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
”(《启示录》18∶1-2)德剧《巴比伦柏林》改编自同名小说,到目前已播出三季。
尽管难以逃脱影视工业和消费市场的痕迹,但这部作品仍是少见的佳作。
故事发生于魏玛共和国的后期1929年4月,到第三季结束,时间也只停留在当年10月。
就在短暂的时间里,各种思潮和势力在涌动和冲突:按照时间顺序,托派、苏共、民主派(魏玛联盟)、德共、黑帮、保守派、保皇党、国防军以及纳粹相继登场。
和众多影视作品一样,《巴比伦柏林》也采取了散点叙事的方式,它截取了1929年的历史剖面,然后多线展开。
在德国历史上,这一年并不像魏玛共和国成立的1918年、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和二战爆发的1939年那样关键,但通过这个横截面,观者能够很好地勾连起二三十年代德国前后历史的痕迹。
剧中的1929年,托派和苏共在柏林暗斗;国防军和保守派对《凡尔塞和约》日益不满;魏玛当局血腥镇压工人运动;经济危机席卷欧美;纳粹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虽然部分剧情带有“演义”的性质,但这部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琐碎的支线,线索交错且富有层次感:从情节上看,第一季到第二季线索比较清晰,围绕着苏共、托派、国防军、黑帮对一车黄金的争夺展开。
第二季到第三季线索稍显分散,围绕着民主派对国防军与保守派“阴谋”的角斗、女明星死亡案、女佣格雷塔以及经济危机展开。
由1929年的横截面出发,众多线索逐渐汇入一条清晰的主线。
到第三季结束时,纳粹上台的情景已经呼之欲出;而从人物上看,这部剧作也可以被视为故事主角格里安和夏洛特的精神历程。
《巴比伦柏林》不是在客观叙述这些历史,它让主人公遭遇它们。
宏大历史下的个体经历,也许是现代人进入历史的最直接和切身的途径。
因为我们作为生存在世界上的单个个体,必定会亲身经历某些重要时刻——如果身处时代的漩涡,则更无法避免。
但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视角的局限,那么历史也可能飘渺如烟。
这也是《巴比伦柏林》存在的问题,以广度代替深度,呈现历史但又逃离历史。
所有体验者,也都因而获得一种虚假的、属于现代人的安全。
故事的男主角格里安来自科隆的警察,天主教徒,不过他和嫂子赫尔嘉保持多年的暧昧关系。
曾参加一战。
当时他因为怕死,离开了倒在阵地的哥哥并撤回后方。
也因此患有战斗应激反应。
他受父亲委托到柏林调查并销毁一卷秘密录像。
故事的女主角夏洛特家庭贫穷,家中老小姐妹共住一间出租房,母亲患病。
她经常出入夜店赚钱,偶然的机会让她进入警察局工作。
男女主角明显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无根者。
夏洛特的处境让我们很好理解,让她的肉身感受到真实存在的夜店/舞厅/酒吧就是现代社会的无根之地。
而格里安情况不同,他背离手足同时也背离教义,再加上战争的创伤,他在精神上是被放逐的状态。
第一季剧末最戏剧性的一刻:格里安终于拿到秘密录像并开始播放。
配乐平缓忧伤,到播放最后一部时转强。
谜底揭开,宣告着他精神的完全放逐再看几位配角,他们出场时间不长,但在形象塑造上可圈可点。
民主派议员本达和警察局长崔贝斯基,他们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回应魏玛民主的敌人,保卫魏玛宪政:一个试图揭发军方的阴谋,另一个迅速镇压工人游行。
另外两位保守派人物也值得提及,同为一战退役军人的警察沃特,和兴登堡的助理温特议员。
这两位保守主义者曾分别在某个时刻,短暂地向格里安露出自己的思想锋刃:“你不是英雄,你是叛徒。
毫无价值,毫无道德,毫无胆量。
我们是为了其它的目标,而你呢?
你就只会照章办事,和其他懦夫一样……”(沃特)
沃特没说完,因为他耳朵马上被格里安开了一枪……“私人利益对我来说不值一提。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清理行动中受益的是我们的国家。
我肩上担有任务,这项任务要为重建德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但我不指望你也有这样的远见。
你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警察罢了。
”(温特)
温特说完走了,格里安也收起藏好的录音机,顺利收集完证据和队友会合……这两次交锋并没有形成思想上的真正对话。
由于“对手”的思想过于鲜明和有力,反倒让主角显得有些怪异:格里安只有被动的“行动”,但没有任何主动的“回应”,或者说没有同等分量的直接回应。
问题和回答发生了错位,他的“回答”符合逻辑,但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在格里安看来,沃特身为警察勾结国防军违宪,并杀死同事;温特借纳粹之手杀死民主派议员本达,并嫁祸于一个女佣。
也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魏玛民主制度并有非人道的行为,所以站在格里安的对立面。
但他们也正是以某种肉眼可见的极端,向魏玛民主的合理性发问,以“例外状态”(卡尔·施米特语)的方式,质疑规则/规范/法规不可逾越的充足理由。
相较于他的保守主义对手,格里安并不作为一个具备足够强度的思想个体存在,在这些时刻他甚至没有思想的波澜,悬置了自我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他反倒是独断和拒绝交流的一方。
所以他的行动坚决而又空洞,始终在行动但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内涵。
无法回应的格里安是一个现代的“神话”(罗兰·巴特语)。
这个神话的内容就是人永远以孤独、被抛弃、感伤忧郁、易受损害、反抗绝望又难以逃脱的形象存在。
这个神话在世界的盛行始于“奥斯维辛之后”。
因为主角“过于”现代,而我们正是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的现代人,所以这就是《巴比伦柏林》让观者感受到某种切身性和亲和力的原因。
只有无根者才会对无根者的故事产生共鸣。
至于这个现代神话的对手,1933年后的德国历史已经雄辩地使保守主义者的一切言论丧失合理性。
尽管我认为剧中没有实现主人公与保守主义者的思想对话,但毫无疑问他们的某些思想得到了呈现。
这段历史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变得空洞,易于排解。
剧中对保守派的刻画是直观而简陋的。
几次温特出场的镜头,庄园、森林、跑马场,很好地表明保守派与“大地”的关系,但并没有体现出二者潜藏的矛盾,某种根源性的问题。
传统的保守主义者是世俗秩序的捍卫者,而到现代,冲突愈演愈烈,大地已丧失其原有的亲和力,不再承受传统的价值和道德。
世界越现代,才越会产生无根者,才越会发生冲突。
不过至少在二三十年代社会思潮整体右转的德国,这些无根者显得过于现代,过于突兀。
他们的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只能让自己清醒而痛苦,这也是在现代社会无数次上演的悲情故事。
例如,加缪的《鼠疫》同样营造了现代个体面对耶和华降灾(瘟疫/战争)的情景。
这是一个在现代发生的形而上学的抉择时刻,但加缪选择了一个安全的出路——通过个体反抗生存痛苦的方式,就能抵抗沉重的虚无。
在这个意义上,并且在2020年“瘟疫”再次降临之际,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在其《重返中世纪?
》(Regreso al Medioevo)一文中称《鼠疫》是一部“糟糕的、平庸的小说”。
剧中温特在一次国防军的聚会上说道:“如今,保守不仅仅意味着保卫,保守更是意味着去创造那些值得保护的东西。
”此前他曾提及云格尔(Ernst Jünger,1895-1998)的一段话,让人眼前一亮:“政治是一个命运问题。
从政如同在生活中一样,本能比知识更重要”。
而作为坚定的保守主义革命者,云格尔即使到了晚年也没有改变在他德国后代看来的争议思想。
他在其书《在大理石悬崖上》(1939)中预感到战争即将到来,但他并不信奉和平主义,因为和平是现代社会麻醉自身的幻梦。
他在书中形象地描绘文明在现代的失控:“那些人原本自命聪明睿智,足以与陈腐的祖先崇拜一刀两段,到头来,却纷纷屈从于蛮族偶像的魔力。
这等人蒙昧的面目,比中午烂醉的酒鬼更加可憎。
他们自以为翱翔云霄,还以此夸耀,其实却在尘埃里蝇营狗苟。
”《巴比伦柏林》是一部用心之作,它试图细致地呈现当时德国社会的断裂和冲突,尽管在某些关键处难以见到真正的思考与回应,并使我们又一次目睹一个现代神话的诞生。
或许我们不应停留于此,停留于用一种现代而安全的方式去理解那个时代。
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的声音并没有消失。
必有剧透 按季更新 第一季共三篇弥补一下豆瓣的影评空白,梳理一下格里安和夏洛特的感情线,毕竟历史背景剧情分析和影评大家写的很多了,我们还是来愉快的磕CP吧!
话说第一季第二季剧情层次太丰富了感情线根本算不上主线,就我首刷还错过了两人第一次见面(刚开始几集一直在刷手机),著名的出电梯撞一起的场面还是看网友动图才get的(喜欢剧中的电梯场景,虽然看起来很有安全隐患),男厕所这段正式入坑,跳舞这段坚定不移磕上这一对CP。
两人发展的第一阶段,一个是要替老父亲完成任务,一个是想成为凶杀科女警,一个空降兵一个地头蛇,在资源能力上比较互补,加上两人都有天生警察特质(对犯罪的敏锐,对真相的追求)因此结成了非正式工作合作关系。
男主从外地来柏林,人生地不熟,布鲁诺还时刻防着他,女主虽然地位卑微,但作为长期混迹娱乐场所的老司机,利用自己的优势,给了他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带他去他进不去的夜总会;而格里安的出身和背景,也很容易就获得向上爬的机会和资源,比如成为议员的心腹、进入火车案现场和加入大型凶杀案调查组等。
成为凶杀科女警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夏洛特的目标呢?
二刷仔细看了这个部分。
电梯一幕男主就以为女主是在凶杀科工作(其实是临时工),后来火车司机尸检时,夏洛特又很巧的被拉去做现场记录员,现场还语出惊人,更让男主对她的身份深信不疑。
广场上买烟这场戏,男主问你也买烟啊?
女主马上机智的说,给头儿买的,那口吻仿佛自己就是警队正式成员之一。
因此男主提出来我想查查这个案子,你来帮我吧(因为凶杀组那哥儿们根本不想查),结果女主还装腔作势的说这被我们头儿知道恐怕不好交代啊,那我们保密啊,聪明机智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只能说夏洛特代入感太强戏太好啊!
骗骗小白兔分分钟,就她这能力何止警察,完全可以胜任演员、私家侦探、特工、审计等多项专业工种。
在查火车案这件事上,女主这个外包明显比男主上心太多,火车案基本上是女主找到的大线索,过程中因为假冒警察私闯索罗金娜住所被抓,打电话让格里安捞她,谎言一秒破功。
格里安说你骗我,夏洛特回嘴说都是你自己以为的我没骗你,哈哈哈这里很好笑她顺口说到那些警察同事的时候,格里安还纠正她意思什么同事你看你同事同事都说顺口了。
夏洛特很怕因此错失了一起合作的机会,马上抛出一连串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荷兰人夜总会这个信息,她提出来你都不知道怎么进去我夜店老司机可以带带你。
格里安果然无法拒绝。
城市套路深系列啊,逃不出女主的魔爪了这是。
要写分析好困难的。
因为太紧凑了。
不像国产剧,有一大堆时间低下头来写。
你想想,第一集不出十分钟就出现7条线和十几个主要人物。
脑袋不好都跟不上。
画面,音乐什么的基本不分析了,都是精品。
就第二集夜店的那一场戏,就足以秒杀一切了。
记得上一次给我这种震撼的还是姜文拍的大腿舞。
哇那个排场。
灯光、服饰、动作、歌声、眼神、音乐,我的天,真的能一遍一遍看。
主要分析剧情。
分几条线。
Ritter用一顶绿帽子撑住整个画面,厉害。
进入刑事课,撞一下和Rath的线连起来。
之后又在厕所救了Gereon。
哎。
这个剧真的对记忆不好的人太不友好了。
随时随地掉小东西做伏笔。
厕所里就掉了一个小铁盒。
Ritter也是好可爱。
直接吐槽Gereon中世纪的吗哈哈哈哈。
Oberkomissen Walter对König的审问,特写,对着脸,对着背后,从头上拍他捏鼻子。
开始设置悬念:“你不知道你面对的是谁”,谁呢?
他。
一个需要付钱的他,一个不会付钱所以警官在这的他。
谁呢?
一个信物,带子。
Bruno这个老油条。
演了好多剧,每个剧里都是老油条。
Benda,politische Abteilung,有时候觉得德国电视剧挺脸谱化的,一个演员就一直演一种人。
里面的人全部都穿黑西装,一下子就和Gereon和Walter区别出来。
König应该是有被催眠过的。
Beten应该就是催眠的曲目。
啧啧啧。
心理学好可怕。
牧师和医生应该是有关系的。
Der Kaiser?
哈哈哈哈。
真是。
Mutti aus Weiding。
全世界的老鸨都叫妈妈桑。
哈哈哈。
哇塞,老鸨刚好是Ritter的妈妈。
Toni叫Lotte作Madam,哈哈,Madame。
语言梗。
不过那个时候似乎很多人学英语,因为美军常常又空投物资补充。
Gereon真的好帅。
哈哈。
超级典型的德国人。
不过查资料演员是慕尼黑的,我也觉得。
印象中科隆人都超级高(超级帅)的。
夜晚真的把所有人联系到一起。
小酒吧的跳舞真的好看。
Dr. Adenauer的私人关系。
Benhke房东。
而且房子刚好是Alexei之前租的。
海报、小提琴等。
原来Alexei没有和大美人住在一起。
哎。
阶级。
摄影师好可爱。
Graf。
糯糯的,感觉和阿泽爸爸好像。
医生从一开始就在。
认识警官。
认识Franz。
认识商人。
一个人串起了3条线,看来也和火车有关系。
火车线一直都拍的好漂亮。
一路的风景和我那时候做火车的是一模一样的。
有机会一定要去坐一会从莫斯科到伊斯坦布尔的火车。
又有一个上级出现,General Seeger。
高层和火车线的关系。
大美人超厉害。
超可怕。
一下子就把Alexei出卖了。
看来是斯大林一侧的。
Sweta真的,唱歌又好听,演戏又好看。
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
Alexei假装工人阶级,和大美人住在一个奢侈的地方,然后领导工人革命。
呵呵。
目的是打到斯大林。
火车线的起点应该就是这里了。
火车越过边界,马上就收到信息,应该是和抢火车的人有关系。
结果第二集就被Sweta卖了。
人真的,为了活命,粪坑都可以跳。
啧啧
(一)剧中讲到托派团体计划以柏林为中转站,将从苏联偷运出来的黄金转运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这段故事的历史背景是苏共重要领袖之一托洛茨基在1927年因与斯大林权力斗争失败,被开除出联共,随后被流放到中亚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1929年1月干脆被逐出苏联。
因此托氏只得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避难,生活颇为清苦。
因此剧中托派小团体“红色堡垒”才要将黄金送往伊斯坦布尔资助托氏“不断革命”,对黄金的争夺是片中一条主线。
片中有”红色堡垒“成员振臂高呼“打倒斯大林”并向斯大林画像上投掷飞刀的桥段,正是为了刻画托派与斯派的极度仇恨,所谓“同行是冤家”嘛。
但片中高喊“第四国际万岁”,是不大符合历史的,因为1929年托氏尚未放弃对“第三国际”领导权的争取。
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托洛茨基才组织了第四国际。
主人公之一阿列克谢·卡达克夫之所以在“红色堡垒”遭到重创后也不去联系实力雄厚的德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这个小团体完全是个“异端”。
早在四年前德共就已把德国托派团体“马斯洛夫——路特.费舍集团”开除出党选举了新的领导人,并全面倒向斯派。
因此卡达克夫根本不敢借助德共的力量转运黄金。
被德共发现等于被苏联发现,照样被特工打成马蜂窝,因此卡达克夫只能像老鼠一般东躲西藏,甚至和黑道联盟,试图复仇。
(二)剧中讲到德国WORKER阶级在5月1日惨遭屠杀,这一事件就是严重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血腥五月”事件。
把时间再往回倒一倒,我们看到在1929年的柏林WORKER阶级的势力异常庞大,甚至颇为革命。
但这一切又是如何落幕并走向反面的呢?
这就要聊一聊魏玛共和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了。
随着德国工业的崛起,德国工人阶级成为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其主要代表者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共,而这两个党在一战前其实是一个党,那就是1863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这个党的部分思想源流来自马恩,长期以来还是比较追求正义与进步、关注底层人民疾苦兼有一定民族主义色彩。
该党是第二国际中的重要党派,但在围绕是否应该支持德国GOV打一战这个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发生了大分裂,中右翼支持打一战,左翼反对。
最后结果是德国社民党选择支持一战,直接造成第二国际解体。
同时该党左翼(斯巴达克斯派)自行分裂,于1919年成立德共。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社民党是第一大党,甚至是执政党,但其一般只有30%左右的选票,属于弱势党,为此其频频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GOV。
又因其与德共关系尴尬,所以两党总是若即若离。
造成33名平民死亡198人受伤,1200余人被捕,警方也有47人受伤的“血腥五月”发生时,恰逢社民党成员赫尔曼.穆勒出任德国总理。
德共对政府的表现大为不满,两党关系降至冰点。
德共中极度亲苏的武装组织“红色阵线”也因此被禁(事实上德共并不像片中那么人畜无害),关于这个组织嘛,可以把“红色阵线”和“冲锋队”看做光谱的两端。
“血腥五月”事件导致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分化,一个不入流的政党趁机崛起,虽然现在他还很不起眼,在1928年的大选中他仅仅获得了2.6%的选票,但在一年后他们将爆炸式增长,并将社民党和德共通通消灭,他的名字就是——纳粹党!
PS:在波兰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和前些年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都是社民党成员,该党延续至今,依然是德国政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党自认为150年来行的端走得正,大节无亏,因此一直没改过名字。
是德国政党中唯一一个从没改过名的老党派。
(三)剧中第二集阿列克谢·卡达克夫的情人斯维塔就叛变了。
她为了独吞黄金,向苏联大使管告密,引来格勒乌(?
)的杀手将“红色堡垒”的成员通通打成马蜂窝。
其实这一段也是和历史不符的,因为1929年4月,斯大林派虽然早已和托洛茨基派势同水火,但是肉体消灭这一条还没有搞。
双方尚把对方视为“党内矛盾”,主要靠思想斗争、开除左籍这种方式分出高下。
在德国对托派的捕杀是从1930年代才开始的。
虽然斯大林于1931年就说过“事实上托洛茨基主义早已不再是GC主义的一个派别了。
事实上托洛茨基主义是反对GC主义、反对苏W埃政权、反对苏联SH主义建设的反G命ZC阶级的先锋队”但第三国际、苏联对欧洲托派依然没有采取肉体消灭的方式加以解决。
但随着斯大林地位的日益稳固,到了1934年借由基洛夫(联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遇刺事件,斯大林展开了大肃反。
并开始对托派进行肉体处决。
在德国捕杀托派残党的工作由格勒乌负责。
说起“红色堡垒”成员的掩护职业“乐队”也有点可说之处。
其实后来德国的确有一个红色情报机构叫“红色乐团”其活动时间为1938-1942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发出过“巴巴罗萨”行动即将开始的重要情报,1942年其领导人犹太人特雷珀被捕当了双面间谍,后逃至法国,二战结束后被苏联人关到卢比扬卡监狱待了几年,不知道片中是否算借用了这个典故。
至于托洛茨基本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从土耳其出来后他又辗转法国和挪威,期间试图进入美国但罗斯福死活不让。
最后只好在墨西哥安身,1940年8月托洛茨基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出的杀手敲死,一代风云人物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死掉了。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讲述国防军的故事,这可是全剧中一根威力无比的暗线呢。
(四)在剧中的国防军将领及一战老兵喊出了“是谁背叛了我们?
社会民主党!
”的口号。
咱们前面知道德共和社民党因为理念之争和“血腥五月”事件貌合神离,为什么国防军也对这个执政党如此不满呢?
一切的源头还是在一战。
1917年底俄国爆发革命局势动荡。
国防军认为只要和俄国达成停战,趁美国还没全面投入战争,把东线部队及时调往西线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国防军的这一梦想真的部分实现了,1918年3月列宁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宣布退出一战。
德国国防军看到了一战胜利的曙光,但是由于长期战争对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后方的人民已经无法忍受,遂揭竿而起。
以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斯派为首,联合海军、工人举行“十一月革命”宣布推翻德皇威廉统治,成立了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民主共和国。
由于后方政府宣布投降,正在与英法美浴血奋战的德国国防军不得不放下武器停止作战。
但国防军中高层对停战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德国还有很大的获胜可能,毕竟停战时整个德军的建制仍然保持完整,德军还保有大量的部队可以作战。
协约国甚至都还没有打入德国境内。
国防军认为是社会民主党这帮叛徒摧毁了即将到手的胜利——即传说中的“刀刺在背”。
同时根据被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部队要从1000多万削减到10万,军官从5.6万削减到4000人,且不得拥有重型火炮、坦克这种进攻性武器,甚至不能生产重机枪,这一条约让国防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大量军官失业后的怒气也无处散发。
国防军很快得出了结论“是谁背叛了我们?
社会民主党!
”
难得看次德剧,还是很特别的。
人设都好彪悍啊!
1929年柏林,经济大萧条扑面而来,普通老百姓食不果腹,以至于女主还得兼职卖春…… 整个柏林都显得阴暗潮湿。
社会矛盾重重,工人阶级受苏联的影响,gcd思潮涌动,警察滥用职权,暴力镇压,整个社会都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相信很快希特勒就要上台了吧女主的刻画好成功,尽管在兼职卖春,仍然走路带风,心有阳光。
自己却没有自怨自艾,竟然试着想考刑警,还是谋杀科。
身材小小的,却做事沉稳老练。
对家庭也是尽心尽力,和她的姐姐吵架的时候,姐姐说了一句,她们以前关系多好啊,睡一个被窝,当天晚上她就躺在姐姐的旁边睡着了,还帮她整理下被子,这些细节真好啊
给独立有个性的姑娘打call!随着她一路走来,“我要去警察局你要不嫌弃我可以跟我一起去”轻松摆平难缠的小朋友,“随手一块口香糖塞给排队嫌弃她的姑娘”轻松摆平排队困难问题,“系统化梳理疑难杂案”轻松挣钱,“直言不讳吐槽男邻居下贱但是又热心照顾邻居”轻松补贴家用。
Ps:好喜欢女主角的那个帽子,绿色帽子。
远远一眼就可以看见的那顶闪闪发光的帽子和闪闪发光的她!
男主还是那张忧郁脸,认真查案!
虽然时而不时地生病发怵。
前两集着墨不多,但已有线索,找到了那个相机胶片,还在盘问当中……
只是观后感,长度和深度都不足以作为“评论”。
本来想发到讨论中的,但是不喜欢小组的形式,姑且先借用一下影评的地方吧。
魏玛时代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历史阶段。
诚然,这个时代的矛盾被颓废青年的锋芒溶解在酒精、性爱与舞蹈里,但是那的确是一个表面上开放、包容的时代。
我仅说表面上。
剧中Greta便是与主角团格格不入般蜷缩在时代的角落,在经历欺骗与创伤后,一份朴实的恋爱就足够令她幸福不已,这也是魏玛共和国千千万万人们的命运。
Gereon的隐藏任务,寻找电影胶片,其内容也是很有那个年代的特征。
大人物们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的私人生活却复杂无比。
父亲对他说这是关于阿登纳的胶片,最后Gereon却发现电影中的不是阿登纳,而是父亲。
想必观看电影时的Gereon心中五味杂陈吧,首先是父亲的威权形象崩塌,其次在完成任务之后却对努力的目的产生迷茫感。
想说几句关于Wolter。
这个人物在我看来是第一季中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最为真实的人物。
他作为警长,手中有些小权(却不足以叱咤风云);他利用职权敲诈妓女,以此牟取金钱——看起来是个自私无比的市民角色。
而且从他如何对待König和Krajewski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权力范围内几乎为所欲为的人。
然而他在真实的悲剧面前又表现出悲悯的模样:两名妇女被警察射杀时,还有女房东在丈夫忌日上流泪时。
Wolter对于女性的悲剧似乎有一些同情,但他本身同时也榨取着女性(尤其是弱势女性)的价值。
总结的话应该是看似大人物的小人物。
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真实了……
This informal paper is just attempting to give a picture about the roles that Junkers occupied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mostly including Weimar Republic, Hilter's government and little part in the Prussia and the WWI. And all information are mainly from the Wikipedia. Due to my personal poor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English, it is hard to avoi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when transferring words from the pages and the illogicalities between the paragraphs. Instance to all above necessary introdcution, all the relevant pages will be list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First of all, the Junkers were members of the landed nobility in Prussia. Prussia, also called the Kingdom of Prussia, was a German kingdom that consituted the state of Prussia between 1701 and 1918. It w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in 1871 and was the leading state of the German Empire until its dissolution in 1918.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eople, known as a Junker, was Otto von Bismarck.
German Empire - Prussia 1871Although it took its name from the region called Prussia, it was based in the 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 where its capital was Berlin. In the area of Prussia, Junkers owned great estates that were maintained and worked by peasants with few rights. These estates often stood in the countryside outside of major cities or towns. In spite of the reason that the Junker estates were necessarily inherited by the eldest son alone, younger sons, all well educated and with a sense of noble ancestry, turned to the civil and military services, and dominated all higher civil offices, as well as the officer crops. Junkers' political influence extended from the German Empire of 1871-1918 through the Weimar Repulic of 1919-1933. It was said that "if Prussia ruled Germany, the Junkers ruled Prussia, and through it the Empire itself."Before and during the World War I (1914-1918), Prussia supplied significant numbers of soliders and sailors in the German military, and Prussian Junkers dominated the higher ranks. In addition, portions of the Eastern Front were fought on Prussian soil. Prussia - along with Germany as a whole - experienced increasing troubles with revolutionaires during the war. The Great War ended by armistice on 11 November 1918. Uprisings in Berlin and other centres began the civil conflit of the German Revolution of 1918-19. By late 1918, the Pruss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as controlled by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 (SPD), which advocated Marxism. Kind WIlliam II knew that he lad lost his imperial crown ofr good, but still hoped to retain his Prussian crown; he believed that as ruler of two-thirds of Germany, he could remained a major figure in any successor regime. However, William discovered this was impossible under the imperial constitution. Moreover, he also lost his support of military who might have fought for hime. And Junkers certainly controlled the military.After the Germany's defeat in World War I and the November Revolution that toppled the German monarchy. The Junkers' main interests were served by the German Conservative Party (DNVP), which combined remnants of the German Conservative Party, Free Conservative Party, German Fatherland Party and right-wing elements of 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 This party strongly rejected the republican Weimar Constutution of 1919 and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which it viewed as a national disgrace, signed by traitors. The party instead aimed at a restoration of monarchy, a repeal of the dictated peace treaty and reacquisition of all lost territories and colonies. During the mid-1920s, the DNVP moderated its profile, accepting republican institutions in practice (while still calling for a return to monarchy in its manifesto) and participating in centre-right coalition governments on federal and state levels. It broadened its voting basewinning as many as 20.5% in the December 1924 election and supported the election of Paul von Hinderburg as President of Germany in 1925.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opulist media entrepreneur Alfred Hugenberg from 1928, the party reclaimed its reactionary nationalist and anti-republican rhetoric and changed its strategy to mass mobilisation, plebiscites and support of authoritarian rule by the President instead of work by parliamentary means. At the same time, it lost many votes to Adolf Hitler's rising Nazi Party. Several prominent Nazis began their careers in the DNVP.After 1929, the DNVP co-operated with the Nazis, joining forces in the Harzburg Front of 1931,forming coalition governments in some states and finally supporting Hitler's appointment as Chancellor (Reichskanzler) in January 1933. There were many co-corporations between the DNVP and Nazi party. For example, the Nazis and German Nationals marched out of the Reichstag in opposition to a procedural rule in 1931 because there were many bankrupts happened in the Prussia area. The 1931 budget was then passed easily, and the Reichstag adjourned until October after only increasing the military budget and the subsidies for Junkers in the so-called Osthilfe (Eastern Aid) program. This program was a policy of the German Government of the Weimar Republic (1919–33) to giv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funds to bankrupt estates in East Prussia.However, between many co-corporations between these parties, some conflicts were also happened.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even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ul von Hindenburg, a very famous Junker, and Hilter. In the summer of 1931, Hindenburg complained in a letter to his daughter: "What pains and angers me the most is being misunderstood by part of the political right". He met Adolf Hitl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October 1931, at a high-level conference in Berlin. Everyone present saw that they took an immediate dislike to each other. Afterwards Hindenburg in private often disparagingly referred to Hitler as "that Austrian corporal", "that Bohemian corporal" or sometimes simply as "the corporal" and also derided Hitler's Austrian dialect. For his part, Hitler often labeled Hindenburg as "that old fool" or "that old reactionary". On 26 January 1933, Hindenburg privately told a group of his friends: "Gentlemen, I hope you will not hold me capable of appointing this Austrian corporal to be Reich Chancellor". Hindenburg made it clear that he saw himself as the leader of the "national" forces and expected Hitler to follow his lead. Initially, the DNVP had a number of ministers in Hitler's government, but the party quickly lost influence and eventually dissolved itself in June 1933, giving way to the Nazis' single-party dictatorship. The Nazis allowed former DNVP members in the Reichstag, the civil service, and the police to continue with their jobs and left the rest of the party membership generally in peace.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re were many Junkers occupied the high-level position in the Nazi Army, such as Gerd von Rundstedt and Erich von Manstein many World War II Field Marshals were also members of the Junkers, most notably Gerd von Rundstedt, Fedor von Bock and Erich von Manstein. Landowners like 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 and the members of the Kreisau Circle were part of the resistance to Nazi Germany rule. As World War II turned against Nazi Germany several senior Junkers in the Army participated in Cole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s assassination attempt to Hilter in 20 July 1944. Fifty-eight were executed when the plot failed, among them Erwin von Witzleben and Heinrich Graf von Lehndorff-Steinort, or committed suicide like Henning von Tresckow. During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ed Army in the closing months of the war and subsequent, most Junkers had to flee from the eastern territories that were turned over to the re-established Republic of Pola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der-Neisse line according to the Potsdam Agreement.After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communist Bodenreform (land reform) of September 1945 in the Soviet Occupation Zone, later East Germany, all private property exceeding an area of 100 hectares (250 acres) was expropriated, and then predominantly allocated to 'New Farmers' on condition that they continued farming them. As most of these large estates, especially in Brandenburg and Western Pomerania, had belonged to Junkers,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their plans with the slogan Junkerland in Bauernhand! ("Junker land into farmer's hand!"). The former owners were accused of war crim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Nazi regime by the Soviet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with many of them being arrested, brutally beaten and interned in NKVD special camps (Speziallager), while their property was plundered and the manor houses demolished. Some were executed.JunkerKingdom of PrussiaGerman EmpireOtto von BismarckGerman National People's PartyWeimar RepublicPaul von HindenburgEastern AidGerd von RundstedtErich von MansteinAdolf Hitler's rise to power
如果地球真的总量守恒,那么维持高福利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是否终将走向帝国主义,同时依靠不断侵略、扩张也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的唯一选择?
历史总在不同地区再次上演,而对于帝国时代已经到来的部分西方列强来说,类似于苏维埃政权有没有可能即将到来?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从民主共和制向社会主义革命迈出的第一步,就只有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这唯一道路才能够实现吗?
也许经历其它道路而走向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产生荒谬和反动也并非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绝非对与错之分,在此之外,公正是否应占据更高位置?
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本身已经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实万物应归自然所有。
回到人类社会,在目前这个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很期待看到非集体非个人、非公有非私有、非资本主义非社会主义的,符合当前和即将到来的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制度诞生。
看见本剧的标题很难不想到另一个城市的巴比伦(正好也是男男相爱相杀XD)。
如果我借用另一作品对巴比伦的解读,这里的标题应该是暗指本剧讲述的柏林,一个如同古巴比伦般耀眼的城市,从金碧辉煌逐渐跌落至混乱深渊的故事吧。
可能是因为本剧讲德语,也可能因为不熟悉德国导演整体风格,我感觉本剧的节奏稍稍与众不同。
大概三集以后本片到底在讲什么才渐渐浮出水面。
———————————————————严重剧透分割线——————————————————————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从科隆去柏林的探员Gereon Rath发展。
作为侦探剧一共有三件案子在同时进行。
第一件是Gereon替他当政客的老爸去销毁他爸玩SM的时候不小心留下的录影带。
这些录影带被柏林本地的一个黑帮控制用来日后敲诈勒索政客。
Gereon拿到片子后在销毁之前自己当然也看了看。
然后他非常震惊地发现自己老爸原来还玩这么重口味的东西。
第二件第三件案子都是围绕着同一列火车。
一战后一群德国军官不满魏玛共和国对内对外的软弱手段,暗中利用钢铁大亨Nyssen家的运货火车从苏联走私军火,准备叛乱推翻民主政府。
这一次他们从苏联运来了一火车的化学武器,结果在Gereon和女主Charlotte Ritter一帮人的搅和下被柏林警察局扣押了。
而另一伙在德国的俄国革命组织, Red Fortress 恰好在那辆火车上暗中加了一个车厢,用以运输黄金去伊斯坦布尔来推翻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不要问我为什么是伊斯坦布尔,我和剧中人物一样没搞懂这一点。
结果革命党人被一个歌女 Svetlana Sorokina出卖,惨遭灭门,只有首领Alexej Kardakov逃出。
他跑去本地黑帮那里说这辆火车有黄金,帮忙者有份。
导致黑帮,军队还有Svetlana大姐都在抢火车。
场面一度混乱。
大家都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对方在这里。
三线共进的形式的确挺有野心,能吊起悬疑剧爱好者的胃口。
不过本剧还在三线进行的描写了众多剧中人物的小故事,所以在开场的时候一度让我不知道打的发生了什么,感觉导演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这样的结构导致分到每一条线上的精力也相对较少。
所以对侦探剧观众来讲,本剧侦探水平其实不怎么高。
Gereon扫黄片那条线基本靠殴打小混混解决。
至于俄国黄金的谜团,Gereon去找Svetlana,自己还没有开口,Svetlana什么都全招了。
相比之下,还是德军叛变的故事着墨较多。
毕竟前两条线更是关于个人的命运而军队叛变关乎到时代和国家的走向,更有空间阐述剧作者的看法。
中间穿插的各种人物的小故事,除了男女主以外其他个人都是短小精干的描写。
故事虽然精彩,但总令我觉得有些散乱。
不过倘若我对巴比伦的解读正确的话,这应该是个描写城市兴衰,而不只是一个描写孤胆英雄的剧集。
由此来讲,对芸芸众生稍有着墨又点到为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对于剧情主线的印象也就到此,若说起剧中人物,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铁面男主或者他亦敌亦友的搭档,而是小女生Charlotte。
当今在国产剧中,各种苦命贫贱女性发现人生最终的救赎就是嫁个好男人,人生最终的失败也不外乎嫁错了个男人。
相比之下Charlotte确实非常不同。
她过得苦不苦逼?
看着她脏兮兮,衣不遮体的全家和没日没夜工作的生活状态,不需要女主流自怨自艾的眼泪我也知道她活的挺苦逼。
然而,她有哭天抢地吗?
她有觉得自己低贱这也不配那也不配嘛?
人家照样潇洒的夜夜跳着舞,人家照样同时可以和三个男生来电,人家照样抽时间学着怎么去做法医,人家照样为了自己要当柏林第一个女警察不弃不舍地奋斗。
当看到她拿到警察徽章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
若说一个社会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的话,她真的就是这样思想的体现。
贫穷小妓女依旧可以在满是男人和家庭主妇的世界里面,理所以当挺胸抬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职业。
换成国产剧,估计有个娘娘或者嬷嬷一巴掌就甩过来,附带一句:“贱人,你不配。
” 巴比伦的阴暗处的确是丑恶不堪,但起码这个城市依旧给下水道的老鼠机会做那里的一束光。
标题太难想了,凑合一下吧……PS:感谢楼下诸位指教,原来运黄金去伊斯坦布尔的原因是帮助流亡土耳其的苏俄党内反对派托洛茨基打倒斯大林。
逼格过高了,叙事手法云里雾里但毫无吸引力,并没有被吊胃口的感觉
制作精良,角色塑造非常出色,但中间弃了也就弃了,设定没有打穿,节奏也有点乱
23年1月24-25日
前5集一直在挖坑,好多好大的坑,干脆没有头绪理出来这是个什么故事。到第六集了开始慢慢回填了,瑕疵也就多了起来。比如格雷琴是怎么跑到议长家做佣人的?什么套路这是?男主怎么又和女房东睡在一起了?本季最后一个镜头不是他一直深爱的兄弟媳妇么……男主他爸目前看来是挺有能耐的,让他跑到柏林当警察,目的就是要找出录像带并销毁……胖头挺有特点,小妞也很不错。说起小妞,他们几个青年男女怎么就在一起游泳划船了?一会游泳一会上岸的,小妞的衣服真是说换就换。什么套路?我看的是精简版?
剧情演技都一般吧
可能对那个时空的社会了解太少,GET不到
我这人完全没法抗拒Raymond Chandler-esque风格的东西
Weimarer Republik时期,德国社会背景混乱复杂,不稳定因素俯拾皆是。国内工人阶层力量崛起,经历“血腥五月”后逐渐分化,纳粹雏形已现。“红色堡垒”以柏林为中转站,资助因苏共内部权力争斗而被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巴比伦柏林》围绕性爱录像引发的政治危机和各方势力对黄金的争夺,描绘了一幅社会百态中的众生群像,有make ends meet的贫民女孩,也有饱受战争后遗症折磨的科隆警察。多线叙事,宏大精致,少数苏联史讹误瑕不掩瑜,果然日耳曼民族认真起来就没有其他人什么事了。
还是可以的,没看的朋友赶紧看起来!
2018.04
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本以为要么有精彩的故事,要么能来点历史科普,结果都没有。男主好矮,女主好可爱。
提克威是天才
无趣 不知道吸引的点在哪: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生活?那个年代创作的电影已经看过很多了,还有文字记录,不论是表面还是深层都比该片更真实 2.政治元素?大环境是苏联和德国的社会历史变革,也很熟悉了,而且剧里也没什么干货 3.音乐?布鲁斯 特雷门琴 表现主义音乐等。只是刻意堆叠展示那个年代的特色音乐,和影片剧情和整体氛围耦合度不高4.女主好看,些许镜头摄影好 5.色情,暴力元素?这种程度哄哄小孩子还可以 6.悬疑制造水平?可能是因为太普通,差点忘了提,也差点忘了这是一部探案片如果以为把这些元素堆叠起来就是一部佳作了,那导演的想法也太幼稚了算了,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商业电视剧,这个出发点已经决定了影片的上限。自己的观影目的也是为了复习德语。就不用太认真了。
餐厅里那么大的枪战,警察局都不知道??
身临其境
老了,暴力审问,看不下去
对德剧失去信心,不对个人口味。历史剧,但是叙事风格非常云图,多线穿插,没有真正的主人公,没有悬念,再加上对德国政治历史背景的不了解,我真的看了个寂寞。
对故事本身完全无感,叙事也挺凌乱的,豆瓣目前9.1分肯定虚高了。不过影像质感确实不错,当年的柏林也确实迷人,杀时间看看还行吧。
其实当时看没看下去,全员演技都很好,制作也很精良只能说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故事吧,以及男女主我都get不到,这个大概才是我最后弃剧的原因
2021最佳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