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里的麻雀
Der Spatz im Kamin,The Sparrow in the Chimney,The Sparrow and the Chimney
导演:拉蒙·曲尔歇尔
主演:玛伦·艾格特,布里塔·哈梅尔施泰因,路易斯·海耶尔,利奥·佐伊·沃斯,Ilja Bultmann,安德烈亚斯·德勒,Milian Zerzawy,Paula Schindler,Luana Greco,Finnigan Inan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凯伦(玛伦·艾格特饰)和马库斯(安德烈亚斯·多赫勒饰)与他们的孩子们一起住在凯伦父母的房子里。凯伦的妹妹朱勒(布里塔·哈梅尔斯泰因饰)带着她的家人来参加马库斯的生日派对。当凯伦以她那专横的态度令所有人震惊时,朱勒则完全相反。渐渐地,大家开始联合起来对抗凯伦,直到一切最终升级为一场激烈的风暴。这场风暴摧毁了旧有的关..详细 >
Since when you became so vicious?
#836。仿佛看到了某种《着魔》与《魔女嘉莉》的再演,弱逻辑重氛围的家庭惊悚片;后半段稍冗长,竟然两次用了梦的把戏,有几次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在进行。通过人物在正常活动下的异常行为、明亮日光下僵硬的表情、被伤害的物件动物等各种细节,塑造出整个家庭的焦虑与压抑,密密麻麻逐渐绞死家庭成员,如漩涡一般吞噬没有及时逃离的人;女主走入森林那段叠影的视听,迷幻的氛围感,真是绝了;幻想中乔安娜缴掉手腕一段,让人想起《自杀俱乐部》中妈妈切掉自己的手臂。
确实有点太过誉了,家庭矛盾说来说去还不都是那些事嘛,出轨离异、孩子叛逆、童年创伤,不断地借助动物作为喻体,如果要直白地拍梦境攒住劲一次就够,也不至于拍这么多
6/10。从猫到麻雀,贯穿始终的动物隐喻又加入了烟囱的空间元素,麻雀有飞翔的潜力却被烟囱囚禁,而毛毛虫变成蝴蝶这样的动态变化,也暗示着在房子里有各自活动轨迹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动态,冲突的流动逐渐充斥着整个空间,这种黑暗的戏剧感,划破了夏日田园诗般温暖、明亮的表面。故事围绕着凯伦和尤勒俩姐妹展开,凯伦的大女儿从外地赶回来,庆祝爸爸的生日,伶牙俐齿的小女儿隐含着对家庭中母权结构的反抗。小儿子和阴郁严肃的凯伦一样,是个内向的男孩,他在同侪团体里被欺负,喜欢烹饪书和擅长做菜,获得家庭空间的小小自主权,然而,母权系统的侵入造成他在屋内并没有真正的自我空间,此时女儿乔安娜叛逆的电子音乐,代表了温柔的古典音乐内一股破坏力量。最终醒来的凯伦,她像毛毛虫一样蜕变了,将家庭还原为灰烬,拆除了有毒的家庭系统。
这是一段有失公允的影评。该片情感传递得太好,以至于我看到这帮“神经病一家人”时,随着剧情渐渐产生了生理性不适,并在小儿子把猫塞入洗衣机后情绪达到顶峰。杀猫后,小儿子对家庭的恨意得到了短暂的释放,于是之后的晚餐大家相处的异常愉悦,之前的紧迫和压抑荡然无存。几乎屋檐下的每个人都对异性有想法,不管这位异性是妻子的妹妹,姐姐的老公,还是自己的小姨夫。有毒的家庭亲子关系持续毒害着每一代人,让人作呕,毫无进步。后半段一头雾水。
风格很像佩措尔德《红色天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集中探讨了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夫妻关系、外遇、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多种人物关系,将家庭伦理剧融入了超现实惊悚悬疑元素,叙事相当压抑缓慢,情节上大量留白,台词精练,表演细腻,美术设计色彩斑斓、配乐迷幻动感,有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嫌疑。
什么恐怖灵异都不如把女人创作成这样离谱,早知道男导演创作不出来什么正常女人(注意这个正常的标准很宽泛,除了局限于男人幻想中的那种),但还是觉得恶心,而且again不要试图搞懂男的要表达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表达,即使想塑造全员变态也不是这么搞的。给两星是因为氛围塑造成功了,确实超级闹心。
令人坐立难安的混乱,嘈杂,缥缈,无序
论“霸权”的屈从,后三分之一的反规驯、反窥视、反控制写法以局外人的观众视角来看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尝试,于局内人而言空间场景以及人物社交的限制无不在诉诸个体同质化的大势所趋,人对‘动物’的压制力隐喻比《群鸟》还要直白可怖,而从处处诡异惊悚的日常转变到‘火光倒映出阴暗背面’的魔幻性,这种扭曲感更与结尾的湖中孤岛形成呼应,片尾曲对味儿。
家庭恐怖片。本来应该是很欢乐幸福的时刻,亲朋好友和亲人们都回来给爸爸过生日。可是他们的关系并不融洽,特别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母亲过于专横,孩子们被管得太严。父母感情不好,却又不离婚,大的孩子逃得远远的,小的孩子却只能在家中受折磨。渐渐地,每个人的痛苦都通过伤害自己、他人或者小动物展现出来,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彻底解脱。于是,一场把老屋烧毁的熊熊大火蔓延开来,所有人都如释重负,释放了心中所有的愤怒和恨意。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相处过不好,却又偏要捆绑在一起,也许是我不好别人也别想好的心态在作祟吧,很多家庭就是这样的相处模式。
24#153# 4/10家庭恐怖的神棍片。从一开始的交代就凸显一个乱字,很急迫地想交代一个又一个的矛盾,总有人在镜头里不断的走来走去。为了表现对话被第三者打断的手法太让人难以沉浸。一件件理不清的矛盾被狂塞进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长。最后的大火烧房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包饺子。意义不明的仇恨和看不懂的恶趣味。
不知所云
8th PYIFF.01@小城之春。叫蜗牛壳上的萤火虫也成立。像是替佩措尔德拍火精灵故事,但是拍毁了。
#平遥2024瑞士僵硬表现主义伯格曼。欧洲艺术电影也早就拍到头了,四部里有三部都在翻版新浪潮和新浪潮同时期的大神们。影响的焦虑就是翻高峰十八般装备都上了,却怎么翻都翻不过去,顶多爬到半山腰就累死了。
前面铺垫的太好了,我一直以为会平静的发疯,会爆发,毁灭一切,然而,并没有。
喜欢。妻子和情人就是一个女人的两面,做了妻子就当不了情人。一个人要很努力才能阻止恨意的传递,尤其是为人父母,但大多数人只有靠传递恨意才能活下去。两个女儿的对立设计很好,一个反抗一个逃离,她们都恨,恨自己爱不了她。
前半段不错,但只能做到像着火的房子这种A24程度的表意了吗?
好像《遗传厄运》的另一个版本。母亲女性恋,父亲在自己仅几岁的女儿面前自杀,8 岁的女儿冲向来自地下室的枪声,看到自己的姐姐坐在自杀的父亲旁边,而私花园里的母亲在听到枪响后,依然平静地做着手中的事情。虽然这段只是来自一段对话,但这也是解释这栋房子里,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相处模式,包括自残惯常,以及没有一丝怜悯之为何。整个节奏非常缓慢,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没有多余,也没有浪费,均富有“深意”的缓慢指向那个——这家人上上下下都怎么了的真相。一个人的底色,包括性格的养成,是家庭关系相处模式赋予,并造就的。
前面有点太琐碎了(对不起我又开始打瞌睡了),后面没想到是直接走向身份的对换,记忆载体(房子)的崩坏。然后视听处理都蛮成熟的。【不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到《邪恶不存在》,对这个反而没那么感冒,尽管客观上它挺好】
好明亮的色调,好窒息的母职。迷幻电子乐下的人性裂变很来劲。烧得了房子,断不尽关系,因此最后省去了直面冲突的解法,显得表征意义太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