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致敬那些在危难时刻营救大众的救援英雄们,致敬!
但回归电影的本质,这部电影的问题真的是有些多。
导演在经历了《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这种高质量影片把控的能力之后,居然在这里呈现出了一种几近失控的状态,先不说文戏和武戏之间的衔接非常生硬,即使是在最拿手的动作戏上也草草了事。
我不知道剧本一开始是想着重描写一场铭记于心的救援行动,还是像本片一样刻画了多起救援事件。
其实,如果着重描写一起救援行动,不管是在场面的调度上,还是人物心理的描写中都会更加体现救援英雄们大无惧的精神。
可是,刻画多起救援事件,反而降低了影片所产生的共鸣,让电影的叙事节奏有些杂乱,看似想交代影片的重点却没法抓住核心的中心思想,使人在看完影片后产生的情绪不是特别高涨。
还有,非常不喜欢男主为了执行救援任务而放弃照看正在癌症手术的儿子,这种太英雄主义化的描写实在有些难平易近人。
真正美好的英雄刻画并不是抒写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是在最平凡的实践中更真实的展现救援任务的过程。
最后,这电影的台词不仅观众听着尴尬,估计演员们说着时也挺尴尬的吧。
哪怕有着当下中国票房第五名《红海行动》导演林超贤的执导,哪怕有着不菲的投资以至于多数时候特效还算看得过去,《紧急救援》用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剧本,镜头,以及演技,单独一个的拉胯就可以毁掉一部作品,更不用说当这部电影有着多方面的欠缺时,观众能勉强看完已经算是非常尊重这部电影了。
剧透预警 看完这部电影,影院散场时有人骂骂咧咧地说:“浪费了人生中130多分钟看这部电影,还不如去看隔壁的女侠”。
而上一次散场时听到普遍的抱怨还是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时。
这话说着没错,但是考虑到女侠的口碑其实也远不如前作,而且时长更长,说不定看完之后也会沮丧于“又浪费了150分钟”。
不扯远了,只是当我们听到观众发出这样的抱怨时,就一定知道,电影的某些地方做错了。
虽然《紧急救援》不是没有闪光点,但失分点太多,便会完全掩盖影片仅剩的一些优秀之处。
先来说说本片的优点吧。
本片确实属于大制作,基本的初心显然也是用“紧急救援”的几段大场面来完成一部中国的典型大片。
成片的特效效果总体来说还是对得起这部分投入的,全片四段动作场面,第一段和第四段都是海上火灾有些重复,第二段河上漂流一般般,但是第三段飞机坠海救援可以说是本片的高光点,无论是飞机迫降海面断裂的特效,还是多小组限时同步救援的紧迫感,抑或是最后与队友生离死别的情感爆发,都让这一段成为全片不多的精彩之处,单是这一段拿出来,就能有八分的水准。
而在彭于晏扮演的高谦失去战友后,精神恍惚的那段蒙太奇,配合上高低速世界的交叉效果,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包括第四段火场动作戏,类比《烈火英雄》来看,场面上还是很有优势的,高谦逃出来后从深海里看到巨大的,断裂的船体的镜头,颇有一种无可言喻的恐惧与美感。
但可惜,《紧急救援》的亮点,真的就这样屈指可数。
文戏一向不是林超贤的强项,好在上一部《红海行动》之中,用精彩的战争场面和点到为止的对话来填补了文戏的薄弱,可惜的是《紧急救援》这类几乎是单元剧一般的一次次救援,必然没有深入另一个国家对抗恐怖分子那样的紧迫感,于是,不管是男女调情,还是兄弟情深,抑或是父子玩乐,大量在观众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对话亦被无营养地填充到了每次行动之中的空隙中。
其实,如果这些剧情足够引人,那么也可以对电影起到很好的调剂,黏接的作用,不过《紧急救援》的文戏,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就仿佛是上百集的电视剧里面用来充塞每集时长的对话一样,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或是一点儿也不走心的桥段在电影中反复出现,更为糟糕的就是很多或许写出来感觉还不错,让人念出来就会十分尴尬的话语。
我猜想编剧写这段剧情时定然摇头晃脑洋洋自得,殊不知观众看了可全然不这么想。
如果是电视观众,看到这里一定是按下快进键或是用二倍速观看,影院里可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全场观众只能被迫接受这寡淡如水剧情的煎熬。
对文本造成更大伤害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
其中作为领衔主演的彭于晏同学尤其之差,实话实说,彭于晏帅还是帅气的,然而全片你感觉他更多像是一种拍广告的状态,一本正经地,放不开来,说话仿佛在念台词,表情又没有宣泄而出的张力。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彭于晏最后有一个从极光,黑暗的世界中慢慢走向光明的内心独白,一本正经,书面性极强的台词伴随着他一丝不苟的句读,像极了在做广告认真的他,我都想好了广告的品牌了。
“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黑暗,不过感谢欧普照明,给我们人生的暗夜中带来光芒。
”
或许你会说,我看爆米花电影本来也不是在追求什么逻辑上的合理或是情感上的动人,就是图一个爽字,文戏我自动过滤,光看动作戏总没有问题了吧。
诚然,如我开头提到优点所说,电影中的特效场面,这几次救援,还是下了血本的,除了开头第一段很明显的cg之外,后面的特效其实没有过多令人出戏的cg了(这一点还是要尤为表扬一下,今年的《急先锋》中的cg狮子,cg车,cg船儿cg飞机实在是让我有些接受不能)。
然而,动作场面多就等于“看得爽”吗?
如果真的能让人看爽,还会有现在这么多差评吗?
影片在动作场面上的调度,其实还是非常有问题的,一些运用特效连缀几个场景的镜头,说得好听是在给观众一种“空间上连接”的感觉,不过摆来摆去的镜头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炫耀,这种看起来灵活的摄像走位冲淡了剧情本身救援的紧急性,尤其是诸多毫无意义慢镜头的使用,偶尔一个两个尚还有一点趣味,多了便显得累赘,还削弱了观众情绪的投入,实在是一大败笔。
除此之外,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救援中也都有一些动作场景逻辑上的混乱,倒不是说它真的缺少了什么,而是在一个时间紧迫要争分夺秒救援的动作戏中,哪怕剧情中十万火急,也需要让观众了解到来龙去脉,而不是跟随着各种突发剧情走马观花,好在后两个重头戏一点的救援里面脉络还是比较明晰的。
最后再来说一下小孩在剧情中的作用吧。
小孩在剧中的日常剧情中其实还是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的,一个是串起彭于晏角色逝去前妻和辛芷蕾之间的一个纽带,一处则是成为彭于晏从悲痛中重拾斗志的关键人物(hero),还有便是作为剧中搞笑元素舒缓气氛,最后就是彭于晏在火场陷入困境与小孩手术室中对抗病魔的双线高潮。
前面几个功能,有没有必要倒在其次,可惜的就是最后一个双线危机的想法没能很好地落实下来,彭于晏深入火海救人,孩子推进手术室进行手术,彭于晏被火焰包围没有退路,孩子在手术中遇到棘手的状况...然而孩子这一部分,相比于彭于晏的一波三折,描述还是太少了,倒不是给的镜头少,而是缺乏手术中险情的多样化,虽然可能手术中故障不断有点魔幻,不过既然都是电影了,既然彭于晏都可以在爆炸的船内无伤地活下来,那么手术中再加一些小插曲,让父子两人同时战斗的意象再丰富一点,大概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不带着对电影的过高要求,《紧急救援》还是可以勉强及格的,至少比之《烈火英雄》看着场面要浩大一点,不过作为林超贤的作品,这部电影和观众的期待差得未免就有些多了,台词,摄影,表演,剧本,这些电影的支柱属性在观影过程中一一崩坏,也让徒有特效加持的段落无法打动人心。
真是可惜,彭于晏漏了半边屁股,漏了腹肌,又摸了孩子的屎,最后拍出来的,也不比孩子的便便要香上多少。
还真不如去拍个广告,轻松又惬意。
优点大家都看得到,钱烧出来的特效不是吹的,你说比肩好莱坞,赶得上《深海浩劫》《萨利机长》,我都不否认。
但如果没有特效加成,《紧急救援》却仅仅是一部很普通的院线电影而已,大概是低配版《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的合体。
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以至于许多观众不知道该爱它还是恨它。
最大的问题在于高谦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上。
《紧急救援》标榜的是“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彭于晏饰演的高谦,太有主角光环了。
这主角光环不是他能开挂,有不死之身,而是他实在太惨,惨到不像是真正现实世界的人。
高谦,本是一个救援经验极其丰富的富帅,住着海景大house,妻子却因为癌症离世。
好不容易迎来了爱人兼机长方宇凌,并肩战斗过几十载的副队长赵呈却又牺牲了。
还没从赵呈牺牲的阴影里走出来,儿子又检查出脑瘤,得做一个成功率不到30%的开颅手术。
这种设定,简直不让彭帅活着了,我相信真实世界里,这么惨的救援队长也是极少的。
虽然是电影剧本,但高谦这个人物经历和过往的虚假感和浮夸感,带来的是整部电影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崩塌。
因为彭于晏实在戏份太重,他就是《紧急救援》的主心骨,主心骨虚了,电影本身就很难挺起腰杆。
其次,《紧急救援》文戏太弱。
仿佛是大场面耗去了导演和演员的过多精力,导致他们在文戏的表演上都有失水准。
彭于晏的父子情因小男孩过于幼稚的表演完全垮塌,赵呈和文珊(蓝盈莹饰)的感情戏更显多余,文珊这个角色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她唯一的功能,似乎就是催着王彦霖赶快去领盒饭,因为电影开头只要出现拍婚纱的镜头,男二的命运就已经在暗处立好了flag。
同样的桥段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参考《烈火英雄》里的欧豪和杨紫。
演员之间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台词都是读出来的,没有起码的情感投入和情绪渲染,想哭就是哭不出来,想感动但找不到感动的点。
亲情爱情都没有立住,兄弟情也并不丰富。
赵呈和高谦的情感没有足够细腻的文戏支撑,唯有直升机故障后两位直男相拥取暖的桥段,能留给影迷一丝丝记忆。
最后的问题出在主旋律。
《紧急救援》太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难掩刻意。
两场大型的救援,飞机和油轮,救出的都是外国人,这让人感觉有点奇怪。
也许为了彰显救捞特勤队的国际属性,但如此安排确实不妥,因为大量篇幅都被英文和外国友人占据,反而降低了本片对国内观众的银幕亲和力。
甚至为了表现救援队的英雄属性,影片中还特意安排了一位断腿寻死五年,前来感谢高谦救命之恩的英国女性。
当那句“Your father is a true hero”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差点跳戏到美国超英片。
我们本土化的英雄并不需要这种桥段来烘托,相反,把他们真正的事迹体现出来就已经很真实很感人了,比如《湄公河行动》。
说到底,对《紧急救援》,我或许爱之深责之切,但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重特效轻表演,重武戏轻文戏,割裂影片剧情,拖沓影片节奏的同时,那些精致的特效也被白白浪费掉了。
作为2020年贺岁档的首部大制作,这些缺点不妨碍我喜欢《紧急救援》,我更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林超贤导演能克服自己文戏偏弱的特点。
因为他,确实能一次次给我们无限期待啊!
这个片子,在看到第50分钟的时候放弃了。
因为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导演在干什么。
打开这个片子也是没有什么目的的,随便打开的。
开始的前几分钟在海上救援那部分其实拍的还蛮精彩的。
很有点大片的味道,特效也还不错。
然后就开始了长达40多分钟的漫长又莫名的讲述。
说他莫名其妙,是因为除了镜头分配能看出来主角,完全不知道故事主线在哪里。
没有头,没有尾,没有高潮,镜头里一群人,茫然的来来往往。
导演围着救援队这一群人,东一头西一头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好像是要把每个人的背景都介绍一下。
但是在放弃之前,也只记住了两个人,一个是男主人公和他的儿子,还有一个是在快乐大本营上表演铁门槛的一个男生。
之所以记住这两个人,因为主角镜头最多,然后铁门槛的那个男生,是因为他的故事莫名其妙。
他为什么不喜欢穿西服?
为什么一直拖着女朋友不去拍婚纱照?
导演也没有给出什么理由,就莫名其妙的在尬讲。
然后还有很大篇幅的介绍救援队的日常。
这些日常也没有一条主线,穿起来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
看起来特别像那种队员自己拍的随手拍,想起来就拍一镜头,想起来就说几句话的感觉。
然后,就把vlog发到网上了。
差不多看到30分钟的时候,无聊到开始拿着手机翻。
然后看到50分钟的时候,就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电影。
电影不应该是讲一个故事吗?
故事呢?
50分钟了,故事呢?
我就想……为什么要看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然后就放弃了。
满怀希望而来,平平淡淡回家节奏平缓,没有灾难片该有的紧张刺激,也没有逃出生天的欢呼雀跃。
对林导期望过大。
1. 节点带不进去。
三段式:一次救援-介绍人物,主要人物理念冲突;二次救援-配角出事,自我怀疑感情加深;三次救援-主人公大彻大悟,绝处逢生。
2. 几号没有情感共鸣。
几乎没有被触动到,呈呈(王彦霖)在海底牺牲;高队(彭于晏)在船底被困反转自救成功;聪聪手术不顺利(那个手术过程有必要吗?
反感)。
唯二有共鸣的地方是,呈确认牺牲,高方白几人在甲板上呐喊,可能因为在生活中是被留下的人而有的共鸣;方队(辛芷蕾)在高队被困船舱时的呼唤,特别是前两句“高谦”,蛮戳的,像被扎了下。
3. 最喜欢的桥段是个插曲,公路滑坡,激流中救援油罐车司机,节奏快,人物个性鲜明,成功救援。
虽然最后有槽点。
ps:虽然定位香港,但彭于晏的口音有点别扭总体,不推荐。
喜欢灾难片的同志👉真实比想象更精彩
空中浩劫 第二十季 (2020)9.32020 / 加拿大 / 纪录片
林超贤是特别的专业。
拍海上救援的戏,都是烧钱的实景。
这都是巨烧钱的。
但是,林超贤真的是不擅长文戏,而且怙恶不悛。
明明不会,也不服,也不学。
就这么硬干。
演的都很硬,尬演,尬聊。
想靠文戏串联四段大视觉救援戏。
结果真是灾难。
铺垫队员婚纱照,明显想置他于死地,最后真的做到了。
彭于晏依旧金刚不坏之身。
而且还遗传。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幻觉。
还是我对辛芷蕾有刻板偏见?
怎么觉得她演的那么糊弄人,那么水呢?
看她演《绣春刀2》也没那么水啊。
本来跟彭于晏就没什么CP感。
这么硬加感情线真是瞎整。
最后我只能说:“清点糟蹋钱吧,7个亿的制作费用是认真的吗?
”
文/梦里诗书四场接踵而至的生死救援,虽然成就了《紧急救援》一定的看点,然而电影却并没能将碎片化的救援有效的衔接为一个整体,大量用来铺垫人物情感的文戏也没能塑造出真正鲜活的人物,相反只是使电影节奏变得越发冗长繁杂,作为导演的林超贤只是完成了一张乏善可陈的命题答卷。
“中国救捞”是一个在中国尤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人数只有300人,却承担着最为危险的救援任务,将焦点锁定在这群英雄身上的林超贤其实有着一个非常中肯的题材,而串联起电影的四场营救,从海上钻井平台失火到海上钻井平台运油车遭遇山体滑坡,从客机失事坠海到海上油轮发生连环爆炸,每一场救援都可谓是惊心动魄,虽然从制作水准来看,《紧急救援》仍可见肉眼便能发现的瑕疵,但这部电影确实有着一定的制作水准,这也是在历经了《红海行动》《湄公河惨案》后,林超贤最为擅长的。
电影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制作的瑕疵,而更在于四场救援之外的文戏部分,从整体来看,我能感受到导演希望在惊险救援之外,用充沛的情感来感染观众,以弥补电影本身在视效上的不足,并借此去衔接剧情,铺垫人物。
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没有错的,但实际上,对人物情感掌控的不力,导致的苍白空洞,并没能使电影所营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成为《紧急救援》的黏合剂。
人物情感问题的成因,除了四场救援行动穿插带来的不连贯之外,更在于电影在塑造人物上是没有考虑合理性的,最为典型的便是彭于晏饰演的主人公高谦,电影在塑造这一人物上堆砌了太多的苦难,妻子得癌去世,孩子重病在床,同事牺牲,然而这些一味堆砌起来的悲情,反使电影绝大多的角色都成为了工具人的存在,同样很多本该是透过人物表现而出的情感,被尴尬的以台词的方式机械的念了出来,殊不知这样乏善可陈的情感表达只是感动了自己,使电影进一步缺失了本该有的真实。
当一部电影丧失了真实的奠基,那么它所希望去表达的一切便成为了空中楼阁,更何况《紧急救援》也根本无力去将救援行动与情感文戏缜密的衔接在一起,这就导致了电影救援与救援之间是断层的,即便将《紧急救援》拆分成四部短片,其实也不会有碍于剧情的发展,但当这么多场所谓高燃救援被生拼硬凑在了一起,电影最后其实已然无法再调动观众的情绪,所带来的反而是过犹不及的疲惫感在这样一部有着真实背景为依托的电影中,我想看到的并不仅是演员在特效加持下的上天入地,而是真正走进这个群体,去感受这群以生命拯救生命的英雄,他们背后最为真实的一面,但在《紧急救援》救援之外,这部电影所能见的只有如坐针毡的平庸。
2021-2-25 紧急救援 小米盒子 个人自用非影评 剧透勿看油井平台坍塌 队长高谦带队去救援 直升机险些被塔顶砸到 机长辞职 新来了女机长 晚上沙滩聚会 女机长站着打鼓 女机长对高谦在油井的救援行动有异议高谦的老婆是他救援的第一个对象 老婆曾是驴友独自在雨中被困在深山 老婆得癌症而死 留下了儿子聪聪 女机长的父亲也曾是飞行员 演习 因为机舱里有一把扳子导致直升机在瀑布迫降 女机长训斥机师 夜晚 大雨 两名男队员抱在一起取暖山体滑坡 货车掉落急流 高谦从直升机滑落营救 队员前去帮忙 司机脚被困住 焊枪拆卸 队员受伤 油罐车冲来 关键时刻高谦救出队员和司机 直升机断开锁链 三人获救救援队嘉年华 聪聪逼高谦和女机长交往 管女机长叫妈妈 客机遭遇强风暴 队员们一级待命 女机长的机师辞职 客机躲过雷电油遭遇强气流坠海 直升机用绞车牵引住客机 队员施救 客机断裂 机头掉入大海 队员去救机长 绞车承受力达到极限 高谦去救队员 队员手臂被卡住 压力太大 高谦开始流鼻血 队员拒接施救 高谦离开 牺牲的队员是即将结婚的队员高谦辞职 因为无法判断 女机长去找他 聪聪脑部肿瘤导致失明 高谦开始怀疑因为自己救人导致他所爱的人全部失去 聪聪动手术 货船爆炸 导致很多救援队员受伤 高谦主动前去 高谦用灭火喷雾让大火熄灭 星星之火又继续点燃产生爆炸 高谦被爆炸冲击装到机器被卡住 女机长要回去救高谦 高谦说已经没有办法了 高谦梦到聪聪又苏醒了 货船海底大火灭掉 高谦逃出 聪聪手术成功
看完都过了一周多了,终于想起来给他评论一下了,唉╯﹏╰,不得不说,真的有点失望。
为嘛我最近看的电影,第一句都是有点失望啊,要死……可能是我太期待红海行动的导演和彭于晏了,万万没想到期望太高就是失望了吧。
其实一细想,我已经看过很多部这个导演拍的片子了,有《破风》、《红海行动》,还有就是这部《紧急救援》,同一个类型的片子看多了,总会有些疲惫,但这个导演还真是我行我素,一直都没有变过,也的确没有失望过,除了这部。
也不知道是我终于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开始疲惫了,还是这片子真的有问题。
相比较《红海行动》的紧凑和纯走故事线的剧情来说,这部片子的元素则是将感情和事业杂糅在一起了,这对于一个也不知道算不算擅长感情戏的导演来说,还真的很难把控。
丧偶的父亲与儿子相处,还有专业能力够强的女机长,按理来说,元素够多,应该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但最终把着墨点放在了儿子眼睛出问题上,我总有一种前面的铺垫很……累赘。
毕竟刚开始我以为是父子亲情元素,然后出现女机长,我以为是爱情元素,再后面孩子出问题,又转回亲情线,我希望看到的紧急救援的各种专业场面也只不过是男主爱情、亲情的一个催化剂。
片子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救援,有高空峡谷,飞机坠海,油井爆破等等危难中去救援的事例,但太多了反而杂乱,而导演还加上了亲情和爱情线,对一部电影来说,元素过多就容易模糊焦点,也容易让人不明白故事的侧重点。
亲情和爱情没什么不好的,但你完全可以拍一个爱情片来完美渲染,中间穿插救援就好,这个主题就很鲜明了,而不至于以紧急救援为名。
本来不想提的,但提到女机长,我还是想说一句,刚开始我以为女机长的出场如此专业,后面肯定有非常值得书写的部分,但除了峡谷中,我并没有看到足够体现专业性的部分,后续她也一直都是以一种女性友人的身份存在,比如对孩子很好,喜欢男主,鼓励男主等等,而很少体现她的专业性,那我觉得她这样的人物设定就很多余,像是在故事中点缀的花瓶,就像害怕种族歧视必须加一个黑人演员一样,害怕说职业歧视,才加了个女机长一样。
我相信各行各业都有很出色的女性,她们的存在必须要比男性更出色才能在各行业立足,我不相信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部分,既然出现了这样的角色,除了编剧导演没有好好挖掘她背后的故事以外,我觉得没有别的解释,否则就是生造了那么一个人,原因嘛,无非也就是上面的理由了。
还有最终孩子生病,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必须冲上战场去营救,我可以理解导演的想法,中国有太多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了,但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行为值得鼓励和推崇。
毕竟如果救援队伍中少了一个人,这个救援队就无法执行任务的,我觉得也没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吧。
别人的命是命,哪怕你不把自己的命当命,但亲人的命总是命吧,亲人面临生死的关键时候你觉得自己不可或缺,没了自己就不行,所以无法陪伴亲人必须亲上战场,可这是对你伙伴的极度不信任吧。
你的伙伴也不全是无能之辈吧,在中国,英雄主义是没办法活下去的,每个人都应该只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少了一个,可能会出问题,但至少总有替换的螺丝可以上吧,所以还是不太能理解拍出《红海行动》的导演,怎么会选择这样的剧本来描述紧急救援。
毕竟《红海行动》当时可是跟《战狼》做比较的(其实是拉踩,含蓄点吧),很多人认为红海行动才是体现中国团结精神的片子,不像战狼那么英雄主义来着。
所以对这部片子,我真的有很多的失望。
回过头来再看,我发现一个规律,林超贤导演很欣赏彭于晏,彭于晏也的确非常棒,无论是体型还是专业能力都很出彩,但这两个人只要一合作,这片子就扑,玄学这种东西还真是难以言喻,我觉得不得不信邪,导演你以后还是认真考虑下吧。
还有,剧本好好挑一下吧,如果喜欢这种刺激的片子,就少一点感情戏吧,亲情和爱情点缀一下的那种,期待导演未来的新作。
看完《紧急救援》后,我就一个感受:累!
片长134分钟,动作戏和文戏不断切换,但节奏把握的太差!
明明看着一段救援戏还挺紧张,结果过一会就结束切入到文戏走轻松诙谐路线了,导致观影情绪不上不下的,完全找不到一个好的释放点。
并且文戏让人觉得突兀且无趣,这部电影我想看的就是全程无尿点的救援行动,穿插这么多糟糕情感戏是在干嘛…而且明明可以删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文戏,例如山中训练直升机出现故障而在瀑布悬崖旁迫降的一段,这一段对男女主感情也没起到升华的作用,就是变相解释了之后副机长辞职的原因,可这对于整体剧情而言根本无关紧要啊,不明白为什么要留下这些,导致电影这么长。
想说剧本是真不行,片中分四段救援戏,太散了,没有特别突出的高燃点,其实好好讲个两段就行了,贪多必失。
并且情节套路,让人完全猜得到后续发展,看到给男二都安排了感情戏,就能想到他之后铁定会牺牲,果不其然。
而男二牺牲的那段还让人看得头大,明明因为救援时间到达了极限,上级为了队友们自身的安全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结果还英雄主义上身,就非得多救一个人,结果人没救到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搏自己的命就为了换取那微小的几率,他也有爱人在等着他安全回家好吗!
另外救援人员不是更该注重纪律吗?
听从命令发挥团体作用才应当是摆在第一位的,救援人员的命也是命!
所以这种「造英雄」式的桥段设计并不会让我觉得感动,只会反感!
这片看得太累,并且就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救援队的各种随身装备了,灭火弹有意思,还有片尾彭于晏在海底望着沉没的残骸那一幕确实壮观,最后彭于晏身材是真好!
除此之外,完全没什么记忆点。
恐怕是再过段时间,这片讲了些啥我就都得忘了…
有的电影缺点是少一口气,少一根主线,而这部电影的缺点是多了一口气,多了一条情节线(比如孩子生脑癌)。#20210208
林超贤就是个没有感情的场面调度员
又是一部让我忍不住掏出手机刷🍑的电影。zzz真的好想⏩…比如儿子要做手术,单亲老爸丢下小孩跑去救援工作,这种不接地气的剧情只有男导演写的出来吧…“爸爸你快去做英雄拯救世界吧!”马上要做开颅手术的儿子就是一个工具人……🤣🤣🤣
国产爆炸贝???还是拉胯版的。第三场救援戏就该差不多了,第四场完全坐不住。至于文戏,“又臭又长”四个字形容它一点都不过分。
情感戏太拖沓,特效也没那么好。5.8
对于电影所展现的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支队伍,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值得尊敬和歌颂的英雄,那么当我们暂且放下联想和移情,回归作品本身呢。人与灾难的对峙在想象空间上其实是较为难以拍摄的类型,最终无论是调度出发点还是情感落脚点都仍是在人,林超贤亦意识到了这点,但难以规避动作片大导身份沉迷于制造爆炸和噪音不舍丢掉自身卖点,其实大可不必,甚至可以拿掉第二场救援戏亦无妨。情节编排如怪兽特摄片,几次灾难如不同“怪兽”袭来,最终英雄与孩子的命运连接亦是老套路,林应该看过郭子健的《救火英雄》,但明显没领悟到要领。文戏与武戏呈分裂状态且为所欲为般随意发生,距离参照系彼得·博格或科辛斯基还非常遥远,可惜了强挤出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个人表达。序幕过后“林超贤”三个字以身兼三大要职的气势出现,但都差强人意,有些飘了啊导演。
谁来拯救一下林超贤的文戏。
算是内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电影”,不是常见的灾难片,而是救助飞行队的故事,类比《烈火雄心》《惊涛大冒险》,体系是比较成熟了。队员日常和家庭羁绊比较缓慢,穿插着救援任务,林超贤的大场面调度早已领教,工业级场面可称硬核。彭于晏拼命三郎的形象责无旁贷,四场限时任务两两呼应,事业受困后在家庭中寻找答案,亲情受困时,投向事业要用生命对赌,最后一场隔空的勇气和生存大作战,父子“互救”完成了对宿命的征服。救援不是以命换命!
特效可以了,故事拉胯了。讲不好文戏可能也就意味着出不来顶级武戏。
近几年国产类型片已经开始成型 林超贤再一次对不同类型题材进行尝试 这是好事 或许未来会看到更多这种类型电影的出现 另外彭于晏裸上身光屁股实在太犯规了
真的不太行,看起来火爆刺激的动作戏全都是用特效堆出来的,然后在一场场高潮段落中间再插进去令人尴尬的文戏,影片的节奏可不是这么铺的啊。最重要的是,人物写的真的不好,主角刻意“英雄化”,一众配角完全“纸片化”,走煽情和走深度都很不够,动机不足,比较缺乏力量。还有就是,这种灾难片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我觉得始终是要警惕的。唉,看到现在还是觉得《勇往直前》真的好,真的,国内编剧学学人家的主旋律吧。
糟糕的台词 开头节奏快却不精 后面又拖拖拉拉 中间还要扯一堆感情线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总是拍这种风格的电影,一次挺好,两次不错,三次还行,但也架不住次数多啊,跟风真是电影杀手。
1主要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搭建太差了,导致演员演的很尬。2情节推到也很硬,场面大,不够流畅,剪辑和特效融合的很差。3 紧急救援,一来不紧急,二来成了自救,类型元素都没做好,太失望了……
确实是平庸的。缉毒和杀敌其实是重情绪的戏,而救援是向内走的戏,都在拍动作和奇观的同时,我觉得后者的武戏反而更容易达成文戏的效果,但确是林超贤这些年来拍得最差的文戏,从剧本到表演几乎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猜测导演对于故事很自信,大大的署名除外,添入了不少以往的元素,兄弟情和单亲线,但刻意而为之就不那么好看了。彭于晏的表演全程几乎在演某个时期的刘德华,尤其口条像得很,故作放松的强调,除去台词外,他后面要比前面好一点,辛芷蕾也很差,不仅拿腔拿调,好几处我甚至觉得她处理得完全不对,看到她我就感叹,难怪袁泉随便演演都能够拿好几个女配。最差的要数配乐,完全是硬配,感觉就是买了现成的曲子,没有作曲家来写了,同时配乐指导在做另外的构思。
如坐针毡 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 还有一小时半才放完 我该如何自救
让彭于晏、徐洋、王彦霖们雨林拥抱、冲澡露臀、甲板打闹、暧昧对话——玩“基”,林超贤真的很会。
知识点太密集,剧情就会拉胯林超贤和彭于晏也不灵了
几场动作戏没毛病,情感线较差,基情男色挺逗,小演员不会演戏。
中规中矩,太长太拖沓了……完全可以预判剧情套路和便当的发送方向,对于这种模式真心有点审美疲劳了……感觉彭于晏励志要把保险公司免赔特殊职业演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