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开篇写道:“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
怀着无比痛切的心情,金斯堡用诗歌为那一代被摧残殆尽的精英们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悲嚎。
在较为温和的意义上,《教授与疯子》也包含了这样的痛苦,尤其是关于迈纳医生的部分。
和金斯堡类似的是,他的疯狂和极度的痛苦并非问题的起因,而是结果,一种远比其自身更为疯狂的制度和人性之扭曲的结果。
当我看到他因为无法调和内心的救赎渴望(这种渴望由于得到伊莉莎的宽恕和爱而变得空前强烈)和同样强烈的负罪感的剧烈冲突而采取极端的自残手段的时候,我禁不住一阵心悸的感觉。
这样的痛苦正是金斯堡们不惜投身于毒品和纵欲的深渊去逃避的痛苦。
好在影片不只是呈现了这样的痛苦,还同时给出了救渡的可能。
这救渡来自于默里、伊莉莎和其他所有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坚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悲悯的那些人,也来自于影片故事的缘起:编撰一部前所未有的英语辞典的事业,它代表着记录、保存和传承文明的努力。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
阅读时,我是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这追寻的脚步无法被毁灭。
因此希望永存。
人性之复杂,有时会让我们在唾弃这个人的同时,由衷地同情和敬佩这个人。
影片中的“疯子”迈纳本是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
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来参与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段当兵的经历让他从此以后噩梦连连,精神出现问题。
他在幻觉的折磨下,杀了一个无辜的路人,但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法官判处他在精神病院永久监禁。
他在杀人方面罪无可恕,令人唾弃。
可当我们深入他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个内心非常善良的可怜人。
他备受良心的谴责,出现各种幻觉的原因也是出于极端的愧疚。
他无法做到自私地活着,只能通过折磨自己来得到救赎。
在他清醒的时候,他想尽方法补偿无辜路人的家属。
偶然看到“教授”莫里在书中留下的纸条,他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能够尽他所能做贡献。
于是他和莫里成为了最佳拍档,两人合作默契,共同为编撰词典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时候的他是快乐的,最释然的,因为他可以短暂的忘记自己内心的愧疚,集中精力在书海之中。
后来他和无辜路人的遗孀之间悄然滋长的感情又将他推向了无尽深渊。
他更加难以从良心谴责中抽离出来,所以只能折磨自己,惩罚自己,不见任何人。
莫里和他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两人早已是最默契的拍档和一生挚友。
莫里是个没有偏见,心怀大爱的人,他不会因为迈纳的遭遇就歧视他,莫里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不愿接受委员会删除迈纳名字的要求,为此不惜主动请辞离开。
无论身处何地,善良都会为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监狱长,莫里教授,寡妇等人都在过程中被迈纳的善良打动,所以愿意去理解他,帮助他。
这也是他能被释放,回到美国的重要原因。
迈纳是个杀人犯,疯子,同时也是个有良心,学识渊博的绅士。
我不会原谅他,但我敬重他。
世界上总有些事让人为之痴迷疯狂,或许是文学,艺术,抑或是……善良?
这部电影让我对梅尔吉布森刮目相看,这个看上去不是很文艺的演员17年前买了这个故事的拍摄权,并终于把它搬上银幕。
为他的眼光和毅力叫好。
也觉得由他来出演这个热血坚毅的#业余派#天才还是很有一些说服力的。
笑。
故事的构架非常好!
如此庞大的工程,肯定需要很多人的坚持和牺牲,还有热情。
包括莫瑞的妻子,大胆改革又老于世故的布雷恩博士,甚至是编字典编到崩溃的小哥,都很生动闪亮。
这大概是包括原作者在内有四个编剧的好处,笑。
顺便,牛津字典编纂了70年,肯定有汗牛充栋的人们贡献出才华和生命,所以这部主讲爱尔兰人和美国人的故事就由爱尔兰来出品了。
笑。
现在来说疯子。
非常能够理解一个饱读诗书的敏感的灵魂怎样在战争创伤中受尽折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仰拍建筑的细节,来自天上的雨水像在说着什么不可解释的天意。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老电影《上帝的笔误》,细节都已忘记,只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么聪慧美丽的灵魂也会疯狂时的触动。
面对这种灵魂时的无力和心痛很让人受折磨。
感谢上帝出演这个角色的西恩潘并不是我的偏好,即使这样,也被他的遭遇,他的希望和爱深深打动。
他和受害者妻子艾丽莎之间的爱情真是温柔婉转又痛彻心扉。
“我误杀了你的爱,所以我的命,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面对一个物质上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精神上丰厚,又原意奉献一切的男人,女人,更何况是走投无路的女人怎能不动心?
偏偏女人又生得那么美,(喂~导演,真有这么美的女人怕是等不到疯子医生来救赎吧。
)只要男人不是瞎子,都会心生爱意吧。
何况还有歉疚和亏欠在心里长成了强大牵绊的错觉。
但这么强烈的感情注定会刺激到威廉姆脆弱的神经,即使是编撰词典的喜悦也不能让失控的自责消失。
不,就象威廉姆对莫瑞说的:是你让我重新相信我的头脑清楚到可以去爱一个人。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从此威廉姆只能在静如止水的生活中终老,承受不得痛苦,欢乐也一样。
还有其他配角如精神病院医生,以及聪明的丘吉尔都很有趣。
还可以学习牛津知识分子怎么委婉地传递坏消息。
以及说到关于art一词的来源
美好脆弱易逝。
又是一部五星电影,虽然同题材也有几部,但是这部是所以同题材中,最厚重最让人记忆的。
整部电影演员都是老戏骨,完全靠演技,把一部情节怪诞,内容生硬的文学电影给演绎下来。
虽然电影中大量的笔墨是展示了迈纳的自我救赎,展示了极其高尚的品格,以及人性的矛盾冲突。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所呈现的语言力量。
两个“疯子”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对于文学,对于艺术,对于人性的刻画,相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个人偶然中走上了同一条路,或者说对于选择的执着,是这部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对于知识的认同,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和愚昧交替时段,两个执着的人为了英语语言知识的沉淀和记忆,共同编辑了牛津词典,包括背后的故事!
看到最后,已经不去想情节的重要性和合理性了,都会感叹人性的伟大。
同是编写一本词典的重要贡献者,但一个在享受众人的欢呼与庆祝时,另一个在监狱接受对他的惩罚与谩骂。
疯子是人,教授也是人。
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下,天堂与泥沼的落差自然的仿佛就该那样。
来自苏格兰的温和派教授应约编撰字典,在时间仓促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面向社会征集信件与帮助。
这时,身在监狱的疯子为困难提出了新思路,极大的帮助了众人。
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教授与疯子为找到了同类人而珍惜。
但,剧情介绍,疯子因过错而杀了人,在服兵役期间也有许多令人难堪的事。
在狱中他和被害人的妻子有穿插一段故事,二人逐渐理解逐渐接受,“如果爱,怎么办”,虽然不太能欣赏这类感情,但是…我为疯子的理智而敬佩。
“我又一次杀了他”因为在杀害了她的丈夫后,甚至连她也夺走了,这是多么的令人难过。
医生是内战中的联邦军军医,被迫用残酷的方式惩戒爱尔兰裔叛徒,加上战场的惨烈,过度自责以致出现精神分裂,本来远走他乡是求内心平静,却因为被害妄想而杀错人,再穷尽力量求死者太太原谅,与对方产生情愫之后,更用自残的方式求取心理平衡,以免更对不起死者(在此抨击一下"司马迁"说,那只能当笑话,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医生没有这么强的道德感,可以自我开解:惩罚叛徒不是自愿,错杀人也非初衷,和Eliza暧昧也是人之常情。。。。
便不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极端尴尬到以几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孽缘(不极端就不是疯子) 如果不是医生发疯,两个位阶差异极大的男女几乎不可能产生交集。
她是他唯一能接触到的女性,善良且美丽;Eliza丧夫之后尊严扫尽,医生是这个艰难时刻唯一尊重她,甚至表示出卑微的“上等人”。
Eliza本以为让医生直面自己,能害他自责下半生,却低估了一段时间来的空虚、寂寞等等各种情感需要,她并不了解自己内心在渴望什么,从送书开始,这段关系开始失控,Eliza每次的匆匆离去,欲迎还拒,欲说还休,到第三次接受医生教她识字,某种程度是向自己的欲望妥协。
后来已经不是他能不能面对她的眼神,而是她不敢直视他的双眸。
她的前半生恐怕从来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何况医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内涵,博览群书,知性的人,深邃复杂的目光可以瞬间俘虏异性。
而Eliza两次被触动又都是提到“孩子们”——”孩子们不会挨饿了”,“您认识字再去教给孩子们”。。。。
记得第一场法庭戏,Eliza有个特写镜头,神色复杂,并未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情绪,她不是受过教育的淑女,不一定懂得克制和含蓄,或许她和亡夫没有特别浓的情感,就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人是自利和经济的动物,之所以强烈的怨恨医生,在于他毁灭了她和孩子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对象。
而医生的自赎,有意无意扮演起缺失的父职和夫职,她难以克制的产生了依赖感,毕竟面包火腿、孩子们的生存比爱恨情仇更现实。
所以这段关系不仅是单纯的男欢女爱,编剧很懂人性。
编剧在这段小说中轻轻带过的男女戏上大做文章,的确让电影更有戏剧张力,人性更加细腻和饱满,却显然游离了编纂字典的主题,造成整体结构头重脚轻,前松后紧。
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无论两个男主,还是两个女主,甚至配角,每个人物都想“立”起来,有点主次轻重不分,无论编书还是两男主的友谊,都显得寡淡无味,非常关键的合作着墨不多,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蜻蜓点水,明显没有医生和Eliza的爱恨纠葛更具冲击力,电影看完,触动心灵的就是爱情戏。
个人觉得爱情不应该成为本剧的重心(改名叫《牛奶和玫瑰》(看过米尔克和权游的懂)算了),更希望看到他们在辞典上付出的努力。
或者篇幅再长一些,3个小时的长度也许更合适。
再说演员,梅尔吉布森的表演中规中矩,角色本身也没有什么发挥余地。
重点是两度影帝诠释的疯子,人格分裂的表演可圈可点,情感交流戏也拿捏的不错,文人的一面明显底气不足。
西恩潘演出了“疯”,但缺少了“文”。
个人觉得就算演技再好,演员也有因自身气质导致的角色局限,文人气大概就是西恩潘的短板。
历史的细节充满了人性,历史的细节充满了意外;历史的深处充满激情,历史的深处充满可能。
电影《教授与疯子》是一部讲述牛津词典第一版编写过程中,主编默里教授和志愿供稿人迈纳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故事。
一部电影让他们从历史的深处活过来了,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默里教授一位语言资深教授,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承担了《牛津词典》的编辑工作,牺牲了家庭,日以继夜辛勤工作,但却深陷笔与墨的风雨中,一个 Art 可以困扰团队很久,始终得不到完美的引用。
整个词典在 A 这里就编辑缓慢,而上面又在施压,希望推动进度,打开市场。
在这艰难的关头,上帝送来了拯救,一位志愿供稿者给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思路和索引,拯救了词典编辑工作。
然而这个神秘人却是一个关押在精神病院的杀人犯,美国人医生迈纳,他早年在战争受过刺激,精神分裂,在一个夜晚错杀了人,被判终身监禁。
片中最精彩的情节就在于一个精神病患者看似正常实则不正常的展现,内心痛苦的折磨与精神的恍惚,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人性。
命运是如此残忍和无奈,有时必然要承受不可避免的苦楚。
但命运也会给你留下一道光给你带来意外的安慰,一个真实的病人却因为机缘巧合可以参与到这场历史性的工作中,从事《牛津词典》的编辑工作。
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剧情片最值得回味,或许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细节、历史的深处,关乎人性的共鸣,关于命运的真实。
1、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2019)原譯教授與瘋子,像赫塞的知識與愛情(Narziß und Goldmund,1930)與卡山札基的希臘左巴(Βίος και πολιτεία του Αλέξη Ζορμπά,1946),展現追求真理的兩條道路:理性與經驗。
2、西恩潘在這個電影中駕馭了集多重身分與性格於一身的角色: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既是學者又是瘋子,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是醫生也是病人,既是良友、情人又一無所是的多維度角色。
3、電影讓我想起受宮刑的太史公司馬遷如何完成史記,秦始皇如何統一度量衡與文字,許慎說文解字誕生的意義,以及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工程的浩瀚。
每个人都可以是疯子,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教授,可教授和疯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不过是人们不喜欢疯子而已,人们不愿接受别人的黑暗面,他们都在掩盖自己的黑暗面,希望只展现出自己的光明面,就好像他们没有黑暗面一样,自己欺骗自己,软弱的象征,但人们从来都是两面的,只能说他们还不够坚强,还不够人类,他们还不是“疯子”!
教授詹姆斯.默里是一个没有大学学历的熟悉各种语言的人,被聘为牛津大学负责英语词典编撰的牵头人。
他制定了一个找寻1000个志愿者5年完成《牛津词典》的计划,并广发传单。
疯子威廉.迈纳曾经是个军医,各方面素养都很高,因为伤害过一个军人多兰迪而留下精神创伤,饱受煎熬,一直幻觉多兰迪持刀杀害他而误杀了一个素人,留下素人的妻子和5个孩子,迈纳被关进精神病院,继续接受治疗。
在精神病院里,他继续有幻觉被追杀。
为了缓解痛苦,他在收到传单后成为志愿者开始工作,沉浸在文字工作中,为教授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进度大大提升,并让教授得到同行的认可成为默西博士。
素人妻子在丈夫死后拒绝医生的帮助,宁愿去做妓女,最终为了孩子才接受帮助,且同意接受迈纳教她识字,最终两人相爱,迈纳因为愧疚占有了受害人的挚爱而病情加重。
接受治疗后得到僵硬症,失去灵魂,在素人妻子的帮助下唤回灵魂。
同时教授也到监狱探视医生,两人相见恨晚。
最终,默里及其助手弗雷迪一起面见首相丘吉尔把迈纳从精神病院救出,并获得终身编撰牛津词典的授权。
迈纳回到美国后被判获得精神分裂症。
我最开始一直想知道教授和疯子有啥关联,原来是牛津词典把两人连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推开别人,正是我们渴望拥抱的时候。
教授默西也是个疯子,为工作疯狂。
疯子迈纳也是个教授,才华横溢,饱受煎熬。
【编字典系】电影又一部,编字典绝不仅仅是编字典…… 除了天才、疯子,也许甚至还必须得 "上头有人"。。。人间没有象牙塔,也不要轻信智人任何华丽虚妄的语言。
主要看个真实事件改编
字典这个题材最近拍了不少,这个侧重于人物了,也就是写字典的人,而非字典本身。
很容易被这个电影名字给错过,其实电影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牛津英语词典》是如何编撰而成的,你难道不想知道吗?
不疯魔不成活吧
真人真事,但拍的比较平淡,戏剧张力不如想象的足,最打动人心的倒还是那份责任感,所谓编辑的责任感。一个人带领一个团队编辑一本大部头的书,要付出常人难以理解与想象的努力,还要面对各种外界的质疑与阻力,比上前线指挥千军万马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把这个故事拍的很震撼或者出彩,重心却是在刻画西恩·潘饰演的疯子米国军官,他的天才与分裂,以及吉布森与其超越身份的知遇之恩。而又琐琐碎碎夹杂进了不少无关紧要的出场人物,以及受害者遗孀与疯子的感情戏份,结果就是让整部电影主次模糊,也让观众难以彻底享受观影的震撼与愉悦。ps完全听不出吉布森的苏格兰口音,而尽管片中西恩·潘的表演已近化境,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奖项提名,费解。
无聊。除了编词典和精神病诉讼的主旨之外,其余部分不知道在干嘛。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到黑暗中;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愈是求之不得,愈是辗转反侧,对于爱,我只知道心病终成救赎。The more impossible, the greater the love. For love, the sickness often becomes the healer.
真实故事不错的,但是没拍好
三星半 私心希望能更多着墨于字典的编撰 少点爱与救赎
传记片强行添加戏剧冲突的效果通常都不怎么好。
这是我看过最不好看的传记类电影,即使有西番莲都不太行。教授与疯子之间的联系和感情我觉得根本没有表现出来。而且疯子和那个被自己杀了男人的寡妇相爱也觉得表现的很牵强。这电影真是没什么可取之处,异常沉闷。
塞的东西太多了,去掉宗教、爱情、医疗、政治纠葛等等后,剩下的才是最本质的被未异化的工作所赋予的意义,为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发光发热,无论是教授还是疯子。另,中影公映国语质量不错,让原本有些冗长的片长显得不那么长了。
「One brilliant, one mad. → Aye, but which is which?」「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 am the one who is chasing, chasing after God.」「I miss my husband. I came here that first day to hate you. To take your money, watch you locked away, see you done. → You should still hate me. → Not any more.」「Sometimes when we push away, that is when we most need to be resisted.」「If love, then what? If love, then love.」
源于真实的故事,很感人,但是电影拍得不太好,有些粗糙
很多作品拿雄厚的资金、高超的技巧去演绎一件事,只是在大喊“我不懂最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同时试图动摇本就不坚定的人脑子里的“道德秩序”。命题不是伪命题,却回答出这样连环套似的人间悲剧,终究受限于自我,还是别说什么真爱了,看看其他人如何生活。也是某种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西恩潘真是个非常非常有能力的演员。
什么乱七八糟的,叙事不足就想用慷慨陈词来营造史诗感,两个小时的马克思和本拉登老年笔友情
1.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在黑暗之中。2.站在书脊之上,我飞跃眼前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拜托,我恳求你,与我一同追寻。3. 有时候当我们推开,正是我们需要被抵抗之时。4. If love,then what ?→ If love,then love.
站书脊之上,飞跃眼前围墙;借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隐藏在牛津大辞典编撰背后的友情与畸恋。虽然是双男主戏,但感觉轻重颠倒了,西恩·潘的故事线明显有更多发挥余地。枯坐数十年、做同一件事的人总能赢得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