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讲的是支教老师到如炼狱般的学校拯救被摧残学生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被冤入狱的肖申克越狱逃亡的故事!
而本影片讲的是具有善良本性的男主因继父的厌恶,被送去如同监狱一般的感化院受到虐待和摧残无数次逃跑的故事!
是不是有一种神似的结合感。
影评我只说两个人物院长:伪善恶毒,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院长抱着男孩安慰的情景,我当时也很疑惑,到后来发现男主如愿以偿的变院长想要的躯壳时,才恍然大悟。
大男孩领袖:片中的大男孩其实是最有责任感,为孩子们考虑的好人,也许大家会疑惑刚开始男主去帮助被大男孩欺负的小男孩时,小男孩一把推开。
所有人都觉得是小男孩不领情。
其实圣诞夜的那天晚上,一切答案便已揭晓。
小男孩其实和监工是同性恋人。
因为小男孩染上了病。
所以大男孩是想帮助小男孩。
男主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时大男孩领头轮流打男主,和第二次逃跑回来,烧掉男主母亲的照片。
都是为了男主,让男主死心,不再受到监工的虐待。
到最后看到同伴的死去,大男孩终于忍受不了,带领孩子们反抗逃跑。
当大男孩逃出感化院,穿着从监工身上抢来的大衣走在大马路上,那潇洒的身影简直是帅爆了!
他真的自由了吗?
其实在被母亲狠心抛弃,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的时候,他的心已经死了……
自由的是躯壳
真正的他早已死去
气愤,无力,绝望,讽刺,既然能把你送到感化院去,已经说明了你的不重要性,一开始沃尔夫冈还对母亲抱有希望,觉得母亲是爱他的,而他逃回去呢?
注意了!
是母亲提出要回去看看,既然孩子都饿得皮包骨,伤痕遍体了,回去看什么?
沃尔夫冈就是最好的证据!
母亲就是不想要他,为了她的自私,虽然后边也有挣扎,但是真正爱一个人不可能为了苟且而抛下,意念应该是坚决的。
还有,“问题少年”人数庞大,反扑的能力大大的啊,一个被打了,一开始,就这么旁观,这是一个鬼都待不下去的地方,在这里不把孩子当人看,只有逃离这里才是唯一的出路,一早就应该团结起来,一个被打了,一群人还回去,后来倒是觉悟了,就怕觉悟不了,一个个的人数那么多还被当成案板上的肉。
这群妈妈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虽然这些孩子指定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但是,这些孩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里的孩子逃出去被抓回来,或是做错一点事就要被狠狠地责罚,被迫当着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吃的是什么?
一个个皮包骨,脸色蜡黄没有一个是健康的,我就想问,这些孩子杀人了犯法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监狱!
他们是人,是孩子!
不是畜牲,就是畜牲也没有这么对待的!
家长寄过来的信件,邮件被他们匿下,“收藏”,让这些孩子死心,绝望,然后麻木的服从?
当做廉价劳动力,肆意蹂躏?
真他爸爸不是人!
当你走处感化院,看着街道上的人,他们是如此幸运,幸福,大环境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公平这俩字也只有在刻定的规则里才写的出来,当你被世界无情的虐待,那可千疮百孔的心留下的还有什么?
如果说每个孩子是一张白布,那这些孩子就是冬天里被抛进泥潭后拿出来扔在地上满是冰冷和被染黑的泥布.
沃尔夫冈因为对母亲特殊的感情处处和继父作对被送去了感化院,面对众多的规矩和已经成型的小团体,沃尔夫冈拒绝融入,他不想被欺负也不想霸凌他人,一心只期待着圣诞母亲能将自己接回去。
他尝试过在挖煤时逃走,换来的是群体的责罚;他尝试过给母亲送信也没能成功;在院长女儿的帮助下拿到钥匙想在圣诞节离开也被抓现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责罚都没能让他妥协,终于他和朋友抓住冬天劳动的机会,长途跋涉的跑回了家,可一顿饭还没吃好院长就来了。
母亲和继父佯装要去看感化院又把他送了回来,收了惩罚的他心灰意冷,同时一起离开的同伴被抓回后选择了自尽。
这件事引起了所有孩子的反抗,大家都跑了但沃尔夫冈却留下了。
沃尔夫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孩子们的“大哥”,也终于等到了继父去世他可以回家的消息,而最终他只是选择了离开…所以暴力可以治理或者改变暴力吗?
不可能,最终只回让暴力升级,从一个孩子般的非故意的捣乱变成真正意义上危害社会的暴力。
从使用武力镇压的教官,到漠视和故意阻断他们与家人联系的院长,建立等级使用群体的力量呈现内斗,这些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更加迂回的去施加暴力而不是将暴力解决。
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来自家人的疏远和伤痛可能这个孩子一生也无法治愈。
刨去暴力,故事里还隐晦地展示了很多其他心理问题,对老师的同性依恋,对母亲的异性幻想,对暧昧对象使用的暴力等等…这些非常规的心情情况在非正常的环境下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梳理,也会是暴力变本加厉的沃土。
本来只是一些小问题,在所谓感化院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了更严重更广泛甚至更冷漠的暴力者,而这一切竟然都在父母和社会的默许下合法进行,这是来自世界的残忍。
所以父母只想要和心意的孩子,而有个性有想法的孩子就活该被抛弃吗?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丽。
大量强柔光总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加持在孩子们的身边,圣诞节的雪,一起驾驶的木车和望不到头的草地,一起抽烟打台球唱歌的人回忆,朦胧的喜欢…这些看似美好的片段将影片渲染的格外的反差。
而它背后的伤痛触目惊心。
阳光下的暴力和美好中的残忍远比直接的展示更令人心碎,这也是我在试听方面格外欣赏的部分。
男孩一次又一次反抗的动力是相信母亲的爱,而真正的伤害不来自于外部的殴打和折磨,更多来自父母松开手却说着为你好的瞬间。
1、平淡无奇的原生家庭的罪恶,却往往要下一代来承受,而这样的承受却也是从平淡无奇的感化院开始,但当像洋葱一样剥开感化院的制度、民间规则以及那冷漠而又有力的25年时,感化的不再是人心,而是德国法西斯制度后家庭、孩子、社会的矛盾与可能更替的制度法则。
2、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3、从小孩的镜头角度入手,更易于引起共鸣、愤怒与不甘,但是恰恰情何以堪的怜惜和无情的后期放弃自己,又足以用孩子前后的变化带来故事里最冷酷的冲击。
4、如果把感化院换成养老院呢?
我们的养老制度和养老体系呢?
或者换成少管所呢?
又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片首和片尾各自有情节呼应,一开始的三个小伙伴,沃尔和发小的暗生情愫,爱吃的蛋糕分享给大家,到后面回来,发小只是想吃他的蛋糕他却一拳打过去。
不再有美好,对人也不再亲和,打人是自卫的下意识举动。
院长说把在感化院里学到的记住,可是学会了什么,从一开始的倔强好助,到后面的凶狠敏感,棱角被慢慢磨平,也不再对母亲那么信任。
母亲一时的软弱和放弃,对于沃尔来说是永远的放弃。
感化院里的少年被沼泽困住,沃尔放弃了逃跑,因为知道无用,对母亲的希望也已经消失殆尽,在感化院里慢慢混成了老大,点烟,吃得好。
看得我心痛。
去感化院明里是偷看继父的黄书;暗里是与母亲的乱伦。
否则她的母亲怎么同意并第二次把他骗回感化院。
等着被家庭抛弃,他放弃了一切希望,而彻底归化,却再也回不去他的原生家庭被情欲折磨的青春,如何才能归化!
最后的镜头,留下一个敞开的答案。
电影自负地包含了太宏大的主题,也许,导演最想表达的不是对感化院的控诉,而是对青春归化的一种鞭挞吧可是,青春被放逐情欲却纠缠我们的一生我们怎样才能自我归化这原始的欲望?!
昨天看了感化院,其中一幕久久停在我脑中无法散去的,沃尔夫冈的妈妈再次送(骗)他去感化院,无论他怎样呼喊最终没有下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是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绝望,是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绝望。
先从沃尔夫冈说起,他是个叛逆的14岁男孩,他并非孤儿,也并非少年犯,仅仅是因为他继父的厌恶以及他母亲的软弱,就被送进了感化院。
他自始自终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别人打抱不平,为自己被虐奋起反抗,感化院里的其他小孩在做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遍意义的“对”的事情,明哲保身的事情,比如不反抗就不会被打,即使他们知道虐待是不对的。
我为沃尔夫冈的勇气点赞,也为其他人的麻木感到悲哀。
多少次我愤慨的认为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们可以逃跑,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可是黑人小孩(实在想不起名字......)的逃跑和被捉,一直到后来自杀,狠狠的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是无处可逃的,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家,没有爸妈,是被遗弃的,你想让他们逃去哪里,所以最绝望的还是被抛弃。
折射到现实中,我们有的时候太想改变了,太想逃离了,逃离每天繁琐无趣的工作,逃离左手拉右手的婚姻,太多声音在鼓吹改变、逃离、打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逃去哪里,那边是不是好过之前,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我们到底是因为被束缚还是因为被抛弃才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
再来看看沃尔夫冈的妈妈,这个女人一直处在被男人主宰的被动地位,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沃尔夫冈的妈妈要送他去感化院,为什么在沃尔夫冈跑回家并且讲述了那地方的恐怖后他妈妈还是送他回去,也许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她妈妈不能挣脱他继父的束缚,不能自强自立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面临的是重重的枷锁和束缚,难以挣脱。
而影片唤起的是德国政府对青少年感化院的关注和支持,但对于处于弱势的女人有没有去关注呢?
我认为出现感化院悲剧的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不重视,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横行,女人不受保护。
沃尔夫冈的妈妈并不是不爱他,可是她无能为力,她还要保护她另外两个孩子,她不想和孩子一起流落街头,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做什么,是不是应该给女人更多工作的机会,对家庭暴力更多惩罚,对女人和孩子给予更多保护?
折射到现实,我不了解德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但在国内这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显然还不到位。
多数女性仍然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而忍受着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敢离婚,社会舆论仍然对离婚的、大龄的、单身妈妈的女性过于职责和苛刻,这些貌似无害的,隐性的伤害是很多社会悲剧的开端,所以我想真正抛弃沃尔夫冈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整个社会。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就是一个少年抗争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故事里的少年是不幸的,因为一件青春期少年都会做的事情而被扔进那个满是约束和暴力的感化院,少年所谓的过错不过是他继父和母亲抛弃他,摆脱他这个拖油瓶的借口罢了。
他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爱他,会在圣诞那天接他回家,可是也不过在那天送了几个小蛋糕罢了。
最后他被母亲和继父骗回感化院,他追着车子,那时肯定是绝望的。
一个被自己唯一亲人抛弃的少年,他已经没有了家,对他而言,呆在感化院还是那个有母亲在的房子都是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个感化院是什么样的存在,它的设立是否合法,他就像一个专门囚禁被家庭抛弃的孩子的牢笼,防止他们回家妨碍父母生活。
感化院的少年们并不是完全的好孩子,他们也冲动,会用暴力,但是造成他们这样的罪魁祸首不也正是那些随意将他们抛弃的父母吗
这是一部2015年的德国电影。
讲的是一个问题男孩沃夫冈被继父嫌弃送进感化院。
在感化院中,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终于被“感化”了、驯服了。
之后继父去世,他得以离开了感化院,回到家里,他却失去了对家庭温暖的感觉,只身离家,走向他不知终点的远方。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到窒息的电影。
影片的片头反复强调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拍摄地也是当初一个最受信任的并由教会主办的弗赖斯塔特感化院所在地。
影片结尾说:1945年后,联邦德国有超过80万青少年生活在三千所这种由教会或国家创办的教养院中。
那么在这些感化院中的青少年是怎样生活的呢?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高低床,似乎是仿造纳粹集中营的铺位设计的。
然后是繁重的劳动、汤泡饭的三餐。
看电视十分钟,抽烟十分钟,特批的沼泽地中的游泳也是十分钟。
惩罚措施很奇特,记录在案的是四个耳光,而实际上,一人犯错所有人被罚不吃饭是常态,严酷的惩罚中还包含铁链吊打、活埋。
每个舍监都预备了一根皮鞭,每个被感化的青少年身上都是鞭痕累累。
更可怕的还不止于此。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感化院院长布罗克曼。
他对所有人都是那么温和。
第一次见面的少年,他总是让他们唱歌,介绍自己的菜园,给人无比和蔼可亲的感觉。
他从不亲手处罚学生。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不是摧残他们的肉体,而是要剥夺他们的灵魂。
在布罗克曼拿到沃夫冈写给妈妈的信之后,当着所有人念出,并要求沃夫冈自己去读。
这不仅仅是羞辱,彻底泯灭了沃夫冈心中残存的自尊和依靠。
在沃夫冈被活埋后,也是他亲自刨开土,并将他紧紧搂在怀里。
然而就是这个动作,摧毁了沃夫冈所有的尊严,所有的期待,终于使他成为了标准的驯服工具。
我们知道,军营中培养的是勇士,学校中培养的是有知识的文化人。
那么在这些感化院中培养的是什么人呢?
看上面的那些作为,他们感化出来的是没有思考,没有希望,没有良知,甚至没有了人性的一堆动物!
看到这里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恶梦》,想到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如果说《1984》只是对那种邪恶的寓言性描述的话,那么这些电影或书籍向我们展示的却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象。
与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诸多评论不同,依我看这影片并没有什么隐喻,只是将这种丑恶揭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邪恶的东西滋生蔓延并发展了呢?
最直接也是最浅薄的看法,就是给它们加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而我看,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远不是那么简单。
谁能告诉我,这些监狱、疯人院、集中营和感化院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人的本性中,善和恶是并存的。
人类在进步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杀戮,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思考,人类社会由野蛮变得越来越文明。
但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当今社会无疑都在推崇善,然而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恶的土壤。
一旦有了适合的温度,这些恶就会发泄出来。
这种人类天生的恶一旦扩散,就成为整个社会的恶。
和族群无关,和国家无关,和制度无关。
和意识形态无关。
很遗憾,这就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面。
这种社会的毒瘤,当然需要医治。
人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药方。
问题在于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对这种毒瘤有选择的肆意放大或视而不见,这就很耽误事了。
康德曾经说过:“对任何一件事情做出理性的批判性思考的前提是:深入了解”。
所以更要感谢《感化院》的编导们,用极大的勇气和良知,披露了这种丑恶。
也许这才是治疗社会病体的首要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以我乐观的性格,更愿意看一些轻松点的电影。
少一点如此严肃的思考。
本人评分:7.5。
有时候会庆幸没有遭受到这样的苦难。
因为没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没有心理遭受过无法忍受的痛创,没有碰上变态人格型的大人……我们活得相当普通但是相当安全,这算是一种作为普通人的幸运。
《感化院》里的男孩儿们,我对身边的朋友说,这样清新的风景,这样好看的男孩子们,这本来该是一副美好的画面。
然而上诉人生的三大不幸一一遭遇着。
印象深刻的有两幅画面,一个是小沃躺在床上悲伤的等待母亲圣诞节来接走他,旁边一个大男孩拉着身边已然成年的一个老实的男孩略带激动的对他说,哦,是么,他的父母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也是这么告诉他的。
另一个画面是,当小沃历尽各种磨难终于逃出感化院回到家的时候,忽略他并不想回到感化院并且表现出来恐惧的感受,她的母亲却要亲自去看看小沃说的是否属实,她的母亲和继父再一次重新送他回去,却独自留下小沃,开车扬长而去。
比起在感化院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亲眼见证被抛弃的时刻才真的叫绝望和心如死灰吧,那一刻我有点心疼小沃。
当小沃的继父死去,小沃可以回到家,他甚至都没有办法和昔日爱慕亲昵的母亲,天真可爱的妹妹,刚学会走路却陌生的弟弟重新温存家庭的天伦之乐,他离开了,坐上去往未知地的真正的火车,火车路过他曾经留下血泪的地方,男孩儿扬起了头,微风吹过茂盛的树林,吹进他的一头漂亮的金发里,阳光轻轻柔柔的照在他的脸上,真是好看啊。
当他敢于向过去糟糕的一切割舍时,我对朋友说,看,他自由了。
无论他去到的那个地方是哪里,于小沃而言,大抵是自由。
最后的镜头
之所以能在地狱中垂死挣扎,是因为心中有信念,而当这个信念也抛弃我们的时候,在哪里都是地狱。
比坐牢还惨,还不如直接被遗弃了呢。就算这些感化院有问题,难道不是父母更狠心吗
生活最怕的还不就是,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
赶在这个风口浪尖想看看这有名的虐童片子。抽丝剥茧直到深入骨髓的剖析体制化和成长,却设定了一个脑筋就不正常的傻逼去推开剧情,完蛋
德国版白毛女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n次
看得我雄性激素暴涨,一次次想要痛殴压制者,甚至最后没有希望的时候想要和他们同归于尽,哪怕填了命杀不死打残他也可以,男人可以劳苦,但绝不能被屈辱,本来是五星的,但男主回感化院的结局让我愣是觉得掉了一百颗星,就该反抗到底!不回家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回什么感化院!帮忙奴役其他孩子吗??
最后他就放弃回家。感觉小孩本身也是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和男老师有一定的奸情,老师离开时失控表白。
这片里就除了男主就没一个正常人,全tm变态!看就是纯粹给自己添堵!!
类似于少年版《肖申克的救赎》,依旧是讲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与反叛等诸多问题
电影资料馆 第一次看德国电影(合拍不算)。以为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会很感慨,实际上全片看得很压抑;感化院,大众对它的期待本是教化之意,但实际上它把人变得面目全非,正如回来面对疑惑、疏远和恐惧的眼神,坐上火车匆匆逃离。前面很憎恶舍监和管理员,可是他们抱住孩子的瞬间,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温情在,尽管少的可怜,形式也那么残暴;可是,这些孩子,是被家庭放弃了,他们不应该再奢求爱和温暖,离开这个地方好像真的无处可去了,就像安东,逃离了也怎么样,照样无处可去。开头,结尾是个轮回,沃尔夫冈能离开是个意外,而没有意外又认命的他,或许会在感化院待一辈子。感化院其实是一座监牢,而他一生画地为牢,被领回去的他,早已无法面对母亲,和昔日的自己;而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持续了那么久,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虽然和《熔炉》《总有一天》一样都是黑暗学校的题材,但是本片明显把视角放的更开更远,有对人性的驯化,对友情的摧残,还有对成人世界的讽刺。这样的慈善,比没有更让人后怕。哀莫大于心死,原以为逃出去了就得救了,谁知道外面的世界一样无依无靠,当所有的希望都化作了绝望,死亡,也就不远了。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
绝望诗篇,差点儿没给我哭脱水了。德国人真是变态,有广泛而独特的性癖,不伦恋几乎每个片子都有,联系《系统破坏者》,他们对待儿童似乎没有什么行而有效的办法。小西天资料馆。
3.5
前三四十分钟以为就是要一直铺陈感化院的恶下去了,集中为男孩的视点,舍监等反派人物形象就比较扁平。后边叙事立体了一些,但感觉一个个事件比较零散。
蠢死的电影…男主真的太蠢了,剧情也安排的有点莫名其妙显得男主更蠢了,好在结局救回来一点点…不是你和你妈有这种恋情,你继父不把你送去感化院才怪…这个妈绝对是奇葩中的一朵大花,安排这个妈作为电影事件的悲剧源头真的是最蠢的(翻白眼)
50年了,讲到少年失足,浪子回头,或无助的奋斗,House of the Rising Sun便常被选作主题曲。而片尾的这个极慢极低的奇怪版本,若不是字幕提示,差点没听出来
团结起来夺过鞭子的时候他们就怂了
嘶~~不是喜欢暴力么,宰了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