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德国电影《气球》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1979年身居东德的两家人克服重重险阻最终通过乘坐自制热气球成功逃往西德的故事。
该片豆瓣评分8.4,获豆瓣的“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故事本身情节并不复杂,而影片胜在情节紧张,节奏把控极其到位。
尤其是热气球翻墙这一创意也让不少观众大呼佩服——纯手工打造一套能容纳四名成人和两名儿童的热气球飞行器,这可不只是用缝纫机把帆布缝起来那么简单。
吊篮、燃烧器、鼓风机,还有飞行方案设计、时机的把控、如何掩人耳目……整个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啊。
屡败屡试的不懈坚持终于让这两家人获得了自由。
十年后,当柏林墙倒掉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的他们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在东德人民可歌可泣的翻墙史中,其实还有很多令人折服的天才创意,无论从技术含量还是紧张刺激的程度来说都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心生敬畏。
让我们先从柏林墙的前世今生说起——二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
随着苏联和美国,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一道铁幕在欧洲徐徐降下。
柏林因为被英法美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自然也分属不同的体制。
于是,从1945年起,大量东德人逃往西德,仅从柏林逃亡的总计150万人,所谓用脚投票,也不过如此。
为了阻止这一势头,东德在1961年8月,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40多公里的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界墙,随后通过不断进行加固,增加一些辅助设施(塔楼、暗堡、电网、路障等),逐渐形成了了一道170多公里的高墙。
一墙之隔,自由和极权,冰火两重天。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墙在修筑时的工程代号竟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好吧,我想我应该知道“中国长城第三”在哪里了。
从1961年起,勤劳智慧的东德人民就开始了他们从未间断的翻墙壮举。
先说简单直接的,大家很容易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头戴钢盔身着东德军服的士兵,背着一把步枪,纵身一跃,从东德跳到西德。
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照片:照片中的士兵叫舒曼,19岁,他是参与柏林墙建造行动的一员,趁着柏林墙即将完工,眼看铁丝网马上就要封闭,他抓住最后的机会,投奔西德。
当时在西德一侧的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抓拍到了这一经典画面。
另外,在柏林墙彻底建成后,直接破墙是最简单且大胆的方式。
在1961年当年就有火车驾驶员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乘客驾火车强行冲关,成功解救数十人。
挖地道应该算是最流行的一种逃亡方式。
据统计,1961年起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掉,28年里德国人民总共挖了70多条地道。
之所以说是“德国人民”而不仅是“东德人民”,是因为这些地道不只是从东德挖往西德,还有从西德挖往东德的——西德人民主动出手解救自己的同胞。
比如,用半年时间挖出一百多米长的地道,一次性把数十名东德人解救出来。
一条这样长度的地道,除了耗费巨大的人力外,精密的设计和计算,组织协调和施工的艰辛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
还有更厉害的——弹射装置:使用该装置从东柏林的一座高楼起跳,向西柏林方向发射,在空中打开自制降落伞落地。
空中滑轨:用弓箭发射钓鱼线到西柏林大楼,接上缆绳,利用滑轮飞跃直达。
我最爱的是这个——潜水艇:1968年,一位东德工程师凭借自己精湛的工艺,手工打造了一艘单人潜水艇,在水下航行5个小时后成功在西德上岸。
此人后来被西德一家公司高薪聘用。
逃亡的旅程也是展示个人才艺的过程,有这门手艺,哥到哪都是金饭碗啊。
史料表明,柏林墙建成后直至1989年,为了投奔自由,有数百人在逃离东德时被当场打死,约7万人被捕并遭监禁,成功越墙的不到一万人。
极权国家哪怕通过虚伪的宣传机器把自己吹到天花乱坠,终究挡不住追求自由的脚步——哪怕脚下是鲜血铺就的泥泞,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长城第一”其实是抵御外敌入侵所筑,中国后来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无形的墙,比如“不许片帆下海”的闭关锁国,其结果有目共睹。
我们的国界上已经不再有有形的墙,所以也没有偷渡的热气球。
当今之世,我们的身体已经可以不受约束的走出国门,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想象,在心中构想那些隐形的气球:它们升腾在虚无的空间,无影无形,却满载我们求真的希望,来去倏忽之间。
最后,借用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建成后访问西德时一次演讲中的句子:“民主虽并不完美,但我们从未垒起一堵墙,把人民挡在其中,阻止他们逃离我们。
”我想引申一下——“民主国家也没有阻止他们的人民向墙外张望。
”
二八定律的彰显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20%),不重要的因子占多数(80%)2014年德国统一后的社会调查:75%的东德人怀念原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通人习惯于依赖体制,习惯于按部就班,听命行事。
(不重要的因子 80%)而当时逃亡西德的大部分是医生,教授,律师 ... ... 受过高等教育,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重要的因子 20%)既然说到自由,这些人,骨子里是耻于媚上的,和物质相比,精神上的钳制才是更难以忍受的,他们其实是被逼走的。
在不透明,无问责的提拔制下,“ 只唯上,不维下 ”的揣合逢迎之流才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这些人制定的规则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事不能马上改变,有些事可以改变:锻炼身体,学一门外语,一门手艺,你会发现世界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也是有机会给那些准备好的人。
想跑的,跑得了的,也是有胆有识,能造得出气球的那类人吧!
有勇气挑战社会的不公,更别忘了挑战下自己!
关于东德的社会主义,有更多的专业文章,评论,写的更好,不再啰嗦,也不要阶级论的上纲上线。
有的论坛感叹:有车有房,为啥还要跑?
笼鸡问老鹰,一个道理!
只有鸡才会问!
鹰,只有两种:跑掉了,在跑的路上。
进化成鹰!
任何让人思考的事情,都很危险的。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
当年在真实事件发生不到三年之后,迪士尼就将这个奇迹般的逃亡搬上了银幕。
在当时,这部电影被誉为是“迪士尼拍过的最严肃的电影”。
不过,因为由迪士尼筹拍,演员几乎都是英国和美国人,主角也是老牌英国演员约翰·赫特。
直到近30年后,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德国版本。
他把11岁时读到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1979年,《气球》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年仅11岁,他在报纸上读到了这则故事,此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
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本土喜剧卖座导演,好几部电影都是德国的年度票房冠军,04年的《梦幻飞船之惊奇号(第一部)》更是德国影史上的第二卖座电影。
但他并不满足于喜剧的领域,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要将那个儿时的传奇故事再搬上银幕。
《气球》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为此,他首先是大费周章地从迪士尼拿到了这个故事的德语翻拍权:这个过程几经周折,他多次和迪士尼交涉,都以失败告终,身边人也无一支持他的执念。
最后,他还是靠厚着脸皮求助于只见过一面的德国同僚、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后天》《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才终于啃下迪士尼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来筹拍这部电影——是的,从2013年之后,这位导演就再没有新作推出了。
对于这样一位更应该讲求商业利益的前·喜剧导演,这也实在是太良心了。
五年的时间里,剧组多次访问故事主人公的两个家族,也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得到两家人的鼎力支持。
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包括当时的热气球设计图、缝制热气球的缝纫机,甚至还阅读了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这竟然是一部技术流影片——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制作气球的过程,也让你感受到了真·理科生·工程师的严谨和浪漫。
这个在1979年成功登空、并且足以容纳8个人(甚至更多)的热气球高达32米,光是布料就重达150公斤,由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人工缝制而成。
他们为何一定要逃离?
生活在一个重重监视的高压社会,为免引起怀疑,主角们无法随意采购物资。
因此,热气球和吊篮之间的连结,居然是用“四根绕上晾衣绳的长棍”制成。
毫无疑问,登上这样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本身也就是在玩命。
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们来说,这却是一场必然的赌博。
如果必定一死的话,死在自由的希望里,总好过死在秘密警察的监狱里,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电影之外,为了让这场戏足够震撼和真实,导演也做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决定:不使用后期特效,反而比照原本的尺寸,原样复刻当时的热气球,让演员们也登上天空。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德国演员弗莱德里奇·穆克,居然还患有严重的恐高症,以至于他已经八年没有坐过飞机了。
而在片中他扮演的却是稳重的一家之主,在热气球也一直保持镇定,为恐惧的家人打气。
(回头再看这场戏也不由感慨,真的是所有人玩命在表演。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片中另一个观众们更熟悉的演员——曾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在影片中,他也是让热气球升空的关键人物,将足足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缝在一起的地表最强·裁缝·大师。
认出来了吗朋友们,这就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一晃眼《朗读者》也是十多年前的电影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气球》这样的电影?
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黑暗和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你的生活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是秘密警察,言谈之间总不无窥探和控制欲。
幼儿园老师会旁敲侧击地从孩子们口中问到父母的近况。
甚至于,孩子们在打闹时也会脱口而出”不准动,叛国贼”这类令人浑身发冷的话。
难以形象,他们会被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成怎样的政治机器。
或许就如片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平行剪辑,一边是孩子们满脸童真地站在舞台上歌颂东德,一边则是秘密警察们在枪杀试图跨过铁丝网的同胞。
东德如何,主义如何,不言自明。
诚然,在当时的东德,人民看似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富足社会,主角们也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但这依然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美好的生活只是幻觉。
除非选择一生都闭眼做个予取予求的傀儡,否则,就随时可能会被构陷、被揭发、被迫消失。
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自由”当然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值得拿命去追寻。
《气球》截图
《浪潮》截图而另一方面,“逃向西德”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代表着自由,也意味着丢掉过去的一切。
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要变得孑然一身、孤注一掷,甚至是变得铁石心肠。
这部分恰好是影片的一条暗线,虽然只用几个细节草草勾勒而过,但足够引人关注。
因为逃,就意味着要舍弃亲情:抛下自己的老父母,甚至他们还可能遭到连坐的惩罚。
也要舍弃爱情: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从此再不相见。
“逃”这件事背后有多残酷,与德国一样遭遇了分裂之苦的朝鲜半岛或许更有发言权:在《我们最幸福》里,一对少年恋人每天夜里偷偷跑出来幽会,在黑暗中手牵手,却不敢告诉彼此,各自的家庭都在密谋脱北。
几十年后,他们才终于在韩国相见。
物是人非,各自受到生活的蹉跎,年少的恋人之间,也只余沉默与尴尬。
在《平壤水族馆》里,男主角在集中营经历十年苦难,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学会了耍诈、偷窃和阳奉阴违。
但正是这份冷酷让他一次次抓住了水中的浮木,最终逃向韩国。
他成功逃出后,亲妹妹也因此被扔进了集中营。
但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来换取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们这些生在太平盛世的人,都注定无权再苛责这些受害者。
因为,在那样严酷的年代,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
无论是凭借怎样的文字或者影像,我们永远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今时今日,还有人愿意听这样的故事,挖掘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吗?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自由”。
文/王栩(影片信息:《气球》,导演:米歇尔·荷比西,编剧:基·霍普金斯、蒂洛·罗斯切森、米歇尔·荷比西,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卡罗利妮·舒赫、大卫·克劳斯,德国,2018年)彼得张开双臂,在对面这个人惊讶的注视下与之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这一拥抱如释重负般的漫溢喜极而泣的欢欣。
对面这个边防军人只不过例行公事般的告知彼得,这里是巴伐利亚,就得到了彼得近乎狂喜的礼敬。
随之而来的欢腾在这片林中空地上炸开,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撕开漆黑的夜,也照亮了边境另一边严阵以待,欲抓捕偷渡者归案的中校那张沮丧的脸。
“一切都白费了”,中校的喃喃自语,结束了这场由秘密警察主导的大搜捕,也呼应了彼得一家第一次乘热气球上天,妻子多丽丝宽慰幼子时坚定的话语:“别理会打击你梦想的人”。
大搜捕即为对梦想最极致的打击。
因为第一次乘热气球飞越边境的失败,让多丽丝灰心之余,不由自主地萌生了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见。
这些预见并没有即时来临的征兆,却让彼得一家仿若受了传染似的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
这段日子让彼得一家陷入自己吓自己的恶梦中,却通过这种恶梦般的日子诠释出了彼时的东德整个社会生活笼罩在一片高压和恐怖的氛围里。
置身在这样的氛围,彼得并没有放弃飞越边境的计划。
与此同时,多丽丝不慎遗失在热气球第一次升空失败的草地上的药物也让作为妻子的她坚强的转变了灰心的心绪。
因为通过对处方笺的追踪,秘密警察终究会找到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彼得开始了同时间的赛跑,着手进行第二个热气球紧张的制作。
紧张是影片所勾勒出的一股张力十足的气息。
不同于那些惊险刺激、泛滥平庸的打斗场面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上的紧张,《气球》里的紧张是隐于生活之下而又超越了生活的对抗。
彼得和甘特两家为了飞越边境,共同制作热气球这个乘载工具,对这两家出自市民阶层的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想离开东德,去同住在另一个德国的亲友团聚。
在这一简单的逃亡目的面前,影片并没有交待出彼得和甘特有何具体的政治诉求。
倒是秘密警察们的大搜捕带着预想中似是而非的对政治失败的担忧给偷渡者事先定论了“叛国贼”的心理画像。
按照影片里未曾出场的安全部长的忧惧,若是有人乘热气球成功飞越边境,则东德在国际上就会陷入政治被动的局面。
为了不在国际上授人以柄,给他国留下一个攻击自己的口实,安全部长严令秘密警察,必须将偷渡者抓捕归案。
这就是超越了生活的对抗的由来。
顺着影片的这一隐性线索梳理彼得和甘特两家人飞越边境的计划已失去了逃亡这一目的的纯粹性,在对抗国家这一意义层面上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弄出政治的肮脏和诡道。
显然,彼得和甘特亳不知晓自己制作热气球的过程已经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
而政治,也是秘密警察们大搜捕的动力。
对抗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暗潮汹涌的交替上演着。
一边是秘密警察对案件缜密的逻辑分析、上下协调一致的严密的组织能力,一边是两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奔向自由的不灭的向往。
影片演绎出了一个布满沧桑的年代。
那个年代里,对抗着的双方都没有高科技手段和工具作为对自己的辅助。
秘密警察们撒下漫天大网,用人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筑牢了大搜捕行动统一、一致的基石。
彼得和甘特则对照着书上的彩页进行热气球的制作。
书本里是乘载自由的工具,书本外却是牢笼般的国度。
这个国度在彼得和甘特两家人义无反顾的乘上热气球朝边境的另一边飞越之际被他们抛在了身后。
他们身后,秘密警察和全副武装的士兵蜂拥而至,翘首等待着从空中坠落的猎物。
地面上的人群跃动着即将满载而归的欣喜,却被随后那颗照亮天际的信号弹照亮了抽搐在唇边的颓丧。
中校明白,他们成功了。
在这普通人的成功面前,没人能弄清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仅仅一年后,东德的民众们可以持护照前往另一个德国去和亲友团聚,不用再乘热气球飞越边境了。
自此,由国家所赋予的同普通人的“对抗”划上了历史的句号,政治的诡道则通过影像的再现将思索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0月2日)——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
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
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当你只是上街买块大点布,就有人往上面汇报时候当你只是恰巧在路边看到有辆路过的小汽车就可能被抓去讯问的时候当你教小朋友们知识。
就有军人过来盘问你的时候当你只是走在路上,路过大使馆,就发现很多人在偷偷的看着你的时候。
这一切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的敏感和监视,我会疯掉的
自由太可贵了,珍惜自由的人视之为生命。
不在乎自由的人,觉得是鸡肋。
没看电影之前,误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期间战犯怎么逃脱的故事,当时以为是为了生命而逃脱。
看了这部电影大受震撼,这不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逃跑,这只是为了心灵的自由、为了思想的自由、为了言语的自由,为了让更小的下一代不生活在禁锢的社会而逃脱。
乍看之下,觉得太冒险,两家人,四个小孩子,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怎么舍得付出八个人的生命代价来争取那看似渺茫、不可捉摸的自由呢?
因此细想来,觉得这种“和平时代”的逃脱,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远远大于战争时期的逃脱。
关于柏林墙的故事,可讲述的太多。
1961年8月几乎是一夜之间建起了全程155公里的柏林墙,历时28年才最终倒塌。
关于从柏林墙逃脱的方法,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人类的想象,尤其是德国人的想象和动手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众多的逃脱手段之下,是对自由的选择、对意识形态的选择、对美好生活的选择。
这种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看似惨烈,实则是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对人性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从影片来看,当时的东德物质生活还不算糟糕,至少两家人住的都是联排别墅,出入也有小汽车,两家人看起来光鲜亮丽,我感觉比我现在的生活都要舒适。
然而学校里的教育、随处可见的秘密警察就像是一张秘密织就的网,一点一点收缩,在还没有被意识到之前,收紧到令人感到窒息的地步。
如果逆来顺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然而这两家人,坚定地达成一致意见:一定要离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
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做事情的细致程度都让人惊叹,这么优秀的能力在东德得不到发挥也是他们想要离开的原因之一。
人,甘于平庸、随波逐流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之下太多人选择了留下。
但也不乏那些勇士一般的人物,逃脱现实、追求梦想。
《世纪三部曲》里有一个小细节,匈牙利率先开放了边境,当欧洲野餐计划执行以来,很多东德人绕道匈牙利离开了边境,在主人公一家离开之时,那形同虚设的铁丝网上挂满了车钥匙,这是他们义无反顾奔向新生活的一种象征。
人类历史反复循环,不断在前行、又不断在自我复制,只希望未来,永远和平。
简介里有一句,你不只能点三瓶啤酒,你还得为自己负责。
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在东德的酒吧里,每个人都只能点三瓶啤酒,注意,每!
个!
人!
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工人,不管你是经理还是服务生,你都只能在这里喝三瓶啤酒,品质优良,不打折扣的,没有有害添加剂的,最好的啤酒!
而在西德,能喝这样好的啤酒的,只有高官和经理,他们能喝不止三瓶,倒马桶里都行。
而工人和服务生是不配的,他们要么只能喝损害寿命,导致失明的工业酒精,要么被高昂的物价和低廉的薪资压垮,连劣质啤酒也喝不起。
节奏紧凑,不啰嗦,非常精彩。
色调也特别顺眼。
影片主题不用说了,真实的事件往往更加精彩。
这里我搜集/翻译了一些背景资料,算是对电影的补充。
片中正在充气的热气球逃亡组合皮特·施特崔克(Peter Strelzyk)是一名电工,以前当过前东德空军技师。
冈特·韦则(Günter Wetzel)做过瓦匠。
他俩之前是当地的塑料厂的同事,后来成为好友。
1978年3月7日他们同意一起计划出逃,他们曾经讨论过多个方案。
他们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架直升机,但是很快意识到难以获取足够强劲的发动机。
机缘巧合他们受到一个关于热气球的电视节目的启发,开始研究热气球方案。
不过,后来 Wetzel 回忆说是由于一本关于国际热气球节的杂志的影响。
他们一共建造过三个不同的热气球(电影中只呈现了两个气球),做过无数修改,直到最终成功。
成功逃亡的两家人第一个气球:无法升空他们建造的第一个气球于1978年四月完工。
气球载荷750公斤,容量达2000立方米,空气被加热到100摄氏度。
他们计算需要800平方米的气球面料。
他们驱车50公里到达 Gera 的一家百货商店,买了1米宽、共850米长的棉布料。
店员惊讶于这么大的购买量,然而他们称需要这么多材料是因为要为他们的野营俱乐部做帐篷,蒙混过关。
Wetzel 花了两周,用一个有四十年历史的手动缝纫机,缝出了15米宽,20米长的气球“袋子”。
然而随后的实验发现气球不能充气,原因是棉布料太多孔造成漏气。
Strelzyk 花了数周烧掉布料,这个气球总共花费2400东德马克。
第二个气球:离边境只差180米这次尝试了多种面料:雨伞材料、以及多种塔夫绸(Taffeta)和尼龙材料。
他们在家里的烤炉里测试了材料的耐热性,用吸尘器测试漏气,以及用充满水的玻璃管来测试防水性。
雨伞材料性能最佳,但是最贵。
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塔夫绸合成材料。
为了避免大量购买布料引起怀疑,他们驱车160公里到了莱比锡的一家百货商店。
这次的幌子是他们需要材料来做帆船俱乐部的帆船。
如此大的量,必须要订货。
虽然很担心被 Stasi 盯上,他们仍然幸运地在第二天安全取到订货。
这回花了4800东德马克(1米宽、共800米长)。
回家路还顺手买了一个电机,装在缝纫机上用于驱动踏板。
有了电动缝纫机的助力,Wetzel 只花了一周缝好了整个气球。
新气球只花了5分钟就充上了气,然而燃烧装置还不够让气球升起来。
他们花了几个月,尝试了加倍燃气罐、和多种燃料组合,仍然不能升空。
失望之余,Wetzel 转而开始研究制作小型汽油发动机驱动的轻型飞机或者滑翔机。
Strelzyk 则继续研究提升燃烧器。
1979年6月,他发现把燃气罐倒过来增加的压力,可以让液态的燃料气化,足以产生更大的火焰(火焰足有12米高)。
1979年7月3日,第一次尝试,大约如片头展示的那样。
加几个细节:他们最终降落在离边境仅有180米的地方,此地正是边境雷区的边缘。
降落后他们不确定是否成功越境,随后他们发现一个东德小镇(Wernigerode)的面包袋子。
他们花了九个小时小心地越过边境地区,又徒步15公里返回升空地点,最终踩着请病假的点儿回到家。
这次尝试失败之后,因为担心被追踪,Strelzyk 还换了车。
1979年成功降落于西德 Naila 的热气球(此图是1985年空中表演时拍摄)©Günter Wetzel第三个气球:逃出升天他们决定第三个气球必须要有之前的两倍大,气球容量达4000立方米,直径20米,高25米。
气球面料需要1250平方米的塔夫绸。
这回他们在全国小量采购,以避免怀疑。
Wetzel 缝制气球的线长达6公里,Strelzyk 则重做了船舱,花了六周完工。
气球重180公斤,载荷550公斤,包括船舱、设备和“货物”(两家人)。
这之后便是如电影呈现的惊险逃亡历程。
降落后他们不确定是否跨过边境。
但他们发现几个细节:有东德不常见的红黄色灯、与国营集体农场迥异的小农庄以及更现代的设备。
就像电影里那样,两人遇到警察,准备问是否到了西边儿/投降。
他们其实注意到了警车是奥迪车(东德可没有Audi)。
随后便是我们看到的惊喜。
Are we in the West here?后续东德方面立即提升了边境警戒,关闭了所有边境地区的小型机场,以及关闭边境领空。
购买燃气罐时需要登记,可以用于制作气球的大宗布料购买也不被允许。
另外从东德寄给这两家人的信也被禁止。
Strelzyk 的兄/弟 Erich 在德国二台看到逃亡的消息,几小时后他也在波茨坦(Potsdam)的家中被逮捕以及以“协助和教唆逃亡”的罪名起诉。
Strelzyk 的姐/妹 Maria 夫妻俩也被判处两年半的刑期。
他们三人随后获释。
两家人一开始决定在气球落地的 Naila 小镇落脚。
Wetzel 找了汽车技师的工作,而 Strelzyk 则开了一家电视机修理铺。
受到东德情报人员的压力,Strelzyk 一家于1985年搬到了瑞士。
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他们搬回了 Pößneck 的老房子里。
Wetzel 一家则一直住在巴伐利亚。
2017年,帮助他们成功逃亡的热气球,永久陈列于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
演员克莱舒曼片中 Stasi 中校在审问边防士兵时,提到他以前练游泳。
而其饰演者、“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Thomas Kretschmann)本人也恰是东德游泳选手出身。
克莱舒曼19岁时,身上只带了护照和大约值100美元的钱,跨越四国边境,耗时一个月,徒步逃到西德。
途中还因为冻伤失去了一部分手指。
(Sadly)每一个逃离的故事都精彩至极。
托马斯·克莱舒曼扮演的 Seidel 中校更多阅读维基百科条目,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本文从“逃亡组合”到“后续”的内容绝大部分来源于此)Peter Strelzyk 已于2017年辞世。
他的搭档 Günter Wetzel 仍活跃于各项纪念活动。
收录于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的二人信息/录像:https://www.hdbg.eu/zeitzeugen/detail/flucht-aus-der-ddr/peter-strelzyk/497https://www.hdbg.eu/zeitzeugen/detail/ddr/guenter-wetzel/445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逃亡热气球(德语/英语)https://www.museum.bayern/en/collection/histories/peter-strelzyk-und-guenter-wetzel.htmlGünter Wetzel 为热气球逃亡建立的网站,包含故事细节和热气球设计:https://www.ballonflucht.de/home.html?content=home (德语/英语)巴伐利亚电台对 Günter Wetzel 的采访:Der DDR-Fluchtballon von Naila - die echte Geschichte vom Ballon |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德语)https://youtu.be/Cs5QKVSELWgGünter Wetzel 自述:Der Wind kommt von Norden (德语)https://youtu.be/5tkW9ZcWU_8Günter Wetzel 自述:German History Day 2019: Günter Wetzel on his balloon escape (德语,英语字幕)https://youtu.be/u8V7kZun8FIThomas Kretschmann - Wiki 24https://24.fandom.com/wiki/Thomas_Kretschmann
看完的感觉挺矛盾的,电影有做到想表达的意思,人越是被束缚会越向往自由,但一些情节的设定上真的显得很迷惑,让人紧张不起来(刚刚打这句话的时候去看了导演以前的作品,确实他就是搞喜剧的,那怪不得了)。
对于德国的历史,初高中本来成绩也不好,仅有的记忆现在更忘得差不多,只是隐约记得二战以后,国际上为了避免德国重启战火,把德国拆分成了东西德,西德亲美,东德亲苏,两边的经济差距悬殊,最关键的一点是东德的人没什么自由。
但电影在这一点上给不了我这个感觉,男主一家人,有车有房,随时去旅游,做气球的那堆材料也是说买就买,生活可以说是富足(甚至全片都没看到有谁要去上班),居然还要润,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方式离开那个“鬼地方”。
女主一开始留下的带着编号的药,她自己发现的时候紧张到杯子都摔了,因为跟着那个编号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人。
警察在现场也已经发现了“如此明显的线索”,然而电影拍了一大半才重新想起这么关键的点,还要挨家挨户地去找。
真的很难理解,如果编号能直接关联到具体的某个人,应该不存在后面要挨家挨户找的这一幕,那么,如果无法关联到具体的人,只能知道有吃这个药的几百号人这么模糊的关联,那在挨家挨户找的时候警察要怎么询问,难道直接问“是不是你准备坐气球润?
”还有那个脖子上的伤疤,似乎也没有因此而发生过什么。
看起来像是整队警察都不想抓到人,甚至是故意放他们跑的,但如果警察都这样,东德也不至于会那么让人想润了,挺矛盾的。
还有几个地方挖了个坑制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这种感觉有点像讲笑话,前面讲了很不错的铺垫,接着跟你说“没了,就这样”,听的人会很难受:那个恋爱脑的儿子,表现出了这么傻了吧唧的行为,甚至都告诉了秘密警察的女儿说要润,啥事没有;一起润的友人,要跑之前都要看一眼父亲,虽然没必要但还算合理,跑到半路被人拦住,明明没有驾驶证警察也放行他迟到了还以为会对升空造成影响,也没有;升空割不断绳子,导致气球被烧破,反弹的钉子弄破头,甚至气球上面有个洞,瓦斯不足,似乎都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这段高潮可以制造出多少紧张的情节,就这样一晃而过说到了西德;男主每次落地都问时间过了多久,第一次飞的时候甚至要“计时”,似乎要求得很精确,但稍微思考一下都会觉得很莫名其妙,看时间他自己看着表不就完了,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精确;话说回来,电影里面有几幕确实凸显出了东德那种没有自由去到哪都被监视的气氛,但也仅仅是烘托出了气氛,完全没有达到那种让人想要疯狂逃离的感觉。
甚至似乎所有人都在帮着他们,有线索的人不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警察也是永远慢一步,整体就是笨贼遇上了傻警察,一点也不惊悚。
三星半最多了,8.4分真的没必要。
焦点集中在追与逃这条线上,为何要逃以及为什么可以不惜代价的这个面,几乎完全回避。本该力量悬殊的两方,位置发生了梦幻的倒装。张力和期待值由此一再削弱,颇为可惜。
7分。想要逃亡西德的东德两家人,颇具创意的想用热气球穿越边境。电影一开始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热气球坠落。不过这两家人决定再造一个热气球逃跑,因为第一次使用的热气球没有回收,留在了原地。一边是这两家人日以继夜地赶制新的热气球,一边是东德警察全国抓捕他们。东德警察的线索越来越多,指向他们的证据越来越明显,留给这些人制作热气球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何况,要逃往西德,必须等待并不常见的北风。他们能成功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紧张的氛围营造得特别好,看到后面特别替角色着急。奔向西德是搏命般的冒险,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且抛弃东德的一切,特别是亲人,是非常不舍的事情。
了解一下背景会更好理解。拿别人的意识形态搞影射大可不必。
朴素而真挚(单一而俗套)的主题:以勇气和智慧追求爱与自由。明显好于很多同为政治类型片的韩国电影:哪怕过多的巧合设计削弱了“真实感”,但难得人物始终处在自救的情境中而非逾矩试图肩负更多的使命,这种懂得分寸的聚焦也让影片更具感染性。尾声的逃亡戏几乎是零差错的感官调动,几乎可以和昨天巴黎圣母院塔尖烧毁的那幕一同用作衡量共情度的官方检测题了。
看看其他几个国家对这个题材会怎样处理。好莱坞:注重艰难收集材料制作气球的过程;日本:注重登上气球后的空中魔幻之旅;法国:注重来到西德后不同体制下生活的发掘;某国:怎么可能会有气球这回事……
什么是刻板印象?如果你对东西德生活、对斯塔西、对剧本的情节设定、音乐、时间线以及故弄玄虚的惊悚情节、以及表演的刻板印象不了解,就看这片!全部角色,除了最后一分钟有一丢丢半哭不笑的表情,全片之中统统只有一个表情!!!尤其男主,有人发现他的第二种表情请联系我!
贵在真实,不过作为电影一般。
那不仅仅是气球,那是对自由的向往。
情节推进有点乱 整体拍得平平 低于预期
逃过去然后失业咋不拍doge胜利者的沾沾自喜罢了。“后来我们有了自由旅行权,但我们付不起旅游的费用了。”
气氛紧张,自由万岁。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典型的意识形态洗脑片,你还不能说什么,人家是真人真事改编,和韩国的脱北者一样,当初的冒死逃亡,如果看到今天的自由德国变成这样,该作何感想?
他们放弃了家人、房子、爱情,只为了奔赴自由的国度。在那个国家,警察也是可以被他们拥抱的人。
从电影的角度拍的还可以。但是从豆瓣的热评来看,人跪久了,确实站不起来。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节奏把握的相当好,如果不是提前被剧透看的会更紧张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不用进行意识形态论证,看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两个国家,人们往哪里跑,就一清二楚了。”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在乌云厚重的苍穹之下,热气球的微弱火光仿佛可以刺破黑暗一样,给人以希望。
历史意义大于电影意义。
除了稍微有点用力过猛,其他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