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主角被孤立的校园题材的电影,在网上引起广泛数量观众的对号入座,在观看了10岁小女生在校园中被冷暴力的电影后,这些内心汹涌被瞬间唤起的成年观众,都认为自己曾经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女生,甚至有人用并不通顺的词句表示,要不是这部电影,自己永远不会跑到网上来搜索和发表评论。
韩国80后女导演允佳恩的《我们的世界》,表现的是小学校里小女生的世界,抓住的是成年女观众的泪点,这样一部深度还原现实的“校园《宫心计》”,又比《宫心计》更贴近每个人,更容易唤醒每个人潜意识里或深或浅的噩梦,毕竟,我们都做过小孩子。
教育本是一件平常事,随着时代变迁,庞大的受教育基数形成的海洋,基本波澜不惊。
即使如今天我们很多中国家长,投入了太多财力心力到孩子身上,应对的更多的是出人头地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假使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孤立,我们的第一反应难道不是:孩子,你要争口气!
片中的小女主角李善,恰好就是这样一名“不争气”的小女生:体育比赛分两队,两队都不想要她,即便她从始至终保持着尴尬的积极参与的微笑;想要讨好班上的红人宝拉,只换来宝拉的利用,替人打扫卫生;而明知道被人利用,还干得特别带劲,正所谓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老师只当是全班太平,一派小清新没谁惹麻烦老师最开心;家长管养不管育,成人世界的一堆麻烦就已经令人焦头烂额了……影片没有着力交代孩子的“不合群”,而是煞费心机地表现了孩子的“想合群”,这样便回避了交代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恰是抹煞了原因,才能在感性上引起不同经历和体验的观众的共鸣:我成绩太好、我成绩太差、我长得不好看、我长得太好看、我单亲家庭、我家庭条件太好……所以我被孤立。
儿童世界的残酷尚在影片后面潜伏着等待一波三折,在这里先指出观众的对号入座是不可取的,原因在于,看电影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成年人先对自己的成长史有一份自觉和理性,毕竟成年人担负着后辈的教育大业,而教育,又不是把下一代教育成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回到影片,我们当然要接受,李善的境遇不是文艺作品里的胡诌,既然在我们的成长史中那是一种“史实”,在今天的孩子身上也只能是一种“现实”,因为在代际传承的教育中,没有人为此努力过。
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剧情总会反转,而且超出观众的预料。
正当四年级女生李善山穷水尽之时,转学而来的韩智雅带来了柳暗花明。
李善小心翼翼地接近韩智雅,二人渐渐一起玩耍,成为了亲密的小伙伴。
亲密的标志就是二人之间有了不能对外人讲的秘密。
韩智雅告诉李善,自己的妈妈在英国,已经很久没见过妈妈了,一提起妈妈,照顾自己生活的奶奶就发脾气;而李善也说,自己那个爱喝酒的爸爸,一提起爷爷的事情就烦躁,还酗酒。
两人因此同病相怜。
同病相怜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不仅仅对未成年人,对成年来说,也是一种不再孤单的感觉,因为天底下不是只有自己才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而上天给我带来的伙伴,他(她)也面临差不多的麻烦,我说的事情,伙伴一定会感兴趣,解决不了的麻烦事,有伙伴和我一起顶着呢。
看起来,这个开心的暑假,李善已经告别了过去的阴影,迎接她的是美好的五年级。
然而并没有。
韩智雅竟然对自己嫉妒了,因为在一切共情之外,韩智雅无法接受李善和妈妈的亲密。
而李善只顾收获亲情友情,全然不觉韩智雅方面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这真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就像今天,多少人对自己发在朋友圈的内容理所当然,对自己的理由和成就都十分坦然,但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默默地屏蔽了你的朋友圈。
对韩智雅来说,刚才你李善还在和我共同吐槽甚至两眼相看泪涟涟,可转眼你却和别人笑得欢,如果这都不算背叛,还有什么算背叛!
你且无情,休怪我无义。
韩智雅竟然倒向了宝拉,那个李善心里的阴影之源。
如果这都不算背叛,还有什么算背叛!
借由影片发展至此的剧烈戏剧冲突,多少观众回忆起自己人生最初的撕咬:——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分明是你先挑起的啊!
——是你先挑起的啊!
——我到底怎么你了?
——那我怎么你了?
——分明是你先黏着我的啊,你一个被孤立的人。
——什么?
——我没说错啊,你被孤立了啊,一天到晚就自己一个人玩。
总挑些会被大家孤立的事情做。
——……(急促呼吸)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小演员一脸无邪背后的残酷,尤其加剧了这种冲突。
而一点都不消停的五年级就这么开学了。
自从短暂的好伙伴韩智雅倒向了“敌对阵营”,在”敌对阵营”学霸班花小团体的操纵之下,韩智雅和李善终于恶语相向,互相伤害,曾经相互的秘密,现在被对方当面揭穿,曾经给对方的呵护,现在需要通过伤害加倍索还。
手持摄影在讲述这些暗藏锋厉的小孩子心事的同时,不断地出现街道、教师、学校平静之下嘈杂的同期声,呈现的是现代韩国的平静和煦的市井生活,这是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电影最重要的表现手法——疏离。
在电影之外我们能不能注意到教育和工业化社会更巨大的鸿沟和疏离?
西方的现代化带来的是教育的工业化,但正如现代教育先驱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学校教育是定时定量化的,然而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呵护,却必须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有时又需要杂乱间种放任不管的自然农法,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ང་ཚོའི་འཇིག་རྟེན། 》བྱིས་པའི་མཐོང་སྣང་ལས་ཕབ་པའི་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བརྩེ་དུང་ཞིབ་ཚགས་ཆེ་ལ། ཐུགས་ཁུར་གྱི་ཟུར་ལས་བུད་པའི་བརྗོད་བྱ་རླབས་ཆེ་བར་སྙམ། བུད་མེད་ཀྱི་ནང་སེམས་ནི་ཆུང་དུས་ནས་ཚོར་སྐྱེན་ཟབ་ལ་ཉོག་འཛིང་ཆེ་བ་ཞིག་ཨང་། ང་ཚོ་ཚང་མ་ལ་འདི་དང་འདི་འདྲའི་གཏམ་རྒྱུད་དེ། མཛའ་གཅུགས་ལས་དང་ཐོག་གི་ཨ་གསར་དང་དེ་རྗེས་ཀྱི་རྒྱབ་འགལ། ཐ་ན་འཁོན་འཛིང་སོགས་ཡོད་སྲིད། གློག་བརྙན་དུ་ང་རང་ལ་བག་ཆགས་ཆེས་ཟབ་པ་ནི་མི་སྣ་གཙོ་བོའི་ནུ་བོ་ཆུང་ཆུང་དེའི་ཁ་ལས་ཅི་མི་སྙམ་པར་ཐོན་པའི་སྐད་ཆ་སྙིང་རྗེ་བོ་ཞིག་སྟེ། ཨ་ཅེས་ཁོ་ལ་ཁྱོད་ཀྱི་རྩེད་གྲོགས་དེས་ནམ་རྒྱུན་ཁྱོད་ལ་གཅར་ནའང་ཁྱོད་ད་དུང་ཁོ་དང་མཉམ་དུ་རྩེེ་དོན་ཅི་ཡིན་ཞེས་དྲིས་པར། ཁོས་ལན་དུ། ངས་ཀྱང་ཕྱིར་ཁོར་གཅར་ཡོད། ཡིན་ཡང་ཁོས་ཡང་སྐྱིན་པར་ང་ལ་གཅར་བྱུང་། དེ་ནས་ངེད་གཉིས་མཉམ་དུ་རྩེ་བ་ཡིན་ཞེས་ཟེར། ཨ་ཅེས་ཁོ་ལ་དེ་ན་ཁྱོད་ཀྱིས་ཕྱིར་ཁོར་མི་གཅར་དོན་ཅི་ཡིན་ཟེར་བར། ཁོས་ལན་དུ། དེ་ན་ངེད་གཉིས་ནམ་ཞིག་ལ་རྩེ་ཐུབ་ཨང་། ང་རྩེ་ན་འདོད་ཟེར། སྐད་ཆ་འདི་ནི་ཅི་འདྲའི་ཡིད་དུ་འོང་ཞིང་གནས་ལུགས་ཀྱིས་ཕྱུག་པ་ཞིག་རེད་ཨང་། ལེགས་བཤད་བྱིས་པའི་ཁ་ན་ཟེར་བ་ཅི་མ་བདེན། སྐད་ཆ་འདི་ནི་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ཆེས་གནད་འགག་གམ་མཐོ་རླབས་མཚོན་བྱེད་ཅིག་ཏུའང་མཐོང་།
这部电影打出她的名字要在豆瓣翻上几百页可能才能找到她,因为她的导演不出名,演员就是几个小孩子,什么多余的场景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特效什么的。
说的就是四年级的小孩子被校园暴力啊。
你被孤立,我被孤立,然后我们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声援者四种角色悄悄转换的。
但其实结局是骗人的,我和别人一起孤立过你之后是没有机会再成为好朋友的。
我当然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就是一伙好朋友在一夜之后背后的人就说了你很多坏话还要当着你的面嘲笑你不和你玩,像一个病毒一样被人排斥,并且撺掇所有人都孤立你,从此以后,谁和你玩在一起会被所有人声讨,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我也曾经是施暴者啊,因为你不和大家一条战线的话被孤立的就是你了,那种和别人一起孤立别人的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好受,会觉得其实毫无意义,但是你不和她们一起,这是你唯一一条路可以逃出去和她们有一起玩的机会了。
旁观者的时候最好玩了,那时候已经放弃了和那群施暴者一起玩耍的机会,但是也没有想法去帮助受害者,只想着明哲保身。
声援者对于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孩子是最势利的,他们懂得利用大人对他们天性的爱护让大人们相信他们是无害的,他们成群结队的往好玩的往他们羡慕的走,他们厌恶低下的无能的虚弱的,所以他们成群结队的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为乐。
他们有时候比大人更懂得恃强凌弱这种道理。
施暴者永远抱着我没有错,就是他们这些讨厌的受伤者非要把我塑造成坏人的模样。
所以想着长大就好了,从一个阶段逃离一个阶段越来越开心,离那些施暴者越来越远,最好永不联系。
还好每个人都会长大。
校园霸凌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实就是这么直白的出现了,并将长久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一辈子。
他们的孩子变得厌恶与人交往,厌恶自己。
《底线》里有一个校园霸凌案件,然后就想到电影《我们的世界》,把校园里的冷暴力/语言暴力等霸凌现象做了深度细腻的拆分。
同学情谊归类于友情,友情感觉是最脆弱的,爱情和亲情里还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友情似乎就纯靠吸引力法则了,磁场越强越牢固,读书时就靠兴趣爱好捆绑在一起,长大后还要叠加各种态度或者方式什么的。
而且友情还有奇妙的分寸感意识,不需要一直黏得那么亲密,像刘嘉玲有次分享和王菲的感情,有时候两个人坐一起,各自安静地思考,也是很好的交流。
友情里如果有那种占有欲或者控制欲强的一方,还挺恐怖的,这种情况在爱情或者亲情里就很常见。
李善性格偏内向,但内心其实很向往那种成群结队的小团体氛围。
她挺单纯的,也愿意付出,更愿意让利,小小年纪懂得忍辱负重也不好。
我在想,这些遭遇会不会让她过早养成讨好型人格呢?
好在她最后终于绷不住,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
不过李善妈妈教育理念还不错,虽然妈妈很忙,没时间照顾家里,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粗中有细。
她有自己的幽默感,即便为了生计忙得喘不过气,但还是留了耐心和女儿打打闹闹。
这样的妈妈是大气的,对自己对别人都大气,不会把大家弄得很紧绷。
韩智雅第一次腹黑,也是看了李善和妈妈撒娇打闹后爆发的,她很缺爱,所以容易摇摆不定。
她一直和奶奶住,父母关爱是缺位的,看到别人都是一家整齐的,她容易扭曲。
于是她给自己编织了各种谎言,来包装自己,来迎合同学们会追捧的兴趣点。
大概也因为缺爱,她也不容易相信真心,小小年纪就把翻脸无情修炼得炉火纯青。
宝拉的扭曲在于,她是霸凌领导者,她喜欢拉帮结派,然后孤立别人,最可怕的是,她还会去玩弄别人的善良和天真。
她从小就必须独占第一,韩智雅考试超过了她,友谊的小船立马翻过来,毫无余地。
这种人长大后非常恐怖。
小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路漫漫,心理教育尤其是刚需。
整部影片的主要人物全部由孩子们构成,家长、老师均是附属品。
在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玩伴里总有孩子王,也总有躲在角落里被大家孤立的那个。
李善就是被大家孤立的那个。
每次分组玩躲避球她都会成为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被挑走,李善的眼神也从期待一点点转为失落。
即使上了场,李善也会被队友各种诬陷,说她犯规,将她罚下场。
这无疑比不选她更让她难受。
李善只好默默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玩的那么开心,那么投入。
小孩子的不喜欢是直接的,没有原因的,伤害也是直接的。
在一个朋友大过天的年纪里,长期的被孤立使原本活泼开朗的李善变得郁郁寡欢。
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始终没有人愿意靠近她,接纳她。
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可以改变现状,不再这么孤独。
宝拉是班里的孩子王,美丽可爱,所有人都以她为中心。
只要能跟她做朋友,就不会被孤立。
为了能够参加宝拉的生日会,李善毫无怨言地帮宝拉做值日。
当看到宝拉的生日邀请卡上写着礼物要超过5000韩元时,家境不太富裕的李善只好自己动手编了一条手链。
这条手链承载着她对朋友的渴求,她希望宝拉可以感受到这份心意。
宝拉生日的当天,李善满心欢喜地按照贺卡上写的地址去了。
但她万万没想到,宝拉给她的是假地址。
李善一瞬间心灰意冷,原来一切都是自己在自作多情。
原来宝拉从未想过真的邀请她,更别提要跟她做朋友了。
李善难受得想把手链扔了。
也许让自己没有期望就不会再有失望吧。
有时候,我们怕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被孤立后带来的恐慌。
因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孤立而产生的孤独。
就在李善陷入迷茫的时候,转校生韩智雅出现了。
她主动与李善说话,并大方地夸赞李善的心灵手巧。
李善感到受宠若惊,终于有人愿意接纳她,珍惜她的心意。
李善开心地把手链送给了韩智雅。
之后的暑假里,她们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
每天形影不离。
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彼此心底的秘密。
但每一次看到李善和家人之间的温馨互动时,韩智雅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韩智雅的父母亲在她一年级时就离婚了,后来父亲有了新欢,将她托给奶奶照顾。
亲情的缺失让她变得敏感且自卑。
为了能让李善愿意跟她做朋友,她甚至编造谎言遮掩自己的家庭背景。
后来在暑假补习班里,韩智雅结识了宝拉,知道了李善在班里被所有同学排挤和孤立的事。
但其实韩智雅转来李善学校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她在原先学校里被排挤、被孤立。
她好不容易才告别过去,重获新生,绝不容许自己再一次重蹈覆辙。
于是,韩智雅就此“黑化”了。
开学后,她迅速跟宝拉成为了闺蜜。
并且跟着所有人一起孤立李善,甚至诬蔑李善。
起初,李善还天真认为她和韩智雅之间也许存在着误会。
她甚至第一次做了坏孩子,去偷母亲的钱给韩智雅买了贵重的生日礼物,希望这样可以让两人的友谊和好如初。
在韩智雅生日的当天,李善想着去她家给她一个惊喜。
然而这一次李善敲对了门,却仍旧是失望的结局。
她捧着礼物看到的,是冷漠的韩智雅,还有宝拉和她的朋友们。
李善发现自己依旧是不被邀请的那一个,但比之前更让她感到气愤和难过的,是昔日好友的背叛和疏离。
于是,李善也“黑化”了。
她趁着韩智雅和宝拉闹别扭的期间,把韩智雅的家庭背景还有转学原由统统告诉了宝拉。
宝拉开始引领着众人打击韩智雅,对她进行各种排挤和污蔑。
李善看着韩智雅也受到了孤立,本以为会感到报复成功后的大块人心。
但她并没有,她甚至感到羞愧和后悔。
李善急忙找到宝拉想阻止这一切。
而宝拉却振振有词地告诉她:“这些分明是你自己说的,为什么现在要反过来指责别人。
”而再次遭到排挤的韩智雅也将所有原因归咎在了李善的身上,展开了对李善的报复。
就这样,韩智雅和李善开始不断地互相揭短,互相伤害,甚至在班里大打出手。
两个明明同病相怜的人,却非要置对方于死地。
好像只有报复才能获得快感,只有让对方更惨一些,才能暂时忘记自己的狼狈。
而一旁的宝拉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笑看风云。
其实无论在孩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里,像宝拉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和父母的溺爱,再加上外表的出众,这类人认为自己就是上帝。
理应享受着掌握一切的特权,所有人都应当顺应她的感受,赞同她的是非对错王思聪说的没错,再美丽的皮囊碰到丑陋的心灵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宝拉也是一样。
影片的最后,李善从弟弟童言无忌的话语中深受触动。
我们都不想被孤立,都想挤身于热闹的人群中,可是这样就真的可以找到自我了吗?
又是一次玩躲避球,李善一如既往地站在一旁,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一个韩智雅。
她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淡定地看着喧闹的人群,她们开始学会了正视自己…我们在努力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同时,是不是忘了问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不要为了盲目融入不属于你的世界,而离自己的世界越来越远。
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也没有那么糟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无畏孤独。
人性是善恶同体。
李善与韩智雅的交好也是各自的处境和需要,前者是在本班被孤立,后者是因被孤立而转学,趋利避害的两个孩子走到一起同吃同住。
李善与韩智雅的交恶是由于韩智雅偷看到李善与妈妈的恩爱受到刺激,联想到自己离婚的父母没有母爱,产生妒忌。
韩智雅与宝拉的交好是同样在补习班,经济条件接近,自己急需融入集体而避免重蹈覆辙。
韩智雅与宝拉交恶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而遭到宝拉的妒忌。
宝拉身上的恶在很多大人身上都有体现,那就是气人有笑人无。
家庭的优越、良好的成绩、俊俏的面庞等方面出众,成为孩子王,会利用优势,团结多数打击异己,从而在班级里制造了恶的氛围。
李善和韩智雅在没有恶的环境下都有善的一面,特别是李善,从名字就能看出她的善良更多一些。
李善将自己编制的手环送给韩智雅,韩智雅看李善喜欢彩笔就买来送给她。
开学后虽然看到韩智雅在疏远自己,但还是偷拿了妈妈的钱给韩智雅买了礼物送过去。
但宝拉在挑拨离间,李善与韩智雅之间的秘密被宝拉利用放大:宝拉与韩智雅一起过生日不通知李善,唆使韩智雅向李善要回赠送的彩笔盒。
宝拉向别的同学说韩智雅故意扔掉李善妈妈做的饭团,还说韩智雅当时是从文具店偷的彩笔。
李善的爸爸喝醉酒躺在路边被韩智雅看见并写在黑板上羞辱李善,李善将韩智雅的父母离婚及母亲没有在英国工作的虚伪当众揭露,两人的恩怨升级,直到互相大打出手。
李善看到弟弟又被邻居延浩打了,问怎么还和延浩玩?
弟弟天真地回答了李善的疑惑,他打我,我再打他,他再打我,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呢?
因为我想玩。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冤冤相报何时结束呢?
体育课上,李善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说韩智雅没有踩线,因为她还想与韩智雅度过那段美好的暑假时光。
在恶的环境里同样被伤害的人还要以恶对恶吗?
需要有一方勇敢地站出来,原谅对方,包容对方,用真诚铸造起宝贵的友谊,最终她俩互相凝视对方,在我们的世界里要坚守善良: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接纳包容、真诚互爱……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是看完后仍会觉得心里有丝丝缕缕的难过。
可能是导演的镜头太细腻了,就像一开始镜头追着小姑娘的面部表情刻画。
从喜悦、期待、甚至是祈求…再到最后的失望。
从大人的角度看向那个孩子的世界,有回溯的心惊,又有身临其境的心痛。
如果我的手可以透过屏幕,真想去抱抱她再陪她好好玩一场。
可能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会揪着观众的心。
从开场到结束,一直很怕很怕她们之间有过度的不可挽回的伤害。
还好,应该感谢导演手下留情了,不然这电影又成鞭子了,抽得人心痛不已。
女孩子的成熟过程可能就是从单纯的心理上构筑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
好写实的风格,还好没有出现无可挽回的戏剧化冲突。
从来不觉得小孩子就是天真无邪的。
但是,如此不善交际的我,感谢那一年,有人愿意和不会跳绳体育超级不好害羞腼腆自卑的我一起玩,你们都是小天使。
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个人一生性格的奠基石,之所以不说家庭环境,我还是很善意地去想家庭环境是不能决定的,而家庭教育是可以选择的。
虽然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不能要求一个工作不如意与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失意到喝醉酒的爸爸能够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其实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再去理解四年级小朋友的想法。
四年级的小朋友可能已经谈恋爱两三年了,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只会觉得哦天哪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懂什么。
可能你已经忘记了你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小男孩,比你21岁的时候还要更认真。
感谢导演没有简单化小孩子们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而残酷地反映了他们。
也许你会说生活没有那么残酷,那你肯定很讨人喜欢也很幸运。
事实上那些刚刚开始理解成人世界又缺乏家长正确引导的孩子是最容易以恶意来对待他人的,班里那个最不好看最肥胖成绩最不好最矮最不讨人喜欢的那个人就成了他们恶意的宣泄点。
你可能会说那些带有恶意的小孩子也很无辜,他们甚至也是自卑敏感的,缺乏家长的爱,没有安全感,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可是,我们不是耶稣,无法用爱来给每个人渡劫。
恶意就是恶意,即便有各种背后的故事,也无法被忽视,并难以被原谅。
影片最后并没有交待清楚两个小姑娘会不会和好。
我猜不会吧,毕竟有些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像那个夏天的凤仙花汁一样只能留在过去的回忆里。
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强行煽情与和好,像那些个失去联络的小时候玩伴一样,并不知道现在的他们过得到底好不好。
他们的世界也曾是我们的世界,即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和难以理解,也愿每对父母都能更多地去尝试了解自己的孩子,至少从完善自己开始做起。
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1、电影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相当不错的了,老师不以成绩对学生偏爱,学校反对暴力……这在国内是少有的;2、电影中李善的家庭也是相当不错,有那么一个好妈妈,甚至让人艳羡,穷只是白璧微瑕。
现实生活中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群体里人缘蛮好的,也很多人见人爱的,穷实际上并不是不合群、被孤立的原因,只是n多借口之一。
3、李善并不懦弱,也不低自尊。
现实中常有那些表现懦弱的、低自尊的孩子往往被欺负被孤立。
可见在群体里被孤立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鼓励孩子,不要因此而自责,每个孩子都不完美,也并非都快乐,包括那些在群体里风光无限的,他们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快乐,比如宝拉……你只是被击中了而已,理解为自己的幸运吧。
4、李善是那种在家里特别懂事的孩子,赢得大人的赞赏和关爱。
现实中也确实这种在大人眼里“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孩子群体里不受欢迎。
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毕竟大人的观念和孩子还是不同的,大人认为满意的行为方式和孩子认为的好也不同,孩子还是比较讨厌那种特讨大人欢心的性格。
长到这个年龄有些是精神上脱离父母,极力寻求群体认可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的。
5、通篇看来,李善确实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会说话,在一些敏感时刻说出来的话、做事的态度方式,让人感觉不舒服。
比如韩偷彩笔的时候,李善表现出来的“不该偷、怎么能这么做呢?
”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的。
郊游的时候,李善主动找到韩,那番对话,看似诚恳,但是于对方来讲这种直接说出来的方式使得韩很没面子,甚至是感觉到自尊被伤害,这其实真的只是思维方式和说话技巧的问题。
李善好心做了坏事。
惹得韩生气,很正常了。
再有看到韩戴着自己送的手链时,主动上来搭话,说出口来的也是感觉这孩子真是太不会说话了,说了还不如不说。
等等 电影拍的接近现实,孩子的表演也可以说很到位。
让人有很多反思,回想自己小时候……那么多泪水、孤独、痛苦、无奈、迷茫、伤心、尴尬。
庆幸终于长大了。
长大了谁再对我不好我可以说句“去你妈的!
”然后啐他一口唾沫扬长而去,劳资才不在乎你是否喜欢我呢。
但是小时候真的不敢,被孤立简直就是坠入深渊一样。
谁说童年美好来的?
让他变回小孩儿去吧。
6、可见,被孤立是客观存在的,偶然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刺碰巧长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然后大家就都躲着你了。
当然更多人的并不是因为收到你的伤害而远离你,他们和你还没有什么接触,他们更多的是懦弱,害怕被人另眼相看、害怕自己因接近你而被群体不接纳,才远离你的,他们就像墙头草。
无辜的大多数也是懦弱的大多数也是平庸的 大多数。
所以,当你被孤立时,至少说明你不属于那个大多数。
你是有个性的,很可能在将来你会超越他们。
学校环境好、家庭气氛好、经济条件好……等等都不是决定因素。
7、反过来换个角度来看,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留下的是揪心的痛和深深的害怕“被孤立”的恐惧。
相信有过被孤立经历的孩子和被孤立恐惧的孩子,都能感到深深的揪心。
如果让我们站在那个操场上当一回李善,恐怕仅仅是十分钟,都是很煎熬的。
被大家孤立的那种痛苦,带着耻辱感的痛苦,真是无以名状。
如今当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时,真心心疼李善这个小女孩。
人性之丑恶,群体的丑陋卑鄙懦弱……让多少无辜的孩子被欺凌被孤立被冷暴力深深伤害。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儿呢”
意外惊喜的儿童视点题材,品尝评价味道十分浓郁。无论哪段年龄层,受主流环境影响会形成小圈子,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因为有类似经历,这种状态和心态有实感,内心幼稚和真实呈现一线之差,演员表现好导演处理得当;PS:上了年纪的观众无不感概其细腻!!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在某个阶段经历过被孤立之后才能变成现在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欢她弟弟说的那句话:“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哲理。
我们的世界。韩国。
女生间那复杂的友情,形影不离,嫉妒,背叛,孤立……拍的那叫一个精准。果然是女导演拍的。同伴交往就是这样残酷无情,谁比谁更狠。小团体的排外性。结局还算有一抹暖色。成长从来都是蜕皮般的阵痛。四星
「一直打来打去 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啊?」
32113-4-9
不同于爱情的初始阶段,没有了荷尔蒙的庇护,友谊就是那种靠得太近就会发现,所谓的“我们”毕竟是两个人,从而在环境的趋势下,做出利己的选择。当然了,爱情也没好到哪里去,在交往结合繁衍以后也会失去荷尔蒙的庇护走向一样的结局。只有祈祷着上苍开恩,不要将我们至于那样的抉择之中。
能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共鸣,这几位小演员真的演的很棒,那种初见的生疏,友情产生裂缝后的尴尬,甚至是情感的爆发都拿捏得十分棒
女孩之间的友谊似乎永远比男孩间的复杂又心思深重。弟弟一语道破玄机,这就是我为啥那么烦事逼型女孩的原因。
然而,没过多久,两个女孩的友谊便出现了细微的裂痕,这裂痕在韩智雅认识宝拉之后有愈演愈烈之势。新学期的第一天,当韩智雅对李善的招呼视而不见时,李善心中宝贵的东西碎裂了
幼年的儿童最容易埋下恶性的种子,他们所目睹的世界和社会,不管好坏都会全部吸收,这是最可怕的地方,可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却很难去发现或者阻止其发生。如何让孩子长大后能善待自己和别人,的确应该从小就营造好的环境。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塑料花友谊才是永恒不败的。
经常给女孩的近景/特写镜头,显得很刻意,灵动不足
大人怎么会注意,小孩指甲盖褪掉的凤仙花液,盒子里编制好送不出去的手绳,躲避球赛总是第一个被击落,英语测验总是成绩平庸。大人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自己却在天桥上烂醉,在空床前发呆,在海滩边只会抽烟,不发一言。若经受过日光下没有归属感的凌迟,当生活再殴打你时,便不会再还手。
一段经历,而不只是个故事
总算看到一部细致描写儿童心理变化的电影了,没有男追女,也没有搞笑或娱乐,对一个孤僻女孩的心理与处境描写得很真实,很耐人寻味。不过,影片如果多用李善的眼光和角度去拍摄,感觉会更好,如果画面、音乐等元素更讲究一点,影片质量也会更高。现在这评分有点虚高。
弟弟太可爱了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