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赞同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励志片,因为结局实在是过于虚假了。
所以就简单的谈一谈这部影片里面比较现实的部分。
母亲,是一个很典型的亚洲的母亲的形象。
即便她表现比一般的母亲要更加的直接一点,但是,在选择第一和选择让孩子接受教练的暴力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后者。
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大部分的母亲还是会选择后者。
她去庙里祈福,这也是很多教育层次比较低的母亲在生活中寄托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这个母亲在电影里面的角色是非常真实,而且很引人深思的。
暴力,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词,其实现实中身在其中的人应该最有机会。
曾经在市体校业余学习乒乓球(就是放学去打两个小时而已),就经常看见教练对专业的同学有很多的暴力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行当都会有暴力,比如说舞蹈,戏曲还有体育竞技里面的体操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者是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甚至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老师重视你才会采取暴力,所以,电影还算比较现实吧!
《四等》看电影前了解了一下当时韩国时代背景,妈妈各种歇斯底里的怒吼,都是想让俊浩脱离现在所在的阶级,通过游泳上大学。
然而在家教老师问俊浩梦想时什么是:游泳运动员,然后呢?
直接到了退役后怎样怎样,没有过程中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拆解,足以说明,游泳对于俊浩来说只不外界妈妈想要让他达到的目标,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热爱、想要的梦想。
其次,电影里带着耳机很酷的真正第一名,当被问:“第一名是什么感觉时”,没想到答案只有两个字:“好啊”。
嗯……好无力的感觉。
还有教练叫打牌的光洙回去时,完全不会玩牌的他主动留下去应付牌友,结果却变成了牌桌上的唐僧……不停的絮絮叨叨着光洙的未来,国家的荣誉,然而身边牌友的反应足以说明,什么是夏虫不可语冰。
电影的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光洙和俊浩的爸爸第一次在见面,便不停的喝酒,与刚刚结束的电视中获奖女运动员所分享的 高度自律、坚毅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注定了光洙后面不能在运动生涯走很远的结局……
7.4/10故事切入点标新立异。
为了得第一在所不惜的母亲、一门心思工作极少顾及家事的父亲、天性不羁自作自受传承打人恶习的教练… 唯独小男孩在这群非正常人中是那一抹阳光。
凭借兴趣学习并自然而然转变为工作,本身是一件幸事,但日后所承受的周遭及需要攀爬的等级,却成为沉重的负担。
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当初那份单纯的热情?
结局非常规视角给予魔幻般的美好,不忘初心,勇敢追逐,就是胜利。
第四名,永远拿不了第一名。
四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拿不了前三,只能是第四名的喜欢游泳的孩子,孩子并不以为意,这样的成绩却愁坏了母亲,于是送去给魔鬼教练培训,最终获得了成绩,可是仿佛又丢掉了乐趣的故事。
影片开头,以黑白影像讲述了魔鬼游泳教练年轻时桀骜不驯的一面,可是却被上一任魔鬼教练狠狠地打。
从打电话的年轻模样一下子转场到十几年后的衰老模样,黑白影像也变成了彩色。
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看完电影的第一感想就是,也许只有韩国人和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了的妈妈,如果让外国人去理解的话,恐怕要是感觉一阵子了。
孩子的乐趣,孩子喜欢游泳。
妈妈却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前途寄托在游泳成绩上。
等到孩子是在忍受不了要放弃的时候,又转借到小儿子的学英语身上。
孩子的前途命运有多重要,妈妈就有多恨铁不成钢。
记得一句话讲,长辈总是把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孩子的身上。
这是一种批判的语气,也是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如果你看完影片的时候,觉得孩子的乐趣,到了最后,又为了自己的乐趣和妈妈的希望,又重新在游泳上鏖战。
另一方面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
苦难并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妈妈的身心也受着巨大的摧残,这是自己寄托命运的代价,却又是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爱。
所以说,孩子和妈妈的羁绊仿佛如影随形,说不上谁对谁错,却始终拧巴着,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个人放弃,或者某个人释怀,可是谁又说不准呢。
徒弟和师父的关系魔鬼教练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错,却从来不反思自己,而是反思上一届教练的鞭打教育,只是自己没有忍受得了,后悔自己应该忍受的,到现在,自己好好的苗子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他把鞭打教育用在了徒弟身上,尽管让徒弟摆脱了总是第四名的厄运,但是,同样也是在弥补曾经懊悔过的事情,然而,他也变成了他曾经憎恨过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徒弟后来放弃游泳之后,在弟弟学不好英语的时候,徒弟也开始对弟弟鞭打教育,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潜移默化。
有时候,真得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惧怕或者憎恨过的人的模样。
乐趣和成绩的关系孩子喜欢游泳。
却总是出不了成绩。
总是向往泳池,却又不想被魔鬼训练。
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成绩,当弟弟问,得第一名的感觉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他会在想什么。
也许在向成绩低头的时候,才能寻找泳池的灯光。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妥协。
这部电影是体育类型,但是又不那么励志体育。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比如教练和记者爸爸曾经的恩怨。
每一个点恰如其分,简单的生活嘛,也会有很多解读。
我很喜欢中间拍的孩子在泳池寻找光的画面,为了成绩而游泳,不是,是为了能够游泳而去拿金牌,那道光才能够热烈地释放。
最后一段突然转为第一视角,面对着弟弟问第一名的感觉,他说不出来什么,到了最后,突然转成第三人的视角,主角看着我们,我们看着主角,未来的开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他同样也不清楚。
但,至少他还在游泳。
而我们在这么慢这么美的电影里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四等》看电影前了解了一下当时韩国时代背景,妈妈各种歇斯底里的怒吼,都是想让俊浩脱离现在所在的阶级,通过游泳上大学。
然而在家教老师问俊浩梦想时什么是:游泳运动员,然后呢?
直接到了退役后怎样怎样,没有过程中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拆解,足以说明,游泳对于俊浩来说只不外界妈妈想要让他达到的目标,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热爱、想要的梦想。
其次,电影里带着耳机很酷的真正第一名,当被问:“第一名是什么感觉时”,没想到答案只有两个字:“好啊”。
嗯……好无力的感觉。
还有教练叫打牌的光洙回去时,完全不会玩牌的他主动留下去应付牌友,结果却变成了牌桌上的唐僧……不停的絮絮叨叨着光洙的未来,国家的荣誉,然而身边牌友的反应足以说明,什么是夏虫不可语冰。
电影的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光洙和俊浩的爸爸第一次在见面,便不停的喝酒,与刚刚结束的电视中获奖女运动员所分享的 高度自律、坚毅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注定了光洙后面不能在运动生涯走很远的结局……
<图片1>极具天赋的少年游泳选手金俊浩,屡次参加比赛却只摘得第四名的成绩。
对他满怀期待的母亲通过介绍,找到了昔日成绩辉煌,却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泳坛,如今身为游泳教练的金光洙。
在金光洙这位魔鬼教练的带领之下,俊浩史无前例赢得了第二名,在全家人满心欢喜的同时,胜负心不强的俊浩擅自决定止步于此不再游泳。
俊浩到底能否摆脱母亲期待的重压,接受教练光洙用心良苦的用心,全心全意为了自己而成为「第一名」,成为了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悬念。
关于成长、关于名次、关于压力,全部承载在一名小小的游泳运动员身上,让人心疼并敬畏。
黑与白的残酷青春一段黑白镜头的闪回。
游泳队的天才少年金光洙以过人的天赋和优异的成绩,成为泳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原本作为种子选手再创佳绩的光洙却因为想要反抗教练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临阵脱逃,错过重要受训时间从而受罚。
自暴自弃的光洙运动员生涯从此岌岌可危。
从天才选手到废柴教练16年后,金光洙成了泳池边的颓废教练。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少年游泳运动员金俊浩,辗转找到光洙,想在他的训练下摆脱一直以来成绩都是「第四名」的怪圈。
起初并不上心的光洙在发现俊浩的过人天赋之后,打算认真认真起来。
凌晨四点的约定为了不受干扰,光洙和俊浩承包了每天凌晨的游泳池。
在一系列的“魔鬼训练”之后,虽然俊浩受到了各种体罚,却终于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可光洙认为,俊浩不该就此满足,惩罚手段变本加厉。
失败的猫鼠游戏在光洙严酷的训练方式和冷暴力之下,俊浩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崩溃之下向父亲求救,打算放弃游泳。
一心一意希望俊浩通过竞技体育走上人生巅峰的母亲失望之极,只好将全部心力转投在小儿子基浩身上。
「如果生活欺骗你」百无聊赖的俊浩读着普希金的诗终于明白,原来游泳并不是他自以为的“为了玩”,而是真的喜欢,不该因为母亲的期待和教练的粗暴而放弃。
俊浩找到光洙想继续训练,光洙却告诉他应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心愿。
得第一是什么感觉永远「第四名」的俊浩终于带着使命感站上了跳台,在梦境与现实的冲击之下一举拿下了第一名。
当年他的疑问也终于得到了解答,原来第一名没有太多神秘和喜悦,这或许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一个是当年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不堪教练暴力对待,自暴自弃结束运动生涯。
执教之后重拾当年未竟的体育精神,却苦于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重蹈覆辙,变成了当年自己憎恨的教练形象。
一个是没什么胜负心的贪玩儿少年。
在家人的期待和运动员身份的压力之下,总是处在「第四名」的成绩。
经历一系列反抗才明白,为了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的道理。
说了太多遍,这早就不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就像俊浩努力追逐的不过是那道光。
希望这个读普希金的诗的游泳少年能坦然面对成败,早日把自己从第四名送上第一名的人生领奖台。
《4等》釜山影展作品,上影节受邀点映。
没有大牌演员,内容却是出乎意料,有点惊喜!
导演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银娇》,除了光影的质感,其它基本找不到共通点。
郑导之前一直很青睐朴海日,只是这次反选朴海俊也很成功,韩国那些男配偶尔逆袭男主基本都不会失望,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强]。
影片直戳教育痛点…印象最深的词是“迫切感”,这是教育上的不可攻克的难题,孩子本身对学习并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迫切感,鞭打速成的拔苗助长只能催化抗拒和逆反,当家长和老师声嘶力竭地挥舞教鞭指向终点时,孩子却是向着光影悠闲游荡。
水中的那束光影…是自由,是本性,是挣脱束缚的向往,是欲求不满的无奈。
总有些人,肆意挥霍着青春与天赋,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别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到头来就是把这种悔恨强行移植到下一代身上,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自己的学生。
何时开始成功就与奖牌和名次划上等号,“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做不到给别人鼓掌,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给自己鼓掌,这可能就是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
剧情简介小学游泳选手俊浩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只能在比赛中位列第四名。
希望俊浩无论如何也要得到金牌的母亲找到了前游泳冠军选手金光洙给俊浩进行私人训练。
曾是游泳冠军的金光洙因为逃避集训受到教练体罚,愤而放弃游泳,浑噩度日。
而十几年后金光洙以相同的极端训练方式训练俊浩,虽明显地提高了俊浩的比赛结果,却使俊浩因恐惧放弃游泳。
最终俊浩因不忍放弃喜爱的运动,重回游泳场,因为自己内心的改变而非强迫得到了金牌。
#豆狸推荐# 4等 | 运动/成长/励志/韩国棍棒之下 兴趣何存当兴趣被沾染上功利面对对孩子寄予厚望的母亲以及极端方式训练的教练小小的孩子不断追寻心中那抹光影找寻到最初满怀兴趣的自我戳中的是全社会的痛点弱肉强食的世界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推荐指数:⭐⭐⭐⭐️郑址宇执导朴海俊、刘宰尚、李杭娜、郑家蓝主演
虽然是体育励志片,但是宣扬了韩国人骨子里的棍棒底下出高徒的传统思想!
这个导演真的有点贱,而且是公开的告诉大家韩国体育贱?
贱到教练就是被打大的,然后放弃游泳。
然后再打自己的弟子。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韩国人,几乎都有被体罚的经历,当时的韩国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可以从体罚中学会服从、尊重师长。
由于韩国的男性必须服军役,在军队里,先入伍的军人可以随意对新人进行体罚。
而在学校里,高年级学生也可以任意体罚低年级的同学。
情况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韩国人普遍厌恶体罚,厌恶暴力给人带来的羞耻感;各级学校都在加强法制教育,受体罚者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体罚孩子成为令部分韩国人感到丢脸的事情。
典型的家长把孩子逼疯
要执着,不要偏激。要热血,不含狗血。
确实不错
看过~
什么鬼
感觉小男孩,母亲,教练都被“想拿第一”这个执念绑架了。
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打乒乓球的日子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吧?可怜可悲的成功学。
在讨论东方式的家教暴力编剧展现了无比强大的功力,它如何成就一个人毁灭一个人,作为第4名的这个小孩成为少数的逃离者,最后他落寞的站在游泳馆反而是自由的,与曾经的教练年轻时向记者爆料却呈现成长的脸形成了鲜明对比,摄影也很棒,几次主观视角恰到好处的挖掘情感,水底摄影也悠然有梦。台词上佳
所有事情,勿忘初心。
游泳、训练都是因为喜欢,能够坚持下来,最大的动力也源自内心的喜欢。韩国拍这个电影,我真的很容易联想到朴泰桓啊,真是可惜了。。。
又展现了一个类似《爆裂鼓手》的故事青少年时期要用强力手段去塑造否则他们就会荒废。
这就是为啥现在的老师都不负责任的原因吧~我辛辛苦苦想把你培养成最优秀的那个,结果你却说我体罚你?那一瞬间想到了爆裂鼓手,我还是喜欢那样的关系!能理解母亲望子成龙的愿望,这不是广大母亲共同的想法吗?片中母亲也没有无能狂怒,而是找了专业的人来培养儿子,何错之有?
老师演技很差。导演叙事能力不行。
挺不错的
极其冷门的神作!!!
有代入感
没看过瘾就没了……妈妈给孩子太大压力了。可是事情的两面性呢……
教育问题…水下之光拍得很美
很多中国教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