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1936年生人的肯.罗奇,带来这样让人深思的电影他穿着一件棕咖色的夹克;站在破楼上,与黑人邻居强调琐事;去医院,被医生再三叮嘱......一种小人物的即视感扑面而来,想来这个设定也不奇怪,还以为布莱克会是一个生活的loser,最后改邪归正,戴上“皇冠”。
然而猜测并不准;布莱克不是老套路中的布莱克,他是努力、温暖、慷慨、坚毅的布莱克。
他努力,就算身体欠佳,却依然希望能健康起来,凭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他温暖,在你彷徨无助之时,他虽不善言语,却会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慷慨,自己还在为救助金发愁时,却能尽力掏腰包解他人燃眉之急。
他坚毅,无论政府虐他千万遍,他就是要体面的得到他该有的。
《我是布莱克》布莱克在墙壁上喷上大字,向世界宣布,他是谁。
做的的确轰轰烈烈,却不见任何效果,反而被抓进局里,警告再三。
我看到他无计可施颓废的样子,只想问,为何要这样对待一个好人。
光明正大活一生,却得不到任何保障。
这让我想起妈妈总会嘀咕说:“我不想活的太久,活越久生活越没质量。
”每次说完就不由的心酸。
当你老了,你再也没有力气去支撑自己。
若有一儿半女还是个依靠,可若是孤家寡人该怎么办?
难道这批人活到50岁集体自焚吗?
这多么荒诞?
一个流浪者的内心告白很多人都把人人平等作为最高信条,但平等最容易在贫富之间失去平衡。
当然你有差异对待的自由,因为平等与自由总是喜欢站在对立面,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但是社会向着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是否应该尽力磨平矛盾呢?
听听那些底层人民内心的呐喊,我相信你会动容,哪怕就几次,你收起你的傲慢与偏见,还给他们该有的“碧海蓝天”。
女主饿到不行,当中吃肉酱,羞愧到哭泣当我站在你面前,无论我是穷是富,请你先脱去你的有色眼镜。
若你偏要抓着我贫穷的弱点,推我进入万丈深渊,那我只想说“我要在你的肋骨上重击一拳。
”就算这一拳不痛不痒。
最终布莱克没坚持住,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厕所。
他虽然没要回拿笔本该属于他的救济金,但我们都知道,他要回了,属于他的权利和尊严。
本片揭露社会问题这一主题把握的很好。
直面惨淡的面对这个社会的政治恶俗!
布莱克,邻居,女人一家都是这个社会下层的受难者。
但剧作上的细节处理看似还没有达到很完善,女人饿倒那一场面,情感是非常足的。
其实小男孩在片中具有可看性,小男孩第一次出场,在画面中是个活跃的点。
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戏在男孩身上,小男孩不爱说话,以前住在一个很小很封闭的小房间里。
逃出封闭后,在外面乱跑,让我想到了自闭症。
这些种种特点都可以进行最深层的挖掘,然后于本片的其他重要人物有关联,或许更能突出这个社会对小孩,女人,老人都特殊极其需保护人群的伤害。
女人为了挣钱,去当妓女,这个梗好俗套,感觉此处很牵强。
如果像上述所说的那样,利用好片中的独特人物,作为片中极致,不一定要大人完成,我觉得两个小孩运用得好,情感或许更饱满。
也能影响大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人物与事件更能做到极致,那就很完美啦
在moma刚看完布莱克 看得我感同身受 感觉活脱脱的 我TM就是布莱克啊 也许我的结局也不过如此。
真的,电影里的“决策者”,我已经在生活和工作中多次遇到,无限的电话等待,秘密的约谈,被迫的妥协,权利的滥用,规则肆意制定。
它让整个现状看似完整可以完美运行,但却完全没有人性,把我卡到各个角落不能动弹,前前不了,退不能退,我只能沉默我只能退出。
这是个机制bug,活脱脱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者或规则制定者要的就是这种「面儿上稳定 不出乱 哪怕它是一坨屎,只要不来反抗」。
我为这样的存在而恶心
这么多年了肯·洛奇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年在戛纳也看过一次他的新片全球首映,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工人阶级与底层,是世界电影里非常独特和坚守的一股力量。。。
中国,终于可以在2021年,西方世界一起共同充分直面和理解肯·洛奇电影带来的争议与创作处境的困境——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堆积相当一批被社会主流抛弃的边缘穷困人群,不只是这部分人,而是更大范围的人,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生命的尊严与意义的问题。。。
2021年,中国终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直接面临同样的困境与议题了。。。
这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导演社会议题大大领先中国社会国情截然不同,中国眼下的内卷,正在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然后才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眼下的“大现实”,电影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所谓现实主义对于国产电影有几种姿态?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问题就肯·洛奇这部电影来说,跟中国就很不一样了。。。
曾经最与肯·洛奇有类似气质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但最近几年贾科长也在寻求变化,比如天注定,比如江湖儿女。。。
其他对社会大多数人的电影关照,基本还是中国传统“看戏”理念下的情节剧方向。。。
管虎之前的《民工之生存》其实有点点肯·洛奇,之后很少有。。。
关于对底层的关照,英国历来比美国影视剧都要暗黑得多,哪怕最近新片《乡下人的悲歌》我还没看,看导演我Ron Howard就知道会拍得很温情,包括最近最终季的我最爱美剧之一Shameless,也是越来越温情,干脆第11季要完结了。。。
而它翻拍自同名的英国原版,那个暗黑和狠劲儿,远远超出美剧版。。。
中国估计这几年会有大量关注大众老百姓的影视剧出现,只是看怎么避免过度温情和过于情节剧的陷阱。。。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在金鸡奖时看了《吉祥如意》当时就觉得导演一个非常预设性的两段式拍摄手法,反而让聚焦普通家庭的国产电影产生了一种罕有的情感表达,这种docu-drama和“对docu-drama的docu”两段式开放式的创作,客观上躲开了上述过度温情与过度情节剧的陷阱,很有意思。。。
同样是面对家庭与死亡两个母题,《吉祥如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其原始性的冲击力不比肯·洛奇这部电影差多少,估计争议性也是类似。。。
行吧,居然肯·洛奇和董成鹏之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连接,也蛮神奇的😂😂😂上面这些话是因为我看到下面的帖子的感触。。。
《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于2015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讲述了一个冷漠的规则之下人性缺失带来的悲凉后果的故事。
在我们的想象中,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水平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其覆盖面之广好像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不错的福利,但在这部影片中,洛奇导演用平实与克制的电影拍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持尊严、待人和善、吃苦耐劳的老人的形象,也展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被所谓的便民利民的福利制度逼入绝境。
影片情节较为清晰,围绕工作与救济两个方面展开。
老人布莱克因有心脏病,被医生要求不能工作,所以他选择了救济这条道路,可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救济制度却需要提交申请表格,经历重重关卡才有可能被批准,而当一位好心人出现保证帮他渡过难关时,布莱克却心脏病发离世了。
那作为这部影片背景的英国,其福利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英国政府的计划,单身人士每周可领取的救济金最多只有350英镑,而夫妇或是单亲家庭,不管养育多少孩子,每周都只能领取大约500英镑的救济金。
政府希望通过改革鼓励更多人选择就业,而不是坐享福利。
英国这项改革可能使大约五万家庭受到影响,这些家庭大约每周平均减少93英镑的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卧室税"政策。
如果福利房居住者的住宅面积超过所需,他们收到的住房救济金额将被减少。
为了继续能够得到失业救济,失业者将面临三种选择,或被安排工作,诸如清扫垃圾;或每天去就业中心寻职;或参加技能培训,例如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
按照新规定,失业者必须要留在"帮助工作"的项目中,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
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4个星期的福利。
再次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3个月的失业救济。
此影片一举夺得金棕榈奖,奖项公布以后,许多人表示对该导演和金棕榈奖失望,而我认为不然。
一位好的导演不仅要有展现优秀视听的能力,也要有人文关怀。
洛奇导演导演了许多部表现人民疾苦的影片,仅凭他年复一年对主题的坚持就值得观众掌声。
影片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展现完美贴合故事的主题与人物性格——镜头仿佛不存在,观众幻化为场景中的一件物品或人物,以旁观同时也融入其中的姿态直视主人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申请表格、排队领取救济、到处找工作、经历大大小小的阻碍却无可奈何······每一处的情感表现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的心理转折。
也许,布莱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拾荒老人,保洁阿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存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我是布莱克》敲响了警钟,尽管钟声响彻金棕榈大奖的舞台,可世界上它的声音仍然太过微弱。
“我是布莱克”也可以改成“我们都是布莱克”,老无所依、收入窘迫可以说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状况。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已一只脚迈入老龄化社会,无儿无女,收入微薄的老人不在少数,我想,这是全国人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保学生更应该为此难题付出努力。
59岁的布莱克是一个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木工,因为身患心脏病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因此康复期间医生禁止他工作。
根据英国的政策,因病无法工作的人可以申请就业与支援津贴,但布莱克却被评估为有工作能力,不符合申领条件。
评估人员所提的问题都是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比如能不能把手举过头顶,有没有大小便失禁等,却绝口不提布莱克心脏方面的问题。
布莱克急了,说你能不能不要问一些有的没的,我没有失能,只是心脏有问题。
评估人员仍然继续问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并告诫他这种态度会影响评估结果。
这个评估人员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政府指定的一家美国公司的所谓的医疗专家。
评估不通过虽然可以申诉,但在官僚主义作风下,布莱克迟迟等不到申诉面试,电话也永远打不通,即便打通了,得到的也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官方回复。
于是他决定尝试申请失业津贴,这是给有工作能力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设置的。
在电子化时代,失业津贴需要在网上申请。
可是像布莱克这个年纪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怎么办呢?
倒是有为残障人士准备的帮助热线,但是——电话号码只有在网上才能看到!
没办法,布莱克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他尝试着去图书馆上网填表。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表格,也初步学会了填写,但是在提交的时候却再三出现问题,不是死机就是超时,反正就是提交不了。
之前去机构申请相关津贴时,布莱克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工作人员,她不像其他人一样只知道“照章办事”、毫无人情味,所以他就去找这个工作人员帮忙填写申请表。
然而这一幕被她的上司看见了,中断了她的帮助,因为这不符合规定。
后来,在邻居小哥的帮助下,布莱克终于提交了申请表。
这张破表来来回回花了他好几天的时间。
提交之后有工作人员找到布莱克,要求他签一份协议,保证每周至少要花35个小时用来找工作,还要他准备一份简历。
像布莱克这个年纪和工作性质的人,找工作哪用什么简历啊,不就是去各个工地问一声,看人家需不需要招人吗?
但这是规定,没办法,必须准备,不但要有纸质版,还得有电子版,不会的话要去听一个就业指导的培训,而这个培训所讲的内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并没有实际帮助。
最后布莱克自己用铅笔写了一份简历,作为木工,他喜欢用铅笔写字。
工作他也真的去找了,虽然知道这是徒劳,就算人家真的有意愿招他,他也不可能去工作,虽然内心无比想工作,否则就没钱吃饭了,又没有养老金。
当他把自己找工作的记录给工作人员看时,工作人员说我怎么知道你确实联系过人家呢?
那要怎么证明呢?
得拍照片,或者有网上记录。
这不是为难布莱克吗?
总之,他并没有申请成功。
而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卖掉一些家具来糊口。
此外,布莱克还想终止就业与支援津贴的申请,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的工作人员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后果会很严重。
他会面临处罚,收入也会被冻结,越到后来越严重,好多人——明明并不是好吃懒做的人——最后却因此而流落街头。
布莱克的耐心终于被耗尽了,他忍无可忍,在机构的外墙上用喷漆写下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获得就业与支援津贴申诉的面试机会。
这一行为虽然获得了同为底层人员的喝彩,但布莱克却因破坏公共财物而被警察带走。
如果下次再犯,就会因有前科而获得更重的处罚。
虽然自己生活困顿,但善良的布莱克还一直帮助一个比自己更不幸的单亲母亲。
这个年轻的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本来住在伦敦,因为房子漏水导致儿子生病,她去找房东理论了几句,结果人家就把他们赶出去了。
他们在收容所住了两年,三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等着政府分配房子。
后来房子是分到了,但却在另一个城市。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她迷路了,就因为迟到了几分钟,所以并没能领上救济金。
尽管她再三解释,但“铁面无私”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对规定就是规定。
此时,她身上只剩下12块钱,孩子们第二天就要上学,家里也因为没钱交电费而停电了,屋子里很冷。
所幸她遇到了好心的布莱克,布莱克不仅给了她钱交电费,还免费帮她家里修修补补,在她出门时帮着看孩子。
她本来想的是找一份兼职,重拾课本,有了大学文凭之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但工作并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份工作还与上学时间冲突,不得不放弃,她只能暂时在上午去酒店、咖啡店做点清洁工作,而这点钱并不足以养活三个人。
他们甚至连饭都吃不起。
作为母亲,她选择把食物留给孩子,自己挨饿。
在排了长长的队,终于领到救济食品后,她因为太饿忍不住当场开了一个罐头,狼狈地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哭。
救济物品是人们捐献的,有食品和生活物品,但并没有卫生巾。
这个母亲去超市买卫生巾,结完账后,人家却说她偷东西,保安拦着她不让出门,还威胁要报警。
她只得由着他们检查,最后发现是一场误会,但人家却没有道歉。
保安倒是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她,表示缺钱需要工作的话可以找他。
就在她因为女儿鞋子开胶和领救济食品被同学嘲笑而打电话给保安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工作是出卖肉体。
但她并没有拒绝,因为可以挣钱给孩子们买水果吃了。
单亲母亲之后的生活怎么样了,电影里并没有交代,反正到此为止他们一家的生活算是好一点了,布莱克的生活就越来越糟了。
得知布莱克的困境后,单亲母亲帮他准备材料,陪着他一起去见代理人,看起来他的申诉非常有可能成功。
大概是因为太激动,眼看就能获得政府津贴的布莱克,心脏病发猝死在了卫生间。
《我是布莱克》是一部反映英国底层民众困顿生活的影片。
本来是为穷人设置的各项津贴,却因为种种死板的规定和官僚主义作风而把穷人拒之门外,仿佛故意跟他们作对,就是不想让他们得到这笔维持生活的收入,以至于导致主角布莱克之死。
他是被这个国家杀死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第二天要不要买个蛋糕吃,因为怕发胖。
看到英国人没钱吃不饱饭,我忽然想到,如果布莱克生在中国,他还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吗?
首先,作为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到老了不可能一点存款都没有。
即便谈不上享受生活,起码吃饭是没问题的。
就算不够花到人离世,起码支撑几年是没问题的。
不至于一没了工作就无法生存,甚至要到卖家具的地步,仿佛是旧社会中底层人因为揭不开锅而跑当铺。
这部片子是2016年上映的,按照推算,布莱克是1957年生人。
在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是英国最好的时代。
英国虽然因为工业革命很早就成为世界强国,但一开始的经济实力并不如腐朽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即便到了一战前后,底层人民的生活其实也没比同时代的中国人民强多少。
也就是二战后依靠马歇尔计划恢复了经济,才改善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蓝领工人的工资并不比白领差,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在当时的英国过上中产的生活不难吧?
怎么还会与不爱扔垃圾的移民、遛狗任由狗随便拉屎的人住在同一片区域呢?
晚年一旦失去工作居然还要靠卖家当换钱?
难道是妻子常年生病耗光了积蓄,说好的免费医疗呢?
就算没有积蓄,也没有儿女,亲戚朋友总有吧?
借点钱暂渡难关,国内6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了呀!
这么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总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再退一步,哪怕周围没有人可以依靠,需要去申请政府相关的补贴,工作人员也会尽量给予申请人帮助。
国内不管是政府机构、医院、银行还是景点,都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人工服务。
就算必须是电子化操作,也会有人一步步指导,不存在一刀切电子化还不准工作人员给予协助的规定。
所以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不禁纳闷,国外现实中也是如此吗?
那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像布莱克这个年纪的人,国内会使用电脑的不在少数。
老年人可能很难学习新规定,一些专门化的操作不知道如何进行,但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是会的,不会连鼠标上移都不懂,还拿着鼠标往头上举。
而且在他这个收入的家庭,甚至哪怕比他低的中国人,家里买台电脑也不算稀罕,要上网根本不必去公共场所。
布莱克后来被逼得闹事,结果不但自己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回应,还为此受到了惩罚。
而在国内按闹分配的逻辑下,即便当事人无理取闹也会满足他的要求。
像这种受到了不公待遇的事如果闹到了网上,舆论也会一边倒地支持弱小的老百姓,该不安的是政府机构。
所以,英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影最后布莱克死了,朋友和邻居给他办了一场“贫民的葬礼”——上午九点的价格最便宜。
国内火葬场或者殡葬公司会分时段收费?
现实中,欧美国家的“布莱克”不在少数。
假如中国出了一个布莱克,西方的媒体肯定会抓住不放,暴露中国的“黑暗”,不得不说十分黑色幽默。
应该不会有人说,至少人家敢拍吧?
此片平淡却不拖沓,片中角色看似不多,但却覆盖了英国社会底层百姓的三种模型。
同样面临着严酷的社会规则,黑人邻居是绝处逢生的“老鼠”,钻着市场经济的漏洞,倒卖运动鞋糊口。
凯蒂是自我牺牲的“蜡烛”,生活所迫走向卖身养家的堕落道路。
个人认为片中运动鞋这个点不是巧合,而是经过艺术设计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双鞋既能让聪明的人看到商机,发家致富;也可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穷途末路的人走向堕落。
还有一点讽刺即社会存在的价值是让社会成员有尊严地活着,但片中的所有小人物为了生存都或多或少地牺牲了一部分尊严。
每个人物又都是“性本善”的,至少他们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但是他们为什么得不到相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认同呢?
导演或许是借着小人物的际遇来控诉社会的弊病。
无路找路也好(“老鼠”),绝境走向自毁也好(“蜡烛”),不过结局多么凄凉,过程多么艰苦,这两种社会角色都在顺应规则。
还有一类不服规则的人,正如男主角布莱克,是金字塔底端的“牛”。
我认为在“牛”的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影子。
布莱克的目的是和这个世界和解,但前提是坚守自己的正直和一切做人底线。
这条前行的路对他来说太难以适应。
虽然他像牛一样笨重、缓慢地前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抗争。
这头“ 牛”是他自己精神王国的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他阶级同类眼中的领袖。
然而他在整个社会格局下却是一个随意就被摆平也需要被摆平的棋子,无足轻重。
在西方价值体系里,英雄主义的背面一般是悲剧。
毕竟螳臂无法挡车。
人情和制度始终是两码事,而且是难以和解的两码事。
像布莱克这样,即便你的德行你的人格被所有人尊重,囿于你的阶级,冰冷的制度也不会给你尊重。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深,它拍的是一个点,讲的是一个面。
把现实不加粉饰冷冰冰摊给你看,把美好的撕碎给你看。
这三个社会角色的模型是我看完后最有趣的一点心得,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蜡烛”、“老鼠”和“牛”当中找到一个自己恒定或流动的定位。
这部影片在B站上有。
看的第一部肯洛奇导演的电影。
总的来说,看似朴拙单调,实则精妙至深。
基层部门的不作为和僵化、社会福利体制本身的不合理不完善、社会对于底层人口的普遍性歧视、阶层固化、失业问题等等都有所展现。
还有很多地方虽然一笔带过,但也令人思索,全面且细致,详略得当。
肯洛奇客观地揭露现实,不过度批判,不泛滥同情,对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尊敬与同情以及对他们的不公遭遇表示愤慨。
还有英国福利部门的医保审核人员居然是美国公司员工,老辱英笑话了。
扣一星是因为结尾在申诉即将开始时让布莱克在卫生间病发去世的情节,过于刻意了明显是设计出来的。
这种过重的戏剧性情节反倒损害了整部电影所奠定的真实感。
私以为,改为小女儿去敲布莱克门时,发现布莱克已经去世反倒更加合适。
这段戏小女孩敲了半天没都没有回应让我误以为布莱克已经死了。
这也许是导演有意的误导,具有一定迷惑性,但看完后回想下来,如果在这里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应该会更加自然。
结尾这一故事上的“上扬”,之后又突然急转直下的情节显然设计感过强了。
影片的切入点对中国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且带有些许鄙视——“吃救济”。
主人公木匠布莱克59岁,丧偶,膝下无儿无女。
因为心脏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请社会救助津贴。
影片开头布莱克与救济金评估员展开一个时长3分钟充满黑色幽默的对话,评估员仿佛一台机器按照规章制度一项一项询问听起来离题甚远让人啼笑皆非的健康评估问题从而十分”聪明“的证明了布莱克仍有工作能力,从而取消了布莱克获得社会救助的资格,于是布莱克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他没有收入只能申请就业救济金。
但这就要求布莱克不断去求职,而当他求职成功却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要求提供的“自己不能工作”的证明而推掉到手的工作,而这又导致导致不能获得就业救济金。
迷局般的“游戏规则”如同“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的“二十二条军规”,让布莱克脖子上的绳索越套越紧,布莱克不甘这样被当作猴耍,奋起反抗,最后因心脏病发作在上诉过程中猝死。
影片中,布莱克与凯蒂的儿子玩的那个选择题“鲨鱼和椰子谁杀的人更多”?
孩子回答的是正确答案:椰子,小男孩天真无邪不知道答案的来由,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的宿命,与鲨鱼搏斗尚有一定几率可以逃生,但是天上掉下来的椰子砸到头上则是命运,无法逃避。
影片在塑造的主人公布莱克时候,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悖论:他是一个典型的”男子汉“,正如他在遗书上写的一样”我不是懒人、不是小偷、更不是乞丐窃贼。。。。
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待人,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所妥协”。
故事中,他拍案而起帮助凯蒂一家,一直按照规矩争取自己的权利最后愤而在社会保障机构墙上书写口号证明了他一生为之坚守的原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实上却是被社会边缘化人群的代表:他一直遵守规矩,但是面对新兴的办公设备懵懂无知、被官方的表格、申请、培训搞得心力交瘁。
因为要按照规矩办事从而迫不得已情况下向一直不守规矩黑人邻居求助。
影片在剧情脉络方面除了布莱克这一条主线,还设置了一个辅线节让充满批判讽刺的氛围中增添了些许人性的关怀:布莱克偶然帮助的一个带着二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凯蒂,凯蒂同样也是因为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而差点错失了保障房,布莱克挺身而出让其它人排在凯蒂之后从而让凯蒂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两个人结成了互助组。
正如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中女邻居帕瓦尼对欧维说的那样“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最孤单的时候,需要的都是最温暖的的陪伴“,不同的是欧维生活在一个“摇篮到坟墓”的瑞典,而布莱克生活在社会救助福利如同猜哑谜的英国。
剧情推动和主题升华方面,导演通过细节的伏笔和高潮的交替运用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通过凯蒂在食品救济站因为饥饿不顾场合拆开酱料从而为她日后进行援交埋下了伏笔。
而当布莱克发现凯蒂援交真相时候,前者的心碎悲痛和凯后者羞愧无奈形成了强烈的碰撞,最后那句台词“我今天赚了300磅,能给孩子们买新鲜水果了”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影片中布莱克跟保障机构评估者每一次见面从他脸上的细节都可以看出他不断的苍老,但是对面的官僚却依旧如同第一次见面那样冷冰如机器,布莱克对凯蒂说“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布莱克最后在政府保障机构墙上用喷漆写下了一行字要求申诉的口号!
如同《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
布莱克选择站着“生”,他最后赢得了属于他的生——尊严。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毕业会考》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想让自己的女儿从罗马尼亚“逃离”的父亲,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逃离”的目的地恰恰是英国。
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人让-吕克·戈达尔说过“不是拍政治片,而是带着政治眼光去拍片”。
肯·洛奇通过《我是布莱克》践行了这句话,而且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摒弃了大开大合、正邪分明的左翼批判而采用了人性与阶级互相融合,通过富有哲思的台词,使得这种对社会、制度的鞭笞藏的更深,潜移默化中更具备社会震撼。
2016年 電影 I, Daniel Blake 我,不低頭 觀後感
片名:I, Daniel Blake 我,不低頭法國上映:2016年5月13日 香港上映:2017年2月8日導演:Ken Loach (1936-uk)編劇:Paul Laverty (1957-india)演員:Dave Johns, Hayley Squires, Sharon Percy I, Daniel Blake 看這齣電影,是有幾個關鍵字吸引我。
一個長者、工作能力、社會支援、迂腐制度、貧窮線。
看著這個故事都感到非常無奈,很寫實。
我先說一下故事簡介:-一個年邁的單身老人,過去從事木匠工作,直到某天不慎受傷,他也束手無策,唯有尋求政府救濟補助。
可是面對那些冷冰冰的工作人員,機械式的對話,人肉錄音機的態度,他頻頻被拒於門外。
本來正正常常的一個老人,變成一串號碼、一張表格、一紙單據。
用鉛筆年代的他,聽着重覆又重覆的要求,上網、下載、打印、儲存、數據…他根本不懂得這些是什麼,但支援人員是不會支援協助的,上網填表請自行辦理。
他們只是收集完成的文件,否則沒有了、否則要重新申請、否則多等幾年、否則…在不同的部門之下,似被人球般掉來掉去,令他的尊嚴不斷被壓縮。
老人自問一生辛勞工作勤力,遵守法紀,熱心助人。
他想到自己不是沒有貢獻的而感到非常無奈。
面對支援的過程中,老人遇見了相同處境的一位單親媽媽。
她帶著兩個小孩,四處求助卻得不到真正支援。
老人見到這位窮途末路的女人。
女人見到這位無助無力的老人。
他們會如果面對這個明天?
電影看完了導演透過電影讓觀眾了解,低下階層的小市民,面對這個英國政府管治下的社會福利制度,迂腐官僚的體制令人難堪。
家庭,社會,都沒有一個保護網將他們托起,令人冷笑又諷刺。
電影上映後反應很好,得到不少獎項。
但…英國政府有沒有真正聽其聲音?
劇情兩個小人物的故事,看了令人無奈又難過。
男主角 (Dave Johns) 開始時讓我感覺一般。
但從故事發展下去,他所演繹的角色,從戲裡慢慢滲出來,那些無奈又氣憤,但又不能隨即發出來的表情,都令人信服。
女主角(Hayley Squires)演得相當好。
窮!
像似乞討般的生活。
為了孩子,想偷!
想買!
想賣...!
充滿人生交叉點的選擇,看着她的演出,要讚的。
這齣電影,我喜歡。
看得令人忐忑無奈的心情。
導演:Ken Loach (1936-uk)
編劇:Paul Laverty (1957-india)
多謝你看了這篇小文章。
如果覺得不錯,希望得到你們的贊賞。
因小小的贊賞,能給我大大的動力。
感謝!
文goods_hk @東加豆([email protected])
闷死人的片子
你看的多了,你知道结果是怎么样,但是又不那么吸引人,所以只能说很一般。
生硬刻意 选角失败
对政治诉求这么明显的左派电影实在无爱。
4 还是喜欢不上这么现实的电影
【静安嘉里中心】令人绝望的平庸,如果用金棕榈的标准来说大概算金棕榈之耻吧。并不难看,但是充满了令人生厌的平庸,按这个标准去年的迪潘可以拿十个金棕榈。最后为某万粉豆瓣影评人的五星短评鼓鼓掌。
从男主的角度为观众揭露了我们都很羡慕的欧洲福利制度,总的来看这个制度有好有坏,国人也不必太羡慕。
什么时候对一部至少是用了心的作品,连起码的尊重都可以忘了?那还写什么影评?看的看电影都是白看的。
拍得挺朴实无华的,中间不乏温情与幽默,联系到上一届获奖的Dheepan,看来戛纳近年来的评选标准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纯粹是在控诉万恶的全球资本主义了,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立场,也不能接受这样先入为主故意教唆观众的思维,让电影沦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这片简直是“政治完美”,肯大爷没那么话痨了(竟然没有重叠对话!),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民间疾苦(平庸的恶,老白男仅剩的骄傲)和煽情,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被新时代抛弃的人……有那么两分钟能让人忘记有关电影的东西,但除此之外真的是……当然金棕榈颁给这部片子,更多地算是个终身成就奖吧……
在变成赌鬼的儿子之前,我是木匠的儿子。
很不错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很戳人,但我感觉把一切问题都指向政府似乎有点……怎么说呢,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一个悲剧是单纯因为一个原因导致的。
不如将角色塑造的更“完美受害人”些。
DANIEL BLEAK, more like 竟然有我查理亚当大爷强刷存在感 英糙最佳球员!
太差了,没细节,生洒狗血
"I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3.5。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差别真体现在片名上了,一个克制着向内肯定,一个拐着弯向外否定。只是面对这些社会现实意义至上的内容,你也只能全程“嗯,没错,就是这样”了,我要是刚在外面受点苦回来,看到他们的生活也一样难过、也很难受,说不定就上五星了。喜不喜全靠心境。转场略笨。喜欢女主。
确实没什么新意,确实没什么艺术性。就是平平淡淡认认真真给你介绍一个人,Daniel Blake,和他身上发生的一段故事。可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最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