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dam到底遇到过Harry吗?
遇到过。
Harry不是Adam为了弥补自己的缺爱而想象出来的男朋友。
Harry真实存在,酗酒嗑药并且已死亡。
Adam遇到过Harry。
但是两人仅仅只有打招呼的关系。
2. Adam到底和Harry相恋过吗?
没有。
在第二面,Adam对Harry说其实他也喜欢喝威士忌,这里还是真实的境况。
但是Harry并没有来敲门。
两人并没有打炮——在一番云雨后,观众们可以看到Adam的精液,但是没有Harry的;两人也并没有约会去酒吧——你可以看到在酒吧里,一直是Adam在买酒,并没有Harry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
3. 那Adam是怎么知道Harry酗酒、嗑药、以及他的童年?
Adam是作家,他从他的观察,以及对人的判断,脑补了Harry孤独的人生。
Harry在云雨过后,对他说的童年故事,都是Adam的脑补。
Adam其实并没有直接看到Harry酗酒及嗑药。
以及Adam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去)Harry的房间,发现了他的尸体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K粉,以及他手中的酒瓶,于是脑补了在夜店嗑药的情节。
Adam作为作家,对故事的掌控还是很好的。
他是一名优秀的作家。
4. Adam见过Harry几次?
5次:1,搭讪;2,电梯第二次相遇;3. Adam用望远镜看到了空地上的Harry,两人挥手打了招呼;4,有一次在地铁上一次,但是两人并没有说话——注意,这里的这一段是真实世界。
他们俩虽然住一栋楼并且相互搭讪过,但是在真实的与其他人相交的世界里,他们俩并没有说话,像真正的出现在地铁里的陌生人一样。
以及5. 最后一次Adam最后看到Harry的尸体。
注意一下,Adam看到的Harry的尸体,已经出现尸斑了,说明Harry已经去世很久了。
6. Adam带Harry见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回事?
Adam的幻想。
Adam明确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过失了,但是他并不知道Harry也已经过世。
这个时候他幻想出来的已经是约会对象的Harry,是真实的,接受不了“鬼魂”的,所以,在Harry看到他的父母在空房子里的时候,Harry吓得退后了几步——这些都是Adam的幻想。
7. 片中有隐喻Adam的恋父情结吗?
电影中有好几幕,Adam第一次看到他的爸爸的时候,有一点点像同志的cruising,已经他回到家,电影着重描述了Adam的爸爸把手指插入Adam的拳头的情节。
Adam的爸爸也是个年轻帅气的男人,于是很多基佬们会觉得Adam这些情节是不是暗示Adam有恋父情节。
不好意思,没有。
Adam的爸爸像同志cruising一样碰见他,是Adam的隐秘世界的折射,反映了他并不擅长亲密关系,如果需要解决这种需求的时候,只能去这种cruising来解决——这也暗示了“都是陌生人”的主题,对于Adam,连性和爱,都是“陌生人”的;而他在这里见到爸爸,是进入他的鬼魅世界的通道。
爸爸的手碰到他,则是在说,他的这些幻想,就如同肌肤触碰一样真实。
没有任何性暗示的成分。
喂喂喂,喜欢dad/son的基佬们,不要瞎脑补啊。
(虽然我也很想看这一对爸爸儿子的基情戏。
)Adam的父亲的角色,在片里,只有“儿子被霸凌但是作为父亲忽略不见,并且不允许他女性化地翘二郎腿”这样恐同的直男癌形象出现。
真实情况是什么?
真实情况可能是Adam的爸爸至死都是一个恐同的直男癌。
只是在Adam的幻想中,他的爸爸道歉了。
8. Adam的妈妈最后让他好好照顾Harry,这是怎么回事?
真实情况是什么?
真实情况可能是Adam的爸爸至死都是一个恐同的直男癌。
只是在Adam的幻想中,他的爸爸道歉了——这是Adam的自我和解,以及自我救赎。
Adam的妈妈最后让他好好照顾Harry,同样是Adam的幻想。
Adam的妈妈可能永远理解不了他是同志这个事实。
整部片,其实都是Adam明明知道自己是孤独、有创伤的状况下,展开的自我和解和自我救赎。
最后他的妈妈让他照顾好Harry,是他自己下了个决心:他要在真实的世界,努力去与人沟通,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他要从Harry开始。
于是回去之后,他推开了Harry的门——发现了Harry的尸体。
9. 其实Adam和Harry都是同一类人:孤独,并且害怕孤独。
Harry主动搭讪,也是Harry下定决心,在真实的世界,努力去与人沟通,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Adam拒绝了他。
这和影片最后Adam去Harry的家的情感逻辑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时候Harry已经死亡了。
影片前后对照了。
Adam在精神上就是Harry,Harry就是Adam。
于是这部片的主题非常明确了:孤独。
我们都如此害怕孤独。
但是,我们还是要展开自我救赎,努力去沟通,努力去和人去建立亲密关系。
有些人像Harry一样,失败了。
Adam却不会。
最后影片是他依然遇到了幻想中的Harry,紧紧抱住他,告诉他:“我在这里。
”两人化作星辰。
这也是Adam自我救赎的一部分。
在他的世界里,Harry感受到了他的陪伴、关心,以及爱。
他会努力去爱。
去生活。
第一次尝试无中文字幕电影,体验感还不错。
电影一开场朋友就和我吐槽英音根本听不清听不懂特别是保罗麦斯卡的,安德鲁的还能听懂一些,本人也深有同感。
前半场连猜带蒙,好在故事线很清晰一知半解台词也能看懂。
不过一开始就听到了adam和情人说父母12岁就去世了,结果后来出场了很多有父母的画面使我深深迷茫是不是听错了,看到中段才意识到没听错,父母是adam的幻想;以及不禁感叹你们gay子能因为一个望远镜里的对望就从陌生人到do,这也进展太快了吧~哈哈后来才知道情人也是幻想出来的。
孤独的adam。
整部电影的画面我很喜欢。
胶片的复古质感,回忆里暖黄色的光,以及有几个画面很有表现力,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其一是adam在火车里混乱,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孤独而尖叫那一个场景,虽然adam的身体随着年龄增长,但他的灵魂却一直困在在了小时候没有父母的那个小男孩身体里。
还有一个画面我也很喜欢,就是adam右边睡着妈妈,左边的情人揽住了他,等他再往右边看去,妈妈已经不在了,也是一个对父母是在幻想中的暗示…最后父母离去的时候,酒馆中的光昏黄,服务员端上来了三杯酒水,可是只有一个人在桌上且泣不成声。
看完电影回到家以后又看了眼Andrew的ins,才发现这个故事的简介是“is a ghost story”,哑然失笑,实在精准,三个ghost,也许是四个ghost的故事。
总体来说体验感不错,为了Andrew给五颗星。
确实深刻,但是我实在无法同意本片的价值观。
显然本片同意爱和伴侣并不能解决永恒的孤独的问题,然而却把大量的篇幅花在讲述男主对父母以及一个几乎没有发生过啥真正关系的男人的精神投射身上。
永久沉沦在浪漫主义中,人会被这残忍的现实吞没的。
只有驯服这残忍的世界,我们才有资格回到那个浪漫的自己,重新成为那个在父母怀中的孩子。
是的,为此目的,我们永远在学习不同的语言,牙牙学语地试图表现自己。
总在不同的领域上攀登,仿佛只是为了向这世界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和资格。
但任何存在都不是一种资格,任何人也并不自动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最终,一群怀着被理解,被爱的念想的人,也只能擦干泪水,准备拿起武器,参与战争去吧。
从本片没有获得多少奖项便能看出这一点。
光把你的心掏出去,是没有用的。
我们仍然需要无尽的社会conflict。
真正的爱,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真正的浪漫,也必然是血色浪漫。
最后,还是一句话,shame on Oscar for no Nomination.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看致郁类电影,这部是个例外。
先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致郁类题材,倒不是因为我怕致郁影响自己心情,而是我确实很难和抑郁共情。
ta为什么忧伤呢,什么理由呢,现实似乎没那么悲惨啊,ta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我就是这么的冷酷又无情,自己活的快乐就不管他人死活,甚至生怕别人的抑郁打扰了我的快乐。
现在聊聊为什么这部是个例外。
一是,电影中两位主人公的抑郁不是蔓延发散式的,而是内敛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并不具备压迫感,透过荧幕我们感受到他们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暗自悲伤,不想打扰别人更不希望被打扰,他们不需要外界的关注和同情。
这种感觉很好,适合我这样冷漠的人,反正我也没打算共情他们的悲伤。
二是,导演表达情绪的功底非常深厚。
天空的颜色,房间的光线,火车的速度,温柔的触摸,甚至是恋人毛茸茸的毛发都不紧不慢的传达出主人公当下的心情。
迷人的,充满诗意的。
三是,故事极具戏剧张力。
电影前半段节奏很慢,我以为这是一部注重情绪表达而不注重故事性的意识流电影。
我猜错了,这部看起来不紧不慢的电影,竟然涵盖了丰富又深刻的元素。
既奇幻,又悬疑,即致郁,又治愈,既残酷,又温情。
这些看似繁杂又矛盾的元素并不会让故事显得混乱,恰恰相反,这些奇妙的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独特的魅力。
因为奇幻,所以才可以和逝去多年的父母重聚; 因为悬疑,所以才有了呼应开头的那句,门口有吸血鬼(别丢下我一个人); 因为致郁,所以才耿耿于怀年幼时父亲对自己不够男子汉行为暗暗的忽视和鄙夷; 因为治愈,所以有了迟到三十年的出柜和父母给予主人公追求真爱的鼓励; 因为残酷,所以才让这段爱情停留在了即将开始的时间里; 因为温情,所以爱人并没有离去,他们都存在于爱的永恒里。
看完电影,再回过头看这张剧照, 恍然,其实结局早在一开始就注定,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导演的用意。
你看,他明明在笑,却流露出无尽的悲伤...
有些事情一直忘不掉,写出来也许会好过些。
如果还不行,就再写一次。
再一次。
就像做梦一样,有的梦会重复做。
《寻》开播的十周年,观看了这部电影。
比起安德鲁海格的其他作品,《都是陌生人》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很显然,导演在影片中投射了更多的自己,也许这算是一部私人影像以往来看,真实、清新是海格一贯的风格,画面以温和舒适为主,光线的使用大多为暖色光和自然光。
而从这部电影的海报就可以看出他风格的转变,代表忧郁孤独的深蓝占据主色调,紫粉色的渲染告示着带有奇幻色彩。
全片很少出现明亮的阳光,Adam所处的大楼更是显得有些压抑。
早在开头,Adam遇见父母之前,Harry第一次敲开了Adam的门,被拒绝之后,他拿着酒瓶死在了自己家中,也就是片尾Adam看到的那一幕。
他们之间所有的交往与父母一样,都是Adam自己虚构出来的,这在很多处都有所暗示。
例如前后给到酒瓶的特写、爱酒却说“我已经戒酒了”,两人在一起时镜头并未出现过Harry家,Adam的父母也看见了他等等。
Harry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他并没有等来重新生活的那一天。
Adam是个剧作家,近来在写自己的童年,除了与早已死去的父母相处,就是与邻居Harry待在一起,虚假与真实融合在一起,只有往来时乘坐的列车勉强划开了一条界限。
幻想的一个原则是高于现实,基于现实。
片中很好展现了这一点,Adam的房间、电梯、儿时的家、火车地铁。
故事发生在这几个固定封闭的空间里,Harry与Adam也从始至终待在Adam的房间,因为他并没有看见过Harry的家。
幻想与梦境也分不开,入睡前我们躺在床上构思,而入睡后,我们也在梦里。
想要幻想很容易,去塑造一个陌生的环境却很难,因为我们之所以幻想,只是为了去弥补,去满足不切实际的欲望。
Adam一方面希望父母还活着,母亲能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父亲能够拥抱自己。
所以他把这些场景一一幻想了出来;另一方面想拥有一个伴侣,摆脱孤独的生活,但由于性格等原因没有谈过恋爱,所以他幻想出了与Harry的恋情。
Adam对未来不抱有期望,又无法原谅过去,所以只能假设一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
在地铁里,他看见人群中独自一人的Harry,这是惟一一次Harry以独立的个人身份出现而无视了Adam,在其余时间里,他都如同到点出现的工具人。
这也是在Adam的幻境中出现了自己不解的地方,随后他看见脸在镜子的反射下扭曲成了蒙克中《呐喊》里的人。
这是一种唤醒,暗示了他将要回到现实生活中。
最后他从自己的幻想中走出来,打算开启新的生活,于是他去找几日前被自己拒绝的Harry,发现他早已死在那晚。
他们和那些孤独的人就像结尾的星星,生活在同一片天空,渴望靠近,却又彼此远离。
去年资源出来后,看了后劲很大的作品,最近重看仍很多感悟。
我想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大概是:奇幻,孤独感和恐怖。
以下影评涉及全剧透: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叫Adam的伦敦独居中年男子,gay,编剧。
12岁意外失去父母。
同一公寓的邻居Harry带着酒上门搭讪,他礼貌拒绝。
自己翻相册看到小时候自己和父母的照片,突然很想回去看看。
坐火车到乡间小屋,看起来还和小时候一样。
他的父母也在,还是年轻的模样。
而Adam的鬓边已生出白发,四十几岁的他已经比父母离开时更年长。
Adam好像很享受父母的陪伴。
他向父母出柜,和父母一起过圣诞节。
甚至失眠时,还穿着小时候的睡衣睡在父母中间。
偶然一次在电梯里又遇到邻居,Adam主动示好。
两人在Adam房间很快敞开心扉,随着Harry来房间越来越频繁,两人感情也在逐步升温。
直到Adam决定带Harry来见自己的“鬼父母”,Harry被吓跑。
父母知道继续存在着,儿子无法放下过去,所以决定离开。
三人在家庭餐厅告别,Adam决定找Harry解释。
走到Harry的房间,门没关,房间一片狼藉,并散发强烈的异味。
而Harry握着空酒瓶的尸体已经出现尸斑。
原来第一次上门搭讪失败后,Harry就死了。
自己日夜朝夕相处的恋人也是“鬼”。
Harry赶来也发现这个可悲的事实,Adam仍安慰着他,搂着他一起睡去。
第一次看这结局简直是新时代恐怖片。
当Adam走入门开半掩的公寓,是前一天还在和自己亲密相拥的爱人,的尸体。
身上还穿着的是第一次走到自己房门口搭讪的衣服,拿着很贵的日本酒的空酒瓶。
这感觉难道不恐怖惊悚吗?
比Jump scare更吓人。
但更惊悚的是影片营造的孤独感:你以为拥有了爱情与亲情,以为拥有了乡下有父母的温暖的家,以为拥有了可以互通心事的年轻爱人。
到最后还是只有自己一个。
自己坐地铁,自己去夜店,自己嗑药,自己陷入沉浮的梦境,在宽敞明亮,总会传来巨大机器声的公寓中。
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非大城市长大,现在却在城市独居的queer群体来说更有共鸣。
小时候在小镇小城,乡下可能就因为与众不同或其他原因,被歧视被欺负。
没有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作后盾。
长大来到大城市,凝视的眼光少了,因为自己的死活也无人在意。
每个人都很孤独,连孤身一人也不再与众不同。
大城市很大,伦敦很大,上海很大,纽约很大,但自己好像仍然无处容身。
到哪里都是一个人,一直是孤独的一个人。
大家都可能会变成Harry,Overdose死在自己的公寓的浴缸里无人发现,手里还拿着空酒瓶。
因为放弃关心自己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二次看完有一种哭不出来的悲哀。
没有那么强烈,而是有些闪回的时刻你会想到:假如当时做出不同的选择,我和TA,结局会不会不同?
也许我们不是陌生人,而是一对亲密爱侣,依偎取暖消解孤独。
可惜现实残酷。
父母的早亡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噩梦“鬼父母”的出现,就是因为Adam至今无法释怀父母的突然离世,自己从12岁就被迫孤独一人。
所以才会一次次回到童年的家和父母相处,一面因为想要治愈成长过程中无人陪伴的孤独。
想实现年幼时自己计划的想要和父母一起完成的小事。
去迪士尼,去逛商场,去吃家庭餐厅,甚至只是和父母吵架。
另一面是内心不被理解的孤独。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在长大后都做过同样的美梦:父母为他们曾做错的事,伤害到孩子的事而道歉。
笨拙,真诚,流下悔恨的泪水地道歉。
迟来的良药能发挥作用,仿佛将少时被割开结痂又留下疤痕的一道道伤口淡化,让那些无声痛苦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
就能假装被治愈。
迟来的药有效吗?
我真的希望可以。
从小就不被父母理解,母亲对自己不够关心,父亲用有毒的男子气概打压自己。
所以幻想中的父亲——斥责他不许像女孩一样翘二郎腿的,任由他在学校被霸凌却不做任何事的传统男人也会崩溃哭着道歉,主动要求拥抱。
所以和父母出柜,幻想父母能够接受真正的自己。
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必担心自己因性少数的身份而孤独。
是不是真的也许不重要了,能这样解释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作者的话(吐槽):改编自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设定放现在不算新奇。
剧情有些简单了。
导演是安德鲁·海格,这部也着实不算一部导演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
本作我个人最认为影响成片质量之一的就是两位男主演在荧幕里的表演没有化学反应。
甚至剧外的采访都更亲密。
这就导致那些恋人间的本该充满暧昧的眼神交流与肢体接触都丧失了味道,甚至是不诱人的混乱,漫长无趣。
但是两位的演出都非常精彩。
Andrew太适合这个角色,我曾对他的外形是否会太寂寞的担心只是多余。
他的表演同时带有克制和热烈,神奇的演技。
Paul的看似空荡荡蓝眼睛里的复杂情绪表达地又很细腻。
好可惜,都没有一个奥提。
<这篇不是影评。
看了片子后想起以前一些事情,随便扯两句古。
不要用妳们的什么电影理论什么“斯基”之类的镜头意象什么的来骂我。
>大概十六七年前?
那时我好像是第二次和阿涛分手,记不太清具体时间了,反正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彻底和他分掉之前。
那个周末我一人在Vic Park的旧公寓里看电影,他出去了(那时他还住在我那儿),似乎是去他的什么新姘头那里,再不就是去他的什么姊妹家里一大屋子人喝酒吵闹打牌顽耍。
我看着电视正得了劲,看什么忘了,大概午夜十二点半?
凌晨一点多?
客厅里门上忽然有人敲了两声。
先想着是不是电视里,过会儿又慢慢敲两声。
我清楚记得那晚我看的绝不是呼天抢地嚎叫着的毛片,音量也不大,平时看些再凶猛呱噪的片子也从没被人上门来骂扰邻的。
这个点儿不大像前任要回来,再说他也有钥匙,何况他姘头都领过一两个回来让我过目的。
虽说那楼向来治安不错,我开门前还是迟疑了一下。
问说谁?
门外回道“我”。
开了门,却是楼里的某印裔小保安。
还是泰米尔裔?
那老公寓是三四栋高楼和下面的townhouse联排,他们保安室在另一栋楼里,大半夜跑过来想必没什么好事儿。
我因叉着门框问咋啦?
小保安吱唔着说什么浴室有问题,听了半天听懂了,大意是说楼下似乎有人说漏水,怀疑是我这层渗下去的。
我挪一边儿放他进来,心里倒多了个心眼儿:什么了不得的紧急状况,会大半夜的上来查马桶漏水?
然后我看他钻到我浴室洗漱台下面的柜子里去看,扁扁的小屁股举在空中像只向日葵似地展开,心里的狐疑和忐忑渐渐变成了冷笑。
搞不好还是狞笑?
他爬出来后一脸汗,看出狠紧张,我除了好笑外倒又有些不忍,因问你要喝水么?
冰啤酒?
小保安舒缓下神情道不用了,没查到有漏水,浴缸管子漏没漏不知道,我能不能在你沙发上坐会儿。
接下去的情节发展当然是和那些最狗急跳墙的基佬色鬼的那些最疯狂的性幻想一样的。
内啥。
小保安先是问那谁长得这样这样的美丽小矮个儿是不是你朋友,怎么最近没怎么见到。
不出五六回合他就说半年前在车库里见到我们两个接吻,当时脑子里炸出个电火花:原来两个男的还可以这样,羡慕得不得了。
我忍笑着,尽量让自己笑得宽容厚道些,问说那你这些想法有跟家里人讲吗?
他当然没讲。
小保安刚满20岁,他娘已经在家乡乡下给他定了亲,过完那个夏天他就要回去相亲。
我试图努力地跟他讲些冠冕些的道理,发现根本讲不通、他也没在听 -- 长长的够坐三四个南亚大胖子的沙发,他一直一边胳膊紧紧贴着我坐着,偶尔伸手飞快地摩挲一下我的后背臂膀。
待他讲到第五个还是第六个“羡慕”的时候,我不耐烦了一把将伊推倒在沙发上开始捉鸟,那只泰米尔小孔雀迎风展翅呼啦啦飞将出来。
才他妈大概一分钟不到吧,小保安哀嚎道不行不行我要丢了要丢了,我含糊道那就丢吧。
然后轰隆一声几声惨叫结束了。
他提上裤子溜出去前,一再确认着你不会跟保安室那些人说吧?
最好装作不认识我。
声音像快哭了。
这事我后来偶尔想起来,越想越觉得不真实、像个鬼故事,而且是个色鬼故事:招招式式都像是最恶俗的色情片里的桥段 -- 会不会那时的我太寂苦了,想说的话没人可说,抗抑郁药吃了又自己停掉,姊妹们家人们嫁人的嫁人忙碌的忙碌也不好天天叨叨叨的把自己那点儿破事儿翻来覆去地去讲,所以凭空地大半夜hallucinate出这么个色情片里保安上门送温暖的情节?
偏这些年了一滴一滴的滋味都记得,说出去脸都不知道往哪儿搁。
然后海格这个精神病疯屄,在今晚这个鬼故事里,一上来开篇五分钟不到就给主角安排了这么一个野鬼夜黑间上门送屌的疯屄桥段。
而且Mescal那爱尔兰妖精长得还比我那保安美,明晃晃海上升明月的一轮皎洁的大屁股。
而且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他不止闹一次鬼 -- 他他妈的闹了两轮鬼:疏离的家人心怀的歉意和遗憾成了鬼,连自己选择的生活chosen family自己挑的情人也成了鬼。
然后鬼还见了鬼,活脱脱地一次次活见鬼。
看着那些生活里已经逝去的或者即将消散的鬼魂,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陪着Scott做的主角哭,借着他那双通灵的眼睛跟他们道别。
海格的这张<都是陌生人>,在我看当然没有他早些年的<周末情人>好,从纯粹电影娱乐的角度来说甚至比不上<寻>。
但周末情人和寻那种我可以时不时无聊了翻出来再看一遍打发时间,这张<都是陌路人>我大概率不会再看第二遍 -- 只屑看一次,那些镜头场景就会牢牢印在脑里,以后一辈子老老实实地记着。
我想归根结底这来自海格的叙事和镜头语言的疏离感和那一丝丝怎么也抹不掉的遗憾:所谓主流世界里的说不清挑不明的隐秘以及隔阂在亲情间的那道沙门,以及chosen family世界里时不时感觉到的那种格格不入和缺失。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在这层面上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海格和我一样悲观。
不扯那些我不大懂的什么电影理论,说回我想讲的第二个鬼故事 -- <陌路人>里有两个连环套的鬼故事,我也有第二个:是小学还是初中我看过一个翻译的短篇,具体细节忘了,似乎是以前的什么欧洲人写的。
说是一个贫穷文青住在一个美貌少女隔壁,两个天天进进出出偶尔能打个照面,从来没说过话。
两人都依赖见过的那几面把对方想像成什么高攀不得的才俊千金,心里有意更加不能主动,因为尊严。
耶诞终于来了,青年暗自想象那小婊子骚婆娘怎样出去花天酒地、如何会蔑视自己。
最后想不开自杀了,死在小破房间里。
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后来也发现他暗恋的那姑娘的信(还是日记?
)-- 原来她一直以来也恋着他、以为太孤傲高攀不起。
似乎她也死了。
投河?
死前书信历数他怎样让她一步步走上绝路。
所以it's all in your head. “凡事想得太多是不行的” -- 就像海格这张电影。
同性在这个电影里是一个话题,一个横亘在孩子和父母间的一道坎。
但通过跨过这道坎,男主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治愈。
十二岁时父母因为车祸离开了,缺失的父母变成了男主一生永恒的主题。
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一直在找寻什么,就像他试图在找寻母亲那只掉落在车祸现场的眼睛。
我们内心的深处,多么希望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肯定。
男主和父母出柜的两场戏非常令人动容。
父亲和儿子之间,关于男子气概无法展开的讨论,在那一刻解开了。
父亲说出了他对孩子以前的不理解,并且道歉。
男主也因此获得了勇气和自己和解。
也生出勇气来保护父母,跟父母说他们在车祸里去得没有痛苦。
分别那段,父亲颇有信心地说,这个应该由比我们年长的儿子说。
电影里有很多这样的片段,不管年龄如何倒置,男主在父母面前就是个孩子,父母那心疼的眼神,无尽的爱,说不尽的关心。
以及在给完足够的支持之后,送男主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
这里蕴含着深深的接纳和相信。
男主在一次次和父母的重逢中,弥补了生命中的诸多遗憾。
最终虽然依然要告别,但是这是好好说过再见的道别。
是有力量的告别。
就像最后和Harry的道别,因为有了爱,这些都没有那么可怕了。
两个灵魂的互相救赎,生与死的纠缠不分,虚幻与现实的交相辉映,长与子的牵挂羁绊,围绕的都是一个字——爱。
一场温柔的电影,我从头哭到尾。
Adam Harry一个活人和三个死人的故事。
Adam在公寓里遇见了一个男人。
他拿着酒和酒杯站在门口,想请自己喝酒。
Adam由于不好意思,就没有接受。
后来某一天,由于Adam心情不好,便去那个男人门前,想和他一起喝酒。
后来他们就聊天,Adam知道了他叫Harry,从家里离开,自己一个人来到了伦敦。
因为在家里他父母总是忽视他,感觉自己在家里是个边缘人。
他自嘲道:也对,谁叫自己喜欢男生,是个同性恋呢?
哥哥姐姐也都结了婚,有了孩子。
父母当然更不会在意自己怎么样……Adam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也是同性恋。
但是父母因为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并没有机会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他紧紧抱住了Harry。
两个孤独的同性恋就这样紧紧抱着,用两个残破不堪的灵魂,互相安慰着对方。
后来,他俩就陷入爱河了。
Harry抚摸着自己的身体,亲吻自己的眼睛和耳垂,憋了很久的东西终于在这一刻释放了……Adam的父母,在Adam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车祸去世了。
长大后Adam时常幻想父母如果还在的话,会怎么样。
一天,因为怀念,他去了小时候和父母住的屋子,透过窗户,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后来他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直到太阳落幕。
就在准备起身回去的时候,他看到了他爸爸,就在他身后不远处伫立着,注视着Adam,看着还是当初那般年轻。
Adam很是惊喜,那人迈着步子向后走去,Adam跟了上去,跟着他爸爸走到了那个小时候住的房子。
敲门,他妈妈从里面打开了房门。
Adam看到妈妈,几乎是瞬间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紧紧抱住了眼前这个女人。
妈妈也很是开心,似乎很长时间没见自己的儿子了。
说着:都长这么大了!
妈妈抚摸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爱意。
Adam也很激动,自己终于又见到了父母。
后来他们三人坐在餐桌前,妈妈询问着Adam最近怎么样,在做什么工作。
Adam跟他们说自己在写作,现在住在伦敦。
父母听到后很是高兴。
Adam环视着周围,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那颗小时候圣诞节买的圣诞树还在那里放着……后来,Adam告诉了他们自己喜欢男人。
他跟爸爸聊天,说起了小时候自己从学校回来的时候躲在屋子里哭泣,他问爸爸为什么那时不进去问自己发生了什么。
Adam说那时候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被霸凌,只能回来躲在屋里哭。
爸爸回答他:当时我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设想如果自己在学校,也是会和他们一样欺负你的……Adam很是伤心,虽然已经猜到了结果,但真正听到后还是忍不住泪流。
当然,对大部分直男来说,同性恋注定是要被欺负的。
所以他理解他爸爸。
爸爸也哭了,对Adam说着对不起。
Adam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人欺负的对像了。
Adam握着他爸爸的手,摇着头,仿佛是在安慰他。
两个人都早已泪流满面。
Adam的父母接受了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但他们依然爱他……后来Adam带Harry见了自己的父母。
妈妈说Harry是个好男人,看得出他很喜欢你,说他们两个很般配。
爸爸也是满脸欢乐,祝福着他俩。
再后来,他晚上睡不着,跑到他爸妈的房间,跟小时候一样,每次睡不着就会跟他们一起睡,躺在他们中间,最幸福了。
爸爸挪了挪身子,中间空出一个人的位置,Adam挤了进去。
妈妈扶摸着Adam的脸庞,仿佛他还是那个小孩子般。
Adam好久没睡过这么好的觉了,他愿意这样一直睡下去。
终于,Adam在房间里发现了Harry的尸体,但他不理解为什么,明明他们之前还耳鬓厮磨,互诉爱意,明明Harry还带着自己去酒吧,带自己去玩,明明伤心的时候他还总会安慰自己,抚摸自己的头发,明明父母很看好他们两个,明明……爸妈他们不是早就死了吗?
Adam呆住了,眼泪一滴接一滴地落,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电影是温柔的,现实确是残酷的。
现实是Adam与Harry可能之前确实是见过几面,但也仅仅如此。
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也并没有陷入爱河。
再者,Harry现在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父母也终究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爸爸还是没有在小时候他被霸凌躲在屋里哭泣的时候去安慰他。
从来没有那句道歉,也从来没有那份温情。
有时候,我们只能自救。
Adam的幻想就是Adam的自救。
他幻想了一个爱人,一个认同自己,爱护自己的父母。
放佛这些幻想是被偷来的时光,但Adam终是体验了爱情,体验了久违的亲情,体验了同性恋者穷极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这场电影就是一名同性恋者的自救,无数名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
生为同性恋,我们无罪亦无悔。
同性恋,敬健康与自由。
(真的希望有一天,能与自己的爱人,父母一同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当灵魂需要离开自己的肉身离开肉身所在的那个地球时也就是要经历所谓的“死亡”时在脱离肉身之后会在一处被称为“星光层”的空间被自己在这一生中所珍爱的已经离世的那些灵魂家人迎接和陪伴一起去回顾这个灵魂的这一生帮助这个灵魂去了解在这一生中还未曾了解清楚的自己、父母、伴侣等等帮助与这一生中还未得到和解的种种珍视的关系达至和解而这一切最终都会指向无条件之爱然后灵魂才会真正地离开这一生世中的这个肉身、这个地球和这段人际关系继而投向另一个新的生命旅程以上就是这部电影所演绎的内容这是为今天世界上那些准备好要带上肉身达成这种生命旅程之间的巨大跨越的人所准备的一部影视作品它值得准备好这样做的灵魂个体的关注
#RFH #LFF#HeadlineGala 长评-拥抱爱人,化作星辰。第十一场伦影节影片,目前最喜欢,感觉影片是男主死后的灵魂归家之旅。开场感觉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主看着打火机,照片和挂饰让我感觉他的孩子可能去世了。当见到父母后则想到了《我想结束这一切》,甚者感觉两部电影中以家庭影响所产生执念的表达都一致,父母作为愿望的达成出现。但当结尾处他见到Harry的尸体时,我确信男主选择了死亡,并且死亡就在开场,对于未能见父母最后一面的遗憾,对于失去男友的心痛,打火机和挂饰也对应上了,当他失去一切,没有留恋,告别父母,拥抱爱人,化作星光。色彩很重要,蓝色男主和男二都带着那种孤寂感,而橙色关联死亡。镜子深渊多次出现。配乐非常美,消音处理的两场戏真的非常棒,尖锐的音效使用的也很好,就是过于频繁。
有点失望,原本超现实的剧情加上过满的暗示性配乐已经俗上加俗了,故事的单一和主角的表演更是雪上加霜,片尾反转毫无意义,倒是可惜了配角更好的表演。
挺差的 除了视听 对话桥段仿佛在每部queer片子里都看到过 剧情像是看过无数遍的queer白皮书 小学生作文水平 就因为这么差的文本所以需要两个钓系美男级别的通吃花旦 看了paul mescal的肉体才感受到了虚弱剧本里卡司的重要性
同是queerbaiting,Paul Mescal演技就显得有几分油腻,实在是不想再看到他了啊啊啊快成为二号甜茶了,总怀疑他约完炮第二天约好跟对方一起跑步会跑着跑着人忽然消失(已经成为一个梗
NYFF第三场。买票的时候没在意是不是QA场,结果导演安德鲁海格本人出现了。算是我看过的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非常泛滥的不知节制的情绪堆砌作品,观感非常齁腻。老派(老土)的剧作+紧绷的配乐和剪辑+乏善可陈的(哪怕放在英剧里也可以的)镜头。没想到海格也会有完全没有作者性的一天。但这片可能会是他最好卖的一部。
好空洞
故弄玄虚,这对gay情侣的关系就那么浮皮潦草,跟mv似的来回慢动作,父母那条线的创伤大部分是自我投射与和解,不明白这片子好在哪,政治正确的水平也太低了。
半小时已经看不下去了(但我不会放弃的),通篇配乐扛住limbo大旗,limbo真的成了部分导演造作的王牌。Mescal真的又丑又油,aftersun女导演是怎么调教的他,成功去油后观感还不错,看他第二部foe就油得不对劲。露水情缘异乡情切,结尾可知开篇麦斯卡演偏得不止一点点啊(白搭剧本堆结尾的煞费苦心),他的演技连方法派都不够格,全片安煮吊打他。同性题材只要看着没cp感,多少觉得被剥削了情绪。不可否认的事实影片用超现实的设定大力煽情,和怪物的剧本讨巧度不相上下,只是没罗生门那么昭然若揭而已。我怎么理解是里面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世了。抛弃了原作的季节属性(夏),需补异仲夏。
什么惨同小传,拍得有点怪,有滥用配乐之嫌,那个呜鸣声有几个地方听起来很违和,关于剧情,亲情线很喜欢,泪目到停不下来,爱情线,特么感觉自己再也无法直视Paul Mescal,自从跑步那件事之后我怎么看他怎么油腻玛雅,于是便在被油和悲伤之间反复横跳,在梦里团聚这个idea真的很妙,这就去看原著改编的电影去了88。
极其精彩的视听语言。
不敢相信海格在这部电影里对两位主角是如此的残酷,他们在现实和虚构空间里的存在都是如此的没有厚度。
无法共情……
在个别的场次和亲人对手戏传统意义上的动人。但是对故事的内核,尤其是结尾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刻意的无效的戏剧手法。被察觉到的技术让所有的动人减半n
缓慢的基佬片没法看下去
标签应该改成恐怖 惊悚 谢谢
想象力丰富对创作剧本来说挺好的,但还是建议男同有精神疾病就去治,都住的起那么好的房子了看不起心理医生?
故弄玄虚版晒后假日
第2288部,渲染在影片的来来回回间呓语的还是一份大写的孤独。内向的心灵,却把最想说的话都留给了天外的父母。影片比海格之前的电影多了份灵异,但这种与父母的和解在述说的过程中又多了些矫情,这样的文本恐怕还是让桥口亮辅那样的导演更好一点。但是,我相信有些因为自己身份而苦苦与父母得不到和解的老gay们,通过这部电影,可以做一场震悚的以爱之名的美梦。
性化男演员
颁奖季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