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Sherwood Season 2

主演:大卫·莫瑞瑟,莱丝利·曼维尔,莫妮卡·杜兰,大卫·哈雷伍德,洛琳·艾什本,罗伯特·林德森,斯蒂芬·迪兰,夏琳·怀特,佩里·菲茨帕特里克,克里斯汀·博顿利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失魂舍伍德第二季》剧照

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2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3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4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5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6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3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4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5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6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7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8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19失魂舍伍德第二季 剧照 NO.20

《失魂舍伍德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0531高先L(瞎写的)

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2 ) 以女通讯录的视角看《从今以后》

2024年11月18日,阴雨连绵,在高先电影院加场放映的《从今以后》却是full house。

整部电影走势平缓,节奏不疾不徐,对人物背景的交代很简洁,氛围的渲染上也十分克制,让观众很容易就代入现实,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邻居家。

然而甫开始放映,Pat和Angie第一场登山的戏还没完结,坐我旁边的女士就已经掏出纸巾擦泪,可见浓烈的情感有多么打动人。

电影的主要冲突由Pat的突然逝去而引起。

Pat说70岁立遗嘱,偏偏意外就在计划实施前不久到来。

与Angie共情的观众当然会想“要是Pat早点给遗嘱签字就好了”,可是数十年相濡以沫,Pat已经做到了一生一世照顾Angie,谁又能责怪她任何事情呢?

我想导演做这部片的用意并不是要鼓励大家趁早立遗嘱,而是在于要公众看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如果Pat和Angie是一男一女,恐怕早就水到渠成地结了婚,那二人在法律上就会是最紧密的两者,自然不会有后来的麻烦事。

而所谓反歧视,想要的不就是这种水到渠成吗?

想要Angie和Pat的悲剧不出现在其他同性伴侣身上,光是呼吁大家立遗嘱是不够的,单凭个人的力量总有百密一疏,总会出现意外,而如果有制度支持,大概一切都会简单很多。

并不是说同婚本身没有问题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叔·叔》大段地描写老年男同的“欲”,而在《从今以后》这部讲述女同性恋的影片,突出了一个“守”字。

Pat与Angie的相守其实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有浪漫的开头,还有贯穿始终的温馨和激情。

从影片开头两人泡茶、用WeChat发链接的细节中,不难看出Angie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很依恋Pat,而Pat则将照顾Angie当作做自然的事来做。

这样的设置让失去Pat的Angie显得更加无所依。

但“做师奶”是否就意味着成为伴侣的寄生虫呢?

导演借Angie之口,明确回答“不是”。

男权异性恋社会通常将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看作是妻子依赖丈夫的模式,一部分社会学家因此提出,已婚女性也要参与社会生产,这样才才能实现独立;但也有学者如上野千鹤子,强调“主内”的价值,鼓励大众看到家务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的重要性。

在《从今以后》中,为Angie照顾父母的帮佣会收到高额酬劳,这就是家务劳动也是劳动的证明。

Pat在经济上照顾Angie,Angie又何尝不是在生活上照顾Pat呢?

所以当律师朋友Yvonne提议让Angie向法庭以一直依靠Pat生活来提出生活费的请求的时候,Angie一口回绝。

在Angie眼中,她和Pat的相处不是供养和受资助的关系,她们的相守是平等的。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视角,真的很惊喜。

在Pat过世之后,Angie希望守住她们的爱巢。

Angie父母在乡下有村屋,所以她并不是没有地方去的。

金钱方面,Pat一直对哥哥一家人很大方,Angie也不介意Pat帮扶穷亲戚,甚至主动想把保险箱的名表送给Pat的侄女。

所以,Angie争产更多是出于情,而非利。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区嘉雯和陈宝珠演过的那对生旦,一方走后,另一方“不改装修格局情调,长住旧居平静地过日”,可惜这种生活对Angie来说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片中死与生的对比值得关注。

Victor哭诉自己是因赚不到钱而被女友抛弃,这一幕很能反映现实:直男总是相信只要自己赚到钱,就一定能娶到理想的老婆。

最后知道原来是女友意外怀孕不知所措而提出分手——原来和死一样,生也会让人不知所措。

主动讲出“Angie姨,我一定支持你”的Victor,最终因为要成家而变作了爸爸争夺物业最有力的武器,实在是讽刺。

用“生”来反衬“死”的写法并不少见,而且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告诉我们,生者才是最重要的,包括现在正在上映的《破·地狱》,这是所有人理性上的倾向。

但Angie是感性的,她永远以Pat的意愿为第一准则,哪怕神棍说了Pat忌水,也要为她海葬;一读完Pat将房产留给自己的遗愿,马上决定出律师信打官司。

说到底,最在乎和最了解Pat的都是Angie,或者说,只有Angie。

所以她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懂她的当然是我,不然还能是你们吗?

”影片呈现了Pat的了生物学家人和自己选择的家人。

骨灰堂外的一场短暂的哭戏告诉我们,Pat的哥哥对于失去妹妹这件事当然也是伤心的,但他连妹妹的生日都记不得。

Family of choice这个概念多被应用在性少众群体和其他支持性群体中间,最后陪在Angie身边为Pat举行花瓣海葬的,就是她们自己选择的家人。

其实我有稍微阴暗地揣测,如果Pat和Angie不是成功经营了工厂,生活不那么优渥,那双方的生物学家庭对于她们一起生活这件事,还会接受得这么自然吗?

从小不被偏爱的Pat,又是不是因为对与家人的感情没有信心,所以才担起大家长的责任、处处关照他们?

影片结尾处,Angie回忆Pat对自己唠叨过的关于“家人”的话题。

Pat说在遇到Angie之前,每次说起“屋企人”都会想哭,言下之意便是Angie才是她内心最认同的家人。

但哪怕是前文所说的神仙眷侣任白,也没法在官方公开场合以伴侣相称。

1989年任剑辉的讣告上,白雪仙只能署名“盟妹”;Pat的骨灰安放仪式上,Angie要以朋友身份站在生物学家人的后面。

可见时至今日,社会在同性伴侣关系的认同上的进步仍十分有限。

除了感情,电影同样很强调Pat和Angie的性缘关系。

我自己作为性少数身在山中,习惯了看各种性别的人在一起,直到读了一些影评和观后感才了解到,原来一部分异性恋人群真的会习惯性地将两位挽手的女士当作好姐妹。

这样一来,Angie亲口说出的“Pat不只是我的好朋友”,以及“如果有男人想碰我,我也会反胃”,就显得很可贵了。

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吻则更加感人至深,导演在某次Q&A中说,他拍这个镜头就是要强调Pat和Angie是爱侣关系,不是什么好朋友。

2024年了,两位年逾古稀的女演员交出一场这么深情的吻戏,本身就很有意义,这就是大声说话,这就是representation。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好想说,是啊,我们拉子就是这么痴痴缠缠,70岁又怎么了,就是要抱抱,就是要锡锡。

除了在律师楼的那场哭戏,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阿美和Victor把Pat的骨灰拿回家后,Angie那个醒了又不想醒的镜头。

光是这个镜头,金马让区嘉雯入围最佳女主就是明智的。

那时Angie半躺在沙发上,可想是一夜无眠,或是在床上睡得不安稳,此时要她醒来面对从今以后都没有Pat的生活,面对那已经烧成一捧灰的爱人,实在是太残忍。

一直在想为什么英文片名会叫做All shall be well呢,明明失去爱人是一件永远都不会well的事情?

看完电影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放映会的Q&A,我忽然有了头绪。

会上区嘉雯分享了她做的人物小传,她说打完官司的Angie虽然不会再与胡家人往来,但她不是怀着恨意死去的。

所以片名也许是在说,Angie看完那份遗嘱草稿后,终于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此外的事情就都all shall be well了。

这种解释也许不贴合导演想法,却是我作为一个纯爱战士愿意接受的。

有人说今年的金马是东北给子大战香港拉子。

看到性少众的生活被如此大大方方地呈现出来,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还挺开心的。

总之祝福香港拉子。

 3 ) 平权?何时?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4 ) (HKIFF48)情比金坚,触动人心的留白之美

极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打动小编的心。

年近六旬Pat姑和Angie姨,通过两位老人的夕阳之恋,见证了爱情的真挚与坚韧。

被她们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感动、打动,流下了动情的眼泪。

整部电影中,区嘉雯饰演的Angie姨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内心强大、坚韧不拔,面对另一半Pat姑的突然离世,后留下的遗产继承问题以及海葬与牌位设置的抉择,她以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去处理,又在其中对Pat流露出深深的爱意与真情。

影片没有过多的煽情处理,但每字每句都紧扣爱情这一主题,让人感受到了两位老人之间爱得深沉的情感。

电影中有三个片段让人泪目。

一是当Angie姨看到Pat姑立下的遗嘱,那一刻她的内心防线似乎被瞬间击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

这个场景让小编深深地感受到Angie姨对Pat姑的深深眷恋和由衷不舍。

二是在雨亭中,两人深情相拥与热吻展现了她们之间浓烈而深沉的爱情。

三是当Angie姨为Pat姑完成海葬,达成Pat姑的遗愿,撒下骨灰,那种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与告别之情,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然而,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留白部分稍显多了一些。

关于同性之间法律遗产继承问题的处理,以及电影结尾Angie姨和Pat姑家人是否和解,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明确交代。

但正是这种留白,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韵味,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冰山一角。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填补电影中存在的空白,让故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总的来说,《从今以后》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打动了观众的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存在一些留白和不足,但正是这些留白使得电影更具魅力,让观众在遐想中品味爱情的美好。

我给这部电影8分,因为它不仅仅展现了两位老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温暖而美好的瞬间。

 5 ) 这是一篇去香港的游记

这是一篇类似游记之类的东西。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电影,和K一拍即合。

她先告诉我有一部女同片要上映,我说不可能是在大陆上吧。

一查,电影是《叔叔》的导演导的,那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也果然只在香港上映。

于是我随口一说要不去香港看吧,她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我们到了香港。

香港的电影票和其他东西一样,都很贵,一张票要一百多。

走进时代广场,乘电梯上楼,旁边有一个看上去还算年轻的女孩非常亲昵地搂着一位中年女人。

取票的时候,由于不确定香港看电影的步骤,我们站在路中看手机,转身准备看取票机时撞到了她们。

后来进影厅坐下,发现她们坐在我们旁边。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她们大概是情侣。

第一次在公众场合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相关的经历还是大学时北京电影节和一大群人看放映片《女孩》,讲的是跳芭蕾的男孩想要变性成女孩的故事,影片和性少数人群相关,有性场景,但整个观影过程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满足感。

一是观影人数太多,密密麻麻坐在石梯一样的地方,可能有几百上千人。

二是来电影节的基本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并不一定是对电影的题材本身感兴趣,有可能是买不到别场的票了,将就来看的。

但我清楚地知道来看《从今以后》的人不是。

不一定像我们一样远道而来,但至少他们是自己选择的,并且是花了大钱的。

这也不是什么影展电影,只是一部普通的上映电影。

所以,我想每位观众都带着欲求,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感觉当然也和电影本身有关,所有来看电影的人都希望自己看的是一部好电影,更别说稀缺的女同电影。

这是个被忽视的题材,可以被利用的题材,也是个很难拍好的题材。

故事本身很简单:一对相处多年的伴侣,一方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离世,另一方本来和对方的家人相处得很好,到了分割家产的时候,关系大冷,对方家人要你搬出你住了一辈子的家,而你对此无可奈何。

导演杨曜恺原本学的是法律,对法律方面的陈述非常清晰,既不玩文字游戏,也不装高深,专注于表现现实。

这也要得益于他为此做的田野调查,剧情许多来源于调查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这也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熟悉LGBTQ相关话题的人来说,同性恋伴侣的权益并不是个陌生的话题,在西方许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涉及。

但这对香港,乃至于整个中国都是很少见的。

坐在电影院,看着演员们生动的表演。

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完全的表演,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性,给演员时间和人物相处,要求他们放弃技巧,一半是角色,另一半是他们自己。

这点也让我听了之后更加敢于追求生活,因为技艺不是最重要的。

区嘉雯饰演的Angie一个表情就让人想落泪,她失去伴侣后的悲痛,面对不公时的愤怒。

是的,女性不是软弱的,女同性恋也并不低人一等,她们甚至比周围的人都过得好。

她们也并不任人宰割,但当Angie想要站起来反抗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条路可以走。

法律阻挡了所有的道路,法律允许有人无耻地侵占别人的财产。

每当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发出和我们同样质疑的声音。

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碾压性的,公众的忽视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没有人在乎。

凡是将自己的生命系在这种生活方式上的人,都不能不在乎。

《从今以后》并不是《叔叔》的女版,这两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老年男同性恋的困境是,他们都肩负了传宗接代的责任,过了那个年纪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家庭和爱情互不相容。

老年女同性恋的困境是一方遇到大事儿后才浮现出来的,因为女性本就边缘,一反就反叛得彻底。

只要她们接受了自己要和同性生活的事实,那就没人可以阻止。

只有其中一方无法做决定,需要亲属签字时,另一方才会被孤立。

这时,导演提出第二个点,到底什么是家庭?

一对异性在一起久了自然就是家人,一对同性感情在怎么好也成不了家人。

一个天天守护在身边的人,在法律上不如一群根本不关心你的只有血缘的亲戚。

影片的结尾,Angie和一群同性恋好友在船上向大海洒下黄色的花瓣,因为骨灰被Pat的家人侵占,无法实现Pat海葬的愿望。

这点和上野千鹤子提出的晚年和女性好友同居共度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父权制社会,男性可以归属于公司,女性被驱逐出有价值的劳动中心,只能凭自己的力量组建自己的生活圈子。

如果你的家人也是父权制的帮凶,无法理解你的困境,那拥有同样困境的人就更要互相帮助。

这和《寅次郎的故事》的导演山田洋次的想法也有相同之处,寅次郎和樱花同生活在一起的叔叔婶婶并不是直系亲属,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导演说,他想强调的是,血缘并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低次序,长幼分明的东亚国家,在日本,越是被宗族观念束缚得紧,社会就越会生出与之抗衡的更加柔和的东西,在《从今以后》中,这个东西是同性恋朋友。

幕落,看见戏院里只有二十几个人,几对头发花白的老太,我们是最年轻的。

不知她们是朋友,或是电影中那样相伴几十年的伴侣。

或许也只是图个新鲜,看看这稀少的老年女同性恋电影。

K在一旁拍照,被工作人员提醒要把照片删掉。

我只觉得好冷,因为香港商场里的冷气开得实在是太足了。

 6 ) 嬸·嬸?

觀映之後才知道導演楊曜愷前作是《叔.叔》,今次同樣以晚年同性作為題材,不同的是換了女性,但類型不是《嬸.嬸》,導演在專訪中說如果再拍類似叔叔的嬸嬸,只是在做同樣的事,沒什麼意思。

但不得不說,如果他用拍叔叔的方式來拍另一套嬸嬸,結果可能會比本片觀感好很多。

本片的敗筆是過度略過Pat和Angie的相識相戀經過,只是以片首P和A一起在家吃早餐,挽著手買餸買花,和P家人吃飯等日常來交待她們同住的親密關係,但同樣的場景和前作《叔.叔》比較,意境上差很遠,柏與海是地下情,他們有各自平常的家庭而且都不知道和不接受他們的同志關係,有種愛而不得的境況,所以這種日常會令觀眾看得揪心,當時我在影評裏寫了這段文字「柏和海的愛只能永遠停格在那天如夫妻般在街市一起買餸煮飯一起坐在梳化看電視親熱纏綿一起睡在同一張單人床上之後一齊食早餐,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是偷回來的奢侈。

但他們都知道那一天那一晚將一去不復返,成為彼此一夜無眠的回憶。

」;但相反A & P 似老夫老妻式,歲月靜好波瀾不驚的相處,之後P猝死(過程有點太突然,因之前只在花店談笑間提及她膽固醇超標正在食藥,她沒戒口又喜歡飲酒),A和P 從工廠時期已在一起超過30年,當年女同應該不易被人接受,可以說多些他們如何認識和相戀過程,這些經歷會讓觀眾更能體會A因失去P而感到的傷痛。

但故事卻把重心講述A和P家人之間如何處理P後事(骨灰海葬或放龕位)安排上的分歧和遺產分配(因P沒立遺囑),特別是A和P住處應該如何處置等,拍得太零碎,我明白導演的用心是要提醒同志(特別是老年)要預早立遺囑交待清楚自己後事如何安排和財產如何分配,避免家人和愛人之間有任何紛爭,但這其實並不侷限於同志,即使異性同居未婚人士也有同樣的問題,過度著墨其實沒有必要。

P哥哥一家家境不太好,哥哥做停車場保安,嫂嫂是賓館房間清潔工,侄子Victor是Uber司機(車是P買),侄女Fanny一家住劏房,婚姻關係不協調。

A父母和一條唐狗在新界村屋住,P負責幫狗看獸醫,兩老對P頗為倚賴,P死後他們問A將來有什麼打算,A沒有正面回答。

這兩家人的關係其實可以交代多一些,這會令P和A的關係更立體一點。

我只能概括本片是以同性之名,行爭產之實。

同性原素只是被鍍上一層薄薄的糖衣,但慢慢嚐到的是俗套的財產爭奪戰內核,這樣把重心錯置,對我來說,和期望有著明顯的落差。

最後那場P和A在涼亭的咀戲,我覺得用俗語打茄輪會更為貼切,全無美感可言,甚至我認為是惡俗到令人不適反感的地步,直接把我從本片從3星拉低到兩星。

因為本片兩人關係一直是淡淡然如老夫老妻,加上這場激烈的打茄輪咀戲,破壞了整個格調,如果只是輕輕相擁依偎在一起,或輕輕一吻,點到即止,這樣會令人感覺舒服自然得多,同時切合了片首時兩人行山的意境。

 7 ) “同搭过尾班车追盛世,到站二人,又如何切割。”

悉尼电影节加场,很幸运在final几乎完全重叠导致参与感为零的情况下踩着尾巴没错过这部。

虽然加映场没有主创映后交流那part但没关系,这个题材都大荧幕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如同高赞影评说的,电影“平淡地叙述冲突”,整个故事从头至尾萦绕着一种漫长的温情和悲伤并存的潮湿,但不是暴风骤雨,而是在平铺直叙、一镜到底地朴素记叙一滴泪掉下来的过程。

其实我总觉得逝去的Pat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地的缩影,半破碎(至少不那么完满)的原生家庭和明显的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兼具东方的传统含蓄和西方的包容开放。

她可以将身份认同点在大家庭里一部分,也可以极具果敢魄力办工厂做品牌不止不歇。

这种矛盾感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她猝然离世后,爱、或者说爱情不得不被实体化和具像化,从利益视角权衡考量,最后落脚到早已拟好而迟迟未签的遗嘱、身后事里“朋友”的身份、执着得令人动容却又更彰显无力无奈的第一支香和处在风暴中心的楼房。

老年女同性恋人这个看似新颖,几乎没有多少影音材料呈现的隐秘视角下,没有大团圆,有的只有法律权益的空白、矛盾中的锱铢必较和步履维艰。

我们当你是一家人也仅仅是“当”而已,当维系关系的唯一纽带断裂,电影开头的那顿中秋团圆饭就成了绝好的讽刺注脚。

我亦很喜欢结尾的处理。

人生没那么多原谅、煽情和和解。

爱巢没有守住,Pat最终也未被海葬,代替骨灰的花瓣漂浮在水上,和影片的基调一样,就像是阴鸷的云翳裂隙处,洒进来的那点儿浅淡飘摇、让人怅然的晨光。

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了《先哭为敬》的歌词。

不搭调,但用在这好像又很合适:“曾跟你盖起过天国,半世幸福寄托,就算被清拆难重获,还能悼念亦快乐。

携手看晚灯那感觉,教以后都振作,就算是一个人沦落。

往事发亮,润泽了干涸。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尽管它并不令人开心——甚至带着延迟性的、平淡缓慢的忧伤。

All Shall Be Well,生活还得过。

从今往后,大概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大概吧。

2024.6.19 悉尼电影节SFF Dendy cinema

 8 ) 酷儿生活影像,,,想说的话很多自己记录一下

看到区嘉雯老师提了金像最佳女主角,突然想到说其实《从今以后》这部电影很厉害!

它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就是中年拉拉丧妻之后和她亲族的遗产纠纷。

我承认看之前对男导演拍女同这件事有一点怀疑,(至少在中文圈)基跟拉拉这两个群体同被遮到彩虹旗下但文化那么不同,能拍得好吗。。

甚至乎看完之后我都觉得,你放了一段生活影像给我们看,啊那然后呢,这种内容我在小红书上刷到眉头都只会皱一下而没有第二下,是很辛酸很虚无啊,啊那然后呢。。。

但后来想到,一群人要将电影制造出生活影像的效果,要演到没有在演,拍到好像你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在录影,真的是一出壮举欸!

想说不管是什么恋人要记得处理好自己的遗嘱啊,看似困境就是一张legal paper,婚书或者遗嘱,但更大的困境是明明所有人心知肚明Angie姨不只是Pat姑姐的“朋友”,可当葬仪说“家人在前朋友在后”,大家都沉默不当一回事。

这很像《罔两问景》里提出的对周华山“中国对同性恋从来只是默言宽容”的批评,默言宽容不一定意味着酷儿群体就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相较西方而言),因为此处被吊销的不是身体(没有直接的暴力),而是爱、情感以及更多更细更微,却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基础的经验。

我还喜欢葬仪说完话Angie姨无论如何就要穿过人群走到最前那里,千百年来女同群体都是这样“现身”的,现身需要反复、纠结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酷儿们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现身。

还有就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港台读者体电影,没有一个社工,一些媒体,甚至没有打算“表现”什么,很小的生活圈子很近的人,已经足够多隔膜足够多透明玻璃。

Pat姑姐走咗之后以为只是“邻居”的女同朋友们一个二个出现支持Angie姨,Pat姑姐那些从前以为好相处的家人却可以说是翻晒面,这也稍微探讨了一下家庭与社群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界限。。。。

总之就是回味起来我真的还挺喜欢的,虽然我对比较传统的故事大大的电影有一些怀旧的偏爱,这个不是,但我挺喜欢的!

 9 )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以此忠告:不要太乐观。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Ray自知他作为gay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剧本有雏形后会找相似经历的情侣来听table read。

本来写的是angie有一个已婚的异性恋朋友,但遭到老一辈les情侣的一致反驳,因为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决定不结婚,和同性伴侣同居几十年,一般都会和家里断绝关系,同龄的已婚朋友也会逐渐疏远,所以亲近的朋友都是同温层的les情侣。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同性婚姻在香港仍然不合法,但一对同性情侣在海外结婚后,回到香港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香港政府需要按照要求保障海外已婚同性群体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继承权。

可惜香港政府又一次上诉,今年11月的听证会也许会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可能会改变同性情侣的生存现状。

这个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在伦敦上映,有了更深的含义。

 10 ) 《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观后记录

总体感觉是一部比较轻盈的电影,虽然反映的社会问题比较尖锐、一些情绪和冲突也在那里,但是看完之后并不觉得那些愤怒、无奈、悲伤等情绪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一开始感觉有点走不进电影的情节,可能是因为大概可以预料到一些剧情走向,所以一开始感觉有点点模式化,还有感觉问题导向性有点强。

但是后面一些情节还是比较触动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Pat的哥哥和Angie直接对峙的那里,Pat的哥哥直接暴露了想要房子的意图,然后说他们家不欠Angie什么,还说如果Pat在世也会站在他这一边;然后非常悲哀的是,Angie就因此真的动摇了、怀疑了甚至低估了她和Pat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这个真的很让人悲哀,人死如灯灭,在没有很坚实的“物质”证据支撑下,再外加他人的不断动摇和此时情绪的脆弱状态,几十年的感情就这样动摇了,或者说Angie不相信自己了;如果没有后面的遗书草拟,感觉Angie的信心和希望会完全破灭。

还有一个情节是Angie和朋友一起为Pat举行海葬仪式的场景,Angie穿着裙子,微笑着把东西撒入大海,我感觉是轻盈的,就像Angie飘扬的裙摆一样。

还有一幕比较前面,大概是Angie在得知法律不站在她这边、然后Pat又没有给她留下能守住她们的家的凭证时,拿着花去看了Pat,但是在看了遗像一会儿之后,感觉像是有点生气(当然感觉像是爱人之间的撒娇的那种,可能就像是Pat还在时两人拌嘴吵架的那种,当然可能也不太准确),然后把花拿走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最后一幕,Angie看着从原来的家里拿回的装饰灯(可能是Pat还在的时候装饰在家里的),然后回忆了两人的一段记忆,记忆里只有她们两个,在闲谈在拥抱在亲吻在耳鬓厮磨;其实在前面的情节里,两个人的感情都没有受到公众承认的,是被隐没的,比如Pat的嫂子对外宣称Angie是Pat的姐妹,还有Angie父母说她们两个只是朋友,但是Angie(或者说两个人)一直都很勇敢,不管是Angie在上香时还是抢在Pat哥哥前面上香,还是直接反驳父母父母说的她们是好朋友的说法,而最直接的证明或许就是最后的亲吻(另外最后一段Pat说的自己的身世 貌似也透露了她和哥哥并没有亲缘关系?

《失魂舍伍德第二季》短评

HKIFF48 20240328@KG / 看的时候就想到了Henry和Edgar这个case / 除了刻画这对女同主角外,也有不少篇幅(用Angie和ta们一一沟通为引子)刻画了属于这个家庭里其他四个成员各自的生活,很现实,也很为难 / 但我想说fish演的角色所说的解决方案(平分)难道不是(在必须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吗?Angie也可以得到补偿,结果最后还是如她所说只分给了victor一个,该死的父权制和该死的传宗接代思想 / 最后的深吻很真情流露

9分钟前
  • 燕麦拿铁走冰
  • 推荐

【C+】(抓到活导演了)有一种又青涩又老成的撕裂感。。大部分时间生硬的像青年导演的作品,但幸亏几乎在重要节点都能奏效,始终克制压抑着表达欲,积攒下了超强的能量。几场结尾都真好,每次都觉得到这就可以了,导演又总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从确认爱后的战斗,到还她一场葬礼的圆满,最后还是选择回溯,老年拉拉怎么就不能在银幕上深情一吻呢。

11分钟前
  • 伍月
  • 还行

我接受不了

12分钟前
  • 默默
  • 较差

#HKIFF48#他爹的,看完只想赶快立遗嘱,把我的财产留给我爱的人。诶,不对,我好像没有什么财产,倒是有负债.......

15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要不说还得有生活。叔叔是真能看出两人情感的发展和各自幽微的心思,女版则更加议题化了,但生活质感差很多,更不要说哪能看出四十年妻妻的浓情蜜意?比如接吻这个动作,在男版里其实是可以不出现的,但是它出现的时候既有点意外又水到渠成,而在女版里它是一定会出现的,只是为了确证大家早知道有多深厚的感情,这就没意思了。

16分钟前
  • 有为小朋友
  • 还行

有温度的选题,但“空镜+刁钻机位+固定镜头+严格设计的生活流表演”实在太做题家了,每一次叙事留白都在下一场借由不经意的台词补全,导演努力让所有人物合乎情理,做好了随时被质询的准备,可以再大胆一点,连许鞍华都一直被追着骂不是吗。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开头宁静隽永的同性生活诗篇之后,正文开始把控不住,那种想要制造戏剧冲突却又要维持基调的僵硬无力困扰本片至少一小时;阶级冲突固然想为人物寻找更多的支点,但同样淡化了同性议题的重量,矛盾停留在矛盾,困境停留在困境,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叔叔尚有探讨老年男性情yu的时刻,这部只得结尾一吻还要被反复拿出来讲,女性情yu有这么惊世骇俗吗?

19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还行

破地狱里面一个桥段好像就是从这里面抄的。

23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感觉香港独立电影现在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创作模板阶段,犹如《流水落花》《白日之下》之流,都是立足于当前法律无法解决的困境,试图用另一种途径去解决,表面上遇到的困境看似不尽相同,实则大同小异。血缘往往是利益的纽带,情缘才是心灵的归宿。

27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迷惑电影大赏#这个电影有一点点女同要素吗?换成没有领证的丁克不也毫无痕迹。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女同couple都是一个丈夫发型一个妻子发型,一个做丈夫的事,一个做妻子的事,连对话都是“男”“女”有别 ???导演没事吧。再看一看,男导演男编剧……令人无语😓 男的什么时候停止霍霍女性题材,是不能拍男同志吗?本来以为是女性班底想借电影通过同阍,没想到现实更令人作呕🤮

32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看了让人生气和难过,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地方,边缘人群的权益就这么光明正大地被剥夺了。导演没有把剥夺的那方脸谱化,那一家人也生活艰难,最后把人撵走看起来也迫不得己,但这更突出了对被剥夺那一方的不公:自己的家要靠外人的怜悯才能住,说收回就收回,可以想见其中的屈辱。

3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好温情好残忍,拍得很贴地很香港,是会让我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放在一起的电影。chosen family才是真正可以回去的家。

41分钟前
  • 西蔚
  • 力荐

内敛的情感辅以直白的镜头或许会显得有些笨拙,但也确实直截了当的撕开了温馨下的残酷一面,即法律保障的缺失、亲属情分的缺失所带来的自身权利的缺失。这与同性群体的权利、年轻一代的希望这种身份向的缺失产生了某种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缺失”的社会。因此当变故袭来,宜家宜室变成只存在于影像的镜花水月时,那记忆里深情的一吻就会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46分钟前
  • 宫唯明
  • 推荐

愛,是世間最美麗也最沈重的背負。為什麼要爭取婚姻平權?因為,只有婚姻平權了,才能讓 Pat 和 Angie 的財產得到保障、讓 Angie 決定 Pat 要海葬、讓 Angie 在葬禮上站在第一排⋯⋯讓 Angie 本該出現在屬於她的位子,擁有她應有的身份。「家庭」這個滿是幸福外觀的概念,有時候一打開全是臭不可聞的污穢。但好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重新養育自我,也可以組建一種新的家庭。不記得是在哪裡看到一個關於這部影片的報導,大概是說,老年女同志生活在一起,相比男同志,社會接納度會比較高。因為兩個女人在一起可以是手帕交、好姐妹。兩個老男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就是有毛病。在越來越偪仄的環境裡,卻有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關切老年性少數群體,這是非常值得欽佩的事情。

51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人物也稍微有点,唔 ,扁平。为什么默认同性couple就可以相濡以沫、团体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呢。比较喜欢回父母老家的那场戏,说过再多遍的事,还是会被别人悄悄地抹去。

52分钟前
  • chimney
  • 还行

本片和泰国那部“荆棘天堂”可以对照观看,都是关于同志争产。杨曜恺去戏剧化的处理我还是更认可的。其实东亚同志境遇大抵如此——男同出柜往往意味着和家人决裂,女同出了反而等于没出,因为会被固执的认定为姊妹或老友,等一方去世后就把爱贬得一无是处。PS香港还是在进步的,本周终审法院通过历史性判决裁定同性伴侣拥有遗产继承权,笔芯~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0/10 同性爱人离世后的心酸与悲痛,固定机位镜头映衬出形单影只的身影;几次出现的长时间黑屏连接,标志着时间的不经意间流逝;平淡如水的叙事使影片可与《流水落花》做同向对比,同样是聚焦非正统家庭的离合悲欢。Angie与爱侣家人间关系的突然转变,虽非因为矛盾冲突的爆发,但日益加剧的隔阂明显可感。最终Angie放下心头的包袱,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从今往后,一切安好

59分钟前
  • 朝觐电影
  • 还行

太青涩了

60分钟前
  • Alune.
  • 较差

在性少数群体中,有很多的人在一刻不停地为自己的权利做着不懈的斗争,我们当然应该对此表示肯定与支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很多的只是淹没在尘世之中的普通人,他们依旧受困于尚未发展完善的体制与规定之中,并不能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收获自己应当收获的东西。而杨曜恺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无奈的悲怆,将它不动声色地掩藏在了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生活流式的叙述中,而非并我们想象中那种传统的“分家产”故事所带来的鸡飞狗跳和无限闹腾。是啊,更多的时候生活却就是在这样的不动声色中慢慢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在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某个时刻,一切都变得翻天覆地,从今以后,再无希望。

1小时前
  • 🌈raymexic
  • 推荐

我觉得这属于所谓的冲奖片 蹭一下目前西方流行的思潮 完全不顾及观众的感受 高高在上的俯视观众 这你觉得难看 不是电影的问题 是你的问题 导演的名利心 把这部电影熏的一文不值

1小时前
  • 李欣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