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秋天,北京国际电影节,智利大使馆。
过去很久了,我都要看备忘录的日期才知道是什么时候看的。
当时以为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沉淀到了现在,才发现只能给出三星。
以下是当时写的。
不思议女人,更是普通女人。
低沉但温柔的嗓音,精致的妆容、服饰和发型,见到她的人都叫她ma'am。
她是Marina。
她有男友,有天籁般的歌喉,在餐厅打工当服务员,有几个知心好友,也可以是夜店的Queen,下定决心去参加爱人的葬礼,最后却只听到他小女儿的哭声就立刻退了出来。
她对自己的身份很坦然也很坚定,告诉所有人我是Marina,不是Daniel。
但也因为她的身份,她面对谩骂侮辱,只能一味忍让。
在这个社会中,她是不占理的。
她从医院里逃走,极度不适却沉默地接受了体检,走在街边被人跟踪辱骂甚至绑架侮辱被拿胶带缠了一头一脸被世间所有恶毒的语言咒骂,也只是一直想逃走一直说let go of me 和 don’t touch me ,直到第二次的放肆才忍无可忍地跳上汽车顶,边跳边喊“我要我的狗”,但仅此而已,甚至爬下车后还把Orlando的钥匙还给了前妻。
整个故事中,她一直是最有礼貌的人。
如果她生来就是一个女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我最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一个人,人畜无害,恋爱你情我愿没给社会添加负担,为什么只因为一种身份(而且是天生无法改变的)就要被人如此侮辱鄙视?
要评判一个人,就评判ta后天的修养,而不是对先天的属性指指点点。
Marina做到的是宠辱不惊,或者叫,麻木。
前妻虚伪地叫她不要拘礼,又几次三番地或嘲讽(变态…恶心…)或谩骂她,她不去还口;Bruno轻薄的嘲笑(无法想象我爸和你在一起)和辱骂,她不去理会。
而她称呼警官的名字被要求叫官职,看上去疏远,其实很体恤她,在体检的时候对医生说将她当作女人看待,问她的名字并叫她的女名,她也没有对警官感激涕零。
这个世界上对变性人有很多种态度,有像妻子、儿子和开始时警察的态度,谩骂、挖苦,嘲笑、不讲道理;有像哥哥和警官的态度,会体谅,但是过不了自己的坎。
会对妻子那类人提出异议:她是女人,也会在握手还是贴面礼中纠结,最后选择握手。
当然也有像好友的态度,完全自然地看待,所讨论的从来都是鸡毛蒜皮,从不因为她的身份而有别扭。
这种人毕竟是少。
最后是关于爱情。
她的爱情看上去很普通,虽然也有cliche的“家庭排斥”话题,但男主毕竟是成功的企业家,经济独立,家庭方面在男主健在时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Marina是孤独的,就算面对好友,也只是简单地说move on,keep everything to herself. 影片中常有象征,如Marina在不平、扭曲的镜面中审视自己,比如还车时电台里的“A Natural Woman”,比如象征着重新来过的洗车和火化,虽然每次试图重新来过,男主的影子总会找到她,Marina最终也目送爱人离去。
她的最后一阙歌,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但我有感觉,她要新生了。
影片结束得略显仓促,开头伊瓜苏瀑布镜头,结尾却没有交代Marina日后的动向。
她在桑拿中心拿到机票了吗?
她有没有去看伊瓜苏?
她会不会觉得,在瀑布下本应站着两个人?
瀑布元素和《春光》不谋而合,然而虽然两部影片主角都是LGBT群体,但实质上还有很大差别。
《普通女人》关注点在于人与社会,与其他人,关于放下,关于新生。
而《春光》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关于爱情,关于逃离,关于孤独的人,关于念念不忘。
黎耀辉真的可以放下何宝荣吗?
看到一段影评印象很深,片中女主角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这些压力几乎让人崩溃,但女主角最终选择了直面问题,活出真实自我,这不得不让人钦佩。
国外的舆论环境如此,在中国LGBT群体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谁又敢真正面对自己内心呢?
对于异于常规的人群感到排斥是人的天性,但是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认知,这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引导,增加社会的包容度,人与人是不同的,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伪造自己的身份去标新立异,甚至去盈利,确实让人不齿这种行为。
生活最大的真实,就是真正的面对自己内心,我相信这不仅是变性人对自己性别认知的选择,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决定自己去做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选择。
看普通女人 前半段看得我心痛 很多人看LGBT电影都会说 如果把角色换成异性恋 就不会有人喜欢什么的,为什么要换啊 情感的发生就因为你是你 我是我 吸引的条件缺一不可 就像carol的回眸 。
女性的坚韧是生活一遍遍的戏谑 依旧带着害怕的心一步步默默摇摇晃晃的走。
同样身为女性 我可能永远也做不到。
沉稳和张狂 永远会选择沉稳的那个 就像苦难和幸福永远更偏爱苦难 电影可能带给我的效果是一点点的积累。
看了三块广告牌和这部 会思考苦难到底是谁带给我们的 最后喋喋不休又要去怪谁 为什么放一起可能两位女性都带给我一定的冲击力。
还有那种淡然和包容为什么外语片里的人都那么善良。
最后想说减法的重要性 先看的V字仇杀队全程没摘面具的V 然后是her里全程没露面的her 广告牌里复仇的态度 这部电影里没回放的感情 减的到好处 收要比放好的多
【普通女人 Una mujer fantástica·智利2017】名不正则气不顺,搞不懂英译名A Fantastic Woman,直译《了不起的女人》为何成了中译本的《普通女人》,至于这“普通”是对LGBT议题的穿凿附会还是别有深意的让渡,那就见仁见智吧。
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智利电影。
一出场,女主只是一个恋爱中的“普通”女人,簪花与爱人一起庆生,为生日蛋糕脸红,一起憧憬去伊瓜苏瀑布旅行。
然而,爱人突然离世后,她的性别才变得非常物理,变得疑虑、问题、滞障,医院对她没有安慰只有怀疑,还叫来警察查验身份,死者的哥哥叫她不要打电话通知其他人,她被死者的前妻和儿子不断要求搬离公寓,不许她哀悼与告别爱人,不许守灵也不许参加追思会,她才不得不由“普通”变得“了不起”,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是一位跨性别者。
女主的表演堪称杰出,宽广而坚定,以一种略带疲惫的气质吸纳并销融了每一支射向她的明枪暗箭。
全片蕴积着一股悲剧的力量,让人愤怒,却从未绝望。
看到电影中断才意识到玛莲娜的特殊身份,也是看着看着才发现玛莲娜的高贵和痴情,礼貌用语“谢谢”永远挂在嘴边,即使面对恶毒的辱骂也忍着坦然面对,爱侣的猝死带给她的猝不及防,直到焚尸前镜头才给了眼泪。
爱侣死后,她常常出现故人的幻觉,在车上,在车库,在家里,在殡仪馆,其中最奇特的莫过于在幻影的指引下她找到了爱侣,我总感觉这个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和普遍共鸣,正如自己常有的梦境里总会出现那个10岁的妹妹。
电影的结尾,她寻回了那条狗,偏见还在,但生活也要继续。
一个女人,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变性的迷人女人,为了参加爱人的葬礼,卑微受欺凌,全片都是虐,结局也没啥好说的,她无法‘正常’地参加,能得到的也就是一条狗。
想到姜思达说他的狗死了,突然觉得爱情也没了,女主最后能得到一块抚养过的狗起码也是种安慰吧。
全片最喜欢女主倾斜45º临风站立的片段,真印证了尼采那句,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自从彩虹运动兴起,LGBT相关电影越来越多了,很喜欢一句影评,她可以是drama queen 也可以是everywoman,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非常漂亮的电影语言冲突展现的方式比我想象得要剧烈许多 我以为大家都是那种暗中膈应人的做法 可能是西班牙人比我想象得要直白许多。
)很喜欢女主去桑拿室看到空旷的储物柜的剧情,就是,她为了进入男桑拿室,必须鼓起勇气再从成为“男人”去找爱人的最后一点念想,但实际上并无法改变爱人死去的现实,她不得不继续自己的生活。
真是戳得不行。
还有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对女主展现敌意的场景/人都是相对“年轻”“现代”“超前”的,而她获得温暖的人/地方都是相对“古旧”的,这个对比还真是一有点讽刺。
以及 女主 真的 很美啊
幸好没有提前看剧情简介,看到三分之一才意识到女主原来是个男人,痛失爱人后孤立无援,一个人与和整个世界对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电影非常工整,一气呵成,但又没有流于流水账的平庸,带着悬疑的机票贯穿始终,整理柜里空空如也,这给了我们诸多的解读。
其实无论柜子里有没有机票,都无法抹去两人的爱。
关于两人的爱情,因为男人猝死,好像是短缺的,但电影对他们的爱情是有铺陈的。
1)首先是男人在办公室时找信封,这说明机票一定是买了的,如果没有这个场景,那么他后来手写下的信封毫无意外,一定会被解读成男人只是诳玛丽娜。
男人提出10天就带她去伊瓜苏瀑布的,信封遗失这条线并没有说明,最大的可能是由妻子或儿子拿走了的,而不是男人失信于她。
2)生日当晚,玛丽娜热情奔放唱歌,共进晚餐时两人互相凝视,带着从容和温暖,男人眼里写满了宠溺,手写的信封代表着他对她的承诺,而她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因为彼此都懂。
这场戏看似简单,信息量非常大。
男人精心为她的生日订了座位,并且请来服务生给玛丽娜唱生日快乐歌,说明他根本没有忌讳,在大厅广众之下和她秀恩爱,柔情满满地安排和她一起去看世界奇迹瀑布,如果不爱,怎么会做这些呢?
3)两人一起回家,共度春宵一刻,激情坦荡,但很快随着男人发病急转直下。
在这期间,也留给观众一个悬念,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情侣抑或第三者,悬疑设置得非常好。
4)玛丽娜送男人去往医院的路上,打电话给男人的弟弟,更是将悬疑推至高点,直到医院里玛丽娜的身份才慢慢浮出水面。
玛丽娜和男人的爱情,弟弟是知道的,并且很尊重和认可,那也从侧面说明男人是很爱玛丽娜的,要不然弟弟怎么会知道她的存在,并且对她的态度还算友好。
男人公布了和玛丽娜的恋情,对于这场不被承认的恋爱,相比玛丽娜,或许这个有身份的男人更需要勇气去承认这一切,这条线并没有交代,但随后的发展中,不显山不露水的表现了出来。
妻子和儿子的愤怒,不惜一切要保全男人作为好丈夫、好父亲、好男人的形象,包括社会大众也如此,尤其是妻子自以为是的宣布主权,更加彰显男人对她爱情的缺席。
她需要的不是男人的爱,而是一场被遮盖的体面,纺织厂的全体工人所致的悼词也是如此,因而可以女秘书拿走信封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她最有可能知道信封里有什么。
所以玛丽娜对于猝然而逝的恋人才会如此心痛,在卫生间里伏地,在衣柜里呼吸爱人的气息,在大风天里艰难前行,这场戏可谓神来之笔!
坚定而不彷徨。
痛失爱人后,被人驱赶、侮辱,她迷惘。
虽然最终没能找到爱情的佐证(那个装有机票的信封)她依然执着于和爱人最后的告别,在爱的指引下,她找到了爱人,最终得以握手而别。
如果爱是真的,还需要凭证吗?
即使是黑洞,那又如何呢?
带着爱人的小狗一起生活,高声放歌,因为她有爱人,哪怕是曾经有过,也能给予莫大的勇气!
因517,豆瓣推荐上热搜,而想看看与了解,220520完边看边思考中年、老年时期这些问题,以后如果我也有伴侣也避免不了(现在也可以差不多思考故事情节很普通,像是与电影名相呼应第一次看变性人演的电影,倒是与主角的身份一样,也是名变性人玛丽娜,能在困境中,挣扎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阳光就像尼采所说的:“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与世俗作斗争,本就是件艰难的事让我想到自己以后也能这么面对吗这两天也都在不断思考着这问题年轻时不懂事,高调的去宣告着自己的身份丝毫不在意他人、社会的眼光与看法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激进、渴望得到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现在面对世俗,我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无形中,也去发声、去努力、去奋斗就只想拥有与常人一样的平等、尊重而已而作为性少数群体,希望的只是像平常一样对待即可不用同情、不用怜悯、不该被歧视、不用带着有色眼镜这一天,在我有生之世能看到吗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
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
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
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
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
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
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
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
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
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
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
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
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
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
加油。
1.作为LGBT题材影片,依旧聚焦被侮辱受损害者的痛楚与抗争,不够有新意,故事也缺乏回味空间。2.所幸,尚有几许超现实的光华,如渐次前倾的逆风而立,以及舞会的飞升念想。3.空洞幽邃的衣柜盛不满空落落的心,两股间的小圆镜终于照出了本己的夙愿。(7.5/10)
三星半,但是考虑到是跨性别题材,还来自智利,且第一次由变性人演变性人,电影依然值得推荐。女主角很漂亮,叙事有点波澜不惊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表演和电影营造的氛围,只有南美电影能拍得如此自由。181号柜子,让我想起了A Ghost Story里的那张小纸条。
那个,有些象征画面也太直白了吧。。。风里那个。。。。
单身女子,在丧偶后暗涌的哀恸和空荡的失落之外,还富于浓烈的平权色彩,而后者几近水到渠成地汇入前者的情绪暗流当中,毫无生硬的标签感;另外,私人极其嫌恶那句slogan式的台词“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让人物直接说出这句话简直太像鸡汤说教了,明明靠着打开柜子就可以自然地完成转折。
「使我作你传递爱的工具」最让人唏嘘的是,身份的界定抹掉了为人本性,限制了情感的互动交流,当「坚强」在不明所以的暗处涌动,却习惯性地统治镇压;要知道,每个人的过去都可以闪耀辉煌,而男人与女人的差别是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和对过去缄默化的包容;接受你,是接受所有过去和所有将来。
只要套上lgbt的光环,任何平庸的故事都瞬间身价暴涨。
还行JH你鉴影氺平还是太局限了 格局都太小
找话题-12/03/17 at MoMA
情绪路线
让变性人不痛苦,让同性恋不痛苦,未来我估计人类会痛苦!无所谓了,好多人事也没和我有关系
觉得情节挺简单的,演绎也不出色
导演强大,角色和表演极其出色(所以不知道为啥用编剧银熊打发了),感谢塔拉翻译!
从舞池里来者不拒的《葛洛莉亚》到变性丧偶的《普通女人》,莱里奥专注帮边缘女性祛魅,美貌、聪慧、活力...之外,其实“女人”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关于勇气和坚守,表达热爱和无畏。
最后一搏竟然是为了要回狗
仍旧有不少人疑惑 她为什么是女人其实她们不过是后天多了一次选择爱人死后 她面对了太多指责和怀疑从言语 肢体 表情上 我们读懂了她的失望 感 想抗争 不辩解 最终释然惊喜间以为柜子里会存有什么 其实是空无一物 也许不留下多余的留念也是告诉她不念过去 纵情当下
跨性别题材,但一直隐晦着讲,不呼喊权利,不卖弄矫情,光着上身穿过桑拿浴室的一幕非常好,穿越心理上的性别也穿越回自己的过往,看见一个黑洞洞的储物箱。没去成的大瀑布以及自我蜕变的一次经历。
Predictable. #飞机上看电影04
故事一般,主演蛮出色的。既有坚毅和果敢,又有隐忍柔弱的一面。真实的变性人演绎变性角色很出彩。
把一个变性女人失去爱人之后受尽质疑和排挤的故事讲得不够生动但却非常真实。
这部电影给我一种货真价实的感觉,丹妮拉演的是自己,表演的自然很到位。该片不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丹妮拉还作为台上的嘉宾报节目,这也是很高的荣誉。丹妮拉不论怎么看:身段,手臂,声音,都是女子样。所幸丹妮拉生在这个时代,她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世界真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