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们】的基调如同舞台的背景,是黑暗中的金色,是灵动里的悲伤;贫穷让生活浸泡在平庸里,为了让黑暗中的金色舞动起来,女主尝试了最危险的生涯,遇见爱情,也失去友情。
这部影片最厉害的是反差的运用,比如:男主邀请女主去看他的演出,她为了钱没有赴约,结果在他张扬恣意的舞蹈里,是女主被黑帮殴打成紫色的痛楚;再比如女主和她的好朋友在废车场,假想着开着一辆法拉利,在泰国的街头成为富人撒钱的桥段。
都是反映了现实的辛酸和梦想的不真实。
但是,没有梦想,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读书不好的她,以为金钱可以改变一切,钱从天花板如雪片洒向躺在浴缸里的她,仿佛上帝给了最虔诚的信徒一个圣经里的奇迹。
但是,生活很少有奇迹。
如今我们对于女神的定义无外乎乃是自己心仪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特质不外乎外形出众(性感如丰乳肥臀,清新如小鸟依人)。
而在本片中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都与我们日常所谓的女神相去甚远,片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几乎各个都有点飞扬跋扈的感觉,外形和智慧均不出众。
本片这位女性导演聚焦了几位社会边缘人群中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是反“女神”的。
影片一开场是一清真寺日常祈祷场景。
女主人公Dounia 在寺外张望寻找朋友Mainouna,Mainouna的母亲则责怪女儿不专心听身为阿訇的父亲的讲道。
这一场景就道出了两位女主人公对宗教(这里是伊斯兰教)的态度:不信教。
之后Dounia和Mainouna在超市偷东西,Dounia在清真寺内贩毒完毕后还祈祷说要求主原谅她的罪孽。
这些情节无不表明宗教在片中“女神们”的世界中是忽略不计的。
自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几起伊斯兰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以后,伊斯兰教在西方社会的口碑差到了极点。
本片的导演无意去抨击、嘲笑或者质疑宗教的意义,因此影片镜头对宗教日常生活图景着墨不多。
宗教在本片中毋宁说乃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道具。
影片真正要探讨的是社会边缘人群(这里是北非移民)能否与主流社会达成和解的问题。
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区域,乃是主流社会的边缘区域,毒品、性在这里泛滥。
在主流社会里,“女神们”无法获得能够保证其融入主流社会的金钱和地位。
因此“女神们”只能靠破坏主流社会规则来获得金钱和认同。
贩毒就是Dounia和Mainouna对生活的一种反抗。
在学校课堂内,Dounia向老师发飙,则主要是对生活的态度的差异导致的,其实她们同属社会边缘人。
毒贩子Rebecca曾问Dounia和Mainouna:“为什么穷人一直是穷人?
” Mainouna回答说:“因为钱都被富人拿走了。
”Rebecca则认为问题在于穷人不敢想不敢作为,“你必须要敢富,敢想钱钱就能来。
”这就是Rebecca一以贯之的生活哲学,贩毒就是其来钱的途径。
影片安排了“女神们”和消防员、警察的冲突来表达边缘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对立。
第一次的冲突是Dounia和Mainouna烧车后向警察挑衅后与警察展开了追车戏,结果是Dounia和Mainouna被抓进牢子里而完败。
第二次是Mainouna被困于着火的房间,边缘人群纷纷向消防员求助,消防员则无动于衷,表示“进去你们就会向我们扔石头”。
而最后Mainouna烧死在房间内,边缘人群和防暴警察发生冲突。
所以在社会边缘人群能否与主流社会达成和解这个问题上,导演是持悲观态度的,或者说,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在幻想之中。
影片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幻想戏份。
那时毒贩头子Rebecca刚任命Dounia和Mainouna负责某一地区的贩毒业务,两人幻想着挣大钱后的生活:去普吉岛度假,开着轰鸣的法拉利,最后饮一杯香槟。
普吉岛、法拉利、香槟就是“女神们”向往生活的标配。
但这也仅仅只是幻想。
Dounia不仅失去了她的朋友,还失去了爱情。
在大部分人的记忆里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红酒、香奈儿、罗浮宫、埃菲尔铁塔是它的标志。
然而近些年来大量的难民涌入,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偷盗、贩毒、卖淫在难民营泛滥,加上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导致法国底层与主流社会的矛盾日益加剧。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摄影机奖的电影《女神们》,就把这一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出来,而影片中重点刻画的移民后裔的野蛮成长史,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也更加的刺眼醒目。
该片是侯达·本亚闵纳处女作奖,作为一个女性导演,以她女性的视角关注底层社会边缘女性的生活,给她们以人道主义的关怀,着实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电影《女神们》叙事流畅,105分钟毫不拖泥带水,熟练地交叉剪辑配和精湛的摄影,堪称法国女版的《上帝之城》。
影片讲述生活在法国罗姆难民营的15岁女孩杜妮亚,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加入当地贩毒组织,偷窃、贩毒、色诱样样都干,还玩起和警察追逐的游戏,最后玩火自焚导致好友葬身火海的故事。
一般来说女性较之于男性阴柔而内敛,但是她们在紧要时刻能够展现出出惊人的爆发力,电影《女神们》中的女主杜妮亚就展现了这一现象,从而给影片带了意想不到的戏剧张力。
杜妮亚母亲是个妓女,被身边几乎所有男人上过,从一出生被叫做杂种,在脏乱差的难民营里长大,造成她坚韧而又倔强的性格。
她渴望富有,渴望成功。
她从身边的案例中发现,只有主动出击向外寻求才能改变现状,而最快速地方法就是贩毒。
但是由于她从小在清真寺中聆听教诲,所以内心有种不可逾越的信仰之门,阻止她向外寻求突破。
这样一个矛盾女性存在体,无疑在电影中就非常的具有戏剧性。
影片中杜妮亚在教堂里一边交易毒品,一边向真主请求宽恕,这一对比就把故事演绎的极具张力。
电影显然着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而非事件本身。
当杜妮亚色诱毒贩黑老大的同时,她的男友基恩正在剧院跳《柯妮丝舞者》,影片通过平行交叉剪辑,把两人内心的挣扎便显得淋淋尽致。
电影高潮部分杜妮亚面对害怕被攻击而不愿意救援的消防人员,她无力地嘶吼着咒骂着,当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熊熊的烈火笼罩时空时,杜妮亚如同陷入了无底的深渊。
目睹这一悲惨事件的群众,压抑已久的怨恨爆发出来,他们开始与前来维稳的武装警察冲突,场面顿时失控。
由此影片集中展现游离在主流社会外,以杜妮亚为代表的特殊群体,他们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援助,他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裹挟在暴力、性和黑暗之中,心灵和肉体都备受煎熬。
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真主的救赎,但是悲惨的生活现状,迫使他们不得不做些违背教义的事情,甚至公然对抗政府组织,而政府暴力打压反过来又促使矛盾再次激化。
这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人们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出口,无论是主流社会还是底层社会,他们都备受恐惧和痛苦,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杜妮亚群体。
这部电影名字叫《女神们》,很反讽的意味,像杜妮亚这类人几乎是上帝弃儿,又谈何女神呢?
他们在文明社会近在咫尺的地方野蛮生长,无论向内还是向外寻求突破似乎都是不可能的,大有一种人间炼狱的境况,这里鲜有人关注。
电影上映后大部分人对影片中刻画的主体予以同情态度,但是仍然有部分人抛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和“自作孽不可活”之类的言论,甚至批判导演“唯恐天下不乱”。
这无疑是可悲的。
难怪James Franco会找这位法国新导演合作拍摄新片,因为这部金摄影机处女作处处是商业电影的套路。
从类型片的元素到爱情线索的安排,导演似乎吃透了好莱坞电影的精髓。
表面上看是千篇一律的青春成长题材,实质却隐藏着法国当下敏感头疼的宗教、种族、教育与移民后裔问题。
影片里难见光鲜艳丽的巴黎,除了一个在凯旋门前的场景,也是海报上展示的那个。
其余的,要么充斥着贫民窟的破败建筑和混乱肮脏不堪,要么刻画着一群堕落青少年的日常活动,赤裸裸的现实感让人触目惊心。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用过于悲观的笔触来勾画这个边缘群体,相反,在充满荷尔蒙气息的快速剪辑和镜头里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女主角对胖女伴的真挚感情让人动情,而对她爱情的主动争取过程显露出好莱坞的浪漫色彩。
最接地气的要数幽默对白和搞笑桥段,可谓比比皆是。
尤其是最后的逃生场景,我从没在电影里看到一个本质上是悲伤却又流露着强烈喜剧效果的情节。
也许在导演看来,生活本身就是苦乐参半,尤其是对于这群难以看到前途和希望的青年来说,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是注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能很好地解释影片的结局。
此外,扮演女主角的新演员演绎得相当出色,这剧本似乎为她量身定做。
她的动作简洁而生动,真实感扑面而来,念对白的方式更是一绝,前途绝对无可限量。
亲情:妓女妈还有一个跨性别爸,出生最底层,没有爱全是耻辱,但主角依旧帮扶家庭。
她妈追着车跑那一段让我挺动容的,可能也只是舍不得娃娃离开,脱离掌控吧,说会改什么的都是谎话,主角怎么可能不明白,她离开了,但也回来了,留了一大笔钱。
爱情:芭蕾舞男。
被凝视的客体的存在,即使是被放置在低的位置但社会性别依旧居上。
友情:贯穿始终,朋友的存在是主角放肆的依靠,当朋友说出会一直在会托着主角的时候,谁会不动容,无论做什么都陪伴的朋友是生活的动力,当敲开深夜的窗紧紧拥抱那一刻,她俩就是不可分割的,彼此依偎取暖。
而影片最后就是以朋友的死作为结局,她朋友的死间接地也是因为主角的缘故,主角为自己的疯癫付出了代价。
上下级:头儿是个女性,且在那一片还挺有名,影视剧里还挺少这样的角色刻画,而大姐大身边还有一个一直跟班的小白脸,黑老大和她的小娇夫。
很少见的女性角色,魅力值很高。
在最后的火场,主角俩还不计前嫌帮忙灭黑老大身上的火,不愧是女导演拍的作品,女女互助的情节真的很温情。
这类女性问题少年角色很少,我不清楚国外是什么情况,但在银幕上看到不一样的女性角色就很开心,而且还是这类走在法律之外甚至有点疯癫的主角。
片末的剧情走向我是真没想到,我以为主角偷钱会失败,结果反杀了,我以为她会乖顺地服从,但私吞了那笔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以为大姐大会突然杀到机场,没想到是劫持了她朋友,我以为结局会是he结果她朋友被火烧死了。
在观影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我自己的想法为何而来,我知道我是觉得女人很多事都不可能办到,比如她能成功骗到有钱的秃头并且在被发现后成功反制取走钱。
很高兴这类荧幕角色的出现,让女性不止于规训中的那样,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
看完后其实对朋友的死耿耿于怀,所有叛逆的代价就是失去最重要的人。
脑海里就一句话,主角没有家了,联想到了自己,没有家,没有家的人,太难过了。
《Divines》− 8叛逆,会做一些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然后,就如连锁反应一样,事情投射出去,越放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青少年在经历着反叛,个性张扬的他们,在面对一些情况时,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完完全全地释放出来。
何况,他们没有受过很好地教育,根本就不懂如何应对情绪泛滥的自己。
女主角出身卑微,从小缺少父爱,也没有在妈妈身上学到什么,她妈妈也并没有对她有正常的管教。
学校的教育是很片面的,对女主而言,像她们这样的一群人,读完书也未必有很好的出路。
因此,她选择步入社会。
目标赚很多很多地钱。
但如她这样的年龄,没有学识,出来社会要么小摸小偷,要么跟着社会人做些非法的买卖,当当跑腿什么的。
女主她是一个女汉子,有着坚毅、豪迈的性格。
但尽管是个小女孩,她仍然会羞涩,始终很脆弱。
在故事中,她是主角,也像一个旁观者,带着我们去了解她的世界。
当她做的事情,程度逐渐加深,要说开始她只是当个跑腿,小摸小偷过着日子,也赚到点钱。
到后来烧车挑逗警察,慢慢地有一个真正的罪犯的模样。
然而,每一次她“火上头”,都因外界发生的事情对她造成的影响导致,而从小她的身边就缺少一个能为她指引走向正确道路的角色。
遇到愤怒的事情,加上她倔强、反叛的性格,她控制不了情绪,往往冲动做错事。
过后,看得到她很懊恼,但她也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面对事情的方法。
幸亏,她有一份很好的友谊,平时她可以从闺蜜中得到帮助、陪伴与支持,也有了倾诉的对象。
后来,她想着抽身离开,殊不知在她踏进这个黑暗地带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成为了她逃不掉的坎。
当一切在大火中化为乌有,或许就代表着发生的一切归零,所得到的便都烧成灰烬。
而代价已付出,覆水难收,都成事实。
题外话。
哪怕在思想开放的一些欧美国家,对待叛逆期的青少年,是必须有一定的指导和指引,要有适当的教育,不管是来自家人还是学校。
但是这些欧美国家与我们国内不一样的是,他们更注重青少年的性格、行为的塑造。
他们会教育青少年了解自我,学习生活常识和技能。
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方式,培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社会中做人。
因此,我们在对比国内、国外青少年时,往往就在待人的态度和心态上有很大区别。
国外的孩子一般在待人时更加大方、得体,表现更为自在。
舞蹈的设置既增添了观赏度,也增添了情怀。
是妙笔。
贫民窟的两个女孩子,一个精灵古怪,一个黑人胖妞跟班。
辍学,对着老师狂飙,学习无用没前途,只能做个loser。
躲在剧场上方看排练的设置挺不错,底下的演员有点海选的意思。
超市男保安也有梦想,梦想做个舞蹈演员——很符合法国尤其是巴黎人的气质。
在天顶的横梁上救了男保安的命学骑小摩托车很真实生动被女黑人毒贩子接纳后的礼物是iPhone6plus。
超市不让她们进去,或许是贫民或种族的歧视。
对各种名牌的向往,各种名牌鞋,法拉利车,雷朋眼镜,两个模拟开法拉利的长镜头漂亮。
把钱藏在舞台天顶衡量,男保安偷了,随即的对手戏顺乎逻辑,非常精彩,简直就是按现代舞的节奏编排的。
男保安也练习了某个冲突性的舞蹈动作。
女主开始学穿高跟鞋,提醒观众,她还是个孩子。
但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警察从不怀疑穿高跟鞋的女人(也许是高贵的象徵)。
钱是一种能量流,你得想,才会有——这种价值观跟当下中国的现状很像。
扮作妓女去抢上家藏的十万欧元。
妈妈跟别人乱搞,于是放火烧了车。
男保安入选演出主角,他们的爱情在升温。
超市的一幕挺好。
继续逼迫女主去诱惑上家。
男保安给女主留了周六的票,女主则必须跟上家去看嘻哈演出。
好了,故事要进入高潮了,也开始俗套了。
1.偷钱被发现,被打,反击,打倒毒枭,抢到钱。
2.约了男主在车站汇合。
3.黑胖妞被抓,逼迫女主回去。
4.地下室着火,黑妞被烧死(其他人都逃出来,黑妞太胖出不来,消防员无作为,因为某种政治潜规则)5.引发了骚乱,在回忆两人的甜蜜往事中结尾。
在一个宗教和地下势力统治的地区:Dounia 一个15岁渴望权利和成功的女孩,在好友Mainouna的支持下,她决定追随大女毒贩Rebecca的步伐,在遇到一个 年轻的舞蹈家Djigui后,他撩动了她的心,将会打破她的不变的生活.....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迟到的年度十佳 电影《女神们》 毫不犹豫的五星奉上!
最后十五分钟情绪压抑到失控,看完片子整个人悲伤得一塌糊涂,霎那间灵魂仿佛和黑妞一起葬身火海了,对着黑屏和杜妮娅一起崩溃大哭,绝望到深渊!
偏个题,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小的时候最喜欢指着电视机里的人问父母,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得到答案后就会带着正义的情绪看电视,希望好人活着,坏人死去。
成年后,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判断力,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去设定电影里人物的性质,带着审判的眼光去品剧情,希望好人赢到最后,坏人一败涂地。
现在,看的东西是以前的几何倍数,初心渐离三观被打磨,但也被迫悟出了一个择中的观念,从此对人对事只看两面性不再相信绝对的善恶,任何人都可能殊途同归……比如此片中的女主杜妮亚…… 她可以是一个标准的恶人,在学校不守规矩对老师恶言相向!
去超市偷东西卖钱度日毫无羞耻感!
听命于毒贩从事恶劣的勾当耍弄警察无视法律!
冷漠,固执,偏激,野蛮暴力,唯利是图,偏激的行为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但换一个角度,杜妮亚却比现实社会上的大部分人要善良勇敢!
她小心翼翼的接近信仰却不敢承认神的存在!
她和挚友黑妞的友谊令人羡慕,可以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对无能的母亲尽是包容和默默的关爱,不离不弃。
对和自己一样出身却积极生活的男孩憧憬且卑微的爱着,不去打扰不忍破坏。
她有自己的想法,有底线,有毅力和坚忍的决心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就是这样一个顶着杂种的名号长大的矛盾体,以难民的身份生活在法国社会最底层最边缘的贫民区,被普遍认定未来肯定黯淡无光的女孩。
她的挣扎也许让人恐慌,她的失控也许让人害怕,她的痛苦无助却无法被理解,就像影片最后杜妮亚绝望的求救,消防救援的冷漠和社会的冷漠一样将她隔绝把她彻底击碎,她从撕心裂肺的哭喊到木然呆立的失神,无能为力的挫败对挚友死亡的悔恨是她信仰底线的崩塌…… 作为处女座,导演很机智,这么颓废敏感的题材可以拍得如此生机勃勃,主旨虽然残酷却不会一味的让痛苦倾泻,前段两个女生模仿开跑车的那段真的是神来之笔,非常有趣!
片尾留有了更多的空间让观众去思考,去定义,获奖实至名归!
女主Amamra真是一个天才型演员,选角太棒了!
其中有两场戏她简直美到窒息,一是她束起头发在夜店舞台中央跳舞,那撩人的眼神和扭动的身躯简直像幻化出的女神!
另一场是她在超市偷偷给自己抹上唇膏,接着羞涩的随男舞者轻轻舞动,有迷人的少女感和天使般的笑容…她笑起来真的很美,一种矛盾的美,有天真和事故夹杂,看似邪恶又写满了落寞和不甘…… 这个社会早已善恶不分,人又何必呢…… 女神们,在痛苦的沐浴下才能幻化成仙……
前半部分充满法式剧情片里的歇斯底里,中二气息浓重,后半部分故事变得更复杂与更深入,节奏紧凑,有张力还有丰沛的感情,穿插其中的一场梦幻恋爱也是无疾而终,令剧本在类似题材里脱颖而出。
女神终究不是在圣光之中 随着泡沫而生,而是在污泥和黑暗之中匍匐前进,即便有片刻光辉的美好,也瞬间被现实撕碎,美丽的面庞沾染着鲜血,圣歌之下是冲突与混乱,最后的光明却是烈火与暴力。
其中幻想开车一段剧情和两位主角演技都灵气十足。
女神不一定要很漂亮,但精神一定要足够漂亮。
独立的,自信的,有独立见解的女人才是女神。
最后的结局最好把,前面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个社会真的会造成很多悲剧。
一群狗杂碎.
女神经病们
★★★☆
来呀,互相伤害呀
2.5
不同于一般青春片里荷尔蒙失调的造作。她是赤膊上阵的,“乱拳打死老师傅”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故事发生在法国,描绘的却并不是常有的精致法国女性的形象,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浪漫之都相差甚远。是法国难民窟中的底层生活。 小姑娘自小被称为杂种,只因她母亲是个人人能上的婊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像杂草一样的活下来,还好真主赐予她一个天使~一个宗教家庭里长大的黑人小姑娘。
前半段紧凑鲜活,贫民窟女孩像野草一般疯长,肆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尤其幻想开法拉利那段很美妙。结尾消防车不敢救人再次引发的暴乱,底层社会的混乱与公权的无能,欧洲社会的移民问题实在复杂无解。
@2024-06-04 09:30:08
挺惊艳的处女作 欲望在绝望的环境中中野蛮生长 这份欲望最后竟充满了生命力 几场戏都印象很深刻 有想法 在起点差不多的情况下 估计要成为下一个Andrea Arnold
摄影与剪辑真的非常好!女性视角的爆发力总是很惊人。
玩火的代价。
又一次为胖纸们敲起警钟!!!
【A】好的故事都讲述着遗憾,如果她有选择,如果她不是以这样的方式遇到他,如果她没有回去,如果她没有出生成为她。不断对抗,却总在因果之中,对抗之下,也只换来转瞬即逝的快乐。做不到公正看待,但也不想给谁判卷子了。导演视听语言成熟,金摄影机当之无愧。十佳推荐
法国电影一贯的沉闷。也许女性会比较喜欢,剧情很无聊,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看过以后不明白电影讲得是什么东西,没有主题和深意。拍的太文艺。不推荐,浪费时间。
我是说为啥印度人不唱歌跳舞,改说法语了_(:з」∠)_。。。女主好漂亮(。・ω・。)ノ♡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定有着一个可怜的开始。最后还升华到警民关系了真么想到...Ps:打女权标签的是认真的吗?!??
垃圾就是垃圾,还是人吗,垃圾,三观尽崩,活该。
看得我真的好生气,在法国近十年描绘边缘社区/banlieue青少年生活的电影里一点也排不上号,明明有那么多社会因素能拍,但是片里的苦难悲剧都非常刻意、人为。虽然排这些电影的法国导演基本上没有一个不是特权阶级出身,但是这位太明显了。。
好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