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无意中看到过《一百样东西》这部电影,看了10分钟不到,就放弃了。
原因是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在鼓励人们去“断舍离”。
那年,我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稳定的住处,也没法购置很多自己喜欢的物品,也没有一份稳定的感情状态让自己去梳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平衡。
几天前偶然又浏览到《一百样东西》这部电影,就和老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了90分钟。
原来这部德国电影不仅仅是鼓励人们“断舍离”,也不仅仅是一部轻喜剧。
电影主创的视角很有趣,是用一场看似极其荒唐的赌约来引起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一百年前的人,每个人只有一百样东西,而现在的人,每个人拥有一万样东西。
这是事实,在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依赖过多的物质来充斥,“需要”一词已变得虚幻。
我老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买买买”的生活节奏没有让她感到忙碌不安,却给身边的亲人们带来很多焦虑。
冰箱里的蔬菜水果和肉,永远是实际需要的150%甚至更多的量,吃不完变质的就扔掉,然后再买一堆新的。
同样款式的丝巾、吊带、腰带,她会买十几条不同颜色的,美其名曰是“换着穿戴”。
任何家居小物件,不管是不是交智商税,只要是有一点点好处,她一定会买来尝试。
我很不理解这样的购物心理,是冲动购物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还是占有更多的物质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后来我发现,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老妈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饥荒的后遗症就是会让她对于吃不饱和穿不暖有极度的恐惧,恐惧过后就会用更多的“囤货”行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以获得安全感。
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得治,但并不是简单一个“断舍离”的原则就能将其治愈。
从贪恋物质的状态下走出来,这恐怕需要更为科学的认知指导。
然而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能量有限,无法把她牵出来。
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什么?
亲人、友情、情爱,还有事业带来的激情和成就感………《一百样东西》似乎将这些都讲得很透彻,但却用了一种杂糅的形式。
一百样东西的标题是个确定的数字,然而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集合。
电影中保罗和奶奶的关系是一种在我看来很舒服的状态。
奶奶高龄却很独立,是个很酷的老太太;孙子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不乏对家庭的责任感。
祖孙俩一个倾诉,一个倾听,不是剧烈的煽情,只是带着淡淡的忧伤的相处模式。
故事最后,托尼帮好友保罗找到了代表了祖孙俩的牵挂的香烟玩偶,这数量刚刚好,一个物件即可,玩偶飘散出来的烟雾,这温度刚刚好,一点牵绊即可。
在电影中的赌约里,保罗和托尼在漫长的物质缺乏的日子盘算着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给它们排列了优先级。
其实,每一个看完并看懂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给自己生活中的物质亦或是精神需求列个清单排个序。
1.电影的主旋律是极简主义,作为一个非常崇尚这种意识的人,这部电影就是我的菜,物欲越低越自由,则自我会更多,物欲越高则自我就会压缩,而现代人因为这种物欲会变得不快乐,为了短暂的快乐就拼命握紧手中的水,这握紧的手是虚荣心,是周围环境的帮凶,是资本的无情。
2.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是完美的,为了维持自己觉得有短板的人性而拼命用其他东西补充,为了让别人认为完美,倒不如接受自己,否则无法真正自由,连恋爱都是不走心的。
3.资本让我们买什么就买什么,男主发明的娜娜被应用到手机里就是现在我们看的各种推广,软广,软件算法推送等,被资本绑架了还自以为获得了快乐和高人一等,结果连思考都是碎片化的,独立完整的思考空间都被琐碎的打折,购物欲所填满,难以实现自身更高的价值,也就很难体会高层次的快乐,结尾处男主用娜娜警醒人们,那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期待资本有这样的良心,还需要我们自己的觉醒。
4.两个人放弃了高额的所得,选择投身大自然,放弃了精致主义和购物欲望,那请问通往极致的自由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推崇极简主义吗,还亟待思考...
有这样一部电影,电影封面是两个男人一丝不挂,你会点进去看吗?
哈哈,羽蒙点进去看了。
当然,剧情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激情满满,而是在通过喜剧的方式告诉大家现代人的快乐到底有多物质,大家又有多空虚。
如果,给你一个挑战,让你一百天内什么都没有,就像这部电影里的封面人物一样一丝不挂,然后一天让你拿回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呢?
电影《一百样东西》是由弗洛里安.大卫.菲茨执导,弗洛里安.大卫.菲茨和马提亚斯.施维赫夫、米里亚姆主演的喜剧片。
该片讲述了两个最好的朋友托尼和保罗酒醉之后打了一个赌,决定放弃他们所有的物品坚持度过100天而引发的故事。
这部电影就像是剧场版的《断舍离》,保罗是那个我们身边总是买买买的朋友,即使他限量版的胶鞋大多没穿过,但是一有新款上市,他就会马上打开手机进行支付。
可悲的是,我发现我跟那个保罗还挺像的,尤其是这些年,好像购物真的能让人快乐。
但是,我知道,这些快乐都是多巴胺,消费,享受,等等这些易得的东西都会让人产生多巴胺,却不是内啡肽。
曾经有个人说过,只有去尝试那些让自己提升却又没那么易得的东西,比如坚持看一小时书,坚持锻炼一小时,像我这样写一篇影评,坚持学习一项新技能等等,这样而产生的快乐才是内啡肽。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有个朋友又向我咨询贷款的事,她贷款并不是需要做生意啥的,纯粹是因为没钱用。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没钱用,或许就像影片里的露西一样,支出已经高于收入,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露西的事儿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其实很多人已经离露西不远了。
影片的另一个男主角则是沉迷于对自己外表的捯饬,在他选择物品时,他会优先选择发胶和隐形眼镜。
太在乎自己的外表,其实也是一种病,是一种对自己深刻的自卑。
电影非常好笑,你会看到人类社会的通病:沉迷于手机,沉迷于买买买,生于和平年代,不愁吃穿,物质生活过于丰富,却再也没有当初那种单纯的快乐了。
影片再次表明,弗洛里安.大卫.菲茨在电影制作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才华性。
这部喜剧片可能不会改变世界。
但是它提出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建议,就是希望人们可以将手机搁置半个小时去让自己多思考。
5星,轻松搞笑,发人深思。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情感却严重缺失,用物质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白,但这种填补只能是暂时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洞。
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甚至改造自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部片子其实寓意很好,但可能故事不是很有吸引力,制作成本也是很低,所以没什么血透,只能让两位男主来牺牲色相了。
哈哈哈哈。
“都9102年了,我们还有所谓隐私么”最近一款“换脸APP”随着网友的恶搞兴趣而爆红…但它的用户条款却让大家惊了!
其中涉及用户肖像权部分声明完全就是流氓做派…如果你上传自己照片进行创作,那么就代表默许该软件有权使用你的肖像,甚至重新编辑与传播。
细思极恐…网媒马上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预测 ——“换脸之后,你可能会变成色情网站的主角”“换脸APP轻松解锁你的手机”紧接着就被工信部约谈了…
过去收集“用户偏好”,如今贩售“用户肖像”互联网让我们一丝不挂!
面对如此惊悚的现实,有人却把它拍成了喜剧 —— 一百样东西 100 Dinge
看这海报似乎是一段基情满满的故事?
非也!
听我细细道来…一开始影片是[黑镜]式的开场 ——其实Toni和Paul是对创业伙伴。
软件工程师的Paul创造出名为娜娜的AI系统。
就像科幻电影里虚拟的AI伴侣,娜娜可以根据用户信息量身定做出相应的人格、声音、模式…比如你手机里的Siri和小爱!
他的伟大理想是让娜娜陪伴用户、消灭孤独。
然而这碗“土鸡汤”却骗不来投资!
毕竟投资人要的是赚钱!
主管运营的Toni马上跳出来解释,娜娜可以收集信息,从而摸透用户的弱点然后投其所好…比如开发者Paul就被娜娜攻克…在他和虚拟的娜娜相处的九个月里,不知不觉就买下了由娜娜所推荐的151件商品!
一股钱味儿飘了出来。
接着故事变成了[宿醉]式的冒险 ——虽然他们获得了投资。
但是被当成“小白鼠”的Paul因为被Toni戏弄而生气…他提议了一场比赛来为自己正名:接下来100天他们从零开始,每天只能从特定仓库取回一件物品,谁能坚持“100天,100件”谁就是赢家…而输的人要拿出一半公司股份送给员工!
原本这只是酒后疯话。
但利益面前,员工们跑的比谁都快…隔天两人就被扒得一丝不挂,出现了海报的画面!
开始“一天一件”百日大作战 ——柏林正值冬季!
冒雪裸奔到仓库,第一件要上衣or裤子?
竞赛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困难才刚刚开始…接下来99天他们只能精打细算、精挑细选的生活!
这部来自德国的喜剧片[一百样东西]用游戏式的剧情,反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沉迷消费的状态。
人们被物欲驱使,生活被消费填充…尖叫着“OMG买它买它”之后,又假惺惺的“剁手”明志!
不知不觉,大姐都成了商品的奴隶。
影片开头有一段Paul的旁白 ——曾祖父母的时代,全部家当只有57件物品。
祖父母的时代多到200件物品。
父母生活的两德时代,物品增加到650件。
然而最恐怖的数字就在最后…我们生活的时代,平均每人拥有多达10000件物品!
或许我们谁也没有细细算过。
就像Paul和Toni两个性格迥异的哥们。
Paul是个标准宅男…每天赖床被手机叫醒,然后默默从川普推特治国刷到猫咪视频云吸猫,再从PornHub刷到阿迪官网抢鞋。
谁在监视我?
这不就是每天早起的我么 ——睁眼找手机,蹲坑刷手机,赖床打飞机…
然而这些看似宅男的普遍爱好…其实都是漏洞!
就像Paul发出的感慨,这一切好像都排好了似的…互联网大数据发觉你的漏洞,然后引诱你掉进陷阱,一步步诱导你创造它们的利益。
那像Toni那种理性的商人呢?
说到他,更精彩 ——经营着高管、精英、男神人设的他也是华丽一族!
带着高档眼罩入眠,等待智能设备唤醒。
咖啡、健身、保养三连…型男出门前所有细节必须到位,漱口、香水、发胶、套装配齐才能打点出最佳的状态。
这画面,简直还原男士护肤品广告!
总之Paul和Toni的很典型…比如Paul疯狂积攒限量球鞋的行径,以及Toni家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派装潢,都是消费主义的微观写照。
明星偶像的流量…直播视频的带货…朋友圈微商大会…曾经可以被你隔在视线之外的广告,如今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变成了“成瘾”的精神毒品。
它用数据找到你人性和欲望的弱点…美剧 [西部世界] 里的脑洞早就在现实中投入使用!
如果只是电影中单纯的物欲,或许还无伤大雅…最可怕的就是“用技术绑架大众” ——今年初网飞上线了名为 [隐私大盗] 的纪录片。
全程复盘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数据在当年特朗普竞选时违规使用过亿Facebook用户数据的事件…
事件中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被传唤出庭,掌握用户数据的他显然难辞其咎…电影[一百样东西]中的投资人也暗指扎克伯格。
人们曾乐观认为互联网带来了平等和自由。
奈何天不随人愿…后互联网时代,资本依旧笑看终生被牢牢牵制!
社交媒体让网络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毫无隐私可言。
你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输入,甚至对话都被“监视”
虽然[一百样东西]是喜剧…但故事里却有一段淡淡哀伤的剧情 ——Paul的祖母因为患病住院。
他在去往医院探望的路上,比赛中的他什么都没有,只能摘下路边草丛里的花作为礼物…但前去的路上他被其他事打乱行程。
结果面对祖母意外离世…而他剩下的念想就只有口袋里早已枯萎的野花。
或许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消费时代的最优解答。
但构成我们的东西不应被忽视…它们或许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物质来的真情实感,往往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勇气、目标和动力。
它们叫亲情
叫爱情
叫友情
2000年我们的爷爷奶奶只有60几件东西,我们的爸爸妈妈只有200多件东西,而我们现在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万多件,但我们快乐却与这毫无关系他不得不用裤子换了眼镜然后下身只穿内裤竟然还能坦然的和妹子约会,妹子竟然没有逃走。
哈哈如果不停的买东西使你快乐,那说明你本身并不快乐77件东西的他觉得更自由。
妹子更是超级购物狂,外国人扔掉食物的情况太严重。
扎克伯格发现了人们会对他的发明言听计从,从而卖给人们更多更多的东西,这是个武器,不过保罗设定了一个后门,他告诉了人们真相。
真实不错的喜剧就是翻译差点意思2024年我已经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每天都想着扔东西扔东西让我开心。
其实我也并不是纯粹的极简主义者购物也让我开心。
保罗发现他的合伙人暗自把自己当成了实验者,他伪装成AI推荐给保罗150样东西,他甚至100%全买了,他俩在卖出创意后决定打一个赌打一个非常惊险的赌。
两人成了裸体,每天只能拿一样东西。
保罗来找戴隐形眼睛已经变红的托尼,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因为不快乐才疯狂购。
手洗衣服,自己煮咖啡
我的所有东西:「饮食」燃气管线、炉具、烟机、洗碗池、洗碗精、锅具*6、碗、盆、筷、勺、餐刀、餐叉、冰箱、豆浆机、电饭锅、净水机、绞蒜机、绞肉机、果汁机、冰箱*2、电烤箱、电磁炉。
各种调料*20。
米面粮油*10。
水果蔬菜*10、冷冻食品*20。
「清洁」洗衣机;牙膏*3、电动牙刷*2、牙刷*3;毛巾*5;梳子*5;吹风机;洗衣液*4;衣架*25;香皂*10;盆*4;手套*3;拖把、扫帚、撮子、抹布*5、擦玻璃器*2。
吸尘器。
地垫*2。
电热水器、水管龙头喷头。
马桶、洗手池、浴室柜子、镜子。
垃圾袋、卫生纸、卫生巾。
「睡眠」床、床垫、被套*10、被子*3、枕头*3、睡衣*2。
「服饰数码」内衣*3、背心*2、内裤*3、长袖T恤*2、短袖T恤*6、衬衫*3、裙子*10、毛衣、绒裤、运动裤*3、秋衣秋裤*4、棉裤、棉衣、西裤、呢子大衣、羽绒服、袜子*9、帆布鞋、运动鞋*3、皮鞋皮靴*6、眼镜*3、伞*3、手机*3、平板、电脑*2、电脑外设*n、手环手表*3、移动电源、相机。
支架*3、风扇*2。
电路管线、各类开关、电灯。
「家装&其他」各类壁挂*10、窗帘*6、地板、窗户、瓷砖、橱柜吊柜、桌子*4、书*300+。
各种证件卡片收据*n。
药品*10、体温计、缝线、酒精、碘伏、创可贴、纱布*2。
「交通」自行车。
结论:要想做到100以内,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拎包入住,不自己做饭,而且不经常买书。
估计大多数家庭拥有物品在1000件左右。
很喜欢这个电影,喜欢它对生活可能性的探讨,更喜欢它有勇气去尝试了我不敢过的生活。
都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的变得没有那么快乐了。
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不停的工作,像保罗一样不停的用劳动换来的钱去消费,可是却逐渐的没有了对物品的感受和欲望,似乎只有那金钱流通的那一瞬间才感受到快感的存在。
我们的快乐已经从曾经一些简单的东西,变成了某种短暂的刺激。
电影中有好几条主线来探讨了我们快乐的失去。
①和别人的对比中,我们忽视了自己原本的美好在保罗与东尼,以及家人的这条关系线当中,人机关系之间的互相比拼成了某种不幸福的来源。
在保罗的样中,东尼样样都比自己做的好,甚至在家中,妈妈也会买更多的乐高玩具给东尼,自己喜欢的女孩,也都会被东尼抢走,自己研发的APP也被东尼背地里收集自己的信息变成赚钱的工具。
就像小时候,妈妈给保罗和东尼讲的故事那样,保罗觉得自己是故事里的刺猬,而东尼是那只兔子,永远跑在最前面。
在保罗心里,自己的妈妈似乎也更加喜欢东尼一些。
可是在东尼的心中,自己却远没有保罗想的那么幸福,他总是捉弄保罗,和他对着干,就是因为觉得自己过的不如保罗好,所以想要刺激保罗而已。
自己虽然是那只跑得快的兔子,可是兔子的身后永远都跟着一直刺猬,自己必须要不断的奔跑、做的更好,才不会被追上。
而在故事的结局,刺猬赢了,而兔子输掉了那场比赛。
在保罗问出妈妈:“你是不是更希望做他的妈妈?
”,妈妈的回答说,她对保罗好,只是因为保罗看起来并没有你那么幸福。
我们总是在和周围的人进行着比较,在一次有一次的对比当中,我们忽略了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总是眼红别人的幸福。
就像曾经在职场中时,自己努力后拿到回报的那一刻原本是十分喜悦的,可是在知道做的不如你多的同事拿到的奖赏比你更多,原有的快乐似乎就立刻消失了,也许还会变成不公和愤怒。
先不说和他人比较,原本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各自的成长和经历本就不同,且我们所了解到的永远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因此要用这些不平衡的要素去比较就很没有意义。
而且因为看到了别人得到了更好的成就,自己手里的那份光就变得暗淡,很是不值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拥有的部分,那么保罗是那个结局赢得比赛的刺猬,东尼是那个一直跑在前面的兔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
②我们在被商家制造的需求绑架保罗拼命的买的那些东西,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到,凡是安娜推荐给他的东西,他都买了,以至于东尼骂保罗说,你就是个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婊子,也因此展开了这场100天100件物品的对赌。
大数据是个好东西,它会给你想要的,可也容易变成一个只有你“想要”的囚笼,数据筑起的壁垒,会让你看不见外面更精彩的东西。
那些一次次的想要和购买欲望,完全是针对了你的喜好,不停的推至你面前让你欲罢不能的东西。
有些东西虽然喜欢,可是并不一定要购买拥有,这个社会其实就在不断的制造欲望,把那些原本不是那么一定要的东西变成我们求之不得的需求。
当你的需求一次次被满足,你就需要新的东西去填补,重新疲于奔命的去准求那些商家制造出来的需求中,循环往复,像一只永动的仓鼠。
想起小时候,一直都是使用香皂洗澡,最初我妈买回沐浴露的时候,还特别不喜欢,总觉得洗的不如香皂干净,还容易假滑。
后来电视上沐浴露的广告逐渐变多,似乎丰富的泡泡、浓郁的方向、挤压式的瓶盖以及华丽的外包装才是浴室之间的浪漫标配。
人们也逐渐的接受了这种设定,原本觉得香皂好用的我也不知不觉间的认为洗澡原本就应当使用沐浴露。
有些东西,你原本不需要,只是人们让你觉得需要罢了。
被层层叠叠的需求推搡着,就很难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了。
③关于物品的阈值问题“这是我们爸爸的爷爷和奶奶,他们有57件物品... ...他们相信上帝,觉得在死后会有更好的生活。
”“这是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有200件物品... ...他们相信未来,觉得未来会更好。
”“这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有650件物品。
”“这是我们,我们平均有1万件物品... ...我们拥有自由,未来就在这里。
”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很好的年代,却又在一个很难以获得幸福的年代。
在人们过去的年月里,人们缺少物资,因此珍惜每一件物品,他们对未来还有所期许,因为他们还有值得去相信的空间,他们还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
可是在此时此刻,我们就是曾经的人们所期待的未来,我们拥有繁荣的社会、丰富的物资、和平,以及人们长久以来追求的自由,可是我们却很难以再有什么期待了。
保罗躺在奶奶的腿上,问奶奶为什么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却有那么简单的快乐,而我们拥有一切,快乐却如此的短暂。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我们原本的起点就比前代人要高出许多,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对事物中快乐的阈值变得很高,难以满足。
从60分变到80分会感到突飞猛进得成就,而从95再提高却很难。
我们对已经拥有得到得很容易就变得满不在乎起来,人们才不断得去寻求新的刺激。
提前消费、药物、极限运动等,都是为了对抗快乐阈值得增长。
露西即使是贷款、偷盗,她也难以忍受自己不去拥有那些奢侈品,因为无法进一步得满足自己,那就失去了她生活得意义,即使知道是不对得,也想要拼命去抓住那一丝丝刺激的来得快感。
也或许,就像是保罗奶奶说得那样,快乐就像水一样,如果你总想着抓住它,它就会从你得指尖流走。
或许我们正被水包围其中,却只是在意手中能抓住多少。
快乐也许只是变得微小,但它并不是毫不存在,放过那些刻意努力地追寻,在自然的引领中能够找到它们的踪迹。
慢下来感受和体会,珍惜每一件物品的存在,不用总是着急拉快自己的人生进程,完成的满足只在一瞬间,而过程的风味才值得细细品味。
日子那么苦,总要吧第二颗糖留到最后,给自己一个甜蜜的期许。
最后,如果感到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错,不要因为我们饿了有吃的,也有和平的生活,就认定我们没有理由不快乐。
永远不要用别人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定义自己的快乐条件吧,如此才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是难以他求的。
很好!
超出我的预期!!
值得五星!
关于极简、关于幸福感的真谛。
🔸人类的囤积欲,可能真是自远古时代就遗传的,怕吃不饱,为了生存,需要囤积一切可用之物,工具、食物…但,在战乱年代,能活下来就很满足了,只要有一身衣服、一点食物,其他一切浮华的外物都是不必要的。
在Paul和Tony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好兄弟,却互相觉得对方的人生才幸福,嫉妒对方。
Tony比较自私,但本性不坏。
在他俩忙着打赌斗气的时候,最好的外婆遭遇意外去世了😭。
有什么事比陪伴家人更重要呢。
“我们一直以为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其实只不过是我们最熟悉,而朋友和熟悉是两回事。
”我也这样思考过。
不过,好朋友也未必是完美的,争吵过后 还是会想念。
🔸女主Lucia有奢侈品购物瘾,导致巨债缠身、众叛亲离,却很难戒瘾,也很痛苦😭。
幸好最终Tony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放下了自己一直伪装的精英形象,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向Paul道了歉,也诚心追回了Lucia。
互相治愈吧,撒花‼️编剧咋不给Paul发个老婆?
🐶🔸“老扎”偷了Paul的创意,想利用可爱的人工智能Nana引导大众消费,幸好Paul留了一手,最后让Nana揭露了消费主义的骗局!
真棒!
Paul真是天才,又善良天真。
🔸笑点也密集。
Paul的老妈和外婆都好酷。
Paul手机的人工智能娜娜会识别他语气 用悄悄话回复他,好有趣。
打给vodafone找人工客服,等待时间预计1300分钟,hh人间真实。
电影大主题很明确,开篇就是一段精彩剪辑,集导演、编剧及男主角于一身的弗洛里安在片中饰演IT男保罗,其讲述不同年代家族成员的拥有与失去:曾祖父母经历了一战与金融危机,失去了曾拥有的57样东西,但他们仍相信上帝;祖父母经历了二战,失去曾拥有的200样东西,但他们仍相信未来;父母经历了冷战,失去曾拥有的650样东西,但他们仍相信自由……当今社会,平均每人有1000件以上的东西,财富、自由与未来就在眼前,而我们却已经得了心病,工业化、科技化带来的物欲横流,强制消费与过度消费统治人们的思维逻辑!
当消费主义跨进后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自己实际物质所需,而是不断追求在各种商业包装与营销推广下被刺激或被强加的欲望的满足。
而本片保罗研发的“娜娜”已经升级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其对个人习惯、性格、心理与欲望的把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无怪乎IT大鳄如此迷恋,并最终剽窃据为己有……
本片的“好基友”(真友谊,非断袖)保罗和托尼就是这个物欲横流时代的代表人物,保罗因为自己强烈的购物欲研发了“娜娜”,托尼为了追求完美不断的包装自己,但他俩在“一百样东西”的赌博后,认清了自己,也审视了彼此。
此外,还有同样为购物狂的女主角露西……
电影除了批判的大主题,还有满满的友情碰撞。
片中出现两次兔子与刺猬赛跑的故事,而兔子就是隐喻托尼,刺猬隐喻了保罗,兔子和刺猬的故事,无论兔子跑的多快,刺猬已经在那儿了……在托尼眼中,保罗太完美,他拥有托尼想要的一切,而托尼必须自己去努力争取一切,每一道目光、每一分关注,由于这内心强烈的妒嫉,托尼夺走了保罗最爱的安娜·科罗斯科。
除了友情,就是托尼与露西的爱情了,借用托尼批判自己的真诚表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我们总想填补这个洞,用钱、或者别人的关心等等,但是,一个人,必须认清自己的不完美,这样才能不被打败,才能和别人一起经营这不完美的生活!
而作为第一主角的保罗,个人情感上却只有伤痛回忆,没有剧情弥补,可算一大损失……
保罗有很多优点,清新、优雅、洒脱、真诚……但可能佛系应是其最大的特点,是否现实中的弗罗里安也同样超凡脱俗呢?
片中的亲情部分就不细说了……这部电影虽不算特别的严谨细腻,内容填塞也过溢,但自编自导自演的人才,毕竟少之又少。
无处不在的风趣幽默,满满的正能量,还有两大帅哥的真诚裸奔,不管同性还是异性,都忍不住流连驻足,迷恋其中?
别问问就是冲着双男主来的!
你们在一起吧
很棒的企划!值得翻拍
节奏不太好。
所以娜娜是siri的前身吗?偷窃用户的隐私是在讽刺苹果吗。
最後坐在水裡兩個人正常發展的話絕對應該kiss吧,強行加女主系列
好无聊啊
人设和矛盾设置都做得相当细致且在进行时,尤其在50分钟时两人的精神已经完成一次变化和呈现相当大的反正,这种依靠本体依据对方做出反应的变化写得十分本分,他比悬浮的讨论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更加做出了对主题的思考,女友和祖母两个主角也做得相当细腻,这是完全依赖设定生长出来的作品,尤其后来双线任务的失败(赌约和事业)还能写出人的成长,而作品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节奏,对于消费和幸福提出了自己微妙的理解,整个电影十分精彩。
找不到重点。
跟在云端的一段话类似。时不时想着,有时候控制不了买买买,买多了没地方放。以后买之前,再深思熟虑。考虑场景应用。
消费主义,极简主义,手机瘾,购物瘾,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对全球中小科技公司的压榨,男人的好胜欲,拼命表现搏关注的完美学生,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loser……小马哥想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反而每点的完成度不是很高~虽然笑点很多,可整部片子太零碎,因为有小马哥我才打三星的~
一个有意思的主题。拍得略俗套,但是双男主比较可爱。
《宝莱坞机器人2.0》是对手机依赖症的批判讽刺喜剧,这部片子还多了一个对剁手族的反思喜剧。前半段节奏较快笑料密集,可惜后半段慢了下来,主题也没有进一步升华。。。
电影频道2024.11.13晚间十点档电影频道22点22分首播。第255001个标记看过。我觉得整体不错。比《我的笨狗》好看。喜欢剧中的父母,有边界感
德式喜劇都不要太當真
長途機看的2.0一開始是想反思消費主義,但故事和男主角們都好可愛啊。我明知消費不好已經盡力減少了但有時還是做不到orz
还是挺好玩的!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以德国人的办事效率他们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间把满满当当的房间搬成空空荡荡嘛!他们第一次吵架互扇耳光真的很像互扯头花!严重怀疑女主的存在只是为了不让这部影片真的变成基片。过度追求消费主义真的不行的
我们到底买了多少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需求,却无法让我们获得快乐。
5/10。蛮无聊的,断舍离这样的主题还是日本拍比较好。我看开头还以为是两人全裸一整部电影呢。身材不错。
断舍离实践主题电影。人好看,景好美,歌好听。我们真的都被消费主义带到沟里去了,过期的不用的东西塞满了房间,却从来不想什么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