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浪漫之处,是让人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又将要去往何方。
因为考古,我们将不再惧怕死亡,我们不会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死亡,遗迹跨越了千年,他们才是真正的永恒,考古则是得以让我们见证这种永恒,在永恒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战争更是微不足道,我们得以在这种永恒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我们脚踏厚重的历史而来,然后向未来走去,考古所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考古教会我们要如何面对未来,面对本来脆弱而又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把握现在,去寻求生命中每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过去,而又充满希望的走向未来,因为我们存在即永恒,这大概就是属于考古独有的浪漫
Netflix今年新电影《The Dig(发掘)》,堪称是近年来以「考古」为主题的的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
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位富有的寡妇Edith Pretty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
而这个墓冢,揭开了对英国历史都有着极为特殊意义的一次发掘——萨顿胡遗址。
在那方小小的一方遗址里,考古串联起了战争和死亡,民族未来和个人梦想,爱情与亲情等等一连串的动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考古学爱好者,我是极喜欢这部电影的——这是一部真正在记录考古学工作的电影,串联起了宏伟的时间与历史叙事。
然而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当我在继续探究电影以及萨顿胡遗址发掘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甚至有着一点点的愤怒。
因为,对于萨顿胡遗址发掘的再书写,女性的贡献再一次被淡化在文艺作品之中。
《The Dig》并没有讲述遗址现场那些精彩的女性的故事,她们的故事或是被改写,或是被“消失”。
就如英国考古学家与科普作者Rebecca Wragg Sykes所说:「很遗憾The DIg错过了一次向人们介绍那个时代女性考古学家们的机会。
对于女性考古学者们来说,1939年正是她们的黄金时代」。
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就是《The Dig》里没有讲述的,女性的故事。
影片中副线的主要人物Peggy Piggott是名年轻的考古学生,在考古现场的她笨拙而缺乏经验。
在萨顿胡的考古发掘现场,也确实存在一位女性发掘者——但与影片中所表现的不同的是, 那时的佩吉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
考古学家 Cecily Margaret GuidoPeggy Piggott的原型佩吉(Cecily Margaret Guido )出生于1912年,由姑姑抚养长大。
年幼时佩吉就表现出了对考古学,尤其是罗马古钱币的兴趣。
她认识了考古学家Mortimer Wheeler 和他的妻子Tessa Verney Wheeler,并与他们一起参与挖掘,在考古现场度过了她的21岁生日。
1934年,她从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了她的第一个学位,当时被称为 "女性文凭"(直到1948年,学位都是为男性学生保留的,女性学生只能获得文凭)。
毕业后,她又继续在伦敦的考古学研究所学习,研究西欧史前史。
正是在她攻读研究生期间,她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斯图尔特·皮尔特(Stuart Piggott)。
佩吉23岁时与考古学家E.Cecil Curwen一起检查挖掘出的物品 Credit:牛津大学考古学院佩吉的职业生涯是从研究英国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开始的,她撰写了伯克郡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报告,并于1937年发表在《史前协会会议录》上。
1938年至1939年,她与Gerhard Bersu一起参与了史前协会在威尔特郡小伍德伯里的首次研究性发掘。
1939年,她还发表了关于多塞特郡Langton Matravers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工作,这大大增强了当时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她的工作为她赢得了作为顶尖的考古学家的认可。
也是在1939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挖掘者,她与Charles Phillips一起在萨顿胡的盎格鲁·撒克逊船葬中工作。
与她在《挖掘(the Dig)》中的形象不同,此时的佩吉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考古学家。
Credit:The Christchurch Times, 2/10/1937但是,片子中的一个细节倒是没错,佩吉的确是第一位发现黄金的人。
2007年,她的侄子John Preston在他的小说《挖掘》中详细介绍了姑姑的工作:“佩吉遭遇了许多的偏见。
在当时,女性不被授予学位,只有文凭。
就在她到达萨顿胡的两天后,当时她在船的中央工作,她看到有东西在土壤中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小东西,用黄金和石榴石复杂地制成的……”
考古团队在萨顿胡的1号土墩船葬的中心室进行挖掘。
佩吉-皮戈特在中间。
Credit: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除了萨顿胡,佩吉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史前遗址进行了一些最重要的发掘和实地记录。
在她长达60年的的职业生涯里,她走遍了世界,在大量的遗址上工作,发表了大约50种出版物。
她的报告和出版物不仅为现代考古学的解释奠定了基础,而且直到今天依然被看作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发现。
Credit: Wiltshire Museum, Devizes.位于德维兹的威尔特郡博物馆仍然保存着佩吉在萨顿胡使用的卷尺:这是她最著名的一次发掘工作的遗物,但这只是她漫长而有影响力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早期阶段。
剧中在考古现场担任摄影师的Rory Lomax是一位虚构的人物,她与Peggy Piggott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感情线。
然而令我感到沮丧的是,不仅Peggy Piggott在考古学上的精彩工作被浪漫爱情所定义,也让考古现场另外两位女性的身影被抹去了——她们是梅尔西·拉克(Mercie Lack)和芭芭拉(Barbara Wagstaff),在萨顿胡的发掘现场担任了摄影师。
摄影师拉克Mercie Lack (左) ,芭芭拉 Barbara Wagstaff (右)
芭芭拉(右)在考古现场拍摄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拉克(右)和现场的考古学者们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这些照片记录下了萨顿胡现场两位藏在照相机之后的人,显然,她们深受现场考古团队的信任——所以可以进入到脆弱的船棺之中,近距离地拍摄照片。
虽然是业余摄影师,拉克和芭芭拉技艺娴熟,她们既是学校的同事,也是好朋友。
1939年,她们正在萨顿胡地区度假,在到访现场后开始为考古发掘拍照。
在现场,她们是细致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1944年,凭借她们在萨顿胡拍摄的照片集,她们成为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RPS)的会员。
四百多张由她们拍摄的照片在2010年被重新发现,为仅仅拍摄了29张官方照片的大英博物馆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她们的照片为后代学者们留下了充足而珍贵的细节材料。
而她们所拍摄的彩色照片,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展示大型考古发掘现场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下了发掘的痕迹,也记录下了当时的考古工作者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何发掘,又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材料。
拉克和芭芭拉的相册,她们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并精心整理、留下注释 Credit: National Trust
萨顿湖船葬的发掘现场 照片由摄影师Barbara Wagstaff拍摄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为什么要淡化她们的故事呢?
尤其是当她们在做的,是那么有趣的事。
尤其是,当一百年后的今天,那么多怀抱着热情与热爱进入考古学专业的女孩子们,却依然被排除在田野发掘的现场之外——当她们怀抱着赤诚的心,当她们拥有着在野外“吃苦”的决心和专业知识的时候,却直接被挡在考古研究所田野发掘岗位「仅限男性」的招聘启事之外的时候——书写一百年前女性考古学者们的故事,可能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参考资料:1. Alice Broster,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Real-Life Peggy Piggott,https://www.bustle.com/entertainment/who-was-peggy-piggott-lily-james-character-in-the-dig2. ULASNEWS,The real Peggy Piggot,2021-03-08,https://ulasnews.com/2021/03/08/the-real-peggy-piggot/3.Yasmin Rapley,‘The Dig’: Yet Another Film Re-Writing Women Out Of History?,2021-02-02,https://www.indiependent.co.uk/the-dig-yet-another-film-re-writing-women-out-of-history/4. Emma Hartley,Why does Netflix’sThe Digexclude the women who photographed Sutton Hoo?,https://www.prospectmagazine.co.uk/arts-and-books/why-does-netflixs-the-dig-exclude-the-women-who-photographed-sutton-hoo5.Jayne Lindill,Releasing the Sutton Hoo Story: Extraordinary images reveal new details of the 1939 excavation,https://www.greatbritishlife.co.uk/people/sutton-hoo-new-details-of-1939-excavation-70333046.Carly Hilts,The women of Sutton Hoo: tracing female stories at a celebrated cemetery,https://the-past.com/feature/the-women-of-sutton-hoo-tracing-female-stories-at-a-celebrated-cemetery/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可以说是一部冷门佳片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很眼熟,看久了才发现原来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女主哇!
整部片子如诗如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是那么地短暂,又是那么地漫长。
女主是拥有一座庄园的上流社会女性,年轻时因为性别原因放弃了考古理想,男主继承祖辈的考古事业,但由于家境原因辍学,自学成才却始终无法得到正派接纳,在考古挖掘中这两个人萌生了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
在现实生活中,当遗址公诸于世时,男主basil的名字其实未被提及,直到近年他的贡献才得到认可,他的名字也才并列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edith中。
在电影里,即便最开始是自己发现的船墓遗址,但因为不是剑桥大学的成员,所以不会被世人铭记。
即便这样男主也选择继续为女主挖掘,因为这远比即将开始的战争要有意义。
也是为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坚守的考古理想:考古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是为了让以后的子孙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我想这就是对考古工作者最高的赞歌了。
片中除了讲考古,还上升探讨了其他哲理。
考古挖掘事件迫在眉睫,因为战火将至,国家战乱和战争无情面前,一群人齐心协力地在做一件比战争意义更加重大的事情---发现黑暗时代的遗迹和生命的足迹。
女主表弟即将被征入伍,看着坠落的空军飞机和士兵,充满了对国家战乱和死亡的担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满怀乐观地做完挖掘的工作,并用喜爱的摄影为大家记录下真实的瞬间,“这只是一种尝试弥补要过去的东西的方式。
将重要的事物保存起来,不让他们流逝”。
女主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人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同时,男主安慰她“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以此上升到了人类历史漫长的高度,所以她最后将宝藏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让自己获得了“永生”。
女主的儿子痴迷于宇宙银河的浪漫,幻想着带患病的母亲驰骋太空的不同星座,从小小年纪之口道尽宇宙空间的宏伟,特别是他在自己母亲死之前睡在挖出的船遗址上,道出的那段“这艘船属于她,她出发从地球前往浩瀚宇宙,太空非常有趣,在那里,时间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五百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女王回头望向地球,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现在是一名太空飞行员,而她知道,当他首次踏上前往星星的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着他”,正好呼应了船葬的由来“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也是通往天堂和星辰的途径”。
可他也会哭泣地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母亲,是basil告诉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失败。
面对有些东西,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无法成功”,这就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单看好像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主题却融合了非常大的格局。
在英伦乡村风光里,在挖掘沉降的土地里,在散落却布满星光的对话里,娓娓道来了生命、永生、未来、人类和永生。
在滚滚历史长河里,现在的我们通过挖掘过去的文明印记,与不确定的遥相呼应。
所以这部影片是考古的发掘,也是内心的发掘,发掘着未知,也等待着未知。
关于我们自己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的问题,或许已经在繁忙的工作中所冲垮。
世界上风云变幻,衣着光鲜的政治家们运筹帷幄,觥筹交错间似乎已经决定了世界的走向。
黑白照片中的将军与作家,用他们深邃的眼神塑造着我们至今对于自己与未来的思考。
不妨我们再走远一些,当人类第一次在壁画上留下手印,当人们第一次在篝火旁舞蹈,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山那一边的世界,当人们第一次看着漫天的繁星思考起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这些叙事似乎总是那么触不可及。
在无情的疫情下,似乎曾经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也会如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消散于时间的田野中。
早起,上班,午饭,下班,回家,晚饭,睡觉。
有多少闲暇是还能让我们思考起自己是从哪里来,在这世界上我们在做些什么,以及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还会有人记得起我们一句蹩脚的玩笑,一次令上帝发笑的思考呢?
一个个体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
我想从没有人给予我们一个完全的解释。
或许有哪些似乎从小就有着天赋的天才,经历困苦,终成大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时代,为今天我们自己,留下些许珍贵的感动。
或许这些无不是时代的桎梏。
如果从一种宏观的视角,就像我们粗暴地给欧洲的中世纪打上”黑暗“这两字一样,为什么会有圣奥古斯丁,为什么会有托马斯·阿奎纳,为什么会有飞到圣经上的蝴蝶,触发起对这世界本源的思考?
普列汉诺夫曾写过一本书,《论个人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他驳斥了像拿破仑那样一人塑造欧洲近十年政治局势的个人主义观,也反思起在时代影响下个人如蚍蜉般消极的存在。
然而,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历史,这一种在哲学,史学上充满争议的概念上,决定我们个人存在意义的说法。
“发掘”(the dig),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美的翻译。
Dig,可以被翻译为“挖”,”挖掘“单纯指用工具或用手挖掘地面动作的含义。
然而在牛津词典中,这一单词其实有延伸出非正式地一种“理解”的意义。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比具有多样结构与多样转折的剧情片或传记片而言,其实非常的平凡。
一位被学术正统排斥的业余考古爱好者在得到一位命不久矣的富有寡妇支持下,发现了至今名扬四海的考古遗址。
“发掘“,固然象征着一种对于知识,对于历史的不屑追求。
无论何种嘲笑,无论何种羞辱,无论如何艰难,甚至冒有付出生命代价的危险,他也愿意让尘封于历史的宝藏重现于世。
但在这种追求背后,他反映的又是什么呢?
”You always told me your work isn't about the past or even the present. It's for the future. So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can know where they came from. The line that joins them to their forebears. Isn't that what you always say?"这是这部电影中我最喜爱的一段台词之一。
相信很多读者与我一样,都对浩瀚的历史充满无尽的好奇。
毕竟从小我们就知道以史为鉴这一教诲。
在《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中,当男主角逃脱警察追捕来到一位好友家中,好友告诉他,历史是允许我们透过时间的玻璃去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很容易于我们的情感进行碰撞,从而产生出多样的情感火花。
或许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对过往繁盛的怀殇,或许是感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之于自己失落的些许艳羡,尔或补偿呢?
英国一位已故的民族主义研究(Nationalism Studies)学者,Anthony Smith曾提出一些壮观的风景,歌颂英雄的艺术作品,甚至会唤起同一框架下每个个体对于这一团体的身份认同。
当终于接受自己母亲会逝去的事实后,曾经崩溃无助的男孩也为他的母亲准备了一份惊喜。
星河灿烂,母亲化身为女王,终有一日母亲会与已经前往远方的父亲-国王-相遇,当时间过去五百年后,他们回首时,会看到称为太空宇航员的孩子至于他们最真挚的微笑。
历史或许更深层的,是探索我们内心的世界,你的烦恼,你的苦闷,你的悲伤,你的欢乐,你的灵机一动,你的雄心壮志,当这一切与过去的人产生链接,看到自己麦田中挖掘的双手,仰望起几百年后这里矗立的高楼,或许时间,也不再是一种永世分离的隔阂,也不再是一个问题。
电影中似乎还有一条小小的暗线。
与女主弟弟相爱的女考古学家其实处于一场非常尴尬的婚姻关系中。
她的丈夫是一位同性恋者。
当女主的弟弟终于应召前往英国皇家空军入伍时,她看到在挖掘过程中她第一次称为一个人焦点的光芒。
短短的发掘,却是有那么一种无垠的爱默默守望着自己,也许,是时候打破这一切的虚伪,去追寻自己的所爱吧。
毕竟,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是那么短暂,却又那么永恒。
就像电影《大鱼》中男主角遇到自己心爱之人时所感受的一样,仿佛时间都以得到静止。
或许真是某一刻的国度幻想,第一次牵手,第一次亲吻,第一次拥抱他的身体,第一次抚摸他的肉体,第一次为心爱的小宝宝开心到哭泣······我想起英国历史上曾被“迫害”的无数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艾伦·图灵,他们有这样的机会去追寻转瞬的时光吗?
有多少陷于不幸婚姻的女性能有机会得到自己的自由?
似乎导向某种对边缘群体保护的规范探讨无疑会让这篇文章失去一些美感。
抛开这一切,我相信人生中找到“爱”的那一刻,便是我们发掘出历史,让自己的存在得以永恒的一刻。
据说这座墓地是用来纪念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维京人的一位国王。
相传,在一艘能跨越尘世的穿上,那位历史上的国王终能跨越银河,抵达维京人心中逝者的圣地瓦尔哈拉,一个事物究竟是有他本身的价值而存在与时间之中,还是因为他人赋予的价值而横跨古今,这或许已经是价值论与时间哲学重合中无尽的争吵。
或许一个人在历史上的意义,并不是成为塑造时代的英杰,或囿于时代的蝼蚁。
一个个体更像是在与时代碰撞中一种模糊的存在。
更何况,“意义”一词,又是何样的“意义”呢?
十年前,总喜欢在国家大剧院看完演出后在长安街上走一走,如今身在异国,也会怀念起那时的车水马龙,怀念起那面红墙前后目睹了多少。
看不见繁星的夜晚下,不时会有微风吹起我的黑发,但这一切或许就是永远。
这部影片还可以,我本人喜欢三这个数字,打三星别介意哈,不叨叨了你们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
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
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二战前夕的1939年,住在萨顿胡村富有的Pretty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Mr. Basil Brown在自家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土丘。
意外发掘出了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船葬墓穴,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英国史学界一度认为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公元5世纪-10世纪)这段时间是罗马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
他们这次的意外发现了属于公元六世纪,梅罗文王朝的船墓,出土无数黄金饰品,证明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也曾拥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
“ We a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es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不仅止于此, 通过考古学家的视角,向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致敬,浪漫而宏大。
时值二战爆发之际,英国上下正在战还是降,人心惶惶莫衷一是。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失败和无奈,Pretty身患严重心脏病,深知自己来日无多。
Mr.Brown 世代热衷于考古,从小精通技艺,却一生只是个不入流的业余挖掘专家,女二Peggy向往爱情,浪漫热情,却困在一段更爱考古的书呆子丈夫身边,男二Rory热爱生命,摄影,最终选择投身生死不明的二战。
整部片子充满希望的小男孩Robert,却任然要面对即将失去唯一的至亲的悲剧。
电影娓娓道来的,一长串温吞漫长的悲剧,一如生命和泥土的底色。
生命何其宝贵,我们应该如何渡过一生?
那些生命历程中的失败我们该如何安放?
如果生命注定消亡,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有两处一群人奋力救人的戏,一场是Basil被意外埋进了古墓下面,村里面的众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徒手将他挖出,另一场是一架战斗机坠毁在庄园附近的河里,正在挖掘的考古队员们,不顾危险飞奔到喘急的河水里面救人。
完美回答了人类文明为什么延续至今的问题,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光辉一面。
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此,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为了他人和族群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利益的基因,使我们战胜了时间,延续至今。
一如Pretty,一如Basil,一如曾经深埋地下的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他们都不曾消亡,他们依然被今天的我们谈起。
在宏伟的人类文明面前,个体的失败和荣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电影里面布朗先生受不了大英博物馆的势利眼考古学家羞辱,一气之下回到老家。
他妻子说了一段话,你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吗?
你一辈子辛苦挖土就是为了付房租吗?
布朗先生回答,不,我考古是因为擅长于此并且没人比我做得更好。
她太太说这就对了,这是你一生的荣光时刻。
当小孩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来挽留布朗先生,问他你不是答应用你的望远镜带我看宇宙的吗?
你怎么能说走就走。
考古的意义不是为了挖掘出属于任何人的珍宝,而是探索生命的足迹,这件事情本身就妙不可言,让一切都充满了生趣和意义。
小男孩Robert对于母亲病重即将逝去悲痛不已,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充满挫败感。
Basil劝解小男孩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我们每个人都在失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失败,但是生命却没有因死亡而消失。
我想这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故事眼。
最终,男孩鼓起勇气战胜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独自带着母亲,躺在古船上,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平静但勇敢的面对死亡。
从地球迈向宇宙,战胜时间。
电影里面微弱的感情线,在兵荒马乱之间,显得尤其的无足轻重,但是完成度依然很高。
布朗先生和Pretty太太两个考古边缘人的互相欣赏和彼此扶持,还没有走到单独共进晚餐就以布朗太太的突然造访,戛然而止。
而深知感情机会转瞬即逝的Pretty,告诉摇摆不定的Peggy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Peggy也最终选择了结束短暂而尴尬的婚姻。
成功的抓住了爱情,成就了电影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好的电影,无限贴进我们生活,让普通人类感同身受,但总是不忘留给我们一丝希望。
貌似漫不经心,却是一如所有菜肴里面那点不可或缺的盐。
时间的隐喻,也是人之注定的失败。
在浩瀚宇宙中,我们短短的生命转瞬即逝,甚至微小到足以忽略,我们的肉身行将消失,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或许一片破碎的玻璃碎片.......若干年后,被另一个同样短暂存在的人发现,并吸引他由此阅读时间的隐喻和启示。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犹太人,视考古学家为最尊贵的人才。
对于活在每个片刻的人类来说,过去比将来更有意义。
一个单纯的观影者,没有对历史的考究,没有对身份感认同的追求,也没有对考古遗迹的爱好.但一个命不久矣的寡妇如何慧眼识珠的买下大片土地,2磅的高价雇佣一位野路子挖掘技师.在二战前夕,重新定义了黑暗时代.这便是整个发掘的故事(不想被剧透就别看了)迫于对人名的不敏感,所有称呼以其定位来描述在电影的终点,是三位初始挖掘者将船的遗迹重埋恢复原样.仿佛剧情开始时的一样,尘归尘土归土.清风吹过,世人皆为过客.唯余山洞内岩石上的掌印,土壤保持的古墓,岩石里的化石.就像三体最终程心还想留下一捧土.也许这就是人类DNA里流传的最终密码.留下点什么.就像那抬起后腿尽量往高处撒尿的狗一般执着考古学家一般给人的印象都是老学究,然而火焰一般热情,黑大框也掩饰不住的妩媚女孩,却迸发着不一样的精彩,她进场依赖的唯有轻盈的体重,也许与丈夫的工作关系网也有关,但在最终留下的胶片记忆里,我猜妹子的特写必将占首位.长得好看就是好啊.丈夫舍三扁追求一圆,妻子只好放手让他离去,而自己却献身于将要参战的年轻小伙,还把父亲给的硬币也送了出去.这该死的酸臭味啊,还有腐国不可或缺的标识.让一群考古学家这样的刻板人员,描绘着我们书中不断重复的两个字<自由>然而与自由挂钩的平等.确实我们这里更胜一筹贵族,阶级,尊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被暴力摧毁不过72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都是平等公正民主自由.虽然架不住吃饱了撑的人就爱妄想着穿越当小妾,爬在地上给资本当狗.吹民国,吹明国,吹魏晋.睁开你们的狗眼瞧瞧这比烂的世界吧!港人家的菲佣有平等吗,配种一样下七八个乃至几十个后代,倚靠资本来扩散自己的基因的人有平等吗.也不说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我们自己的民族问题,高考问题,户籍问题,一个个太阳底下的恶行.被特权拥有者自认为常态.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嘴女权的话题,女权们总拿男性享有着性别福利而不自知来对立彼此分化彼此,借以推进自己的激进话语权.然而太阳底下这么多不平等的事情都要等女人骑在男人头上了才能解决吗?当西方舆论在禁止master slave字眼,在指责他国人权,吹捧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时,我不知道他们沐浴在女王的神圣光辉里,妇嫁从夫姓的糟粕时.有没有低下头看看自己那衣不蔽体的道德.回归影片,野路子挖掘人员领着2磅/周的高薪.算下来年薪106磅.折合如今物价,撑死了106*50*9=47700元人民币
英国物价快速换算年入不到5w,搁b乎只能隶属于主席最牵挂的人了.管住:和司机厨娘住coach house,管吃:下人们自己的饭桌.女主人就请过一次晚餐机会还没实现.开车来到泥泞不堪的乡下,连屋里都不敢进的贵妇,依然成为了打工人最感激的人,因为我父亲富有,所以我富有.所以我孩子肯定也富有.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在我们这被人争论到底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房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伦理的缺失.其实最缺的,还是我们父辈帮我们挣脱的枷锁.罗里吧嗦的在腊月二八这天,借着摸鱼的本事写这么多对这个五星强推影片的瞎说影评.仍旧借着短评里说的: 而这种感受,是故宫出品给不了的 推荐这部剧
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电影,讲的是考古的故事。
联想到咱们这里近年来考古界的“惊人”发现。
不由得马上看了起来。
时间是二战爆发前。
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考古学家巴兹尔·布朗受聘于普莱提太太,挖掘她家土地上的几个土墩,希望有些新发现。
挖了几天,果然在土墩下挖到一艘古代的船,继续挖下去,又挖到一些金币和珍宝,判定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物。
时间在公元五世纪。
在咱们这里算不上太老,可是在英国,这绝对是大不列颠开创时期的遗存。
这个发现,惊动了当地的博物馆,也惊动了大英博物馆,纷纷前来,力图分上一杯羹。
反而把布朗晾在一边了。
按照影片的说法,直到最近几年,布朗的贡献才得到认可。
巴兹尔·布朗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
对自己从事的考古行业极端热爱。
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敏感外,他唯恐“浅学误人”,如他所说:“我一直都对知识充满渴望。
”因此对地质学、天文学也多有涉猎。
当第一次接触普莱提太太时,工钱没有谈拢。
他失望的望着那几个土墩,惋惜的说:“真是可惜!
”他可惜的不是自己可能失去的薪水,而是不能亲手去发现这些古迹。
可一旦开始发掘,他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犹如一位无人监督的劳动模范,甚至差点被塌方的土堆埋掉,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到咱们这里。
一说到考古,当今可是个热闹的行业。
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孔方兄。
考古工作者几乎就是合法的盗墓贼。
发现个墓地就忙不迭的找宝贝,要不就是凭着主观想象骄傲的宣称这里是王母娘娘墓,那里是孙猴子讳悟空墓,突然之间所有历代名人的归宿都找出来了。
目的只有一个:去掏空那些傻傻的旅游者的钱包,从中获利。
影片中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咱们这里闹的这么邪乎,绅士们羞于谈“利”,却也是为了“名”,整日拖着肥硕的身躯奔波在挖掘现场。
而布朗与这些庸人们不同。
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
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那是生命的足迹,我们正是为此而挖掘。
”在战云密布的英国,“不同于眼前这场该死的战争,那份意义将永世长存。
”他置身于名利场外,宁可做一个普通的挖掘工,宁可将自己前期工作的笔记毫无保留的交给大英博物馆的后来者。
正是因为只有布朗才真正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所在。
普莱提太太也十分热爱和关注这次的考古工作。
但是她和布朗不同,对于这次的发现,惊喜之后更多的是悲伤。
她想:“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
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
”布朗则反驳她说:“我恐怕不太同意。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我想,普莱提太太和布朗的争论并非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区别。
对于布朗,他的视野已经升华,他早已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的整体中,不仅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
他并不在乎个体的生死消亡,更不去在乎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对人类投入了全身心的爱,他用这种热情去对待工作享受生活,他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他和整个人类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对爱情的描述。
首先是普莱提太太家中的厨娘对布朗述说了普莱提的婚姻:“他是一个上校,当伊迪丝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向伊迪丝求婚,但被她拒绝了。
之后的十三年,他每年都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求婚。
她最终接受了上校的求婚。
”想想看,十三年的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坚持!
接下来是马克斯和佩吉的爱情。
他们算是出轨吗?
是也不是。
最感人的还是布朗和普莱提太太之间那场若隐若现的爱情。
布朗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普莱提太太虽然单身,却有重病在身。
两人都明白,这场爱情,既不能表白,也不会有结果。
可他们还是默默的彼此爱恋着。
那种欲说还休欲行还止的过程,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渴望和克制。
非常好!
影片对景色的拍摄有独到之处。
拍摄风景按理说首要的元素是光线,可影片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幅阴天的景色。
地平线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不时的让观众感受天空的广阔和大地的辽远。
浓浓的阴云下,阳光偶尔透过晨雾照射进来。
河上一艘帆船缓缓驶来,布朗坐在岸边,我们只能看见他背对屏幕的剪影,船上的人和布朗互相问候,再慢慢远去。
沉着,恬静,安宁。
感觉不太舒服的是影片的结构。
明显的分成了两大块,布朗发现古迹前是一块,考古队人马进驻是另一块,让人觉得主题太分散。
女角色中,凯瑞·穆里根的表演很到位。
而莉莉·詹姆斯的演技实在有些呆板了。
本人评分:6.5。
#雪碧看电影# 西蒙·斯通《发掘 The Dig》2021🌟🌟🌟🌟:宏大感来自飘渺和荒芜,音画不同步的手法让所有对话和语言散落在时间里,丢失在萧瑟的风雨里,情绪和情感也都是流动的,真美,拍得真好。
安利一下另一部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我对凯瑞穆里根有粉丝滤镜,她演什么我都爱看,爱她眼里的淡淡笑意,爱她眼角的细纹,她的消瘦、憔悴和脆弱都和Pretty夫人这个角色融为一体:因为照顾病重的父亲而不得不拒绝爱人的求婚,父亲去世,悲痛之中终于无愧和爱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新婚丈夫参军,在自己生下儿子之后不久就牺牲在战场,这也是为什么在Peggy看到她侄子放在桌上的照片后,Pretty夫人说:“生命转瞬即逝,你应该把握每一秒钟。
” Peggy明白了他对自己的心意,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他所有镜头里几乎只有她的身影。
“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有什么是可以留下的呢?
”图坦卡门面具和萨顿胡遗迹留给我们答案。
影片根据John Preston的小说改编,拉尔夫·费因斯饰演考古挖掘学家Basil Brown。
当罗伯特撞见母亲Edith Pretty病重,他冲出家门撞在Brown先生身上,说当父亲去世之后所有人都告诉自己要照顾好母亲,但他失败了。
Brown先生没有像说些乐观的事情来安慰他,而是说:“我们都会失败,每一天都在失败,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罗伯特:”我比她想象地更坚强。
“看这一段就觉得是导演借着儿子罗伯特的角色在传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一查才发现真是这样,导演西蒙·斯通的父母一个是生物化学家,一个是兽医科学家,父亲在他12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在他面前去世了。
他也是NTLive《耶尔玛》的导演。
借着小男孩之口向去世的母亲道出心底的不舍和遗憾,甚至最后Edith去世都处理地非常隐晦,穿正装戴礼帽的罗伯特在远处向Brown挥手,司机在一旁等着,低视角镜头看过去,车里空无一人。
原来之前带母亲看夜空可能是最后的时光,Edith已经病重,儿子讲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女王转头望向地球,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如今是一个宇航员,而她知道,当他第一次踏上前往星星地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他”。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
摄影、配乐,很英伦范儿。考古小美人和应征飞行员的情感戏,跟影片主题格格不入,每到这俩人戏份出现,就非常出戏,败笔。
看简介以为是悬疑,看完开头以为是传奇电影,中间人情细腻,结尾文艺而平淡。主题很好,但是挖掘的千年史诗感和当下情形的结合,没有表现得很好。
好无聊的片子 通篇配乐侵占
比较文艺。
比想象的好些,拍得很美,情绪和感情都淡淡的,看得下去
本来挺好的,枝繁叶茂的弦乐和支线剧情有效稀释了两代优秀演员的优秀表演。
像个宣传片。
吃着辣白菜芝士泡面看完这部,他们躺在葬船上仰望星空,他们宣战,他们在千年前祈求转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耐心、沉稳,不过中途次要人物登场略打乱叙事节奏。
在浩瀚宇宙和千年光阴之间,我们渺小到如一颗尘埃。所以,勇敢的人,好好地去活。
垃圾片子
慢的要死
寄身时间的纸页
明显电影是半成品,应该是疫情的关系,很多台词是后期重配的,所以完整度不高,但可以看出一定的历史表达的野心,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做好,有点可惜。
历史文博专业的大家,尤其是女生,还是不要看了。。。就问Peggy除了刚出场的那两分钟,全片哪里显示出一点对考古的兴趣了?大家是来考古的还是来找炮的?
the british can always get me someway
把一个宏大深刻的主题拍的很轻,关乎历史的、生死的、时间的各种维度的展现在曼妙的镜头中徐徐铺开,不说教不张扬,有一种简单清澈的朴素感。也得益于两位主角舒服的表演技巧,虽然整体平淡,但还是能够看下去的。不过,7.8的高分还是没有想到的。
Too many sound bridges...
人类对待历史有多执念,就对未来有多迷茫?这个叙事技巧真妙,没有战争背景,掘宝就变成了没有故事性的记录,而下一代(儿子)的视角是宇宙,浩瀚的未来确实得以印证,就在观众(2021年)的眼前展开。最后煽情五分钟,儿子带母亲去了宇宙,战争终于来了,而我们留下什么呢?一个名字或是一堆宝石。
考古学家大概与天文学家一样,跟普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宏大历史观和时空观。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遗留下的萨顿胡船葬面前,他们对一瞬和永恒、历史和未来、生命与死亡、战争与疾病、财富与价值、消逝与存在皆有着充满哲思的洞见。当被封存千年的遗迹在不断的发掘中逐渐显影,它彰显出的历史客观性和存在的永恒性,为个体生命的消逝铺垫了最宏阔的背景。儿子带母亲登船,一同躺在星空下的甲板残骸上,像个年轻的船长一样用想象构建起一段宇宙时空之旅,仿佛在为母亲的生命退场引路,显得如此诗意隽永。另外电影里的几个女性角色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梅这个不起眼的配角更令人惊喜。一个主妇竟然有如此稳定的精神内核和远见去鼓励甚至鞭策丈夫完成他的考古志业,她的灵性和直觉甚至超越很多知识精英。p.s.极具古典英伦气质的摄影和配乐简直太对胃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