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演技和时代的方面,都让人感觉到有一点奇怪,非常的不理解你能感觉到,当然是你不太能懂他的意思,还有就是演技真的很让人出戏,剧情很莫名其妙,然后就是说,有一点想要谈情说爱,但是又不很没很明确,不知道它的主题表达在哪一点,非常的难以让人了解,还有当时是真的看着他的海报,觉得听了这部剧真的会很好看,然后点进去看就会,发现其实真的很一般,然后跟你想象中的也是不一样的希望不要再有这种诈骗
西南联大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校长的主持下,在“刚毅坚卓”校训的引领下,于战火中坚持办学,实属不易,也卓有所成。
如果想要拍上个世纪的青春故事,西南联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取景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费孝通、朱光潜;许渊冲、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何兆武、潘镛,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但是本剧所展示的,却并不够完美。
首先,如标题所言,故事的讲法本该更精彩些,主角的人设略显“老派”,是从单纯的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
或许这样展开的成长线,可以带观众领略更广阔的时间视角。
但是试问,最终能够去到西南联大的年轻人,他们一开始的“单纯”,真就是剧里所展示这样的吗?
人不轻狂枉少年,但少年不是只有轻狂啊。
很不喜欢刻意塑造学生们的这种“傻气”,是热血方刚,又不是没头没脑。
其次,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有时候台词和演员的嘴形对不太上,若是这样,倒不能怪演员没有花功夫。
第三,则是演员其实还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对于激动情绪的展现,也许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吧。
都说“书生意气”,便是“书生”在前,而“意气”在后。
看到有人都说不该拍爱情,我倒觉得才子佳人,历史上都不少,拍出来也不为过。
何况百年前人们或许某些想法比现在更开放也不好说。
只是看剧的主线想抓什么,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写主人公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除了爱情,本该有更多选择的。
而且就算拍爱情,也有更不落俗套的拍法,这一点,《恰同学少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部片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西南联大是很好的,但是对于真正想要了解这一段教育史的朋友们,还是更推荐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和《先生》,或者也可以直接去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看了六集了,以前只从文字里感受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够难过的,拍出来,各种爆炸场景和演员的表现力加持,更受震撼,更能理解那个战乱的年代,学子的爱国之心,军人的保家卫国之情。
战火中的大学,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磨难中的家国,战火中的青春,未到结局,焉知生死,热血之青年,吾辈之楷模。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我不太爱看民国戏,特别是抗战剧,只因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太过沉重。
大部分民国戏是阴郁的、悲情的、愤懑的,内核再昂扬都笼罩着阴云,但是《战火中的青春》以西南联大的变迁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是青年热血,是文人风骨,是慷慨赴死以身报国的豪情,是文脉迁徙三千里而不绝的坚韧,是“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的奇迹。
程嘉树是不同于以往民国剧主角的人物,看似玩世不恭却底色真诚,少不经事却深爱家国。
而最大的惊喜,是王鹤棣将自身气质糅合进角色,赋予程嘉树的松弛感和生命力。
是面对绝境时“总会有办法”,是爱人离散时“总会再相见”。
王鹤棣基于对角色深刻理解的演绎,使得程嘉树的那份乐观、疏朗、自信、从容让人信服并且充满感染力。
那是虽风雨飘摇仍灼灼而发的生命力,是骨子里长出的热烈信仰,你从这个青年身上、眼中看到国家民族的深厚底蕴、光明未来和希望。
这是我爱这部剧的原因。
二十岁的王鹤棣演绎十九岁桀骜不驯的程嘉树不难,而要演出人物的成长、蜕变,后期的隐忍与刚毅坚卓,不易。
当程嘉树从国外学成归来,走下火车,一派内敛儒雅的学者风范,会恍惚,这还是那个只有二十岁的王鹤棣啊。
我记得于和伟曾经有段采访中说演员如何演绎反差大的角色,大意是说一个好的演员一定有着丰富的性格,在表演时捕捉人物和自身相似的某一点,不断放大去进行表演。
王鹤棣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名天赋型选手,情感丰沛,性格丰富,气场强大,这是上限,而底色真诚,有自己的思考,这是下限,这样就在深度和广度上给自己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表演空间,不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找到契合点,精准演绎,并且赋予人物自身的特质,技巧虽有青涩之处,却能以真诚动人。
当然,这部剧最大的硬伤还是在于剪辑,迫于片长和审核吧,中间思想转变过于冗长,说教意味浓厚,而主角情感线前期剪得较为破碎,有一点遗憾。
除此之外,都很好,看得出主创的诚意,从青年演员到老戏骨的选角都十分用心精当,台词精良,剧情跌宕,叙事背景宏大,却又合理地嵌入了当年的许多轶闻典故,很多集让人潸然泪下。
取景讲究,画面光影很美,云南的校园部分有油画的质感,记得后期扶生的父亲从腾冲筹粮出发去昆明那一幕,清晨的腾冲,牌坊、马队、水汽氤氲,仿佛一幅水墨画。
总之,这是一部我会再刷的剧,也会在我孩子长大后一起观看,去学习那段历史和那些不朽的人物。
讲的还是“文脉不能断”这个主题,无论在羁押室授课,还是用劳动换取捐赠的校服,亦或是从湖南步行去昆明,都是文人气节的体现,都在触摸这片土地的沧桑和多情。
片中的歌咏红烛的闻一多老师和学生们呵护备至的郑天挺老师都是在践行“爱你的生命更爱你的崇高”,哪怕是孩子们选择从军,也是给予更多支持,保留学籍,鼓励他们“从武而不弃文”,真正“化成这片土地所需要的桢干之质”。
周也、夏梦和胡连馨塑造的几位女性杰出人物也很出彩,可惜片尾好像没有展现她们的原型。
反复观看前两集,每个年轻人的形象都格外鲜活。
程嘉树,潇潇洒洒的二少爷,穿着皮衣戴着墨镜,会和父母贫嘴会在进球后挂上明媚的笑容,偷偷爬树外出,跳下围墙的同时也一脚踏入了纷乱的炮火之中。
林华珺,北大中文系的小才女,面对母亲的管教会有些小叛逆,对学长有着少女思春的懵懂小心思,在硝烟和鲜血面前却又显出几分冷静和坚韧。
叶润名,人如其名有着温润的气质,球场上是女孩们目光追逐的焦点,球场下是学生中的领袖型人物,会安慰同行的学生,会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叶润青,一个观众或许会嘲笑她有些胡搅蛮缠的女孩,用镜头定格带着炮火的敌机,执着地想要抢救图书馆内的书籍,理想主义的外显化表征,只是再也尝不到熟悉的耳朵眼。
毕云霄,很热血很直接,他的想法很好琢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投笔从戎壮志凌云,最终也没能从父亲手上接下那块作为礼物的手表。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是鲜活的。
他们或许不够完美,但都在纷飞的战火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裹挟着迅速成长。
我会喜欢叙事恢宏犹如史诗波澜壮阔,但我也会偏爱从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切入。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战火中的青春值得一看,期待这群年轻人的成长。
西南联大,心中神一样的学校。
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可这个《战火中的青春》以西南联大为外壳,生生地上演了一出恋爱闹剧,一个个打情骂俏,三角恋爱,撒娇卖萌,空洞无聊,真的是糟蹋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啊。
真实的西南联大那种信仰,那种精神,一点没反应出来。
故编乱造,五十克镭的故事竟编成……呵呵,没有底线了。
请有关部门立刻叫停该剧
三次轰炸,程嘉树三次哭泣(第四次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为同胞哭泣(刚回国不久,谁都不认识,只是出于单纯朴素情感)第二次为了身边的人哭泣(三伢子那次是,深有交往的人蒙难)第三次为了自己家人哭泣(国家的灾难,也终于落到了自家身上)(第四次为叶润民是总爆发了) 跟话剧三次情感递进一样 程嘉树的三次哭泣,也是三次认知的递进由远到近,亲身感受国家的苦难不只是他人的事,更是自己的事所以救国就是救自己,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跟自己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感觉程嘉树现在只想炸死小rb(所以他转物理系了)看完22-23这两集感觉程嘉树现在就一个想法我要炸死你们这些小rb之前他应该还没想好学文科还是理科经过南开长沙武汉三次轰炸,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走实用路线转物理系搞国防建设去
在叶润名死后,其他人等不了了,都迫切想做些实事当初南京事件,那次当兵还是学习被人劝阻是因为学生们即使上了战场也帮不上什么忙而现在他们已经学有所成(休学后也可以再回校继续读书)即使还没毕业,也可以用自己的专业做些事了所以林华珺休学去乡下教书,叶润青去了航校当翻译只有程嘉树跟毕云霄因为学物理所以只能继续学习不然他们也会找些社会工作去了吧但物理就是一定要学精学会了,才能有实用其实程嘉树毕云霄学物理是最憋屈的因为要花最长时间才能见效其他人直接去岗位就能实际做事了,直接能见成效而程嘉树毕云霄做的是真正的大事,却至少要花费几十年在此期间他们就只能忍辱负重,一直学习学习学习研究研究研究肯定会非常憋屈的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帮到其他人,对国家有所帮助程嘉树他们想报小rb的仇要等好久好久了虽然等他们成功时,肯定想的已经不是仇恨而是加强祖国,不再让人欺负在林华珺申请休学后,裴老师立马来看望了程嘉树估计是怕程嘉树也跑路了吧,所以来看看他在干嘛,想把人稳住还好程嘉树写的信不是休学申请,而是转系申请(程嘉树很坚强的)不过裴老师这里突然来了一句,你们两个没有对不住任何人所以我希望你们两个,能够有足够的勇气走出来,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看到这里愣住了,剧中两人目前还啥关系都没有,干嘛突然来这么一句不过可以理解为,是分别对两个人说的两件事对于叶润名的死,林华珺就不用说了,她肯定很伤心程嘉树自然是指武汉的事,让他不要再自责内疚从武汉那时的画面里可以看出程嘉树跟叶润名当时第一时间是互相都推了对方一把两人第一反应都是互相拯救对方,所以大家生与死的概率是一样的只是活下来人,无论如何必定会痛苦内疚所以不仅裴老师来安慰,叶爸爸也专门写信劝解程嘉树不要自责
程嘉树想做个有用的人,看来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是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类型其实剧中有说过程嘉树一开始理科成绩就是好于文科的但他最开始选了文科,因为他那时想的是教育救国觉得唤醒更多的人,国家才有救,毕竟人才是重要的程嘉树:我认为,学习文科可以从事教育,开发民智,以一人之力,改变影响数人,才是更好的救国,和改变国民的方法而经过这几次轮番轰炸,程嘉树已经等不急了已经确定好方向,想转实用性更强的理科去了程嘉树:痛定思痛,我国家落后贫弱,备受欺辱,唯有国家和民族之强大,才是生存之本,我辈重任在肩,不敢懈怠虚度,想要救亡图存,必须科学救国程嘉树转系申请的信上写的是关于工业革命的事除了为解决国家眼前的困境,程嘉树转系学物理也是看到了更宏观遥远的未来,中国已经错过了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绝对不能再错过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中国唯一赶上世界的机会了
赵忠尧对程嘉树转物理系的考试评价是:还行毕竟赵老师的学生可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神人程嘉树在剧中可能看起来物理比其他人好点但在他之上,赵忠尧教授的学生里,还有很多学霸中的学霸不过程嘉树还是可以直接升上二年级,不用从头开始学物理了现在不再是其他人的学弟了吧(大概)按理说程嘉树应该还是比毕云霄低一年级,因为大家都一起升级了但他们两又在同一个宿舍,为了画面集中,以后肯定会有镜头一起上课所以真说不好两人现在是学长学弟,还是同级同学了
一不小心又写了长文分析,简单向关注了四年的剧表达喜爱。
一切都是缘分。
一、关于对所谓“口号”的分歧这群学生还只是20岁左右的年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迷茫时期。
即使他们作为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是初露锋芒的佼佼者,但对社会运行机制和战争发展态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前几集有好几次描述:平型关大捷后对战争的预判认识、难民涌入对解决办法的表面理解等。
他们本能地认为该做什么,全凭最青春的热血和对国家最朴素的热爱,有可能方法不对,有可能莽撞,有可能笨拙,有可能容易跟风,但如果在战乱时期连国家的下一代还麻木的话,那民族何谈希望。
剧中最青春的口号恰恰是民族最热血的希望。
二、关于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剧中刻画了青年人中的导向:一个是前期完美的精神坐标——男二,一个是成长中的精神坐标——男主程嘉树。
男主在男二牺牲后接过了接力棒。
所以,剧中的男二有点完美得不真实,家国大义在首位其他可以让步,他的感情线才显得不似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更偏向革命情谊与精神上的尊重与引领。
程嘉树的刻画很明显,整部剧就是从他的回忆视角展开,留美6年归来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不曾遭受社会毒打的富家少爷,在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国家的贫弱、民众的水深火热、教育夹缝中的挣扎后,一步步转变思想,强化民族情怀、国家理念和道路认同。
已播出剧情里已经展现了他的领导力和成长性,后面成长线会更加完整,程嘉树会成为青年领袖。
三、关于感情线男主男二追求女主,女二喜欢男主。
女主对男二更多是倾慕与好感,似三观一致的志同道合,所以他俩的感情戏显得没有激情没有波动,因为这里面没有真正的爱。
根源在于女主的性格,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缺失父亲安全感,不认同母亲的价值观,敏感、自尊心强、要强、向往自由。
在“完美”坐标男二那里,她的底色是自卑的,所以小心翼翼,表达交往从不逾矩。
但在嘉树那里,他俩是平等的。
因为男主从小被爱包围,长久接受爱,所以会表达爱,是全剧对人和事物包容性最强的人物。
可以理解为他释放的安全感兜底感最强,周边的人自然而然向他靠近,愿意信任他亲近他,也容易向他暴露自己的情绪和缺点。
女主只冲她发脾气、毕在他怀里哇哇大哭足以说明。
男主女主最适合毋庸置疑,在生死之中情感愈发浓烈毋庸置疑,成为真爱毋庸置疑。
那出话剧是预示与缩影。
看完护心来补的,被周也圈粉了,之前看了好多她演技差的洗脑gif图,以为她真的五官乱飞,护心之前除了山河令没看过她其它剧。
护心里的机灵倔强少女演得很好,没想到战火里这种温婉文气的知识女性也很合适。
没有护心雁回的活泼机灵,也没有山河令阿湘的咋咋呼呼,就是很大家闺秀的温婉可人有气质,声音也是温柔恬淡的。
剧里不知道是画了裸装还是真的素颜,没有看到妆感,很自然真实,这点好评。
拉踩一下有些年代剧女角色不符合人设的描眉画眼真的很突兀。
这部剧情很好看。
感情戏方面:女主和男二的感情变化很自然,心动在一起,也可以为了各自的理想分道扬镳,没有为了你放弃我的人生规划这种事情。
大家各自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前进这种剧情我很爱。
男二人设太好了,导致我对演员本人也留下了好印象。
演技方面:联大的老师们好像一个熟脸都没有,但是他们演的太好了,以至于看他们的时候感觉像历史上的他们走进了我的眼中。
没有一丝丝的表演痕迹,太自然了,好像那些老师们本来就是这样的,闻一多老师去世的时候我眼泪止不住的流。
尬点也有,男二好像在演偶像剧,其实男主前几集也像演偶像剧,但是人物行为逻辑跟人设是能捋顺的。
男二是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最高学府的学子,自己的父兄都为国捐躯并且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前提下,他脑子一直转不过弯,一直想着放弃物理去当兵,看的真来气。
好像别人努力学习不如他愿意上战场真刀真枪跟人干一样。
剧最大的槽点就放在文劼一个人身上,承受了我所有的愤怒和吐槽。
但是这个角色其实挺脸谱化的,从他第一次出场就给人一种“这不是个好东西”“他后面肯定要黑化”的感觉。
后面也确实坏事做尽。
演员演的也挺招人恨的,选角色挺贴脸整体其实4.5星是比较合理的,瑕不掩瑜。
但是没有半星,就打5星吧。
本来是要写短评,但是文字超出了就改成写评论了,尴尬
怎么感觉拍成了一种偶像剧的感觉……而且声音真的出戏
好神经的第二集 求求你们别拉扯了 一些镜头蛮有sense的 主演们把热血沸腾演得像过家家——后面还行吧 就是剪辑太烂了 听说这剧命运多舛 也懒得挑剔了 唉 冲着也子来看 但是剪辑把她的人设逻辑都削弱了 一边看剧本一边叹气 剧本里的感情线才让这些人显得真实 剪辑一部分完整一部分稀碎到底是想讲什么故事呢闻一多演得特别好特别有感染力 红烛
主角身上的剧情目前为止都很拉胯,把学生们塑造成一群没有脑子的激进分子,看得人尴尬,男女主的配音都很不合适
又想拍青春爱情有想拍家国情怀,结果俩都没拍好,稀烂的剧情节奏和拍摄手法,也就老戏骨的部分有点看点
艺术改编的同时也还原了历史,有种伪记录片感觉的电视剧,每每听到庄严的配乐响起,炮火战乱中的鲜血四溅,每一幕都会让人心中一抽
毫无历史的厚重感
还行吧但是男女主还没女主男二有感觉。可惜了男二这么好的人设下线好早感情戏没什么看点
班底还挺强,王鹤棣和周也在其中倒也没那么差,但剧还是不好看,想做群像也没做起来,看似用心实则难看
很不错的电视剧,画质,镜头语言,角色适配度都很高。 战火呢,是聚焦于知识青年的抗日历程。前期描述主线人物的背景,很快战争来了,这些人的心绪上的转变,以及成长。在这些青年人故事里面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历史书里的革命先辈,他们引导着知识青年,给他们投下精神的火种。特别喜欢影片中穿插着记录片一般的战争录像,特别真实,代入感很强,完全能体会程嘉树他爸爸说的那句:国家的荣辱,人民的尊严与我们息息相关。
看过几集,觉得一般
就尬演,剧本以及镜头语言也都非常差。
今天的幸福得来不易。教育香火不能断,文人风骨不能移,历史记忆不能忘。
整个人沉浸在学校被炸的气愤和军人劝阻学生他们的战场在课堂的感动里,很多画面都挺震撼的
这又是什么抗日雷剧?转念一想不对,我们年轻时候追的那些剧比这更雷更脑残!这不就是年轻人的世界吗?年轻人不就应该充满各种幻想吗?否则时代薅谁的羊毛去?世界割谁的韭菜去?
书院深深松竹茂
照本宣科的纪录片 男女主和人设有cp感
怎么前面那么慢后面开飞机小也演戏少背点书
上学时就非常喜欢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加上剧照之前印象非常深刻,开播一定要来看看。滤镜打光真的非常舒服质感非常好,爆破戏一看就是下功夫做的。年轻主演演出了角色本身该有的青春劲儿,老戏骨们非常有历史人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也非常奇妙,会继续追~
本剧于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认真再去研究学习了联大历史,和许多剧中教授特别是闻先生生平,当然,我觉得众多青年演员还是演的不错的,王鹤棣是其中最灵的。
好评走起,我对这种题材有情怀有滤镜,只要拍出来我就会给好评。