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阳台打开窗户深吸气,寒冷干燥的空气还好让我舒服了些。
这部片子看得我完全喘不过气来,我似乎从未体验过如此强烈的压迫感。
——气场太强,这部片子的强大气场实属罕见,印象中似乎连[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达不到这种程度,也就[There Will Be Blood]还能勉强一拼。
一个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强烈而深刻的纠结和碰撞的故事,平静到冷酷的视角(这点和[Revolutionary Road]很像),落叶、雪等等具有毁灭味道的意象,以及让人无话可说的震撼至极的表演,这一切融合在一起足以让人盯着屏幕倒吸冷气呼吸急促。
那种强大的类似于舞台效果的压迫感充分体现了本片“戏剧改编”的出身,而我已无法想象原版戏剧带给人的又将是一种怎样更惊天动地的震撼。
强烈而深刻的纠结和碰撞,这部电影就在充分的表现这个,人和自身之间,人和人之间,意识、观念永不停息的冲突。
导演没有采用特别的编排方式,就是正常顺序展开故事,除了环境营造得很冷酷之外,完全依靠扎实的剧本和出色的表演打动观众。
当然,导演故意把节奏控制得很快,不仅是不拖泥带水,甚至有一种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般的情节拽着你思维飞的感觉,因此这部电影不仅是从头到尾紧绷着的,更是从头到尾爆发着的,全片都是高潮,完全不给你喘息和平复的机会。
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一位老修女,怀疑学校的神父猥亵男童却没证据,神父不断声称自己是清白的,小修女也相信神父的清白。
然后是人和人之间不断地斗争,再然后神父离开了学校,但整个事件却依然让人争议和怀疑。
从头到尾影片也没有交代神父究竟是不是有罪的,老修女一切行为的驱使只是自己的怀疑。
随着故事发展老修女变得越来越偏执,她似乎已经不在意找出真相,而只相信自己的怀疑。
这便是一个心灵在怀疑与相信、冷酷与宽恕之间不断徘徊艰难抉择的故事。
我们不知道真相,也无法评价老修女的行为究竟是对是错,影片最后老修女也哭着承认一切都只是她的怀疑。
宗教和信仰的真谛是爱与善良,但这个世界却无法获取我们真正的信任;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留心眼”,但也许就这样我们错过了很多美好与温暖。
说到底,这是一个你愿意相信“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
我只觉得世界还是美好的,或者说,我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对于外面的世界,这种抉择真的很艰难。
这部片子所探讨的问题我们平时一般很难想起去思考,但这部片子让我们不得不去进行这样的思考,而每个人思考的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正如每个人对这个事件的真相、老修女行为的看法也一定是不同的。
这部片子整体表演水平之高真是只有让人仰望的份儿,每位演员都完全放开了、尽情随心所欲的演。
可以看出演员们对自己角色的理解都极为透彻,才能在把握上达到如此完美的层次感和精准度,总是既朦胧又复杂,亦正亦邪,使一个角色能被无数个视角读解出无数种可能性,做到这点——太了不起了!
换句话说,这部戏的表演是开放性的,由表演来引导观众的思考,而把诠释角色的权利交到了观众手里。
整部戏里演员和演员之间在不断地碰撞,碰撞之间又在交替着lead,真是彻头彻尾的飚戏,碰撞的火花真足以点燃银幕,哦不,是从头到尾都在燃烧。
最后Streep和Hoffman那10分钟的对手戏真的……只能用伟大形容。
Meryl Streep这次表演的难度实在高得让人难以想象,但她还是用无以伦比的演技解决了问题。
这次表演就是Meryl纯粹show自己的技巧,因为这样一个角色真的难以在情感冲击力上做文章,因此也只能往炫技上演了。
整部电影Meryl都是黑袍裹身,也没什么动作,表现角色完全靠面部表情和语言,但Meryl的表现力实在是太强了,不仅没有任何缺失而且在拿捏上也是无懈可击。
而且我真不知道Meryl是怎么营造出这么强大的气场的,实在太惊心动魄,这两年能达到这么强气场的表演也就是去年的Daniel Day-Lewis吧,但后者毕竟有很多的爆发戏,而Meryl的震撼压根没依靠情感的爆发。
那种冰冷的眼神、扭曲的脸孔,让人不由得不全身战栗,那种面无表情却隐隐咬牙切齿说台词的情境完全把我吓傻了,现在想起来心还在颤。
1. 《DOUBT》,根据片后的字幕,是献给Margaret McEntee修女的。
一开始我以为这必定与电影的主题有很大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Margaret修女确实是John Patrick Shanley的老师,但和本片的主题并无直接关系。
1960年代Shanley在圣安东尼教会学校读小学时,Margaret修女是他一年级的老师,当时Margaret修女年仅21岁,也是第一次担任教学任务。
话剧《DOUBT》在百老汇演出后,Margartet修女和Shanley重新取得了联系。
两人见面时,Margaret修女说:“你一定认为我死了很久了吧?
”Shanley笑着说:“是的。
”之后,当Shanley计划把《DOUBT》从舞台搬上银幕时,他便邀请了Margaret修女做他的技术顾问。
因为他本人对修女的生活,甚至学校生活都所知不多。
Margaret给电影的许多场景提供了意见,包括修女进餐时的寂静氛围、在黑板上挂教皇画框等等。
她也在片场为Meryl Streep、Amy Adams等人提供有关修女的神态动作、衣着仪礼等方面的指导。
Margaret修女还是影片中艾米所饰演的小修女Sister James的原型。
Margaret修女对影片最大的影响,是她对电影结尾的建议。
John Patrick Shanley在把《DOUBT》改编为电影时,曾设想了另外一个结局:Aloysius修女打开了她办公室的窗户,这时候,她看到了她和Flynn神父争论的焦点,也即那个黑人小孩,Donald Miller。
Margaret修女认为这个结尾不如原话剧的结尾有力。
在和Meryl Streep等主要演员讨论后,Shanley保持了原来的结尾,也即我们现在在电影中所看到的。
2. NY Times的一名专栏作家说:“身处‘怀疑’并不舒服。。。
但怀疑往往是踏向更高层次的第一步。
”激发Shanley写话剧《DOUBT》的,正是doubt本身。
回忆起开始创作时,Shanley说:“我觉得我们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确定’所包围。
我们的社会戴着一张‘确定’的面具,而我发现doubt就是打破这张面具的突破口。
” “所以我决定写一个话剧来告诉人们,你永远都难以对任何事情确定无疑。
”对Shanley来说,写这样一个话剧难的不仅仅是结构,他还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事物。
这个事物必须是一开始观众很确定无疑,但看到最后却充满疑惑的。
“后来我看到了一则有关牧师猥亵信徒的丑闻。
我对教会的丑闻并没有兴趣,但我正好在找这样一个极端的场境:在这个场境里面,人们会毫不迟疑地判断一个人。
我要把这种毫不迟疑丢回给观众重新思考。
”在把故事的背景设定为宗教学校后,《DOUBT》便开始有了很多个人色彩。
“我认识电影里的人。
”Shanley说,“Aloysius修女绝对是我亲身接触过的人,她也是我现在仍有联系的人——和她分享已经远逝的时光真是有点伤感,那些寂静、圆珠笔,和读柏拉图的学生都不存在了。
”Shanley把故事的时间背景放在美国社会动荡的1964年。
当时肯尼迪总统遇刺还没多久,民权运动也如火如荼。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60年代也是天主教的重大改革时期。
1962年,教皇约翰23世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希望天主教更为开放、变通,和更容易接近。
到了60年代中期,天主教的面貌已经大有不同。
修女不再被要求一定要穿黑袍,同牧师和教区居民之间的繁文褥礼也少了许多。
“走在1964年的街头,你仍然能看到许多头戴软帽,身穿黑袍的修女,但没过几年后,这些场景就不复再见了。
”Father Flynn是60年代初期的典型人物,他信奉天主教,但同时质疑教会的处境,希望教会在多变的社会中有所变通。
3. 2004年秋,话剧《DOUBT》在百老汇首演并大获好评,2005年在沃特·科尔戏剧公演,并持续演了525场。
然而话剧在国际上遭到冷落。
由此Shanley决定把它改编为电影。
Shanley有超过20年的编剧经验,曾凭借浪漫喜剧《月色撩人》夺得奥斯卡奖。
他说,改编《DOUBT》是最难的任务之一。
“不仅仅要完整地再现话剧中的元素,同时也要更像是电影。
”“我相信,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的冲突结果更为深入地触动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我们看到了是谁为这场冲突付出了代价。
电影允许我在这方面细加描述,这是我一直想做,而话剧本身又做不到的。
”Flynn神父深知语言的影响力。
他每周给他的信徒布道,利用布道来促进改变,语言精准简练,尺度把握得宜,并且富有深意。
通过那些信徒静坐聆听的镜头,Shanley向观众们表达了语言是如何影响剧中的其他人物的。
在电影里面,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都是有富有冲击力和表达能力的人,他们从不惧于把语言当作斗争的武器。
电影的许多场景都是通过对话来进行的,特别是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两人之间的对峙。
对Shanley来说,电影的另一个突破是,它并没有像传统电影那样给出一个答案。
“电影始终围绕着‘他有还是没有?
’这样一个问题,而想到我写这个剧本的本意,我决定把判断留给观众,而不是像传统电影那样,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
”在电影中,Shanley增加了Flynn牧师的第三次布道,也即是告别的那一次。
在这一幕里,Shanley巧妙地向观众展示了镜头的转换,并由此留给观众去思考,剧中的人物都经历过了什么。
4. 《DOUBT》的话剧演员广受好评,并且有两个演员获得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托尼奖,但为了电影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Shanley并没有考虑让他们出演电影。
Shanley从一开始就设想由Meryl Streep出演Aloysius修女。
他深知这个角色需要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员,他希望透过专横冷酷的表面形象,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Aloysius修女内在的激情,从而理解Aloysius修女在最后对寻求公义乃至自身信仰之疑。
为了演好Aloysius修女,Streep一度住在蒙特圣文森学院,在那里她感受到了教会学校的纪律和纯洁。
更为重要的是,她在那里明白了神父之间的权力差距,明白了他们在教会事务上的玩弄权柄,而相比之下修女们的地位卑微。
Streep观察到:“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教会里的等级制度,修女总是处于男性神父的等级之下。
理解这一点对Aloysius修女这个角色非常有价值。
”对于Sister Aloysiu,Magaret修女这样说:“我个人更喜欢Sister Aloysius,这可能恰恰是因为我真正的人生经历更像Sister James。
Sister Aloysius很强硬,但同时她也有非常深的关怀,她把对学生的保护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并因此非常警觉。
”在为Flynn牧师选角时,Shanley发现自己的选择更少。
“我觉得没多少演员有足够的魄力来和Streep演对手戏,特别是那场单对单的冲突。
Hoffman是我唯一能想到的人。
”
区别于有关宗教、信仰、道德的其他影片,这样的故事更像一条随处都可能分支出岔路的、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只是投影到屏幕上,路的尽头是怎样的,人们不会对此真的伤神罢了。
可能没有纪录片那样畅快淋漓,但好在搁置争议时,并未消减解惑的热忱。
虽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但有窥视思想动态的针孔,也属不易。
影片吸引眼球的大片效应,自然不能无视原故事已在百老汇话剧舞台上所取得的成功。
但能否超越或是并驾齐驱,在原有的成就之上,聚集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大腕,从商业角度考虑,无疑是做了比较妥当的双重保险。
文艺片很容易受到大牌的宠爱,这是一个自然营造飙戏氛围的游乐场,演员们刺激与满足感的化学反应,大多都能够在影片的最后呈献给观众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虐童疑云,关于故事深含的意义,想写,竟不知从何落笔,我要说的话,属于自己的,而且不至于贻笑大方的,几乎成不了半句。
天主教、六十年代地球的另一角、受歧视的黑色人种,还有人性的善与恶,只能随它飘散在空气里,别抓它,其实也抓不住。
如果画上一条线,在左侧还是右侧,我都会毫无疑虑地站在我心所属的位置,不留一丝暧昧或困惑。
然而这个故事,就像影片的名字“Doubt”,没有答案,或者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善意总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疯狂地捍卫过程也是基于好的初衷,可是谁都不能捂着心口信誓旦旦地高举生死薄,绝对的论调总能引领美好迷失在通往善意的路上。
暧昧,滋生于利益。
这是多么危险的游戏,要付出惨痛代价的一场烟花表演,总归徒留一地烟灰。
失败了,痛的是玩家的心,毁的也是玩家的心,结果还会被唾弃,无利可收,却胆战心惊乐此不疲。
是为了用牺牲掉的无辜取乐?
还是只为了解闷?
疑惑!
还有更难堪的现实,在这个游戏里,玩偶永远是怀抱美好梦境的可怜人,也是为了改变命运而屈从的弱势人群,到尽头,只能换张脸假装重生。
谎言,我们都说过谎,不得已,或故意的。
或许这个世界存在起,便生成了谎言。
然而,一个形象的树立,是虚伪也好,是正直也罢,这绝不可能是一个谎言所能颠倒黑白的。
因为一个谎言可以被打碎,或隐藏躲避起来,而真实是永远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谎言的。
神父,修女校长,修女任课老师,黑孩子,黑孩子的母亲,他们都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影片结尾没明确他们最终的方向,但观者的心里都已拎起了一杆称。
面对生活这张看不清限期的大考卷,我们知道问题无所不在,前方的考验更是无法逃避的,那将是一个致命的巨浪,特别是对于一个真正的说谎者。
本来我想展开说说电影虐童疑云的,但一想电影提出的疑问太多,豆瓣上牛人又多,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不如干脆抛开评论,说说怀疑和疑惑这东西。
我以前有个同学很爱一个女生,但一直没跟她说过那三个字,只要他收到她的短信,或是见到她面立即正经八百,话都说不周正,女生深受中国传统素女经影响,恋爱中也不显山露水,因为俩人都从来没有正式表白,最终分道扬镳,虽然旁观者都知道郎有情妾有意,唏嘘叹息一番也无助于事。
抛开两人相互猜疑乐在其中不说,恋爱中那层窗户纸不捅破可以朦胧美,可以距离美。
但除去爱情,还看不出疑惑可以开出多少浪漫的花朵。
怀疑意味着求证,证据可以是客观的,但求取的过程一定多少涉及主观因素,凡是涉及到主观无论程序,标准如何公正不阿结果也一定会出现偏颇,这里主观的智力道德水准不可否认左右甚至决定判断正确与否,却不可能成为杜绝偏颇的不二法则,原因是“人”作出了判断,而只要有判断就一定有价值取向,这里面必然有取舍,有褒贬,有扬抑。
取甚留么,这可是个大问题。
多数事不必怀疑,一怀疑总能找到证据证明你怀疑的正确性,比如你怀疑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果不其然,他回家身上一定会带有别样的香水味,你若怀疑某人心怀不轨,那么其人一定行踪诡异,你若怀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一定有伤痕。
反之亦然,你相信老公很爱很爱你,那么就算他被捉奸在床你也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固然肉体背叛,心灵却对你忠贞不二;你要是确信某人心地善良,他就一定不会坏到哪去;解放初期人们对共产主义狂热,甚至盲目,直至现在都不可否认,那确实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有两个问题,第一,既然一怀疑便能暴露问题,那么怀疑有其必要性,第二,既然一怀疑难免偏颇,那么如何保证怀疑的公正性。
怀疑本身是个瞒着对方的单方或第三方偷偷摸摸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具有不透明性,而透明又促使或鼓励人去怀疑,产生这样的悖论不足为奇,只是地下行动如果少了严整的推理以及周详而又尽量客观的取证分析,偏颇应运而生,是为孪生。
多数人取证的过程就不免让人担心了,就像上述提到的,老婆一旦怀疑老公,老公心情不好,晚上偷个懒,不耕地了就以为他在外面加了晚班,兜里发现一根长头发本可能是鼻孔里抽出来的,却被拿来当成证据,更有甚者,有风就是雨,草木皆兵,被疑惑者纵然浑身清白也百口莫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电影里说疑惑力量跟确信一样大,我渐行渐远,倒是觉得疑惑就是确信。
你打别人脸自己手也是疼的,但你想打人的时候一定不会用脸往别人手上蹭。
推翻别人容易,推翻自己却不那么简单。
就像电影中修女校长即使知道自己有可能冤枉了神父Flynn,但还是固执己见,死活不肯回头,这其实不是极端,更非个案,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嘴巴子伸出去让别人碰,除非他有受虐倾向。
其实伸出去并不意味着会挨那一巴掌,但问题就出在伸出去乃面子里子问题,乃尊严智商问题,乃食物连锁问题,还有自己前期所有的求证都前功尽弃,在任何一个国度这种浪费和无用功都是为人鄙视的,不论鄙视者出于何种动机,因此知错能改者才弥足珍贵,善莫大焉。
在电影《换子疑云》中有上级领导指示将错就错要尽快将案子了了,甚至到最后相关部门主动承认错误,赶紧盖棺定论,换句话也就是封杀疑惑。
当某种疑惑能造成更大的破坏时,及时澄清并将它封死无疑实现了被疑惑者利益的最大化。
人人都有遇强则强的韧劲和动力,人们感谢对手,原因不外乎是对手让自己更强大。
被疑惑者矢口否认必然会激起疑惑者进一步求证的热情,不说“有罪无罪推定”,所谓百密一疏,最终想不败都好一个难于上青天。
不管人如何取舍,总逃不脱疑惑被疑惑的悖论,既如此,唯有能少疑则少疑,不得不疑时宁疑好不疑坏,被疑时辩驳无用,就坦然接受,至少能让疑惑者在看清事实后无助地趴在人肩膀上或找个旮旯地洞哭泣得像个孩子。
今年的奥斯卡确实算精彩,看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Doubt》,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这与前个公司的经历有关。
影片重点放在人性对DOUBT的探究、掩饰和迷茫上,片中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一个非常鲜明的揭开谜团的情节。
片中的人物则各自带着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将Doubt诠释出来。
从评审的对此片演员的偏爱也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奥斯卡对于传统戏剧宠幸,出镜率不高的Donald的母亲扮演者也获得了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合计后最佳演员的提名显得有些夸张了,最佳女主角和三枚最佳男女配角。
作为第三者眼光的观众会因为梅丽尔的演技,而对于影片中真相的理解倾向于她这边。
其实,导演的想说的应该不单单如此,修女james的角色演绎有种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
james相信flynn神父,或者说,她是站在他那边;donald的母亲则完完全全站在儿子这边,当然也可以说站在她自己这边。
对于doubt最真的理解,我觉得似乎miller女士的想法才是最应当重视借鉴的。
在影片的最开头,flynn神父的布道其实阐述了他对怀疑的看法。
对信仰的怀疑人人都会有,当长时间处于某种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失去信心去坚持他们的信仰。
他所要传达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所以大家不用怀疑自己的这种怀疑是不对的,这样就足够了,其实这是在为他自己的犯错的开脱罢了。
James代表的是另外一种人,是活在一种常规的条条框框里。
当她的生活产生怀疑的时候,她会尽量用条条框框去规范她,然后得到一种心安。
神父所犯的错误对她来说,常理中简直就无法接受。
当她在自我的意识范围内接触到种种片面的表象时,他会完全用这种假象或者是自己营造的意像来打消疑虑。
现实中,这种人最多。
Aloysius修女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她是对自己信仰坚信而勇敢的典范。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她能够那么决绝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应当值得所有人的敬佩,尽管最后她也产生了怀疑,在一个人那样坚持了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之后产生怀疑有多痛苦呢,至少比搬砖头砸自己的脚还要痛,因为是对自我人格的鞭笞,而非皮肉之苦。
Miller女士,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
她有疑问么?
当然有,但在她和aloysius修女的最后谈话便可看出,怀不怀疑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得到的是什么。
她所要得到的是6月danold能够顺利的毕业升入较好的高中,然后升入较好的大学。
换言之,如果是转移到flynn神父布道里的那个故事,水手已经对方向失去了信心的时候,那么他所要坚持的就是如何生存,在一切自己掌握的信息内,做对生存最有利的所有能做的。
什么是怀疑?
前公司的项目总监,在离职的当天,很泰然的跟我说:“我在什么地方坑你了,我怎么想也想不到我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
”“想不到你小子是一个奸猾的人。
”“猫猫给你的承诺没有兑现吧!
”……这一串串比电视剧还狗血的台词彻底的把我怔住了,一个从来都不会和自己有什么交集的人,然而却大义凛然的下了这样那样的多个论断。
言辞激动的就像这一切比事实真相都还要真实。
在公司宣布注销的当天,一位曾觉得相互很信任的同事对我说:“你找好下家了么?
”我说:“没有。
我今天刚刚才知道!
”“放屁,你和她关系那么好,你会不知道?
”是什么东西让他觉得我一定会知道呢?
是什么让三个毫无利害关系冲突的人,产生这么荒谬的误解。
那这就是怀疑!
在别人完全毫无理由的坚信自己觉得是对的的错的东西的时候,你能做的应该就是漠视它。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自己能够得到的又是什么。
http://axinlove.com/2009/02/doubt-2/《Doubt[疑云]》的问与答@xinl.ve 090203回应前文《Doubt[疑云]》剧情与表演。
Radeon:我也说几点首先,大环境是1964年,总统遇刺,人民找不到安全感,相互之间面临信任危机,社会信仰缺失。
特别的,有色人种的关系与白人的关系在这段时期也特别敏感,但是在这个片子里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次,关于作者的观点,我觉得显然他的本意不在褒贬互见,而是通过用简单的记录历史的手法,客观的呈现历史条件、人物性格背景下一个或者几个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结局以及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铭记和思考。
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从这一点上说,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悲天悯人”气质换句话说就是奥斯卡气质。
再次,关于情节,观众往往容易纠结于霍夫曼演的那个神父是善是恶。。。
其实片子里面给了无数多的暗示,这人绝对就是一个王八蛋,还是衣冠禽兽的那种。。。
★★★★以上是Radeon在某处对电影《Doubt》的一些看法,我这里全文借过来。
因为他提出了关于《Doubt》电影的主旨的问题,而这个主旨的确是电影中涉及到的问题,也是可以把《Doubt》提升一个层次的东西。
这对于理解本片而言,应该是非常有用的,因此不惜以下文再次说明。
090130 @xinl.ve:假如只是因为1964年总统遇刺,即马上得出失去安全感和信任危机,这点显然比较牵强。
因此《Doubt》在描述这个怀疑的世界并不充分,假如它能把前戏做的更足,那本片就可以不讨论演技,而讨论时代特征和杰作与否了。
我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安全感和信任,所以我只在doubt的简单层面理解。
你提到的大环境,的确可以拔高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入,也能更好的对应到最后一幕streep的崩溃中去。
有色人种与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电影应该没有太多交待。
可能应该文化和历史的阻碍,不然可以根据1964年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关于它入围奥斯卡,其实我觉得是涉及到很“细小”的东西。
人的判断是否来自于情感与坚持。
这种深挖内心的东西,可以浓墨重彩,Streep的神迹存在,也是影响入围的原因。
更容易的判断是,本片没有在剧情,剧本等涉及故事主题的奖项入围,只在表演入围,也是说明本片只是“演技”,没有更高的主题。
神父的善恶,是可以深究的话题,很有趣,我的判断也是忽左忽右,没有确定。
比较浅的观众是会在这个上面争论不休,但确实不是doubt的重点,不然本片就不用去作道德判断,只需事实即可。
很感慨。
影评也已经很多了。
我找了好久,就分享一下关于GOSSIP的布道这个情景。
我是很喜欢的。
确实是要留下点什么的。
一点点中文和比较完整的英文。
-“闲话别人是罪吗?” 妇人问神父。
“全能的上帝请指引我!
”“先别急,请你现在回家,拿个枕头到屋顶上去,用刀把它割开枕头,然后再来找我。
”神父说。
女人回到家,拿上枕头和刀,从防火梯爬到屋顶。
她戳破了枕头,然后回到教堂。
“你用刀把它戳破了吗?
”神父问道。
“是的,神父。
”“然后呢?
”“羽毛。
” 妇人说。
“羽毛,到处都是羽毛,神父。
”神父说,“现在回去,把每根飘飞的羽毛都找回来。
”妇人回答说,“不可能的啊!
我不知道它们飘哪去了?!
”风吹的到处都是。
神父说,那就是流言!
-A woman was gossiping with a friend about a man she hardly knew.I know none of you have ever done this .That night she had a dream .A great hand appeared over her and pointed down at her.She was immediately seized with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guilt.The next day she went to confession .She got the old parish priest,Father O'Rourke,and she told him the whole thing. "Is gossiping a sin ?" she asked the old man. "Was that the hand of God Almighty pointing a finger at me ?" "Should I be asking your absolution ? Father , tell me ,have I done something wrong?" " Yes!" Father O'Rourke answered her."Yes , you ignorant, badly brouht-up female! You have borne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you have played fast and loose with his reputation ,and you should be heartily ashamed!" So the woman said she was sorry and asked for forgiveness. "Not so fast !"says O'Rourke."I want you to go home,take a pillow up on your roof,cut it open with a knife,and return here to me !" So the woman went home,took a pillow off her bed,a knife from the drawer,went up the fire escape to the roof,and stabbed the pillow.Then she went back to the old parish prist as instructed. "Did you gut the pillow with the kinfe?" he says. "Yes,Father." "And what was the result ?" "Fearhers,"she said."Feathers?
"he repeated."Feathers everywhere,Father!" "Now I want you to go back and gather up every last feather that flew out on the wind !" "Well," she said ," it can't be done." "I don't konw where they went.The wind took them all over." "And that," said Father O'Rourke,"is gossip!" -
我永远都记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电影应该有中心,应该有思想,但是千万别有中心思想。
看后狂笑,喜欢异常看完Doubt我的欢喜不在于这个讨论了哲学宗教信仰人性家庭等等沉重话题的电影,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却欢喜于很久很久了,没有看到这样一部演员的电影——Meryl Streep和Hoffman,这样秀演技的电影,多年不见了。
电影还是在电影之中,抛开电影讨论那些形而上的主义理论哲学思想,其实都不过是一场打着“解读”旗帜的意淫而已。
误读,就是解读的本尊。
当小修女问校长“你证明了吗?
”校长说“向谁”小修女说“除你之外的人”看到这我想到,一些人被宗教法律道德套得牢牢的,连自己的良心都逃不过,他们的世界只有规矩,没有人性,不过似乎也没什么错。
但是他们除了愧疚,什么也没得到。
不讨论对与错,只是反应出各种立场的无奈,以及诸多社会问题。
黑人母亲认为只要有人对她儿子好就好,能熬过上好高中就好。
乍一看很不分是非但在那个时代也能理解。
梅姨是过于坚持原则,但心也是好的。
结局也是讽刺。
最后想说演员演技都太赞。
【疑罪从无】是法律术语,也可称之为“无罪推定”。
百度百科这样说:“‘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
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并不是要写法律论文,只是想借这个词,说说生活中的一个理儿。
前几天看了个电影《虐童疑云》,英文名字是“Doubt”,翻成“虐童疑云”听着象是港台人的手法,目的还不是为了吸引眼球?
后来查过才知冤枉了人家港台,台湾译为《诱·惑》;香港译为《圣诉》,都挺有文化的。
在豆瓣关于这个电影名讨论的帖子上,我发表了自己的译名——《疑·惑》,自认为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达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况且,doubt本身就有疑惑之意。
这个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教会学校,老修女校长对新来的神父老师横竖看着不顺眼,因为神父老师太新潮,不剪指甲、喝咖啡放三块儿糖、跟孩子特别亲近……说来也巧,小修女老师恰好碰到神父老师悄悄往黑人男孩的柜子里放了一件衣服,连带着此前神父老师曾专门跟黑人男孩谈话,并且孩子回到教室后嘴里冒着酒气等等不正常现象,小修女老师产生了神父“虐童”的怀疑。
小修女把想法向老修女汇报,不料恰好让老修女正中下怀——早就看你不是个好东西,你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老修女展开调查,所谓调查,却仅仅是跟当事人核对事实,神父承认黑男孩喝了圣餐酒,但否认是自己诱惑孩子喝的,关于其他事实,他坦陈无法全部告诉老修女;在跟黑男孩母亲的交谈中,老修女得知,男孩的父亲有殴打孩子的事情,男孩心理上特别需要呵护,而神父对他很好。
事到如今,事实虽没有彻底水落石出,但也稍有眉目,老修女感觉到了,事情也许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但是,个人化的好恶战胜了理性的判断,她甚至说服自己相信并固守原有的判断。
片子的最后,老修女还是赶走了神父,并且为了赶走他,她还制造了谎言。
但是,她并没有就此心安,片子的结尾,面对更相信神父的小修女,她承认自己撒了谎,赶走了神父,似乎也从事实上“验证”了她所假想的哪些事实,然而自己却愈发困惑、无法解脱。
她,哭出了声。
片子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老修女校长)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神父老师)两大演技派精彩出演,两个配角亦十分出彩,尤其是男孩妈妈饰演者维奥拉·戴维斯与老修女交谈的一场戏,极为精彩,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也正因此,《虐童疑云》被称为演技教科书。
老修女对于神父的怀疑,起初是有缘起的,至少孩子喝酒、回教室后状态不佳等事实是存在的,神父也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黑人孩子的呵护。
但是,未经查证是否就把“假想”认定为“事实”?
显然不该。
在没有打任何一个调查电话的情形下,就妄断神父在前几个供职的教会学校有“前科”。
关于孩子喝酒等可疑的事实,她甚至连孩子本人都不去问问。
为什么?
就因为,出于对神父个人的厌恶,她更愿意相信,他是有“罪”的。
因此,对于任何可能有利于神父的调查,她并不愿意去做。
和黑男孩的妈妈交谈后,她得知孩子在家里因为不被父亲喜欢而遭遇家庭暴力,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可能是误解了神父,但是她并不肯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原因很简单,那样的话,神父将继续留下来,这是她不愿意的。
如果说掩耳盗铃式的调查还是个自欺欺人的小错误,那么,后来老修女向上级机关举报神父时,则直接撒谎,说曾向神父以前供职的学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神父“有前科”,这,显然是个大错误。
用更大的错误来“修补”已经犯下的小错误,何止是错上加错,简直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这也正是,当神父如她所愿离开之后,她却再也无法解脱的真正原因。
这么看来,老修女的良知还算没有泯灭。
“怀疑”一词,实在没有褒贬之意,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怀疑,才使得真相能够大白于天下,才能让正义和公理不被黑暗所销蚀。
但是,当“怀疑”降临时,理性的求证该有多么的重要,当偏见战胜理性、好恶取代客观,真相不仅无法昭示,反而会走向反面,白的不仅不白,而且变成了黑。
《虐童疑云》最后并没有给出事实的真相,没准儿神父真有虐童的事实也说不定。
但电影中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当我们起疑时,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疑罪从有”无疑是老修女的价值选择,“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放走一个”这句中国老话您熟悉吧?
可见喜欢对怀疑的事情做“有罪推定”几乎是最符合人性的了,通俗点说——就是不往好了想。
但,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是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
怀疑本身并无对错,也很自然。
但是,在求证的过程中,在求证未果的时候,能否坚持“疑罪从无”,也可以窥见智慧的高下。
“疑罪从无”对于被疑者来说,是公平的、正义的,即使事实确实是他有罪,但是,“放过一个坏人”与“冤枉一个好人”在天平的两侧时,你倒向哪边?
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被冤枉的那个呢?
这恰恰体现了“疑罪从无”伟大的法律价值。
显然,它不应只被用在法律审判上。
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我以为我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在前几天跟同事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它突然从被掩埋了二十几年的脑海里跳了出来,那场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不敢再想。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时,我把凳子给坐翻了,发出了砰的一声(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完全无辜的)。
老师正在板书,并没有看到凳子翻倒的过程,她回过头来,认定是我上课捣乱,斥喝我要我站起来,言外之意我是个淘气的坏孩子。
我不是淘气的坏孩子,我向来以自己很乖而自豪。
情急之下,我并没有顺从罚站,而是极力申辩,在跟老师顶嘴的过程中,句句都站在理上(现在想来,当众申辩本身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所不能接受的“不敬”)。
老师没了面子,内心里愈发把我认定为“淘气包”,愈发觉得刚才凳子翻了一定是我调皮捣蛋的结果。
她不好对我发作,但她让我的同学去叫我妈妈——我妈妈是我所在那个很小的小学校长——她要借我妈的手来惩罚我。
我妈妈来了,她也没办法不把手借给她,因为她要维护老师的权威。
我妈妈不再做任何调查,因为即使是调查,也似乎被视为对自己孩子的袒护,以及对于手下老师职业水准的完全否定。
我妈当众煽了我巴掌,一切不公正的后果,都由我来“买单”。
事后,我妈跟我聊天时坦言,根据她对于自己儿子的了解,她并不相信那个老师的说法,但是她没有别的办法。
老师有老师的面子,老妈有老妈的难处。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真相如何不再被问及,在大人们的“面子”面前,给孩子一个公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老师对我“疑罪从有”是个小错误,然而,她为了拒绝面对这个错误,而借用我老妈的手来打压我的申辩,乃是错上加错。
也许,此事在大人心理不会留下什么印记,但这件事对我肯定是个疼痛的伤痕,我能够在遗忘二十几年之后重新清晰地想起这件事,足以证明它对我的伤害。
写下这些,虽然多少仍有些不释然,但并非责难老妈和那个老师,还是想说,“疑罪从无”其实很难,并不容易做到,主观的、客观的理由都有,但还是要努力尝试着“疑罪从无”——为了被怀疑者的公正,也为了自己心灵的安宁。
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多数都有一定的难度,去做,才有机会发现风雨之后的阳光,难!
但是值得。
“疑罪从有”即使不是人类天性上的弱点,至少也是出自内心的不良习性,你看你看,我看到电影名《虐童疑云》就怀疑是港台的翻译,这种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怀疑”,其实不过被证明是一种偏见而已。
而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便是偏见。
既然“偏见”是人类骨子里的弱点,克服它似乎也不可能,但至少,别伤害他人,别动不动就“有罪推定”吧。
况且,大错误,往往是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所犯,人们总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疑罪从无”是一种救赎,救赎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救赎一个可能因犯错而不安的灵魂。
“疑罪从无”,为别人,也为自己。
可能它适合关注演技的、注重台词的亦或着重人文的,由于我都不算,所以很不幸的,我为百分之二点八又添了把砖加了块瓦
关于事件本身有点太轻描淡写,所以老觉得他们是在小题大做。有没有猥亵已经不追究了,重要的是看清人内心的一些东西。几个人演技都很棒
for mylackness of religious, i did catch the essentials of this one.
被名字忽悠了
有点故弄玄虚,但是很有诚意
真的好无聊,原以为梅姨的表演会带点惊喜,结果清汤寡水里只是放了一点点辅料,一点用都没有。
不得不怀疑任何人,违背与任何人的约定,也包括,神。没有绝对的对错,如神父所说,我们背后的那阵风,决定这一切的发生。
好吧,我错以为是换子疑云,即使看到最后也没等到朱莉、、、、没看懂
实在没能撑到结束,但是几个演员演得超好,特别是演神父的那个,赞啊!
我觉得还比较享受,很多人说片子闷,所以看来我是很能看闷片的人,高斯福德庄园至少看了5遍。宗教里的事,我也是懂一点点的,所以到也没障碍。
装什么B不把事情说清楚
66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女主角(Meryl Streep)、最佳男配角(Philip Seymour Hoffman)、最佳女配角(Viola Davis,Amy Adams)、最佳编剧题名
看完之后真的有点儿替奥斯卡发愁,今年女主到底给谁啊~ Streep的演技摆在那里不必表,可是爆发的有点儿太多了,而且这个角色也有点儿站不住脚的样子,OMG,她一直自己确信着自己的想法,到了最后一刻来了句:我怀疑了,我真的怀疑了……我有点儿崩溃的样子~
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
影片一般,但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看完国话演的话剧版,相比之下,中国演员的演技真需加强!
不好看
冲着梅姑看的~ 但实在是看到一般看不下去了。。。
结尾大败笔。
找不到出彩的地方
Doubt.DVDSCR.XviD-NEP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