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爱恨分明的性格和精彩人生,遇到麻烦解决麻烦,遇到贱人就打爆他。
与中国教育和国情完全迥异,国内孩子被欺负,爸妈只会教育孩子老实听话报告老师,指望老师和警察能够解决暴力问题。
国内遇到被侮辱被虐待的事情。
只会被教育:老实等待相关调查,等待法律的制裁。
从不会宣传教育,受侵害要学会正当合理自卫!!!
殊不知越是软弱,越是被人看不起,越是容易招欺负,自己都不帮自己,只指望别人帮忙的人最可怜。
自己勇敢一点,当场用力反击回去。
一切都会结束,用行动告诉别人,你不是好欺负的!
听见《别惹我》预告片的配乐响起的时候,我就乐了,多带感啊,仿佛就看见了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跳着爵士舞举着酒杯向你走来,嘴角还带着那丝独有的坏笑。
不过最后记住的是史上最性感的猫女米歇尔·菲佛,看她戴着墨镜走近镜头,身后的建筑物在大爆炸中轰然倒塌,米歇尔微微一晃,然后迅速恢复微酷的状态,继续若无其事的前行,酷毙的性感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四散开来。
除了两位巨星,还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汤米·李·琼斯和新生代性感偶像迪安娜·阿格隆,前者同样是老戏骨代言人,除了演技没话说,冷幽默也是自成一派,还记得黑衣人里的他吧,不得不说黑衣人3里他只在“史皇”威尔斯·史密斯身边昙花一现后,电影的魅力也打了折扣呢;后者是好莱坞新崛起的性感偶像,《欢乐合唱团》里的最美校花,新一代的金发尤物。
这样巨星与新生代、实力加偶像的搭配,应该也是电影的野心之一吧,是要把男女老少影迷朋友一网打尽的节奏啊。
剧情简介则和预告片的配乐一样,黑色幽默感隆重来袭。
一家人都是黑帮或者说都有点黑帮脾气的一家四口改邪归正转做污点证人,并接受了警方保护,然而脾气暴燥的四人和邻里相处成了一大难题,在辗转北美之后,四人迁到以浪漫出名的法兰西,在这里,他们能如愿过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么。
在法兰西的开始,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老爸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社会交际,女儿、儿子全新开场的青春校园,老婆穿梭在超市与厨房,黑帮、青春、家庭伦理看上去就和和谐相处,但结果,哈哈,当然是各种离奇事件接踵而来,在啼笑皆非中,一家人驶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样的剧情有没有让你想起导演吕克·贝松编剧的《的士速递》系列,或者黑色幽默片的经典《两杆大烟枪》,冷不丁的反转,意料之外的展开,再加上火爆的动作场面,足以让你乐呵乐呵加肾上腺素分泌加剧。
当然,安娜·阿格隆在预告片里惊鸿一瞥的眼泪,让老云突然想起吕克·贝松那部经典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莫非意味着电影其实还有一段感情戏,还有着笑过以后的反思,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赚大了。
片子前半段企图通过轻松的氛围来掩饰,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亲开始反思人生写了部不断美化自己的回忆录,母亲尝试融入周边家庭开party ,女儿谈恋爱,儿子混学校,但是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这真的是部令人绝望的片子,虽然表面涂着一副我是黑帮题材家庭喜剧的外表,但本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片子简直就是个亚文化圈融入主流社会失败的绝佳例子,黑社会的父亲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母亲无力承担的精神压力,女儿通过爱情来麻醉或者说是支撑这种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儿子通过带有原罪式的方式来适应生活。
他们简直都负能量收集器不断的积蓄负能量,假如没有杀手的追杀他们也将因为无法处理这种种矛盾而崩溃。
例如,女儿自杀,儿子离家,母亲崩溃。
这个家庭看似和谐却是以最脆弱最无奈的维持着,这令人心寒。
当然一家人也尝试去改变,父亲尝试去不用暴力先沟通但发现暴力却更有效,母亲求助宗教去做忏悔却神父所拒绝,女儿奉献灵魂和肉体去爱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杀,儿子妄图用旧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会的反扑,这个从黑帮圈子里出来的家庭终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围绕着他们,态度粗暴的FBI,原组织的不断追杀,内心的压力,过去粗暴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他们这个家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片头一家人是狼狈而来,片尾是一家人狼狈而去,生活还得继续,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绝望,一切到头都是空。
片尾没有说一家人会去向何方,但我想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像这样,尝试适应-挫折-继续沉沦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帮派彻底被铲除或者他们被铲除,否则平静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触不可及的。
这个结果令人失望,对于乐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来说是绝望。
所以,我很讨厌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就像一块包着鲜艳糖衣的药丸似的,当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让难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杀手总动员。
吕克贝松特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上乘黑帮片。
口无遮拦的台词刺激过瘾:“我保证到时候院子里会热闹得像妓院一样!
”女儿不仅长得像布兰妮,而且被男同学邀请的情节就是《piece of me》里的歌词:“我从17岁起就是个美国梦女郎···你想知道我的点点滴滴吗?你想知道吗?”恰好与剧情一一照应:为了躲避追杀他们伪装成美国搬来的家庭;恰好女儿今年17岁。
其中描写爱情的片段温馨动人,黑衣人在窃听器里偷听到代课老师拒绝了女孩,“真可怜,她今年才17岁。
我真想揍那小子一顿!
”“人至贱则无敌”在黑帮中应该是“人至狠则无敌”,可偏偏他们一家在后面都暴露了自身的弱点,才为引来杀身之祸做了铺垫:父亲想当作家,母亲去教堂忏悔,女儿遇到了爱情,男孩的诗上报更是导火索。
欲金盆洗手的家庭终于还是无奈地再次搬家······
前两天刚好看了吕克·贝松的电影《别惹我》,相关片段堪称爽文,是那种在小视频会引起疯狂转发的爽文,我一开始也是因为里面的部分片段被吸引过去,看完以后果然也很喜欢。
看完再豆瓣标记以后,想了一下吕克·贝松的作品我巨人已经看过挺多的,而且大部分我都喜欢。
这种喜欢不是那种所谓沉迷的喜欢,就是那种轻松自由没有负担的喜欢。
我不禁在豆瓣上发出我爱吕克·贝松的影评。
先谈谈《别惹我》,故事讲的是一个黑帮家庭的故事。
男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是个很出名的明星,但我确实还没有看过《教父》,这点超出我的知识范围。
只说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
比较令我惊喜的反倒是迪安娜·阿格隆,第一次看到这个美女是在glee里,里面她的角色就有一种疯狂的感觉,身上有一种很强的美式性感,非常让人喜欢。
当时还特别喜欢她唱的那首marry me,感觉我至少陆陆续续听了三十遍以上,是glee里面颜值让我非常满意的一个角色,可惜后面好像没有特别出彩的角色,我对她的印象也就停留在glee和这部电影里了。
这部里的角色又非常非常好的体现出她的美式性感,那种性张力和眼神里的疯狂,非常迷人,非常,跟电影里妈妈的角色的疯狂性格有一种呼应。
不过我怀疑优酷剪辑掉了一些东西,我老觉得我以前看到的一些片段,在优酷上看到的全片里没有出现。
关于吕克·贝松的风格我是真喜欢,最有名的电影应该《那个杀手不太冷》,但我翻了下我2016年给这部电影的评价,居然是还可以,可见我的品位和大众有时候真的差别很大。
但我始终就是对里昂和玛蒂尔达的感情线很没有感觉。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不会说我不喜欢,但我确实触动不多。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可见再好的作品,对它的感受和每个人每个时间段的经历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让我推荐,我比较喜欢我看的另外两部《安娜》、《超体》,尤其是《超体》,我是18年看的,当时甚至紧接着二刷了,非常喜欢这个设定和剧情发展,最后女主的结局也一度让我非常爽。
最近也筹划着三刷。
《冷月亮》、《的士速递》、《第五元素》也都要提上日程。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倒是让我想起了爱迪艾伦,甚至吕克贝松的风格更爽文一点哈哈哈,我也更喜欢。
如果央视记者要采访弗莱德,问他们家的家风是啥,那弗莱德一定会说“滴水之仇,当涌泉相报。
”虽然因为迟到和企图敲诈就将水管维修工打断十二根骨头未免太过残暴,可谁敢保证自己没有过这样疯狂血腥的念头呢?
那个端上来一盘难吃到吐的菜还给你甩脸子的服务员,那个在你排长龙时横插一脚的欧巴桑,那个拽得二五八万似得就不给你送货上门的快递小伙,那个只要你多问两个问题就投来“你是白痴吗?
眼神的办事处接待……让朕不爽,看朕不拿块砖头塞你嘴里,再左右开工掌一百个大嘴巴子,把落下的牙齿串一串珍珠项链赏赐给你,算是个纪念吧!
解恨了吗?
做梦吧你!
咱就是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有这贼胆也没这贼力气,搞不好先让人家串了肉串子了。
好在生活尽是憋屈,而电影里总会有一些人去做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弗莱德一家——他们从来不记仇,有什么仇当场就报了。
电影《Malavita》原意是“追杀令”,中文名“别惹我”。
我竟然深深的觉着中文译名比英文原名精彩多了。
你敢惹老子,老子就打,锤,扇,炸,用你的血来偿还我的泪……瞧这一张张血腥的“小人脸皮”,看那一场场暴力的“复仇痛扁”,观众的兴奋点被彻底点燃了。
这个像“社会主义”一样遥远又美好的期愿侵润了广大屁民积愤难平又不敢发作的心。
可是,就连鬼神不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也有飞不过去的五指山。
弗莱德一家子牛则B矣,面对真正的Boss时,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担惊受怕的小羊羔。
老妈是第一个展示家族非凡才能的人,一上场就将超市炸了个通亮透彻。
聚会上面带微笑,眼露寒光地威胁女客人“你要不把叉子放回原处老娘我就剁了你双手”的那股子狠劲;从头到尾把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大佬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那股子霸气……却在关键时刻瘫软成一滩剥了壳的鸡蛋。
老爸、姐姐、阿弟估计也吓得不轻吧。
照说这一家子没一个是善茬,但FBI宁愿牺牲两个精英也要保住他们的安危,因为“探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而“证人就一个,死了就没了” !
不过也就吓吓而已,咱可是掌握着核心机密的污点证人,咋那么容易死呢。
说到底啊,好坏不重要,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不可取代才是最重要。
最后,我嚼着电影结尾的枪战更像是老年人高潮过后的爱抚,爱是有了,心也到了,就是有点儿有气无力。
一家四口,外加一条狗,显然是更典型的西方家庭标准配置。
这么一个乍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如同本片的中文别名揭示的那样——“他们全家都是黑帮”。
片子名称也是极具黑色幽默色彩,黑手党的内心生活总是充满着愤懑,所以别惹我!
一家之主的德尼罗做了污点证人导致自己的老大入狱,这一家人为了逃避老大党羽的追杀而接受了FBI证人保护计划。
然而这我行我素的一家人无论是搁到哪个社区,都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在一个地方呆不到三个月就得搬走。
直到最后美利坚似乎都没他们的容身之地了,于是这一家子便效仿69年前的美国大兵们从诺曼底登陆到了法国,在异国他乡开始新生活。
一双儿女都继承了父母良好的黑帮基因。
姐姐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下手绝不容情。
弟弟则具有极强的情报收集能力,同时还具备帮会头目所需的政治手腕。
这么两个狠角色轻而易举的就制霸了所在的中学。
爸爸是个有着非凡语言天赋的人,他能用f*ck这一个词来表达所有的意思。
不愿浪费自己才能的他决定开始自己的作家生涯,处女作就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
本片的阵容还是挺靠谱的,三个实力派老将搭配两个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加上吕克贝松这名字听上去也算值得信赖。
有些人觉得前半部分拖泥带水,我反而觉得本片是前面的部分好看些,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与这一家人异乎寻常的处理方式,这种冲突下碰撞出的喜剧效果还是挺强烈的。
结尾部分我觉得比起前半部分有点弱,他们暴露了身份被追杀时,怎么总觉得那群黑手党也忒弱了吧。
三下五除二的就被解决掉了,好吧,剧情需要吧。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r’re a kid?人生总是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_Always like this.生命本就如此。
”——摘自《这个杀手不太冷》自从毕业,很久没有关注电影了 ,知道这部电影多亏了QQ新闻的推送,当我看到了吕克。
贝松的名字之后,果断的打开了播放器。
是的,首先我承认我是脑残粉并且我也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预告片,所以我没有很高的期待,有人说它是一部黑色幽默剧,可我总觉得笑中带泪,应该是悲剧吧。
(由于没有看影片简介,所以一开始有些茫然。
原谅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开头)欢快的背景音乐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这个“不正常”的家族正在努力过上正常的生活,一双儿女努力适应学校的生活:女儿有了恋爱的心、儿子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学校、母亲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父亲开始撰写回忆录并不断的美化自己……影片到这里,大约是20分钟左右,可仅仅20分钟里我已经笑了很多次,可是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悲剧。
父亲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母亲无法承担精神的压力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儿子通过“暴力犯罪”的方式来适应校园,女儿开始用爱情麻痹自己……他们内心太多的负能量无处宣泄,无处宣泄的同时又在不断累积:父亲情绪失控、母亲精神崩溃、女儿为爱自杀、儿子被迫退学、离家……终于到了这部电影的幽默所在:当这一切矛盾无法调和,陷入绝望的时候,杀手出现了……感谢那些“笨拙”的“仇人”让这个家庭重新回归和谐。
女儿歇斯底里的一声尖叫后影片进入尾声,而我心里却说不出的难受。
看似和谐家庭的背后却是无法言语的无奈。
汽车渐行渐远,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那种无奈、那种隐忍和压抑: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佛雷德不会选择告密而被迫加入FBI保护计划;如果不是因为天父的口是心非,母亲不会轻易说出家族的秘密而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因为男人的不负责任,女儿不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因为格格不入,儿子不会成为学校的毒瘤而面临退学……是的,生命本就如此艰辛,无奈之中透露着绝望,只是生活不得不继续,不得不再在苦难中体验人生。
“事实上,只有一件事很讨厌:我得重新写本书,不得不再次更改姓名……”-HAPPY ENDING-……呵呵……
无恶不作的黑手党大佬接受证人保护计划,举家搬到诺曼底过起隐居生活。
水土不服、情绪压抑加上年龄暴动,驱使他们——干起了好事!
犹如超级英雄般,他们行侠仗义,看得大快人心。
那些无法无天的地头蛇们——污染环境的无良企业家,装腔作势的水管工,校园的小恶霸和小碧池们,是时候吃点苦头了。
这个故事构思相当出彩,影片苦短,好多料浅尝辄止,学校逼走儿子,女儿恋爱,都几笔带过,本来可以谱出精彩乐章的。
也许更适合处理成电视剧,闪回中穿插过往的黑道生涯,暴躁并诙谐着。
前面大半截故事都是这种黑帮老手摆平门外汉的一边倒,三下五除二搞定,暴力指数达不上标。
导演只得多次安排老罗面上忍气吞声、内心暴虐对手的老桥,隐姓埋名中,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化作他的惨然一笑,笑里满是利刃。
下回看到有人对你这么笑,赶紧道歉的好。
这片子挺古怪的是,有好几层不同亚类型片的底调。
一双儿女大闹校园,是青春残酷喜剧,老罗和米姐的互动宛如经历中年危机,一家子与敌对帮忙的斗争,又像一出科恩兄弟的老派黑帮片。
交替着演一通,像拽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里晃荡,到最后汇成一股线时有点拧巴。
造成这份错乱感觉的不止题材,也有选角原因,两代人年纪差距过大,父亲年过七旬(从老罗的装束看他一点也没有扮年轻的意思),儿女还在青春期,爷孙辈才说的过去。
既然是黑帮分子,伤天害理的事情肯定没少做,于守法公民,想说爱他们不容易。
影片虽对过去只字不提,但米姐忏悔后,神父的表现已说明一切。
这老夫妻俩弄断过的骨头估计够搭一副霸王龙骨架,双手沾过的鲜血能让献血车歇业好几年。
“十条规则”的闪回画面,让我们一窥黑道生涯的冷酷喋血,却成为老罗辩白罪行的理由。
这大概每个黑帮分子都会做的,即便再十恶不赦,总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或是被逼所致。
电影也认可这份自我开脱,反正对于观众来说,只见他们杀黑帮暴徒,教训不良分子,简直是当代罗宾汉,当然不反感,反而鼓掌叫好。
这个黑帮家庭也有所有家庭都有的问题,年龄差距大,代沟严重,搬迁频繁,令矛盾益发严重。
餐桌上为几句脏话就闹的不可开交,禁止子女爆粗的父亲对fuck一词顶礼膜拜,夫妻虽共享同样旺盛的暴力因子,却互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一对子女也有各自青春期的叛逆困扰。
一家子貌合神离,正面临分崩离析,突如其来的外敌令他们瞬间凝聚,爆发出求生和互救的小宇宙。
《黑帮家族》——黑帮不是关键,可以无碍的换成骗子、劫匪、杀手等等,家庭才是核心元素。
影片用了很长篇幅描写家庭争端,却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搞定强敌,吕克贝松挂个动作片的招牌,看点却不在动作,就像他曾经在《杀手不太冷》里做过的那样。
成名演员但凡和某类型角色捆在一起,免不了被恶搞或自我恶搞。
老罗演了一辈子黑手党,老了向自己致敬,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必不可少。
一听他们要放美国电影,我脑中就跳出各种黑帮片画面,最后真没叫我失望。
所谓人戏合一,没有比这一段更精准的阐释。
观众的银幕上下,电影里的银幕上下,所有时空的局限都被打碎了,映后老罗娓娓讲起“那些年,黑手党的真人真事”,进一步搅浑了真实和虚构,因为众所周知选的这部电影,本就以取材真实的黑手党故事而著称。
直到最后,电影内外的观众都稀里糊涂的相信,老罗演的就是他自己。
(文/方聿南)
大朋友推荐 可是我觉得一般讲述转做污点证人的一家 受警察保护来到了法国但是一家都是狠角色 妈妈防火少了小店因为店里的人对她指指点点姐姐用把网球拍都打断了 因为一群男生同学对她不尊弟弟用阴险手段 搞了之前欺负他的恶霸男主最牛 在警察的监控下还是溜出去 把自己的故事讲成了段子最后黑帮来的时候 弱爆的警察很快被弊男主好几个形象还是挺帅的
暴力黑色幽默看得好爽
欢乐的爆米花电影
开头屌炸天,然后,然后一直期待着它啥时候能真正发力,结果,结果就结束了。最讨厌这种不能好好讲故事也不能在视觉感官上刺激观众的电影了。还是吕克贝松拍的,还是罗伯特尼德罗主演,里头还有另一个老戏骨汤米李琼斯。就这样怎么对得起观众?
从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一跃成今年最烂的片子之一,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演完了,乏味闷长的情节只撑了一半,实在无法相信这居然是吕克贝松的导演作品。可惜了三个好演员
吕克贝松?呵呵。
小儿子可精神了,宝贝儿出戏
曾经看过施瓦辛格的蒸发密令,好像也是保护证人的题材吧,但这个片子的视角却不一样。看似是美国片,但又有法国式的黑色幽默。保护证人的投资也太大了吧。
多年后又看了一遍。这片子看着尤其爽。老罗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Goodfellas》,哈哈哈这不就是他自己演的吗?
片子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无论是电影亦或是小说都充斥着法国人自以为是的妄想,片中有处说德尼罗机缘巧合中看了《好家伙》,这倒是个充满解构意味的闪光时刻,不过吕克·贝松真是对若黑帮和黑帮电影做足功课,他得有多弱智才会拍这个。另外说一点就是德尼罗你赚养老钱也不要这么心安理得啊......
谨记黑名单吕克贝松。整部片就像女儿和数学老师的本垒,干得仓促,泄得快。DA的甜心风格真腻。
松松垮垮,不过还蛮欢乐。
看完发现:是吕克·贝松耶,这就解释了为啥故事小烂看起来还是赏心悦目的感觉
还成吧 还算是可以
黑帮搞笑暴力一家人
一星给德尼罗。。。他真真的老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T^T
轻松小诙谐 蛮好看
其实十分钟就可以说完'
暴力家族
屎一样的节奏,屁一样的剧情。
革命老同志片子,罗伯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