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中国朝鲜族诗人却被描绘成了朝鲜诗人。
还有什么好说的,自己人习惯了被偷,而韩国人喜欢了去偷。
多年过后当无人问津的时候,他自然就从被偷变成了光明正大。
还是想说那句话,国人不应该再漠视文化的流失和被侵占,不要因为韩国的偶像、电视剧等东西就自然而然的戴上滤镜,不然真的会出现那么一天都是他们的。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知道尹东柱,是因为读了李正明的《编号645》(The Investigation) 也听说这部小说会被改编成电影,所以开始留意(现在仍不知道它的改编情况)。
但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大约会一直记得那个姗姗出场的青年,在地狱一般的监牢里,放着风筝,看着天空,说着诗和星星。
在维基查了诗人的生平,出生于中国吉林,国籍是日本,民族是朝鲜。
这是一个身份的模糊,也是一种时代的乡愁,可以想象,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自我的认知都让人犹疑。
比起我们常常看到的国恨家仇,一个青年人的迷惘似乎才是主题。
影片中,借着和家乡父老、和宋梦奎、和同窗、和宥真、和郑芝溶先生、和日本老师,每一段对话都在探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的疑问:是要坚守一个令人心存感恩的信仰,还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主义?
学有用的医学,还是无用的文学?
散文还是诗歌?
文字如何改变世界?
留在朝鲜用日文学习,还是直接去日本用日文学习?
要不要改名,要不要考学,要不要……继续写诗?
这些迷惘来自于黑暗时代和明亮灵魂的不吻合、来自于泥泞现实与清澈理想的不吻合,来自于低头看路和仰望天空的不吻合。
尹东柱的不合时宜,是他最深刻的迷惘,诚如他在诗中倾诉:“听人说生活着实不易,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
”在水深火热中、在风风火火的人潮中,却还能感受到风、河流还有星空——这究竟是对还是错。
感谢导演的克制,让影片没有往宏大叙事发展,没有渲染太多的历史情绪,而是关注一个青年人的内心; 感谢姜河那的演绎,让那个羞怯的、紧张的、激动的东柱,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英雄,而是一个困惑却坚韧的年轻人。
尹东柱和他的诗歌,所以能有超越时代背景的启迪力,大约在于,每一个青年人都经历着那些迷惘,都在模模糊糊的时候试图写下些什么;在每一个春深或者秋凉的夜晚,逃不出那三个问题的纠结:故人何在。
前程哪里。
心事谁同。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说实话,就是被倭寇镇压了,杀害了。
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与反日联系在一起的。
为不忘“亡国”之耻,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韩国始终抓住两条线不放:一是清算历史,铲除“亲日派”,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韩国,凡是“亲日”派人物,一律不许进入政界。
在国家机构中,政府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部级机构“国家报勋处”。
其职责是表彰在抗日独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些人在乘坐飞机时可拿经济舱的票坐头等舱,还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费和停车费等。
影片的最后,东柱说: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只是把写诗作为愿望,单纯的想做一个诗人,真是感到太羞愧,听了你说的话,作为一个诗人,没能在前面引路,像个影子一样跟在了后面,因为感到羞愧;无法签名。
而宋梦奎最后说:在日本留学的朝鲜学生聚集的思想教育,利用调集令,假如能成立朝鲜叛军组织,正式的指挥军士们活动该有多好?
我没能那样做,感到羞愧。
没能那样做我感到很羞愧,因为羞愧才签的名。
-而我们在当今社会下,衣食无忧。
生活越来越细致越活越精细的同时,我们连梦想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守护,实现梦想。
在一出生就注定是,在朝鲜的土地上,生活在日本场景,经历过青山里战争,创世改名,尹东柱还是坚持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着诗,想着如何能在日本发表的时候,注定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那份坚持,那份毅力,那份理想,那份伟大。
从打破票房记录的热门影片《王的男人》(2005年)到近期新作《思悼》(2015年),李俊益导演无疑沉浸在票 房热卖的成功喜悦之中。
但显而易见,他对电影的热情要远远超出其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从他此前活动中可 在看出,他会长时间思考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这为韩国社会文化评论做出了一定贡献。
李俊益导演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新作《东柱》的观影人数突破 110万人,在他的履历上添加上了与众不同的新记录。
自1993 年推出首部作品到《东柱》,他已经执导11部电影。
在他的位 于忠武路的办公室,办公桌背景墙上的电影海报展现了一部 分他的电影作品。
从左侧开始依次为《思悼(2015)》、《东柱 (2016)》、《王的男人(2005)》、《广播明星(2006)》、《愿望(2013)》2016 年初,李俊益导演执导的影片《东柱》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这是一部只有5 亿韩元投资的独立电影,讲述了尹东柱(1917-1945)的故事。
尹东柱是韩国人非常 喜爱的诗人之一。
影片获得了电影评论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高度赞誉。
这是一部黑白 影片,描绘了韩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刻画了刚成年时期的尹东柱的形象。
在日本 对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尹东柱在日本以政治犯的罪名被捕。
影片以一种冷静的视角直 面他的悲惨命运。
他留下的那些悲伤而优美的诗句散见于全片,纪念之意不言而喻。
《东柱》是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因为口碑极佳,所以破例在院线放映了很长时间,吸 引了超过110 万人次前来观影。
该片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观众群。
今年春天在美国上映,参 加了纽约亚洲电影节,由此被推向国际。
具有戏剧性的是,诗人在日本拥有很多粉丝,该片 也将于今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很久以来,忠武路一直是韩国电业产业的核心地带。
我在李导演于忠武路的办公室见到 了他。
电影《东柱》的一个场面。
李俊益导演说:“选择黑白 画面是为了把一直以黑白 照片示人的尹东柱诗人的 形象清淡、郑重地表现出 来”。
历史的虚构和好莱坞的技术达西· 帕凯 看您的电影作品年表,您好象对历史情有独钟。
您在拍摄电影时,为什么 特别喜欢以过去的历史作为背景?李俊益 我是看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古典剧长大的。
人们通过看欧洲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 来了解欧洲的历史。
当我做电影进口相关工作的时候,发现外国人对韩国几乎一无所知,虽 然有一些人知道日本或中国以及一些两国之间特定的历史事件。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能看 到足以引发他们对韩国兴趣的文化产品。
我拍电影的一个原因就是想填补这个空白,同时也 想去探究韩国和中国以及和日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2003 年拍了《黄山伐》一片。
大家对欧洲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耳熟能详。
其实, 早在7 世纪,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间也发生了类似规模的战争。
在长达30 年的战争期间, 约有13 万大军从中国乘船远渡而来参战。
如果现在重拍这部电影,可能手法上会更宏大一些。
不过,当时我把目标定为让观众轻松愉快,加进了一些搞笑成分,倒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便如此,电影的幽默也好,内容也好,都是带有地域性的,比如说方言以及其他方面。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那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落脚点就是《王的男人》。
当时,虽然有 可以提供基本背景的剧本,但我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小丑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意大利传统 喜剧中有小丑一角,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作品《安德烈·鲁勃廖夫》 中都有小丑出现。
我费了很长时间思考欧洲的小丑和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有何不同,最终我 想到了,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已经超出了作为表现剧作家思想的手段或工具的这一单纯功能, 而是具备了表现普通大众的方式。
既强烈地主张自己的观点,又与国王这类统治者保持了更 为紧张的关系。
带着这种概念性的理解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在韩国大获成功,也获得了海外观 众的青睐。
达西· 帕凯 我同意您的观点,韩国文化和日本、中国文化的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那么您认为,这种固有特点来自何处?李俊益 历史上来看,韩国一直受到来自邻国的多种影响。
直到19 世纪初期,中国一直 对韩国产生着巨大影响。
到了1900 年左右,日本的影响逐渐增大。
此后,在韩国从日本殖 民地统治下解放出来、经历了朝鲜战争之后,美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所以你能发现,这三 个大国的文化影响在相互交织。
此外,艺术家们 都带有一种倾向,喜欢从强烈情感中宣泄出极大 的能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人把苦难和痛楚、 怒火都像泉水一样深深埋藏在心里。
在电影制作层面,美国和日本以及中国常常 从文学和小说中汲取素材,但是韩国文化可以借 用的历史小说并不多。
因此,韩国的导演不得不 进行故事原创。
我们将那些艰苦岁月里积淀下来 的感情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相结合,新的东 西就这样创造出来。
低成本黑白电影达西· 帕凯 拍摄《东柱》的契机是什么?李俊益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 年代末,我 制作过一部电影叫做《无政府主义者》。
背景是日本殖民地时期的上海,朴赞郁导演写的剧本。
我和 他一起一边进行调查,一边准备电影拍摄。
这期间,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在大屏幕上重现当时的时代。
结果是,电影没有成功,我也转到了其他项目上。
2011 年,我接到了日本京都历史剧电影节的邀请,送去了《平壤城》和《出云之月》两部作品。
在当地逗留时,我曾计划参观尹东柱最后求学的同志社大学。
我去看过特别为他设立的诗碑,也去 走过郑芝溶在诗作《鸭川》中描写的那座桥。
两年后,我到堤川参加导演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回家的火车上正好碰上了坐在邻座的申渊植导 演。
他是低成本独立电影的专家,而我一直拍商业片。
我对他说,想拍一部关于尹东柱的电影,但 是不能拍成商业片。
因为这部片子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需要很多钱但又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所以没有办法获得资金支持。
我问他能不能写一个低成本电影剧本。
他对我的想法充满了热情,我 请他把预算控制在约2.5 亿韩元之内,并建议以尹东柱和他的表兄弟宋梦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就是这样开始的。
达西· 帕凯 外国人对尹东柱一无所知,您准备怎样介绍他?李俊益 事实上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好几种语言并出版,但在国外并没有什么名气,大概没 有太多人接触过他的作品。
一般来说,除了高银,并没有什么享誉海外的韩国诗人。
尹东柱的诗本 身很重要,但是他的生与死同样重要,值得纪念。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 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 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主管人体试验的是日本军医石井四郎中将,他创立了关东 军731 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对20 多万人进行了人体试验。
在福冈监狱对尹东柱和宋梦奎等1800 名在押犯人实施人体试验,也是由石井负责的。
石井四郎本应像纳粹人体试验罪魁祸首那样作为战 犯接受审判,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他却安度晚年,享年90 岁。
这部影片不是单纯讲述 一位诗人,而是关乎一段特殊时期的人类良知。
达西· 帕凯 电影中的两个真实人物,尹东柱和宋梦奎,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不同?李俊益 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在同一地方死去。
两个人是表兄弟,彼此既是亲密的朋友, 又是竞争者。
尹东柱的诗不是闭门造车之作。
通过他的词句可以看出有人对他的心理和感情起着决 定性影响。
最重要的是,他生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他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他离开故乡后 的生活里,对他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挚友宋梦奎。
诗人表现着特定时代的痛苦。
这一痛苦也反映在他们的友情里。
劣等感、对立的情感,在彼此 之间互为镜鉴的映照中,莫不如此。
“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 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回眸近代达西· 帕凯 最近推出了不少以日本殖民地占领时期为背景的电影。
但在过去,很多导演有意识 地回避这一时期,这类电影很少能取得商业性成功。
您认为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李俊益 是的,过去很多导演都不愿拍日本占领时期的相关电影。
因为那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观 众掏钱来剧场,希望寻找一种胜利感。
但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电影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
韩国经历了困苦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颇为艰辛。
在这样的时期,有关破灭的故事是不受欢迎的。
好在韩国经济后来取得了高速增长,人们在讲述过去那段不堪的历史时,似乎有了点自信。
有个好 的例子,就是崔东勋导演的作品《暗杀》。
这部电影以韩国历史中那段黑暗时期为背景,全智贤在 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正如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里强调了个人的胜利。
这一点使电影获得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韩国电影制作人拍摄日本占领时期题材开辟了一条 新路。
达西· 帕凯 现在在创作什么? 有没有开拍新的电影?李俊益 现在有两三个剧本正在进行中,因为选择的题材比较难,所以工作量也是相当惊人。
我 最想拍的就是那种以韩国近代为题材的探索类电影。
美国、日本人的近代史起源很简单,但是韩国 的就相当复杂。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日本对韩国进行殖民统治,把韩国带入了近代。
而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韩国近代的发端应该是朝鲜王朝末期与天主教的相遇。
这件事触发了西学运动, 开始向韩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思想和科学。
最终,与此相对立的东学与西学之间形成了某种均衡。
从 很多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两场运动之间的冲突最终招致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我想,通过探寻最终导致韩国丧失自主权的东、西学之争,可以为寻找韩国近代化本质提供一 个饶有兴趣的视角。
不过,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放到一部影片中讲述,实在是一项超级工程。
我觉得 自己是不是太贪心了。
(白洁译)
李俊益导演(左三)执导 《东柱》时与演员们谈笑。
原文地址:https://koreana.or.kr/user/0002/nd30028.do?View&boardNo=00000284&zineInfoNo=0002&pubYear=2016&pubMonth=SUMMER&pubLang=Chinese
因为排片少时间晚,为了不影响隔天上班,拖到周五晚上才终于看了《东柱》。
其实这是一部让人不敢,或者说没有资格随随便便评价好坏的电影。
内容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而形式也似乎无可挑剔。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
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很喜欢影片的剪辑,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混乱。
还是像《思悼》一样,导演编剧预设观众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没有从头到尾一一说明,而是用监狱中最后的审问串联起过去人生的片段,每一段经历伴随着从心底涌向笔尖的诗句,坚定而温柔。
东柱的彷徨反衬着梦奎的执念,东柱的愧疚交叠着梦奎的懊悔。
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深爱的兄弟,但一个内向到消极,一个热血到激进。
他们注定走上不同的路,却一样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喘息,迎来相似的悲剧结局。
就像片中两人对于文学价值和暴力革命道路的争论,在那样的时代悲剧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就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对看不见的未来也都是没有答案的。
他想出版的诗集,他想看到的独立,奈何都在身死以后,多么遗憾多么伤感。
看着他们人生浮沉飘荡到最后,似乎才能隐约明白,为什么东柱会说——“都说人生不易,但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写一首诗篇,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
”没有人能清楚究竟反映了多少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没有人能猜到那些想象的画面与曾经有多少相似或不同,即使主创们也一样。
但可以看得出李浚益导演在每个细节上的小心翼翼。
一直觉得他是个神奇的导演,拍过那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光看最出名的这几部《黄山伐》《王的人生》《郎在远方》《素媛》《思悼》再到《东柱》,都不太像是同一个人拍的。
申渊植导演这次执笔剧本和监制,明显也对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对人性深处不可言说部分的把握,透彻到残酷。
没有一味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而是也会嫉妒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懊悔。
姜河那和朴政珉的演技也让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变得那么有张力。
只是,如果对两位演员不熟悉的话,一定能更入戏。
我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自比较着其他影片中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毫无疑问,他们这次奉献的表演足以让该片成为其履历表上的代表作。
当最后片尾滚动起尹东柱宋梦奎的真实生平,响起姜河那唱的那首歌时,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才终于有了一瞬间的释放。
但总隐隐觉得似乎掉眼泪都是对故人的不够尊重。
对于生活在如今这样相对太平太多的国家和时代,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我们来说,对那时的他们,又何谈“理解”与“同情”?
低预算,黑白片,不华丽,不商业,或许因此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那有如何?
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在那里,视而不见的人是自己的损失。
真的并非想用道德绑架评价,只是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它的价值并非可以用商业包装和票房数字衡量…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旁边姑娘用淡淡的语气对同伴说,下映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感觉看十遍也不会腻。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文/暖晴禁转,谢谢。
🤐p.s,多说一句正文没地儿插的话,饰演日本刑警审讯官的金仁佑依旧飚着日语很抢戏,总让我想起他在《暗杀》里演的那个帮金海淑开店帮全智贤炸车的日本大叔…于是又不小心跳戏…只能怪我《暗杀》看了太多遍…😑
尹东柱诗人“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和秋天,还有一个男人,就如我的追忆在那里徘徊。
”——《自画像》“揿亮灯火驱除一些黑暗,最后的我像期待时代那样等待早晨。
”——《一挥而就的诗》“仰望天空,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我感到心痛伤悲。
”——《序诗》——摘自尹东柱诗集
剧情简介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立 运动中,和就算陷入绝望都坚持要写诗,把这个时代悲剧纪录下来的东柱矛盾日渐增多,在那个暗黑被统治的时代,各自坚持己见的两表兄弟最终走上了不同道路并成为了对手,但最终二人却同样在日本监狱中死去
韩国电影《东柱》讲述了韩国著名诗人尹东柱的短暂而充满激情的一生。
这部电影由李濬益执导,姜河那和朴政珉主演,影片以黑白画面呈现,突显了那个年代的压抑与苦难。
影片开始于尹东柱在日本监狱中被关押的情景,这一幕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沉重基调。
通过回忆的方式,观众得以一窥尹东柱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求学和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尹东柱的诗歌在电影中被多次引用,成为串联整个故事的情感线索。
电影的叙事方式十分独特,李濬益导演选择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尹东柱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观众不仅能了解尹东柱的个人经历,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韩国,民族压迫和个人挣扎在影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姜河那饰演的尹东柱,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他将尹东柱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而深刻。
无论是尹东柱在求学路上的坚定与彷徨,还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与挣扎,姜河那都通过细腻的表演传达给了观众。
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尹东柱被捕入狱后,姜河那通过眼神和微妙的表情变化,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诗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与姜河那相比,朴政珉饰演的宋梦圭也同样出彩。
宋梦圭是尹东柱的表兄弟,也是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的性格与尹东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沉静内敛的诗人,另一个是充满行动力的革命者。
两人的互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人物层次,也通过他们的友谊和分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困境。
电影的视觉风格也是一大亮点。
黑白画面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历史感,还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过光影的对比,导演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压抑而又诗意的氛围。
特别是在表现尹东柱创作诗歌的场景时,黑白画面更突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澄澈。
此外,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一提。
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既没有喧宾夺主,又在恰当的时候烘托了情感氛围。
简洁而富有张力的配乐,使观众更容易融入到尹东柱的世界中,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虽然《东柱》是一部传记片,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尹东柱个人生平的描述。
通过尹东柱的故事,影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韩国,知识分子们在压迫与反抗之间的挣扎,以及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总的来说,《东柱》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力量的电影。
它通过尹东柱的生平,展现了一个诗人在黑暗中的光明与希望。
影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也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
无论是对尹东柱其人其诗的了解,还是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反思,这部电影都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对于喜欢历史题材和传记电影的观众来说,《东柱》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能领略到尹东柱的诗歌魅力,还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心跳。
李濬益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将尹东柱的故事讲述得动人心弦,使这部电影成为一部既有历史厚度又有艺术深度的经典之作。
文/几何乡
家国凋零,匹夫何去,朝鲜民族的挣扎,投射于个人的求索迷茫。百无一用是书生,莫过热血志士的旁观者和影子,却依然逃不出时代的漩涡,阴错阳差留名于世,宿命感与偶然性的交合,只有东方的哲学思辨才能体会。除了黑白影像和倒叙插忆,剧情与对白上太多现代韩剧drama烙印,时代沧桑感和悲怆感有所受限
男主演技一般。
还可以
工整 但不动人
内容无感,手法平庸,演技出戏,全方位的一般啊。除了填补对这块历史的空白了解外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没想到基督教这么早在韩国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一直以为是朝鲜战争后才有的。
不喜欢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以为会很沉闷。
很特别 嗯 怎么说 就是很特别
数星星的夜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那个年代写点破诗能有毛的作用,就连反抗也是最后被逼无奈而已。就像日本人说的他只是孟奎的影子而已。不过日本人审讯真文明啊,最重的就是扇了一巴掌
我应该没有办法全看完 很压抑的一部片 演员很精彩
任性的全部用黑白画面呈现,却意外收获了电影的沉重感和剧情的厚重感,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功力势如破竹
8分!以为是闷片结果完全不是!最难过的地方是宋梦奎在集会上说光复军在满洲召集了30万人,而我知道其实并没有……:(
괜찮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家乡的田野。
姜河那的声音好适合念一些悲伤的诗,他的睫毛好像都在流泪。
实在是沉闷到看不动(前前后后分了四五次)。朴正民可比姜河那会演太多了。
看过又忘了内容
看过小说 所以对尹东柱有一点了解 看了电影才知道还有宋梦奎这个人物 他们的故事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很多 但纯黑白的电影 以及两个人炸了的演技 电影台词也不尴尬 而且姜河那的声音念诗真的好好听 还有片尾曲 大半夜的看的我嗷嗷流泪 (这是我去湾湾交流前在家里的最后一晚 有点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