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车祸和之后的心脏移植手术联系起了三个家庭,但是在叙事上,完全不是线性的,多线索的情况下,不同的人物线索相互穿插的同时,有的故事线在闪回,有的在闪前,像是一幅被打乱的扑克牌,只有看完全片,才能串联起整个故事,黑桃梅花方块各归其位后,才发现这是一手好牌。
看了这个墨西哥导演三部作品,《爱情是狗粮》、《巴别塔》和这一部《21克》,都是结构上很有特点的电影,爱情是狗粮是板块式的结构,三个有所联系,却相互独立的与狗有关的故事,巴别塔是多线索,因为一起以外的枪击案,把美国,日本,摩洛哥,墨西哥四个国家的四群人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21克》就更加复杂。
三个家庭有其类似,丈夫妻子,天真可爱的小孩(其中一个在尽量要小孩),一起偶然事件把他们冲击向各自的命运,故事很精彩,女性都倾向要家庭的完整,男人都在追求责任和宽恕,据说人死以后重量会减少21克,因为灵魂离开了,这是片名的来历。
复杂的结构让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有了另一种乐趣,就像智力拼图一样将每一段影像按照时间线各归其位,获得智力上的快感;而这样的设置也是一个藏拙的好办法,当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的前后关系上的时候,可能他们就不会注意西恩潘的老婆突然地决定要离开好像缺乏说服力,那个在丈夫撞死人后还帮他擦洗车上的血迹的老婆为什么要一直忍受她老公,这个16岁就开始各种犯罪的人渣,她一直伴随着他的动机在哪里?
导演利用大量的镜头的晃动来制造生活的逼真感,当小景别的镜头连续的动起来的时候,节奏就加快了,视觉风格和他的另两部片如出一辙,所以当主角在虚焦的前景后面哭泣,还有片尾的升格,反差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力。
我看的720p的画质,画面依然有粗糙的质感,应该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生活本身就不够精致,灵魂离开的时候,“life has to go on, with or without God ”。
《21克》,我所看的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第二部片子,之前的当然是《通天塔》,还差《爱情是狗娘》。
发现原来拼图玩得好对看电影也是有帮助的。
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果然是很有特点,三段式,错综的插叙倒叙,不得不提起心来仔细记住每一个细节,然后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标准的“伊那里多”手法。
一桩交通事故让三个家庭不约而同的走上了不可挽回的悲惨境地。
保罗,一名大学的数学教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站在鬼门关上的他竟然意外地死里逃生,成功的移植手术使他获得重生,但是他与妻子的关系却没能得到挽救;杰克,曾经是酒鬼和犯罪分子,在一名牧师的帮助指导下,他的生活得以重建,不仅成为青少年咨询顾问,还是正直善良的好父亲,可他的妻子有时候却暗暗希望他还能保留一点过去的性格。
事实上,杰克被沉重的精神负担所困,内心充满愧疚,似乎没有可能再得到希望与救赎;克里斯汀,她曾经沉溺于毒品和派对,她改过自新后却因一起灾难性的事件,生活发生可怕的逆转。
她退守到过去,并拒绝未来。
Jack的故事直接与宗教相关。
社区教会的神父说的话太具煽动性了,轻易可以看出传道中埋藏着的伏笔隐患。
从Jack的举动可以轻易看出他之前过的是什么样混乱堕落充满罪恶感的生活,但是这样一味的投诚宗教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化解悔恨。
他的弟弟不相信,他的妻子不相信,估计他的子女们也不会相信。
那人打你的左脸,就连右脸也给他打,简单的行为示范不可能表达出圣经中蕴含的本意,小小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行为背后的深意。
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在这样一个“罪人”的身上产生了矛盾,自首将会给家人带来无比的艰难沉重,而逍遥法外又无法面对自己内心忏悔的声音。
Jack和神父在狱中争吵的部分极端的体现了宗教的矛盾,上帝其实无能为力。
Christina和Paul两个家庭关系更为紧密。
Paul接受了死去的Christina丈夫的心脏移植得以延续生命,却又在寻找器官主人的过程中爱上了死者的妻子。
车祸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却也同时给另外一个人再生的机会。
事物的两面性在这里异常的尖锐清晰。
在医院中,Laura坐着等候手术的那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生死的擦身而过,希望与绝望的共生共存。
关于生命的讨论在这里更显而易见。
姑且认为爱上Christina的算是Paul本体,但是一心想要找Jack复仇的究竟是谁?
一个人带着两个人的生活继续,Paul的生活压力在呕吐的时候格外鲜明。
孩子在片子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是生命的延续。
Laura舍弃一切的想要生下Paul的孩子,希望依靠怀孕完整的家庭来维持两人之间的关系;Jack在家庭的责任中心便是一对子女,餐桌前的管教什么都好,不外乎是要让他们避免自己从前的生活,可适当女儿问道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了人时,Jack应当意识到上帝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丈夫尤其是女儿们的死彻底的打击了Christina,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使得她不可自制的消沉,然而影片最后她的怀孕却是充满希望的一个结尾,Every child comes with the message that God is not yet discouraged of man。
救赎,最终的一切是不是关于救赎呢?
我只能说,不要期待救赎。
Jack的妻子说的话很对,life has to go on, with or without God.事实上,所有生存的压力罪恶感全都来自于自身,外界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构成救赎。
This is hell. Right here. You’re damning your soul.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上帝亦然。
不论是Paul想要靠枪杀Jack报仇,还是Jack的一而再再而三求死,抑或是Christina逃避现实放纵堕落的行为都不能带来解脱救赎,只能使得生活变得更加艰辛苦涩。
这部影片“回归人类受难与新生的根源”,表现人们是如何战胜苦难,是关于悲伤,失落,悔恨,救赎,牺牲,以及上帝的无限之爱。
在我看来,这所谓所有的“苦难”皆来自与这21g的,等同于5个铜板的重量、一只蜂鸟的重量、一条巧克力的重量的一个人灵魂的重量。
PS.如果你愿意给《读书人》杂志投稿的话,请发邮件至以下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需要的影评和书评还是很多的,不需要文笔多好,不注重形式,有所表达即可。
为了间或表明灵魂21克的分量在巴黎和东京的铁塔上掌心的雪,也是生命中静静的一部分。
甚至在镜子前面集合在化妆台上的一些东西一张剥离下的面膜也有某种把色彩变深的特性譬如:保险套中的流质是21克枪里面的最后一粒子弹是21克我想到的结婚礼物是21克一个早晨的阳光是21克……如果我们仅仅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想到,即使在黑暗中视线也正好是21克怎样也无法挥别黄昏带来21克的暮色,仿佛一个少女的吻想象第一次可能有多么轻很容易走向每一个陌生人那是和你身上的我一样的重量“她将称量它们,吃掉它们,兴奋于一种尖锐于眼泪的滋味。
”
——电影《21克》
图片与电影内容无关^_^“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身体会仅仅变轻21克。
那是怎样一个重量?
五个硬币,一只蜂鸟,或者是一块巧克力:也许还相当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类灵魂。
”一场车祸连接起三个不同人物的命运交错,经历过忏悔,伤痛,救赎,有人去追溯生命的原始,有人在沉痛阴影中沉溺,有人纠结于自我的矛盾无法挣脱。
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深深积压在脆弱灵魂的深处,在死亡的边缘,兴许才会闪回无数的记忆:这一生,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是那21克灵魂的重量,还是那苟延残喘的生命。
电影用线性的方式去拍摄一个故事的始终,并用这种适合于大脑逻辑的顺序去组接故事的片段,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情节的概要。
导演以他一贯的非线性叙事打破故事的逻辑,使用平行蒙太奇将三个故事串联到一起,试图从三个方向去同时建构整个事件的脉络。
镜头在各个片段之间跳跃又停留,加之大量的闪回和闪进的时空跳动,犹如蛛网一般从多个方向进行结构的递进式组合。
导演并非是想制造一种悬念丛生的烧脑电影,不像诺兰的多线叙事和交叉剪辑那般戏剧性十足。
影片不再是以情节为主导故事发展的方向,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去窥视、去揭露深藏内心的压抑和伤痛。
观众的视角不会总停留在这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中,需要情绪的不断调剂和催化,方能以旁观者的身份领悟这种过于主观化的情绪感染力。
美好回忆与惨白现实的对此更加突显了影片的郁结和压抑情绪。
碎片化的剪辑将回忆撕扯摔碎,穿插进看似摆脱回忆纠缠的人物常态中,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的人物状态,一下子把情绪涨到了一个制高点。
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那种纯粹视觉效果的狂轰乱炸,让你的肾上腺素暴涨,而是像化骨绵掌一般在你心中慢慢累积,最后达到高潮点,追求的是银幕前后的情绪共振。
这种情感的冲击波久久的徜徉在内心之中,徘徊、游走、暴动,时不时给你一剂强心剂,让你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情绪的力量集中表现为特写的频繁使用和演员的精湛演技。
用情绪表演讲故事的导演大有人在,比如我们的墨镜王,纵观他的电影,墨镜之下的王家卫想必定然是一个闷骚的文艺中青年,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强势植入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跳脱剧本的表演又让这种隐匿的情欲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的暧昧中丝丝入味,看似没有故事性,实质早已暗流涌动,让人“欲火焚身欲罢不能欲拒还迎欲求不满”。
这是闲话,咋有空再聊,回到本片。
频繁的特写将演员细微的神情动作不加修饰的表现出来,人物脸上的妆容被刻意剔除,苍白的脸色,清晰的纹理,凌乱的发丝,拉塌的胡须,这种近距离的视角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那种情感仿佛也隐约通过这种“凝视”得以传达。
演员的演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为了不让你轻易出戏,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电影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否则分分钟就出戏的电影,搞不好还以为在践行着“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呢,其寓意大概就是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这种电影时常是要打破“第四堵墙”。
影片的三个主演西恩·潘、娜奥米·沃茨、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演技是有的,不然怎么会被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选上呢,怎么说人家也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蝉联最佳导演的人,虽然区区一个奥斯卡算不上什么,但是人家可拿了三个。
灵魂有多重,生命有多轻,一切尽在经历中。
———————————————————————如果你在这个狗日的生活中被日了,请不要灰心,听我一劝:没有什么事情是看电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看一部。
——(2016,12,17)
保罗,等待移植心脏手术的病人。
杰克,改过自新的虔诚基督教徒。
克里斯汀,戒毒后感激并享受着幸福生活。
一场交通事故,改变了行走的轨迹,生与死,罪与罚,盘旋不下。
生命,保罗得到心脏,手术成功,获得新生。
然而,这是用另一个人的生命换来的。
克里斯汀的绝望,保罗妻子的希望,一个错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宗教,信仰耶稣。
杰克把圣经里的字字句句铭记在心,他的思想: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
可是,即便是带着善意和悔改重新生活,上帝却并不公平。
上帝无所不知,与上帝扯上关系的却不仅仅局限于“好”,不堪一击的论据。
不顾家庭责任,毅然选择自首。
内心的罪过让他喘不过气,他得不到解脱。
迷惘,犹豫不绝,忧郁沉沦的克里斯汀。
爱上丈夫心脏的新主人,内心自责,挣扎不已。
救赎,所谓救世主,根本不存在。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宽恕,释放别人,箍紧自身。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世间的苦,参不透,是残喘苟活的杰克,参透了,是把子弹射入胸膛的保罗。
『我们能活几次?
我们能死几次?
他们说人死的那一刻会失去21公克的重量每个人都一样21公克有多重?
我们到底失去多少?
我们几时失去21公克?
21公克有多少?
我们得到多少?
我们到底得到多少?
21公克五块铜板的重量一只蜂鸟的重量一条巧克力棒21公克到底有多重?
灵魂的重量』片子从始至终都沉闷、悲怆、压抑,叙述方式精致、细密、巧妙。
现实与过去闪回,看似无意义的镜头却是必须目不转睛才能衔接联系的重要画面。
摄影风格与导演意图,独特剪辑糅合一体,步调一致,完美和谐。
开篇没几分钟,我便看到《低俗小说》的影子,心中便怀着“看这部片子究竟讲什么”的心情看下去。
里面印象最深的不是西恩·潘,也不是娜奥米 沃茨,而是本尼西奥·德·托罗,他一出场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咋看他就咋眼熟呢,以前绝对是看过他的。
总觉得他长的像约翰屈伏塔和布拉德彼特。
或许在电影中,他的灵魂不止21克重,而是22克(ps我最喜欢的数字就是22,包括2、22、222、2222.....),那是God多赐予他的1克,连同被他撞死的三个无辜人--那位父亲和两个女儿应该都在天堂了吧。
正如GOD既给予又收回,所以jack不枉来世上一趟。
因为他的灵魂是22克...
一个很简单乏味的故事,不知为何要撕裂得如此零碎错乱。
导演在《爱情是狗娘》《巴别塔》以多线索叙事获得成功后,就迷信自己的一招鲜以吃遍天么?
——个人观感,这一部对比上述两部重量级的前作,妥妥的狗尾续貂!
所谓炫技,其实是轻飘飘没有质感的21克,不华也不实。
导演飘了......故事里的人物也有点飘——男主有幸得以置换心脏获得重生,却是各种作,对一直陪护自己的身边人也变了心,一门心思去撩捐献者的遗孀,又一门心思的去为其报仇,一门心思的假装为其手刃仇人,一门心思的自我了断,这是弄啥嘞?
还是想说: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回头......?
”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 our death. Every one.” 1场车祸,3个家庭,12条生命,21克灵魂。
《21克》是这个复杂群体的纠结与拼凑。
一部奇怪的电影,惊世之作,每一个碎片,都值得人仔细回味和推敲。
诞生与消亡“诞生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延续。
”很久以前看到这句话,觉得颇有道理。
因为每个人的诞生,就是开始了死亡的旅程。
American Beauty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Everyday is the first day of your death”。
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旅程究竟有多长?
人们怎么开始这段旅程?
又是如何终结它?
电影讲述了一场车祸和一次心脏移植手术,讲述了生命的两个诞生方法——人工受精和自然受孕。
我没有认为电影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它更多地,就是在阐述生命诞生和消亡的那个时刻。
在这个结点上,人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决定对灵魂和生命的尊重。
Paul,一名大学数学教授。
我认为他诞生了两次,也消亡了两次。
第一次诞生,是他从娘胎里出来。
第二次诞生,是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
他第一次消亡,是他自己的心脏停止了工作,而他第二次消亡,则是真正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第二次诞生和第一次消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在那一刻,当他看到被捐助的心脏的时候,他的表情有一丝兴奋,没有犹豫。
于是他的手术是顺利的。
Paul是数学教授,理应非常“科学”地对待生命。
但是他了解心脏的来源是,表情异常承重。
仿佛自己身上有千金责任。
我仿佛认为,他一下子感受到自己承担了2个灵魂应有的重量。
当他得知自己第二颗心脏即将衰竭时,他拒绝等待另一颗心脏。
“die better?”,他宁愿死得狼狈不堪,也不愿意在医院里体面地等待死亡。
两次转变,看到了Paul对于死亡和诞生的态度。
科学不能够解决人们面对生死的情感。
被延续的生命,恰恰不能够承载两个灵魂。
正如片末Paul的独白“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这两个问题始终纠结在一起。
21克的灵魂,其背后承载的是责任,是生活。
而如果再背负一个21克,则会把生命压垮,把心智压垮。
Paul不愿意再承担,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消亡……Mary,Paul的妻子,一心期待Paul能够恢复健康,更期许能够与他有个自己的孩子。
Mary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而我始终认为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很单纯,因为她寂寞,需要有个孩子。
她选择用人工受精的方式,开始另一个生命——这是一种,在我看来异常机械和“科学”的方式,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非常容易地让一个女性得到孩子,甚至,她不用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Paul一开始默许这样的行为。
而当他得到第二颗心脏之后,他竭力反对。
我相信,Paul一开始默许Mary的行为和他同意移植心脏的理由是一样的——他相信科学。
但是,当他的灵魂对他所作所为发起挑战的时候,当他真正开始思考“人应从何而来”的时候,他开始反对“科学”的做法——尤其是,对于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
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了人们对于“用爱制造生命”的理解,严重到,让人们甚至对“生命”抱有轻蔑的态度——对于Mary来说,她只是寂寞到,希望有个孩子。
仅此而已。
那么“科学制造”遇上“生命”的时候,是否是生命开始失去意义的时刻?
Christina,失去Michael和两个可爱女孩儿的母亲。
在绝望和寂寞中,她疯狂与堕落。
我认为与Paul的相识,使她找到了感情的寄托。
她的演出异常复杂。
但是自始至终,我认为她爱Paul,除了Paul身上有Michael的影子,除了Paul能够给予她需要的安慰,是否也会出自一点点真爱呢?
直到她最后怀着Paul的孩子,手上拿着自己女儿留下的玩具,静静地坐在床上。
虔诚与怀疑《21》克除了描述了生命的诞生与消亡,也描述了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这个电影最为中心的人物,就是Jack。
Jack,一个曾经的犯人。
改过自新后,他开始相信上帝,加入了教会。
我不认为Jack是个异常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千万人类矛盾的特质——一方面,人们信任上帝,期许上帝能够帮助自己解脱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当上帝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解脱欲望的时候,他就开始怀疑。
人类矛盾而又自私的想法,在他身上展现。
电影中,有两个片断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Jack与子女共餐,儿子打了女儿,Jack就要求女儿把另一只手也交给儿子——这就是《圣经》所述“当你的敌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让敌人打一下”。
我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正确,但这一刻,让我深深觉得Jack是一位严格按照《圣经》生活的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画面立即打消了我的想法——Jack立即打了自己的儿子。
抑或者说,Jack扮演了惩罚者的角色。
而这样的角色,绝非上帝的子民应该做的。
或者说,这就是Jack内心深处的“正义”?
Jack可能认为,一个人犯了错,最终还是需要法律来制裁。
直到之后,他自己撞死了Christina的丈夫和孩子,久久不能够承认这是一个意外以至于竭力希望通过法律来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仍然不能够相信上帝能够给予他力量摆脱罪孽和痛苦。
其二,Jack和牧师在牢房中的一段对话,颇为值得人们思考。
牧师对Jack说“Jesus didn’t come to free us from pain. He come to give us strength to bear it.” Jack说“He want pain for me” 然后开始大段背诵圣经。
牧师说他“pride”,而“It’s a sin”。
此刻,我认为,Jack没有勇气去承受痛苦,他奢望上帝能够帮助他摆脱痛苦。
然而上帝的恩赐——那辆皮卡,让Jack犯下了自己不能饶恕自己的罪行。
于是,Jack失望,甚至,内心深处仍然对上帝存有了怀疑。
从他自杀行为以及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法律惩罚中,可以看出Jack的这种怀疑。
Jack一直是影片的话题,而对于他的复杂心理,不可用一两句话来解释清楚,甚至我自己,都是隐隐觉得有这么一个认识,但却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
解脱与原谅全剧还围绕着“解脱”的话题,而“原谅”是最终的结果。
Christina,如前所述,有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当她妹妹通知她找到撞死她丈夫和孩子的凶手,希望她去警察局一趟的时候,她拒绝说“即便抓住凶手,他们也不会回来”。
此刻,极度绝望的她已经没有力气去寻找凶手,或者,只要是理智的人,都会了解“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
然而,当她与Paul相识,当她知道真正的凶手就在身边的时候,她也开始狂躁,开始陷入无限的憎恨之中。
而我认为,这样的“憎恨”,正是一个极度绝望的人寻找“解脱”的方式——她只能够用憎恨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的感情能够有地方放。
之后的很多片断,她都处在这样的疯狂当中,甚至开始憎恨自己——每当她看到Michael的领带,而旁边睡着Paul的时候,那个眼神和表情,显示出她对自己的无奈和对Michael的愧疚。
她对着Paul咆哮“You’re in his house fucking his wife and sitting in his chair!”她的“憎恨”,是希望找到一个解脱。
Paul,如前所述,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
然而,他回过头来照顾Christina,回过头来爱她,回过头来期许能够找到Jack帮Michael报仇,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在做“感恩”,我认为,他也仍然在寻找“解脱”。
唯有他做了“感恩”这些事,他才能够让心灵好受些——因为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通过别人的心脏而苟延残喘地或者。
正如Christina所说的“You owe it to Michael”。
这是Paul欠Michael的,也唯有这样,他才能够有生活的希望——尽管他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Jack,自始至终的悲惨人物。
无论是他寻求法律的惩罚,还是自己给自己的惩罚,抑或是在最后一刻,他出现在Christina面前,希望她能够杀了自己。
他的这种“赎罪”的行为,实质上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因为他的罪恶,使自己没有勇气和希望再活在世上,于是,他希望“解脱”,希望Christina给他一枪,希望得到惩罚。
然后,心灵就会被释放。
这三个人物,最终“解脱”的方式是“原谅”。
Paul没有开枪杀Jack。
Christina和Jack在Paul面前平和的对视,一切都化为了“原谅”。
Christina原谅了Jack,于是自己也得到了憎恨的解脱,Jack得到了原谅,于是有勇气回到自己的家中。
Paul用自己的死,原谅了自己。
我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词表达原谅和被原谅的复杂感情。
然而,人类正是因为不能够互相原谅,所以产生了种种行为——憎恨、欺骗、背叛……有些人一辈子不能够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于是郁郁而死,成为永生的遗憾。
Jack回家了,Christina又一次孕育着生命,Paul如愿死亡。
一切,因“原谅”而归于平静了。
电影的细节和配乐最后,不得不说说这部电影的细节和配乐。
零碎的情节片断,是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够看到的。
因为这些碎片,所以对一些细节的把握,要到整部电影的末尾,才能够作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此,我只做两个细节的描述。
首先是Jack的车饰。
这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镜头。
从Jack皮卡的驾驶舱,透过前挡风玻璃做的一个特写。
可以看到,他所有的内饰,都是于十字架有关。
无论是仪表盘还是方向盘,车内挂件,以及一尊圣母像。
这个镜头定格了几秒,而这样的描写非常直观地反应了Jack是一个异常虔诚的基督徒。
然而,这个他之后刻伤自己手臂上的十字架形成鲜明地对比,表象了他这种又异常矛盾的心理。
这样的表象,给观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
非常形象,又非常深刻。
然后是女孩儿们的一个玩偶挂件。
这个挂件的出现,预示着事态的转变。
Christina一边听电话留言,一边整理房间,但是导演的镜头,又对这个挂件进行了特别的描写。
这个挂件是一个类似死神一样的人物,两只手都拿着刀叉——预示着死亡,将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之中。
在零碎的情节中,这一个描写,能够让观者非常明白之后,将是一场关于死亡的话题。
挂件,就是这个话题最为直接的转折点。
把前面活泼的家庭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人回味。
全剧只有一种诡异的音乐,而这个音乐又在非常必要的时候出现。
凸现情节更为诡异,一下子把全剧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神秘而又沉重。
尤其是开场和末尾,Paul一个人的独白,一副副画面仿佛是在这个音乐之下隐隐流过,恰到好处地衬托了Paul的疑问“When do we lose 21 grams? How much goes with them? How much is gained?”这是值得所有观者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21克》的观后感。
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人反复观看,反复思考,并且能够给予人每次观看会出现不同的思考。
诸如基督,诸如救赎,诸如生命。
这是一部用灵魂写就的电影,需用灵魂来看,来思考。
导演在故事里给我们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人死去灵魂的重量有21克。
看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但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却好像张国荣在一部电影中的台词:这世上有一种鸟生来没有脚,生来就要不停的飞啊飞,飞累了就睡到风里,他落下来的时候,就是它死的时候。
嗯,对,就是那个味儿。
当21克的灵魂这种概念在电影最后被旁白说出来的时候,的的确确就好像张国荣无病呻吟的时候那么装b。
刚才我还在影评区看到一个评论:垃圾电影,你绕什么绕。
我日,这句话真说出来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绕啊绕啊。
咱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资深电影评论家,咱就是一看电影的,电影不就是讲故事的,nngx你不停的绕来绕去叫人看到一半才明白故事的背景和前后关系很有意思么?
难道好好的讲故事,就不能给观众留下让人思考的余地又或者说曾经思考过的痕迹么?
或者说,这是导演刻意这样弄,以表示自己剪辑功夫天下无双么?
靠,我相信,大多数人,大多数看电影的人,是并不在乎导演的牛逼水平的,他们在乎的,是这个导演说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故事,而对于越著名的导演,便越是如此。
哪怕是这些日子在大家都扎堆儿去看三枪,那也不是说很多人都对老谋子暗恋不已恨不得以身相许了,而是说,大家都相信这货讲出来的故事让人视觉听觉神经得到某种的触动(当然,三枪到底让人视觉震撼听觉难受或者是味觉反刍灵魂受虐,这是另外一个课题,这里只是借此说明一个道理)。
看完故事,某个地方被触动了,这tmd的就够了,还想怎么着?
真的很有必要把一个现实又残酷而最重要是现实的故事说的这么云里雾里么?
我相信,这电影在豆瓣被打的这么高的分,而打高分的人,除了电影学院的学徒,其他的,并不是因为内心仰慕导演剪刀厉害而给高分的吧。
故事,故事啊故事,故事才是重要的。
我始终认为,电影就是一部寓言。
上古的时候人们口头相传着一些寓言,以便警示听众,后来人们学会画画了,就用岩画壁画来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观众,后来有了系统的文字了,人们就用文字来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读者,再再后来,发明了电影了,就用电影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观众。
这才是一部电影被称之为经典电影的精华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跟咱们小时候听过的大灰狼之类的故事没什么两样,都是给你一些东西,让你看到之后有所得,这就tmd够了。
没必要玩些花花肠子让人看半天还不明白以显示你讲述的故事是多么的牛逼哄哄意义深远。
21克的故事就是张国荣嘴里的鸟。
这种鸟生下来没有脚,它落下来就死定了,而这种鸟,通常有一个名字,叫装b。
用这个故事骗取小女孩纯洁爱情的,通常叫做装b犯。
而我们始终相信,装b犯无论怎么装,都不会有春天。
好好的故事剪成这样,真让人绝望
主题太好 拍起来实在是...
一般 不喜欢西恩潘
其实对于习惯性看电影的人来说,这种剪接法一点问题都没有。三个主演都是实力演技派。故事很压抑也很深刻很让人反思。片子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生活总是要继续的。不管有没有神,不管生活给予你什么,不管多痛,既然活着,生活总要在继续。
21克,生命的重量。
7.8/10
叙事方式独具匠心,演员演出也很到位
咱能好好說話麼
几条线绕到几乎没能看懂
呸!
精湛的剪切技巧是亮点。。
如此频繁地滥用剪辑让人想吐
其实,我有一点不懂:一,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手法拍摄才能体现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才嫩讲好这个故事?曾经有个人说过,电影就是要好好讲好一个故事,不是么?二,换心的男人是因为怜悯才和女猪脚在一起的?或者为了报恩?只是无法自吃的想做点什么?三,女人呢?她有又何必要接受这个男人?只因为
我看了40分钟,没有看出有什么能支持我继续看下去的,或许后面很精彩,但是我已经快睡着了!够了,烂片,十足的烂片!如果您想故弄玄虚的拍一部电影,你可以学学诺兰!
2.9
狗屁玩意,绕来绕去,到最后也没搞明白说明啥,擦的
比较喜欢的叙事风格,与Crash等有些神似。记得整片只有大概3段吉他配乐,但让人印象深刻。
赞!
Naomi vs Seanpenn,剧情片看演技。。。。。全片冷色调,罪与罚,死循环
大噪点脏画面,非线性剪的稀碎,这个故事真的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