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中,第一次看到李英爱的表演,原本我是只看到过她在电视里的大长今的宣传片。
美丽温暖。
然而在这部片子中,她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妖艳而冷酷。
有时候,看到变身太厉害的女演员,总会不自觉感叹女人这种生物的不可捉摸。
再进一步想到,顶级的高手都是大隐于市,那么周围的人……呵呵。
回过头来说这部电影。
我觉得从结构上来说,不是很严谨和漂亮。
如果要突出金子复仇的主题,把在监狱的辛劳和出狱后处心积虑的安排相互呼应起来,那么片子会更好看。
但是导演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想说复仇,他是想说救赎。
如果只是复仇,就应该把电影的高潮安排在杀死白老师的那一刻,可是电影还往后拖了不少时间;如果只是复仇,那么就不应该让金子找到女儿,不应该让女儿还这么可爱活泼。
最后一幕场景,导演把黑衣的金子和白色的女儿放在一起做了对比,嗯,其实这样做,反而让片子显得主题比较浅,我觉得是一个败笔。
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片子中几处试图幽默,但是并不是很成功,因为主题性质是比较沉重的,而且导演还是没有到凌驾于这些沉重的东西之上,达到举重若轻的水平。
看了几部韩国电影之后,发现很多导演很有才气,但是还是缺乏一点控制力和气魄,有些片断有些自作聪明的嫌疑。
比如这部片子中金子在其女儿养父母家中的表演,我一直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金子的心请变幻也实在跳跃大了。
不同意上面有一位的评论:这部片子有宗教性。
这部片子其实是反宗教的,比如神父出卖金子,把手枪制作图画在佛经上等,都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看到很多大神深挖电影里的小细节什么的我表示很汗颜,我既没有看过老男孩也没有看到那个天生杀人狂,然后我觉得我可以避开这些谈点其他的东西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觉得很过瘾,对那些家长回头问金子要钱的举动表示有点膈应(开头那个我还算可以的理解的,虽然很讽刺但是毕竟他们家境限制住了,那些钱对于他们而言很重要,但后来一个个的。。。
恩),以及觉得女人狠起来真的是非常帅!
然而还是被育树小天使圈了粉,真的人是一种看脸的生物,毕竟育树是剧中男性的颜值担当。
个人认为这种年龄经历差别如此之大的相恋现实中还是有点少见的,而且还是一个接盘侠,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喜欢。
但是这两天把所有跟育树有关的话题整理了下发现在这部复仇电影中对育树的关注真的是非常低啊,忍不住要长篇大论一番了。
诚然,剧中的金子对育树都不怎么关注,但是鉴于原作者以及导演的拍摄方法,我还是觉得育树的影响及意义,要比金子所想象的多得多才对:1.两人激情完毕,金子首次出狱后向别人吐露了当年的实情。
这对于像李金子这种复仇女神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合乎她的脾气的,自然也可能有因为育树跟死去的宏穆年龄是一样大的,本身育树存在于电影中意义的一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对比,用他跟金子的好对比后来宏穆对金子(其实也就是金子自身)的不原谅。
但是从这一点上说育树对于金子而言本身已经在潜意识中占了一定地位了,我没有仔细研究过金子在狱中到底将实情讲给了多少人,但是明显是出狱后没有告知任何人却为了育树开了先例,即便后来她告诉了自己亲生女儿也是在很久以后了。
2.全家出游。
那个“全家”还是育树自己讲的,原话是:这是不是一家人一起出游呢?
(大体这个意思吧),那个时候还有珍妮在,育树已经欣然接受了自己跟她们是“一家人”的设定(我当时挺无语的,毕竟他只比珍妮大5岁。
看上女儿的话我还可以接受,看上了妈妈。。。。
不过的确能看出育树是一个很纯很正的人啊),虽然金子全程想的是怎么将狗当做白老师然后开枪弄死,但是后来进了教室,育树教珍妮学韩语的那一段很有寓意,先是大哥后是爸爸,其中意思是不是:你应该叫我大哥,然而我成了你的爹。。。
粗略看过原著并没有看到这一段,但是我觉得导演加进去毕竟是有深意的吧。
3.所有复仇结束,大伙一起分吃了那个代表着白老师血的蛋糕时,然后那个姐姐开头大家伙一起问金子要赎金,这个时候大家尴尬的不行,有家长在讲安静的时候是天使经过,这时候育树顶着风雪走进了蛋糕店打破了这个局面,大家纷纷离开。
个人认为此处代表的意义是金子复仇完毕,代表新生活的育树走了过来,她应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
当然她的内心并不肯原谅自己,这也就是后来宏穆出现堵住她嘴巴的原因,因为并不想听她苍白的解释,毕竟她做过的事情始终是存在的。
但是出现在此处的育树满载代表洁白的大雪打破复仇的尾声的哀庆,在大家都认为是天使经过的时候如同天使一般走进金子,确是的确有深意的。
4,不过育树的地位自然比不过珍妮,毕竟血浓于水。
结尾金子拿着白色的蛋糕,终于被珍妮原谅的时候她终于有勇气面对新的人生,电影之中育树一直在她身后跟着她的,小说之中也说的是他在不远处看着金子跟女儿抱在了一起,大雪之中终于有了面对新生的勇气的金子,执意要跟在跟随自己的女儿和深爱自己的默默守护的男朋友,我觉得如同育树唱的歌词中的一样,这一次金子应该真的回头去看他了,去看那个一直在自己身边的男孩(?
)男人(?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金子自己讲的是自己入狱的时间跟育树一般大,而那个时候金子还是可以讲不正经的女孩,不会挑对象,未婚先孕,早恋,被包养。。。
她在狱中呆了13年半,穿着入狱时穿的衣服,仿佛除了后来又惨遭毒手的几个小孩和自己已经13岁的女儿外在没有什么证明这是13年后而不是当年,这13年仿佛是不存在的,无缝衔接,入狱前和出狱后金子做的都是复仇,复仇结束后,当复仇这段时间都被摘除,金子身边的仍然是自己的女儿,已经上天补偿给当年不会择偶的自己的一个不离不弃的男朋友。
再有就是,原著之中金子去福利院偷偷看资料的时候实际上跟根植(也就是育树)一起去的,她的女儿的重要性对于她而言毋庸置疑,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育树让他参与,作者有心了。
虽然是复仇的电影,但是我却读出了一丝丝温情,我会羡慕金子,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找回自己奢望已经的人生,找回自己心爱的女儿,找到一个真爱的情侣。
即便差别太大,年龄悬殊,此间之中,又算得什么?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美女金子:仇杀聚会的诱饵影片名字叫“亲切的金子”,影片镜头和情节比重也确实没有跑题嫌疑,忠实地围绕着金子:金子入狱-->金子在监狱里培植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上党校)、杀死吃人的变态“巫婆”-->找回被仇人夺去的女儿-->找到仇人-->策划并成功组织一次冷酷的集体杀人聚会-->同女儿、情人一起吃雪和豆腐,洗脱罪孽。
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在朴导演手里确实像服刑时的李金子一样闪着光。
影片有杀戮,也有(母)爱;有罪恶,也有无辜;有人格变态,也有理性的行事;天使般的亲切笑容(绕有趣味的细节和色彩缤纷的分镜头),也有不动声色的阴险(复仇主题、血腥手段和人性的阴暗)。
对不起,一不小心又用了上纲上线的字眼:人性、阴暗。
但在我看来,影片的目的确实是在谈论人性和阴暗;而我们“亲切的”美女李金子,不过是一剂药引,一根线索,一个诱饵,编剧用她的美貌、不幸、无辜、完美、仇恨、心机和母性引诱着观众,慢慢进入影片的高潮:复仇盛宴。
那么,我们先从诱饵李金子说起。
美丽的她18岁时成了未婚妈妈,19岁时她成为一起幼儿绑架案的共犯,一个绑匪的帮凶;编剧在这儿玩了一把黑色幽默,让此案的主谋白老师绑架了她的女儿,胁迫她当替罪羊。
一个绑匪绑架另一个绑匪的孩子,编剧够狠的。
李金子当起了替罪羊,在监狱里一呆就是13年,其间她用3年时间用漂白水药死了狱霸,用其余时间帮助其他狱友,以获得她们的信任和回报——为她日后的复仇帮忙。
影片中的女子监狱布置的像个幼儿园,镜头的颜色也相当温暖,除了那个被金子毒死的狱霸,每个女犯人都温和可爱,致使她们入狱的过错都是微不足道的,似乎并没有她们纯良的本性(在这儿顺便赞赏一下韩国的human right状况)。
这些女犯人出狱后的生活和没入狱的人并无不同,有的甚至比没有入过狱的女人过的更好,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也许有些难以理解:蹲过班房的人还能被社会如此顺利地接纳?
和这些女犯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后来参加复仇聚会的家长。
由于剧情没有涉及这些家长的过去,我们暂且认为他们在参加复仇聚会之前都是安分守己、清白得像豆腐一样的好公民吧。
在李金子、她狱友和苏督察的协助下,他们突如其来地获得了为自己夭折了的孩子们复仇的机会。
此刻,变态杀人狂白老师已经被李金子死死地绑在椅子上,嘴里塞着肮脏的填充物,被金子那把华丽的手枪打掉了2个脚趾头;痛失孩子的家长们坐在隔壁的一个教室里,看完白老师杀害他们孩子的录像,愤怒的火焰熊熊燃烧,恨不得把他们共同的仇人白老师折磨至死。
但李金子和苏督察真的把他们所渴望的机会奉上,由他们选择时,他们又争执和互相推让起来。
有人说要交给警察处理,有人说要委托经验丰富的金子处置,有人说要自己手刃了这个变态家伙。
在统一意见决定亲自处决变态老师之后,他们还是犯愁:所有人一起上好,还是各自报复?
变态老师是他们共同的仇人,但有的家长又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人恩怨。
最后他们决定自由组合,想单干的单干,想共犯的共犯。
那么,总得有个先到后到的顺序吧?
最后,家长们抽签来获得杀人入场券。
他们针锋相对、此一时彼一时的意见都被麦克风传到了变态老师的耳朵里,让这个心理扭曲、已经被金子折磨过一番的变态佬魂魄散了一半。
在这个片段中,好公民们的胆小怕事、互不信任通过各种琐碎的问题表现了出来,而这种琐碎同接下来的血腥镜头放在一起,显得既真实又荒诞。
复仇即将开始。
家长们穿着雨衣(以免染上变态老师的血),按照入场顺序在长椅上一字排开,井然有序,甚至互相拉起家常。
这让人想起了“排排坐,吃果果”的童谣,或医院里候诊的病人。
他们是在等着行刑,却更像在等着挨宰。
苏督察作为韩国的一名公务员,却做了一件所谓渎职的事:教这些复仇者怎么用刀子捅人。
他们单独或成批地进入仇杀现场,再单独或成批地出来,沾满血污,甚至因为地板上的血滑倒。
一个孩子的姥姥貌似冷静,却在变态老师的脖子上狠狠地插了一把剪刀。
剪刀像发条拧子一样和变态老师融为一体,把他变成了尸体。
苏督察把剪刀从尸体上拔出来时,我真担心导演会有恐怖片情结,让尸体像发条玩具一样机械运动。
剪刀静静地脱离了尸体,符合常理地滴着血。
马上,镜头一切换,家长们开始收拾仇杀现场,倒血的倒血,拖地板的拖地板,抬尸体的抬尸体,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分工合作非常合理,仇杀现场很快就收拾完毕。
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家长们原先的愤怒、仇恨,和发泄的快感马上从他们脸上消失了,比马路边的一汪积水蒸发的还快。
果然是万事开头难啊,起初他们并不能适应真的获得仇杀机会的现实,但仇杀一旦开始,就这么轻易地结束了。
他们为了防止日后有共犯出卖自己,一起拍了合影,而现场的血腥味儿一定还很浓厚呢。
现在,,有了合影,谁也不会被出卖,人神共愤的仇人已经被刨坑埋了,连同他们的愤怒和顾虑还有罪恶都一起埋了。
用仇恨结束一个人、一个变态佬的性命就这么简单。
接下来,他们来了一场庆功宴,围坐在面包店的桌子前,品尝亲情的金子做的美味糕点,唱着生日歌,讨论着恍惚经过的天使,然后写下自己的账户号码,以便请李金子日后将当年交给变态老师的赎金还给他们。
这段情节,不免让我想到2个字:分赃。
导演安排了这个细节,到底是何居心?
故意让人想起这2个龌龊的字么?
这个复仇聚会打开了一个小缺口,从中可以看见人的报复本能是多强,强得可以毫不犹豫地杀一个人。
这个人该不该杀,是不是该由他们来杀,应该怎么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有的话,该由法律决定吗?
法律也许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不见得代表了当事人的意见,要不当事人也不会亲自解决罪犯。
如果法律不能代表当事人的意见,而只代表了不相干的大多数的意见,那它还有什么用?
法律很多时候只是马后炮。
这些杀了人的家长确确实实地杀了人,但没人把他们送进监狱,他们若无其事地去当自己的好公民,也许他们以后会想起仇杀这件事,但随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无动于衷。
而李金子因为被迫成了绑架孩子的帮凶被关了13年,还被夺走了孩子,她的狱友也因为各种小过失(同仇杀行为相比)而在监狱里赎罪,付出代价,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到的是:一,如果不小心犯了罪,千万不要被抓个现行;二,共犯越多越安全。
看,这个仇杀聚会更像一则脱罪小贴士。
我从来不喜欢韩国电影,就更不要说是要看了。
记得唯一看过的一部就是一部喜剧,吵吵闹闹的就结束了。
但是<亲切的金子>改变了这一个错误的观点,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单单金子脸上红红的眼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杀气。
但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却有些让人感到纳闷。
‘传统’的一部韩式电影,徐而不急的叙事,让观众充满了期待,想要一探究竟金子是如何手刃仇人的。
但是剧情突然一转,一下子仇人就被抓到了,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让我不禁捏了一把汗,还有一个小时呢,这导演要如何继续剧情的发展呢?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
前面只是foreplay罢了,真正的高潮在‘群戏’。
看着一大群面露凶光的受害者家属,快感油然而生。
李英爱的演出绝对杰出,里面的杀手形象现在已经深入我心。
就是觉得剧情和风格有点。。。
不协调
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今天终于做了个了结.关于电影,一提到三部曲,我首先想到的是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可能这三部电影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所以我并不喜欢别的什么导演再拿什么狗P几部曲来说事.朴赞郁,亚洲电影中的异类,请允许我这样说他.至少在看完<老男孩>之后,我就有了这样的感觉,我想老昆和我的想法也差不多,不然也不会给他那个评委会大奖.或许是<老男孩>带给我的惊喜太多,我抱着当初看<发条橙>的心态,打开了<亲切的金子>,憧憬着库布里克走后若干年后的亚洲导演能把三部曲重镑结尾的精彩重新演绎.但正如我标题所写,<亲切的金子>是失败的.这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也许当你看到这时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大堆辞藻对我的观点进行口诛笔伐.但我实在没有从这部号称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终结篇中看到他任何的进步.相反比起第二部<老男孩>更有倒退之嫌.好吧,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部电影到底是怎么了前半段--东施效颦的华丽首先,在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上较上一部没有太大改变.朴赞郁在电影色彩表达上延续了<老男孩>的风格.不可否认大量不同色块的运用,可以使电影看起来更显华丽.一般法国电影,或者说法系电影喜欢这么干.但在这种手法已经被别人用过了,而且自己也模仿过了以后再次玩这样的把戏,就会让人感觉视觉疲惫,而且毫无新鲜感觉.如果单从色彩和剪辑这两个角度去看的话,整部电影的前半段,我还以为我自己是在看<天使爱美丽>的韩国版中部-无可奈何的单薄其次,影片中间剧情单薄,跳跃,再加上演员功底不深,导致电影中部好象营养不良.例如:李英爱和她女儿对话的桥段,导演这一段的意思明显是要突出母女之爱,衬托崔的罪恶,为最后的鞭尸埋个伏笔,但李的表演好象完全撑不起整个剧情.结果就草草收尾,引入那几家人.后半部--莫名其妙的沉重最后,结尾很领人诧异!李在一段好象喃喃自语的对白之后,当人们正逐渐走进李的内心世界之时.莫名其妙的出来了几家人.而且这个时候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也被调成沉重的褐色.于是最后的几十分钟里,我们看到的是那几家受害人对崔的"凌迟之刑".导演想表达的血腥效果,对人性批判的效果是达到了,但金子呢??一部电影的女主角,在最后关头被导演放到一边,俨然成了个群众演员....匪夷所思...而且整个"凌迟"的过程显得过于臃肿,情节拖沓.我想这应该是导演故意留给自己的时间,用来表达血腥和人性这两个东西的.但这情节实在是离主题太远了.你知道,当你在一部电影中看到一个和主线剧情毫不相干的桥段时,即使它再精彩也会让人昏昏欲睡的总体说来,这部片子整体不如<老男孩>,<金子>应该是属于那种狗尾续貂的东西.是一个失败的结尾....
美丽无辜的金子被威胁当了替死鬼进了监狱从此与女儿分离,出狱后她彻底化身复仇女神对白老师进行报复。
经典的复仇电影,但一直感觉太沉闷只有最后一段的老太太太神。
集结的受害者家属,或沉迷或疯狂或紧张唯独老太太异常沉静,当一个接一个受害者家属相扶进去砍下那一刀后崩溃着出来,只有老太太用一把儿童小剪刀异常冷静命中要害,圆圆的儿童小剪刀头并不锋利,伤人都不容易但老太太却捅了进去,可爱的孙子没了儿子媳妇全都没了,这么多年独自活下来的老人心有多恨 全在这一刀。
對韓國電影的認識不多,數數手指看過的不外乎是兩、三部,而且全都是韓國的情慾片。
最近電視重播《大長今》,看到劇中的李英愛說到「無人可以教我放棄,我是不會放棄。
」的確得到觀眾的喜愛,笑容甜甜、樣子圓圓的李英愛發揮達到水準,而且讓人牢牢地記住她。
當看到《親切的金子》中的李英愛,更加不用多說,她的演藝水平更不用質疑,相當的討好。
在沒有看過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的前兩部下,雖不至清楚導演在整個系列所表達的內容,但肯定的是談到人性的複雜性與善惡的界定。
無可否認,金子的角色是十分複雜的,她在獄中為了盡快完成服刑而學會用假面討好身邊的人,但暗裡有選擇害人。
當牧師認為她是「天使」時,她便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裡,然而她在出獄後卻選擇復仇,而戲中也提到人性的醜惡與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導演在電影內外都有用到宗教的角度談到金子的角色,先從海報上入手講起,金子擺出聖母的姿勢,在韓國得罪了宗教的團體,要求撤回。
然後在電影的開頭講到祈禱的作用是洗去罪行,擺出一副要洗心革面的模樣。
此外,在監獄裡為了突出角色而讓金子充當姐妹們的「上帝」,在表達方面有一幕更展示出金子的臉會發光,比喻她是「神」。
金子向人前人後展示出不同的樣貌,而她又利用她的美貌博取同情與憐憫,實際是內藏陰謀。
當她在獄中被囚禁了十三年出獄之時,呈現的是金子根本不是「天使」,而所謂的「天使」只是人附加上去的想像。
她處心積累要向昔日害她坐監的人報復,「報復」是一個充滿道德界線的問題,受到倫理與社會規範所制約。
聖經有云:「若別人打你的左臉,就要給右臉給別人打」。
上帝的話語就是要「公平」,就是要寧願忍受也不能易暴易暴。
然而,電影的結局卻如此的殘酷,利用人的憤怒遮掩個人的理性與思維。
它是如此的冰冷、直接地充當行動的指揮者,這一切都在她的鼓掌之中。
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監獄實驗引證了人的惡魔性,沒有天生的好人,而所謂的正常人也會變成欺壓別人的壞蛋。
如同金子,在對待女兒與其他姐妹們身上,金子充當保護弱小、和善的角色。
然而,當她對待令她坐監、指揮她犯罪的白老師時,她展示出她的憤怒,她的不悅、她的冤屈。
大致上她可以一刀刺死他、毒死他,但她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聯合受害兒童的家屬一起採用密室的報復,對於金子的角色相當具可塑性與一定的複雜性,她既是對兒童的加害者,內心充滿對兒童及其父母的歉疚,同時她又是事件的受害者。
若果白老師沒有綁架她的女兒作威脅,她也不會參與其中。
在設定人物的時候看得出導演在這方面相當的精心,主要是突出金子身份上的矛盾,先是被威迫的無奈,後是作為母親的她如何補償女兒的缺失。
另外,女兒珍妮說英語,金子說韓語也是一種的界線,是身份使他們相處之間有隔閡,但是母女之情打破了語言的界限。
白老師的身份雖然是加害人,但他在學生面前是正人君子,壞人是從表面上看不清的。
誰會知道一個外表正常的人會做出如此的行為,誰又會知道他會性侵他的妻子。
這講到一個人總有些表面無法看到與得知的秘密,即使是眼見的正常人也會有「失範」的時候,人誰無過。
當死去小孩的家長在密室質問他時,他吐出一句:「這世界上並無完人。
」這句話道來了一個事實,當死者家屬決定要私下處決白老師時,他們被憤怒、被內心的憎惡蒙蔽了內心的理性。
然而,在整個殺害的過程也不至於一下殺死他,反而是依據各家庭的次序落手,在過程中非要弄得白老師人不似人,而要他感受更多的痛苦與傷害,彷似要這樣才能夠彌補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整個電影到了這個部份才是真正使人反思、真正震撼觀感的部份。
特別是當家庭傷害過白老師後,他們的臉上都會流露出不快、驚慌的情緒。
事實上他們未必想殺人,而是在這件事的決定裡他們知道若轉交至法庭是便宜了加害者。
故他們需要自行了斷,為死去的家人討回公道。
在整件事上較為斟酌的點是警察先生一開始就認為金子沒有殺人,他是明白金子的感受與無奈。
但在密室處決的事上他不但沒有做好警察的責任,反而在事情上作副手,由此可見這是他心中為了彌補對金子的遺憾,所以他選擇協助並運用他的常識處理屍體。
這可能是導演希望表達出「惻隱之心」,又或者認同死者家屬的行為是合理的。
電影從一片白雪之中完結,如此的淒美,為觀眾上了一課切實的「復仇」,金子褪下眼影,變回一個普通的女人。
以後,她的路就如同雪路一樣,消失於其中,為電影寫下了這樣的結局。
整體來說,電影呈現出一個暴力的世界,然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有些人在暴政下要啞忍,魯迅說我們存在在人食人的世界。
這是絕對的真實,然而我們又可以做什麼?《親切的金子》正是給我們帶來反思,到底在善惡交纏之時,我們還有什麼的選擇。
新千年的韩国出现了一批复仇电影,它们不同于美国那些具有后现代解构姿态或者是欲望的能指在其间无限播撒的影像。
《燃烧》、《寄生虫》、《追击者》这些电影都是国家机器日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表现,基于中韩意识形态政策的差异,韩国影人可以在影像与文本间肆意挥洒他们的社会学观察。
这一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多以弱势者的复返为情节,不能被现存秩序所表征的能量从阶级与身份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相较其他现实主义风格导演,朴赞郁是个例外,他的复仇影片除了对女性境遇的关怀,便只有普世性的负罪感与空无感了,甚至后者的能量一度在影片中压过前者,更不用提他影片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和技法,这个家伙简直就是高级影迷+私货之王,在同代人中朴赞郁的电影是更为抽象、重形式、形而上的。
按照历时时间来看,朴赞郁是希区柯克+昆汀的结合体,前者同样喜欢用光怪陆离的故事为形式去探究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机器及现代社会的欲望旋涡,而后者则是嬉皮导演,热爱荒诞不经的解构与拼贴。
但如果你认可“暴力美学”背后应该具有除了解构这一疯狂行径之外更为强力的普世哲思价值的话,那么昆汀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暴力学”的代表,不是不够严肃,是不够悲悯。
好的电影就应该有神来之笔,最好是作为能够瓦解掉价值的高屋建瓴的存在。
失足少女和变态大叔的故事在日韩影史中屡见不鲜,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直接表征。
然而就在影片中所有的受害者家属对犯下多起凶案的凶手进行审判时,他突然说了一句:“太太,这个世上没有完人”。
我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句毁灭性的话语,首先,凶手必然是在逃避审判的,一句不经意的推卸责任所暴露出来的是东亚父权制长期以来连理的权力压迫,女性甚至说普通人置身于这个大染缸之内必然是悲哀的(享受权力者不论)。
其次,一个戕害数孩童的凶手,却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些进行审判、曾是受害者、如今却沦为了杀人犯的普通人,也变得面目可憎,在此所体现的是加倍的复仇,悲剧的倍增,复仇的负面威力完全覆盖了日常道德伦理评判。
在所有元素的堆砌下,整部电影慢慢变得失控,后一个主题便慢慢浮现了出来。
朴赞郁介乎天地间的悲悯心就是基于后一主题(对复仇的探究)中得出的,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怆(下文谈及)。
虽然他很喜欢引用基督、佛教的元素,但这两者的表征无疑只是止于商业元素运用与对社会现实的部分表征,贪婪、为金钱出卖他人的基督徒和杀人入狱老死的佛教徒。
《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都是关于复仇的悲剧性轮回故事,它们很忠实地沿袭了基督教《旧约》乃至是世俗道德都十足认可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
结尾处,朴赞郁让复仇的主角们置身于一片雪地之上,(在《金子》中更是让复仇女主拥抱唯一无罪的女儿以表救赎)在忘却与“愧罪”之中继续生活下去。
雪地就是一片拉康意义上的实在界,它昭示着“空无”,但是空无在这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上一个已然消失之物留下来的亟待被填满的空缺位置,毕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然界没有什么会是消失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变成下一事物,没有什么地方是“无”的,它总是被不同的东西所填充。
仇恨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异质物,它能够清除我们心中所有美好事物的价值,让我们置身于一片“空无”之上,复仇的历程就启动于空无之上,这是一种没有退路的启动,可以像《老男孩》中的男主一样选择遗忘(在空无上停留),也可以像金子一样复仇(在空无上填充),但是仇恨本身被制造出来之后,就不可能再回返到之前的境遇。
正如实在界总是持存,但它只会以表征失败、创伤再现的形式反身地表现出来,一旦呈现便是不可撤销。
《老男孩》的复仇男主崔岷植,在影片中兼顾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而在《亲切的金子》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绝对的恶”,这种戏里戏外的有心设计的巧合背后昭示的是不可轻视的、宛若古希腊命运悲剧般沉重的现实之痛。
看朴赞郁的电影,你能从他眼花缭乱的技艺中拾取多少快感,就能在暗流涌动的影像压抑之下吸收多少的痛苦与悲怆(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话)。
拍得什么东西,什么大烂片,镜头来回切换,一个普通的故事都交代不好。
13年的牢狱中酝酿着一杯名叫复仇的苦酒,等待着痛饮的一天。
没劲,虽然是跟老男孩同一个导演
我承认我不是捣乱的,神经兮兮的金子,现在和过去穿插混乱的画面,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点,但是非要让人费力费神的猜前后顺序。难道这是暗示能看懂的都是高智商吗?《记忆碎片》也是不错的电影啊,黑白线和彩色线就区分得特别清楚。
非常可乐,复仇搞得不够冷不够酷
尤为喜欢色调由彩色变成黑白的部分。最后半小时才是真正的拷问。
看过一遍不是很懂
看金子复仇真爽
如果不是刻意要搞的那么文艺的话,故事还挺好看——李英爱奶奶,其实也不止您一个,一演的文艺啦变态啦非伦理纲常啦,就非得一脸的迷惘啦,颓废啦,癫狂啦。我看着都累。
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然朴式,依然华丽,脸部戏份的突出,是韩国片一大看点,也是韩国片有别于其它亚洲片的特色。
以暴治暴最美好
同学推荐。这是边复仇边揭露人性呀。
太他妈爽了!!!爽!!我看的处女朴赞郁(啥)!金子你的红眼影萌到我了!那个谁!那个叫金时厚的小子!你他妈诱惑死我算了啊啊啊啊啊你个混蛋!最后半小时看得极畅快,不过仿佛情节有类似于东方快车哩……不管了好爽/_\
后半部分拖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众人排队复仇的段落,十足做作的形式感。由彩色不留痕迹地渐入黑白,艺术感上保留得还算完整。
女人是很可怕的
难看死了 无法理解的难看 被海报骗了
我就爱红色眼影的复仇女神
还不错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老男孩><我要复仇>,都是神一样的电影,导演是谜一样的存在。同样适合看第二遍不厌倦象春天。
抓住白的时候,还在想剩下一半时间怎么安排,群体报复的设计GJ...结尾小孩长大,没看懂O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