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附近的电影院没有排片,为了看我家娇俏的春荣小媳妇,解锁了一家很偏僻的小影院🤦♀️🤦♀️🤦♀️戏份不多,只有几分钟,但也很满足了回到正题(涉及剧透,文笔逻辑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全片共两条线一是因父母双亡无奈被卖作伶人的汪润生,从被人看轻、自我看轻,在现实的打击和江老板、岳九、凤格格等贵人们的引导下,通过进京贺寿这个机会,逐步成长改变的过程,典型的成长型主人公剧本二是视戏如命的岳九,在被逐出京城后,因结交汪润生并随着春台班重返京城唱戏,带病坚持为圣上唱戏获赞后撒手人寰,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两条线相互穿插,透过徽班进京的历史故事,共同呈现出一代伶人戏比天大的态度全片取景美,服化道精致,各位演员演技在线,片尾各位名家介绍科普等等,足以体现出导演满满的诚意,值回票价了👌唯一不足的是,矛盾细节铺垫不够导致部分情节的出现略显突兀,节与节之间转接稍欠顺畅,希望能更多地采用布景台词镜头小细节代替文字旁白体现时代变迁
我一直以来对国产电影不感兴趣。
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胡玫,才心动去看。
她以前导演的《汉武大帝》我特别喜欢,得知她是一个女导演,还曾导演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等几部赞誉很高的电视剧,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高希希等同为著名的第五代导演。
在一个男性为王的世界里,诠释着男人的故事,并且获得得无数重要的奖项,心中倍生崇敬之情。
《进京城》是著名编剧邹静之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耗时6年潜心打磨。
期间,换过三任导演,最后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共同制作的影片。
电影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以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位戏曲天才爱戏入迷、坎坷跌宕的传奇人生。
这里说说我的几点看法:1、服装、道具、化妆,包括摄影都很有美感,相较以前的国产电影有很大的进步。
2、故事发展中有很多交待不清楚的地方。
也许,胡玫擅长拍摄电视剧,在长篇大作中娓娓道来讲故事。
但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在删减剧情时造成了衔接上的问题。
而且,故事高潮也没有很好地被烘托起来,结尾又有点虎头蛇尾,让电影显得有些平庸、不出彩。
一群精英,搅和到一起,出了一锅家常菜。
可惜了!
3、重要人物汪润生的表演不够丰满,主角的表现有生硬。
他和女主角春荣之间的感情过程没有很好的交待和过渡,显得剧情发展有点突兀。
反而是第二号主角九爷抢了他的光芒。
九爷的表演倒是十分的有味道,尤其那场月下豆子上练习的戏,从身段到手法,把一个爱戏、入戏的戏痴表演的入木三分,“你要唱得让鬼附身,魂附体”。
但过后回忆,感觉表演有些太过刻意,透着那么一股油腻的感觉,不似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表演的那般对艺术的执着、纯情,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
4、马伊琍还是演现代戏比较自如,本戏中的格格演得气势不足,远不如TVB的佘诗曼、蔡少芬对古装戏的把握和驾驶能力。
真心地希望中国电影能学习学习韩国影视的表演,故事架构逻辑严密,情节推动步步深入,演员的表演细腻、自然、感情充沛。
不管是情节的衔接,还是人物情感的过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观看时让人有入迷的带入感。
昨天去影院看了这个电影。
比预期的要好看。
讲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
或者说叫“徽班进京前传”更合适。
在为乾隆祝寿之前,京城里的演艺界一向存在着“花雅之争”。
“花”指的是秦腔、弋阳腔、二黄之类的俗戏曲,“雅”就是昆曲。
本来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照现在的习惯,大家爱听哪个就听哪个,可当时因为有权力的介入,皇帝爱听昆曲,结果“花”部被禁。
到了乾隆八十岁那年,突然爱好变了,也想玩点俗的,这才有了三庆班和四大徽班进京。
影片描述的就是这个转变时期艺人们的故事。
这是大背景。
影片的叙事比较散,前段的扬州故事和后面的京城故事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而汪润生的演艺生涯情感历程与岳九的沧桑经历也不太搭界。
虽然和以往的观影习惯不同,却也觉得新颖。
也有令观众动容的几个场面,如岳九的重新出山和汪润生与凤格格的关系。
岳九这个人物挺复杂的,曾经是个轰动京城的老戏骨。
因为遭同行陷害被赶出京城。
表面上的堂皇理由是有伤风化。
影片开始时岳九的那场戏是《西厢》。
虽然用的是昆曲调,其实是个粉儿戏。
你想啊,在八大胡同那种地方,观众本来就多是嫖客,为稻粱谋,不演这些就没饭吃了。
再者多数戏子甘愿随俗,尤其是演旦角的,少不了去给富人家当个相公。
从观众这个角度看,那时候逛妓院包戏子也算是个风雅事。
岳九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荷花做不成,不当污泥就算不错了。
更何况岳九的才艺并非只能体现在粉儿戏上。
所以,他觉得“咽不下这口气”是有道理的。
他热爱戏剧,其热爱的程度已经到了”神附体鬼上身“的程度。
从来就把“戏比天大”当做自己的信念。
被赶出京城十余年,他一天也没敢放松自己,影片中他深夜在黄豆上练功便可略见一斑。
他的台步、跷功、唱腔都是一流的。
相信凭真本事就能征服观众。
此外,无论台上台下他都维持着自己做人的尊严。
看似冷若冰霜,其实心烈如火。
他说:“就算是死,也死在台上。
”那场为乾隆爷演戏的场景中,岳九已是病入膏肓,却将银针扎入几个关键穴位,调动自己余下的全部精力,用整个的生命为自己正名,为自己热爱的戏剧正名。
戏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饰演岳九的富大龙也是演绝了。
把岳九外柔内刚的性格把握的非常到位。
一则不向恶势力屈服,二则由于是旦角,一举手一抬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脱不了女人味道。
一口京城土语也恰到好处。
分寸火候正合适。
虽没有将他的演技和《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比过,却和《梅兰芳》中饰演谭老板的王学圻有一拼。
再说凤格格和汪润生的感情一事。
汪润生这个人物,除了重返戏班和不愿受邀凤格格这两处还算有点体现出他的刚烈性格外,是整个影片中塑造的最失败的。
抢老婆那段更是荒唐,放在今天也是行不通的。
两人之间只有一纸婚约,谈不上什么感情,其实这段不要也罢。
那时候富婆包戏子的现象很常见,她们的追求与其说是情,不如说是性。
影片中的凤格格和汪润生这一段,似乎有些不同。
我们姑且看成是一个个案。
凤格格对汪润生动了真情。
而汪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将就和附和。
她对汪润生说:“润生,我只想把你叠起来,装进我兜里”。
其中的难言之隐,凤格格是这样解释的:“你若不是个戏子,我连多看你一眼都不会。
若不是因为戏,我和你之间隔着十只手都够不着”。
这是她的真情,也有着万般的无奈。
在封建时代,一个女子,即便你有钱有势,即便你无视社会的准则和规矩,你也很难在大街上随处偶遇一个小鲜肉,更不用说感情的知己了。
她只能在舞台下面看着台上默默的选择,将戏中的人物、饰演人物的演员以及自己心中的理想中人这三者融合起来。
或许汪润生并非是她真正的知己,而仅仅是她虚幻的精神上塑造出来的完美情人。
即便如此,她也认为值得将感情托付与对方。
毕竟是她唯一能够够得着的男人,环境只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
影片中有一段凤格格和汪润生独处的场景。
两人在良辰美景般的夜色里,幽咽的丝竹声中,共诵《牡丹亭》的台词。
以此来表达心迹。
真的是感人至深!
凤格格对汪润生说:“润生,我从来没有看低过你,你也别把自己看矮了”。
即使这样说,他们彼此也都明白,他们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高墙,便是在这社会中与生俱来不能选择的高贵低贱的观念,这是他们永远也无法逾越的。
所以两人只能在无限的眷恋中,发乎情止乎礼了。
京剧是融合了秦腔、弋阳腔、汉剧等剧种的腔调而成的。
那时徽班进京之初,这种融合还没有完全形成。
影片中的唱腔却完全是京剧皮黄了,道白也成了湖广腔。
似乎提前了点。
不过咱们毕竟谁也没有听过乾隆时期的徽剧,也就不必苛求编导了。
戏台上除了咱们早已熟悉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的“出将入相”的标识外,场面(乐队)也是在戏台中央靠后,实际上是民间草台班子的余脉。
这些都符合当时的情景。
人物的行头太华丽了,当时的服装其实是很简单的。
只是到了光绪年间有了内廷供奉之后,行头才变得讲究一些了。
影片结尾的“同光十三绝’的图片以及其它名角的剧照,使人眼睛一亮,很好!
本人评分:7.5。
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被牢牢的抓住,当然看的过程中,有一点问题,比如润生和王子文的感情戏,不过看完后,瑕不掩瑜吧。
最出彩的,毫无疑问是富大龙,举重若轻的台词功底,大师级别的演出,戏痴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脸上的每一条褶子,都在对你说,老子活着就是为了你这声“好”。
看完后一瞬间的恍惚,你究竟是九爷还是富大龙?
应该这样说,你是天狗中的护林员,也是紫日中的中国农民,还是大秦帝国中的嬴驷,但你终究是最好的中生代中国演员,富大龙!
我吐血安利首页看这部《进京城》,已经很久没在影院看到一部令我感觉被艺术感当头浇下的电影了,这可是一部电影啊,我吹爆胡玫,吹爆马敬涵!
请记得要为导演疯狂打call 我觉得九爷这个角色立得很好 一个戏痴 为戏而活为戏而死 豆上练云步 日日苦练功(九爷的扮相超级美!
)还有就是汪润生 从一开始自己也瞧不上戏子不愿自己的孩子也沦为戏子 东家也说关老爷差了点味道 到后来结识九爷和格格 一步一步为戏而痴 在听到师父给孩子取名为长庚,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是传承,最后的彩蛋提到了各位梨园前辈 非常非常值得看的电影
《进京城》是一部宏扬国粹的艺朮片。
通过几个人物的描写深入刻画了人物对艺朮的追求和执著。
尤其汪润生的扮演者马敬涵在片中表现出深厚的表演功底,扎实专业素养。
对剧中人物的把握丰富细腻,维妙维肖。
在这里也祝愿马敬涵在以后的演艺事业上越来越好,票房热卖。
做为马敬涵的影迷也祝愿他以后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承现给广大观众。
其实最后还是蛮讽刺的:因为乾隆的深得朕意,所以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戏子不再是下九流了。。。
所以意义是什么:意义是博得大众的自爱,是博得皇帝的认可?
还是自身对戏的痴迷,对戏的精益求精,对戏的那份热爱?
人一世,为何评价体系都是大众和权位的认可?
他们说好便是好?
皇帝未拍手叫好众人不敢叫出好一个字?
艺术,美,精神的追求,不应该是遵从个人的内心,把自己爽,自己的精益求精,自己的热爱放到第一位么?
这很难,毕竟我们是社会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准则和道德来让维护社会的秩序。
可是,如果对美好的追求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谈何自由?
:1.胡玫就是胡玫,历史题材把握很好,即使前段有些冗长;2.富大龙太好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柔可倾倒众生,刚可气吞山河!
3.地位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里的东西!
尊重源自于高度的自律,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源于肩上的责任!
4.一件事物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几百年由热爱它,用生命来传承的几代人兢兢业业,认真专研,融汇贯通,方得始终的一个产物!
哪有不好之理?
中国不用五千年,五百年的京剧本子就完全够后人研习的了!
年轻人不喜欢?
是宣传的方式不对了!
是我们现在的娱乐消遣逐渐快餐化,简单化,利益的快捷化,享乐的低龄化,导致不风不雅,好坏不分!
坐在戏园子里静静的喝茶看戏一个时辰不如拿着手机打着游戏来的快捷便利!
5.感谢导演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牡丹亭》原来那么好,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杂剧四大家那么厉害!
同时也为我们普及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老一辈艺术家!
6.做艺先做人,做事要认真!
7.娱乐永远与经济挂钩,和经济挂上钩了,必然牵扯政治,政治一旦介入娱乐,就会决定单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8.做艺也好,做事也罢,做到极致者,相互欣赏,互补所长,能耐在自己身上,不行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行!
啥叫关键时刻?
就是你的行为与你生命挂钩的时候!
《进京城》怎么看都像是精剪版的电视剧。
故事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徽班进京”,讲述一众“戏痴”的爱恨情仇。
其实作品有着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基础,在那个年代作为娱乐明星的“角儿”们,他们一生为戏痴迷,他们一生渴望感情,但他们身份卑微,命运只能由他人掌控。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故事很强的戏剧冲突,同时也给予两位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而其中富大龙的“岳九”更是把角色演出了血肉,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能把一位旦角儿塑造的如此到位,离不开他的努力和用心!
但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就是我们的导演胡玫,全程单一生硬的淡进淡出转场,将故事切割的七零八落,全片所谓“四平八稳”的叙事节奏,可能只是导演技法穷尽的另一种说法吧。
4分。
Ps:虽然确实没啥可比性,但看到这种题材还是会想起那部经典中的经典《霸王别姬》。
自从5月初上映以来,一直想到电影院看进京城,奈何拍片实在太少,终于赶在快下映的时候跑去看了。
一个很小的影院,一个很小的厅,意料之中的不多的人。
在场的看客普遍年纪都很大了,更是有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片子可能真的很小众。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的故事,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是一位旦角名角儿,被陷害被赶出京城,这成为了他的心结,终其一生就为了能重回京城唱戏,岳九的原型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先生,据说这位老艺术家是惊才绝艳,艺术登峰造极。
他是最后演完了一场戏,然后死在后台上的。
戏大如天即是如魏长生也是如岳九。
为了能跟春台班搭班进京城唱戏,岳九不惜丢掉尊严跪求班主;为了能在皇上面前唱戏正名,已经病入膏肓的岳九靠扎针刺穴顶着一口气坚持唱完;终于在听到皇上御批:”甚得朕意“后微笑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戏大如天,戏重于一切,重于金钱、重于尊严、重于生命,在岳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有一场“踩豆子”的戏,体现了练功之辛苦,据说是富大龙和导演聊出来加上的,在豆子上的稳和美让人感叹,角儿就是角儿。
很难想象富大龙并没有用替身,一颦一笑,婉转身段,都是富大龙“演”出来的,富大龙就是岳九,就是那个名冠精华的角儿,真的是要吹爆富大龙的演技了。
说完男主角,再来说说其他角色,不得不说,胡枚导演选角选的很好,每一个角色都很贴合,没有任何违和感。
年轻有为的润生、清纯温婉的春荣,甚至是东家、班主都完全与角色合二为一,很自然,很带入。
特别要说的是马伊琍饰演的格格,马伊琍把皇家格格的大气演绎的淋漓尽致,把对润生的爱和爱而不得表演的深入人心,让我觉得那个爱戏懂戏的格格就该是那个样子的。
徽班进京是历史上的大事,50年后诞生了国粹京剧,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多少个戏班多少人付出的结果。
戏子,在那个时代代表着下九流,但借用格格说的一句话,别人贱看了你,你不能自己把自己看矮了。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细数了从同光十三绝开始的京剧名家,四大须生、四小花旦,这些角儿用自己的毕生让人们爱上了京剧,让别人看得起了“戏子”。
人之贵贱,不在于身份,只在于自己。
整个电影风格很“传统”,画面精致,服饰走心,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地方的剧情转换略显生硬,可能是受限于时长限制吧,很喜欢这个题材,不过可能真的有些小众吧,小众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喜好本身就不是能强求的。
电影中,班主给润生的儿子起名长庚,影院里依稀2-3个人同声轻轻道出了程长庚三个字,值得会心一笑。
看过以后明白了国家京剧院一楼为啥有家扬州菜。
还是过于提一口“正”气,就看得人比较累。富大龙影帝之名不是白顶的,每个身板腔调都太正了,真正进入了角色的疯魔状态。电影的创作态度很认真,比《梅兰芳》那样开口声替,上台明晃晃替身要强多了
太奇怪了 这么精致的制作 这么多恰如其分的表演 咋就这么平庸这么无聊呢
一个人一辈子的痴迷,一辈子的执着,最终如愿以偿,含笑九泉。这样的人,不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境地,只要心火不灭,足以燎原。富大龙演的九爷就是这么样一个人,演的很棒,戏中之魂。马伊琍的旗头扮相一出来,就感觉甄嬛娘娘驾到了。王子文脸太尖了,少了一些少女的娇俏感。焦晃老爷子一出来,那必须得是皇上驾到了。
片子还是拍得很认真就是故事过时了
觉得后面拍得有点流水账了。
剧本很烂,完全就是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平铺直叙然后结尾。画面很美,京剧部分都是真人好评。富大龙的旦角演的太好了。
看过《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之后,再看《进京城》,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富大龙饰演的“岳九”一颦一笑充满韵味,他为戏痴迷,结尾让人动容。电影节奏细腻明快,看完满脑子都是各种京曲在脑海循环,“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为“匠心”点赞。
一直很喜爱胡玫导演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塑造,这次富大龙的梨园扮相,以及马伊琍时隔16年再演格格,都很惊艳。徽班进京是曲艺史上的大事件,个中艰难与突破,值得后人们探讨和继承
时间线太长了,直接导致叙事跳跃,共情不连贯。那几个慢动作感觉像在看cctv6。人物刻画太肤浅牵强。
看过之后感觉是演员在托这片子。富大龙就是个戏疯子,细节地方处理的非常好,不用瞪眼,眼睛一眯一扫戏份全出,唯一不足,莫名间总有些阴感郁;马伊琍这个演员颇让人佩服,尤其这几年,角色既可以小鸟依人也可以大开大合,有看头;再说焦晃老爷子,戏不多,但是功力之强,哪怕只是几个字都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三星全给这几个演员吧!
安徽、扬州
富大龙在这里的表演真的不比影帝差,太赞了。
煎熬。怎么还是电视剧那套?
富大龙➕一星,马伊琍半颗星,否则怒而零蛋了
知己是红颜还是蓝颜,时代太遥远。剧情确实总是跳入跳出,让人产生游离之感。很像如今的京剧青黄不接,年轻人敬畏却并不感兴趣。
感觉剧本中的岳九只是个符号式的角色,以戏为命,自有傲骨的神,但偏偏让富大龙演回了饱含情感的人。相比之下,汪润生从角色到演员都是一场灾难,故事毫无亮点,亦无代表性。彼此间没有足够的互动,本该合二为一。视听极为传统,淡入淡出,呆滞刻板。舞台上表演的优劣确实看不懂,貌似还好。
一般般,可以当成纪录片来看
富大龙绝了
平铺直叙女性表现手法,幸好京剧的涅槃不是如此寡淡,否则早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