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的第一支预告片出街时,我只看了一点点就开始涕泪横飞,最后对着手机屏幕哭崩了。
朋友问我,是因为这片子拍得很好吗?
我说,不不,它有可能是个大烂片,但是有一种片子,就算你心知肚明它很烂,你也会买票去看它一看的。
我并非梅艳芳或张国荣的粉丝,梅张二人大红时我还不懂事。
小时候又顶讨厌听粤语歌,极不喜欢陈百强,那曲折转圜的九声六调总让我觉得世界陈旧了下来,陷入靡靡黄昏之中。
而至这两年,去香港的博物馆,偶遇老粤剧电影回顾,我兴致盎然地加入一群老年人中,和他们一起看着黑白影像的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罗艳卿,李香琴,林家声…… 大佬倌们生龙活虎,在银幕上出现又消失。
最后我还和老人家们一起唱了《香夭》,愉快地结束观影。
我想,是因为我也已经尝到了那一丁点,人间的滋味。
《梅艳芳》这部电影放到最后二十分钟时,全场已经抽泣声一片,气氛有些吊诡,明显能感觉到所有人都在努力保持克制和静默,但悲伤仍然像瘟疫一般在空气里蔓延。
电影有的时候像一种巫术,而进电影院观影就像参加一次集体的巫术致幻仪式。
当这最后二十分钟,银幕上的时光转入2003年时,谁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一切按部就班地发生着,昨日情景再演一遍,那些老早消弭于岁月长河中的情绪又被抓了回来,于是在场所有人共享了这一刻的悲伤。
电影结束,镜头定格在那个经典的瞬间,她穿着婚纱的剪影,转过身来,挥手对所有人说,Bye Bye!
坚定而有力,一个极漂亮的人生休止符。
啊!
真好!
1982年,梅艳芳赢得了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冠军,决赛她唱的是徐小凤的名曲《风的季节》。
那个年代,香港经济已经起飞,是亚洲四小龙之首,电视机普及千家万户,梅艳芳夺冠的电视画面成了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芳龄十八,却有十四年的演出经验,从小丧父,还有个出了名吸血的母亲。
于是,四岁起她就跟着姐姐梅爱芳一起四处跑码头唱歌养家。
她也有上学念书,但因为卖唱女这个身份令她在学校备受歧视,念到中学就退学不念了,消耗了她整个童年的还是鱼龙混杂的各色娱乐场所。
她常在荔园唱歌。
荔园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游乐园,内有游泳池、溜冰场、动物园、各种游乐设施,还设有剧场,唱粤剧,唱京戏,唱流行歌曲,表演杂技魔术等等。
后来的粤语片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也曾在荔园卖唱,成龙还是七小福成员时也在荔园卖过艺。
现在很难再去了解那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什么样的一个时代。
后来看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叶问到了香港,褪下长袍,换上短装。
战后余生,重遇宫二,两人走在夜路上,宫二环顾四周,满街武馆的招牌,不由叹道:这不就是一个武林么?
香港直到1971年才废除大清律例,旧文化环境在这座孤岛上如化石一般遗留下来,像荔园这般收留了十八般武艺各路沦落人的地方,也是这江湖的一部分。
梅艳芳唱歌并没有什么师从,不过在这些场子里看着别人怎么唱,怎么演,怎么应对客人的取闹,可以说她是从小就在江湖闯荡的孩子,见惯了各种复杂场面。
所以在电影《梅艳芳》里有一场戏是她教张国荣如何应对酒场里的客人,张国荣是富家子弟出身,读书留洋,唱歌可以,但要应付夜总会那些喝得酩酊大醉的客人,他就毫无经验了。
这么说吧,在梅艳芳那层天皇巨星的外衣下,她江湖儿女的侠义与深情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唱歌其实是一桩极消耗情感的事。
1982年,在她新秀大赛夺冠时,台下坐的评委有黄霑和顾嘉辉,当时这二人号称辉煌组合,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一个写词,一个谱曲,包揽TVB绝大多数电视剧主题曲的创作。
黄霑给梅艳芳打了满分,而顾嘉辉说艺术没有满分,硬是扣去一分。
梅艳芳正式出道后的第一首歌《心债》,也是这二老的作品。
《心债》不同于《风的季节》,《心债》委委婉婉唱的是一个「情」字。
当时梅艳芳十八岁,情感经历几乎空白,唱完第一个版本交到黄霑和顾嘉辉手上,二老旋即表示满意,收货。
电影《梅艳芳》里有几句台词极好:「慢歌不是唱伤心,是唱唏嘘。
」「快歌不是唱兴奋,是唱反叛。
」梅艳芳有一首快歌我极喜欢,《将冰山劈开》,与许志安对唱。
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迪斯科舞曲,一如常规操作,是翻唱了西方的热门歌曲,原唱是德国歌手Sandra Cretu。
而梅把这首歌唱得攻气十足,许志安那把男声则唱得受而妖娆,原作中电子乐的氛围被大大减弱,人声加强,完全将这首歌转化成了港乐。
这就是梅艳芳性格的两个面,慢歌一面是深情迤逦,快歌一面是个性和力量。
1986年,她遇见了世纪大渣男近藤真彦,当然,我冠之以「大渣男」的时候我有个朋友肯定会表示不同意,他会说,她只是经历了爱情。
近藤真彦是日本当红的偶像歌手,两人在酒会上相识,隔年开始了异国恋。
在恋爱的这一年中,她七次飞往日本去见他,而他却一次也没来过香港。
她替他解释,他比我忙,他没有时间,所以只能我去看他。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她选择奋不顾身为他挡住,从未说过一句怨言。
一年后,恋情结束,他给出分手理由是「如果她没有了我,她会死。
你没有了我,你还能好好活下去。
」这里的「她」是指他的女朋友中森明菜,而他还有个绯闻女友,叫松田圣子。
就在这一年,梅艳芳拍了她的电影代表作《胭脂扣》。
《胭脂扣》是一个拖了很久的项目,主演阵容早就定好,梅艳芳、郑少秋、钟楚红、刘德华。
却无奈中间起了波折,导演唐基明改了多次剧本,迟迟无法开拍,因此嘉禾老板何冠昌(同时也是梅艳芳的契爷)决定换导演,启用当时还是新人的关锦鹏来导这部戏。
这一波折延误不少时间,其他三位演员档期不合,纷纷辞演,只有梅艳芳坚持了下来,因为她锚定了《胭脂扣》里如花这个角色,非演不可。
至于男主角的人选,公司本来意属唇红齿白纨绔子弟模样的吴启华,而梅艳芳非常坚持地推荐张国荣。
这里不得不说梅艳芳眼光独到,后来几年吴启华一路演了不少三级片里的咸湿角色,而十二少这样的人物可以纨绔,但不可有半点下流咸湿。
当时张国荣的合约在新艺城,而《胭脂扣》是嘉禾的项目。
为此梅艳芳提出了“换人方案”,将张国荣调来嘉禾拍一部戏,而她愿意去新艺城拍一部戏以作交换。
于是《胭脂扣》成。
《胭脂扣》是讲一个深陷在爱情中的女性如何从死生契阔走向洒脱放手的。
梅艳芳将这样一个女性内心的千回百转都演到淋漓尽致了,但洒脱放手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2003年,当她得知自己的癌症无法治愈后,她飞去日本又见了近藤,她没有告诉近藤自己得病的事,近藤都误以为她是特意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直到12月30日,她去世的那一天,好友电话通知近藤,近藤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是来告别的。
梅艳芳活跃的时期,正是音乐工业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香港电影最黄金的时期。
她的存在对于粤语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如空气一般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围绕着你。
你不太会刻意想起她,更不会去想如果有一天空气消失了会怎么样。
我现在再回看梅艳芳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自己病情的视频,她削瘦而坚定,言词铿锵,她说,我相信我会医得好的。
十一月时,她飞去日本拍了人生最后一支广告,广告里她戴的是假发,气色看上去也不错,没有人会相信这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了。
辞世前四十五天,开了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据说此时已经需要穿尿不湿上场了。
演唱会是在红馆开的,香港最大的演出场地,可以同时容纳上万名观众。
就算到了此时,很多民众还是把演唱会看成是普通的演唱会,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永远的告别。
陈奕迅也是演唱会上的嘉宾,他自己每次回看演唱会视频,都很懊悔:“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对她说谢谢?
”人人都称她梅姐,坚强有力,作为娱乐圈的大姐大,她好像永远会在这里。
陈奕迅说他会按下视频的暂停键,对着画面里的梅姐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这场演唱会的尾声,是她穿着白色的婚纱对台下的歌迷说自己是嫁给了舞台。
人生落幕最后一首歌,她唱的是《夕阳之歌》,这首歌正是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夕焼けの歌》。
她缓缓走向舞台深处,回过头来对着大家挥一挥手,用尽力气喊出那一句Bye Bye!
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哭,是因为我看见了一个强大和勇敢的女性,虽然生命短暂,但却拼尽全力绽放光芒。
我这一篇小文是无法说尽她的一生的,而电影《梅艳芳》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篇幅,也只能呈现一个片面的她。
真正的梅艳芳,恰恰存在于没有被述说,没有被呈现的那一部分。
其实有一个小细节,一直没有人提过。
在梅艳芳过世的头七夜里,她的徒弟们给她烧了一个纸扎的红馆,说是师父喜欢四面台。
四面台,是四面都坐着观众的舞台,梅艳芳喜欢人群,喜欢被人环绕着,喜欢热闹。
据说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把音响都打开,放欢快的舞曲。
这是令人我着迷的点,强大勇敢与脆弱裹挟在一起,人才完整而可爱。
不要问我电影《梅艳芳》里演员演得像不像,没有人可以和梅艳芳张国荣一模一样,风华是绝代,是无双,是不可仿制。
王丹妮,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和《尚气》里的老龄新人女演员张梦儿一样,让人眼前一懵。
说实话,我对于梅艳芳的了解并不多,我也不想学习很多影评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查询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篇文章。
(因为我很懒的......)她的几部经典作品,正剧只看过《男人四十》,《胭脂扣》《半生缘》还没有碰。
喜剧的话,撸过《审死官》《钟无艳》《东方三侠》。
对于她的音乐,我更是一无所知。
(看完了电影之后,这一个星期都在听她的《梦伴》)可能是因为单身叭,上周日去看了《梅艳芳》这部电影。
观影的感觉,算是让我认识了一个梅艳芳吧。
因为不是很熟知梅艳芳的过往,甚至没有听过她的歌曲。
作为“梅艳芳”的王丹妮和观众的我之间并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契约。
换句话说,我不会把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里塑造出来的“梅艳芳”和电影中的“梅艳芳”做什么对比。
我对于这部电影仅有的期待是能让我在这个周末有点事做,认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电影确实也做到了。
王丹妮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柔、开朗、做事认真的梅艳芳。
这一切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梅艳芳,王丹妮也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传达出来了这一感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大姐大”的小伙伴们,以及那些被梅艳芳某一放大的性格所激励过的人们,他们会完全否定这部电影,甚至认为是在否定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个人,然后我们成为角色,(有些人)最终成为人物。
(by 罗伯特·帕克,我觉得说的不准确,括号里的'有些人’是我加的)生活中的角色是需要扮演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公司职员;而公众人物,则需要神话的铸造。
即使是梅艳芳也在扮演“梅艳芳”;而王丹妮试图展示的则是“梅艳芳”这个符号背后的梅艳芳,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大众剥削过度的“梅艳芳”。
看到某绿色网站上指指点点各种这个不像、那个不像的,好像这些渺小的观众是这些明星是相处已久的朋友似的,只不过是可悲的符号爱好者罢了。
(哈哈,这可能是我不追星的原因叭)人都是自私的,看电影的是,评论电影的也是。
You only see what your eyes want to seeHow can life be what you want it to b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Anyway,整部电影还是挺舒服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
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让我想起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And 中岛步饰演的“后藤夕辉”很有匈牙利哦,就是查了本尊,不是很像......最后献歌一首:近藤真彦的《梦伴》真是好听啊,梅姐的也很棒。
(保命要紧!
)
1.“退休”是梅姐刚出道就有的想法,具体到年那种,出道后年年采访都说,原因是唱太多年了,太累了,想尝试别的人生2. 91,92告别舞台,随后江湖事件,但在此之前就放弃枫叶国ym,原因是不被尊重,当场撕外籍/gc走人,还有就是爱港3. 90年宣布不领奖后就看清这圈子了,资源流失、攀炎附势什么都经历了4. 为慈善而唱她做到了,95复出舞台后每一次演唱会都有慈善性质5.不能讲的就不讲了,能讲但没说的有:业务方面:梅姐最遗憾的是没做musical,但她几次把它融进演唱会里。
虽然梅姐拿奖太多,但个人觉得88年拿金像影后97金像女配98年拿金针奖以及外媒给的“东方麦当娜”称号还是要提的。
为人方面:94年成立个人慈善基金会,因慈善被授予多伦多、奥克兰、旧金山当地政府“梅艳芳日“的荣誉。
为了反黑+保证艺人基本权利和众人成立演艺人协会并于01年票选成为会长,03年以会长身份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去北京为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争取权利。
梅姐格局很大,心系天下华人,所以哪里需要帮助,她都有站出来。
6.最后,感谢剧组的用心制作,不去炒作恋情,也没有依仗梅姐强大的朋友圈光环,各方都做得相对体面,我想,江老板的心意,梅姐是一定收到了。
电影《梅艳芳》中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穿着婚纱登上最后一个舞台,《夕阳之歌》响起的时候我彻底破防了,泪水打湿了口罩模糊了眼镜,一直在不断地抽泣。
在我看来影片对梅艳芳保留了最大的善意,并没有展示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的各类问题,只留下了她美好的一面,只留下她身边人对她善良的那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并没有将梅艳芳的经历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会被一些观众认为影片过于流水账。
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起码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好的,单纯出于缅怀梅艳芳的目的,何必再解开她的伤疤与不堪。
影片的的确确有很不足的地方,首当其冲就是张国荣的扮演者。
导演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出发点是好的,王丹妮的表现就很让人惊喜,在小细节上面都有加分,但是林俊谦就根本无法让观众满意,他饰演的张国荣只能说完全不像,不仅没有哥哥的神韵,连哥哥的外貌的一半都没有。
果不其然张国荣和梅艳芳都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怎么去模仿,也只能望洋兴叹。
影片的舞台其实做得蛮好的,很有那时候的风格气质,只是我觉得要么就不用古天乐、林家栋这些熟人面孔可能会更好一些。
01看完《梅艳芳》在电影院哭成了傻子,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电影院入场之后,走廊里布置了一个展台,一面墙上是电影的巨幅海报,梅艳芳在最后一场演唱会,穿着洁白的婚纱走上台阶与观众告别的背影,侧边的墙上贴满了梅艳芳本人各个年龄的照片,“梅艳芳,忘不了,终相见”。
我在这个展台前站了好久,那种感伤的情绪,就一点点漫上来了。
竟然快二十年了,她去世时,我还在初中,不追星也不会上网,依然记得当时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她去世的消息,好像没什么太大的情绪,只是觉得好可惜,唱歌那么好听。
那时怎么也没想到,等她去世之后,慢慢听她的歌越来越多,她的电影也几乎都看了,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喜欢到后来,她和哥哥的故去都成了我心中的意难平。
02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梅艳芳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准备上台了,她穿着白婚纱,对自己的造型设计师Eddie说:“Eddie,我不舍得”。
来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抱着这个演员要与梅姐有多么相像的期待,梅姐的风华当然不是谁都可以演出来的,况且,她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永难超越的“白月光”,即便模仿也模仿不来的,任谁来演都不可能完美还原我们心目中的梅姐,就像电影主页描述里写的“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但正因为没有期待,第一眼看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时,感受到的并不是失望却是有一些惊喜,大概是在妆容的加持下,电影里那个梅艳芳的眼神、嘴唇、侧脸真的与梅姐有几分的相似,我甚至有几秒钟的怀疑,这是电影还是真实的片段,直到电影切换了镜头,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是电影,是别人演出来的梅艳芳。
我不敢评价真实的梅艳芳,觉得自己无德无能去领略她的一生,她所站立的高度,所见过的世界,不是现在的我所能看见的。
但是不得不说,我同样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梅艳芳,像欣赏一个素未相识的人一样欣赏她,而不是去挑剔她,她的倔强、固执、骄傲与温柔,都给了我很多力量、感动与惊喜。
03Eddie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梅艳芳时,对苏先生说梅艳芳女生男声,硬颈、固执。
电影中的梅艳芳,她的整个一生是一场搏斗,与生活、与爱情、与命运、与孤独、与病魔。
她4岁就登台演出,在鱼龙混杂的游乐场中,见惯了世间冷暖,在各色人群中自由穿梭,迎来送往,这些历练,给她的性格中注入了很多刚强、无畏与坚韧。
19岁,她参加了第一届香港新秀歌唱大赛,凭借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冠军,从那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上,一路高歌猛进,不管在歌唱领域还是演绎事业,都拿了很多奖。
她遇见了美好的爱情,不管那个人值不值得,她的爱是真的美的、温柔的,在生活中和事业上她有倔强有铿锵有固执的坚持有昂首挺胸的骄傲,在爱情里,她有柔情有软弱有牺牲有太多不忍,可是最终为了各自的事业发展,他们还是被迫分道扬镳,从那之后,她的孤独更深了,每每在人前一场欢歌过后,回到车里,回到自己的房子,一个人静下来时,她的脸总是落寞的。
后来她可能也爱过别人,但人生如梦,那些人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人永远留下来,没有人帮她穿上洁白的婚纱。
所以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奉献给慈善,给舞台,给音乐,给这个世界,她用心中的大爱来对抗生命的孤独,用奉献来延展人生的意义。
或许这一生仍有诸多遗憾,诸多不完美,40年也太过短暂,但这一生又是怎样的灿烂辉煌呀,她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随波逐流,活出了王者的姿态,而我在看这个电影时,也从这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人生浮沉中,感受到一种刚强的力量,那股力量让自己面对当下的人生又多了一丝无畏,也开始想要和她一样,用大爱去温柔这个世界。
04整个电影看下来总体我都很喜欢,本身就有强烈的念旧情怀,那些街道、各式各样的小摊、马路上的私家车和的士,演员的服饰、发型、道具等都做到了很好的还原,加上电影中有大量梅艳芳的歌,真的有种自己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游历了一圈的感觉。
电影中每每梅艳芳的原声和生前的影像一出,就总是让人想要落泪,不知道多少后来才认识她了解她的人,会有这样的遗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生前不了解她,等爱了之后,却只能怀念了。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其实我是今年才成为梅粉的,在之前我的印象里梅艳芳,一直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因为我不是粤语区的,梅艳芳的歌我是知道的,像夕阳之歌,坏女孩等等,但是一直没有把她当作一个歌影双栖的艺人看待,反而是梅姐的电影因为港片有国语配音,所以看了不少,比如胭脂扣,英雄本色,审死官,逃学威龙等等,大多也是梅姐早期的电影,我相信大部分内地对梅姐的映像也是差不多,还有绕不过去的女人花呵呵(其实电影后面配的女人花我并不喜欢,因为梅姐自己也说过不喜欢女人花,因为太过商业,而且太悲伤)但是今年我偶然看到梅艳芳电影上映,所以抱着了解一下梅姐的心情我搜了她的歌,只可惜,因为梅姐去世后版权纠纷的问题,找梅姐的歌不太容易,(我觉得这也是年轻一代缺少对梅姐的了解的原因之一),说了这么多我来聊聊我觉得几点遗憾吧 一:关于梅姐的童年,其实电影里面主要是刻画梅姐和梅爱芳之间的感情,但是她的家庭问题被模糊了,(可能是因为梅妈还在吧),相信对梅姐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喜欢梅妈,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梅妈的一系列操作😅,我觉得关于梅姐的童年部分,原生家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关于梅姐身上所谓的“男人气”,我觉得就像梅姐自己说的,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小女人(没有贬义),她很渴望一个家庭,我觉得是因为她从小的童年经历造成的,梅妈曾经说过,要是梅姐是男生就咬紧牙让他念书,要是她是女孩就让她出来打工赚钱,梅姐家里四个孩子,她和姐姐从小出来唱歌赚钱,而那两个男孩就供他们念书,(长大后梅姐的哥哥也不是好东西,到处赌博,欠款,甚至追债到梅姐演唱会上),我认为梅妈的重男轻女加上梅姐从小出来打工赚钱的因素,导致她必须成长起来,必须为家庭负担重任,我认为这是梅姐身上所谓的“像男人”的来源,所以电影没有描绘梅姐原生家庭的缺憾我觉得是个缺憾二:关于“坏女孩”的蜕变,其实梅姐刚刚出道是走清纯路线的,哈哈哈哈,因为当时主流就是这样的,
附上心债时期的粉嫩梅哈哈哈哈其实,梅艳芳刚刚出道时公司给她的定位就是当时主流的清纯路线,但是梅姐作为一个4岁就上台的歌手,她身上的阅历和气质并不符合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十分变扭哈哈哈,而且当时有人认出了梅艳芳曾经在歌厅工作过,认为她这种在三教九流的地方长大的女孩与她打造的清纯路线不符,加上当时梅姐略显保守的衣服,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说她身上都是纹身和针孔,所以才穿长袖,
所以抱着你们既然认为我是坏女孩,那我就坏给你们看的心态,《坏女孩》横空出世,后面的《烈焰红唇》,《妖女》也是延续“坏女孩”风格,不过塔塔本人很嫌弃烈焰红唇的服装哈哈哈嫌弃太露了哈哈哈,所以电影没有提到这个点,我有点失望三:关于梅姐生病的时候的一些事情,
这些是梅姐公开发布自己患病的发布会,唉梅姐因为媒体的围堵不能得到即使的医治,而且因为媒体的跟踪还会打扰到其他病人,梅姐也觉得自责,她认为你们跟踪她,她作为一个娱乐圈的人无所谓,但是这样会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烦恼,还有其他病人和其家属,(梅姐真的是很温柔的一个人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看完这个电影后觉得一些遗憾,还有很多,比如美化了近藤老🐶(我也是中森明菜的粉丝,所以藤🐶给爷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金屏风事件,藤🐶和梅姐谈恋爱时同时和中森明菜谈恋爱,并且居然让中森明菜去道歉,中森明菜受了很大打击,直接导致她1989年自杀未遂,还有省略了很多人比如赵文卓,刘德华等等,(但是毕竟理解,因为这些人还在,多少会有顾虑),赵文卓其实对梅姐的打击很大,梅姐说过,赵文卓有段时间莫名其妙对她冷暴力,很久不联系她,她也联系不上他,梅姐说那段时间她过的很痛苦。
PS:辟谣一下梅姐和刘德华的绯闻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是是他们哈哈哈不过塔塔也不在乎哈哈哈
梅姐是真的爱藤🐶,可惜了那个那么好的女孩子为什么的栽在一个🐶上
电影更像事对梅艳芳的抹黑,把梅艳芳一生塑造成一个一生都在渴求他人爱的傻白甜。
无论是对渣男近藤真彦的美化,林国斌的英雄救美情节,还有为了给古天乐加戏而塑造的刘培基在重要事件的出场,都是虚假且与事实背道而驰的。
把梅艳芳塑造成一个依附他人的可怜虫歌星,而没有展示她的独立自强为什么被大家喜欢被称作香港女儿的精神。
在加上流水账的剧情已经像大烟鬼一样的演员来演张国荣,真是体现出香港电影人没有节操消费情怀为了赚钱不惜手段胡编滥造。
江志强口口声声说着和梅艳芳的感情,却捣鼓出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娱乐圈口口声声说期盼着你好的人,可能背地里都恨不得你去死。
或者我们很快可以看到香港导演拍的体现张国荣是个行为怪异不合渴望被男人宠幸的可怜同性恋的传记片,或者李小龙是个狂妄自大睚眦必报天天留恋花丛最终死于女人肚皮上的传记片(一如昆汀拍的《好莱坞往事》中的形象一下。
)
作为传记片,要尽可能传达主人公一生的主要经历,特别是最为人称道、关注的经历。
此片简要勾勒梅艳芳的一生,展现了她生命中几个重要人物,有亲人,有良师,有挚友,重点选取了她生命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
电影如此短的时间,显然难以详尽展示她的一生。
就电影本身而言,中规中矩。
影片中,作为好友的张国荣戏份不少,这一对好友在同一年离开了这个世界,都在SARS肆虐的2023年。
他们两人都属于重量级的明星,生命却如此短暂,一个选择自我超脱,一个被病魔吞没,不禁让人感叹天妒英才。
很多有大成就的明星英年早逝,总是让人伤感而又遗憾,伤感于离去如此匆匆,遗憾于美好时光不能相续。
他们真的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一般,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也曾照亮人间的某些角落、某些时刻,然而终究转瞬即逝。
他们的一生短暂而辉煌,让人容易产生哲学思考,生命何其有限,我们该如何度过?
凡夫俗子可能活到白发苍苍,然而精神上一片荒漠,这是否是生命该有的状态?
抛开电影,粗浅地谈谈梅艳芳和音乐。
音乐如同绘画、书法、雕塑等一样,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更具人气,特别是流行音乐,影响更多的人。
因为这门艺术没有太高的欣赏门槛,不需要你具备专业知识就能欣赏。
从这一角度而言,流行音乐领域的优秀歌唱者某种程度上也可成为艺术家。
艺术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去服务、影响他们的受众,而且这种影响是在心灵层面。
心与心的交流,更容易拉进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更容易激荡起受众对创作者的情感认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星演唱会上歌迷们的疯狂,这是一种集体共情的表达,也是个人心理层面情感需求的互通,因为歌唱者的某首歌、某句歌词、某段旋律恰合了歌迷的心理需求。
一首励志的歌曲可能和一部励志的文学著作一样,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音乐对人的情绪的调节与抚慰可能居功至伟,每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听听音乐,舒缓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走心的歌词可能会让人瞬间释怀。
好的音乐能经历岁月的洗礼,一直传承下去。
梅艳芳之所以在今天仍被歌迷们挂在心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唱出了太多经典的作品,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只要旋律响起,我们就会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感受美的存在,那歌声让人陶醉,忘却了身外世界的嘈杂,跟随她的歌声,缓缓地听一段故事,安静地回忆一段感情,深情地编织一个梦。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所以,虽然斯人已逝,我们仍然怀念,怀念她个人,怀念她给予的那些动人的音乐时光,怀念她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光影片段。
普通人来世上一遭,匆匆忙忙,在历史的长河里泛不起一点浪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拿什么来证明我曾来过这个世界?
文学家有自己的著作传世,英雄有自己的功绩传世,艺术家有自己的作品传世。
肉体归于尘土不可再见,唯有精神才能永恒。
一个人要在这世上留下的什么,只能是精神性的。
要能传之久远,就必须打动人心,而且是多数人。
于此而言,精神财富也许是最大的财富,因为能穿透历史。
欣赏艺术,恐怕要有哲学的高度和思维的广度,才能真正体悟深层次的美感。
每个人受限于个人的学识、阅历,对美的感受不尽相同,当然这里没有高下之别和等级之分,只是我们应该尽可能提升接受美、阅读美、体悟美的能力,这样对艺术品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接受。
梅艳芳的一生很短暂,刚过了40岁便香消玉殒。
在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40岁的确有些短暂,尤其是她曾创作了、歌唱了、演绎了那么多的经典之作。
歌迷影迷对她的期待格外高,渴望她能带来更多的美好,而其猝然离世的反差肯定让人猝不及防、无限伤感。
她用作品连接起与歌迷影迷的感情,她用慈善赢得众人的尊重,她用敬业态度和职业成就赢得喝彩,她值得她所收获的鲜花与掌声。
她的成长也足够励志,父亲早逝,家境困窘,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她的成长经历能激励人特别是年轻人奋发进取。
励志故事和艺术精神的合一,更加放大了她的精神力量。
她被称为“香港的女儿”,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香港的发展史,于困难中奋斗,于奋斗中前行。
梅艳芳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有激情豪迈的,也有温婉抒情的,有欢快明丽的,也有低回婉转的。
同样,她的影视作品也题材丰富,饰演角色敢于突破,不断挑战自我。
她很用心,用心去投入,用心去热爱,用心去守护,所以,她不可能做不好。
她的艺术感觉与艺术执着在影片中也有所展示,体现着她性格中坚韧甚至略带执拗的一面。
她在事业生活的低潮期接触佛教,并决心皈依,称为一名俗家弟子。
她也在找寻自己的精神归属,她自己的行动也在证明人是需要精神依靠的,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强大的人,总有遭遇逆境的时刻,心的空寂、感伤、离恨等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逆流而上。
梅艳芳,寒梅傲骨,芳艳动人。
她用短暂的一生书写属于她的历史,属于大家的精神记忆。
似水流年匆匆过,但一曲夕阳之歌,看女人花开,似是故人来。
虽然梅艳芳的歌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梅艳芳的一生,无疑是令人崇敬的!
如男儿般的有胆识、有义气,数次公益活动都带头参加,甚至得知自己已身患重症时,仍不推却!
而这部电影也无疑有艺术加工成份在,我来聊一聊电影中更真实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张国荣,无疑是梅艳芳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演唱会上梅艳芳公开说:在她心中,在娱乐圈内,张国荣是唯一的好朋友(我一直以为这个人会是刘德华)!
但电影中,将张国荣的地位描写得如梅艳芳的徒弟一般,一路靠她来提携照顾就有些夸张了,二人更多的是互相提携更合适些!
梅艳芳干爹、苏先生、Eddie三人对应的原型人物,分别为何冠昌(嘉禾电影公司老板)、苏孝良(华星唱片老板)、刘培基(香港著名形象设计师),三人对梅艳芳的照顾让从小没有感受到父爱的她,重新找到了“爸爸”。
阿BEN的原型人物林国斌,武师出道,和梅艳芳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因二人的地位相差悬殊压力大而分手。
至于电影中在KTV救梅艳芳的那段,则是纯属杜撰了。
真实情况是当时梅艳芳打电话求救向太,向太单枪匹马去KTV救人,对方也没敢阻拦。
不过梅艳芳在泰国躲的那段时间,确实是林国斌在陪着。
后藤夕辉的原型人物是在当时亚洲红极一时的近藤真彦,不过二人的感情却不如电影中那样简单,因为当时近藤真彦已有女友中森明菜,而梅艳芳则惨被“小三”。
真实情况中悲惨的是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都在年仅40岁出头就因同一种重症去世,令人唏嘘!
而电影中让人遗憾的则是,刘德华和赵文卓在电影中没有提及!
到达嘉宾休息室,江老板已经在站着迎接,黑白素色西装,个子不高,笑容满面,让人感觉很亲切,我们握握了手简单打了招呼,就准备开始专访。
“江老板”是电影业内给江志强的尊称,有电影界前辈和我说过,江老板是华语电影圈上一代制片人仅剩还活跃在当下的。
这次能专访江老板,机会很难得,在采访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他身上对电影的热爱与坚持,因为眼里常常热泪盈眶,也很真诚。
低调的电影大佬很多观众会问,江志强是谁?
为什么你要专访他。
其实这些年,我们对他很熟悉,但不是他的人,而是他出品、监制以及出任制片人的电影作品。
他连续监制了《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投拍了《捉妖记》,是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的最强助攻。
他除了是安乐影业总裁,也是李安、张艺谋的制片人及海外发行人,他一手缔造了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对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了如指掌,被《华尔街日报》誉为“亚洲最成功电影制片人”,海外发行华人第一。
另外,他还是很多家电影院的老板,开了以艺术电影为主打的高端电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百老汇影城、百丽宫影城都是他旗下电影院品牌。
因为他一直认为艺术电影是很重要的东西,它是给观众一些呼吸和营养的正能量。
江志强频繁往返于京港两地,身上没有奢侈品,干炒牛河至今是他的最爱,而一个黑色双肩包更是出行必备。
江志强是真正爱电影的电影人,像他这样的年纪很多人都退休了,但他依然背着背包,奔走在电影市场的第一线。
还梅姐一部电影“筹拍《梅艳芳》这部电影的不是一个商业决定,是想了结一个我欠下的人情。
”当我问起为什么筹拍这部电影,江老板马上认真地回答道。
电影《梅艳芳》起源于2003年梅姐约江老板喝下午茶相聚的一番对话。
江老板回忆说:当时和她喝咖啡,我觉得她的状态还好,她很瘦,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很有能量。
当她知道我们有机会跟张艺谋导演合作,她更加地兴奋。
她对我说:“江先生,你不要理外面讲什么,我现在还在筹备我的演唱会,做完这场演唱会,我想拍这部戏,我跟你说,我一定会拍好这部戏的。
”但最后因为梅艳芳身体问题还是没法参演《十面埋伏》,“本来是2004年1月开机的,在乌克兰拍《十面埋伏,但她都来不了,最终没有战胜病魔;她当时有交代,希望可以拍一部可以流传下来的电影,我当时做不到,可是这件事一直有记在我的心里面。
”江志强坦言,这么多年他都觉得自己欠了梅姐一部电影。
想拍《梅艳芳》电影这件事,这些年他尝试过,都失败了。
终于时间来到了2015年,他下定决心,不顾一切,放下其他所有东西来做这部电影,“因为我担心当时如果不做的话,可能这辈子都做不到了。
”那时候,他刚刚结束电影《捉妖记2》拍摄,出品监制的《寒战2》马上要上映。
其实江志强当时还有许多项目等着他去做,但“当时我的心叫我,放下其他东西,先做这部电影”。
电影《梅艳芳》完全不是一部商业电影,而是一部自传,不是商业片的话是从来都不赚钱的,但是江志强的内心还是叫他要先做这件事情。
他说:“我做了一件很不商业、很不理性的事情就是拍这部电影,其实这部戏是我对梅姐的一个了结的心愿,还她一部电影。
”用男性导演拍女性自传电影《梅艳芳》的导演梁乐民,喜欢看港片的朋友一定听过。
梁乐民,本来是电影美术设计师,后来学写剧本,与陆剑青联合编导了几部高分电影,分别是《寒战》《寒战2》《赤道》。
有看过他的电影作品的观众一定知道,梁乐民执导的电影都是以男性群像为主的,女性角色戏份不多。
但这次拍摄《梅艳芳》这样一部完全大女主的女性自传电影,真的和他之前风格很不一样。
江老板向我讲起他眼中的梁乐民:“我跟梁导演合作了很久,他一出来当导演我就开始和他合作,梁导演追求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到完美,他不是一个想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赚到很多钱的人,他不是,他是一个导演,追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的。
”江老板感言拍摄《梅艳芳》不是一个一年半载的事情,“电影收集资料都要搜集大概两年,整个(拍摄)周期分分钟是五年、六年,所以如果你要找一个导演一年要拍三四部电影,或者每年都要拍一部电影的话,都不适合,他没有这样的耐心这样的性子去做。
” 回应疑问,江老板说梁乐民是一个很认真的导演,他虽然没有拍过女性电影、没拍过文艺片,但是他是一个很厉害的编剧,他是一个很敏锐的人。
2015年的一天,当时刚刚拍完《寒战》,江老板打电话给梁乐民导演说:“不如我们拍《梅艳芳》吧。
”谁知,梁乐民想都不想就马上回复:“为什么要拍梅艳芳?
为什么是梅艳芳?
”江志强说:“因为我还欠她一部戏。
我很害怕,如果我不拍的话,就没有机会拍了;如果我再拍《捉妖记3》,又拍其他的话,一晃五六年就过去了,我想先拍这个,我还欠她一部戏。
”梁乐民问:“那你有什么故事吗?
”原来那个时候江老板已经想好了这部电影的故事。
他回答说,我想这部电影一开场就是梅姐的告别演唱会,上台讲一番话,然后回放倒带她的一生。
电影《梅艳芳》采用了影坛新人王丹妮来饰演梅艳芳,这也是很多观众的疑问。
江志强微笑说:“为什么今时今日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梅艳芳,尤其是她的师弟师妹,还有她的徒弟。
就是因为她是一个没有自己,眼里满怀着新人。
电影里面她也有一句台词说到,前辈提携后辈是天经地义的,帮助新人是我们的本分。
所以拍《梅艳芳》,怎么可能不启用新人呢?
这是我和导演的一个共识。
为什么找王丹妮,为什么找刘俊谦?
因为这是梅艳芳感染我们的精神,所以我们这样做。
”江老板和梁乐民导演一致认为,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拍一部模仿梅艳芳、模仿张国荣的电影,因为是模仿不了的,是无法模仿的,“因为越模仿越失败,越容易跟别人比较,所以我们想找一个新演员”。
古天乐:两个都做看完电影《梅艳芳》,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古天乐饰演的Eddie很感兴趣,一方面是古天乐的确演得好,很触动观众,一方面是刘培基很有人格魅力。
正如江老板所说,刘培基有样东西是你不可以否认的,梅艳芳一出来就是他帮她做的造型,将她的形象做到最好。
当时,华星给到她最好的音乐,最好的包装,做到最好的舞台,让梅艳芳成为舞台天后;嘉禾何冠昌先生(李子雄饰演的)帮她找到最好的电影《胭脂扣》《审死官》,令到她在演艺界这么成功;但是刘培基先生无可否认和梅姐关系深刻,梅姐走了之后,唯一一间住所送给刘培基,最重要的婚纱也送了给刘培基。
谈起为什么会找古天乐饰演Eddie,江志强说是因为他和导演都相信古天乐不仅仅是拿支枪做一下卧底这种角色,他不应该也不止于此。
回忆当初登门拜访古天乐,古天乐看了剧本很感兴趣,于是江志强和他说:“两个事情,第一想你做Eddie;第二想你出钱一起拍,因为很贵,我想找一个人陪我一起亏。
” 然后很快古天乐就说:“我两个都做。
”我们要对得起观众电影《梅艳芳》除了重现梅艳芳传奇一生,还是为年轻的观众重新介绍了当时候梅姐的百变造型。
整部电影重新做了一百多套当时梅姐穿过的服装,江老板直言“我们拍这部片很任性,一部不是商业的电影,我们所用到的金钱,可以用任性来形容,除了服装,电影里的每一个note的音乐都要给钱的,每一个片段每一格都是要给钱的。
”电影《梅艳芳》还成功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003年的香港部分场景还原,“我们要还原那个世界是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怀的,这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我们不是来骗饭吃的,我们要对得起观众”。
至于为什么要用一些纪录片的形式,他也有解释:“梅艳芳的大爱精神,她爱国,她爱香港,她爱亲人、朋友、一切,她为人多过为己。
2003年年初她已经知道自己是恶性的(癌症),后来又去做一些很辛苦的事情,最后做的演唱会就是为了要对得起(梅艳芳)粉丝。
原来她找我拍的这部戏,也是为了想对得起她的观众。
”“如果我找一个演员从头演到尾,我很担心观众会觉得,那是你觉得的是你说的(梅艳芳)。
如果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知道那个背景,会说演的挺好,会觉得感动。
但如果不认识梅姐的人,他会觉得不屑,觉得这都是你说的而已。
”“我们和导演选择我们不是想拍一部电影,去奥斯卡拿金像奖。
我们不是想在艺术成就上做到最高,我们是有一种使命,想将梅艳芳这个人她的精神、她的仗义,用我们认为最舒服的手法去传递给观众,让不认识她的人都可以受到感染。
”“这个感染力是什么呢?
是我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
我说梅姐,当时有癌症,当你在纪录片里看到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们说的所有都是真的,就是真实的,这个人所有都经历过。
”
她是香港女儿谈到电影《梅艳芳》最感动的一幕,江志强说从头到尾最触动他的都是最后的那一场戏。
“红馆是从来没有借过给别人拍电影的,从来都没有。
但是我用尽努力,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朋友,他居然相信我,他跟我说‘阿Bill,我相信你,我帮你’,他帮我争取到在红馆拍摄,因为我想还原最后的那个演唱会。
”江老板还想起当年梅姐避走泰国的时候跟好友刘培基说过:“我这个人一向都很自卑,我又不是长得很好看,读书也不多。
我的这一切都是你们这几个师傅给的。
为了对得起你们,我要回香港,我要重新出发。
我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
我要做more than一个人,我要做more than一个演员。
”江志强说,梅艳芳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
因为她永远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观众买她的票,她就要把最好的(演出)给到他们。
以至于她都不大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这个世界,关心香港当时的非典多于关心自己,最终她走了。
在她过世之后,香港人在尖东为她造了一个铜像,叫“香港女儿”。
天王巨星每年都有,一年会有一年的天王巨星。
将近20年之后了,“香港女儿”只有她一个。
蒽
本周唯一的标记给阿Mui。质感很粗糙,故事欠打磨,巴拉巴拉。但有最后那一声拜拜就什么都够了。
如果人们记住的是这样的梅艳芳,将是莫大的遗憾。
最大的问题在一条时间线从头说起平铺直叙,于是03年以前都剩浮光掠影。落到感情经历上还必须为在世的当事人讳语焉不详:近藤真彦美化且改头换面,林国斌留些支离片段,赵文卓干脆直接省略。离得近的传记片就是这么难拍。那不如只选最好哭的生命最后一年做切口,前面部分用哪拍哪穿插其间,也不至于如此笨重。对照关锦鹏的《阮玲玉》高下立分。有意思的是,本片还有迷影意味,还原了《胭脂扣》里烟榻上的一场戏,还请来一位小哥演初出茅庐怯生生来嘉禾制片厂的关锦鹏。戏里是群星璀璨生气淋漓的时代,戏外已只剩古天乐杨千嬅林家栋这几人硕果仅存苦苦支撑,至于大环境更不忍对照。但有所有那些召回的旧日子旧名字,电影拍得再坏也动人。流泪之时必当醒悟:夕阳之歌不仅是梅艳芳一人的唏嘘之曲。
梅姑最重要的原生家庭的部分缺失了,得亏廖子妤演得不错,姐妹情深这个点立住了。电影的本身恐怕连流水账都不如,百度百科我相信都比这个电影要更为好看,或者是供人思考,梅艳芳的事业部分说得浮光掠影,把她变成了恋爱脑,用Siri的话说这个片也许只有刘培基的粉丝才能满意。王丹妮勉强合格,但也不算好,不过比起其它人奇奇怪怪的表演她已经很规矩,虽然舞台的部分还是不够好,和原版一比就显得像是全民造星的水平,但是演感情戏更差,这也使得影片更在恋爱脑明星传记上倾斜,而她一路的作品的幕后基本没说,感情还是美化过的恋爱小说。
纪录片片段与歌,才是本作的灵魂——王丹妮终究只能演出形,而撑不起神。看之前比较担心,136分钟,哪能够演绎出梅艳芳风华绝代的一生。后来,担心出现,情节取舍上,一言难尽,整体并不顺畅。缺点突出,但终究情怀光环。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作为一位对梅艳芳不太了解的人,这部电影实在显得太过苍白无趣。事实上全片都在为结尾的《夕阳之歌》线索做铺垫,编导根本没有或者也不敢有任何发挥,导致前边已经如此涣散无力,徒劳挣扎
對人物的還原幾乎全線失敗,主角已經是表現最好,至少重現了一些極表面的吉光片羽,幾個風雲人物則完全捉不到神韻(劉俊謙是最顯見的瑕疵),但你能拒絕八九十年代的瑰麗畫卷嗎?那些用cg精心搭建的霓虹夜景,每周飛東京和日本明星拍拖,或是去到深綠的泰北別墅走難,纵使被阉割、被工业污染,还是能依稀看到一個可一不可再的時代,有時候你也希望時光是錯覺吧?
4.5本來期待度不高,結果超乎預期,梁樂民將視聽語言磨到了飽滿的極致,敘事流暢不拖泥帶水,燈光、美術、妝髮還原了80年代的香港,對梅豔芳的了解只透過電影,沒有透過她的歌,傳記片以她身為歌手的身份開始敘事,比起波西米亞狂想曲流水帳的敘事,本片在講述梅姐的生平上,巧妙地避開了這些缺點,梅姐過往的感情史,她與張國榮惺惺相惜的友情,與姐姐愛芳多年來的手足之情,與古仔飾演的裁縫師,多年來的默契形成亦師亦友父女情,都有顯著的刻畫。璀璨巨星,想要做所有香港人的梅艷芳的梅姐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完成了她最後一場演唱會,做人要有始有終有交代,這樣的人生態度,令人動容。第一次演戲的王丹妮,除了五官跟梅姐神似外,表演也超乎預期,影片在穿插真人片段與王丹妮演出的片段上,也成功做到流暢不出戲,王丹妮的演出值得提名金像獎
我好喜欢那条评价:为什么不边看百度百科,边听梅艳芳的歌呢?
太失望。阿梅这么传奇的人生被拍成了流水账,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纸片人,假哭假笑,毫无灵魂。不幸还看了个国语版本,这个国语配音是认真的吗?本片声音和角色完全不贴脸之外,普通话台词简直是机翻,“我不能失场啊~”成了“我不能耽误演出”(大概),气势全无;阿梅姐姐去阿梅别墅,口中喊的是:“妹~!妹~!”你妹。
【C-】当各种真实影像资料混杂正片呈现给观众时,就已经宣告了本片拍摄的无必要性。只是在各种科普选取中强调传记对象的无可替代性,除此之外再无更多收获。属于那类最没特色,最平庸且最流水账的香港电影,在演员一般,剧本一般,视听破碎的观感下,也足以让观众再一次发问:为什么必须是传记片而非纪录片?
很稳。虽然完全不了解梅艳芳的各种经历,但片子拍得挺圆,人物故事无疑成立且丰满,而且又爱国又爱港,还带上了疫情,简直有点佩服这种最大化的商业头脑。王丹妮也很可以,一姐范儿出来了,香港金像奖女主必须得占一席。很好奇如果帕布罗·拉雷恩拍这个片子,会变成什么样?肯定是更多的精神危机,而这也是这个片子最欠缺的部分。
我降临人间,我芳华璀璨,我绽放缤纷,我孤独悲伤,我匆匆离去。Christan,快快成熟起来吧,如果你想长大,什么时候都不晚,可以是今晚,可以是明天,可以是十年后,可以是临死的前一天。明天开始,不要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人非圣贤,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小人戚戚,君子坦荡,我问心无愧,我不能独自背负道德的枷锁,我应该捍卫的是自己的尊严。作为自然万物的一分子,你不需要忧愁,你不需要快乐,你只需要像植物一样,像动物一样,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完成造物主设定的亿万个循环当中的微小一段。(this sentence is just for console,tonight is awful,tomorrow is anther day)
电影四星 剩下一颗星给那个年代 那个香港乐坛 送给Leslie 送给Anita
和她去泰国的ben是混黑的小头头?后来为什么分手?惹出这一切的郭怎么完蛋的?她怎么能突然就不用避风头了?是因为97么?97-00这段时间在干嘛?过mv么?是黄宗泽不是Leslie、是天海佑希不是Anita啊 选角好失败 女主演技也单纯靠嘟嘴瞪眼和半永久妆容 唯一的泪点是哥哥的死 然而并不是剧情弧光的作用 而是看到纪录片场景automatic的眼泪那时候SARS的口罩是棉的啊无语 你们都放了纪录片 为什么还一群路人戴蓝口罩啊“the show must go on”怀疑是看Queen的那个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火了 想要复刻 下一个如果是哥哥的 奉劝投资者 放弃幻想 还不如今年tmelive的哥哥专场梅姑波澜的人生拍的跟白开水一样婚纱复刻的也好烂 然后你还要放原纪录片做对比 好丢脸
大众伤口,很难不哭
剪一个纪录片不比这强么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