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恍惚,好像真的已经过了一夜。
看看电脑右下角,只是凌晨的两点半。
握着手机,突然很想找个人说点什么,已然拨了号码,又默默挂断。
看到一篇文章曾说凌晨是人类感情最薄弱的时刻,若有人只是爱在凌晨与你暧昧,说明你只是一个后备。
笑一笑摇头,何苦来再去给别人添麻烦。
这些脆弱与孤单,犹如梦魇,明日一早,便会烟消云散。
于是我们又会披上各自的面具或者斗篷,光鲜无比的继续征战。
即使有温暖,亦只是梦境而已。
曾经也在一个城市里逛荡过一夜,凌晨一点半,像是被施过魔法,路灯精神的聊着天,风在周围快乐的打旋,马路突然变得宽阔了好多,笔直的伸向未知的远方。
有种奇怪的感觉,像是大脑已经停止思考,但是身体自动开启了另一个思考的器官。
说了不少话,其实知道对方不是能听得懂的人,但就是突然想说。
似乎全部说出来人就会变得轻松,就可以顺着这条路飞起来,飞到永无岛,或者其他没有这些烦恼的地方。
我说:我们好像走在城市的梦里。
所以我倒并不觉得电影里的人特别突兀。
我了解原和翻译之间的突然亲近,明白酒吧里突然的心心相印。
而张一白或许就是想任性的做出一个梦境,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游戏规则,不用有责任,不用顾忌,随心的爱,或者表白。
所以他安排了水岛被撞成那样还是神色如常,甚至跳了一段机械舞,所以他让林夕和水岛在大街上写满了“我爱你”。
当水岛被撞的飞起时,所有人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幻梦,而另外一个镜头,钟声响起,整个上海迷离的灯光渐渐熄灭,这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梦境。
喜欢很多细节,比如独自游荡的水岛听完一曲二胡,又在小巷里遇到艳丽热闹的老太太腰鼓队,比如水岛和林夕比划名字时同时的停顿,又比如在车里两人完全鸡同鸭讲的聊天,说是聊天,不如说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两个想要爱却不知如何表达的人,在流转的灯火中穿行,彷佛穿过迷茫的感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个人很喜欢赵薇这次的表演。
一个用力生活的女的姐,在烦乱得世界里默默守护着一点点心事,却又不懂如何表达爱意,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兴高采烈的去撞车,然后再去修。
接电话时的惊惶,婚纱店前的哀伤,最后表白里的落寞。
对比差不多情境的《绿茶》,她真的已经不是过去的小燕子了。
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失望了。
在看过另外两条不知所云的散线以后,在水岛与林夕再次相见的一刹那,在盛装的林夕说“你爱我吗”的一瞬间,梦境轰然崩塌。
我怔怔的关了显示器,有点气极败坏。
就好像正看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旁边蓦地伸来根针,被溅了一脸混浊的泡沫。
我真的不明白何必要这样安排。
只有短短的一个晚上。
他们是彼此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乘客,有过短暂的温暖依靠,却仍要继续各自的行路。
就像那些布满了街道的“我爱你”和“你爱我吗”,那些红色彷佛内心深处的血液。
人似乎年龄越大,就越失去了胆量。
这些句子,它们被牢牢控制在心脏的最深处,无论多么汹涌,都不可轻易出现在日光之下,即使被释放,亦无法在现实中存活。
梦境受不得日光照耀,而那句“你爱我吗”,要如何回答。
任何事情,过了边界,就会变得没意思。
我坚持这个原则。
还记得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一个人在夜里醒来难以入睡。
爬起来看刚刚下载完的《夜。
上海》,对于演员导演背景之类都无甚看法,毕竟电影就是电影。
林夕在家跟弟弟说话,谁说我要结婚?
他说是啊,连修车的都不要你。
她一下子愣住了。
她开车撞上消防栓,乘客说你这是怎么开车的有把车往这里撞的吗?
林夕的表情却突然缓和起来,开始笑。
东东问,林夕啊明天有空吗?
她的笑容绽放开来,有空啊,有空。
看见郭品超微笑着说,开车小心。
直到老师傅说林夕以后就由我给你修车了。
洗车的时候将那字迹如同过往一并洗去,长夜似乎漫漫无尽。
后视镜里林夕痛哭失声。
那是多么卑微的暗恋,一不小心就破碎成泪水。
她穿越一条街,却看见对面微笑着的人。
那场景太辉煌太明媚,怎么也不是她的现实。
背景音乐恰倒好处地响起,就像一场没有完成的梦。
那城市的一场雨可以承载多少欢乐悲伤,她说你爱我吗,我爱你。
木本雅弘说其实应该和她好好的谈一谈。
他们用口红涂满车窗和街道。
东东说,我第一天认识小莫的时候就决定好了,从第一天看到她的时候就认定她了。
她的眼里装满失望和不舍。
然后她突然做了个很搞笑的行为,张开两手说东东,抱一下吧。
却在他的身后悄悄抹眼泪。
我们都有无法圆满的愿望,却一直以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发现,憧憬中的那个人早在现实中远去,却还会留着他的照片他的一切痕迹。
回忆藏匿在角落里不曾远去,如影随行。
你说服自己它已经死去,要怎么开口,才能说得清记忆里的点点滴滴,全是你的单相思。
清晨的洒水车把街道冲刷开来,仿佛能如回忆一并带走。
林夕输了,却仍旧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点骄傲,若时间能带走,让爱情和记忆都风化,我还会在这里眺望一遍一遍,努力忘记你。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不咸不淡的。
如果一部电影给人这样的感觉,看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让人心里痒痒的,不说点什么总觉得不痛快。
电影的故事结构和细节是电影的两条腿,哪一条腿短了都会变成瘸子,这部电影的细节除了一部分有点假以外,作的还是非常精彩的,但是故事结构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我知道大家都已经接受了10多年非人的中心思想教育,谁如果胆敢再提这个话题,一定会被飞来的砖头砸得满头是包。
但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里斗胆问一句?
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多么高尚的主控思想才成为一部好片子,而是说你要明确自己要说什么,然后集中你所有的火力拼命的说这件事,而不是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且事实也证明,你想说的东西越少,最后说出来的东西反而越多,你越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最后得到的东西反而越是苍白。
这部片子在讲什么?
讲爱吗?
这就像说所有的电影都在讲人类文明一样等于没说。
如果看这部片子的主线,他在说爱需要表达,需要沟通。
那么片子的副线呢?
简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寻找联系与意义是人的本能,而当我耗尽了心力也看不明白这几条副线到底是在干吗时,我觉得不是这片子了有问题就是我太弱智了,而不管是哪一个显然都不是我买票进电影院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复线就像一个本来很美的姑娘走在大街上,看到好看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往自己身上打扮,到最后反而弄巧成拙。
砍掉所有的支线,片子会更好看。
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小问题,故事的主线的问题更大。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败笔。
林夕站在镜子前,问水树你爱我吗,答案留给我们去想了,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开放式结尾,其实不但不开放,反而将故事引入了死胡同。
回答是吗?
故事变成了一个童话。
这是一个史瑞克的时代,是一个调侃童话的时代。
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可怜到没有心情欣赏童话了,而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谎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活生生的童话,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充满了惊喜与祝福,王子与公主最终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但是后边的是一个更加美丽动人的童话。
回答不吗?
未免太后现代解构主义了。
那你这一个小时折腾个什么劲呢。
结尾本该是高潮之后留给观众平复情绪的,这个结尾不但没有使观众的情绪平复下来反而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两难,不免有些调侃观众的嫌疑。
而且事实上发问本身就是愚蠢的。
几个小时以前,林夕还万念俱灰为东东要结婚了而伤心不已,这会儿已经在向水树表白了,那东东算什么?
爱算什么?
不免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了吧?
对比一下《翻译风波》和《迷失东京》的结尾,哪一个更高明一目了然。
其实结尾的场景非常精彩,为什么不将他放到高潮呢,使本就艰难上升的故事有一个畅快淋漓顶峰。
说了这么一大堆,但还是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都市题材是导演们逃不掉的功课,而张一白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脱去黄土与古装气息的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希望的。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刚落完一场大雨的上海夜晚毫无悬念,照旧是下班的人流疲惫地坐在公交车的后排座位上打瞌睡,地面上的雨水开始渐渐干了,我靠在座椅上想起了前一夜看的《夜。
上海》,它是张一白塑造的一段都市童话,很不真实,于是对于我来说,失去光泽,变得干瘪生涩,好象剧中所有的人,包括幕后的工作者们,都在刻意地,努力地,告诉精神乏味的都市人:要相信生命中的某段邂逅。
张一白本人是个怎样的人我一点不清楚,但我猜他是个对寂寞钟情的人。
在《开往春天的地铁》里,两个在一起七年的爱人,面对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彼此,忽然有片刻恍惚,激情流失,茫然感丛生,端着豆浆油条在早晨的楼群间迷失的徐姑娘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好奇害死猫》里是一群寂寞的人,各自暗自角力以打发浮生,偷情,背叛,暗恋,算计,种种皆因寂寞而生,也因寂寞而死。
《夜。
上海》也一样,虽然它在张一白的镜头里被拍的很漂亮,夜晚的外滩灯光迷离,男女主角卖力地演出一段平凡生活中忽然飘至的不平凡相遇。
林夕是暗恋不得的女人,每天撞坏自己的出租车,只是为了借机去见修车的男孩,然而最终又是一个“爱的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的结局。
林夕最后得到的,是一个苦涩的拥抱,带着泪水的怅然。
水岛是恋爱疲软的男人,和女友的多年恋情已经再无火花,但彼此都没有说出分手二字的勇气,试图挽回又无力,只累的彼此的心。
于是,这样的两个在情感中都埋伏着寂寞的人在夜晚的上海相遇,一个开出租的姑娘和一个日本化妆师,在夜晚的街道和墙面上用口红写满了“你爱我吗?
我爱你。
”这样的句子。
因为害怕结果,所以在还没等到答案之前就自问自答地赌住了出口,仿佛一场沉醉不醒的梦境。
这样的故事构造很容易让人想起《迷失东京》。
逐渐感到老迈无力的过气好莱坞影星鲍勃·哈里斯和美丽的小妇人夏洛特在夜晚声色恍惚的东京彼此慰藉。
Lost in Translation本身就将语言的迷障剔除,把两个异国的人扔在东京的夜空里,让他们交换彼此的寂寞以度过过于繁华热闹的盛景。
太像了,从东京到上海,空间变了,人变了,寂寞岿然不动。
科波拉让鲍勃和夏洛特以一句耳语结束东京的迷失,张一白让林夕和水岛以一句没有回音的“你爱我吗?
”告别夜晚的上海。
张一白是个拙劣的骗子,用夜晚的灯光和美丽的街景给孤独的底色裹了一层好看的糖衣,但是剥开来品尝,这枚糖竟然在二零零三年的东京就已经过期了。
那天无意在电视机里扫到了这个电影就停下来看。
我从小生长在这座城市里,一步步看着它的变迁和洗礼。
从几户人家挤着住在一起的亭子间,到里弄式的曲折,再到公房大家都成为了关门不相识的邻居。
我也认识林夕式的女孩子,直率又有些小心思,在看上去粗糙的外表之下有着不易察觉的敏感。
而正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在经历这座城市,呼吸着这座城市,就显得更加在意。
曾经有人拿输入法开了玩笑,上海,是一座叫做伤害的城市。
那个下午我看着这部影片就有着强烈的感觉,在我也嬉闹跑跳走过的那些街道发生了多少青春的爱情故事,发生了多少的悲欢离合。
每个人都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偌大的城市里想着一切可能的发生又在面对时选择了逃避。
往往人就是这么矛盾。
在大雨突然降临的午夜,在潮湿暧昧的车体,在含混不清的酒吧,在梦醒时分的早晨,我们畏惧的也只是伤害,畏惧自己带给自己的伤害。
而我们在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的时候,会否也给自己的感情贴上一类标签。
它会是什么名字呢?
我喜欢夜下的上海,仿佛所有事情都变得朦胧不可辨识。
你可以忘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业,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责任,甚至忘记了自己都无所谓。
把白日里的紧张和束缚感都驱除得一干二净,想起自己真正爱的人,即便面对面也说不出口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而感情甚至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就已经形成了你不易察觉的伤害。
夜,有着无限的可能。
有一种感情叫上海,伤害。
另:真的很适合作为上海的宣传片,我以为。
张一白的上海,不似王家卫那般迷情,没有了旗袍、弄堂、云吞和高跟鞋的回响。
车水马龙的画面背后,是过客眼里的行色匆匆。
而夜的上海,是匆忙间隙里的闲散。
所以,它需要爱情。
站在分界线上的恋人,来到上海,想寻回以往的温情,却最终走失在上海的街头。
痴恋与纠缠,等来的却仍是落寞与孤独。
萍水相逢的过客,三三两两的交谈,不期而遇了些微情感,是爱情?
是逢场作戏?
还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怜惜?
尽管到了最后,导演安排下了一个近似完美的结局,可是,却始终让人觉得,这个完美是这样的不可靠。
“你真漂亮。
”“你爱我吗?
”镜中出现的是直树跟林夕不甚搭配的影像,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
谁能说这是完美的爱情。
上海一夜,场景的不断变幻,人物心情的几起几落,到了最后,却是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一起出现在镜中。
我宁愿将它看成是镜中花,因为它太美好,太虚幻。
爱情是什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谁能肯定地说这就是爱情的真谛。
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故事,爱情没有唯一。
在电影《before sunrise》中,爱情是那样神色匆匆,以至于连告别都要在奔跑中局促地结束。
而在这里,直树却还能说,我要多留一天,我要让一个人变得美丽。
可是,当林夕说“你爱我吗?
”导演选择了结束电影。
没有承诺。
因为承诺跟写在街道上那些美丽的字一样,会被时间洗刷掉。
还是酒吧里,就算逢场作戏也罢,无须要多言,间或的眼神还有心领神会的言语就够了。
感情是一种际遇,而知己,只是此刻能理解自己同样寂寞的人。
说了东京再见,只是再见面又是何时。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另一部电影,《迷失东京》,同样是迷失在生活中的两个人,在彼此都陌生的城市,落寞的身影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却终又逃不开作为过客只能分离的结局。
只是,在那部电影中,主角似乎更理性,深谙了过客的寓意,暂时地栖息与分离,一切都是那样自觉。
有时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爱情,而只是刹那间可以依靠的感觉。
而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借了几对落寞中走近和分别的身影,似乎要告诉我们,爱情在这个世界,是那样的美好而遥远,是那样需要勇气,以至于找寻它的人们,不得不迷失在路途上。
正如电影里那个翻译跟那个歌手说的:“他们迷失在这个夜的城市里,在找寻明天。
而对于我,现在就是最重要的一刻。
”能有几人如此超脱?
或许这就是爱情的真谛?
也或者,这还不是。
让我欢喜的是,在天桥上,那个翻译勇敢地唱出:“我对你的印象也改变。
”只是,又有几人能解得如此的风情?
午夜的钟声敲响,灯火不再辉煌,只有空中的广播,放着蓝调的音乐,述说着谁和谁的故事。
最初看到《夜·上海》这样的题目,脑海里满满的,那个纤细手指间高脚杯里流淌湖泊色液体、微熏微旧的底色、女人盈盈的腰肢在黯淡的光影间游弋、亮红色细细高根嗒嗒作响的旧上海。
似乎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夜上海就是老唱片支支呀呀的转动,夜上海就是身着旗袍眼神迷离的浓妆女子,夜上海就是老酒吧里举杯的游子和富少。
所以这样健康而明快的夜上海,让我吃惊,又感觉快乐。
在整部电影中,沉默的人激进的人努力的人傲慢的人,所有人走在这个城市里,在这个偶然的夜色里,全部的天真表露无疑。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就让我想到几年前看到的一部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那么简单而满满的爱和活力。
当林夕的出租车撞在街角而她露出那么开心明媚的笑容,只因为她又有了去见修车的东东的理由。
当水岛迷失在夜上海的街头,就这样快乐的走着笑着用心感受着,因为踢出的足球撞坏街边小摊的玻璃而和一群孩子们一起酣畅淋漓的逃跑。
当美帆的身边出现那个执着又天真的说话认真又有点撒娇的大男孩。
当东东带着自己心爱的新娘在礼店里挑选婚纱满脸幸福荡漾。
当漂亮而多疑的原遇到那个计较又不肯相让的中国翻译。
当带黑框眼镜气质优雅的日本人在酒吧里遇到唱爵士乐一起讨论人生的女歌手。
当喜欢李小龙的日本广告代理山岗遇到让他那么惊艳的中国女警察。
淋漓的大雨。
在路上。
仿佛全世界的欢喜和忧伤,都拢做一场繁华。
这个生动而多情的上海的夜,就这样热闹起来。
不能忘记林夕看到所爱的东东一脸幸福模样而幸福却与自己无关时流泪的脸。
不能忘记水岛淋在大雨里的狼狈和穿上粉色套头衫的可爱。
不能忘记林夕把水岛丢到公安局水岛一脸委屈的表情。
不能忘记原和中国翻译聊到共同喜欢的音乐一瞬间的心动。
不能忘记林夕一次次丢下水岛,又一次次将他寻回。
不能忘记在雨后林夕和水岛一起用一管管口红写下的对话,关于爱,关于星空。
不能忘记东东谈到心爱的小莫时那样简单的坦然,幸福原可以这样没有理由和假设。
甚至不能忘记那两个努力的赶业务的尚未成名的小化妆师。
这样漫长的夜哦,有人在笑有人在哭,有人在生活,有人在爱,有人在迷茫。
当黎明到来,整个城市恢复秩序,有的人已经告别这上海的夜。
有的心仍在继续。
水岛最终和林夕相遇在他们共同游戏的地方,开始一场新的游戏。
当水岛将林夕——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出租车司机打扮成气质高贵的女子,当林夕披散着柔软的头发,披上古老的属于奶奶那个年代的漂亮的有着长长流苏的桌布,当他们一起站在镜子前。
水岛用蹩脚的中文说:你真漂亮。
而林夕用流利的日语说:你,爱我吗?
这是一场真心的告白。
故事已经不是发生在夜上海。
what comes up to your head when you are singing?well,you konw things happend yesterday,today or tomorrow,my family,my hometown,my friends,and that man,so...so your life is just like a journey.yeah,i'm always travelling.i'm on the road all the time.sometimes rain,sometimes snowing.sunny and cloudy.cheers.cheers.
《开往春天的地铁》里那段关于七年之痒的爱情随着北京城的地下铁一起咆哮,《好奇害死猫》里重庆城的新旧更迭日新月异衍生出欲望和利益纠结的暗角。
拍MTV起家的张一白向来拥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并且善于用城市来寓意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
这一次他用上海撩人的夜色继续他的都市情感小品,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浪漫与幽默结合的影片,讲的是偶遇与缘份,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我爱你。
你爱我吗?
这样的句子涂满了上海的夜空。
都市丛林的迷离灯火,夜幕下的孤独和落寞,一对彷徨在各自生活和情感当中的异国男女,相遇相知,最后迷失的心灵在长夜的尽头渐渐找到了曙光。
之后的他们是相爱还是离别,已经微不足道。
其实这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迷失东京》已经为这样的邂逅和暧昧做了很好的诠释。
于是张一白在叙事上玩了点花样,设置了多条线索来重新包装这个故事。
赵薇和本木雅弘的主线叙述得浪漫而且温暖,可其他支线却显的苍白和可有可无。
但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影片少了一些花哨的东西,却多了一些清新的感觉。
电影一大出彩的地方是配乐,适时荡出的旋律悠扬动听。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那天在长途汽车站和ZJ传短信,他向我推荐一部电影,是张一白的作品《夜,上海》。
ZJ说,是一部很美很寂寞的电影:《夜,上海》里的直树,忘记hotel的地址,一个人流浪在陌生上海的雨后街道上,没有证件,没有金钱,亦没有历史和过往。
事业有成但面容长期僵硬的他,在这样的时候,会和小朋友一起踢球逃跑,会配合扭秧歌的婆婆,会为街头拉二胡的伯伯鼓掌,会穿着西服在喧闹街头跳舞,会在赵薇将他丢在派出所的时候难过、撒娇、耍性子,更会陪着赵薇在马路,汽车玻璃还有路边的建筑上用口红写满“我爱你!
”“你爱我吗?
”。
如此的真实,没有隐藏,因而不会疲惫。
那个寂静的上海夜晚也为他不再有感动的爱情找到了答案。
是流浪带来的解脱。
看完电影的凌晨1点钟,我独自轻轻微笑起来。
直树是日本著名化妆师,与女朋友8年的恋情步入“分界点”,事业有成,生活平顺,因此疲惫和麻木,对未来的人生走向需要认真的思索;赵薇扮演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林夕,典型的市井小人物,艰难而用力地生活,暗恋修车工东东,每次撞坏了车都兴高采烈,也会在寻常工作的夜晚孤单疲惫地流下泪来。
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有着同样的孤独。
在上海,度过一个梦境般的夜晚。
两人同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逃离和放逐,用对方听不懂的语言,道出心曲。
而看似对白,其实是在说给自己听的秘密。
最喜欢的剧情,就是直树和林夕在大雨中,在车窗,马路和周围的建筑上,用口红写满”我爱你,你爱我吗?
”.他们分别用日语和中文,鲜红的,在被雨冲刷后的街道上,有血流成河的错觉。
在霓虹闪耀的繁华都市,在人们光鲜的外表背后,孤独,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爱,只是孤独的表面现象。
我想张一白导演想要呈现的,是一个有关人本质孤独的命题。
两人的交集,也许只止于这一偶然邂逅的离奇夜晚。
彼此的倾诉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遁和思考。
爱情只是一个符号,即使电影的最后,盛装的林夕在镜子前喃喃自语:你爱我吗?
一旁的直树没有表情,或者是导演不让我们看到他的表情,电影就这样结束。
孤独永远在,爱情无法带来拯救。
人生如梦,一场华丽的邂逅之后,更是漫漫长路,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一切都没有改变。
夜,上海。
迷失与找寻。
爱,孤独与宿命。
之前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就很喜欢赵薇。
在百度看简介的时候看到,2008年度浪漫桥段:《夜。
上海》赵薇本木雅宏用口红写满街我爱你,所以找来这个片子看。
跟爱的人遮遮掩掩,跟陌生人说心里话。
我们都有这个毛病。
一段感情,无论是双方的情投意合,还是单方的一厢情愿,总之都要面对才好。
就像一扇门,你可以选择进去或者出来,一直站在门框下总不是长久之举。
如果我们已经不再彼此心中。
那,你先说分手,好不好。
看到他们拿着口红到处写字,那一幕真是迷惑了我
你爱我吗?我爱你……
尽管取了一个牛逼的名字 拍得却不甚牛逼毫无贡献 无论是在中日关系还是内地都市电影系列上智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内地电影的无能
肥腾腾的师奶赵薇,无论是演员还是角色的角度都不喜欢她。。。
梦幻般的一夜。何必较真。
あなたは、気持ち、悪くないんですか?
还行 蛮浪漫的
好无聊的故事,好做作的表演。
后来本木雅弘的入殓师感动的我泪流满面,但是夜上海的时候我还完全不认识他,没关系,依然很喜欢他的演出。当然,赵薇的表演更为出色。爱情电影,拍成这样,属于上品了,特别是在中国范围里来看。
演出很单薄。
莫名的喜欢
日本
不够火候啊 原本以为会玩儿浪漫 失望- -
郭品超真帅。。。
本木雅弘!
稍微有点做作
本木雅弘真是帥啊真是帥。
不喜欢赵薇的声音。太童味儿了。
一般,赵薇变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