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原来不准备看这电影的,我原来对中国喜剧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就是一堆恶搞的大杂烩,除了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和宁浩的疯劲就一无是处。
错过想看的电影之后,我别无选择的看了《决战刹马镇》。
导演和冯导打过嘴仗,说要挑战冯导的独孤求败。
单凭一部电影下定论谁高谁低,必然不行。
但是,李蔚然同学你的目的是把我们逗笑的话——那么,恭喜你,你胜利了。
孙红雷的演技没话说,他的脸往那一搁,小眼一笑,要多诚恳就有多诚恳,要多狡猾就有多狡猾。
一根筋,傻气,喜感,在他身上显得如此自然,某些时刻他认真起来却也会让人有些伤感。
林志玲以前的电影都不好,纯粹就是一个花瓶。
这部电影里,她多少有些突破了。
一头短发,灰头土脸,满口白牙也变黄了。
如果不是她那口混杂着台湾腔的西北方言(应该是西北方言吧)出卖了她,你不会把这个春娘和那个名模联系起来。
甚至她会飙出“你娘个腿”,拿着菜刀满大街追着孙红雷,碰到群众围观还扭捏地把刀藏在衣服里。
最后,她在漫天飞舞的西红柿之中,插着一朵玫瑰,笑得很满足很幸福。
这一刻,我觉得她,哦不,是春娘很美丽。
李立群和黄海波两个配角也不得不说。
李立群口齿不清的台湾腔,黄海波衣冠楚楚,都让我喜欢。
而李立群最后口齿不清地唱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满脸皱纹满脸志得意满,实在是喜感的不行。
暴打孙红雷,英语日语的切换,让我旁边的女生笑得花枝乱颤。
另外若干演员是哪找的?
中国喜剧还有这么多能人?
导演太邪恶了,你隐晦的爆出了“神兽”,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还给土制低腰裤来了个大特写,白花花的屁股满屏幕晃;那句“爷就喜欢野的”联想好发散啊。
导演还是在这个粗野的喜剧里安排了一点点悲凉。
孙红雷无奈安排林志玲陪酒时,让人隐隐觉得这个男人是有满肚愁肠的。
但是,还好,导演点到即止,没有让这种情绪过分。
很好的压着了,毕竟我们来看喜剧不是为了再次感受现实的残酷,只是为了找乐子的。
最后,孙红雷一句“你娘个腿!
你真的是张导啊!
”连带着刷了老谋子一次。
我不知道你看了这电影会有什么感觉,反正我是很欢乐很欢乐,一路傻笑着欢乐地回家。
上一次这么欢乐,是在什么时候?
好像是《疯狂的石头》吧好了,该去吃饭了,我欢乐地都忘了我没吃晚饭
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好看,当年上映的时候就以为是个不明所以的胡闹烂片,现在却发现讲得是个欢笑中带着思考与智慧的故事。
这部可以说是喜剧片中塑造群像人物最成功的了,从主角到配角集体出彩。
下面逐个说说:孙红雷在这部里难得不反感,村长的角色是貌似憨厚实则狡猾得很,职业骗子也是他的手下败将;志玲姐姐一直在努力演戏,不仅是形象上,更是努力说着河北方言;李立群自不必说,人物信手拈来,他在电影里貌似一本正经实则越正经越搞笑;黄海波在这里还是配角,处处倒霉的骗子头领;重点表扬的是那些扮演刹马镇村民的演员,其中最好的是包贝尔和张子栋扮演的“绿裤子”和“红裤子”活宝,包贝尔的戏感很好,将来一定会红,张子栋是辽宁卫视《爱笑会议室》的主力。
结尾李立群和孙红雷追逐戏的对话让我笑得不行,李立群把差点被孙红雷逼疯的感觉演绎的相当搞笑。
必须五星。
而且我也会把此片热烈推荐给我大华北大西北的所有朋友。
让他们知道我们这片龟裂干燥的黄土地也可以诞生诸多喜感。
看到屏幕上充斥的漫天的黄沙和黄土,整个黄色土墙和大红大绿沾满风沙的村民的衣着。
我当时就心想。
我艹这不是我家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保定人。
我走过不少地方,读过不少关于地域概念和解释的书,方位认同感的范围非常大。
但是始终觉得整个落后沉寂的华北平原就该是我的家。
其实河北这片土地上发展有先进有落后,但整体就是落后趋势,环境气候也差别不多,浓浓的黄色阴霾和缺水导致的沙尘龟裂就是全部印象了。
一句话,这片土地上存活真不是一个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我们所有的生活故事也基本上围绕着生存展开。
“燕赵古今多感慨悲歌之士”。
江浙南方水乡多是才子佳人小桥流水。
香港电影和生活还有黑帮和夜蒲两大鲜明主题。
在我大华北和大西北,可炫耀可骄傲的东西真不多。
我也认识不少有钱有权的算是既得利益者,但普遍有一种二等三等国家公民的感觉。
在这里,似乎有出息长志气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志就是混的比较有出息在国外,近的就是在北京混的比较开安营扎寨。
我相信我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了。
这里从小受到各种填鸭式的教育,发展就是靠政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向北京表示我们的忠诚,提供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本来也很紧缺的水利和粮食蔬菜等等资源,接受来自北京的重污染企业,然后以贫困落后肮脏污染土气的形象被北京和别的地方的人所嘲笑。
在一个以对党无比忠诚,保证自己安定压倒一切的地方,在一片所有早恋和创造力都被削平的土地上,居然能有喜剧?
搞笑呢吧!?
没错,只要能有一些生活经历的人就知道,就能从这个片子中读出浓浓的黑色幽默。
孙红雷这个村长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是个有前途的村长。
居然悍然不听指挥种植西红柿。
不让领导放心的好下属不是好下属。
也许西北广袤的土地能给他们更多地发展空间,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
他出格了。
我当然也乐意看着这个闹剧演下去。
看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闹出什么天。
于是乎,因为一个西夏宝藏的传说,这片土地上热了起来。
来了骗子来了投资来了生气来了我梦想的喜剧。
孙红雷想带领全村人民走向富裕,发展旅游业。
没错。
这些闹剧的滑稽的村民是我心中完全可以容忍接受的。
没错,谁心中不怀着一颗坐享其成的好梦,都幻想着“占着把钱挣了”。
又想有尊严又想白得便宜。
比如说在自己身上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灰姑娘事件。
有多金且识货的他(她)跪着求你分享财富和幸福。
但是没有,我们就换种方式。
没错。
演出很老土抛头露面很丢人。
我们不在乎,我们想富裕不在乎牺牲自己的尊严。
这些我们可以放下。
但是还有政策。
孙红雷用自己的爱人去作陪领导,只往换来一纸批文。
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领导的占小便宜思想和孙红雷风轻云淡的处理已经能得到我深深地认同。
同时唏嘘一笑。
高潮到了。
西红柿大战。
这是真是我梦想最最狂野和浪漫的场景。
这是永远只能出现梦想和光影的美丽场景。
谁敢说自己没有幻想过与周围人狂欢的快乐?
你没有羡慕过泼水节?
没有羡慕过奔牛节?
虽然这些很难被已经磨光菱角的保守古朴刻板的华北西北人现实中接受,但是不代表我们不欣赏,我们不能幻想自由奔放热情的快乐。
不代表我们不能期望因为富裕自足之后单纯的快乐。
最有要把所有的赞美献给林志玲。
这个黄脸黄牙的豆芽菜一样的美女就是我们的刹马镇镇花了。
没错。
贫瘠的恶劣的环境给了我们粗糙的肤色和简单的性格。
不温柔不体贴但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
她依然美丽,就像一颗风沙打磨的璞玉。
没有江南水乡的水汽滋养我大华北西北平原确实甚少皮肤晶莹剔透的。
但是不妨碍她们美丽。
林志玲可以成为春娘。
反过来说春娘当然也能成为林志玲。
关于方言吐槽的问题。
百度百科说所有剧组成员从保定学的方言,怪不得我代入感这么强,然后心潮澎湃啰嗦了这么久,虽然学的不太像。
这真是一个恶俗到极致的电影,听闻阵阵笑声,我只是觉得不爽起来,如果这样都可以,必然会制造一批类似的垃圾。
话说在解构话语体系里成长起来的新锐导演,并没有生产高级的玩笑,这令人不解。
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幽默表演,只得回过头去复习卓别林。
我只听到一句台词,你娘个腿。
真没想到,此片中会有志玲姐,而且志玲姐如此的惊艳,以至于我一开始根本就没认出来:这个穿着老土骨子里美丽的女人居然是志玲姐!
娘了个腿的,她居然就是志玲姐!
美女毕竟是美女,怎么打扮都是美女。
片中的志玲姐一反常态剪了一头短发,不再是平常那个娇滴滴的女子,反而华丽丽的变身为一名BH女——可以拿着一把菜刀追在男人背后,当别人打她男人的时候,会恶狠狠的说“再打我杀了你”——She's so hoooooooot! 比起那个柔弱而又嗲声嗲气的志玲姐,我更喜欢这个BH的。
小眼的孙红雷笑起来只剩一条缝,很富有喜感。
更有喜感的是那对穿着红外裤和低腰绿毛裤的活宝。
当丫颤抖着从股沟里掏出一根偷来的香蕉的时候,我居然邪恶的笑了……
以为把什么寻宝节目搬上来就很好笑?
以为弄个什么台湾人就很洋?
说实话,看到一半时,觉得很像刺陵。
如果说林志玲失败也就算了。
孙大哥,你怎么能。。。。
失望啊。
最近看得文艺片太多了,所以找出些旧片子缓解下情绪,我翻来覆去用来解闷的片子只有一种形式——喜剧,我把它按顺序串起来,按着这个顺序看,然后等一轮过后,先看的片子就又可以接着下一轮了,我在看完《功夫》后,马上想看的片子有两部,一个是《黄金大劫案》,另一部是《决战刹马镇》,《黄金大劫案》中的音乐,角色,那条干净的街,那个钢铁玫瑰等等都在《功夫》中有迹可寻,《决战刹马镇》中露屁股沟的农民,飙英文的李立群等等都与《功夫》有染,甚至刹马镇就是活脱脱的那个猪笼城寨。
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是说明周星驰在导演们中的地位,而喜剧在我们心中又应该有什么地位。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在时光和豆瓣的评分分别为:7.8,8.1和7.5,7.5的高分,而《决战刹马镇》只有6.4和6.0分,我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很多对此片不满意的人,大多数是因为他们试图去从一个屁中提取水分未果才转而去骂这个屁很臭。
也许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让我举本电影中的一幕:这群国际大盗装成阔商,唐村长拿出他们村的话剧表演“绿林好汉胡栓子”以讨好他们,看台上的这些“阔商”一副摸不着头脑不可思议的表情,毛总说:请问,这演的是什么。
喜欢的人看到这一幕会笑得打颤,不喜欢的人总会像毛总一样向喜剧片这样发问。
虽然有《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珠玉在前,但其实《决战刹马镇》比它做得要好,《疯狂的石头》这是技术形式化的东西,它的寿命其实是比较短暂的,这种类型多了,观众自然会审美疲劳,时间证明太多的跟风已经让疯狂系列成为恶俗的代名词。
而《决战刹马镇》是个能够稳定存在的喜剧,它里面的喜剧元素我们都见过,只是导演很成功的让笑料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个事物走到尽头无非两种结果,原地踏步则能苟活,或者向前走一步到毁灭,港产喜剧现在就处在停滞苟活状态,在我们把它推下去之前,如果我们的内地导演能够完成港式喜剧尤其是无厘头喜剧的嫁接手术,让港产喜剧尤其是周星驰的喜剧本土化,对我们这些影迷来说,就是莫大的福分了。
《决战刹马镇》有这个势头,《黄金大劫案》也有。
本片的人物时不时就处于癫狂状态,这就是无厘头人物的状态,而人物的状态还得有个表现的舞台,导演把他们放在一个脱离现实的舞台,让这种癫狂更荒诞,荒诞变得合理了,因为这个舞台本就不是现实。
他借用了农民的身份,让这些喜剧成分以一种能让人信服的姿态开枝散叶,并没有刻意堆砌,生硬造作。
一些人说导演丑化农民,像周星驰一样“糟蹋”女主角是种恶趣味,那你肯定没见过这样真实存在的农民,在一个村子里讨人喜欢的那些人通常都有自己的“歪词”和荤段子,他们也爱抖机灵耍小聪明,有时目光短浅,贪小便宜自私见风使舵等等很常见,所以这样的喜剧其实一点也不脱离现实,也没有恶意丑化现实,退一万步说即使这样做了又怎么了,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切巴切巴剁了能咋地?
还不是为了让你们这些得了面瘫症的人多笑笑。
每个出场的人都有效果,表面上憨厚老实傻了吧唧的唐村长眼睛一挤左一句“你它娘的腿”右一句“你它娘的腿”就把事给办妥了,孙红雷俯拾皆是浑身的戏啊,演得实在可爱。
众所周知的花瓶、模特林志玲,导演竟让她出演与她气质反差极大的村姑、悍妇,我不知道是导演对自己有信心还是林志玲零片酬加盟,我在第一遍看时竟然差点没认出来是她,可见她在本片中有一流的颠覆演出。
黄海波饰演的毛总是一个毛手毛脚,自作聪明,吃力不讨好,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角色,很讨喜,而他又对这种角色把握的非常到位,比如被李立群打了一巴掌之后那个错愕吃惊又闪烁着泪花的神态,绝了。
李立群扮演的角色是滑稽搞笑的对立面,他一直是板着面孔形成的喜剧效果,就像士兵取笑秀才做的诗一样,最后逼得一身文儒的秀才没有办法了,开始爆粗口:我去你妈的呀。
而本片的所有喜感皆来自于表面凶狠心思缜密的国际大盗在看似憨厚愚笨的农民面前屡败屡战的狼狈样这个基础,就像《疯狂的石头》中那个看起来特别专业却总是斗不过那三个山寨二愣子土贼的“我顶你个肺啊”一样。
喜剧是有底线的,而且它比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界限更难把握,因为它的叙述逻辑是非常规态的,就像它的语言和事件只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才能自足成立一样。
所以很多喜剧片滑向恶搞的深渊,它们不知道收敛,也不懂这里面的水有多深,以为把红内裤穿在外面就是超人了。
周星驰4年时间弄一部《功夫》是因为他上了年纪了吗?
是因为这东西难搞,尤其当他发现很难再超越的时候便开始转型,一直转型,否则就是个死。
喜剧片跟每个人的缘分不同,所以也没个准,老舍将幽默的人分为三种:不懂幽默;痛恨幽默;懂幽默,但觉得有些幽默过火以至于讨厌,说过火,容或有之;说讨厌,则太苛刻了一点。
我就见过第三种人,不止一个同学对我说他并不太喜欢《疯狂的石头》,说那种刻意的造笑有些讨厌,而他们平时又是些还算幽默的人。
前两种人我把他们统统归为“痛恨幽默”的人,因为这四个词本身就很幽默。
喜剧在评论界并没有很高的名分,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多少营养价值,有些甚至认为它低贱的像个屁一样可恶。
他们是不懂幽默的人,也许也是痛恨幽默的人。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喜剧则是最亲民的电影类型。
电影是需要包装的,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有个华丽的包装:成熟完美的技术。
比如最近看了新蜘蛛侠三部曲的第一部《超凡蜘蛛侠》,我擦你个七舅老爷,有恃无恐的冷饭热炒,而很多人愿意买单,因为它有着华丽的包装:3D。
事实是很多中国导演宁愿用大把的金钱去包装(如古装大制作)忽悠观众然后在唾沫星子中无耻的圈钱,也不愿放下尊严去拍这种“俗物”,其实它的性价比更高。
所以宁浩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导演,管虎也是非常有这种潜力的导演,无论是《斗牛》,还是《杀生》都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艺术片,他的纯商业喜剧片《虎烈拉》已经进入后期制作,相信会有很大的惊喜。
在《少林足球》的金像奖颁奖礼上,香港的一位官员在给周星驰的颁奖词中说:我很高兴颁这个奖给你,因为你令很多香港人在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笑。
我想这就是对喜剧电影的一个最中肯的评价。
如果一部片子把你笑到尿崩,你是不会因此得前列腺的,相反如果你得了前列腺,它准能让你尿路畅通,比前列康还管用。
喜剧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低俗,甚至下流。
但是:——这种东西的艺术成分很高啦——有多高?
——三、四楼那么高啦。
《决战刹马镇》越颠覆,越出彩 美的极致是什么,不是更美、比较美或者是最美,而是丑,所以大导演在电影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就是让美女扮丑,例如赵薇之《少林足球》、张柏芝之《求爱上上签》、蔡卓妍之《情癫大圣》、李嘉欣之《猪扒大联盟》,而让台湾名模、号称男人心中女神的林志玲去扮演一个形象邋遢、还动不动暴粗口的村妇,从这一噱头上看,《决战刹马镇》可是来头不小。
从角色表现上看,《决战刹马镇》是林志玲的继《赤壁》和《刺陵》后的第三部电影,也确实有突破。
就她个人来说,让这么一个大美女扮丑也是需要勇气的。
即使用保定方言读出来的台词还是有些生硬,但还是不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再配合上孙红雷的出色表演,足以让观众大饱眼福。
同是盗宝题材的片子,《决战刹马镇》比《刺陵》的口碑那就高出很多了,我们可以接受电影角色颠覆性演出,即使很滑稽、很荒诞、很无厘头,但还是足以让观众轻松一笑,而《刺陵》中周杰伦和林志玲却是十足的本色演出,周董一味的耍帅、摆酷,而林志玲则是飘逸、显美,如果没有足够出彩的故事剧情,这些本色因素反而让电影相对少了些艺术卖点。
于是同样是五六千万的票房,《决战刹马镇》的电影口碑比起《刺陵》则要高出很多,再者《决战刹马镇》还是导演李蔚然的处女作,相比台湾大导演朱延平,可称得上是后生可畏了。
从剧情上看《决战刹马镇》讲诉一个执意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村干部带领广大村民和李立群、黄海波率领的国际盗宝、诈骗集团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这种情节类似于去年曾志伟参演的《七小罗汉》非常相似,我们不能说谁抄袭谁,只能说是二者各有侧重点,《七小罗汉》主打起个小和尚的童真而引起的幽默故事,而更像一部儿童片,而《决战刹马镇》则主要强调西北农村的纯朴、风趣而引发一些列搞笑故事。
影片更用这种乡村农民纯朴气质与黄海波、李立群所代表的城市大盗来做城乡对话、形象对比,在突出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的同时,也滑稽的勾勒出一些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桥段。
导演将中国文化中的“大智若愚”的这种精神在孙红雷饰演的唐高鹏身上一览无遗的展示出来,他是一个没有任何外在气质形象的村官,一根筋的很固执的坚持发展旅游业,当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帮国家诈骗集团时,他也是坐怀不乱的和饶命斗智斗勇,包括最终誓死捍卫那些被挖掘起来的宝藏,而这一人物性格在孙红雷的演绎下,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个小人物面对大场面时的各种面部表情,都恰到好处。
值得一提是导演用这种玩笑并带开涮的搞笑态度也很大程度上讽刺了当今若干社会现象,例如鉴宝节目的盛行,再例如某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瓶颈及困境,再如农民西红柿丰收后却面临无人收购的农村悲剧,而这些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则是需要我们在会心一笑后,慢慢思考的的。
总的来说,虽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盗宝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若干社会现实、特别是孙红雷和林志玲的颠覆性出演,为本片锦上添花。
在国产类型片发展受制约的中国电影困境中,《决战刹马镇》是继《疯狂的石头》后,又一部典型的喜剧类型片,它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再次提供了一种指向标意义。
(方启华 2011 09 13)
《决战刹马镇》给人带来的惊喜是难以言表的,但从预告片根本瞧不出这部电影有多精彩,预告片可能还会降低大家对于影片的期待程度,笔者本来没有抱很高的期待值去看这部电影,以为这部作品可能会很山寨或者很无趣,大不了又是一部模仿嘛,至多也是模仿出来了一些新意而已!
但是,我几乎完全错了,《决战刹马镇》能给予观众的很多的惊喜,它是一部让人能够从头笑到尾的喜剧作品,但欢笑中又能带给观众一定的思考,不是单纯的搞笑,这是一部充满了智慧的黑色喜剧。
所谓“黑色喜剧”,是指剧中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山寨版的“石头”喜剧,只要和黑色沾点边,似乎都有点石头的风范,但拙劣的模仿终究不过是程咬金的三板斧,耍完了就没戏唱了,正所谓黔驴技穷,一段时期内,很多电影人似乎找不到“石头”之外的喜剧突破口。
就《决战刹马镇》本身而言,电影有超现实的色彩,影片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孤立于甘肃黄土地上的小镇,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这座小镇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惊动现代文明,县市两级政府都无暇顾及这座刹马镇。
有了这样的地点设置,观众就可以接受电影中之后上映的一幕幕荒诞的探宝之旅。
“寻宝”是电影的主要线索,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刹马镇上埋藏的宝藏展开。
故事中的人可以简单分成两大派——表面憨厚内心彪悍的村民、表面凶狠但内心过于自信的国际大盗。
谁都不是善类,为了各自的利益,随时可以刀兵相见,穷人不怕死,盗贼似乎也不怕,看起来这就要两败俱伤。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村长唐高鹏(孙红雷)的存在,唐高鹏是一村之长,是村民和盗贼沟通的桥梁,也是盗贼和县领导的传话筒,他扮演了八面玲珑的角色。
貌似唐高鹏很多时候都被盗贼戏弄,面对盗贼们也是恭恭敬敬,但盗贼们完全没有想到,唐高鹏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原本孙红雷出场之时,这个人物憨厚的傻笑和自作聪明的行为让人可笑,笔者认为这个人物或许是类似于笑面虎一般,关键时刻还是会变成一副彪悍的模样。
但没想到,孙红雷至始至终都是脸上挂着傻笑,但内心却是百转千回,还没等坏人去算计他,他可能连坟地都替坏人找好了。
这个人物始终坚持大智若愚的行为仿真,不管去处理哪一方面的矛盾都能够游刃有余,确实是农村村长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不仅仅是感叹编导把人物写得好,更关键的是孙红雷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内心世界,他的那种张弛有度的神情和态度让人惊喜。
一部电影的质感来自于创作者的精益求精,这当然也要依仗幕后雄厚资金的支持。
很多低成本喜剧投资不过数百万元,这样的影片自然无法给影片做出多好质感。
《决战刹马镇》的质感就很好,影片的布景上花了很多功夫,整个刹马镇都重新布置了一番,刹马镇镇仿佛是黄土坡上的孤城一般,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的结尾,西红柿狂欢节的设置犹如神来之笔,整座小镇陷入狂欢的气氛之中,村民和窃贼的矛盾也在这时大爆发了出来。
结尾这场戏高潮迭起,包袱抖了一个又一个,在层层递进中让观众体会到了观赏喜剧的快乐。
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同时也是一部高水准作品,虽然也有细节上的一些缺憾,但瑕不掩瑜,观赏这部电影,不会给买票入场的观众带来遗憾,这对于现而今的国产商业电影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崔汀/文
1.世界上的悲伤大同小异,其实快乐也大同小异,但是,在艺术作品里,我们都会发现表现悲伤很容易,而表现快乐实则很难。
这就是为什么在影视作品里,悲剧可以很好拍,而喜剧则反之亦然。
好的悲剧作品很多,而经典的喜剧作品则非常稀少。
其实,我是一个很少看喜剧的人,所以,我印象中比较经典的喜剧作品,一直是马丁·鲍尔萨姆主演的战争喜剧《虎!
虎!
虎!
》和英式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人盖·里奇的经典喜剧作品《两杆大烟枪》。
以及在我为数不多的观看喜剧的经历中,让我印象深刻,一直也在向其他影迷推荐的英国喜剧《葬礼上的死亡》。
当然,除了英式幽默,我还很喜欢美式幽默,那些臭屁的厕所文化的恶搞段子,比如贾德·阿帕图 大叔从《四十岁老处男》到《一夜大肚》培养出来的一干好莱坞喜剧新班子。
不得不提的还有最爱的美剧《生活大爆炸》。
因为,我是一个笑点非常低的人,意思就是说,我是一个很容易被逗笑的人,而且经常不顾个人形象在公共场所和谋面仅一次的人面前,狂笑大笑乱笑……所以,我从来不会拿我张嘴狂笑的频率和程度来评判一部喜剧是否优秀。
自然,今天观看《决战刹马镇》,我也在众多电影院经理和媒体记者的面前频频爆发出高分贝的可怕笑声,仅仅是因为好笑,还凑合,加之对于一个笑点很低的人来说,随意性地乐呵乐呵那也还成。
2.这就是我对李蔚然的《决战刹马镇》最直观的感受——还凑合,可以乐呵人,但是乐呵过去了,也就忘记了。
绕来绕去我终于说出了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当然,我之所以要写第一段的用意是想说明,人家老美有美式幽默,虽然很臭屁很下流就好像那种在厕所里看到的屎尿笑话,但是那很真实地表现出了这个国家平凡大众真实的庸俗生活;人家英国人也有英式幽默,也可以被称为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凡是幽默扯上了荒诞和黑色这两字眼,幽默就可以很有文化很有深度。
当我目睹了《三枪》到《熊猫大侠》到各种我都忘记名字的中国导演拍摄的喜剧时,各种热门的网络词汇立马就可以冒出来形容这些作品了,比如“雷”、“囧”,这是比较客气的,比较刻薄的还有“杯具”,比较绝望的说法是“中国无喜剧电影”,还有一种比较中庸的说法,但是在我看来却是最让人生气的说法“山寨喜剧”。
我就不明白了,什么时候“山寨”也能成为形容一种电影类型的说法了?
只能说中文的遣词造句能力太强了。
人家的喜剧说的是文化,观众笑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我们的喜剧咋就成“山寨”了?
并且山寨这个词还成为了部分人员标榜我国喜剧电影的形容词,甚至还为我国现下流行的喜剧制作套路灌上了“山寨喜剧”之名。
是的,学人家好的地方没有错,学的好成为自己的文化那就是本事儿。
学的四不像,操的是我们国家的地方方言,表现的也确实是某些社会中比较普遍的人情世故和众生相,但是骨子里却流淌着模仿人家的血液,这种杂交品种,没文化才怪了!
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优点没有真正学好,自己的文化又丢失了大半,不山寨看来也只有恶搞了。
3.喜剧作品从来就不应该低俗和肤浅,当然,喜剧也是最容易一不小心就被弄的很肤浅的类型。
实际上,一部好的喜剧作品,说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平民文化,因为真正的喜剧文化正是来源于民间。
真实的表现,不造作不浮夸,才是一部喜剧真正的力量来源。
比如,我记住了《艋舺 》中的台湾市侩文化,那些真实流露出来的幽默,还有《月满轩尼诗》中典型的港味幽默。
因为这些都是真实的,所以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小小幽默,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异地文化陌生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无地界的幽默文化。
当然,以上两部电影不是纯粹的喜剧。
所以,也不应该拿来和《决战刹马镇》比较。
之所以要提到,是因为《刹马镇》有很多包袱丢的很搞笑,但是确实离有文化的喜剧还差的很远。
于是,我要说,在我心目中,唯一让人值得欣慰的中国导演拍的喜剧作品,只有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了,后来者再无谁能超越。
虽然李蔚然雄心勃勃地表示他将制造一场中国喜剧革命,创造一种从来没有的喜剧类型,我理解李导的心愿,但是现实还是很残酷地表明,他并未超越什么类型和闹出什么革命,因为他的作品显然没有超越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石头》的故事基础好,人物形象塑造恰到好处,最关键的是,这部喜剧作品,虽然同样有江湖骗子和市井小市民,但是它的故事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谁说喜剧不需要让观众感同深受的呢?
我们在《石头》里看到的是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典型小人物的形象。
4. 而《刹马镇》呢?
李蔚然的个人野心,使得这部电影在无形中背负了太多太多,既要有目前中国电影中比较流行的荒漠寻宝套路,又要有各种各样个性特征丰富多彩的搞笑人物,还要有贴近农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幽默。
其实为什么不能纯粹一点的呢?
你要拍个纯粹的喜剧,你就真的拍出一部有营养的喜剧,你要拍一部历险冒险电影,你就真的在故事节奏和悬念设置上多下点功夫,中间不是不可以幽默,但是总得先弄好一个类型,把握好一个度再考虑到底你要说什么故事。
最终,我们只看到满屏幕乱蹦跶的各种搞笑人物的用力群戏,明显表演过度一看就是演的(演员演的时候,我都替他们累,这样夸张造作的表演,用在话剧演出中恰到好处,用到电影中,实在让人觉得非常难看),为了搞笑而卖命地把自己弄的尽可能的猥琐雷人,大到场景设置舞美设计小到人物的服装化妆,都极力地夸张。
当然,我们观众都知道电影是人拍的,戏是演员演的,一切都是假的,可是过度地位了夸张幽默而幽默夸张了的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只能让人游离出故事中来,硬生生地被演员地造作演出搞的哭笑不得。
幽默不仅仅是靠这些表面的符号搭建出来,幽默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让观众觉得这样的幽默这样的人物他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样的幽默就能稍微有些营养。
说到地域的幽默文化,显然《刹马》也没有完全做好,还是我刚才的观点不是你操着甘肃农村口音,你就表现的是那地方的幽默文化。
因为李蔚然,为我们凭空地打造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叫作刹马镇,这个舞台可以让导演和演员和编剧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这个舞台却是一个悬空的舞台,没有牢靠地基石去支持它,所有的花拳绣脚的表演和空心的人物,在这个空洞的舞台上群魔乱舞一路而过,只留下观众尴尬的沉默。
正像是影片中景区的表演节目,村民们在舞台上卖力地表演对着口型,音响里在放着台词,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搭调和肤浅,当然能让人发笑,但是全然是没有营养的幽默。
而这个舞台最终会因为承载的太多,最终不堪负荷摇摇欲坠。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一个普通的影迷,我想看到的全然不是这样的空洞,我更想看到的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喜剧作品。
没有营养的幽默,又何谈荒诞和黑色呢?
只能让人一笑而过罢了,却没有任何让人可回味的部分。
5.作为知名广告片导演的李蔚然,在影片中表现出了自己极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同时这确实也是导致影片平庸的原因所在。
影片外表过度的华丽,也无法掩饰这个喜剧作品的空洞。
不要为了制造恐怖而去生硬地制造恐怖的形象,同样不能为了幽默而去刻意制造只有外表幽默内在毫无幽默可言的人物角色。
当然,孙红雷的表演依然很好,整部电影中,也唯有孙红雷的表演不造作不夸张恰到好处,唯有他饰演的唐村长稍微真实一些,其他人物则完全是脸谱化的。
看来拍电影还是要遵循一条原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包子,别一口就想吃成个胖子。
背负了太多抱负的《刹马镇》,有的是笑果,有的是外形雷人表演幽默搞笑的一干人物,但是却唯独缺失了文化,喜剧的文化。
或许,是我对这部影片抱的期望太高,甚至想通过这部电影弥补不能看到宁浩新作《无人区》的遗憾,加之真正带来中国商业喜剧电影巅峰革命之作的《石头》的标志性依然屹立在心中,所以,《刹马镇》自然在我心中直能沦为平庸之作了。
PS:最近有人说我刻薄,其实刻薄总比麻木好。
昧着良心的吹捧,总之不如真心说实话的好,这是作为一个影迷起码应该有的一份责任。
领航班车上看的,纯朴有余,搞笑不足
其实我觉得挺好看的还,志玲表现的有所突破
大爱林志玲啊!!
屎
我都不知道说刹好!真想给导演来个西红柿狂欢节!
三星半,够味儿!本土!特产!大西北的感觉来了~
一点都不推荐~无赖打法的烂片~ 林志玲在里面的村姑形象再次证明,绝大部分的美女都经不起村姑打扮和油气的熏陶,所以美女神马的都是浮云。
谁是最聪明的人?不是你,也不是我,是那些我们看不上的傻子。。。
退票啊!
这里被一堆电影推手占领,一部无聊的小品电影又诞生了。
意外还有不少笑点
我正经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娘了个腿……
林志玲有进步
“红裤子”和“绿裤子”超级搞,只要已出现必有笑点,本人没有太多内涵,只觉得看的过程很欢乐,仅此而已。
为志玲姐姐多给一颗星
林志玲扮农妇看着挺假,这种能看出来的假倒挺好玩的。片子基本上是《三枪》的路子,基本让人笑不出来。
很好~!很强大~!林志玲的表演让人意想不到~!
板着脸看完。
林志玲的台湾乡音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