对待他们或她们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导演安德鲁·海格用一部现在版的《断背山》告诉你,只是我们把自己想的太圣人。
《周末时光》的原名叫《Weekend》,有人很巧秒的解读了这个名字:week——end。
的确这是一个从相识恋爱到分手只用了一个周末的故事,拉塞尔和格伦邂逅于一家Gay Bar,起初这只是单纯的一夜情,其料第二天两人交谈甚欢,无奈格伦马上要去美国,这段48小时的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
电影中的主人公并不是时下影视剧中光鲜亮丽雌雄莫辩的“小鲜肉”,汤姆库伦留起胡子成为了腼腆温柔的孤儿,他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的性向,突然遇到真爱时手足无措;克里斯钮化身一名艺术家,向直男们大肆宣讲同性恋的理论,很多场景集中在二人在室内的交流上,格林觉得周围的朋友都将他的画笔藏起,他要换一个环境“重画自己”,他用录音机记录下和他做爱的每一个人的谈话,被他成为“艺术的作品”,而拉塞尔也有与之相似的习惯,我们总觉得爱情来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冥冥之中总有巧合。
拉塞尔和格伦正是同性恋群体中最为典型的两类人,奴隶伪装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和老子不在乎,我就是个“死基佬”,但格伦可能更为偏激,他和直男争论,他想做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他感到压抑,也因为之前爱人的背叛让他不再能够接收安稳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拉塞尔想要的,他安分守己,他喜欢安定,他想要一份稳定的爱情,在他确信格伦就是他要的那个人时,却被告知这份感情将在这一天之后完结,我们能说是“timing”的错吗?
其实不止是他们,世界上到底多少对情侣是真正彼此最爱的呢?
还是恰巧,你们在一个适宜的时候相相识、交配、完成人类生存任务。
拉塞尔想让格伦承认,他并不能永远一个人,但格伦显然过于偏激,他们如此适合彼此,他们都知道对方最想要什么,但残忍的是拉塞尔想要的安稳,格伦想要的自由,都是对方不能奉献的。
影片细节处十分动人细腻,当格伦告诉拉塞尔自己马上要去美国时拉塞尔脸上无法掩饰的失望,但他还是拿出自己舍不得穿的新鞋去了格伦的派对,格伦一共三次走过拉塞尔家楼下,第一次没有回头,因为那只是一夜情,而后的两次他回头,那是因为爱情,如果说《断背山》胜在死生相契的悲壮,那《周末时光》则更反映当下同性恋群体的生活状况。
最后拉塞尔还是去火车站追了格伦,当我们在会意一笑的觉得这又是一个俗套却令人安慰的happy ending时,导演安排了两人的分手,格伦哭了,他自己晓得他爱上拉塞尔了,但他还是选择离开,拉塞尔也知道,他们相爱,却不适合。
两人终于在车站接吻了,在许多口哨声和直男的眼光中接吻了,其实他们都因为彼此改变了许多,格伦会爱了,拉塞尔勇敢了。
导演不忘告诉我们,同性恋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车站接吻时,周围还是会传来戏谑嘲笑、拉塞尔的楼下还是会有小孩子的谩骂,生活不是童话,爱情不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影片的最后,拉塞尔拿出格伦留给他的录音带,里面是他们第一次最爱后的谈话,“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句话,就从你第一次看见我开始说起,拉塞尔依靠在窗台边,想着两人第一次的见面,那感觉就像,爱情故事又重新开始了。
更多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碎语小窥”
無事生花blog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4.html一個草食男,一個肉食男,兩個男人週末短短兩日的覓食,照理該要是爽口無餘味的一盤輕食,最後怎麼搞得刻骨銘心,鯁在喉頭。
防備還沒卸下來,慾望的影子就先蔓延到心裡。
週末的小邂逅燃點可以這麼低,而前夜混戰之後的身心撕裂卻可以繼續痛到破曉以後。
《愛在週末邂逅時》命名巧妙地套用了伊森霍克、茱莉蝶兒名作《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句型,卻是另一個次元、另一種色調的邂逅,然而「交會時互放的光芒」卻是一樣燦爛的。
《愛在黎明破曉時》當年不知讓多少青年男女燃起對「靈魂伴侶」(soul mate)、「命中註定的偶然」的熱情憧憬,然而《愛在週末邂逅時》除了一樣的瑣細小浪漫對話之外,無法附贈這種命中註定的糖漿。
一直以來以gay為主題的電影都還算是一種賣座典型,然而其實真正大受歡迎的是類似《十七歲的天空》這種以喜劇調子為主,甚至稍帶夢幻感的作品。
《愛在週末邂逅時》卻不是那麼輕鬆,除了以「邂逅」為情感導火線來包裝之外,事實上其本質是在處理「櫃子裡外」的主題。
別說是同性戀了,對於所有弱勢性取向者而言我相信都是如此──如何亮出自己真正的欲望,又該亮到什麼程度,都永遠取決於你是怎麼認同自己的,而自我認同剛好又是一個永遠節外生枝的龐雜課題。
本片在詳實的生活細節當中,讓羅素與葛蘭互相探索身體,彼此分享經驗與思考過的種種──或許有關身分與認同大概永遠無法有定論,但顯然我們都還不該停止思索。
這是兩個多麼不一樣的人──在游泳池工作的救生員羅素──內向守舊,除了自己的屋子和好友家,此外便可說是無處可去。
沒有家,不知父母為誰,16歲之前都在寄養家庭之間流浪。
他安於現狀,他說唯有在自己的屋子裡時他能感到自在,他對空間恐懼緊張,連坐車都會為了陌生人的閒談而彆扭。
在藝廊工作的葛蘭──擁有一個可以讓他反叛憎恨的家庭或許是他幸運之處。
交遊廣闊卻仍不安於室,他可以在一般酒吧大談性事,甚至與異男爭辯,但是內心似乎又隱隱害怕被某種價值觀定型。
莫名地嚮往著美國,因為他說唯有在那裡,革命可以走上街頭。
本片在好看流暢之餘,其實也細緻地展現了內斂的結構,有關同性戀身分的櫃裡櫃外情事,兩個人在互相探索對方身體、交換情感之際,其實都藉由對話細膩地編織出不同觀點的激盪。
以往多半擔任剪接工作的編導Andrew Haigh把片子拍得極自省,不草率簡略,可看之處頗多。
尤其是片中處理兩人在各種空間中的樣貌,算是相當吻合內容的設計。
觀眾可以看到羅素在脫光上衣工作的游泳池是多麼拘謹沉默,連在自己家中都顯得小心翼翼,而當葛蘭在他家聽到窗外咒罵便不顧阻止地打開窗子對外奮力罵回去──一直延續到本片最後的「窗裡窗外」,可以讓觀眾看出他們一個是如何保護自我,不想打擾外面的世界或任何人,而另一個又是如何張揚自我,想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教訓、攻擊、傳遞給任何人。
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性格,最後卻不約而同地都讓他們漸漸發現自己在社會裡的格格不入。
無論他們是否與「自己人」在一起,或是否擁有真心好友,孤獨果然是無關身分或族群的極個人的煩惱。
而也許正是因為同一份無處宣洩的孤獨,便又導向他們共同的嗜好──紀錄。
羅素用文字寫成紀錄,寫下上床對象的成長過程,如何出櫃。
葛蘭則是拿著錄音機讓所有對象大談性事。
比照兩人的歸屬感欠缺,令人不禁想像:也許這些用心維持,而且無所為而為的記錄,最終會是為了有天能抵達我們一直到不了的地方。
我是如此欣賞誠實懇切的電影。
羅素鼓起勇氣,受到好友鼓舞,去火車站送送這個只認識兩天的人。
而葛蘭也卸下狂妄口吻,真誠地流下眼淚,把重要的錄音機整個送給對方。
你姓什麼呢?
怎麼拼寫都不重要了。
一個草食男,一個肉食男,短短兩天的週末裡不能公開喧囂的深刻悸動,最後卻在開放的月台上勇敢綻放成忘我的親吻。
在兩個不自由的人各奔前程之前,這短短一瞬的交會有著絕對不輸其他愛情故事的燦爛光芒。
这一生,我小心翼翼跌跌荡荡,如同天边的浮萍;你不合时宜的出现,如同晨间的日光,璀璨耀眼却转瞬即逝。
你来时携风带雨,惊艳了四季,你走时雁过留痕,乱了我的方寸田间。
如果我们注定最终没有在一起,我依然会选择我曾经爱过你。
因为一想到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你从未出现在我的世界就让我觉得遗憾不已。
与你萍水相逢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荣幸。
我曾经时刻注意你情绪的起伏,如同踏入陌生的潮汐;你宛如天边的月牙,忽冷忽热,阴晴圆缺,我仿佛置身迷情的漩涡,来不及看花开花谢就已经怅然若失。
祝你在今后的旅途中遇见如诗如画的风景;愿我们乘风破浪过后都能够品尝到丰硕的果实。
与你之间的情谊早已刻骨铭心,你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必遗憾下一个路口没有我在等你,只记得我们曾经有过的点点滴滴。
人生一场大梦,轮回几度春秋,忆往昔峥嵘岁月,知来路而不可追。
曾几何时我只想和你谈一场风花雪月,因为在我的世界里,你就是唯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无论我们最后生疏成了什么样子,曾经对你的好都是真的 就算终有一散 也别辜负我们的相遇,希望你不后悔认识我,也是真的快乐过。
就像心里种了一棵树。
就像心里扎了一根刺,拔不掉,拔下来更痛。
我准备好了所有可能性的结局,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当你转身的那一刻,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
念念不忘也不一定有回响。
我为自己那些一厢情愿的付出不合时宜的打扰说声抱歉。
其实也许我一直执着不肯放手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而是因为我放不下那个年轻冲动又满腔热血的自己。
一辈子很长,你最终会爱上很多人,但能够遇到第一眼就心动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我不知道你是否觉得庆幸遇到一个如此喜欢你的人。
外面又下起了雨,伦敦似乎总是在下雨,每当伦敦下起雨,我总是会想起你。
我在一个所有意义都被消解的时代,执着而又彷徨地痛苦地活着。
苦的甜的草莓,棉花软糖,黄油硬糖北极熊 腰果 爵士乐 磷脂酸 巧克力 我的果冻 特别覆盆子 请务必留给我 三杯淡威士忌 嫩樱桃汁 冻柠檬派 我想去火星那里有绿色的河流你香甜的十六岁 在演出后等你我都不记得16岁我是否香甜了,电影里有段词我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开始时都是纯白色画布,然后我们用颜料在画布上构图,但是在这之间有个间隔,关于现在的你和你想成为的你,关于这个间隙。
我没看到,至少在我身上我没看到。
其实此类题材电影大概讲的都差不多,但真的从GAY 的角度和直人的角度可能会有差异。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去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
社会吗,道德吗,信仰吗,还是全世界吗。
中国的同性恋其实也没有到夹缝求生存的地步,但我们往往能看到好几个种类,这里的种类只描述承认自己是gay的人群。
其一,藏在直人群中,好朋友知道自己的性向,在Grindr或者Jackd上默默炮之。
他们往往不会和朋友讨论自己的性爱,不会介绍自己的伴侣给他们认识,仿佛想抹去这部分不被接受的行为,只把自己“正常”的一面展现给好友圈。
其二,只要你是人,你就得知道我的性取向,他们直白表露自己的性向,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手段就是Be gay be glamours,他们无所谓旁人接受不接受,只顾自己做自己。
热爱分享性经历,嘴上随时都挂着别人的大屌。
总的来说,都一样,都想要和那个他散个小步,看个小电影,骑个小车,一起在沙发上小小得争论一下,吃个小饭,打个小炮。
有些人麻木了,有些人还不敢涉足。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不对等现象,说白了,就是异性恋。
事实上这也没法对等,但我们希冀的,愿望的,和奋斗的也就是这种差异化能尽可能缩小。
人这种奇特的物种最难驾驭,也最容易驾驭。
多想去火星啊,那里有绿的河流,有我爱的人,能在那里和爱的人牵着手走在街上,在餐厅里,在走廊里,在车站上接吻。
做那些想做的,异性恋都做的,而同性恋没法做的事。
《Weekend》带上心中的憧憬,我会在星光下等你只是一部电影,只是荧幕上无数无疾而终感情的沧海一粟,沉溺其中难以言喻的悲伤,却是入戏太深,感同身受。
多想去火星,看北极熊还有你见面,那里没有周一和脱开的手,周末时光只剩下你和我,特意准备的树莓果冻是留给你的回忆,在爱意中迸发的金色的香槟,旋转靠近最终绽放爆炸的双星,都化作长吻和深拥顺着绿色的河流淌过我们紧紧贴靠的心。
在成为更好自己的地球那边,也别忘了,我愿意静静等你回来,还在当初的站台吻你一遍,一定会揣着那台留下的录音机,记着想你的每次远眺,刻下爱你的每个瞬间。
四十八小时的周末时光,驱散了伤痕累累的过去,让我们足够幸运于此刻遇见彼此,细腻的眼神看透相识到相知,不经意的挑逗历经相吻到相爱,未曾料想,短暂的两天会长到这辈子将对方深藏于心,那声未说出口的“我爱你”将紧随牵绊。
注定告别的季节,燕雀振翅;注定落幕的悲剧,注尽心血,即使分离的沉痛按下挽留你的双手,被泪水模糊的双眼看不清缺失的未来,也要换上不舍得穿的新鞋奔向送别你的派对,用尽力气捕获和你在一起的每一次呼吸。
抑制不住的哭泣让这个周末永远留存,坚定不移的奔赴让这份感情刻骨铭心,昨日初次分别未送出的吻被懦弱打断,今天克服了恐惧,换我来驱赶指指点点的路人,却仍然克服不了情难自禁,还没准备好失去已经爱上的你,就要说声再见……爱你的高潮请落得慢点!
驶离的火车求快点停下!
一个人握着录音机,阳台下再没有你的驻足回望,看到的却都是你。
倒带回到Weekend开始的那个清晨,“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听着你的声音,从头开始,not end…no end…周末时光结束不了的爱,在思念中蔓延,于回声中延续,就算可能等不回来的你,我依旧深情地站在这里。
伤痛换来载入同志影史的世纪别离,待到火星回首,再与你,重新忆起。
好像常被人說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同志版,中文片名也直接宣告其相似性,但我覺得有很多根本上的不同,光是性愛的尺度就差很多.....Before Sunrise是男女在異國的浪漫邂逅,充滿了言情與試探種種男女間的攻防儀式。
Weekend則是兩個陷在各自生活困境的男同志一夜情之後的交心。
前者對話都是甜言蜜語的交鋒,後者相較而言是真實許多的談天與內心告白。
有時候我根本覺得Weekend是Before Sunrise的反面。
比如說非常同志取向的肉慾呈現,或是對同志身份與生活的焦慮,或是隔在兩人之間的其實就是愛與承諾的不可信。
種種細節都刻劃出非主流異性戀模式的情感關係。
這不是營造一見鐘情的愛情神話,更多是對於身為同志的真實告白。
電影裏不少藥物、酒精、性愛,在這些催化下最後是兩人枕邊的親密私語,直指兩人內心最孤寂的心結,可看出編導的所切入的角度是企圖在寫實與生活化的情境中,拉出某種純粹的情感,非常獨立電影的風格。
當然不是說兩部片誰好誰不好,而是在不同的題材和風格下各自有不同發展的方向,到最後並不太能互相比較。
《Weekend》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同性电影之一了。
这里的“同性电影”是指以表现同性情感、探讨同性话题为全篇主要内容的电影,不包括那些更泛泛的仅包含同性角色、情节的电影。
这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教科书的意义在于,温故而知新,常顾而常新。
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也仅仅觉得影片清新脱俗,并说不出哪里“脱俗”,后来每看一遍理解便加深一层,直至这次我觉得自己是真的“懂了”。
决定性的新体悟源于前不久的一次“争吵”:初中时便赴新加坡读书,如今在LSE读政治学的女性朋友回国参加P大的夏令营,由于她之前在坡上高中要读四年,申请季又拖了一年,我们俩虽同岁,我已经要入大四,她却刚刚结束大一。
坡上四年+伦敦一年政治系的熏陶已经将我的这位攻气十足的小姐姐塑造成了半个左派斗士,饭桌上谈及女权,我来不及张嘴,她已经用连珠炮的辩论式发言告诉我:你懂什么女权,你知道sex/gender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吗?!
要不是有旁人在,我差点没忍住大声告诉她自己的小秘密,用这个讽刺性的事实把她的雄辩噎回去,话到嘴边自己却又哑然失笑:咱们又不是打辩论来了,吃饭吃饭,煲仔饭要凉了。
我总是觉得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蛮左的人,但生活在一个政治语境早已被完全消解的环境里,并没有什么自我检验的机会,不曾想突然撞上一个对“国情”完全不在意的角色,用她咄咄逼人的“左”,胁迫着我简直对自己“不够左”要产生羞耻了。
这一次赤裸裸的政治观点冲突的经历,让我昨天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一直懵懂的东西。
同性话题,从骨子里就注定是政治性的,关于同性话题的讨论,就是自我政治价值观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剥离了政治性的讨论,同性的故事就变成了粉色的泡泡和梦幻的糖水,不过是大家闲极无聊时发明的又一个自我消遣。
即使是近来大家普遍认为最为“去同性化”的佳作《Call me by your name》,其本质也是关于两个男人(男孩)关于人生最核心的价值立场的挣扎,何况Oliver本来就是个哲学学者,remember?
《Weekend》的剧本无疑是巧妙的,结尾的一场离别我觉得可能会是影史上最重要的离别之一;两位主角的表现也异常出色;但在艺术之外,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内核,在于其深邃的“同性政治观”的讨论。
与其说Russel和Glen是两个性格迥异、爱情观迥异的男子,不如说他们是两个政治立场相左的同志:Russel认为俩个男人在大街上手牵手宣告对对方的爱,已经是一种激进的宣言,同志婚姻更是一种莫大的进步;Glen却鄙夷着英国同志群体的妥协,拒绝迎合主流社会的婚姻制度,甚至,当一再背叛他的前男友John在公园被恐同者暴打的时候,他并不感到愤怒,而是恨John的懦弱;Russel在同志酒吧里不合群地独舞,更不愿在其他场合与Glen有过分亲密的举动;Glen在一家普通的酒吧里大声质疑一位中年男人对于同志的歧视和偏见,最后却发现对方的男朋友就站在身后。
政治立场的分别,带来的是两个人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的不同选择:Russel做着泳游馆救生员的闲职,日复一日沉默地看着水池中的人影来来去去,深夜在家小心翼翼不敢惊扰了邻居,即使与最亲密的朋友们在一起时也常常有所保留;Glen一心要跑到美国这片“同志先锋圣地”,追求他的现代艺术和更加激进的政治表达,要构建独属于同志的满是精灵和鲜花的“后花园”。
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两个人的身体和情感都越来越近,但内心中那个模糊的远方却注定渐行渐远,远远近近,近近远远,最终在离别的火车站画上了终章。
导演没有那么狠心,将两人完全摆在政治天平的两端,留下一个反转的细节对照,耐人寻味:开头初见时Glen怒骂Russel公寓窗外的挑衅者,Russel慌忙制止,担心恐同者朝他的公寓扔砖头;结尾的火车站二人吻别,一旁的小流氓吹起挑衅的口哨,却是Russel怒目相视,Glen反倒是说了一句“Just ignore them”。
两天一夜的共处,两人的政治价值观竟也淡淡地互相浸染了。
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在同志的世界里代表了另一种意味的拷问。
世上的大多数平凡人其实都可以在价值的选择面前浑浑噩噩、蒙混过关,没什么要紧,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没有几个同志可以选择这种中庸和含混。
左边或右边,这岸或那岸,后退或前进,沉默或呐喊,人类社会似乎只给这个群体留下了两个选项,中间地带被缩减成了一根细细的线,跨过半步,就没有回头的机会。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道原本只是关于“我爱谁”的选择题,往往被扩展到了同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性政治观竟仿佛成了他们唯一的政治观,拿起,便再也放不下。
那天与半左派斗士的饭桌上,我欲言又止的原因其实是,我不愿轻易把自己划分到左岸或右岸,然后与对岸的她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道再也缝不上的河。
当然,《Weekend》拍摄于2011年,时过境迁,近两年彩虹旗的胜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我相信在一个更具弹性的社会和文明里,那道细细的线会越来越宽,可以容纳各个岸边的所有人,在一样的白色阳光下,不必区分赤橙黄绿蓝紫。
45 近一个月最好的。
我直,这种gay片实在不合我的胃口
你们已经学会幻想内心有个无比强大的太阳!戛然而止后,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却还拥有着彼此最美好的时光!
Are you happy? I'm fin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f Art in the 21 Century21世纪现代艺术的当代视角http://fenxiang.qq.com/x/2S2BsFh7d~JVGhWVepnd9MAKY9~grT1p3mRzonXOZlk:
BE并不会削减这部片的精彩,真实,甜蜜又纤细。两人彻夜谈论,争吵,嗑药,做爱。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般混乱,世俗,没有那些愚蠢的矫饰。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验,类似的热情却最终覆灭的相遇
不太喜欢全靠台词支撑的电影,不过男主们的声音都很好听~~
这片儿到底经典在哪?2011年了好吗!同志影片经典很多好吗!
果然小清新。看着起腻的黏糊场景恰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心都有点抽抽的痛。
导演拍同性恋电影为何台词里面要搞那么多诸如舔肛门、精液味儿之类的暴露词语?俩同性恋还很享受地吸毒就像吃巧克力一般随意,这是在宣传毒品吗?还是在把同性恋烙上海洛因的标签?
印象深的是:Russell好像Sally Hawkins啊,无论笑起来还是说话的时候。
没有起伏的东西,我真的不喜欢
男同性恋
首先,不够美型,其次,太沉闷= =
大段的两人对白构成的视频。靠翻译很难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只能爱莫能助了。
可以说是一部同志版的Before Sunrise,用细腻真实的剧本镜头和表演刻画了两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的“话唠”全过程,构建了一个期限为48小时的完美二人世界,片中营造的具有说服力的亲密感使结局异常揪心,同时还满足了期望看到露点和床戏的观众...在同志片当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话痨电影伤不起啊
这片子绝对应该翻译成《爱在周末XX时》,Before Sunrise/After Sunset的姊妹版,话痨同志片,对白很出彩
文艺又清新的同志剧,感情变化处理的非常细腻,看完有点不知所措,当结尾曲出来时,一股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平凡中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